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和问答题
九年级数学试题-协议书范文
.
《世界近代史》课程作业
一、名词解释
1.教皇子午线:1494 年经教皇仲裁 ,西班牙和葡萄牙在世界上划分势力范围的分界线。 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后,西、葡两国为争夺殖民地、市场和掠夺财富,长期进行战争。
为缓和
两国日益尖锐的矛盾,由教皇亚历山大六世(1492~1503在位)出面调解,于
1494
年6月7日两画了一条线,线西归西班牙,东归葡萄牙,此即所谓“教皇子午线”。
这条由教皇作保规定的西、葡两国势力范围的分界线,开创近代殖民列强瓜分世界、划分
势力范围的先河
。(参课本P19)
2.人文主义: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表现在文学、艺术、教育、哲学和自然科
学等方
面的思想内容,通常被称为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是一种哲学理论和一种世界观,以人为
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作为文艺
复兴时期主要的社会思潮,他的核心是:肯定人,注重人性,要求把人从
宗教束缚中
解救出来。反对神权,提倡人权;反对神性,提倡人性;反对封建特权,提倡自由平
等;反对教会蒙昧主义,提倡发展文化教育;反对封建割据和外族入侵,主张中央集
权和民族独立。 <
br>人文主义是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是资产阶级反封建、反中世界神学世界
观的思想武器。同
时我们也应看到,对人文主义的过分推崇,造成文艺复兴运动个人
私欲的膨胀、泛滥和社会混乱。 3.薄伽丘:乔万尼·薄伽丘(1313—1375),一译卜伽丘,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杰出代表,人文主义者。
代表作《十日谈》批判宗教守旧思想,揭露教会的虚伪和腐化,提倡个性解放,歌颂人对现世生活的追求。主张“幸福在人间”,被视为文艺复兴的宣言。创作了西欧
1页
.
文学史上第一部心理小说《菲亚美达》;其与但丁、彼特拉克合称“文学三杰”。
4.因信称义:是德国神学家马丁·路德的神学思想核心。
他认为,基督徒之所以是自由的,
是因为他们“因信称义”,不再受善功律的支配,
他们通过自己的信仰而与基督建立了新的个人关系。信
徒不必依靠教会极其繁琐的宗
教礼仪,只凭对上帝对的虔诚信仰就可以得到灵魂的拯救。内容有:1.圣
经乃唯一的、
最高的成就。2.平信徒皆为祭司3.僧俗平等,恪守天职。
这一宗教伦理是对
天主教会所宣扬的“行为称义”的否定,所蕴含的是一种积极的人
生态度。具有宗教情感的个人主义与文
艺复兴中具有理性的个人主义结合在一起,成
为早期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之一。
5.预定论: 由宗教改革家加尔文(1509——1564)提出,也成为加尔文派的奠基。
预定论认为神的旨意是绝对的,也是无条件的,一切有限的受造物联合起来也不
能影响神的旨意,这旨
意完全是神在永恒里安排的。神是万物的主宰,伟大而有能力,
安排大自然的运行,支配人类的历史,任
何细节都在他的掌管之下。其内容为将人分
为“选民”和“弃民”。
预定论提出了解放人的思想,鼓励人们在世俗生活中去发财致富。
6.开明专制:18世纪下
半叶欧洲一些国家封建专制君主执行的一种政策,是为了适应资
本主义发展和阶级矛盾尖锐化而进行的具
有明显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
当时,欧洲大陆诸国的封建制度日趋衰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
内有所发
展。各国封建君主为了巩固其专制统治,接过了法国启蒙学者要求改革的旗帜,宣称
要
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把自己装扮成“开明”的君主,高喊“开明”的口号,进行种种
改革,如改革教会
,兴办教育事业,编纂法典等
“开明专制”的时代是从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登基时开始的。他自称“国家的第一
2页
.
