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完整版)
池州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村官工作总结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2课 发达农业和土地制度
1、起源:采集—种植
(
黄河、长江出现;南稻北粟(最
早之一)
)
2、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①经济构成——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②生
产模式——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③经营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
3、生产力进步:①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工具
(木骨
石器,耒耜,铁农具,牛耕,曲辕犁);灌溉工具:
翻车、筒车(不用人力);水利设施
:春秋战国(芍
陂、郑国渠、都江堰),西汉(漕渠、白渠、地方特
色坎儿井),东汉(王景)
生产方式: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
4、小农经济(春秋,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私
有土地的出现):
①特点有三: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自给
自足。
②优点:生活比较稳定,有较高的生
产积极性;是
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③局限:脆弱;分
散性、封闭性、落后性的特点,不
利于商品经济
和社会分工;近代,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5、土地制度
(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2)商周时期:(实质)以国有为
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井田制(开始实行(商)——盛行(西周)
——瓦解【春秋:原因:生
产力,税制改革(齐、
鲁)承认土地私有;表现:公田抛荒、私田私有】)
——废除【(战国)商鞅变法,全面肯定】
土地所有制形式:君主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
制
(主要形式)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土地兼并现象贯穿始
终。
(3)土地兼并:
①根源:土地私有制和土地自由买卖制度;
②方式:土地买卖在汉代以后成为主要途径;
③危害:影响政府财政收入和社会的稳定;
④缓解:政府采取均田制(国有,北魏、隋-唐初)
等抑制兼并的措施
(4)租佃经营:产生(战国)——汉代(普遍)——
宋代(重要)——明清(普及)
第4课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一、金属冶炼、纺织业、陶瓷业上课表格
二、生产组织形式
1、官营手工业:
①地位:从西周到明代前期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②优势:资金雄厚、规模经营、分工细密、管理严
格、技艺高超,工匠从征役制逐步到雇募制;
③局限:不计成本、缺乏竞争、强制劳动。
2、私营手工业:
①春秋战国兴起;
②明代中叶占据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并出现资
本主义萌芽。
3、家庭手工业
三、古代手工业的基本特征(练习册)
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和城市
一、古代商业发展的阶段特征
1、初期发展:原始社会出现物物交换
的原始商业;商
朝出现专职商人和货币;周朝“工商食官”政策。
2、秦汉:严格推行重农抑商、重征商税
3、春秋战国出现高潮:
①私商崛起;②城市繁荣;
4、隋唐时期蓬勃发展:
①运河开通,外贸繁荣,商业都会与港口众多;
②城镇商业实行坊市分离制,政府对商业严格统一
管理;
③中唐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鼓励海外贸易、官
商分利、商人地位提高。
5、宋元出现新的高峰:
①官府放松了商业监管:城镇经济繁荣,商业在空
间上打破市坊界限,乡村允许设市贸易(草市);
商业经营时间取消限制,出现晓市和夜市;
②海外贸易活跃,泉州等港口城市兴盛;
③四川出现纸币交子。
④元代广泛流通纸币。
6、明清时期出现新特点:
①商业市镇兴起;
②货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③农产品的商业化程度提高;
④大批区域性商人群体崛起。
第6课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一、资本主义萌芽
1、条件:农耕经济高度发展
2、标志:明朝中叶以后,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以雇佣
剥削劳动为特征、为市场需要而进行生产的私营手
工工场,例如苏州的丝织业和景德镇的制瓷业手工
工场。
二、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制度和自然经济的阻碍
(1)政治: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重农抑商”、“海禁、
闭关”(海外市场封闭)
(2)经济: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
位;
(3)思想:文化专制影响了近代科技的产生,受传统
文化中重义轻利、重本抑末、重儒轻贾价值观的
影响。
注意
1、
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而不
是唯一模式。
2、
注意夏商周时期,受封的诸侯只有对土地的世代使
用权,而无权转让与买卖,需向国王缴纳贡赋。
3、 春秋时期私田不是归国王所有,而是归私田主人控
制,因为税制改革承认了土地的私有权。
4、
西周时期,青铜铸造业的生产,是由官府垄断,即
所谓的工商食官。
5、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不是闭关锁国和
重农抑商政策,而是衰落的封建专制制度。“闭关政
策”与“重农抑商”政策都是封建制度的衍生物。
6、
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自给自足”中的“足”并非
富足,而是指满足自家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很
少进行商品交换。
7、
闭关锁国不是绝对禁止对外贸易,而是严格限制对
外贸易,如广州十三行就是例证。
第二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
第7课
新航路的开辟
一、新航路开辟的社会背景
1、①根本: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社
会对黄金白银的需要增加;
②直接:商业危机——转口贸易;
③传播基督教;
④条件:王室支持,天文地理知识丰富,航海造船
技术进步。
二、过程:
1、葡萄牙:1487年迪亚士抵达非洲南端好望角;1497
年达.伽马绕非洲到达印度;
2、西班牙:1492年哥伦布抵达美洲;1519年麦哲伦船
队历时三年环球航行
三、影响
商业革命: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本,欧洲商路中心由地中
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价格革命:
1.
资产阶级迅速壮大,封建势力日益衰落,推动欧洲
资本主义的发展;
2.
为殖民扩张创造条件,殖民掠夺成为欧洲资本原始
积累的重要来源之一;
3.
