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农业与水利
河南省招生考试网-英语教师述职报告
中国农业
发展史论文
试析历史上的
农业与水利
学院:测绘学院
专业:测绘工程
姓名:杨陈芃
学号:2
摘要:水
利是农业的命脉。几千年来,丰富的水利资源滋
养了中国农业。同时,历史上旱涝灾害频仍,也对农业生
产
造成了严重威胁。因此中国的农业发展史,也就是发展农田
水利、克服旱涝灾害的斗争史。
关键字:农业,水利,发展,农田
一. 不同时期的水利
随着历史的发展,不同时期人们所利用的水利越来越先进。
1.夏商周时期
农田水
利有较大发展。与当时的井田制农业相适应,布置
在井田上的小型灌排渠道──沟洫,是这一时期农田水
利的代表型式。传说早在
公元前2000年左右,夏禹治水时已经发明沟洫,但限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
没有得
到很大发展。至周代,农田沟洫逐渐形成系统并趋完善。据《周礼》的描述,当
时的沟洫
大致可按功用不同和所控制的灌溉面积大小,分为浍、洫、沟、遂、畎、
列各级,分别起着向农田引水、
输水、配水、灌水以及从农田排水的作用,形成
有灌有排的农田水利体制。
除了直接
从河流中引水的形式外,当时还出现了人工蓄水陂池。即在天然湖
沼洼地周围,用人工修筑的堤防构成的
小型蓄水库,可以调蓄河水和天然降水,
提高灌溉能力。西周时京都(今西安市西南)附近有灌溉作用的
池,就属这种灌
溉型式。
2. 东周以后
随着铁制农具的开始使用和推广,水利工
程的规模也逐渐
扩大。如楚国在公元前613~前591年间在今安徽省寿县建成了芍陂;并于公元前<
br>548年将发展农田水利定为国家的法典。公元前 563年郑国也兴建了新的灌排系
统。
3. 战国至西汉时期
这一时期,农田水利建设蓬勃兴起。大型渠系工
程
取代了农田沟洫,水利工程技术也得到迅速发展。
古代北方有大面积盐碱地存在。战国时期
已知滨河盐碱地的产生是河流侧
渗抬高地下水位的结果,采取了一些比较有效的改良措施,包括开挖窄而
深的农田
排水沟以降低地下水位;放淤压碱施用动物粪便以改善土质等等。当时人们受河
流决口
泛滥淤泥肥沃田地事实的启发,在兴建灌溉工程时,就有意利用淤灌和放
淤,以改良土壤。如漳水十二渠
和郑国渠、白渠在改良盐碱地等方面,都取得一
定效果。
4.
东汉至南北朝时期
这一时期,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诸流域农田水利建设均有发
展,其中尤以淮河流域的陂塘建设成就突出。西汉末
至三国时期还发明了一些灌溉和利用水力驱动的机械
,如翻车(龙骨水车)、渴
乌(虹吸管)、水排等。
5.
唐宋时期
长期战乱之后,唐宋二代获得较长时期的社会安定,经
过六朝的经营,江南水利迅
速发展。同时,北方的农田放淤和水利管理也有重大
进步。
唐宋灌溉机械较前代有
较大发展。南方各地普遍使用水车,包括翻车和筒
车等。南宋时筒车已在今浙江、江西、福建、湖南等省
流行。除灌溉水车外,水
力运转机械的发展也颇可观。唐代郑白渠上水力机械曾因设置过多,减少了灌溉
面积而几度被废。
在田间灌溉技术方面,唐代已在灌区内各支渠之间和支渠控制范围内各斗<
br>渠之间,根据各种作物需水迫切程度的不同,实行轮流灌溉;
还根据作物生长需
水的不同阶段以及当地气候的季节变化订立灌溉制度等。
唐代前期制订的《
水部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全国性水利法规,其中对农
田灌溉用水制度、灌溉管理的行政组织以及处理
灌溉、航运、水利机械和城市供
水之间的用水矛盾等,都作了规定。除全国性法规外,各灌区还有各自的
管理制
度。北宋于熙宁二年(1069)颁布《农田水利约束》,把政府农田水利政策公布于
众
。熙宁三年又规定司农寺主管全国农田水利事务,要求各地区每年年底上报本
年当地水利兴修的工程数量
和用工情况,每旬上报降水情况,并将农田水利作为政
府官吏考绩的重要内容。灌区管理也有法规。如丽
水通济堰根据范成大制定的堰
规,全堰设堰首一人,主管全堰工作,下设甲头、概头、堰匠、堰工等负责
下级渠
系管理和专业施工,另从受益户中选择若干“田户”,组成管理机构,对各级渠
道的尺寸
和轮灌办法等也都有统一规定,违犯者按堰规断处。这些灌溉法规的制
订和实施,对于减少水利纠纷,合
理利用水资源,保证灌区的长期运用,都起了
重大作用
。
6.
