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关史第四章试题
华中农业大学楚天学院-思想动态分析报告
4.1比较维也纳体系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异同。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出现标志着现
代国际关系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包涵内
容最广的一个体系,并且对后来国际关系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而且在欧洲
大陆上形成了一个力量相对均衡的“多极”均势格局。维也纳体系是继承威斯
特伐利
亚体系后第二个较为完整的体系,在其运行期间,欧洲是一个相对稳定
的时期,基辛格认为是一个完美的
体系。
1. 体系实质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是欧洲封建旧势力主导的秩序,两者建立的欧洲大
国均势和
协调体系,但前者是历史的进步,后者相对法国大革命的后退。
2. 实体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是民族君主国之间的关系,国家利益,王朝利益,宗教利益
的综合,且国家利益占主
导,维也纳体系的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经济取代欧
洲的君主国家,国家利益取代君主利益而成为各国最
高的追求目标。
3. 制度原则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现代国际关系的主权原则,解决国际纠纷
的国际会议方式和
国际条约对参加者的法律约束力。维也纳体系以“正统原则”来恢复被推翻的
封建王朝,以“补偿原则”来协调各君主国的利益范围,以“均势原则”来维
持各大国之间的力量对比。
4. 稳定性方面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期间欧洲国家间频繁发生战争和频繁交换的结盟。
维也纳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被成为“黄金时期”。
5. 格局的变化
威斯特伐
利亚体系,东亚封贡体系和以神圣罗马帝国为主导的欧洲传统秩序的
解体,西班牙,荷兰等老资本主义国
家的衰落,俄罗斯,普鲁士崛起,主导着
欧洲大国的均衡的国际关系格局。
维也纳体系,帝国主义进一步对世界侵略扩张,工业便加强世界联系,后者比
前者更具世界性。
6. 经济方面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支配的17-18世纪,资本主义开始在西欧蓬勃兴起,工
业革
命首先把东西方分离。
维也纳体系时期,欧洲凭借的迅速增长和军事实力加紧对殖民地进
行扩张,将
世界其它地区变成欧洲的殖民地或者半殖民地。
相同点
1. 两体系都
是大国下的相互妥协的产物,其反映的是牺牲小国利益下的大国之
间的利益分配,反映其不平等性。
2. 两个体系在欧洲大陆形成了一个力量相对均衡的政治格局(均势体系),但是
这个体系仅
仅限于欧洲,还不带有全球体系。3.两个体系都伴随着殖民扩张,
但是后者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殖民
程度更深。
4.出现了东方问题,它长期困扰欧洲列强,马克思、恩格思称之为“一个无法解
决的问题”,其实质是对土耳其怎么办的问题。5.亚洲当时是一个相对独立的
世界,东亚封贡体系开始
瓦解。
4.2全球性国际关系体系形成的动力与原因有哪些?
一、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 基础性原因:1870年的第二次工业革命
开始与1870年的第二
次科技革命把人类推进到电气化时代。第二次工业革
命的直接结果是造成了各个大国之间的实力对比的变
化, 美国、德国在工业革
命中发展经济,逐步走向强大,而英法受制于本国的经济模式,并没有从工业
革命中的到太多的好处。
2、 上层原因:英法美日俄德各大国的实力变化 。
3、 美日德:实力增强,要求更多的殖民地来满足自己经济发展的市场要求,同
时要求更多的
政治利益。英法俄:
实力相对削弱,要保护好自己的既得利
益,同时防止自己的政治地位的下降
二、雅尔塔体系
1、基础性原因:1929年 经济危机
德国:经济危机的打击对德国尤为严重,因为德国
20年的经济恢复严重的
依赖外国的资本,德国所欠下的巨大的外债导致了货币信用危机。政府一方面<
br>给巨头提供贷款,另一方面对工人削减工资,失业救济和养老金,最终导致社
会矛盾激化,纳粹主
义上台。日本:面临经济危机,决定侵华,国内法西斯上
台
2、上层原因
:美苏成为超级大国,西欧各国衰落
美国: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俄国:
仅次于美国,
唯一能和美国抗衡的强国
英法:虽为战胜国,但国力遭到重创。日德意:战败国
三、总结:全球性国际关系体系的建立的动力主要包括1生产力的发展2.国家
利益的追求3.
