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重大水利和建筑工程
中学生文章-宿舍文化节
中国古代重大水利和建筑工程
专题提示?
?
中华民族是
勤劳智慧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古代劳动人民巧夺天工,
创造了许多人间奇迹,如大运河、
万里长城、都江堰、北京故宫、江南园林直到今天
仍倍受世界人民推崇。尤其是万里长城更成为今天中华
民族的象征。本专题将着重介
绍中国古代兴修的重大水利工程和建筑工程,分析这些工程的经济效益、文
化价值及
政治意义。
知识梳理?
?
★历代兴修的水利工程
(1)战国:秦国的都江堰、郑国渠。
(2)秦:开通了秦渠、灵渠和江南运河。
(3)两汉:农田水利地区特色明显。
①黄河流域以营建灌溉渠系为主,著名工程有六辅渠、白渠、龙首渠等。
②江淮、江汉之间以修治天然陂池为主,著名工程有六门陂。
③东南以排水筑堤、变湿淤之地为良田为主,著名工程有鉴湖等。
④西北主要利用雪水或地下水,修筑特殊的水利工程—坎儿井。
(4)三国两晋南北朝:曹魏
兴复了芍陂、茹陂等许多渠堰堤塘。北魏孝文帝下
令有水田之处,都要通渠灌溉。
(5
)隋唐:开通大运河有利于农田灌溉。唐朝设专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修建
了不少水利工程,仅江南兴建
和修复的水利工程,就大大超过了六朝的总和。
(6)五代十国:兴修水利工程,如安丰塘(南唐)、捍海塘(吴越)。
(7)元:开凿会通河(山东东平到临清)、通惠河(通州到大都)。
★古代开挖的运河
(1)古江南河——开挖于春秋时期的吴国,沟通苏州和扬州间的水道,它是中
国开挖最早的运河。
(2)邗沟——开挖于春秋时期的吴国,沟通长江与淮河水系。
(3)灵渠——
开挖于秦朝,秦始皇伐南越时,由史禄负责兴修,沟通了湘水和
漓水。这条运河连接了向北流的湘江和向
南流的漓江,使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之间沟
通,以后历代又曾多次修缮利用。
(4)隋
朝大运河——开挖于605年,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
全长四五千里,以东都洛阳为
中心,东北通到涿郡,东南到余杭,成为南北交通的大
动脉。
(5)元——开凿了从山
东东平到临清的会通河。后来又开凿了从通州到大都的
通惠河。这就使原有的运河连接起来。
★古代对黄河的治理
(1)大禹用疏导的方法治理黄河。
(2)西汉武帝、东汉明帝都进行过大规模的黄河治理工程。
(3)元朝政府多次征发农民和兵士,治理黄河。
★古代著名的建筑工程
(1)赵州桥——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建造,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
(注意:
赵州桥的特点,与地理、物理等学科联系。)
(2)万里长城——从战国到明,历代都修建长城
。最重要的是秦长城,西起临
洮东到辽东;明长城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
(3)隋唐长安城——13朝古都,唐长安城的布局和特点。
(4)明清北京城——1417
年明政府开始营建北京,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北
京城有三重,从里到外依次是宫城、皇城和京城。
?
?
同步导学?