把各文明区连在一起,推动整体世界的形成;证明
了地圆学说,冲击了教会神学;短期内刺激了亚洲
经济的发展;给亚非美洲带来了灾难。
第8课 欧洲殖民者的扩张与掠夺
一、早期殖民活动:
新航路开辟之处,葡萄牙、西班牙率先开始在东西
两个半球的殖民掠夺。
二、荷兰殖民史实
1、殖民范围:遍及美洲、非洲和亚洲
2、殖民方式:
①组建垄断性商业公司:荷兰东印度公司
②进行殖民争霸战争 :英荷战争
③掠夺殖民地:在亚洲强占印尼、中国的台湾,在北美
建立“新荷兰”
3、成果:击败葡萄牙人,垄断东方的香料贸易;银行
信贷业发达,阿姆斯特丹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称“海上马车夫”
三、英国殖民史实
1、殖民特点:①海盗劫掠;
②商业战争;③黑奴贸易;
④在殖民地建立垄断性贸易公司和奴隶制种植园进行
殖民掠夺。
3、影响:殖民掠夺给殖民地带来沉重的灾难;是英国
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极大地推动了英国资本
主义的发展;18世纪下半叶,英国确立了海上霸权,
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
第9课 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
1、英国首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和条件:
⑴政治前提: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本主义
制度,提供了政治前提和稳定的社会环境。
⑵市场:到18世纪中期英国通过一系列殖民战争最
终成为最大的殖民国家,海外市场空前扩大,成为
工业革命的必要性;
⑶资本:英国通过海外殖民扩展掠夺、海外贸易积
累了大量资本;
⑷技术:手工工场时期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知识;
⑸劳动力:圈地运动使大批农民成为自由劳动力。
2、技术发明:
① 棉
纺织机械:飞梭(凯伊、引发了棉纺织领域技术
发明的连锁反应)——珍妮纺纱机(哈格里夫斯、
1765、机器、工业革命开始)、骡机、水力织布机。
②
动力机械:万能蒸汽机(瓦特)(使人类进入蒸汽时
代;加速了工业化进程;促使工业城市兴起;带来
交通运输业的革命)
③
交通运输:汽船(美、富尔顿1807)、(对加强洲际
之间的联系起到了重要作用)、蒸气机车(英、史蒂
芬孙1814)(加快了工业革命的进程;铁路旅行加
剧了整个社会流动的速度和规模,对社会关系造成
冲击)。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
1、原因条件:
①政治前提:资本主义制度广泛建立
②工业革命使经济水平有了较大增长,准备了充足
的原料、资金和市场,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对商
品的需求进一步增加
③自然科学取得重大突破:电磁感应
2、突出特点:
①
以科学理论为基础,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
②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显著特点,以重工业部门为
主。
③在英、德、美等多国同时出现。
④极大地推进了生产力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3、成就与新兴工业:
①
电力的广泛应用 (发电机、电动机→电灯、电影、
电车)
②
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汽车、飞机)
③ 化工技术的发展 (化肥、染料、合成橡胶、炸药)
④ 炼钢技术的进步(“钢铁时代”);
4、影响:
⑴
技术: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⑵ 经济:
① “大企业时代”到来
、垄断组织产生、资本输出成
为主要的经济扩张手段
②促进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⑶ 政治、外交: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
帝国主义阶段,掀起瓜分世界狂潮。
三、世界市场的形成
1、形成过程:
⑴
在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下,世界市场雏形形成。
⑵ 19世纪中后期,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市场初
步形成。
⑶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形成方式与条件:
⑴国际贸易发展;⑵资本输出;(3)武力逼迫。
小结:
资本主义萌芽——新航路
开辟——殖民掠夺、原始积
累、殖民帝国(世界市场雏形)——工业革命——机器
化生产——商
品输出、寻求新的殖民地——亚非拉从属
于西方、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资本主义经济稳固、美
德等政治制度确立、国内外市场扩大——第二次工业革
命——垄断组织、对外扩张、瓜分世界——世界市场最
终形成——进一步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第10课、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一)背景&原因:
1.鸦片战争前夕,自然经济仍然在中国占据统治地位;
2.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不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
3.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的冲击。
(二)表现:
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⑴表现:
①洋纱涌入并逐渐取代土纱,使中国传统家庭棉纺织
业的“纺”与“织”分离;
② 布输入并逐渐取代土布,使中国农家的“织”与“耕”
分离;
③ 强大量购买中
国的农副土特产品,其中以丝、茶为主,
中国农产品进一步商品化。东南沿海等地最为突出。
⑵影响:
①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使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为中
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②中国逐渐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庸。
2.近代企业相继出现:
⑴外商企业的出现(19C40s最先在通商口岸出现);
⑵洋务企业出现(近代工业的起步)、民族工业兴起。
(三)影响:
1.改变了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中国逐渐依附于世界资
本主义体系,
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2.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买办阶层迅速兴起。
二、洋务运动(19C60s-19C90s<1895>)
(一)兴起背景:
1.太平天国运动和两次鸦片战争使清政府面临内忧外
患的统治危机;
2.清政府
内部部分官僚意识到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重
要性,形成洋务派,并得到慈禧太后的暂时支持等。
(二)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三)口号与目的:(▲本质:维护清王朝统治)
1.口号:“师夷长技以自强”。
2.目的:直接:“自强”、“求富”;根本:维护封统。
(四)代表人物:中央:奕;地方:曾国藩、李鸿章、
左宗棠、张之洞等。
(五)领导机构:总理衙门。
(六)主要内容:
1.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一批军用工
业:
⑴1861年曾国藩创
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是第一家官办军
用工业,1862年设计制造成功第一台实用蒸汽机,标
志着
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起步;
⑵1865年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当时国内规模
最大的官办军用工业;
⑶1866年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
⑷1867年崇厚创办天津机器制造局。
▲弊端:消耗高,效率低,技术不精,管理落后,官员
贪污。
2.洋务运动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了一批民用工
业:
⑴1872年李鸿章创
办的上海轮船招商局是近代第一家
轮船航运公司,标志着中国新式航运业的诞生;1881
年投
产的开平煤矿是中国第一个使用机械开采的煤矿。
⑵张之洞于1888年创办湖北织布局,于1890创办汉阳
铁厂。
▲作用:分洋利,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有一定的抵制作
用,促进其他工业的发展。
3.筹划海防:从19C70s中期起,初步建成北洋、南洋
和福建三支海军。
4.
创办近代教育:创办新<加入西学先进知识>式学堂
(1861年京师同文馆),派遣留学生<詹天佑>
,开近代
教育先河。
▲比较:军用工业与民用工业
军用工业:全部官办、政府投资,封建性质,商品
自产自销,不入市场;
民用工业:官督商办(政府与民间相结合),带资
本主义性质,商品流向市场(部分市场化)。
(七)性质: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八)结局: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宣告洋务运动的破
产。
▲破产根本原因:未彻底改变封建制度,只学技术;
其它原因:列强垄断技术,顽固派阻挠,缺少有
力的领导核心等。
(九)评价:
1.积极作用:
⑴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发
展了近代教育与军事;
⑵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和熟练工人;
⑶促进了西方科学文化的传播;
⑷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
⑸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局限:
⑴代表封建统治阶级,目的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⑵只限于学习西方技术,不改变封建制度;
⑶没有实现中国的“富强”。
三、民族工业的产生(19C60s、70s)
(一)产生背景:
1.鸦战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为民
族工业的产生提供了某些条件;
2.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
3.洋务运动与洋务企业的诱导。
(二)产生概况:(19C60s、70s)
1.对象:地主、官僚、买办、商人<民族资阶>;
2.地区:主要分布在上海、广东、天津等东南沿海地区。
3.主要民族工业:方举赞上海办
发昌机器厂,陈启源广
东南海办继昌隆缫丝厂,朱其昂天津办贻来牟机器磨
坊。
(三)影响:
1.冲击自然经济,加速封建制度瓦解,促进中国近代化;
2.伴随着民族工业产生,早期维新思想开始传播开来。
四、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19C末20C初甲午战争后
—1911前)
(一)背景:
1.甲午战争后,列强对华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中国自
然经济;
2.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并于
1903年设商部,奖励工商;
3.民族资本家的实业救国热情,维新变法运动和清末新
政的推动收回利权运动的刺激。
(二)表现:
1.民间出现办厂热潮,商办企业数量增加、规模扩大,
棉纺织业发展尤为迅速;
2.由沿海向内地扩展;(重庆)
3.涌现出张謇、荣宗敬、荣德生等一批实业家。
(三)影响:
1.民族资产阶级
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掀起维新变法与辛
亥革命运动,加速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
2.加速封建生产关系的进一步解体; 3.形成“实业救
国”的社会思潮。
第11课: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一、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1912~1919一战期间)
(一)背景:
1.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建立的促进:辛亥革命推翻了清
朝统治;民国
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的社会政治
地位。
2.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和倡导使用国货,北洋军阀政
府的支持;
3.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如抵制日货等;
4“实业救国”风气的推动;
5.一
战期间,欧洲(不是所有,日加紧了对华的侵略)
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对华商品输出减<
br>少。
(二)表现:
1.厂矿企业增加、规模扩大;
2.纺织业、面粉业和卷烟业等轻工业发展迅速;
3.重工业和化学工业得到发展,范旭东是中国化学工业
的代表人物;
(三)影响:
1.经济上:一定程度上抵制外国经济侵略;
2.政治上:使无产阶级队伍扩大,为中国向新民主主义
革命转变与中共成立奠定基础;
3.思想上: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四)结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
来,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二、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显著发展(1927 ~1936)
(一)背景:
1.全国基本统一<形式上>,提供了统一的市场;
2.南京国民政府推出了有利于发展经济
的政策,如开展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改订新约运动”和“扶植经工
业,统一货币,关税自
主”等。
(二)表现:
民族工业得到显著发展,中国工业产值达到近代以来的
最高水平
(三)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列强的经济侵略,为
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三、民族工业遭受沉重打击(抗战时期,1937~1945)
(一)原因:
1.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使民族工业发展缺乏安定的
环境;
2.侵华日军对沦陷区经济的野蛮掠夺:
⑴目的:为适应侵略需要,日本把占领区变成军事和工
业基地。
⑵方针:提出“适地适产主义”,其实质是把沦陷区经
济完全纳入日本的战时经济体系之中。
⑶方式:
①对工矿业:采取“军事管理”、“委托经营”等方式;
②控制、垄断金
融和内外贸易,实行物质管制制度(便
于日军以低价收购方式进行物质掠夺,极大地限制中国
民
族工业的生存空间);
③掠夺劳动力。
3.国统区:官僚资本急剧膨胀,通过“经济统制”(
矿
产、钢铁和交通运输业)对民族工业进行侵蚀、打击和
挤压,以资
金入股的方式渗透到民族工业中去。
(二)表现:官僚资本迅速膨胀,民族资本日益萎缩。
四、民族工业日益萎缩,陷入困境(解放战争时期,
1945~1949)
(一)原因:
1.官僚资本的经济垄断,残酷挤压民族工业;
2.美国资本和商品的大量涌入;
3.国民政府不断增加苛捐杂税,并滥发纸币,导致通货
膨胀。
(二)表现:民族工业陷入困境,工厂、矿山、店铺纷
纷倒闭。
【归纳总结】
一、影响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
1.西方列强的侵略,在给中华民族带来沉重灾难的同<
br>时,也不断地冲击着中国社会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
分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客观上为
民族工业的
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某些条件和可能。
2.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至民国
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
3.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热情不断高涨,使“实业救国”具
有日益广泛的社会基础,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
国货运
动不断兴起,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4.实业家们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撑近代民族工业
曲折发展的动力和力量源泉。
(二)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
1.两半社会的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
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
素。
2.先天不足:与西方资
本主义发展相比,中国近代民族
工业缺乏资本、人才、技术、市场和思想观念的准备。
3.后
天畸形:由于先天不足,使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
小,技术力量薄弱,因而投资方向主要在轻工业领域,
重工业基础薄弱,而且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这
种工业结构和
地区分布的失衡使民族工业呈畸形发展,
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4.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使民族工业的发展缺乏稳定
的社会环境。
二、特点
三、民族资本主义在近代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
作用
(一)地位:
1.是中国新生产力的代表,符合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2.始终未能在中国社会经济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
(二)历史作用:
1.从经济
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
素,其产生发展加速了自然经济解体,有利于中国近代
化和社会进步。
2.从政治上看,其产生和发展导致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
和发展,为维新变
法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社
会基础,也为中国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和中国共
产党
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3.从思想上看,
⑴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社会
基础;
⑵西学的传播不断冲击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并最终动
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⑶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
4.从发展趋势上看,民族资本主
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
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
尽合理,在一定
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
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
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一、背景
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物质文化生活与社会习俗多沿袭
传统。
2.鸦片战争后,西
方列强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开店、
办银行,还舶来一些洋货,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到国民生
活中
。
二、物质生活的变化
(一)服饰:
1.原因:
⑴鸦片战争后“洋布”、“洋装”传入中国;
⑵清政府和民国政府的推动。
2.表现:
⑴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不悖; ⑵清政府改革官
定服饰制度;
⑶民国政府颁布男女礼服形制,新服饰走向社会中下层
民众;
⑷洋装促成中式服装改良,中山装和旗袍的出现是中西
合璧的产物。
(二)饮食:
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出现西餐馆,还
有面包房、咖啡
店,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三)住房:
西式建筑最早出现于租界区,后来一些大
城市出现高级
公寓和别墅式住房,如花园洋房;里弄住宅是中西合璧
的建筑。
三、社会习俗的变化
(一)原因:近代社会习俗受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
(二)表现:
1.“断发”运动:1910,清颁布剪发法令→民国《剪辫
通令》
⑴“断发”与不缠足运动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
⑵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禁止缠足”,
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⑶1910年,清政府颁布准许臣民自由剪发的法令;
⑷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发出《剪辫通令》,结辫陋习
至此革除。
2.不缠足运动:
清曾多次下令废缠足,无效→鸦战后:
传教会组织“天足会”→甲午后:维新变法的《不缠足
会
草例》
⑴清政府多次下令废除缠足,但屡禁不止;
⑵鸦战后:传教会组织“天足会”;
⑶维新派倡导发起女权运动,康有为在广州成立不缠足
