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战略格局的历史演变

余年寄山水
819次浏览
2020年08月11日 18:51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北大清华录取分数线-幼儿园童谣



国际战略格局的历史演变
近代以来世界格局的演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一.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战略格局
1.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多极均势格局(1648-1815)

13世纪以后哈布斯 堡王朝统治下的神圣罗马帝国皇权日益衰微
各邦诸侯割据称雄。信奉新教路德教、加尔文教的诸侯和信奉 旧教天
主教的诸侯在宗教纠纷掩饰下争夺地盘和反对皇帝专权并分别组成
“新教联盟”(160 8)和“天主教联盟”(1609)。哈布斯堡王朝极力限
制新教活动争取旧教诸侯重振帝国皇权并得到 罗马教皇、西班牙和波
兰贵族的支持。法国为称霸欧洲力图使德意志保持分裂状态支持新教
诸侯 反抗皇权 。丹麦、瑞典早已觊觎北海和波罗的海的德意志领土
和港湾荷兰和英国则不愿帝国势力在北欧 扩张英国还企图削弱西班
牙的势力。这些国家都支持新教联盟。1618年捷克反对哈布斯堡王
朝的起义是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线。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蒂亚斯
(1612-1619)在位企图在捷克恢 复天主教指定斐迪南二世为捷克国
王。斐迪南二世下令禁止布拉格新教徒的宗教活动拆毁其教堂并宣布< br>参加新教集会者为暴民。1618年5月23日武装群众冲进王宫把皇
帝的钦差从窗口抛入壕沟, 史称“掷出窗外事件”。它成为三十年战
争的开端。整场战争共分为4个阶段,分别是捷克阶段(161 8年至


1624年)、丹麦阶段(1625年-1629年)、瑞典阶段(1630年- 1635
年)及全欧混战阶段(1636年-1648年)最后以哈布斯堡王朝集团战
败。参战 各国于1648年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为止,共达三十
年之久。三十年战争推动了欧洲近代民族国 家的形成,是欧洲近代史
的开始。《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缔结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
主权与独立等原则被认为是近代国际关系的开端。《威斯特伐利亚合
约》的签订标志着近代意义上的国际 社会得以形成由它决定的国际法
也真正产生。《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所构建的国际秩序影响深远一直延续到1815年维也纳会议所确立的维也纳体系。
合约主要内容
 重申1555年的奥格斯堡宗教和约和1635年的布拉格和约继续有

 哈布斯堡皇室承认新教在神圣罗马帝国内的合法地位同时新教诸
侯和天主教诸侯在帝国内地位平等
 神圣罗马帝国内阁诸侯邦国可自行订定官方宗教,其中归正宗加
尔文教派获帝国承认为合法宗教
 神圣罗马帝国内阁诸侯邦国有外交自主权唯不得对皇帝及皇室宣

 正式承认荷兰和瑞士为独立国家
 哈布斯堡皇室的部分外奥地利领地被迫割与法国瑞典和部分帝国


内的新教诸
 法国得到洛林内梅林、图尔、凡尔登等3个主教区 和除斯特拉斯
堡外整个阿尔萨斯
 瑞典获取西波美拉尼亚地区和维斯马城、不来梅- 维尔登两个主教
区,从而得到了波罗的海和北海南岸 的重要港口
 普鲁士获得东波美拉尼亚地区和马格德堡(Magdeburg)主教区
 萨克森获得路萨蒂亚(Lusatia)地区
 普法尔茨(Palatinate)公国一 分为二,信奉天主教的上法普尔茨
与巴伐利亚合并,信奉新教的下普法尔茨(莱茵兰- 普法尔茨)维持
独立
 神圣罗马皇帝选举不得在现任皇帝在世时进行
影响结果
 法国和瑞典在神圣罗马帝国议会有代表权
选帝侯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影响:削弱 了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神圣罗马
巴伐利亚公爵被封为
以免皇帝干预
帝国控制欧洲局面已 经走向衰落使德意志完全成了地理概念。意大
利各邦仍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法国得到通向德意志的战略 通道实
力大增为后来称霸欧洲打下基础瑞典获得波罗的海和北海沿岸
重要港口成为北欧强国。和 约在欧洲大陆建立了一个相对均势状态
的格局。