个公仆”,愿为人民造福。1781年,奥皇约瑟夫二世甚至颁布废除农奴
制的诏书,
成了“开明专制”时代的代表。这些改革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1789年法
国大革命爆发后,“开明专制”时代连同其改革差不多都一起消失了。(参课本P65)
7.《航海条例》: 航海条例,英国历史上关于航海贸易的一系列立法。
最初的目的是为了
鼓励发展英国的航海事业和海外贸易。1381年理查二世颁布英
国最早的航海条例,1485年和15
40年又陆续订立。
1651年,英吉利共和国政府针对当时英国海上贸易的主要竞争对手荷兰颁布的
航
海条例规定,凡从欧洲运往英国的货物,必须由英国船只或商品生产国的船只运送;
凡从亚洲
、非洲、美洲运往英国或爱尔兰以及英国各殖民地的货物,必须由英国船只
或英属殖民地的船只运送。英
国各港口的渔业进出口货物以及英国国境沿海贸易的货
物,完全由英国船只运送。这些规定排挤了荷兰在
国际贸易中的作用,危及荷兰的海
上利益。同时,为了迫使荷兰接受规定,英国在1652——1674
年间发动数次对荷战
争,给荷兰以致命打击。
(1651年以后颁布的航海条例是为了垄断英
国和殖民地的贸易,维持英国殖民地对英
国的依赖,限制殖民地的经济发展。但同时,也给殖民地的经济
带来了正面效应:对
美国南部,造船物资和靛蓝的生产受到鼓励,烟草、稻米等产品获得了可靠的市场;
对北部,船运业主得以免受法国、荷兰、西班牙等国商船的竞争。最后也成为美国独
立战争的发
生背景之一。)(参教材P88)
8.《权利请愿书》:英国国会通过的旨在限制国王征税权利的法律。
查理一世上台以后,滥
用监禁和征税的权力,强制推行借债政策,因而导致国内
关系紧张。1628年3月,查理一世为解决财
政问题,提出征收特殊捐税的要求遭国
会拒绝后,就实行“强迫借贷”,严惩拒绝缴费者。国会也不甘示
弱,于1628年通过了
3页
.
《权利请愿书》,要求国王保障公民的人身、财产和自由的不可侵犯。
《权利请愿书》是议会
争取自由和权利的胜利果实。但查理接受《权利请愿书》只是权
宜之计,并无意执行它,当议会批准补助
金后,下令解散议会,《权利请愿书》也被抛弃。
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议会对《权利请愿书》重新解释
,赋予其新的内涵,并把它认定为英
国宪法的渊源之一。(P113)
9.《大抗议书》:大抗议书是英国国会与专制主义斗争的最重要的文件,成于1641年。
主要内容有:揭露了查理一世在无议会统治时期的暴政,提出一些重大的政策要
求:实现工商业活动的自
由,高级政府官员和大臣只能“从国会有根据相信”的人们中
间任命,进行议会改革,要求建立对议会负
责的政府。该抗议书共204条,经过激烈
的讨论,议会终于以微弱的多数通过。
《大抗议书
》成为(英国革命初期)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政治
纲领。它助长了国内反王室、反天主
教的情绪,加快了内战的爆发(P115)
10.《权利法案》:是由英国议会为了限制王权于1689年所提出并通过的法案。
资产阶
级和新贵族通过“光荣革命”取得政权后,建立起君主立宪制的国家,为了限
制国王的权利,他们在议会
中通过了一系列法案,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1689年通
过的《权利法案》,它以明确的条文限制国王
的权利,约束国王的作为(要求国王以
后未经议会同意不能停止法律的效力,不经议会同意不能征收赋税
,今后任何天主教
徒不得担任英国国王,任何国王不能与罗马天主教徒结婚等)。
议会的权利
逐渐超过国王的权利,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确立了英国君
主立宪政体的理论和法律基础。 <
br>11.萨拉托加大捷:萨拉托加大捷是北美独立战争时期著名的战役,是北美英属殖民地
十三州独
立战争的转折点。
4页
.