会,不缠足运动轰轰烈烈地展开。
3.日常礼仪简化:(显示民主、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
⑴民国初,废除跪拜、作揖等礼节,代之以鞠躬、握手;
⑵“老爷”、“大人”等称呼被“先生”或“君”取代。
4.婚姻礼仪:新文化运动和国民革
命的洪流推动了近代
婚姻的变革进程,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阶层和官
宦人家。
5.丧葬礼仪:19C中期开始,铺张繁琐愚昧的丧葬习俗
逐渐改为简洁文明卫生。
6.民国成立后,启用阳历,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7.近代中国的广大农村仍处在落
后、封闭的状态,传统
的风俗习惯在农村坚若磐石地沿袭下来。
四、大众传媒的变化
一、报刊
1.19C,中国出现近代报刊。
⑴1815,英国传教士在
马六甲编辑出版《察世俗每月统
计传》,这是第一份以中国人为对象的中文期刊;
⑵太平天国运动时,报纸成为抢手货,民众开始有了“新
闻”观念。
2.1872年创办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
影响最大
的报纸,被称为“中国的《泰晤士报》”、“中
国的《纽约时报》”;1884该报馆创办的《点石斋画
报》
开中国新闻画报之先河。
3.各类通俗性报刊受到社会和阶层民众的普遍欢迎。以
上海为基地的《小小说》、《月月小说》、《绣像小说》、
《新小说》,号称清末四大小说期刊。
4.维新运动中,报纸成为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
的武器;
5.戊戌变法时期
的《时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
新文化运动期间的《新青年》分别是宣传改良、革命和
民主科学的有力武器,起思想启蒙作用;
6.新文化运动后,读报刊、看电影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
内容。
7.新民主主义革命
时期,中共创办了《红色中华》、《新
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
二、电影
1.19C末,电影传入中国,迅速成为民间喜闻乐见的娱
乐形式。
2.1896,
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戏,这是中国
最早放映的电影,此后电影渐入内地。
3.19
05,北京丰泰照相馆摄制成了了谭鑫培的京剧短片
《定军山》,这是第一次尝试拍摄影片,也是中国人
第
一部自摄影片,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诞生;
4.1913,《难夫难妻》是我国第一部故事影片;
5.1931,《歌女红牡丹》是我国第一部有声电影;
6.《渔光曲》是我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1935
年,莫斯科国际电影节);
三、报刊、电影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
1.近代报刊和电影以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直观的形象,及
时传播时事信息,娱乐生活。
2.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归纳总结】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1.原因:
⑴外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强烈冲击(根本原因);西方
民主思想的影响。
⑵内因:
① 近代中国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化的推动;
②中国政府政策的影响;
③有识之士政治活动如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的推动;
④“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影响;
⑤中国人善于接受先进文化并进行创新(如旗袍)等。
2.特点:
⑴性质上: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
⑵地域上:由通商口岸逐步向内地延伸;
⑶过程上: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
过程;
⑷内容上:既有相当的西方文化内容,又保持浓厚的民
族特色;
⑸水平上:不均衡,城市较快,农村较慢(原因:自然
经济封闭,思想落后,农民贫穷)。
3.影响:
⑴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
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⑵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工
业化进程;
⑶思想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病,既
保留中国文化的精髓,又顺应时代变革。
总之,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消除
和促进中国社会的进步。
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一、交通事业的进步
▲特点:
1.近代中国交通业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
2.地域之间发展不平衡;
3.近代中国交通业逐渐开始了近代化的进程。
(一)铁路:
1.1876,中国第一条铁路——淞沪铁路;
2.1881,唐胥铁路是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标志着中
国铁路事业的诞生;
3.1888,宫廷专用铁路落成;
4.甲午战争后,列强激烈争夺在华铁路的修筑权;
5.1909,中国工程师詹天佑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通车,
是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
6.到1911,中国建成多条铁路总长9292千米,奠定近
代中国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
br>7.民国以后,铁路修筑权收归国有,但始终未入正轨,
20C上半叶,中国铁路建设进程缓慢。
(二)轮船和水运:
1.鸦片战争前后,外国轮船往来穿梭与中国内江外海,
西方列强逐渐垄断中国水运业; 2.1872年,中国近代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上海轮
船招商局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航运业的
诞生,打破了
列强的垄断局面。
(三)汽车和公路:
20C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
海等大城市。但由于当时社
会动荡、政治腐败、民生凋敝,加上汽车和油料几乎全
部依赖进口,公路交通发展受限。
(四)飞机和航空:
1.1909,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
业的开始;
2.191
8,附设在福建马尾造船厂的海军飞机工程处开始
研制水上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真正起步;
3.1920,首条航线北京——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业
拉开序幕。
二、通讯工具的变迁
(一)邮政:
1.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通商口岸地区设“领事邮政代
办处”专门处理各国在华邮政事务;
2.1896年,大清邮政局成立,标志中国近代邮政事业
的起步;
3.此后,清政府又设邮传部,邮传正式脱离海关;
4.民国成立后,裁撤驿站,并于1920年首次参加万国
邮联大会,逐渐取消客邮。
(二)电报电话:
1.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了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中国自办电报开端。
2.电话:1875年,上海招商局架设电话线,开通第一
部电话。
三、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1.积极影响:
⑴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手段和出行方式,丰富了人们的生
活;
⑵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地的联系;
⑶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⑷促进了中国社会与经济的发展。
2.消极影响:近代
中国的交通和通讯受西方列强的控制
和操纵,有利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政治和经济掠夺。
【注意】
1.在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变迁中,具有鲜明政治色彩的
有中山装、“断发
”、不缠足运动等,都是进步的表现,
相反,则是守旧的表现。
2.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
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
3.允许臣民自由剪发的最早时间是清朝末年,而不是辛
亥革命后。
4.清朝缠足陋俗最盛,但清朝并不支持缠足,还多次下
令废除缠足。
5.最早在中
国兴建铁路的不是清政府,而是英国。吴淞
铁路(1876年)是中国第一条办理营业的铁路,但这条铁路
是英国用欺骗手段非法修建的,通车后16个月就拆除
了。
6.报刊、
影视、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了影
响,但侧重点不同:报刊最主要的影响人们的政治生活,<
br>影视
主要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互联网全方位、彻底地
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7、注意由于外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早
于中国资产阶级的产生,这是一个特例。
8、民族独立和中国的近代化是近代中国两大革命任务,
二者的关系不能颠倒,因为没有民族独
立就不可能有
国家富强,而国家不富强,民族独立也就没有保障。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
,不实现民族独立和推
翻封建主义,近代化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的。
9、近代化,不单指经济的
工业化。近代化是工业化与
工业化相伴的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变化,是指由
农业社会向工业
社会的变迁过程,其核心是经济的工
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10、“中国近代工业”中的“近
代”不是指其产生和发
展于近代历史时期,而是指其使用机器生产而非手工
劳动。
1
1、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不是由封建社会末期的资本主义
萌芽(中断)发展而来的,而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入
侵
的刺激下产生的。