2、维也纳体系多极均势格局(1815-1871)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更新, 增强了主权国家
的综合国力。威斯特伐利亚和会以后, 国际关系中的重要特点就是西
欧向世界 各地的扩张。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葡萄牙等国均以
各种形式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地和进行宗教文 化渗透。欧洲扩张的结
果之一是导致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秩序”,结果之二是导致了欧
洲强 国因殖民地等问题而进行的无休止的激烈较量。经过一段时间的
竞争, 国际关系中形成了以法国、英国、奥地利、俄国和普鲁士等占
主导地位的多极格局。
18世纪 末法国大革命的胜利冲击了欧洲封建主义制度对英国
霸权地位形成严重挑战。随着连续两次打败欧洲反法 联盟的进攻,拿
破仑成为法国的领导者并于1804年11月6日登基成为法兰西人的皇
帝,于 十二月二日正式加冕。拿破仑不断从海上入侵英国但本身拿破
仑对海战并不精通,在久攻不下的情况下国 力遭受巨大损失。而英国
为了解海上之围挑动奥地利和俄国等欧洲大陆国家组成了第三次反
法同 盟,并于1805年8月正式成立。见此情形拿破仑率军亲自东
征,迅速占领慕尼黑并打败奥地利帝国, 第三次反法联盟投降。次年
秋天,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俄国、普鲁士组成了第四次反法
同盟,但随着法军大破普鲁士军并占领德国大部分区域又于1807年
6月在波兰在艾劳会战和弗里德兰 战役大败。俄国军队在与俄国签订
和平条约后彻底击败第四次反法联盟。之后又凭借自己钢铁般的意志< /p>


在劣势下成功击败紧接而来的第五次反法联盟。但在1812年举兵俄
国时遭到俄 国近乎自毁的抵抗,令整个欧洲大陆畏惧的大军几乎全
灭。1813年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俄国 、普鲁士和瑞典组成
了第六次反法同盟。在抵抗数倍于己方的敌人未果后拿破仑被流放于
地中海 上的一个小岛厄尔巴岛。虽然在1815年拿破仑逃出并重返法
国重夺政权,但欧洲各国迅速组成第七次 反法同盟。他们一共有70
万人的军队,法国却只有28万4千人。在经历几番惨烈的战斗后拿
破仑迎来滑铁卢惨败。他自己已明白法国资产阶级已经抛弃了他,于
是主动退位,再度被流放直至死去。
战后于1814 年10 月至1815 年6 月召开的维也纳会议, 确立
了列强并立的“ 维也纳”体系。由于奥地利总理梅特涅在建立这一体
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主谋作用,因此人们又称这一体 系为“梅特涅体
系”。英国、法国、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相互制约与平衡,

形成多 极
均势国际体系中的主宰。这一格局大体维持了40-50年的时间。但这
一体系本身存在着民 族矛盾、大国矛盾和阶级矛盾。19世纪早期的
革命、独立和改革以法国七月革命为代表标志了体系名存 实亡。欧洲
1848年革命沉重打击了欧洲的封建统治,维也纳体系彻底瓦解。但
是落后的手工 工场时期的上层建筑需要一场规模更广、范围更大、程
度更深的革命才能去除,从而去适应新的上层建筑 。于是19世纪六、
七十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改革应运而生,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封
建障碍 。