元、明、清时期
这一时期,地方自办的农田水利建设兴修普遍,
而著称的大型工程较少。成
就突出的是江南地区水利。继太湖圩田之后,两湖垸
田和珠江三角洲堤围迅速兴起。边远地区农田水利和
东南地区海塘建设进一步发
展。农田水利专著也在这一时期大量涌现。
西北边疆属于干旱沙漠
区,离灌溉既无农业。清乾隆年间及其以后,为加
强边疆防务,在新疆大兴屯田,农田水利建设也有发展
。清嘉庆七年(1802)在惠
远城(今伊宁市西)伊犁河北岸开渠引水灌田数万亩。后农田灌溉渠系在
今哈密、
吐鲁番等地都有兴修。道光二十四年(1844)所开伊拉里克渠较为著称。西汉时期
已经出现的坎儿井至清代后期又有了很大发展。道光二十五年(1845)林则徐被
谪戍新疆时,曾主持
修建伊拉里克一带坎儿井近百处。光绪初年左宗棠在吐鲁番
地区又增开坎儿井185座。此后,坎儿井曾
推广到哈密、库车、鄯善等地。一般
每一口井可灌溉几十亩至几百亩农田。
二。古代先进的农田水利工程及其对农业作用
1.灌溉渠系工程
开渠道满足作物的水分需要,开水沟排除农田多余的水,是农田水利的
主
要任务。所以沟渠工程是最普遍的一种型式。商、周时期农田中的沟洫分
别起
着向农田引水、输水、配水、灌水以及排水的作用。战国时期,列国争
霸,为
达到富国强兵目的,水利事业倍受重视,大型渠系建设迅速兴起
战国初年,魏国邺令西
门豹在今河北临漳一带主持兴建了中国最早的大型
渠系漳水十二渠。由于漳水含有较多的泥沙,带有丰富
的有机和无机养分,该渠
的兴建不仅发展了灌溉,而且肥沃了农田,改良了土壤。西汉以下数百年间,邺
县一带成为中国重要的政治经济区域,当与漳水十二渠的兴修有关。
秦
昭王时,在秦
蜀守李冰的主持下(公元前256~前251),修建了举世闻名
的都江堰。工程建于岷江冲积扇地形上
,为无坝引水渠系。渠首工程主要由鱼咀、
宝瓶口和飞砂堰3部分组成,鱼咀是位于江中的分水堤,它将
岷江水一分为二;
宝瓶口是内江进水口门,起节制进入灌区水量的作用;飞砂堰则是内江溢洪道。
三者构成完整的灌溉枢纽。都江堰规划布局合理,设计构思巧妙,在施工和管理上,
如以当地竹石等作
建筑材料,设立石人水尺以观测入江水量等,也有许多合乎科
学的创造,是古代灌溉渠系中不可多得的优
秀典型,除灌溉效益外,防洪、航运均
蒙其利,有力地促进了川西平原经济的繁荣。
灌溉渠系
的发展特别引人注目。其中以关中平原的郑国渠规模最大。该渠于
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46)由水利家
郑国主持兴建,西引泾水,东注洛水,干渠全
长300余里,灌溉面积号称4万余顷。西汉时期,关中地
区渠系建设进一步发展。
其中和郑国渠齐名的白渠,建于太始二年(公元前95),灌溉面积约4500
余顷。
辅助郑国渠灌溉的还有六辅渠。在渭水及其支流上则有成国渠、蒙茏渠、灵轵渠、
氵韦渠
等。引用洛水的灌溉工程有以井渠施工技术著称的龙首渠,但此渠不久就
告废毁。当时关中经济的繁荣,
也与发达的水利建设有关
。
2.
多种灌溉工程
这一时期除大型渠系外,陂塘蓄水、陂渠串联、水库蓄水、坎儿井以及凿井
等灌溉工程也相继
兴起。陂塘蓄水工程仍以东周时建成并屡经修浚的芍陂为代表。
陂渠串联的工程型式在淮河和汉水流域一
带较发达,以战国末年在今湖北宜城建
成的白起渠为最早。这一带丘陵起伏,大小陂塘遍布,白起渠利用
这一地形,从
汉水支流蛮河开渠引水,将分散的蓄水陂塘与渠系串联起来,提高了灌区的灌溉
保
证率。汉元帝建昭五年(公元前34) 南阳太守召信臣在汉水支流唐白河流域修
建的六门□(又称六门
陂),也是陂渠串联形式。由于这一带水利发达,后人曾将
南阳水利与都江堰和漳水十二渠相媲美。颍水
下游著名的鸿隙陂也是类似的工程。
今山西太原西南晋水上的智伯渠是一座能有效调节河水的灌溉水库。
坎儿井则是
新疆吐鲁番盆地一带引取渗入地下的雪水进行灌溉的特殊灌溉工程型式,西汉时
期已
见诸记载。用于农田灌溉的水井在今河南的战国遗址中也有发现。
3.
