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耕细作的农业、土地制度和手工业的发展

别妄想泡我
712次浏览
2020年08月11日 20:40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武汉民政学院-樊城区法院


第16讲 精耕细作的农业、土地制度和手工业的发展
12、10、9
[考 纲]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手工业的发展。
[课 标] 1.知 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
基本特点。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 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一、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1.农业的起源
(1)原始农业:从______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
(2)地域特色:北方以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代表。
(3)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2.生产工具的革新
(1)刀耕火种:这一时期的人们主要使用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石镰等简单的劳动工
具。

①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掌握了冶铁技术,铁农

具的出现提高了农业生产 效率。
②大约在春秋后期,牛耕开始出现,西汉中期,
(2)铁犁牛耕

人们发明了犁壁,此后,牛耕得到广泛的

推广。

③唐代 的发明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
基本定型。


(3)灌溉工具:主要有翻车、筒车等。
3.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1 )治理黄河

①大禹治水的传说,反映了上古时代先民兴

修水利的艰苦历程。




②从汉代起,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治 河工程。
(2)水利工程



①春秋战国的芍陂、都江堰、 较为著名。


②西汉陆续建成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



1
(3)特色工程:如西域地区的________。
4.农业经营方式
(1)大规模简单协作:在商周时期,农具原始,多采用此方式。
(2)男耕女织式经营
①出现:春秋时期。
②原因:随着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________的出现,自耕农经济应运而生。
③特点: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④意义:一般情况下 ,自耕农能够勉强________,生活比较稳定,也有较高的生产积极
性。同时,自耕农是国家赋税 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⑤弱点:小农经济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而且在统 治者
的压榨下容易破产,近代以后,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之一。
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1.土地所有制的演变
(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
(2)商周时期:井田制。
①特点: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有“公田”与“私田”之分,“公田”为贵族占有,
“私田” 为村社成员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②实质:是一种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③废除:春秋时期井田制开始走向崩溃,战国时期废除。
(3)战国以来,土地私有制。
①确立:战国时期,出现了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并延续了2000多年。
②形式:主要有君主私有土地、______私有土地和自耕农私有土地。
③均田制:485 年,北魏统治者颁布均田令,按性别、年龄把土地分配给农民,土地的主
要部分只准使用,不准买卖。受 田农民必须向国家交纳租税,并承担徭役和兵役。隋唐
时期都曾沿用这一制度。
④发展:宋初 “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使两极分化更为激烈。明清通过__________广
占田地,土地私有制 进一步发展。
2.租佃关系日益普遍
(1)出现:战国时期产生。
(2)发展: 到________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明清时租佃制普及全国,
成为农村经济中的 主要形式。
(3)影响: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__________相对减弱,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 性,促进了
农业的发展。
方法点拨 图解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三、手工业成就
1.冶金业
(1)青铜铸造:从二里头文化时期到春秋末期,是我 国的青铜时代。其中,______时期是
其繁盛时期。
(2)冶金技术:春秋时期,人们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
(3)燃料变化
< br>

①煤:汉代已开始使用,北宋已相当普遍。


②焦炭: 南宋末年开始使用, 流行开来。


2.丝织技术的发展

(1)丝织业

①上古时代,人们已学会养蚕缫丝;

②西周以后,丝织工艺 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③汉代丝绸远销欧洲,使中国获得“ ”称号;

④唐代出现缂丝技艺。


①技术革新:元代黄道婆推广“捍、弹、纺、

织之具”,并发明了脚踏 三锭纺车。
(2)棉纺织业

②中心:松江在元明时期成为全国棉纺织



业中心。
③棉布在 后期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

3.从烧陶到制瓷
(1)烧陶:陶器是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手工业成就。
2
①东汉晚期烧出了青瓷。

②南北朝时期烧出了白瓷。

③ 时期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瓷器
(2)制瓷

成为日常生活用品。

④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
⑤元代开始进入 生产时期。


⑥明清时期,瓷器与丝绸一起成为对外出口的
大宗产品。


4.官私手工业的消长

①经营方式:个体农户的 副业活动。
(1)家庭手工业

②产品特点:多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
< br>③作用:对稳定小农经济起了一定作用,


但技术落后、 ,妨碍了市场
发育。



①特点:由官府统一管理;工匠职业世袭;