3、法兰克福格局: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两极格局(1871-1918)
在维也纳格局的发展过程中,欧洲工业的进步促使各国资本主
义反对封建制度及其残余的革命 斗争迅猛发展。1830年,法国爆发
了“七月革命”,推翻了波旁王朝。以1848年1月西西里起义 为开端,
革命运动席卷欧洲大陆,法国、奥地利、德国、意大利等同先后爆发
了起义。1848 年3月维也纳起义后,梅特涅被解职并流放英国,“梅
特涅体系”宣告解体。1862年,俾斯麦出任普 鲁士王国首相兼外交
大臣之后,先后发动了对丹麦、奥地利的战争。1867年,以普鲁士
为首 的莱茵河以北22个德意志国家和3个自由市组成了北德意志联
邦,并成为法国在欧洲的劲敌。拿破仑三 世力图通过战争阻止德国的
统一,俾斯麦亦决心通过战争的方式实现德国统一。
1870年7 月拿破仑三世对普宣战。战争开始后,法国接连失
利。在9月1日的“色当会战”中惨败,拿破仑三世率 l0万军队投
降。11月南德意志联邦与普鲁士签订联合条约,条约规定法国割
让阿尔萨斯和洛 林给德国,赔款50亿法郎,三年付清后德国占领军
开始撤退。5月,两国正式签署《法兰克福和约》、 确立上述内容。
为确保对法胜利成果,战后,俾斯麦组织了新的反法联盟,并于1873
年建立 了德奥俄“三皇同盟”,共同遏制法国。于是在欧洲大陆形成
了新的 以《法兰克福和约》和“三皇同盟 ”为基础的新的战略格局,
史称“法兰克福格局”。出于俾斯麦在其中起着主谋作用亦称“俾
斯 麦体系”。 在普法战争中,德意志实现了统一,在欧洲中心,一个


强大而富有侵略性的 德意志帝国出现在开始衰落的俄国、法国和奥地
利的身边,使得欧洲的均势开始动摇。但英、法、德、奥 、俄仍是左
右欧洲乃至世界形势的主要强国,当时的世界格局仍是一种群雄角逐
的多极状态。因 此,“法兰克福格局”也称“法兰克福多极格局”。这
一格局大致维持了40年左右。但随着两个集团在 争夺殖民地的问题
上矛盾越积越多,而且法国俄国等老牌大国日渐衰弱,最终在1914
年爆发 了第一次世界大战。随着协约国成员不断增多德国深陷两线作
战的泥潭,再加上意大利的背叛,1918 年同盟国战败。战后各国于
巴黎召开和议,称为“巴黎和平会议”(简称巴黎和会)。会议的重大
决定由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和法国总理克
里孟梭主持。虽然美国总统伍德罗 ·威尔逊主张宽大对待德国,但法
国却因为复仇心作祟,主张严惩德国。因此,诸国与德签订的议和条< br>约——《凡尔赛和约》,因应法国的要求而加入了极其苛刻的条款,
向德国强加了巨大的割地赔款 及限制军备条款。但同时间,并未向德
皇威廉二世、兴登堡元帅、鲁登道夫将军等战犯施以应有的惩处。 结
果为德国在20年后挑起规模更大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了祸根。
二.全球战略格局的形成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多极格局(1918-1945)
1919年的巴黎和会于6月 28日签署了《凡尔赛和约》,以重新确定
德国边界、限制德国军备、瓜分德国殖民地和从德国榨取巨额 赔款为
基础,在欧洲形成了新的均势,确立了一战后欧洲国际关系的新秩序,


即 “凡尔赛体系”。另一方面,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欧洲列强筋疲力
尽的同时,在战争期间才加入协约国的 美国和日本则在战争中发了横
财,美国的海军力量迅速发展起来,动摇了英国的海上霸主地位。为
了确立美国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支配地位,1921年底,在美国操
纵下召开了华盛顿会议,先后炮 制了《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
和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通过这次会议,美国不仅拆散了 英
日同盟,挫败了日本独霸中国的野心,而且使英国接受了美国与其在
海上平起平坐的地位,这 样便在承认美国实力优势的基础上,划分了
一战后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势力范围。“凡尔赛体 系”与
华盛顿会议确定的“华盛顿体系”合称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但从根本上来讲, 这一体系并没有改变世界的基本格局,仍然是资本
主义列强剥削和压迫广大落后国家和地区。因此,资本 主义大国和殖
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矛盾依然存在。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殖
民地、半殖民 地人民的民族独立斗争更加成熟在凡尔赛—华盛顿体
系建立之初,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独立运动已经 开始冲击这种资
本主义的新秩序。而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下的苏联却能打破外来干涉和
颠覆,也说 明了社会主义所具有的生命力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不稳
定性。而随之而来的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更是让每个资本主义
国家国内矛盾不断激化。为了转移矛盾各国纷纷加大了对殖民地的
剥削力度 ,列强之间的矛盾又再次激化。在解决经济危机的方法选择
上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形: 一种是以美国为首的通
过实行国家干预经济制度对经济进行调控从而缓解危机;另一种则是