12、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并不是为了发展资
本主义
,而是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
13、注意洋务派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而不是资产阶
级的代表。
14、洋务运动创办的民用企业,不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15、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虽已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但自然经
济仍占统治地位。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
逐步破产。这主要表现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各种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使中国卷入资
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农产品日益商品化,破
坏了农业
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经济结构。
但自然经济发展趋势是逐渐走向衰落解体。但
整体而
言,其瓦解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
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16、民族资本、外国资本、官僚资本
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陷于困境。但它是近代进步性、革命
性的经济成分,瓦解着封建自然经济,对
外国资本的侵
略有一定的抵制作用,也为中国的社会变革(维新变法、
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提供了经济基础和
阶级基础。
外国资本,是相对本国民族资本而言的,是其他国家
资
产阶级或垄断资产阶级所拥有的资本。实质是商品经
济、市场经济。特点是自由开放、具有侵
略性。官僚资
本,是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中国的通称,
实质是在不同政权下的国
家资本主义,先是晚清洋务经
济,后是南京国民政府时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
本。除剥削产
业工人外,还利用政治特权,通过滥发纸
币、募借内外债、商业投机等方式,残酷掠夺广大劳动
人民。在旧中国,它是在封建社会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的过程中产生和
发展起来的,消亡于新中国成立
初期的“没收官僚资本”措施中。
在中国资本主义经济中,外
国资本主义比重较大,本国
资本比重较小;在本国资本主义经济中,官僚资本比重
很大,且畸形
发展,民族资本比重很小,实力较弱
17.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但这一过
程非常漫长,一直到建国后,三大改造的完成,小农经
济才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18.一战期
间,并非所有的列强都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
侵略,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的是欧洲列强。日本加紧了
对中国的政治、经济侵略。
19.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是自给自足的
自然经
济、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并
存,阶级结构是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
br>阶级共处。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2课 发达农业和土地制度
1、起源:采集—种植
(
黄河、长江
出现;南稻北粟(最
早之一)
)
2、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①经济构成——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②生
产模式——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③经营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
3、生产力进步:①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工具
(木骨
石器,耒耜,铁农具,牛耕,曲辕犁);灌溉工具:
翻车、筒车(不用人力);水利设施
:春秋战国(芍
陂、郑国渠、都江堰),西汉(漕渠、白渠、地方特
色坎儿井),东汉(王景)
生产方式: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
4、小农经济(春秋,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私
有土地的出现):
①特点有三: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自给
自足。
②优点:生活比较稳定,有较高的生
产积极性;是
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③局限:脆弱;分
散性、封闭性、落后性的特点,不
利于商品经济
和社会分工;近代,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5、土地制度
(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2)商周时期:(实质)以国有为
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井田制(开始实行(商)——盛行(西周)
——瓦解【春秋:原因:生
产力,税制改革(齐、
鲁)承认土地私有;表现:公田抛荒、私田私有】)
——废除【(战国)商鞅变法,全面肯定】
土地所有制形式:君主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
制
(主要形式)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土地兼并现象贯穿始
终。
(3)土地兼并:
①根源:土地私有制和土地自由买卖制度;
②方式:土地买卖在汉代以后成为主要途径;
③危害:影响政府财政收入和社会的稳定;
④缓解:政府采取均田制(国有,北魏、隋-唐初)
等抑制兼并的措施
(4)租佃经营:产生(战国)——汉代(普遍)——
宋代(重要)——明清(普及)
第4课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一、金属冶炼、纺织业、陶瓷业上课表格
二、生产组织形式
1、官营手工业:
①地位:从西周到明代前期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②优势:资金雄厚、规模经营、分工细密、管理严
格、技艺高超,工匠从征役制逐步到雇募制;
③局限:不计成本、缺乏竞争、强制劳动。
2、私营手工业:
①春秋战国兴起;
②明代中叶占据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并出现资
本主义萌芽。
3、家庭手工业
三、古代手工业的基本特征(练习册)
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和城市
一、古代商业发展的阶段特征
1、初期发展:原始社会出现物物交换
的原始商业;商
朝出现专职商人和货币;周朝“工商食官”政策。
2、秦汉:严格推行重农抑商、重征商税
3、春秋战国出现高潮:
①私商崛起;②城市繁荣;
4、隋唐时期蓬勃发展:
①运河开通,外贸繁荣,商业都会与港口众多;
②城镇商业实行坊市分离制,政府对商业严格统一
管理;
③中唐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鼓励海外贸易、官
商分利、商人地位提高。
5、宋元出现新的高峰:
①官府放松了商业监管:城镇经济繁荣,商业在空
间上打破市坊界限,乡村允许设市贸易(草市);
商业经营时间取消限制,出现晓市和夜市;
②海外贸易活跃,泉州等港口城市兴盛;
③四川出现纸币交子。
④元代广泛流通纸币。
6、明清时期出现新特点:
①商业市镇兴起;
②货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③农产品的商业化程度提高;
④大批区域性商人群体崛起。
第6课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一、资本主义萌芽
1、条件:农耕经济高度发展
2、标志:明朝中叶以后,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以雇佣
剥削劳动为特征、为市场需要而进行生产的私营手
工工场,例如苏州的丝织业和景德镇的制瓷业手工
工场。
二、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制度和自然经济的阻碍
(1)政治: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重农抑商”、“海禁、
闭关”(海外市场封闭)
(2)经济: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
位;
(3)思想:文化专制影响了近代科技的产生,受传统
文化中重义轻利、重本抑末、重儒轻贾价值观的
影响。
注意
1、
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而不
是唯一模式。
2、
注意夏商周时期,受封的诸侯只有对土地的世代使
用权,而无权转让与买卖,需向国王缴纳贡赋。
3、 春秋时期私田不是归国王所有,而是归私田主人控
制,因为税制改革承认了土地的私有权。
4、
西周时期,青铜铸造业的生产,是由官府垄断,即
所谓的工商食官。
5、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不是闭关锁国和
重农抑商政策,而是衰落的封建专制制度。“闭关政
策”与“重农抑商”政策都是封建制度的衍生物。
6、
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自给自足”中的“足”并非
富足,而是指满足自家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很
少进行商品交换。
7、
闭关锁国不是绝对禁止对外贸易,而是严格限制对
外贸易,如广州十三行就是例证。
第二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
第7课
新航路的开辟
一、新航路开辟的社会背景
1、①根本: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社
会对黄金白银的需要增加;
②直接:商业危机——转口贸易;
③传播基督教;
④条件:王室支持,天文地理知识丰富,航海造船
技术进步。
二、过程:
1、葡萄牙:1487年迪亚士抵达非洲南端好望角;1497
年达.伽马绕非洲到达印度;
2、西班牙:1492年哥伦布抵达美洲;1519年麦哲伦船
队历时三年环球航行
三、影响
商业革命: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本,欧洲商路中心由地中
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价格革命:
1.
资产阶级迅速壮大,封建势力日益衰落,推动欧洲
资本主义的发展;
2.
为殖民扩张创造条件,殖民掠夺成为欧洲资本原始
积累的重要来源之一;
3.