1777年10月,利用英军之间缺乏
配合,华盛顿率领美军将从加拿大南下的一支
6千人的军队围困在萨拉托加,弹尽粮绝后,英国全部投降
。
萨拉托加大捷是北美独立战争的转折点,大捷不仅增添了北美人民战胜英国的信
心,而且坚
定了法国直接参战的决心
12.《8月法令》:法国大革命初期制宪议会通过的第一个立法文件。
巴黎革命胜利后,制宪议会成为国家立法机关和实际上的革命领导机关。 为了恢
复秩序,建立
新的国家制度,从8月4日开始,制宪议会颁布了一系列废除封建制度
的法令,通称《8月法令》。法令
宣布“将封建制度全部予以废除”。按规定无偿废除的
有:人身义务、狩猎、鸽舍特权、领主法庭、教会
什一税、特权等级免税权、买卖官
职制度等,还规定任何公民,不论出身如何,均可出任教会或国家的文
武官职。法令
宣布要制定“全国性宪法”。此外,对源于土地的封建义务,法令规定要以赎买的方式予以废除。
八月法令在根本原则上废除了封建制度,在法律上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是改造国家的重要一步。八月法令是革命者运用法律手段进行社会改造的第一步,具有重
大意义。但由于
没有废除封建地租,农民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P158)
13.《拿破仑法典》:《拿破仑法典》
又称《法国民法典》或《民法典》,是法国民法的
法源中最重要的一部法律。
在1804年3
月21日通过,并予以颁布。这部法典的立法原则是自由和平等原则、
所有权原则和契约原则,充分反映
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 《拿破仑法典》的内容
除总则以外,共有3编2281条。第一编是人法,是
关于个人和亲属法的规定,实际
上关于民事权利主体的规定;第2编是物法,规定了各种财产和所有权及
其他物权;
第3编是关于取得所有权的各种方法,这一编规定了继承、赠与、遗嘱和夫妻财产制,
5页
.
还规定了债法。
《拿破仑法典》是资产阶级的第一部民
法典,它对后来很多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
产生了很大影响。法国民法典与德国民法典是大陆法系的两大支
柱和源流。(P168)
14.考迪罗主义:拉丁美洲一种特定的政治统治制度,原指割据一方的军事
首领,后引
申为军事独裁者。
考迪罗主义是指那些以暴力夺取政权,并以暴力维护其反动统治
的独裁者专制制
度。考迪罗独裁者夺取政权的方式主要是武装政变,教会和军队是考迪罗独裁者的支柱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考迪罗独裁又各有其特点。(P365)
考迪罗主义的出现是拉丁美洲
的一场灾难,给拉丁美洲过节的政治、经济发展造
成了极大的危害,严重阻碍了拉丁美洲国家的进一步发
展。
15.谷物法:指英国1815年制订的限制谷物进口的法律。
规定国产谷物平均价达到或超过某种限度时方可进口。目的是维护土地贵族的利益。
实施该法
后,谷物价格骤贵,工人要求提高工资,外国也提高英国工业品进口税,
从而损害了工业资产阶级利益。
1846年,该法被废除。
16.《宅地法》:1862年美国总统A.林肯颁布的旨在无偿分配美国
西部国有土地给广大
移民的法令。
《宅地法》规定,凡一家之长或年满21岁、从未参加叛乱
之合众国公民,在宣誓获
得土地是为了垦殖目的并缴纳10美元费用后,均可登记领取总数不超过160
英亩(1
英亩=0.40公顷)宅地,登记人在宅地上居住并耕种满5年,就可获得土地执照而成
为该项宅地的所有者。。
《宅地法》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西部垦殖农民的土地要求,确立了小农土地
所有
制,从而为美国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它的实施也鼓舞了西部农民反
6页
.
对南部奴隶主的斗争,遏制了奴隶制种植园向西扩展。在南北战争中,西部
农民为联
邦军队输送了半数以上的士兵,并提供了充足的粮食,对北方取得战争的胜利起了重
要
的作用。
17.固定柴明达尔制:印度政府通过中间人柴明达尔向农民征收田赋的一种土地制度。莫卧儿王朝、英国殖民者曾在孟加拉、贝拿勒斯等地区实行过这种制度。
该制度承认印度的柴明达尔为永久世袭的土地占有者;所占土地的赋税由柴达尔承
包。
柴明达尔地主是腐朽的、寄生的封建统治阶级。1947年8月,印度国民大会党接
管全国政权后,决
定废除柴明达尔制度。到20世纪50年代末,基本上废除柴明达尔
制度。
18.克里米亚战
争:克里米亚战争又称东方战争,是欧洲大国乘土耳其衰落之际在地中
海东部争夺霸权额战争,这场战争
在俄国的克里米亚半岛进行,故名
1853年,为争夺巴尔干半岛的控制权,土耳其、英国、法国、撒
丁王国等先
后向俄国宣战,战争一直持续到1856年,以沙皇俄国的失败而告终,交战双方签
订《巴黎和约》。这场战争的表面起因是宗教问题。战争的真正原因是英法和俄国争
夺近东霸权。 这场战争在世界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第一、它使俄国受到沉重的打击,俄国在
社会和政治上的落后
与脆弱暴露无遗,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是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
革的直接原因;第二、它确立了英国在
近东的霸权;第三、它是俄、奥关系的分水岭,
在巴黎和会上,奥地利充当了强硬的反俄派,它使奥地利
摆脱了俄国的威胁,但也恶
化了俄、奥关系;第四、它冲击了维也纳体系。
7页
.