以德国为首的通过不断侵略他国扩张殖民地来转移矛盾。德国与意大
利还有日本组成了轴心国 集团,对本国人民进行了民族主义洗脑。而
德国元首希特勒的野心更是特别的大,他不断鼓吹日耳曼人是 最高的
的人种、其他低等人种应该被日耳曼人统治等观点,受到了热烈欢迎。
希特勒不断扩充军 备,公然违反凡尔赛公约中对德国军备力量的限
制。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都忙于解决自己国内的经济危机 问题,竟然
为了自保而对希特勒的所作所为采取放任态度。在二十世纪三十年
代,德国通过各种 侵略获得不少利益,这更加助长了希特勒的嚣张气
焰。而日本在中国也是大举入侵,一时无人能挡。在1 939年9月,
德国入侵波兰并以闪击战迅速占领波兰。英法此时才知已无法再放任
下去,对德 宣战。但宣战后英法仍无实际动作,德国在先前又与苏联
签订和平协约排除了一个巨大威胁,因此德国大 举进攻法国并同样依
靠闪击战使法国灭亡。这时,英国明白只有奋力抵抗才有生机。新上
任的英 国首相丘吉尔更是发动全国人民抗击外敌,德国一时间也无法
迅速击败英国。这时,希特勒犯了在战略上 的巨大错误,他在久攻英
国不下的情况下突然袭击苏联,妄图迅速灭亡苏联。初期由于苏联毫
无 准备,德国确实势如破竹,但朱可夫获得苏联军队领导权后他迅速
对战争策略进行了修改,让全国军民以 死抵抗外敌。在苏联全体军民
的抵抗下,德国始终无法攻下莫斯科。而当年苏联的冬天也神奇的提
早一月,这让德军猝不及防,德军全面崩溃,苏联趁势反击。而日本
深陷对华战争泥潭时误以为美国的 援助是久攻中国不下的原因,再加
上其对整个太平洋区域的觊觎,于1941年12月7日偷袭美国海军 基


地珍珠港,促使美国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整场战争达到最大规模。
1942 年1月1日,《联合国家宣言》签署。美利坚合众国、大不列颠
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 和国联盟、中华民国含中国
国民政府和延安边区政府、澳大利亚、比利时、加拿大、哥斯达黎加、
古巴、捷克斯洛伐克、多米尼加共和国、萨尔瓦多、希腊、危地马拉、
海地、洪都拉斯、印度、卢森堡 、荷兰、新西兰、尼加拉瓜、挪威、
巴拿马、波兰、南非联邦和南斯拉夫联合起来,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最
终形成。在随后的中途岛战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以及西西里岛登陆
中,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夺回 太平洋区域,进入全面反攻并击败意大利。
再加上北非战事告急且日本在华战事吃紧,轴心国彻底丧失所 有优
势。1944年6月,盟军于诺曼底登陆,开辟第二战场。轴心国的失
败已指日可待。在战 争末期,反法西斯同盟中几个主要国家已开始考
虑战后世界的格局问题。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已见雏形 。1945年5
月9日德国投降,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投降并在9月2日正式投
降,二战彻 底宣告结束。
2、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1945-1991)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国际政治经济力量对比发生了深刻变化。从国
际层次上看, 欧洲中心地位不复存在。从国家层面上看, 欧洲主要大
国综合国力受到极大削弱, 以致丧失了昔日主 宰国际事务的能力和
地位,曾经嚣张一时、横行欧洲的德国和意大利彻底失败,在战后相
当长时 期的国际事务中被排除出去。法国在战争中损失惨重,元气大