把各文明区连在一起,推动整体世界的形成;证明
了地圆学说,冲击了教会神学;短期内刺激了亚洲
经济的发展;给亚非美洲带来了灾难。
第8课 欧洲殖民者的扩张与掠夺
一、早期殖民活动:
新航路开辟之处,葡萄牙、西班牙率先开始在东西
两个半球的殖民掠夺。
二、荷兰殖民史实
1、殖民范围:遍及美洲、非洲和亚洲
2、殖民方式:
①组建垄断性商业公司:荷兰东印度公司
②进行殖民争霸战争 :英荷战争
③掠夺殖民地:在亚洲强占印尼、中国的台湾,在北美
建立“新荷兰”
3、成果:击败葡萄牙人,垄断东方的香料贸易;银行
信贷业发达,阿姆斯特丹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称“海上马车夫”
三、英国殖民史实
1、殖民特点:①海盗劫掠;
②商业战争;③黑奴贸易;
④在殖民地建立垄断性贸易公司和奴隶制种植园进行
殖民掠夺。
3、影响:殖民掠夺给殖民地带来沉重的灾难;是英国
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极大地推动了英国资本
主义的发展;18世纪下半叶,英国确立了海上霸权,
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
第9课 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
1、英国首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和条件:
⑴政治前提: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本主义
制度,提供了政治前提和稳定的社会环境。
⑵市场:到18世纪中期英国通过一系列殖民战争最
终成为最大的殖民国家,海外市场空前扩大,成为
工业革命的必要性;
⑶资本:英国通过海外殖民扩展掠夺、海外贸易积
累了大量资本;
⑷技术:手工工场时期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知识;
⑸劳动力:圈地运动使大批农民成为自由劳动力。
2、技术发明:
① 棉
纺织机械:飞梭(凯伊、引发了棉纺织领域技术
发明的连锁反应)——珍妮纺纱机(哈格里夫斯、
1765、机器、工业革命开始)、骡机、水力织布机。
②
动力机械:万能蒸汽机(瓦特)(使人类进入蒸汽时
代;加速了工业化进程;促使工业城市兴起;带来
交通运输业的革命)
③
交通运输:汽船(美、富尔顿1807)、(对加强洲际
之间的联系起到了重要作用)、蒸气机车(英、史蒂
芬孙1814)(加快了工业革命的进程;铁路旅行加
剧了整个社会流动的速度和规模,对社会关系造成
冲击)。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
1、原因条件:
①政治前提:资本主义制度广泛建立
②工业革命使经济水平有了较大增长,准备了充足
的原料、资金和市场,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对商
品的需求进一步增加
③自然科学取得重大突破:电磁感应
2、突出特点:
①
以科学理论为基础,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
②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显著特点,以重工业部门为
主。
③在英、德、美等多国同时出现。
④极大地推进了生产力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3、成就与新兴工业:
①
电力的广泛应用 (发电机、电动机→电灯、电影、
电车)
②
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汽车、飞机)
③ 化工技术的发展 (化肥、染料、合成橡胶、炸药)
④ 炼钢技术的进步(“钢铁时代”);
4、影响:
⑴
技术: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⑵ 经济:
① “大企业时代”到来
、垄断组织产生、资本输出成
为主要的经济扩张手段
②促进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⑶ 政治、外交: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
帝国主义阶段,掀起瓜分世界狂潮。
三、世界市场的形成
1、形成过程:
⑴
在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下,世界市场雏形形成。
⑵ 19世纪中后期,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市场初
步形成。
⑶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形成方式与条件:
⑴国际贸易发展;⑵资本输出;(3)武力逼迫。
小结:
资本主义萌芽——新航路
开辟——殖民掠夺、原始积
累、殖民帝国(世界市场雏形)——工业革命——机器
化生产——商
品输出、寻求新的殖民地——亚非拉从属
于西方、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资本主义经济稳固、美
德等政治制度确立、国内外市场扩大——第二次工业革
命——垄断组织、对外扩张、瓜分世界——世界市场最
终形成——进一步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第10课、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一)背景&原因:
1.鸦片战争前夕,自然经济仍然在中国占据统治地位;
2.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不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
3.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的冲击。
(二)表现:
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⑴表现:
①洋纱涌入并逐渐取代土纱,使中国传统家庭棉纺织
业的“纺”与“织”分离;
② 布输入并逐渐取代土布,使中国农家的“织”与“耕”
分离;
③ 强大量购买中
国的农副土特产品,其中以丝、茶为主,
中国农产品进一步商品化。东南沿海等地最为突出。
⑵影响:
①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使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为中
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②中国逐渐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庸。
2.近代企业相继出现:
⑴外商企业的出现(19C40s最先在通商口岸出现);
⑵洋务企业出现(近代工业的起步)、民族工业兴起。
(三)影响:
1.改变了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中国逐渐依附于世界资
本主义体系,
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2.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买办阶层迅速兴起。
二、洋务运动(19C60s-19C90s<1895>)
(一)兴起背景:
1.太平天国运动和两次鸦片战争使清政府面临内忧外
患的统治危机;
2.清政府
内部部分官僚意识到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重
要性,形成洋务派,并得到慈禧太后的暂时支持等。
(二)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三)口号与目的:(▲本质:维护清王朝统治)
1.口号:“师夷长技以自强”。
2.目的:直接:“自强”、“求富”;根本:维护封统。
(四)代表人物:中央:奕;地方:曾国藩、李鸿章、
左宗棠、张之洞等。
(五)领导机构:总理衙门。
(六)主要内容:
1.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一批军用工
业:
⑴1861年曾国藩创
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是第一家官办军
用工业,1862年设计制造成功第一台实用蒸汽机,标
志着
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起步;
⑵1865年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当时国内规模
最大的官办军用工业;
⑶1866年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
⑷1867年崇厚创办天津机器制造局。
▲弊端:消耗高,效率低,技术不精,管理落后,官员
贪污。
2.洋务运动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了一批民用工
业:
⑴1872年李鸿章创
办的上海轮船招商局是近代第一家
轮船航运公司,标志着中国新式航运业的诞生;1881
年投
产的开平煤矿是中国第一个使用机械开采的煤矿。
⑵张之洞于1888年创办湖北织布局,于1890创办汉阳
铁厂。
▲作用:分洋利,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有一定的抵制作
用,促进其他工业的发展。
3.筹划海防:从19C70s中期起,初步建成北洋、南洋
和福建三支海军。
4.
创办近代教育:创办新<加入西学先进知识>式学堂
(1861年京师同文馆),派遣留学生<詹天佑>
,开近代
教育先河。
▲比较:军用工业与民用工业
军用工业:全部官办、政府投资,封建性质,商品
自产自销,不入市场;
民用工业:官督商办(政府与民间相结合),带资
本主义性质,商品流向市场(部分市场化)。
(七)性质: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八)结局: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宣告洋务运动的破
产。
▲破产根本原因:未彻底改变封建制度,只学技术;
其它原因:列强垄断技术,顽固派阻挠,缺少有
力的领导核心等。
(九)评价:
1.积极作用:
⑴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发
展了近代教育与军事;
⑵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和熟练工人;
⑶促进了西方科学文化的传播;
⑷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
⑸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局限:
⑴代表封建统治阶级,目的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⑵只限于学习西方技术,不改变封建制度;
⑶没有实现中国的“富强”。
三、民族工业的产生(19C60s、70s)
(一)产生背景:
1.鸦战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为民
族工业的产生提供了某些条件;
2.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
3.洋务运动与洋务企业的诱导。
(二)产生概况:(19C60s、70s)
1.对象:地主、官僚、买办、商人<民族资阶>;
2.地区:主要分布在上海、广东、天津等东南沿海地区。
3.主要民族工业:方举赞上海办
发昌机器厂,陈启源广
东南海办继昌隆缫丝厂,朱其昂天津办贻来牟机器磨
坊。
(三)影响:
1.冲击自然经济,加速封建制度瓦解,促进中国近代化;
2.伴随着民族工业产生,早期维新思想开始传播开来。
四、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19C末20C初甲午战争后
—1911前)
(一)背景:
1.甲午战争后,列强对华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中国自
然经济;
2.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并于
1903年设商部,奖励工商;
3.民族资本家的实业救国热情,维新变法运动和清末新
政的推动收回利权运动的刺激。
(二)表现:
1.民间出现办厂热潮,商办企业数量增加、规模扩大,
棉纺织业发展尤为迅速;
2.由沿海向内地扩展;(重庆)
3.涌现出张謇、荣宗敬、荣德生等一批实业家。
(三)影响:
1.民族资产阶级
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掀起维新变法与辛
亥革命运动,加速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
2.加速封建生产关系的进一步解体; 3.形成“实业救
国”的社会思潮。
第11课: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一、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1912~1919一战期间)
(一)背景:
1.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建立的促进:辛亥革命推翻了清
朝统治;民国