内部生产关系从征役制到雇募制。直
到 前期为止,代表着当时生产技
(2)官营手工业

艺的最高水平。

②评价:积极性——为细密分工和协作创造

了条件;有利于技艺的提高。局限性——
缺乏竞争;强制工匠服役,引起不满。



①发展历程:春秋战国勃然兴起; 中叶
(3)私营手工业


以后,占主导地位。


②经营方式变化:唐宋以来,产品大量进入

市场;明中后期,出现 劳动关系。

思维升华 长期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及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始终 作为
农业经济的附属存在,明清时期虽然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但由于受封建生产关系的阻
碍, 中国始终没有进入工场手工业时代。


古代中国的农业
主题1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演变
(1)从材质方面:木、石、骨到青铜、铁;
(2)从工艺方面:打制到磨制再到冶炼、铸造;
(3)从牵引动力方面:人力到畜力、自然力。
主题2 全面理解小农经济
(1)图解

(2)小农经济发展的条件
小农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长 期存在的原因:①生产力因素:铁犁牛耕的普及,生产
技术的提高,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②生产关系 因素:小农经济之下,农民不同程度
地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拥有一定的生产自主权,能支配一部分 劳动产品,具有生
产积极性;③自身发展动力:小农经济规模小,促使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地
提高单位面积产量;④政府政策因素:封建政府为保证财源,大都采取重农政策,注意
减轻农民 负担,扶植小农经济。
小农经济发展的不利条件——发展艰难的原因:①小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 缺乏必
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②小农经济具有封闭分散性,始
终 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难以开展大生产;③地主的土地兼并影响到小农经济的生存发展;
④封建政府统治的 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会的动荡也是小农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
史料一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 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
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

史料体现了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生活特点。


史料二 董煟在《救荒活民书》中写道:“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复多,而
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莩耳。”

史料反映了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史料三 元代著名的文学家张养浩写道: “一头犁牛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粗
茶淡饭饱三餐,早也香甜,晚也香甜。布衣得暖胜丝绵,长 也可穿,短也可穿。草舍茅
3
屋有几间,行也安然,待也安然。雨过天青驾小船,鱼在一边, 酒在一边„„日上三竿
我独眠,谁是神仙,我是神仙。”

史料反映了古代农耕经济 的落后性和保守性;古代自然经济状态下农民不思进取
的心态。

主题3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经济格局上起源于多个中心,形成南稻北粟等地域特征。
(2)经济结构上以种植业为主,以家畜饲养业为辅。
(3)生产模式上是精耕细作。 (4)经营方式上,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封建经济中始
终占据主 导地位。
(5)耕作方式上主要是铁犁牛耕。
(6)土地制度上地主土地私有制不断壮大,地主经济占统治地位。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主题1 土地制度的沿革及其规律
(1)沿革
①原始社会: 土地氏族公社所有制。土地归氏族公社所有,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同享
有劳动成果。
②奴隶 社会: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实际是国王所有,即所谓“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
③封建社会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土地所有
制三种形式) 。
(2)规律
①土地所有制是经济基础的核心内容,它决定着社会生产关系的形式。
②封建土地所有制体现了封建制度的基本特征,决定着封建制度的发展方向。
③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是土地兼并的根源。
④土地制度的变革和调整实质上体现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主题2 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地兼并问题

(1)土地兼并的根源: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在于封建土地私 有制和土地买卖制度的存在。
在封建社会,由于封建土地占有关系不固定,加之土地买卖盛行,必然导致 土地兼并现
象的出现。


(2)土地兼并的影响:政治上,直接导致 国家财政收入的减少,社会的贫富悬殊加剧,阶
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爆发,使一些王朝走向灭亡。经济 上,对农民来讲,造成普遍贫
困,使之无力购买手工业品;对地主来讲,封建地租重,使其更乐于买田置 地,影响手
工业扩大再生产,后期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
主题1 概况
(1)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
(2)主要行业:冶金(铜、铁、钢)、制瓷(青、白、彩)和丝织(苏州、杭州)、棉纺(元代松江、
明代后期主要衣料)。
(3)发展历程:原始社会晚期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周时期由官 府垄断;春秋战国时
期出现三种主要经营形态;明中后期出现雇佣劳动关系。
(4)主要成就:明清时期丝织品和瓷器是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
(5)发展特征:规模巨大 ,分工细密;技术先进,工艺精湛;素称发达,世界领先;历史
悠久,影响深远。
主题2 三种经营形态、地位的变化
史料 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 官局的两三
倍。清初在苏州复臵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 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年)缺机170
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 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
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史料反映了明代以后,官营 手工业衰落;家庭手工业开始面向市场;私营手工业
发展迅速;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作坊产生
(
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
,说明社会生
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