克里米亚战争是世界史中的第一次现代化战争。它从军事上和从政治上改变
了欧
洲列强之间的地位和关系。它与巴黎和约是19世纪继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后的
第二次
重大事件。(P265)
19.泰勒制:20世纪初美国工程师F.W.泰勒在传统管理基础上首创的
一种新的企业管
理制度,泰勒制也叫科学管理.
美国在南北战争后奴隶制消亡,西部资源得
到开发,工业迅速发展,企业日趋扩大,
小生产的传统管理方式已不能适应当时经济、社会和生产技术发
展的客观需要。泰勒
等针对当时的客观变化,对工厂、车间、作坊进行了一系列调查和实验,寻求新的管
理方法,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他根据多年的研究和实验,在1911年发表了《科
学管理原
理》一书,阐述科学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当时资本主义企业管理产生
了巨大影响。 泰勒制的主要
内容和方法包括劳动方法标准化、制定标准时间、有差
别的计件工资、挑选和培训工人、管理和分工。
可以使作业标准化、规范化,可以提高生产效率,泰勒因此被尊称为科学管理之父
20.普鲁士
道路:近代史上一种重要的俄农业资本主义发展模式。
1850年,普鲁士政府颁布了“调整地主和农
民关系”,无偿废除农村中次要的封建义
务,允许农民通过缴纳赎金或者出让土地来赎买封建义务。通过
这种方式,大地主从
农民手中获得大量土地和赎金,这就使他们有可能过渡到资本主义经营方式通过自上
而下的农业改革,使封建经济缓慢的转变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道路,列宁称之为“普鲁
士道路”。
此后农业资本主义得到较快的发展,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德意志工业化的基础。(P
337) <
br>21.加里波第:朱塞佩·加里波第(1807.7.4—1882.6.2)是个意大利爱国志士及军人
。
8页
.
他献身于意大利统一运动,亲自领导了许多军事战役,
是意大利建国三杰之一(另两
位是撒丁王国的首相加富尔和创立青年意大利党的马志尼)。而由于在南美
洲及欧洲
对军事冒险的贡献,他也赢得了“两个世界的英雄”的美称。
22.穆罕默德·阿里改革:1805-----19世纪40年代,埃及总督默罕默德为了应对资本主
义日益严重的侵略,为了富国强兵、自立于世界以及维护统治,实行的一系列改革。
直接目的:富国强兵
根本目的:巩固封建专制统治和对外扩张
内容:土地改革、兴修水利、引进技术、垄断商业、军事改革、政治改革等
改革没有从根本上
改变埃及原有的封建生产关系,但改革使埃及出现了短暂的繁荣昌
盛的景象,推迟了列强殖民侵略的进程
。(参考P379)
23.王政复古运动:近代日本面临民族危机情况下日本有识之士掀起的一场旨在
恢复天皇权
力、改革幕藩体制的救亡运动。借“王政复古”之名,改革落后的幕藩体制。他们提出“尊<
br>王攘夷”的口号,并且积极进行各种活动。1868年1月3日(庆应3年12月9日),
在朝廷
发起的宣告将政权交归日本天皇的政变。
由于“尊王攘夷”运动脱离日本社会现实,具有盲目排外的
色彩,加上没有发动人
民群众,在殖民势力和幕府的双重打几下逐渐瓦解。
24.伯恩斯坦:爱德华·伯恩斯坦
(1850.1.6.-1932.12.18.)著名的马克思主义修正者,
德国社会民主主义理论家及政治家。德国社会民主党成员。
恩格斯逝世后,德国的伯恩斯坦认
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主张予以“修正”。他之
所以要“修正”,是因为历史条件、政治经济条件都已
经发生了变化,因而要对马克思
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理论等方面做系统的“修正”。
9页
.