国家间的冲突和合作
4.3试析拿破仑战争与法国大革命的关系
4.4试析大陆封锁制度失败的原因。
大陆封锁政策是拿破仑时代法国以经济手段打击英国的
重要政策,然而该
政策一出台就注定要走向失败。首先,大陆的工商业在封锁初期的确得到了一
定的发展,但英国的反封锁使大陆的对外贸易断绝,工业缺乏原料,商品找不
到市场,大陆工商业逐渐萎
缩。相反,英国起初遭受了损失,但它毕竟占有着
巨大的海外市场,只要扩大与美洲、澳洲、非洲和南亚
的贸易,就可以弥补在
欧洲的损失。其次,运输也是一个巨大的障碍。人们一向依靠的近海运输被英国人封锁了,欧洲不得不重新求助于古老的陆上通道。陆上运输在古代尚可以
满足市场的需求,但此
时却难以支持一个巨大的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第三,法
国经济落后于英国,没有能力生产出大量和英国商
品一样物美价廉的商品占领
欧洲大陆市场,从而使大陆封锁失去了必要的物质前提,单靠军事手段并不能
有效地防止英国商品走私渗入欧洲大陆。该政策在实践过程中困难重重,不仅
英国制定了正确的
反封锁措施,法国的盟友也不愿意遵守该政策。因此法国不
得不通过武力维持该政策的实施,长年的战争
最终耗尽了法兰西第二帝国的实
力,促使帝国走向灭亡。
4.5试析克里米亚战争对欧洲国际关系格局的影响。
克里米亚战争是1853——1856
年间在欧洲爆发的一场战争,战后签订了的
《巴黎和约》,此次战争对欧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实质:这
场战争的表面起因
是宗教问题。战争的真正原因是奥斯曼帝国逐渐的内部瓦解。
影响:首先,
克里米亚战争后,维也纳体系所确立的协调机制及俄,普,奥的
神圣同盟关系彻底瓦解。
其次
,克里米亚战争后,英国在近东势力大大增强,引起了法国的不安,
为遏制英国势力的扩
张,法俄开始接近,法国企图重振往昔拿破仑时代的声威。
法,俄,普三国关系也日益密切。俄国对于奥
地利的“背叛”怀恨在心,奥英
关系也亲热起来,这使欧洲政治力量对比和欧洲格局出现重大变化。
1. 俄国失去了欧陆霸主的地位,对欧洲事务发言权受到极大削弱。西进之路受
阻,扩展矛头
转向中亚和远东。
2. 法国恢复了自己的欧陆霸主的地位,洗刷了1814年战败的耻辱。
3. 英国保护了自身的利益,使其在近东,印度和远东的扩张形势更为有利。
4. 奥地利
在克里米亚战争和随后的巴黎和会上获得了不少实际利益,摆脱了俄
国的直接威胁,但它唯利是图的外交
作风,不但恶化了俄奥关系,而且引起了
英法的不满,使自身外交舞台上陷入了孤立之中。
5.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虽然是战胜国,但在欧洲列强的控制之下,只得到了“维
持现状”的局
面。其对欧洲附属国的控制能力被近一步削弱。巴尔干半岛政治
局势变得更为复杂起来。
最后,在国际法方面有着更为深远的影响。土耳其的加入,是国际法迈出
走向世界的第一步。黑海中立化
,扩大了永久中立的概念。瓦拉几亚和摩尔达
维亚组成两个公国,是民族自决原则在战争中的第一次应用
。
4.6 简述德国统一的背景和过程。
德国长期陷于分裂。远自罗马帝国衰落以来,德国就没有成为一个统一的
民族国家。
一、 德国统一的背景
1. 德意志内部:四分五裂
(1)政治方面:德国未能建
立起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并且缺乏实现统一的核心
力量和强大的与之相适应的阶级基础。(2)经济方面
:缺乏统一的国内市场,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受到很大阻碍。关税同盟的形成为德国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
(3)思想方面:法国大革命唤醒了德意志民族主义,许多人为德意志的统一而
呐喊而奋斗。
2.