中国古代水利建设上的经验教训:古代最重
要的生产部门是农业,农业受自然因
素的影响极大。这在古代科学技术不发达,人们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
下的情况下更是
如此。因此中国历代王朝都十分重视农业基础建设,兴建公共水利工程。同时,兴修水利不仅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且还可以扩大运输,加快物资流转,发展商
业,推动整个社
会经济繁荣。(另外水和土一样又是作物生长的条件,在今天水又是
最为重要的资源。)正是由于兴修水
利具有如此的重要性,所以古代不仅在平定安世
时期,就是在纷争动乱岁月,国家也往往不放弃水利事业
的兴办。如三国时期蜀国在
诸葛亮的辅佐下,十分重视水利工程的兴办和对都江堰的修缮
。诸葛亮指出:“此堰为
农本,国之所资。”所以国家专置管理堤堰的“堰官”,负责维护都江堰。由于
历代政府
的重视,中国古代的水利事业处于向前发展的趋势。夏朝时我国人民就掌握了原始的
水
利灌溉技术。西周时期已构成了蓄、引、灌、排的初级农田水利体系。春秋战国时
期,都江堰、郑国渠等
一批大型水利工程的完成,促进了中原、川西农业的发展。其
后,农田水利事业由中原逐渐向全国发展。
两汉时期主要在北方有大量发展(如六辅
渠、白渠),同时大的灌溉工程已跨过长江。魏晋以后水利事业
继续向江南推进,到
唐代基本上遍及全国。宋代更掀起了大办水利的热潮。元明清时期的大型水利工程虽
不及宋前为多,但仍有不少,且地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兴建的数量越来越多。各种形
式的水利工
程在全国几乎到处可见,发挥着显著的效益。公共水利工程建设,是古代
东方和古代中国国家管理经济的
带有决定性意义的重要内容和重要职能。中国历史上
还留下了不少高层领导(皇帝)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
设的佳话,如西汉武帝亲往黄河
工地视察,命令随行将军、大臣负草堵河,自己作歌鼓动。隋炀帝兴修大
运河,清代
康熙帝亲自研究水利学和测量学,为组织治理黄河和永定河,还曾六次南巡,到治河
工地勘察。
大运河带给我们的启示:(1)在中国历史上,许多运河,像浙东、江南、淮南运河都是分裂时期的历史产物。地区性运河的出现,对不同时期分裂政权的作用和影
响是巨大的。中
国古代历史上有这样一种现象:辉煌的文治武功、灿烂可观的典章制
度,尽管多出现于国
家统一时期,但区域经济文化的发展却往往在分裂时期更为显著。
因为统一时期只有王都及少数重镇才有
优先发展的机会。各地区不平衡现象往往在交
替出现的分裂时期逐渐得到弥补。而分裂时期地区经济发展
又给以后出现的统一局面
提供了更高的经济文化基础。这是一个周期性的发展过程。分裂时期修凿的这些
运河,
给区域经济文化的成长带来了实惠。例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东晋、南朝在长江以南
的开
发;五代时的南唐、宋金对峙时期的南宋,经济的成熟和富庶都超过了北方。(2)
把分裂时期凿成的这
些运河改造为发挥全国效益的大运河的一部分,没有统一的国家
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对秦始皇、隋炀
帝、元世祖不仅应该肯定他们对中国的统一
所做的贡献,而且应该承认他们在中国运河三个发展阶段上所
做出的功绩。大运河效
益发挥的程度直接影响着唐、宋、明、清统一王朝政权的兴衰。大运河的开通推动
了
沿线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沿岸城市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正是运河的存在,才使运河城
市最先突
破了封闭的坊市制城墙对城市经济活动的桎梏,带来了一场“中国城市革命”。
大运河的作用也不限于封
建帝国内部,它们是东方世界对外交通路线中稳定的一环,
它们是古代“丝绸之路”向东方的延伸,使我
们与邻邦朝鲜和日本的联系更为紧密。遣唐
使、学问僧身影不断,外销瓷、真腊象相映成趣。运河与“丝
绸之路”作为古代欧亚大陆
桥所起的沟通作用,也只有在中国统一的时代才能实现。(3)运河是中华民
族智慧的
结晶。大运河的开凿是中华民族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是在对自然地理环境深刻认识
的
基础上,千百万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它集中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在水利水运、建
筑、测
量等工程领域的科学成就、智慧与创造。(4)运河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影