从1896年到1898年,他发表了一系列标题为“社会
主义的问题”的文章,他否定辩证唯
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否定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理论,
主张和平过渡,反对暴
力革命。1899年出版的《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标志着伯恩
斯坦修
正主义思想体系的最终形成。
是社会民主主义的开拓者,对后世西方影响很大。也是进
化社会主义(改良主义)
的建立者之一。
25.世界政策:19世纪90年代后期起德意志帝国的外交政策。
随着实力的膨胀,从谋求
欧洲霸权转变为谋求世界霸权,抛弃“大陆政策”,开始推行“世
界政策”。制订和推行世界政策的代表
人物是德皇威廉二世,它于1895年1月宣布“德
意志要成为世界帝国”。威廉二世曾公开宣扬其对外
政策的新路线,即大力扩大殖民
地,积极扩建海军。德意志于1898年通过了第一个扩建海军法案,并
与英国形成对
峙之势;海外殖民地争夺的触角伸至远东、南太平洋、中近东和非洲。世界政策的主
要目标是东亚、非洲和中东。
德国在这一政策指导下,德国在整个世界跟英国争夺。世界政策使英德
矛盾变成帝国
主义矛盾中的主要矛盾,并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二、简答题
1、为什么在英法长期的海上争霸中,英国会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首先,从争霸重点上看。 自从17世纪革命以来,英国就把经营海外事业,争夺海上霸
权放在首要地位
。而法国则一直对欧洲霸权的兴趣笔对海外殖民扩张的兴趣更大。自从16
世纪依赖,法国统治者就处心
积虑夺取在意大利的地盘,并且与哈布斯堡王朝争雄长。只有
到波旁王朝被推翻之后,到了19世纪法国
才开始把注意力转向海外殖民扩张。
其次,从政治制度方面看,英国较法国优越。英国在“光荣革命”后,建立了君主立宪制
10页
.
度,国家最高权利属于代表人民利益的议会而不是专制的国王,这是人类历
史上第一次在政
治体制上的更新和构建。这一制度与法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相比,环境更加宽松,自由
和
开放,从而为英国迅速发展资本主义提供了有利条件,也就使英国在与法国争霸战争中处于
有
力的地位。
再次,从经济基础方面看,英国比法国要好,在1550——1650年间英国的工业增长
速
度很快,这奠定了英国重工业发展的基础。三十年战争增加了对于军事物质的需求,因而刺
激
了英国采矿业,冶金业和化学工业的发展。来自德国,法国及弗兰德的移民带来的新技术,
也促进了这个
发展。法国工业在产量方面与英国相符,然而法国人口为英国人口的三倍以上,
而且法国工业倾向与奢侈
品的生产,而英国工业则以纺织品及金属制品为主,因而在质的方
面超过法国。英国工业及贸易的发展,
既有利于建设强大的海军,又成为对法战争的有力的
经济基础。
又次,从军事实力尤其是海军
方面看,英国比法国强大。英国是一个岛国,岛国民族兼具
有保持自己个性和面向海洋发展的特性,这使
英国素来重视海军的建设。近代早期,英国通
过长期的海上劫掠活动培养出了一批日后英国皇家海军的精
英。英国海军在英法争霸战争中
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一方面,它保护了英国的商业及其领土的安全,另一
方面。它切断了法
国与其殖民地之间的联系,使法国海外殖民地陷入孤立无援的状态。
最后,
从向殖民地移民的人数方面看,英国要比法国多。到1688年为止,有30万英国
殖民聚居在北美英属
殖民地的沿海地带,而法国移民只有2万人,他们散居在加拿大及密
西西比河流域。法国移民少是由以下
几个因素决定的:1、法国政府严禁法国新教徒移往殖
民地,而英国则对新教徒向海外移民采取放任态度
。2、法国国内土地肥沃,法国农民留恋
故土不愿远徙海外;而英国农民则在圈地运动的影响下流离失所
,只好到海外谋生。3、英
国也有少数乡绅到新世界去。物价上涨和固定地租使他们的生活陷入困境,同
时由于他们多
11页
.
