新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5.七律·长征(教案)

温柔似野鬼°
919次浏览
2020年08月11日 08:04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描写家乡变化的作文-洛阳市中招分数线


第二单元
【教材分析】
1.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 重温革命岁月”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七律·长征》、
《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三篇精 读课文和《灯光》一篇略读课文组成。《七律·长
征》这首诗生动地概述了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 程,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
所表现出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狼牙山五壮士 》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
五位战士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 热爱人民、
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开国大典》记叙了 1949 年 10 月 1
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
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灯光》这篇文章通过对一件
关于灯光的往 事的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口语
交际《演讲》根据演讲内容 拟定题目,编写演讲稿,参加演讲活动展示自己。重点是掌握演
讲技巧。习作《记一次游戏》做游戏,增 加感受。练习写记叙游戏过程的作文。重点是确定
作文的写作思路。《语文园地》学习点面结合的场面描 写方法,了解运用相同句式写句子和
用不同表达方式表示“说”的方法,学习说法创作方法,积累爱国名 句。
2.单元重点: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记叙革命历史 的,是对学生进
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要通过朗读,理清课文脉络。对重点段落要细细品味,抓住重 点
词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另外革命历史离学生很遥远,理解起来很困难,还要借助历史背景
资 料去理解。
(2)了解文章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每篇课文中作者在记叙故事时都写了具体的场面,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让人如身临其境一般。教学中要抓住课文重点,引导学生在学习
过程中获 得真实的体验和感受,还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育资源,用声音和光影把学生带入到
课文场面描述的情境中 ,让学生去感受和体会,并学会在今后的习作中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
写法来写场面。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素养,学生已基本上掌握了找词找句、圈 圈点
点划划、读读体会的感悟方法。但学生整体感悟不深,浮于比较表面的东西学生能较容易地
体会到,而对于较深层次的内容学生很难感悟出来。其次是学生的整体朗读水平一般。教师

第 1 页 共 10 页


必须准备必要的声像资料制成多媒体课件,以此来帮助学生“入 情入境”,再次,六年级学
生已经掌握了抓重点语句理解、感悟课文,在体会重点语句及修辞手法的表达 效果上还要再
多引导,多下功夫。
【教法建议】
1.引导学生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 写场面的。这四篇文章分别有自己的侧重点,比如《七
律·长征》选取典型事例反映中心:以叙述的事件 整体为面,在叙述过程中,详写其中的几
个情节或细节——为点,是典型的“面中有点”的写法。
2.把握好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重在培养学生迁移运用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以
及粗略 地读课文的能力。教学中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交流为主,教师做适当点拨。
3. 场面描写除了写场景,也要写人物。整个场面的全景是“面”, 场中的主要人物是
“点”, 写作时要 做到面点结合。既要简单地写出整个场面的全景(即略面),又要选好
角度,分别主次,有选择。
4.引导学生关注和阅读篇章页,形成对单元的整体认识。
【课时安排】
分类

课文
5.七律·长征
6.狼牙山五壮士
7.开国大典
8.灯光
口语交际
习作
语文园地
合计


5七律·长征(精读课文)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4个生字,理解“远征、 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
索寒、尽开颜、万水千山”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句,学习诗人选取典型场景和典型事例反映中心的方法。
4.感受红军长征过程中的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

第 2 页 共 10 页
内容 课时
2
2
2
1
1
2
2
12
演讲
记一次游戏
交流平台 字词句运用 书写提示 日积月累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诗词诗句的意思,感悟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了解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识记“腾、丸、崖、渡”4个生字,理解夲诗中的词语。
2.正确朗读这首诗歌。(重点)
3.初步理解诗歌大意。(难点)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内 容

一、导入新课,了解长征
1.导入新课
同学们,七十多年前,中国革命史上发生了一件气吞山河的大事,就是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2.了解长征
(1)对于长征,你有哪些了解? < br>(2)出示资料:在1933年,国民党反动派50万大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
动第五次围剿。中 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为粉碎敌人的进攻,于1934年10
月,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 二万五千里的长征。他们一路上跋山涉
水,冲过四道封锁线,翻过逶迤的五岭、突破乌江天险、四渡赤水 ,越过乌蒙,
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越岷山,完成了这一史无前
例 的壮举。毛泽东主席在回首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时,不禁心潮澎湃,满怀豪情
地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二、介绍作者
毛泽东 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 br>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


第 3 页 共 10 页


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
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 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腾细浪 泥丸 云崖 大渡河 逶迤 磅礴
(重点指导生字“腾”为后鼻音,“丸”为前鼻音等。)
(2)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再读诗歌,了解大意。
(1)自由朗读诗歌,想一想:这首诗大概什么意思?(红军不怕 万里长
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眼里只 不过是翻腾着的小细浪,而气势雄伟的
乌蒙山,在红军看来也不过是脚下滚过的小泥丸。
金沙 江两岸悬崖峭壁,滔滔江水拍击着高耸入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
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 剩下根根铁索,使人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翻过了千里积雪的岷山,个个笑逐颜开。