主题3 私营手工业经营艰难的原因
(1)市场因素——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对市场商品的需求量不大。
(2)官营 压制——官营手工业占据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加之其规模大、技术精,对私营手
工业产生了冲击。
(3)政策限制——手工业者社会地位低下,封建政府往往对之征收重税。
(4)社会动荡——民间手工业力量弱小,封建社会的动荡往往对其冲击巨大。
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关系
中国古代农业,世界闻名,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 基础上取
得的。农业和手工业存在着密切关系:

总之,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是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点。

4

例1 (2011·山东高考)下图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它反映出当时 ( )

A.开始使用铁器 B.注重精耕细作
C.尚未推广牛耕 D.雇佣关系盛行
例2 (2011·福建高考)下图所 示坎儿井(井渠)是我国古代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至今
还流行于新疆的吐鲁番、哈密地区。联 系历史地理知识,对坎儿井解读正确的是( )
①在汉代就已出现 ②我国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 ③利用了天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


④井深随地势坡降而改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例3 (2011·安徽高考,节选)马克思说 :“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
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阅读材料,结合 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 界有楚相孙叔
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是岁,牛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
见谷赈给 贫人。 ——摘自《后汉书》卷七十六,卷三
依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征。





命题思想一 隐含社会热点

题点 现实生活中的历史文化
1.2012年是我国干支纪年体系中的龙年,下图为我国银行 系统发行的银行卡和纪念币,这
些具有浓重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现象根源于 ( )


A.铁犁牛耕的生产方式 B.重农抑商政策


C.农耕文明的影响 D.西方文化的传入
命题思想二 紧扣主干知识和核心概念
题点 主干知识——手工业成就
2.2011年9月26日《新疆 日报》一文认为:“新疆是古丝绸之路的通道,是东西文明的
交汇点,出土的各时代文物众多。”在一汉 墓中不可能出土的文物有 ( )
A.青花瓷 B.粟米 C.纸张 D.丝绸
题点 概念——自然经济
3.黄梅戏《天仙配》中有这样一段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 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
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这段唱词反映了 ( )
①小农经济下农民富裕祥和的生活状况 ②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③小农
经济下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基本生产方式 ④小农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④
命题思想三 凸显新史观、新价值观
题点 东西文明的交融
4.网上调查显示,2012年最热门的旅游 线路是重走中西文明交融的“活化石”——丝绸之
路。观光途中不可能见到的古代文明现象是 ( )
A.新疆坎儿井遗址 B.出土的汉代的丝绸
C.出土的唐代白瓷 D.宋代活字印制佛经
命题思想四 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
题点 影视剧中的历史题材
5.据《北京青年报》信息:中国古代的文献里从来没有“丝绸之路”这个名称,沿途客商
皆是 根据马粪和枯骨为路标进行探险式穿越。当年唐僧在此进行生死穿越时不可能见到
的文明现象是 ( )
A.丝绸、青瓷 B.纸张、铁犁
C.青花瓷、活字版佛经 D.土耳其地毯、吐鲁番坎儿井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田于何所?池阳谷口。郑国在前,白渠起后。举 锸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
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确切地说,这 首歌谣开始流传于
A.春秋 B.秦朝 C.汉代 D.宋代
2.出现于商周时期,由于珍贵而很少使用于农业生产的是 ( )