半信仰清教,也失去了担任官职的资格。英
属殖民地上的移民人数众多,在英法战争中大大
增强了英方的战斗力,成为英国在北美战场上打败法国的
主要原因。
2、法国工业革命缓慢的原因。
第一,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战乱不断,
政局动荡,还失去了大部分的海外殖民地市场。
海外贸易下降,可以投资工业的资本来源不足,政治的不
稳定促使资本趋向保守,制海权丧
失,在世界市场的争夺中处于不利的地位,都降低了工业投资的积极性
。
第二,法国的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缓慢。大革命之后,法国农民的
地位得到稳定和强化,大量小农阶级的存在,不利于工业发展对于劳动力和市场的强烈需求。
通过租税盘
剥的方式,将大量小农束缚在,土地上。法国地产和资本的集中过程比较缓慢,
农民长期贫困,无法流动
,造成国内市场狭窄封闭,对工业化的刺激作用有限,工业生产难
以扩大规模。
第三,城市劳
动力较少,农村劳动力较多,不仅不利于工业生产的集中化,而且阻碍了机械
化的推广和技术创新的要求
,同时法国的基础教育程度较差,劳动力素质不高对于工业化发
展有一定的消极影响。
第四,
法国煤,铁资源都比较缺乏,不像英国和德国那样得天独厚,工业生产成本较高,在
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较弱。而且长期对水力资源的依赖也使得法国工业企业难以集中发展,
地域上分部较广。法国在以精湛的
手工工艺和高质量为特点的服装业和奢侈品制造业中,占
据明显优势。但是,这些企业以手工劳动为主,
适合小企业的灵活分散经营,不适合大规模
集中生产,对于工业革命的影响有限。
第五、普法战争的影响。
3、简述空想社会主义的几个主要阶段与各自特点。
空想
社会主义产生于16世纪,终结于19世纪30~40年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和成
12页
.
长时期剥削者与被剥削者间对立的反映,是在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现代无
产阶级先驱者的
思想体系。它分三个阶段。
1.16、17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主要特点是
:对未来的理想社会制度只是一种文学描述;
提出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的基本原则,如公有制、人人
劳动、按需分配等,但还是一个
粗糙而简单的轮廓;在设计未来理想社会方案时以手工工场为原型。这时
期的空想社会主义
者以莫尔、闵采尔为代表。
2.18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主要特点是:认
识进入理论探讨和论证阶段,并用“法典”的形式
作出明确的规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对私有
制、特别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批判,
对私有制引起的经济上的不平等,进而导致政治上的不平等的论述,
对过去所有的国家制度
都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并为富人服务的分析等,已经接近历史的实际;有了初
步的阶级
观点,绝对平均主义的、苦修苦炼的、禁欲主义的、斯巴达式的共产主义是其突出特点;在设计未来理想社会的蓝图时,以农村公社和手工工场为原型。这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以摩
莱里、巴
贝夫为代表。
3.19世纪初期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到顶峰的时期,其主要特点是:
批判
矛头直接对准资本主义制度;理论上提出了经济状况是政治制度的基础,私有制产生阶级和
阶级剥削等观点,并用这种观点去分析历史和现状,从而预测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本质;
在设计未来社
会蓝图时以大工厂为原型,完全抛弃了平均主义和苦修苦炼的禁欲主义,使社
会主义成为一种具有高度的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这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以圣西
门、傅立叶和欧文为代表。他们甚至进行了
社会实验,1824年欧文在美国印第安纳州买下
1214公顷土地,开始新和谐移民区实验,但实验以
失败告终。
4、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背景、结果和影响。
背景:一、传统制度缺陷
13页
.