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的社会政治
地位。
2.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和倡导使用国货,北洋军阀政
府的支持;
3.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如抵制日货等;
4“实业救国”风气的推动;
5.一
战期间,欧洲(不是所有,日加紧了对华的侵略)
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对华商品输出减<
br>少。
(二)表现:
1.厂矿企业增加、规模扩大;
2.纺织业、面粉业和卷烟业等轻工业发展迅速;
3.重工业和化学工业得到发展,范旭东是中国化学工业
的代表人物;
(三)影响:
1.经济上:一定程度上抵制外国经济侵略;
2.政治上:使无产阶级队伍扩大,为中国向新民主主义
革命转变与中共成立奠定基础;
3.思想上: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四)结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
来,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二、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显著发展(1927 ~1936)
(一)背景:
1.全国基本统一<形式上>,提供了统一的市场;
2.南京国民政府推出了有利于发展经济
的政策,如开展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改订新约运动”和“扶植经工
业,统一货币,关税自
主”等。
(二)表现:
民族工业得到显著发展,中国工业产值达到近代以来的
最高水平
(三)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列强的经济侵略,为
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三、民族工业遭受沉重打击(抗战时期,1937~1945)
(一)原因:
1.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使民族工业发展缺乏安定的
环境;
2.侵华日军对沦陷区经济的野蛮掠夺:
⑴目的:为适应侵略需要,日本把占领区变成军事和工
业基地。
⑵方针:提出“适地适产主义”,其实质是把沦陷区经
济完全纳入日本的战时经济体系之中。
⑶方式:
①对工矿业:采取“军事管理”、“委托经营”等方式;
②控制、垄断金
融和内外贸易,实行物质管制制度(便
于日军以低价收购方式进行物质掠夺,极大地限制中国
民
族工业的生存空间);
③掠夺劳动力。
3.国统区:官僚资本急剧膨胀,通过“经济统制”(
矿
产、钢铁和交通运输业)对民族工业进行侵蚀、打击和
挤压,以资
金入股的方式渗透到民族工业中去。
(二)表现:官僚资本迅速膨胀,民族资本日益萎缩。
四、民族工业日益萎缩,陷入困境(解放战争时期,
1945~1949)
(一)原因:
1.官僚资本的经济垄断,残酷挤压民族工业;
2.美国资本和商品的大量涌入;
3.国民政府不断增加苛捐杂税,并滥发纸币,导致通货
膨胀。
(二)表现:民族工业陷入困境,工厂、矿山、店铺纷
纷倒闭。
【归纳总结】
一、影响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
1.西方列强的侵略,在给中华民族带来沉重灾难的同<
br>时,也不断地冲击着中国社会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
分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客观上为
民族工业的
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某些条件和可能。
2.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至民国
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
3.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热情不断高涨,使“实业救国”具
有日益广泛的社会基础,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
国货运
动不断兴起,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4.实业家们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撑近代民族工业
曲折发展的动力和力量源泉。
(二)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
1.两半社会的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
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
素。
2.先天不足:与西方资
本主义发展相比,中国近代民族
工业缺乏资本、人才、技术、市场和思想观念的准备。
3.后
天畸形:由于先天不足,使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
小,技术力量薄弱,因而投资方向主要在轻工业领域,
重工业基础薄弱,而且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这
种工业结构和
地区分布的失衡使民族工业呈畸形发展,
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4.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使民族工业的发展缺乏稳定
的社会环境。
二、特点
三、民族资本主义在近代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
作用
(一)地位:
1.是中国新生产力的代表,符合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2.始终未能在中国社会经济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
(二)历史作用:
1.从经济
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
素,其产生发展加速了自然经济解体,有利于中国近代
化和社会进步。
2.从政治上看,其产生和发展导致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
和发展,为维新变
法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社
会基础,也为中国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和中国共
产党
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3.从思想上看,
⑴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社会
基础;
⑵西学的传播不断冲击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并最终动
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⑶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
4.从发展趋势上看,民族资本主
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
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
尽合理,在一定
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
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
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一、背景
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物质文化生活与社会习俗多沿袭
传统。
2.鸦片战争后,西
方列强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开店、
办银行,还舶来一些洋货,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到国民生
活中
。
二、物质生活的变化
(一)服饰:
1.原因:
⑴鸦片战争后“洋布”、“洋装”传入中国;
⑵清政府和民国政府的推动。
2.表现:
⑴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不悖; ⑵清政府改革官
定服饰制度;
⑶民国政府颁布男女礼服形制,新服饰走向社会中下层
民众;
⑷洋装促成中式服装改良,中山装和旗袍的出现是中西
合璧的产物。
(二)饮食:
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出现西餐馆,还
有面包房、咖啡
店,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三)住房:
西式建筑最早出现于租界区,后来一些大
城市出现高级
公寓和别墅式住房,如花园洋房;里弄住宅是中西合璧
的建筑。
三、社会习俗的变化
(一)原因:近代社会习俗受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
(二)表现:
1.“断发”运动:1910,清颁布剪发法令→民国《剪辫
通令》
⑴“断发”与不缠足运动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
⑵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禁止缠足”,
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⑶1910年,清政府颁布准许臣民自由剪发的法令;
⑷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发出《剪辫通令》,结辫陋习
至此革除。
2.不缠足运动:
清曾多次下令废缠足,无效→鸦战后:
传教会组织“天足会”→甲午后:维新变法的《不缠足
会
草例》
⑴清政府多次下令废除缠足,但屡禁不止;
⑵鸦战后:传教会组织“天足会”;
⑶维新派倡导发起女权运动,康有为在广州成立不缠足
会,不缠足运动轰轰烈烈地展开。
3.日常礼仪简化:(显示民主、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
⑴民国初,废除跪拜、作揖等礼节,代之以鞠躬、握手;
⑵“老爷”、“大人”等称呼被“先生”或“君”取代。
4.婚姻礼仪:新文化运动和国民革
命的洪流推动了近代
婚姻的变革进程,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阶层和官
宦人家。
5.丧葬礼仪:19C中期开始,铺张繁琐愚昧的丧葬习俗
逐渐改为简洁文明卫生。
6.民国成立后,启用阳历,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7.近代中国的广大农村仍处在落
后、封闭的状态,传统
的风俗习惯在农村坚若磐石地沿袭下来。
四、大众传媒的变化
一、报刊
1.19C,中国出现近代报刊。
⑴1815,英国传教士在
马六甲编辑出版《察世俗每月统
计传》,这是第一份以中国人为对象的中文期刊;
⑵太平天国运动时,报纸成为抢手货,民众开始有了“新
闻”观念。
2.1872年创办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
影响最大
的报纸,被称为“中国的《泰晤士报》”、“中
国的《纽约时报》”;1884该报馆创办的《点石斋画
报》
开中国新闻画报之先河。
3.各类通俗性报刊受到社会和阶层民众的普遍欢迎。以
上海为基地的《小小说》、《月月小说》、《绣像小说》、
《新小说》,号称清末四大小说期刊。
4.维新运动中,报纸成为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
的武器;
5.戊戌变法时期
的《时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
新文化运动期间的《新青年》分别是宣传改良、革命和
民主科学的有力武器,起思想启蒙作用;
6.新文化运动后,读报刊、看电影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
内容。
7.新民主主义革命
时期,中共创办了《红色中华》、《新
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
二、电影
1.19C末,电影传入中国,迅速成为民间喜闻乐见的娱
乐形式。
2.1896,
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戏,这是中国
最早放映的电影,此后电影渐入内地。
3.19
05,北京丰泰照相馆摄制成了了谭鑫培的京剧短片
《定军山》,这是第一次尝试拍摄影片,也是中国人
第
一部自摄影片,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诞生;
4.1913,《难夫难妻》是我国第一部故事影片;
5.1931,《歌女红牡丹》是我国第一部有声电影;