伤,国际地位急剧下降。称 雄世界百年的大英帝国江河日下,被战争
搞得疲惫不堪,沦为二等强国。而美国却在战争中得到巨大的发 展,
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的政治、军事和经济超级强国。苏联虽在战争中损
失巨大, 但是经受住了考验, 成为欧亚大陆强国。在大战末期, 国际
政治舞台上美苏两大国已经成为两支主要 力量。旧的传统上以欧洲为
中心的国际政治格局宣告终结,以美、苏两大强国为首的两极格局即
雅尔塔体系开始形成。雅尔塔体系的形成以二战末期的一系列美、英、
苏三国首脑举行的德黑兰会议、雅 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为标志,其
中尤以雅尔塔会议最为重要。这些会议达成的协议和谅解,除协调了< br>同盟国对德、日法西斯的作战计划和行动、加速了反法西斯世界大战
的结束外,更主要的是确定了 美、苏两国的势力范围,标志着两极格
局初步形成。
1946年,丘吉尔在美国发表著名的铁 幕演说指出由于意识形态
的矛盾,美国与苏联这两个世界最强的国家势必将有长期的矛盾与冲
突 。这一演说标志着冷战的开始。而美国总统杜鲁门为了能让美国称
霸世界,在1947年3月发表了敌视 社会主义国家的讲话。杜鲁门深
知绝不能让苏联继续扩张自己的势力,因此他推行了通过对欧洲各国各方面援助以拉拢各国的马歇尔计划。1949年4月4日,美国、加
拿大、比利时、法国、卢森堡 、荷兰、英国、丹麦、挪威、冰岛、葡
萄牙和意大利在华盛顿签署了北大西洋公约,决定成立北大西洋公 约
组织。同年8月24日各国完成批准手续,该组织正式成立。由此,
美国在欧洲也对苏联构成 了极大的威胁。苏联也不甘示弱,于1955


年苏、阿、保、匈、民德、波、罗、捷八国 在华沙签署了《阿尔巴尼
亚人民共和国、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德意志民
主 共和国、波兰人民共和国、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苏维埃社会主义
共和国联盟、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友好 合作互助条约》。简称《华沙
条约》。条约有效期为二十年,到期可顺延十年。该条约由苏联领导
人赫鲁晓夫起草。同年6月4日,根据《华沙条约》第六条规定,华
沙条约组织这一军事、政治同盟正 式成立。两国在经历了二战后都深
知若再发动战争必会在世界范围内造成巨大破坏,而核武器的研究更< br>是让整个世界的安全都岌岌可危。因此两国都避免在正面战场上交
锋。赫鲁晓夫自己也知道苏联的 综合国力和军事实力都不如美国,所
以他主张平起平坐,实现美苏合作、共主世界的基本战略。20世纪
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期,美、苏互有攻守。缓和局势的三个标志
性事件是苏联签订对奥和 约、结束对奥地利的占领、苏联承认联邦德
国和1959年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访美。紧张局势的标志性 事件有“柏
林墙”的修筑和“古巴导弹军事危机”。其中古巴导弹危机更是全人
类距离全面核战 争最近的一次。1962年8月31日,美国侦察机拍摄
到苏联在古巴建造导弹基地的照片。9月4日, 白宫发表了一纸声明
肯定了报纸所披露的有关苏联对古巴军事援助,包括设置导弹和约
3500 苏联人在这个岛国进行技术服务的报道。对于美国的评论和报
道,苏联矢口否认。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致 函肯尼迪,保证在美国国
会中期选举之前不会干任何有损国际关系和两国关系的事情。塔斯社
也 在9月11日发表声明,否认苏联把进攻性武器运到古巴,因为“苏