5
A.青铜农具 B.骨耜 C.石器 D.铁犁

3.“生民之本,要 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蔬果之畜,园场之所产;鸡豚之善,埘圈之所
生。爰及栋宇器械,樵苏脂烛,莫 非种殖之物也。至能守其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
但家无盐井耳。 ”从《颜氏家训》中的这段话看不出 ( )
A.中国的传统农户基本不和外界发生关系
B.住房和所用工具无一不是劳动经营所得
C.“桑麻以衣”及“栋宇器械,樵苏脂烛”皆由官府供应
D.日常所需都可以通过土地来直接或间接地获得
4.汉代谚语有云:“一夫不耕或受之饥, 一妇不织或受之寒。”对该谚语所反映的生产模
式不相符的是 ( )
A.“五口之家,治田百亩” B.“田夫蚕妾,牛郎织女”
C.“千耦其耘,十千维耦” D.“日出而作,自给自足”
5.李绅《悯农》诗曰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该诗充
分反映了在封建时代的自耕农 ( )
A.承担沉重的赋役剥削,十分脆弱 B.无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不高
C.经营规模虽大却不能自给自足 D.没有自己的丁点土地,世代无偿劳动 < br>6.各朝末期土地高度集中的状况,有一句在中国两千年封建史上被历朝历代抑兼并思想家
反复引 用的话可以说明,叫“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对这一现象的表述不
正确的一项是 ( )
A.根源在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B.封建中央政权软弱是造成王朝末期土地兼并愈演愈烈的直接原因
C.土地兼并严重时农民与地主的矛盾和封建国家与地主的矛盾会突出起来
D.均田制是根本解决土地兼并现象的良策
7.《国语·齐语》载:“制国以为二十一乡,工 商之乡六,士乡十五„„处工就官府。”这
种手工业的主要特点是 ( )
①生产规模大,范围广,分工细致 ②主要生产武器和供官府、贵族消费的生活用品 ③
占据人才、技术等方面的优势,生产不计成本 ④主要是为市场生产精美商品和为对外
贸易提供精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这种手工业生产( )
A.生产虽集中但技术落后,妨碍了市场发育
B.技术水平虽高但生产分散,产品不能进入市场
C.生产普遍,产品多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
D.妨碍市场发育且无益于小农经济的稳定 < br>9.《国语·晋语》中说:“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该材料说


明西周时期 ( )
A.手工业被官府垄断 B.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C.家庭手工业是主要经营形态 D.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10.《管子·小匡》载:“今夫工群萃而州处„„相语以事,相示以 功,相陈以巧,相高以知,
旦夕从事于此,以此教其子弟,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是故 其父兄之
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夫是,故工之子常为工。”由此可见 ( )
A.家庭手工业中小农不辍劳作仍食不果腹
B.私营手工业作坊规模宏大工匠分工细密
C.官营手工业强制劳动工匠职业世袭
D.官营手工业对随意传子技术的工匠进行严惩 11.《沈氏农书》中记载:“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这
段话反 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 ( )
A.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 B.生产方式落后,效率较低
C.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 D.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
12.“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典制六 材。”《礼记·曲礼》
中这段材料反映的是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哪种形态 ( )
A.工场手工业 B.家庭手工业 C.官营手工业 D.私营手工业
二.非选择题(每题20分,共40分)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商鞅在经济上推行的重大举措是“废井田、开阡陌”。

《史记》记载:商鞅 “为
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战国策》说商鞅“决裂阡陌,教民耕战”,废止“田里
不 粥(“粥”同“鬻”)的原则。
材料三 白居易的诗篇《朱陈村》描写唐代男耕女织的景象:“徐州古 丰县,有村曰朱
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br>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生为
陈村民,死 为陈村尘。„„”
材料四 有学者认为:如对小农经济不加以改造,难以实现农业现代化。在《中国革 命
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毛泽东说:“(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农民
不 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地主和贵族对于从
农民剥削来的地租, 也主要是自己享用,而不是用于交换。”
请回答:
(1)从生产力的角度看,材料一图片所 反映的农耕方式相对之前的什么农耕方式更进步?
这一变革对我国农业的发展有什么影响?(4分)


6

(2)材料三中“开阡陌封疆”是什么意思?上述规定有何重大意义?(4分)



(3)据材料一、二归纳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形成的条件;材料三所描写社会生产模式有
何不利影响?(6分)