响。我国东部平原气候干
燥,雨量不均匀;各自然河流的大大小小冲积扇镶嵌交叠,
地面起伏,给运河保持载船的水量带来困难。
例如,黄河冲积扇与发源于鲁西、鲁中
南山脉的河流冲积扇相互交叠地区,运河必须建造众多船闸才能通
航。太湖是个沉降
区,吴江城南方塔之顶与海宁长安坝水面相平。这就使运河一定要建设众多的闸门。<
br>许多河段无牵引是无法通行的,限制了船行速度和运河的承载量,历代统治者必须投
入大量人力物
力,不时疏浚,漕运给社会财富带来极大浪费。运河与农田水利灌溉相
互争水,从王安石变法时就开始了
,尤其到了明清时期,运河沿线诸水源皆不准用于
灌溉,遂引发社会问题。京杭大运河的堤岸阻碍运河以
西地区的排水,使运西地区常
遭受洪涝之灾,土壤逐渐盐渍化。我们应该全面地考察和估价我国运河的作
用和影响。
(5)古为今用。古代服从于帝王的巡游征战或南粮北调的运河,在新中国诞生之后,
一度成为北煤南运的动脉。如今当我们进入21世纪的时候,运河或许将为南水北调工
程重新焕发出青
春。历史上的运河传递的绝不仅仅是物质的文明,也不单单是文化的
交融,更重要的是运河把人类社会发
展的脉搏及时地传给了与它息息相关的人民,而
这一点对当今的现代化社会也是有所启迪的。我们应该记
住:中国人在二千五百年前
就学会了修建运河,修了两千五百多年之久!二千五百年来,社会的进步,文
明的发展,
离不开流淌着人民的血与汗的运河,离不开传递历史前进脚步的运河。
如何
评价长城这份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自秦以后,西汉、东汉、北魏、北
齐、北周、隋
、金、明等各代都曾大举修筑或增建长城,其中以汉代和明代规模最大。
修建长城并不限于汉族王朝,北
魏、金等北方民族入主中原而建立的王朝,为防备草
原新起的游牧族,也修筑长城。长城在防御体系上利
用自然地形,“用险制塞”,扬定居
民族之长而抑游牧骑兵之短,在以冷兵器为主的古代有较大的功效。
它在一定时期里
保障了中原地区的农业文明和人民的生命财产,汉代河西长城还保卫过丝绸之路的畅通。这些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历史也表明,长城并非双方不可逾越的防线。对中
原王朝而言,长
城的防卫作用必须和一个朝代强大的军事政治实力结合才能发挥出来。
中原王朝往往必须派强劲的武力远
征塞外,或以高明的政治手段控制住草原各族,才
能真正保证边疆的巩固。当任何一个中原王朝衰败之际
,再坚固的城墙也无法阻挡得
住北方的铁骑。长城目睹了游牧族一次次越过城墙南进,或杀掠破坏而返,
或入主中
原建立政权;长城也看见汉族一些贪欲黩武的帝王屡屡跨过城墙发兵草原。长城线上
演
出了一出出惨烈的民族斗争的历史剧。
长城并非只是各民族争战的舞台。长城内外农牧民族之间
始终就既有矛盾冲突,
也有密切的交流与融合。农业区与游牧区都各有自己所特有的产品,是对方所没有
或
缺少的。尤其是游牧经济,从形成时起就是一种单一的不完全经济,它无法生产许多
必需的生
活用品和工具,对农业区有更大的依赖性。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不断冲击中原,
除了统治集团的矛盾外,其
生产结构的某些不合理也是重要的经济动因,侵掠战争往
往是正常交往受到障碍后的必然结果。同样,汉
族也需要从游牧区获得补充。比如食
肉为主的游牧族必须从农耕区获得茶叶来作为主要的
消化饮料,缺少马匹的汉族又必
须从草原上获得良种马,“茶马互市”便成了农牧
民族间
贸易的一宗大项。中原农业地区向游牧地区大量输出各种手工业品、农产品
和生产技术,支援和丰富了游
牧地区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促使不少游牧
民族的社会发展出现了飞跃和进步。游牧地区向中原
提供的大量畜产品,对汉族社
会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农耕地区不仅良种马不能充分自给,以前也没有驴、
骡。驴在
汉初的内地还与奇珍异宝并列,被视为稀有,后来从草原引进,逐渐成为民间常用役
畜
。这些比马更健壮耐劳的牲畜在中原推广,对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巨大推动。
农业文明和牧业
文明互相依存与交往,谁也离不开谁。这种深刻的内在联系是任何
人工关塞所隔绝不了的。即使在战争期
间,通过长城内外的贸易往来也一直没有中断
过。本来主观上想阻断南北、被许多统治者和士大夫视作“
华夷天堑”的长城,客观上却
不时起到了民族交流的枢纽作用。在这个意义上说,长城又是中国古代民族
关系发展
的一个历史见证。
随着我们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与巩固,长城作为我国国内
民族间的防御工程的
作用日趋减弱直至消失。唐朝在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基础上建立,它的统治区远远