联有从它本土上给予 任何酷爱和平的国家以支援的能力”。此时肯尼
迪并不认为苏联向古巴提供的武器业已构成对美国的严重 威胁,美国
政府没有必要采取先发制人的措施。但他强调,只要这种威胁出现或
古巴成为苏联进 攻西半球的基地,美国将会采取断然的措施予以反
击。进入10月后,在美国不断有关于苏联在古巴建立 中程导弹基地
的报道。肯尼迪政府加强了对古巴的空中侦察与监视。10月14日,
美国人通过 U-2侦察机掌握了苏联在古巴建筑6个中程导弹基地的证
据。16日该材料送到了肯尼迪手中,肯尼迪 召开紧急国家安全委员
会会议,研究对策。最终决定对古巴进行全面封锁并积极寻求外交支
持。 10月24日,执行任务的舰队在68个空军中队和8艘航空母舰
的护卫下驶入古巴封锁带。美国还集结 了战后以来最庞大的登陆部
队。战略空军部队进入战备状态,摆出了一副应付突然事变,对古巴
采取行动的架势。美国也开展了一系列的外交活动,争取盟国和国际
社会的支持。
10月23 日,美洲国家组织召开会议。美国的封锁政策得到了赞
同。美国驻联合国大使请求安理会举行紧急会议, 讨论苏联在古巴部
署导弹“对于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危险威胁”。面对美国的威吓,开始
赫鲁晓夫 还显强硬,但随即撤走了在古巴部署的所有导弹,至此古巴
核导弹危机和平解决。但古巴也从此成为美国 后方的一颗钉子。
赫鲁晓夫下台后,苏联开始疯狂发展军备,进入攻势,于1979
年出兵阿富汗表明二战后苏联对外扩张政策达到顶点。美国此时正陷


入越南战争泥潭, 只能转为守势。但在此期间,美国及时退出了越南
战争并开始努力改善如中国这些“冤家”的关系。由于 无法忍受苏联
的霸权主义,中国与苏联的关系也逐步恶化,开始与美国有了更多交
流。两国在7 0年代签订了和平友好条约。到了80年代戈尔巴乔夫上
台,由于多年发展军备,苏联国力已大不如前, 为了打破斯大林模式
的束缚,戈尔巴乔夫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这恰恰推动了东欧各国发
生剧变 。1989年,波党实行政治多元化和工会多元化的方针,与团
结工会举行圆桌会议。会议达成了关于团 结工会合法化、进行议会大
选等协议。在大选中,波党失利,团结工会获胜。团结工会上台标志
着波兰政治经济制度的剧变。1989年,大量公民外逃的浪潮使长期
保持稳定的民主德国政局出现大动 荡。这时,德国统一社会党中央领
导更换,随后党的方针改变承认反对派组织“新论坛”为合法组织,< br>政府宣布开放东西柏林边界,拆除”柏林墙”,决定实行多党制。第
二年春天,称为“德国联盟” 的三个反对党联盟在大选中获胜。10
月,以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的方式,实现了两德的统一。柏林墙 打
开后,大批民主德国公民前往西柏林。而苏联自己也不能幸免。1990
年3月11日,立陶 宛率先宣布独立,紧接着其余加盟共和国也纷纷
宣布独立。1991年8月19日,苏共多名强硬派高层 领导包括副总统、
国防部长、克格勃主席、总理、内务部长发动了一场不成功的政变,
组建了紧 急状态安全委员会,发表了《告苏联人民书》,软禁了当时
正在黑海畔度假的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试图 收回下放给加盟共和国
的权力,同时终止不成功的经济改革。但是由于军队倒戈,克格勃部