四、学习“会写字”
崖 渡 索
1.学生字
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
词,造句。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渡”,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崖、索”上下结构,上小下大。)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 “崖”,学生练写。

第 4 页 共 10 页


崖:“厂”中两“土”,第一横短,第二横长,第三横短,第四横长。
练 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
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朗读、指读,读熟了课文,掌握了字音,学习了本课生字,理解了词语含义,并掌握了识字、理解词语的方法。另外,读完诗歌,还了解的
诗歌的大概意思。
七、当堂检测

八、课后作业
(请课后完成《典中点》本课的“基础练习”板块的习题。)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
2.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 ,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
神。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内 容
一、课前导入
上节课我们熟读了这首毛泽东的七 律诗,了解了大概意思,今天让我们走进
这首诗,去感受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二、学习诗歌,品悟诗情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①你从哪些词语中读懂了红军长征很难?

A、万水千山 B、远征难
②你能读出长征的遥远与艰难吗?
③那你又从哪里读懂了红军战士不怕难呢?(只等闲)



第 5 页 共 10 页


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①你从哪里感受到长征艰难?
A、五岭逶迤 B、乌蒙磅礴
“乌蒙磅礴”,你看到了怎样的山?(板画帮助学生理解。)
你能读出这种气势雄伟感觉吗?
②那你又从哪里感受到红军战士的不怕难呢?
A、腾细浪 逶迤的五岭在红军战士的眼里,只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
B、走泥丸 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只是滚动的泥丸。
C、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只是翻 腾的细浪、滚动的泥
丸,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
③带着这种感受,再来读一读。
同 学们,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仅仅是这两座山脉吗?红军在长征途中翻越了
18座这样巨大的山脉,翻山越 岭,长途跋涉,何等艰难,可红军的回答是──
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你从哪里感受到长征的艰难?
A、云崖
B、大渡桥横铁索寒
①(出示:铁索桥静止画面)谁了解泸定桥? ②站在江边瞅一眼,你心里有什么感觉?③那冰冷的铁索,那湍急的水流只
要看一眼,就已经让我们 不寒而栗,更何况对面还有凶狠的敌人,用机枪疯狂地
扫射着!那红军又是怎样对待的?想看看那激烈的 战斗场面吗?
④看录像,谈感受。
⑤读出感受。
(2)你从哪里感受到红军战士的不怕难呢?

①(出示金沙江图)
②面对这样险峻的金沙江,为什么给红军感觉是暖的?(天气暖,巧渡金沙

第 6 页 共 10 页


江)
③听故事,谈感受?(机智勇敢) 板书:机智勇敢
④有感情地读。
(3)引导:金沙江智取,大渡河恶战。这一暖一寒,你能 读出两种不一样
的感受吗?自己练一练。(分男女朗读)(4)而事实上,长征途中,红军要度
过这样的河还有24条,哪一条不险,哪一条不难?但红军的回答仍然是--生读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 水千山只等闲。”
方法指导:判断对偶的方法:两两相对 字数相等 句法相似 意义相似、相
关或相反、相对。
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①你从哪里感受到长征的艰难?
千里雪
展开你的想像,让自己置身于茫茫的雪山之中,要翻过这样的雪山,你会遇
到哪些困难?
②那你又怎么感受到红军战士的只等闲呢?

从诗歌中找一找,红军战士遇到了哪些“喜”?“更喜指什么”还指什么?
③翻过雪山,就迎来了长征的胜利,所以说——三军过后尽开颜,把你的感
受融入朗读中。
④是呀,看着雪山就看到了胜利的曙光,坚强的信念、坚定的决心全都化为
一句话──
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四、拓展延伸,感受伟人风采
1、读全诗。
2、积累,试背。
3、拓展:《清平乐·六盘山》。
4、 毛主席的诗词每一首都是那样的豪情万丈,成为不朽的史诗。请同学们
课后去收集毛泽东的诗词,好好地 读一读。
五、学习写作方法
1.学一法:

第 7 页 共 10 页


选取典型事例反映中心:以叙述的事件整体为面,在叙述过程中,详写其中
的几 个情节或细节——为点,是典型的“面中有点”的写法。“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此联是 写水,也是写红军对水的征服。金沙江和大渡河是红
军长征途中两个有突出纪念意义的天险,作者选取这 两个事例来反映红军对“万
水”的征服,有极强的说服力。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如果说巧渡 金沙
江是红军战略战术最富有智慧、最成功的一次战斗,那么强渡大渡河则是红军表
现最勇敢、 最顽强的一次战斗。“暖”和“寒”这一对反义词,是诗人精心设计
的两个感情穴位。“暖”字形象地概 括了那种热烈沸腾的景象和战士们胜利、喜
悦的心情。“寒”字形象地写出了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这一 场恶战的艰苦激烈,
惊心动魄,写出了红军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这两句是通过写景来记事,通过记事来表现红军的英雄气概。
2.举一例:
比如这首诗的题材是从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现实 生活中概括和提炼出来的。
“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接着,诗人运用非 常
精炼的语言,列举了长征途中取得的几个重大胜利。这样,为我们展现了一组包
容天地、气象 万千的历史画卷,同时也表现出了毛泽东作为政治家兼诗人在精心
撷取典型场景和事例方面的非凡功力。
3.练一练:
在长征途中,红军跨过了多少高山大河,踏过了多少丘陵草地,闯过了多少自然的关隘和人为的封锁线,有多少次值得记录的胜利战斗,有多少应该大书特
书的革命斗争故事读 这首诗,你你能找出诗中的典型场景吗?
示例:
毛主席则以高度概括的手法,用几个具有典 型意义的高山大河,寥寥数笔,
便把“红军不怕远征难”的伟大精神勾画出来。过五岭、越乌蒙、渡金沙 、抢大
渡、翻岷山这五件事都十分典型。连继出现“五岭”、“乌蒙”、“金沙”、“大
渡桥” “岷山”这一连串的地理名词递进不仅是交待了故事的递进,也交待了心
理感受所引起的层层情绪递进。
六、总结
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如果你遇到了困难,那就请你想想红军长

第 8 页 共 10 页


征途中遇到的困难吧,希望同学们能发扬红军战士 的这种长征精神,克服一切困
难,勇敢前进!
七、推荐阅读:
本课推荐阅读《忆秦娥·娄山关》《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八、当堂检测(选做)

九、课后作业(选做)
请完成本课《典中点》“主题探究”“拓展提升”板块的习题。
板书设计
远征难 腾 走 无畏




暖 寒

只等闲 喜 乐观


课后反思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它是毛泽东为纪念 举
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
顾 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的豪迈情
怀。
一、 搜集资料,了解背景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写作背景,使学生走近文本 , 对诗歌描绘的情境与所表达的情
感有更深刻的感悟 , 我在课前布置学生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主席的相
关资料 , 自己也进行了充分的准备 : 搜集了长征的相关资料以及毛泽东同志的简介及其
诗词等 ,诗中提到的 五岭、乌蒙、金沙、大渡和岷山,学生都是很陌生的,也不太知道红军
在这些地方曾经有过的艰辛。因此 我搜索并剪辑了有关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巧渡泸定
桥的图片视频资料。
通过课前布置学生查阅资料和课上交流资料等手段,不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做好了铺
长征精神

第 9 页 共 10 页


垫,而且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拉近了 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课文的理解减缓了坡度,各种
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来感悟其中的情感,而不是向学生 作标准答案式的灌输。“ 暖 ” 与
“ 寒 ” 的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文本想象,当时的桥上…… 桥对面……桥下……去感悟诗
文蕴涵的诗情,一颗独特的诗心。
二、把握基调,体会困难
在教学设计时,我先抓住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总起句,让学生总体
感知红军 在长征途中所经历的种种困难。而面对这些困难,红军战士是“不怕”,是“只等
闲”,初步树立红军战 士的英雄形象。 然后再让学生具体说了红军历经了哪些山哪些水,
从而更进一步理解红军战士不畏艰险 ,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三、以读代讲 读中悟情
我注重了朗读指导,通过各种形式的读, 将读的训练贯穿于始终,使学生由读生情。开
课不久,我便引导学生听范读,用激情感染学生;指导他们 读诗时,我引导他们发现七律的
押韵规律后,就一句一句地引导他们读;学习“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 横铁索寒。”一句
时,我进行了引读、分男女读、齐读等,快结束本课的学习时,还请他们在音乐声中一 起起
立诵读……朗朗的读书声,不绝于耳,学生在读中感受诗人的情怀,领悟长征精神的深刻内
涵,感情不断升华。
四、资源整合 创设情境
我充分运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为学生 创设了很好的教学情境。在理解“铁索寒”那句
时,通过想象那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那浴血攀链的红军 勇士令孩子们揪心不已,教学时我
播放了《飞夺沪定桥》的视频;在理解“更喜岷山千里雪“时播放红军 爬雪山的情景视频片
段,至此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深刻体会到介绍 背景、高声朗读、特别是运用想象再现诗的意境,
确实是学习诗歌的一种良好方法。在以后的诗歌学习当 中,将继续推广运用这些方法,使同
学们更好的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



第 10 页 共 10 页

随州市职业技术学院-暑假生活手抄报大全


世界读书日是几月几日-起诉状


丝瓜的营养价值-郑州轻工业学院教务处


关于秋天的成语-幼儿园总结


牧羊女和扫烟囱的人-教育教学心得体会


日语听力练习-武汉17


志愿者英语作文-多伦多大学商学院


我的理想老师-厨艺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