自工业革命以后,移民导致议会议席分配失衡,议员的民
意代表性也不充分,且选举采取公
开投票,选民无法保密。
二、选区划分与议席分配不合理。
三、选举权问题,受财产资格限制。
四、选举过程漫长。
结果:这次改革取得了阶
段性的成果,中等资产阶级参与到国家政权中,但改革的成果是由
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共同取得
的,而改革的成果却只满足了中等资产阶级的要求,
而将工人阶级排除在外。此外,掌握国家政权的任然
是土地贵族,因此,英国的议会改革还
要继续深入下去。
影响:这次改革一方面使工业资产阶
级参与国家政权,结束了土地贵族操纵政治权利的局面;
另一方面为以后深入的改革开辟了道路,推动了
英国进一步走向政治的民主化和现代化。
5、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原因、内容和意义。 原因:1,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19世纪中叶,西欧主要国家都经历了资产阶级革命,
并先后
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但是,俄国依然是一个落后的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农奴
制国家,工业远远落
后于西欧各国。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工业受到封建农奴制的严重阻碍。
2农奴制危机激化了国内阶级矛
盾,农民运动风起云涌,暴动的农民不仅拒绝给地主服劳役
和缴纳代役租,而且提出彻底废除农奴制的要
求。
3,革命民主主义思潮的兴起。农奴制的危机激发了俄国有识之士的忧患意识。早在1825年,以十二月党人为代表的俄国革命家就提出了“废除农奴制”的呼声。进入40年代以后俄
国又出
现了一批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家,他们发扬十二月党人的革命传统,积极投身废除农奴
制的斗争。 4,克
里米亚战争的失败。1853——1856年,俄国为摆脱农奴制危机,发动了
同西方列强争夺奥斯曼帝
国的“遗产”的克里米亚战争。俄国在战争中失败,充分暴露了俄国
14页
.
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的腐朽。
内容:
一,关于农奴的人生解放。法令规定,农奴在
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不能买卖或交换农奴,
不能禁止农民结婚和家庭生活。农民有权经商,订立契
约或从事其他职业。
二,关于分地和赎买方式。农奴在获得人身解放的同时,得到一块分地和宅旁园地
,但土地
的所有权仍属地主。
第三,关于农村统治形式。为了加强对改革后农民的控制,政府
把农民组织在旧有的农民村
社中,实行连保制。村社名义上是由农民选举公职人员,实行自治,但又规定
村社隶属地方
行政机构。还特设调停吏,由地方贵族担任,名为调节农民与地主的纠纷,实际上是为了保
障地主对农民的剥削和控制,维护地主阶级整体利益。
意义:这次改革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创造了有利条件。此后俄国的社会生产力得到较快的
发展,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占据统治地位。
通过改革,沙皇专制制度的阶级基础也扩大了。沙皇专制政权逐渐转化为地主阶级和
资产阶级的联合政权
。
但是,由于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由封建农奴主自上而下进行的,因而不彻底,它保
留了
浓厚的封建残余。改革没有摧毁地主土地所有制和沙皇专制制度,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农民在获得自由
的同时,又遭到了一次新的掠夺。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还没有完成,
彻底肃清封建农奴制残余,
推翻沙皇制度,仍是俄国历史日程上的主要任务。
6、简述日本明治政府是如何废除封建制度的。 <
br>答:倒幕运动成功后,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果断的措施,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废除封
建制度
,实施改革:
①废藩置县。对地方藩国的领地,在战争尚未结束时,明治政府就采取“先强后弱”的方
针,
15页
.
迫使藩主们奉还版籍,并剥夺了他们对土地和人民的
领有权。1871年又以武力为后盾,宣
布“废藩置县”免除全国各藩知事的职务,一律迁往东京居住,
领取俸禄,债务由中央政府负
担;1872年,规定由中央政府任免府知事和县令。这就一举消灭了封建
藩国制度,形成了
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并在事实上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为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
和资
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②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和取消武士特权。1872年,明治
政府基本确定了皇族、华族、士族、
和平民的身份制。同时,政府取消了对平民职业、服饰和日常生活上
的身份限制,准许华族、
士族与平民通婚。惟皇族和华族任保留某些特权,武士特权包括留发和佩刀的特
权均被取消,
1873年颁布征兵令,实行全民义务兵役制,从而剥夺了武士垄断军职的特权,这样就实
现
了形势上的“四民平等”。在身份制度改革之后,明治政府又招收对封建的俸禄实行赎买政策,
以减轻财政负担,通过赎买的方式,武士作为一个特殊等级被最终消灭;
③新地主取得了完全的土地
所有权,广大自耕农及富农也成为真正的土地所有者;幕藩封建
领主的土地所有制被彻底废除,自耕农和
新地主成为合法的土地所有者。
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