(4)材料四该学者的主要依据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小农经济的主要特点?(6分)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蜀广汉主金银器,岁各用五百万。
三工官 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亦然。厩马食粟将万匹。臣禹尝从之东宫,见赐杯案,尽
文画金银饰,非当所以赐 食臣下也。 ——《汉书·贡禹传》
材料二 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数百 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
户呼织,日取分金饔飧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 枵,两者
相资为生久矣。 ——蒋以化《西台漫记》卷四
请回答:
(1)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相关手工业生产的表格填空。(10分)
经营形态 管理方式 产品 流通方式
材料一 ① ② ③
材料二
民间私人
自主经营
④ ⑤
(2)材料一“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反映了什么?结 合材料和表格①的回答,
你认为这对生产效率的提高有何影响?表格中③进一步表明对生产有何影响?( 6分)




(3)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4分)


答案答案
知识整合
一、1.(1)采集 2.(2)③曲辕犁 3.(2)①郑国渠 (3)坎儿井4.(2)②私有土地 ④自给自足
二、1.(3)②地主 ④土地买卖2.(2)宋代 (3)人身依附
三、1.(1)商周 (3)②明朝2.(1)③丝国 (2)③明代
3.(2)③隋唐 ⑤彩瓷4.(1)③生产分散 (2)①明代(3)①明代 ②雇佣
命题探究
1.C 2.A 3.A 4.D 5.C
课时规范训练
1.C 2.A 3.C 4.C 5.A 6.D 7.A 8.C 9.A 10.C 11.D 12.C
13.(1)图一是铁犁牛耕。刀耕火种(或火耕、耜耕、石器锄耕 )。影响:提高农业生产力(或
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解放了人力。
(2)“开阡陌封疆” 就是把标志土地国有的阡陌封疆去掉。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度,对
土地私有给予全面的肯定。
(3)①条件: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②不利影响:狭
小的生产规 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导致难以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
展;封建时代后期严重阻碍了 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4)①依据:小农经济与社会大生产不相容,对社会生产发展有局限性。②小 农经济是以
家庭为单位的分散经营;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商品交换,而主要
是为了满足自身需要及交纳赋税。
14.(1)①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②武器军用品和官 府贵族生活用品;③不在市场
流通;④民间消费的产品;⑤在市场流通。
(2)①官营手工业 资金雄厚、规模经营。②为细密分工和协作创造了条件;众多高水平工
匠一起工作,加之对产品质量的严 格管理,有利于手工业技艺的提高。③不计成本,缺
乏竞争。
(3)纺织业部门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劳动关系。
7

知识整合
一、1.(1)采集 2.(2)③曲辕犁 3.(2)①郑国渠 (3)坎儿井4.(2)②私有土地 ④自给自足
二、1.(3)②地主 ④土地买卖2.(2)宋代 (3)人身依附
三、1.(1)商周 (3)②明朝2.(1)③丝国 (2)③明代
3.(2)③隋唐 ⑤彩瓷4.(1)③生产分散 (2)①明代(3)①明代 ②雇佣
命题探究
1.C 2.A 3.A 4.D 5.C
课时规范训练
1.C 2.A 3.C 4.C 5.A 6.D 7.A 8.C 9.A 10.C 11.D 12.C
13.(1)图一是铁犁牛耕。刀耕火种(或火耕、耜耕、石器锄耕)。影响:提高农业生产 力(或
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解放了人力。
(2)“开阡陌封疆”就是把标志土地国有的阡 陌封疆去掉。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度,对
土地私有给予全面的肯定。
(3)①条件:铁农具 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②不利影响:狭
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导致 难以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
展;封建时代后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4)①依据:小农经济与社会大生产不相容,对社会生产发展有局限性。②小农经济是以
家庭 为单位的分散经营;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商品交换,而主要
是为了满足自身需要及 交纳赋税。
14.(1)①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②武器军用品和官府贵族生活用品;③不在 市场
流通;④民间消费的产品;⑤在市场流通。
(2)①官营手工业资金雄厚、规模经营。② 为细密分工和协作创造了条件;众多高水平工
匠一起工作,加之对产品质量的严格管理,有利于手工业技 艺的提高。③不计成本,缺
乏竞争。
(3)纺织业部门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劳动关系。

毕业论文谢辞-小班家长会


鱼油什么时候吃-小学家长会班主任发言


望谟吧-工业园区调研报告


京华烟云读后感-服从领导


通知图片-教育实习调查报告


建造师注册查询-假期作文


文言文名句-建材购销合同


佳作已见报-六年级情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