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与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余年寄山水
946次浏览
2020年08月11日 20:55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畜牧兽医论文-告白词



第三章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与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第一节 农业生产技术的变革与春秋战国时代的农业经济
中国古代的农业技术变革是伴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广泛 应用而产生的。春秋战国时代从生产工具、耕作方式、
耕作水平、水利事业到农业政策都步入了一个全新 的时期,带动了农业经济的迅速发展。
一、铁农具的出现与普及
从《战国策·齐策》、《吴 越春秋·阖阁传》、《山海经》、《孟子·滕文公上》、《管子·海王》中记载知,战国
时各国农民基本 上都已使用铁农具生产,铁农具在农具中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
二、牛耕技术的使用及发展
《论语·雍也》、《国语·晋语》、《管子·乘写》等记载,农业生产上出现了用牛来耕作、使用铁犁等铁农具< br>的技术,带来农业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划时代的进步。
三、耕作方式的进步1、西周春秋时期盛 行休耕制。2、战国时期,由于农业生产技术逐渐进步,精耕细作
程度提高,以连作制代替了休耕制。
3、南北耕作方式的差异, 北方——垅作法
南方——火耕水辱
四、水利工程的开发及兴修
自古以来,在农业生产区,灌溉对农业生产的发展至关重要。
1、西周春秋时期
孙淑敖(楚国) 期思陂、芍陂
吴王夫差 邗沟(我国第一条人工运河)
2、战国时期
魏国 大沟(运河)
李冰(泰国) 都江堰
西门豹(魏国) 漳水渠
秦王政 郑国渠
五、耕作水平的提高
春秋战国以来,不仅农业生产条件大为改善,而且为获得高产,在铁器与 牛耕的基础上,农民主观上也逐步
注重提高耕作水平。
1、因地制宜,精耕细作 a、土质b、耕作次序c、耕作管理d、匀地播种e、锄草
2、注重施肥,强调农时a、施肥——粪肥、草木灰、腐殖质b、防治病虫害c、强调农时
六、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的初步发展
(一)重要人物(推行重农经济政策)
1、管仲——齐桓公 相2、李悝——魏文侯 相3、商鞅——秦孝公
(二)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经济的发展
1、荒地的开垦a、开垦规模大、面积广
魏国李悝变法推行——“尽地力之教”
泰国商鞅推行“垦草令”——奖励垦荒b、新垦荒地实行连作制
2、粮食作物的普遍种植及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
第二节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代农业的逐步发展
秦汉魏晋南北朝一般认为是封建社会的发展并渐趋成熟时期,这一时期,以农业为代表的封建经济也有了 逐
步的发展。
一、耕作水平的提高
1、生产工具的进步 秦时冶铁业已有所发展,铁农具出现较多。
西汉出现农具有犁、鑺、铲、锹、锄、镰、耙、长鎱犁
东汉出现铁农具有犁、锸、锄、镰、铧、短鎱犁 魏晋:双鎱犁


2、牛耕的普遍使用
3、铁犁牛耕技术的改进
铁犁、牛耕相结合的 耕作方式代表了自古以来的人力耕田,是农业生产力发展的飞跃。它的出现利于精耕细
作,而且极大地提 高了耕作能力。
4、耕田与整地保墒技术的提高
a、“代田法” 汉武帝末年,赵过发明此法,其中心环节是轮耕法的改进
b、“区田法” 区田法是精耕细作农业的极点
c、作物轮备种法
轮种与绿肥的使用,保存了地力、产量提高 ,增加了进行连续耕作的土地面积,提高了土地利用率。绿肥的
使用是南北朝时期农业生产技术的一大进 步。
二、栽培技术的改进
1、选种——穗选法 2、培育良种 3、播种——三脚耧播种、两脚耧、一脚耧
4、水稻的栽培
三、农产品加工技术的进步
人工春臼、水碓 提高了加工效率
四、水利工程的建设与发展
水利是农业 生产的命脉,这不仅为生产者所认识,也为统治者所重视,这一时期水利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
三方面:
1、治理黄河 2、新建水利工程
a、秦 灵渠。沟通了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对南 北经济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水闸的使用为世界最早
的通航措施。
b、西汉 建成一个系统庞大的水利灌溉网——漕渠 龙首渠 六辅渠 郑国渠 白渠
c、东汉 主要对西汉原有水利的修复、治理——樊惠渠
d、三国两晋 车箱渠
3、修复旧有水利工程
a、汉时对都江堰进行修复、扩建 b、三国两晋对芍陂进行修治
五、粮食品种及产量的增加
1、粮食产量的提高
战国秦汉 亩产量为:0.6916石 西汉 亩产量为:1.15石
东汉 亩产量为:3.12石 三国两晋 亩产量为:4.3石
由于生产技术的提高,无论是单位面积还是总产量都比前代增长。
2、经济作物的发展
a、经济作物的发展
(1)种植规模扩大,分布广泛(2)随着种值技术的提高,经济作物的种类大大增加
(3)西汉政府对人民不太熟悉的经济作物,亦积极劝导(4)栽培技术的提高
b、魏晋南北朝时期
由于战争造成人口迁移,南北交流频繁,作物品种出现了南北之间的交流。
第三节 隋唐宋辽金元时代农业发展的成熟
隋唐宋辽金元时代是封建社会进一步向前发展,封建农业进入成熟的时期。
一、人口的繁殖与田地的垦辟
1、隋代
社会秩序安定,统治政策清明,经济发展快——隋初人口3000万——隋中人口——4600万
带来农业生产劳动力的增加——垦田面积大大提高——隋文帝开皇九年,耕地面积为1940万倾 隋炀
帝大业二年,耕地面积为5585万倾
2、唐
国家检民,“贞观之治”、“永 徽之治”、“开元盛世”——人口增加至5291万——田地垦辟增加——垦田750
万倾
3、宋