深入到大漠以北;元朝和清朝统治者原本就来自长城以外,他们更全部实现了长城内
外农业区和
牧业区的华夷大统一。唐、元、清三代帝王都不屑于再修长城。清康熙皇
帝还写诗嘲笑秦始皇:
“万里经营到海涯,
纷纷调发逐浮夸。
当时费尽生民力,
天下何曾属尔家。”
清朝对长城采取了“但留形胜壮山河”
的态度。清以后,长城的实际政治军事功能
就完全转变为一种文化和心理上的象征。这条蜿蜒的巨龙从此
只是作为一个伟大的古
迹静卧在崇山峻岭之中,激发着人们的缅怀与思考。
对中国古代
宫殿建筑座北朝南的生态学思考:我国中原地区自古以来的宫殿建筑
就是面向正南。形成这一特色显然是
和黄河流域的地理环境是有密切关系的。按黄河
流域正处在北半球亚热带季风气候最为显著的地区,冬季
在亚洲大陆西北内部形成高
气压,寒冷强劲的偏北风,袭击着黄河流域中下游,气候严寒,长达数月。夏
季高气
压中心转向太平洋上,来自南方致雨的季风,又使温度上升,有时甚至暑气逼人。于
是房
屋建筑面向正南最为相宜,北侧封闭以御冬季风寒,南侧开设门窗,既便于冬季
阳光斜射室内,又有利于
夏季空气流通。?
?
模拟检测?
?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战国
后期的成都平原,洪水泛滥吞没良田,十年九不收。郡守李冰决定治理水患。
他根据水流的规律和当地的
自然条件,倡导兴建了历史上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改
变了成都平原水害、旱灾交织的局面。据此回答
1~4题:
1.这一事实说明
①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
,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
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或变害为利
②人们能够利用规律指导自己的行动 ③规律
的存在与发生作用常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④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去能动地改
造世界,为人类谋福利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④
2.李冰父子时期的成都平原在行政区划上属于
A.秦国蜀郡 B.楚国蜀郡
C.魏国蜀郡 D.蜀国蜀郡
3.成都平原是一个典型的冲积平原,在其形成过程中,下列哪些河流起了重大
作用?
①金沙江 ②岷江 ③嘉陵江 ④沱江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4.成都平原是我国重要的
①商品棉基地 ②商品粮基地
③油菜籽基地 ④甘蔗甜菜基地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秦汉时期兴建的一大批重大工程,对当时及以后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据此回答
5~8题:
5.以下关于秦朝修筑长城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长城起到了保护中原人民不受少数民族进攻的作用
B.修筑长城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加速了秦统治的崩溃
C.长城对于保护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文化具有积极意义
D.长城限制中国的国际交往,不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
6.战国至西汉时期曾兴修了一些大型的水利工程,以下相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A.兴修都江堰主要是为了防洪灌溉
B.兴修郑国渠主要是为了灌溉
C.汉武帝治理黄河是解决决口问题
D.开凿灵渠主要是为了连接两大水系
7.西汉时,开凿了六辅渠以后,受益地区是
A.郑国渠上游南岸
B.渭水南岸的平原
C.洛水两岸田亩
D.长安附近
8.关于秦汉时期水利工程的表述错误的是
A.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仍在发挥作用
B.郑国渠连接了辅助渠道
C.灵渠连接了珠江和漓江
D.大多数出于农业生产的需要而修建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黄河又被称为我们的母亲河。据此回答9~12题:
9.下面
四幅图为我国长江、黄河、松花江、珠江四条河流的流量对比图,请你
根据这四条河流的水文特征,判断
代表黄河的是?