国际环境:欧洲大国都不希望在欧洲大陆出现德意志统一的现象,以免对他
们形成了强大的威胁。 <
br>(1)英国:虽然一直奉行光荣孤立政策,但是先行的工业国家在欧洲大陆有着
非常重要的经济利
益,英国担心德意志的统一将会对英国筑起关税壁垒。(2)
法国:更是不愿意看到自己身边有一个强大
的德意志与自己争夺欧洲大陆的领
导权。(3)俄罗斯:力图将德意志控制在自己的掌握之中,挑拨普鲁
士与奥地
利相互对立,同时又支持其它中小邦国反对普鲁士和奥地利。
二、
德国统一的过程
1. 方式:王朝战争 2. 过程: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实现统一
(1)普丹战争(1864)。把属丹麦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施泰因两公国并入德国。
(2)
普奥战争(1866)。在普丹战争后,俾斯麦决定要将奥地利赶出德意志
邦联,以利于将来德国的统一
。
(3)普法战争(1870)。由于法国仍然在幕后操控着南德意志地区的各个邦
国,阻碍
德国统一。因此,俾斯麦以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制造争端,逼使
法皇拿破仑三世对普宣战,而普鲁士则对
法国作出进攻。
最后,1871年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登基,宣布德意志
帝国
成立,并从法国获得阿尔萨斯和洛林两地及50亿法郎的战争赔款。
三、 德意志统一的影响
德国的统一打破了欧洲的均势格局,改变了欧洲列强的力量对比。法国由
于战败,从欧
洲霸主地位跌落下来,以往由俄、法、奥三强主宰欧洲大陆的地
缘政治格局被打破。德国的统一也标志着
维也纳体系的崩溃,另外,德国的统
一是通过战争手段完成的统一,也加深了德意志民族本身所固有的军
国主义传
统,使德国顺民为欧洲军国主义的堡垒。近代德国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一大进
步。德国
成为新兴的欧洲强国,为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使德国迅
速成为欧洲乃至世界舞台上具有重要
影响的国家。
4.7 试析南北战争前后美国对外政策的变化
(一)南北战争前的政策(1775-1783):
1.美国政策主要原则是巩固国家独立与安全,争取扩大国外市场。
2.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孤
立主义和扩张政策:孤立主义主要是针对欧洲的外交方
针和政策,具有三个特点:中立、不结盟、不介入
欧洲政策(周旋于各国,利用
各国的矛盾实施均势外交;可以介入别的事务:美洲和亚洲)。
3.该政策主要的表现事件:
a.美国早期扩张;1805年美国军舰入侵北非的黎波里的,
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得
最惠国待遇。1815年侵占阿尔及利亚并签订了不平等条约。1820—1822
年在西
非建立了美国在非洲殖民据点—利比里亚。
b.1812-1814年的第二次美英战
争:通过这场战争,美国终于得以完全摆脱英国
的控制,国家的独立得以巩固。战后美国政治上的殖民地
意识开始迅速消失,
经济上开始从殖民地经济向独立自主的资本主义经济过渡。第二次美英战争摧
毁了因反美尔联英的印第安人部落联盟,为美国向西部扩张创造了条件
c.1823门罗主义。三原则: “反对欧洲国家再在美洲夺取殖民地”原则。. “不
干涉
”原则:包含着不干涉和干涉两个方面,即美国反对欧洲各国干涉美洲事务,
但美国却有干涉美洲事务的
权利。“美洲体系”原则:宣扬美洲的共和主义,
把共和制的美洲与君主专制的欧洲截然分开,其含义是
“美洲是美洲人的美
洲”,其核心和潜台词是“美洲是美国人的美洲”。
“门罗宣言”是年
轻的、实力尚未强大的美国在外交上的一次胜利。实际上也
宣布了拉丁美洲是美国的实力范围。“门罗宣
言”是美国对外政策史上一个著
名的政策口号。美国不同时期的执政者对“门罗宣言”有不同形式的解释
,但
它的核心都是为美国在西半球侵略和扩张服务的。
(二)南北战争后的政策(1865到19世纪末):
美国开始踏上从大陆扩张转向海外扩张的新旅程。
a.在拉丁美洲的扩张。1863年6月拿
破仑三世占领了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于
1864年二月4月扶持哈布斯堡家的马克西米利安大公当上墨
西哥皇帝。1867年
马克西米利安被墨西哥共和军俘获并枪决。
b.购买阿拉斯加。186
7年3月30日,美国与沙俄签署协议,美国用720万美元
买进面积达151.88万平方公里的阿拉
斯加,相当于每平方公里4美元74美分,
世界近代史上最大一笔土地买卖完成了。美国以绝对低廉的价
格买到了面积达
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巨大半岛及其周边的阿留申群岛。
;c.在远东进行一系列
扩张活动: 1866年,美法进犯朝鲜。1867年,美法进犯台湾。两者都
以失败而
告终。1867年,成功地占领了中途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