队倒戈,以及叶利钦及时的反应,最重要的是紧急状态安全委员会内
部混乱,措施不够坚决, 没有利用苏联公投带来的正面效应果断采取
措施,挽救苏联的最后努力失败虽然戈尔巴乔夫在政变结束后 恢复了
职务,但苏联中央政府已经无法控制在平息政变的过程中大大加强的
加盟共和国的分离势 力。叶利钦下令宣布苏共为非法组织,并限制其
在俄罗斯境内的活动。 八一九事件后,除俄罗斯外的各 加盟共和国
全部宣布独立,在俄罗斯境内的鞑靼斯坦、车臣、西伯利亚等地也出
现了要求独立的 主张。1991年12月8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同白俄
罗斯及乌克兰的总统在白俄罗斯的首府明斯克签 约,成立独立国家联
合体,通过建立一个类似英联邦的架构来取代苏联。除波罗的海三国
和格鲁 吉亚外的其他苏联加盟国纷纷响应,苏联在此时已经名存实
亡。1991年12月25日,苏联总统戈尔 巴乔夫宣布辞职,将国家权
力移交给俄罗斯总统。第二天,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最后一项决议,
宣布苏联停止存在。从此,苏联正式解体,而长达近五十年的两极格
局也宣布结束,世界开始进入一超多 强的局面。
3、一超多强格局(1991-今)
1991年,随着海湾战争结束和苏联解体 、冷战结束,结束了美
苏两极争霸格局,世界原来相对平衡的力量结构被彻底打破。在国际
战略 力量相互作用下,国际关系的中心结构发生了变化:两极格局中
处于全球权力第一梯队的一极美国依然存 在,与其争霸的另一极苏联
的解体,跌落到全球权力的第二梯队中。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处


于全球权力的顶端,而原先由欧、日、中组成的第二梯队中增加了俄。
新的国际战略格局 就成为单极美国与多强欧、日、中、俄权力的对比
关系,即当前“一超多强”的国际关系格局。
历尽战乱的世界并未像人们期望的那样立即走向和平,各种矛盾
接踵而至,冲突不断加剧。主要原因是 在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背后,
许多在两极格局下长期被掩盖和抑制的领土、民族、种族、宗教、资
源、政治权利和外交争端等历史遗留问题的矛盾日益表面化、激烈化
和尖锐化。旧的历史恩怨未消,新 的利益纷争又起。美国的霸权主义
和强权政治是冷战后世界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美国强权下的世界没< br>有和平的基础,有的只是对和平的限制,带来的是各国的反感和抗争。
显然,一个多极化的世界正 在酝酿之中。
上个世纪,全球爆发了两次大战,人类经历了从古未有的战争浩
劫。当人类跨入 新世纪之际,尽管和平与发展是世界的主导潮流,尽
管世界大战打不起来,但不能忽视的是主要大国或国 家集团正在竞相
调整军事战略或军事指导,进一步完善战争准备工作;一些强国加快
外空武器化 的进程;核武器扩散的状况日益严重;局部战争仍然频繁
不断,尚在威胁着人类和平,一些地区还潜伏着 战争的诱因。种种情
况表明:“地球村”并不安宁. 进入新世纪,世界各主要国家为适应
高技 术局部战争的需要,纷纷加大国防建设力度。它们的共同特点是
强调“多投入、减兵员、高技术”,即不 断加大国防投入,特别是加
大对先进武器装备研发的投入;继续裁减部队员额,走精兵之路;注


重高技术质量建军,抢占军事高科技领域制高点。不过,因为各国国
情有别,其具体举措 又各有不同:美国——打造战争机器,谋取全球
霸权。俄罗斯——明确政策方向,力图再现辉煌.。欧盟 ——筹建独
立防务,凸显欧洲特性。日本——逐步提升军力,极欲派兵海外。印
度——竭力研发 核导,意图称雄南亚。总之,世界各主要国家加大国
防建设力度,都离不开经济实力的支持,国防实力的 竞争充分反映了
综合国力的竞争。(摘自百度百科)

情况报告格式范文-2013年福建高考


家乡的春天-网站策划案


教师名人名言-入党培养人考察记录


四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读后感50字


赣州市人民检察院-校园环保标语


虎跑梦泉-科技工作总结


顶尖设计-塞维利亚大学


观察昆虫的作文-签证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