?
?
?
10.在唐朝之前,黄河流域一直是中国古代的经济文化中心,出现这一格局的原
因主要在于黄河流域
A.开发较早,农耕发达
B.战乱较少,社会安定
C.建都较少,地位重要
D.人口密集,劳力充足
11.我国古代“七大古都”中位于黄河流域的有五个,按照黄河流域的走势,自上
而下依次是
A.西安、开封、洛阳、安阳、北京
B.西安、安阳、洛阳、开封、北京
C.西安、洛阳、开封、安阳、北京
D.安阳、洛阳、开封、西安、北京
12.黄河又是我国一条害河,历史上黄河多次泛滥成灾,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
难。新
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投入大量的资金治理黄河,兴修水利,先后修建了刘家峡、
黄河小浪底工程等水利工
程。在发电、灌溉、防洪等方面起了巨大作用。回答我国政
府在治理黄河上行使的国家职能有
①组织和领导国家经济建设 ②保护生态环境和搞好社会公共服务 ③依法治
国,维护国家安全
④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五代宋元时期,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大规模兴修水利工程,据此回答13~1
4题:
13.五代十国时期,各国兴修水利,成果最显著的是
A.前蜀
B.吴越
C.南平 D.南唐
14.元朝与隋朝相比,在交通运输方面的突出成就是
A.重新连接了京杭大运河
B.开始了空前的海运
C.与欧洲最早实现了直接交往
D.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事业
二、非选择题
15.“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从古到今,我国劳动人民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智慧,
在中华大地上兴修了一个又一个水利工程。
读图回答:
?
?
(1)该水利工程是谁在什么时候兴建的?
(2)根据上图,简要说明它的修建是如何反映“趋利避害”原则的?
(3)从哲学的角度,对“趋利避害”、“力足以胜天”及“交相胜,还相应”的观点进
行解释。
16.万里长城是世界上的建筑奇迹之一,请回答:
(1)位于北京的八达岭长城遗址是
A.燕长城 B.秦长城
C.明长城 D.韩长城
(2)从地理角度看,万里长城和我国哪些自然或人文的分界线大致重合
17.长城和大运河是我国历史上两项伟大的工程,试概述其兴建的目的、历史作
用和影响。
18.阅读下列两幅地图:
?
?
图1??隋朝的运河?
?
?
图2??元朝的运河?
回答:
(1)图一中的运河沟通了哪五大水系?其中连接黄河与淮河的一段叫什么名称?
(2)仔细读图,分析在不同年代黄河流入的海域有什么变化?是什么原因造成这
种变化的?
(3)图二中的运河新开凿的是哪两段?到今天这条运河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的航道里程比黑龙江短,但航运能力却比黑龙江大,这是为什么?
(4)大运河的开
通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但是为什么在它刚开始修筑
时却给当时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5)结合隋朝大运河开凿的有关史实,分析它对经济的影响及与政治兴衰的关
系。
19.某历史考察团准备乘火车考察宋明两朝都城变迁。(附图)
?
?
(1)请先依照定都先后顺序,写出这些都城在图上的标号。
(2)写出考察必经的铁路线。
(3)分别说明宋明都城所在地变迁的主要原因。
20.下列分别是隋朝和元朝时期的运河图,请加以辨认并概括它们的异同点。
?
21.历史上黄河入海多次改道。秦时经河北入海,汉代经山东、北宋经天津、南
宋经江苏入黄海(当时
称东海),清末经山东入渤海。运用历史、地理知识分析黄河
改道现象为什么在长江没有出现过?
?
答案通解
?
?