陂塘建设和排涝工程
东汉以后曹魏在淮河南北大兴屯田,修建陂塘等
灌溉工程数量不少。当时为
发展稻田,还曾开凿广漕渠及淮阳、百尺二渠,引汴水接济颍水,以补本地区
水
量的不足。这一带的陂塘兴修情况,在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中记述较详。
除淮河流域外
,南阳唐白河流域的陂塘仍较发达。近年来在陕西汉中地区以及四
川、云南等省的东汉墓中出土不少陶制
陂塘模型,说明这些地区也曾普遍修建陂
塘。但黄淮海平原地区也出现排水不畅,多雨即涝,少雨即旱的
问题。汉代兴建
的鸿隙陂就因排蓄处理不当,几度兴废。西晋时期,淮泗流域涝灾严重。咸宁四
年(278)杜预指出,陂塘阻水,排泄不畅是涝灾原因之一,他主张废弃曹魏以来新
建
陂塘和疏浚排水河道的建议得到实行。但后代在这一地区的蓄泄问题上仍有反
复。此外,西晋初年在黄河
北岸今安阳、邯郸专区一带,北魏中期在今河北省衡
水、沧州专区及其以北涝情严重地区,也曾提出或实
施大面积的排水计划。
4.蓄水塘堰
唐宋时期江南塘堰迅速发展,浙江、福建等地尤为显
著。如浙江鄞县东钱湖、
广德湖、小江湖等工程均创自唐代,其中东钱湖灌田20余万亩,至今兴利。唐
元和年间,在今江西韦丹一带兴修大小陂塘达598座之多,共灌田1.2万顷。乾
道九年(1
173),福建仅长乐县就建斗门及湖塘陂堰104所,灌田2800多顷。至南
宋淳熙元年(1174
),江南西路(包括今赣东、赣北、皖南及江苏西部)共修陂塘
2245所,灌田4万余顷。13世纪初
年宁宗时,江州今九江曾修陂塘数千所。在湖
南长沙,建于五代的龟塘,也灌田万顷。南至今海南岛,此
时也有陂塘兴作。至
于淮河流域的塘堰,这时仍维持不衰。
5.拒咸蓄淡工程 东南沿海地区用闸坝建筑物抵御海潮入侵,蓄引内河淡水灌溉的一种特殊工
程型式。唐太和七年(8
33)在今浙江宁波兴建的它山堰,就属这种类型。它用溢流
坝横断鄞江,抬高上游水位和隔断下游咸潮
,上游开渠引水,灌溉农田,灌溉余
水和灌区沥水由下游泄回鄞江,泄水入江处的闸门同样有拒咸蓄淡的
作用。灌区
内还有日月二湖与渠系相连,增加了灌溉水量的调蓄能力,整体规划相当完备。
位于
今福建莆田的木兰陂也是拒咸蓄淡工程的典型。
6.圩田
太湖圩田是这一时
期江南水利成就最大、功效最突出的水利设施。一般是在滨
湖、滨河区用圩岸隔开湖水形成。一圩往往方
圆数十里。圩岸上建闸,圩内有人
工开挖的形如网络状的塘浦灌溉渠系,旱则开闸引水灌溉,圩外水位过
高则闭闸
拒水。低田可自流引灌,高田借助水车提水灌溉。太湖圩田在唐代后期已较发达。
因太
湖流域中部洼陷,排水不畅,加以排水河道逐渐淤积变浅,又有运河阻遏泄
水和海潮顶托等原因,圩田常
受洪涝威胁。北宋时范仲淹等人都曾提出治理规划,
赵霖于政和六年(1116)至宣和元年(1119
)主持施工,取得一定成效。
7.海塘工程
自汉、唐起,江、浙、福建沿海人民为防御潮水灾害而开始修建江海堤
防。
海塘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开发过程中占有相当重要地位。海塘从
局部到
连成一线,从土塘演变为石塘,建筑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五代吴越国 钱镠在位
时,曾在
杭州候潮门和通江门外筑塘防潮,所用“石囤木桩法”以木栅为格,格
内填进砖石,经涨沙充淤后,就成
为远比土塘坚固的土石塘。 可以说这是从土
塘到石塘的过渡。北宋时,石塘技术上的一次改革就是采用
了“坡坨法”,即海
塘为斜坡石级式,塘身稳定性优于壁立式海塘,坡阶又
起消力作用。明、清时,
海塘工程更受重视,投入的人力、物力之多以及技
术上的进步都超过其他历史
时期。
三.我的结论
历史上,古人们用他们令人惊叹的智慧建造出
了一个有一个水利工程,其
中有些奇思妙想我们今天甚至都不能想出更好的方法来代替,学习中国农业发
展
史,更多的是学习古人的智慧,并用于当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