6.《渔光曲》是我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1935
年,莫斯科国际电影节);
三、报刊、电影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
1.近代报刊和电影以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直观的形象,及
时传播时事信息,娱乐生活。
2.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归纳总结】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1.原因:
⑴外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强烈冲击(根本原因);西方
民主思想的影响。
⑵内因:
① 近代中国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化的推动;
②中国政府政策的影响;
③有识之士政治活动如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的推动;
④“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影响;
⑤中国人善于接受先进文化并进行创新(如旗袍)等。
2.特点:
⑴性质上: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
⑵地域上:由通商口岸逐步向内地延伸;
⑶过程上: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
过程;
⑷内容上:既有相当的西方文化内容,又保持浓厚的民
族特色;
⑸水平上:不均衡,城市较快,农村较慢(原因:自然
经济封闭,思想落后,农民贫穷)。
3.影响:
⑴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
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⑵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工
业化进程;
⑶思想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病,既
保留中国文化的精髓,又顺应时代变革。
总之,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消除
和促进中国社会的进步。
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一、交通事业的进步
▲特点:
1.近代中国交通业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
2.地域之间发展不平衡;
3.近代中国交通业逐渐开始了近代化的进程。
(一)铁路:
1.1876,中国第一条铁路——淞沪铁路;
2.1881,唐胥铁路是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标志着中
国铁路事业的诞生;
3.1888,宫廷专用铁路落成;
4.甲午战争后,列强激烈争夺在华铁路的修筑权;
5.1909,中国工程师詹天佑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通车,
是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
6.到1911,中国建成多条铁路总长9292千米,奠定近
代中国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
br>7.民国以后,铁路修筑权收归国有,但始终未入正轨,
20C上半叶,中国铁路建设进程缓慢。
(二)轮船和水运:
1.鸦片战争前后,外国轮船往来穿梭与中国内江外海,
西方列强逐渐垄断中国水运业; 2.1872年,中国近代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上海轮
船招商局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航运业的
诞生,打破了
列强的垄断局面。
(三)汽车和公路:
20C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
海等大城市。但由于当时社
会动荡、政治腐败、民生凋敝,加上汽车和油料几乎全
部依赖进口,公路交通发展受限。
(四)飞机和航空:
1.1909,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
业的开始;
2.191
8,附设在福建马尾造船厂的海军飞机工程处开始
研制水上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真正起步;
3.1920,首条航线北京——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业
拉开序幕。
二、通讯工具的变迁
(一)邮政:
1.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通商口岸地区设“领事邮政代
办处”专门处理各国在华邮政事务;
2.1896年,大清邮政局成立,标志中国近代邮政事业
的起步;
3.此后,清政府又设邮传部,邮传正式脱离海关;
4.民国成立后,裁撤驿站,并于1920年首次参加万国
邮联大会,逐渐取消客邮。
(二)电报电话:
1.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了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中国自办电报开端。
2.电话:1875年,上海招商局架设电话线,开通第一
部电话。
三、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1.积极影响:
⑴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手段和出行方式,丰富了人们的生
活;
⑵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地的联系;
⑶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⑷促进了中国社会与经济的发展。
2.消极影响:近代
中国的交通和通讯受西方列强的控制
和操纵,有利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政治和经济掠夺。
【注意】
1.在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变迁中,具有鲜明政治色彩的
有中山装、“断发
”、不缠足运动等,都是进步的表现,
相反,则是守旧的表现。
2.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
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
3.允许臣民自由剪发的最早时间是清朝末年,而不是辛
亥革命后。
4.清朝缠足陋俗最盛,但清朝并不支持缠足,还多次下
令废除缠足。
5.最早在中
国兴建铁路的不是清政府,而是英国。吴淞
铁路(1876年)是中国第一条办理营业的铁路,但这条铁路
是英国用欺骗手段非法修建的,通车后16个月就拆除
了。
6.报刊、
影视、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了影
响,但侧重点不同:报刊最主要的影响人们的政治生活,<
br>影视
主要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互联网全方位、彻底地
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7、注意由于外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早
于中国资产阶级的产生,这是一个特例。
8、民族独立和中国的近代化是近代中国两大革命任务,
二者的关系不能颠倒,因为没有民族独
立就不可能有
国家富强,而国家不富强,民族独立也就没有保障。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
,不实现民族独立和推
翻封建主义,近代化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的。
9、近代化,不单指经济的
工业化。近代化是工业化与
工业化相伴的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变化,是指由
农业社会向工业
社会的变迁过程,其核心是经济的工
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10、“中国近代工业”中的“近
代”不是指其产生和发
展于近代历史时期,而是指其使用机器生产而非手工
劳动。
1
1、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不是由封建社会末期的资本主义
萌芽(中断)发展而来的,而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入
侵
的刺激下产生的。
12、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并不是为了发展资
本主义
,而是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
13、注意洋务派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而不是资产阶
级的代表。
14、洋务运动创办的民用企业,不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15、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虽已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但自然经
济仍占统治地位。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
逐步破产。这主要表现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各种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使中国卷入资
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农产品日益商品化,破
坏了农业
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经济结构。
但自然经济发展趋势是逐渐走向衰落解体。但
整体而
言,其瓦解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
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16、民族资本、外国资本、官僚资本
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陷于困境。但它是近代进步性、革命
性的经济成分,瓦解着封建自然经济,对
外国资本的侵
略有一定的抵制作用,也为中国的社会变革(维新变法、
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提供了经济基础和
阶级基础。
外国资本,是相对本国民族资本而言的,是其他国家
资
产阶级或垄断资产阶级所拥有的资本。实质是商品经
济、市场经济。特点是自由开放、具有侵
略性。官僚资
本,是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中国的通称,
实质是在不同政权下的国
家资本主义,先是晚清洋务经
济,后是南京国民政府时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
本。除剥削产
业工人外,还利用政治特权,通过滥发纸
币、募借内外债、商业投机等方式,残酷掠夺广大劳动
人民。在旧中国,它是在封建社会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的过程中产生和
发展起来的,消亡于新中国成立
初期的“没收官僚资本”措施中。
在中国资本主义经济中,外
国资本主义比重较大,本国
资本比重较小;在本国资本主义经济中,官僚资本比重
很大,且畸形
发展,民族资本比重很小,实力较弱
17.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但这一过
程非常漫长,一直到建国后,三大改造的完成,小农经
济才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18.一战期
间,并非所有的列强都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
侵略,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的是欧洲列强。日本加紧了
对中国的政治、经济侵略。
19.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是自给自足的
自然经
济、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并
存,阶级结构是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
br>阶级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