一、选择题
1.C 2.A 3.C 4.B 5.D 6.D 7.A 8.C 9.C
10.A 11.C 12.A 13.B 14.B
二、非选择题
15.(1)李冰 战国
(2)此工程采取中流作堰的办法,把岷江水分为内江和外江。内江
供灌溉,外江
供分洪,这就控制了岷江激流,使水势转为平缓,免除了水灾,还能灌溉300万亩农田。岷江水,依从人的意志,一分为二,进入内外两江。
(3)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统一
的关系。即人与自然有协调相从的一面也有冲突
的一面。解决两者冲突的关键在于正确认识自然规律,把
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建立
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主观与客观一致,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也就是“
交相胜,
还相应”、“趋利避害”及“力足以胜天”。
16.(1)C
(2)万里长城大致经过内蒙古草原和鄂尔多斯草原的东南边缘。它既是西北干旱
区、半干旱区与半湿
润区的分界,也与北方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重合。还是中国
古代农业与牧业的分水岭。自秦汉至今,
长期是我国农业文化与牧业文化的分界线。
17.①秦朝始建长城是为了防止匈奴的南下;明朝
重建长城是为了防止蒙古贵族
势力卷土重来,以保卫北京及北方边境的安全。长城的历史作用和影响:多
次起到阻
止少数民族贵族南侵的作用,成为北方人民生产、生活安定的屏障;修筑长城过程中,
耗费了大量民力财力,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是世界上的建筑奇迹之一,是中华民族勤
劳与智慧的结晶。
②隋朝开凿大运河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元朝重修大运河是
为了由南
方向北方运输粮食的需要。大运河的历史作用和影响: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
对南北经济交流起了很大作
用;运河的开凿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创造力和才智;它至今
仍发挥着重要作用;它的开凿也给人民带来沉重
的负担。
18.(1)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等五大水系。通济渠。
(2)隋朝流入渤海,元代流入黄海。原因:①黄河流经的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
被破坏严重,降雨集
中,夏季暴雨较多,水土流失严重,使黄河含沙量大增。
②黄河下游流经地势低平的华北平原,水
流缓慢,泥沙淤积,堵塞河道,水流不畅,
一遇洪水就会出现决堤迁徙改道的现象。
(
3)通惠河与会通河。京杭大运河流经我国东部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
货运繁
忙;而黑龙江位于我国东北边疆,流域内人口密度小,气候冬季寒冷,又有较
长的冰封期。
(4)这是因为隋炀帝下令开凿大运河时,不顾当时百姓的承受能力,并同时又开
修其他浩大工程,导
致天下百姓徭役繁重,加上他奢侈腐化与发动对高丽的多次战争,
造成百姓无以生存,被迫反抗。
(5)隋大运河开凿后,对经济文化交流的作用日益体现出来,唐与北宋经济的兴
盛都与
它有关。政治是根源于经济的。经济的发展对政治有巨大影响。但是,政治决
策的正确与否,对经济也会
有巨大的反作用,因此隋炀帝虽然开凿了运河,却因此破
坏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导致政权覆亡。
19.(1)6 11 9 1
(2)陇海线 京沪线 沪杭线
(3)宋因女真族南下,北宋统治腐朽。明是为了抵御蒙古南下,且明成祖朱棣的
基地在北方。
20.图一是元朝时期的运河图,图二是隋朝时期的运河图。相同点:起迄点相同,
都从
杭州到北京,都是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不同点:元朝运河取直直达北京;隋朝运
河以洛阳为中心,元朝时
期运河南粮北调。
21.(1)我国封建社会以农立国,而农业的发展又只能依赖于增加生产资
料,即
扩大耕地面积。这样作为封建统治的中心区域,黄河流域地表资源遭到过度开发,水
土流
失严重,河水泥沙含量过高,下游地势平坦,形成淤泥,阻塞河床后,必然出现
改道。黄河直到东晋十六
国时期沿称河水,就是佐证。
(2)黄河流域多次出现分裂战争,尤其是民族间的战争,造成河堤失修,也是出
现改道的重要原因。
(3)江流域大规模的开发较晚,江南地区的开发是东晋南朝以后的事,所以地表
植被的
自然生态保存较好。再加上沿线的湖泊和众多的支流,都可以调节干流流量和
流速。这就是长江没有出现
过改道的重要历史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