宋初以来人口不断增加,政府积极劝垦,发展屯田——人口由487万 户——2088万户(增长329%、9.76%)
垦田204.3百万亩——833.3百万亩(308%)
北宋的人口稠密区主要集中在南方 ,他们因地制宜,开展“圩田”、“沙田”、“架田”、“山田”等多种形式的
农田生产,使耕地面积大 大增加。
4、辽、金
鼓励垦荒,出现“编户数十万、耕垦千余里”、“寸土悉垦”——北方 农业经济得以恢复与发展、人口逐渐增
殖。
5、金元
采取经济政策——退牧还林、召集流民、鼓励垦荒、发展屯田——垦田面积逐渐增加
二、生产技术的改进及水利事业的兴修
这一时期,生产技术及水利事业都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尤其南方水利的兴修,更是体现和推动了南方经济的
发展。
(一)农用工具
1、改进犁的结构2、播种收获:“秧马”、耧车、镰刀、快速收麦器3、灌溉提水:水车
(二)农田技术管理
精耕细作程度越来越高,治虫、施肥、耕作上积累的经验更加丰富——发明“靠田”还水
(三)兴修水利
南方水利事业迎来一次高潮,并逐渐在历史上超过了北方,有力地推动了经济 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南方农业
经济的进一步开发。
1、隋唐前期,全国经济重心在北方——水 利工程建设也偏重北方,北时开郑、白支渠、恢复秦汉故道。2、
中唐后及五代,南方掀起水利建设的热 潮。通过利用江南的河流、湖泊,修筑了大量的堤堰、石塘。3、宋辽金
元时期,北方水利事业有了一定 程度的恢复与发展,南方水利工程在有利的形势下,又有了显著进展。北方:重
修郑国渠、白渠。南方: 江北捍海堰、浙江捍海石塘、钱塘江堤。4、元代的水利工程建设逐步得以恢复和发展。
a、疏通旧有河渠,开辟了济州河、会通河、通惠河——沟通了南北大运河
b、修建一系列小型水利设施,保证灌溉的需要。
三、作的品种的交流及土地利用的扩大 < br>(一)作物品种的交流1、隋唐:北方以种植稷、麦、桑、麻为主,南方以水稻栽培为主2、北宋:北方稻
田,南方麦田面积逐渐扩大。出现占城稻3、南宋:占城稻已逐渐成为南方劳动人民的主要食粮4、金代 :女真
人开始种植水稻5、元代:南方水稻向北推进,北方的粟、麦、沗、豆向南方推广
(二)土地利用的扩大
伴随着水稻种植的推广,土地的开垦,尤其是南方长江中下游地区田地 的开发范围不断扩大,主要是圩田、
梯田、淤田、涂田、湖田等的垦辟。
四、经济作物的推广及粮食产量的增加
(一)经济作物的推广
1、茶叶的发展2、纺织业的发展(丝、棉)
3、蔬菜、水果、花卉、药材比重增加说明多种经营的发展
(二)粮食产量的增加
1、“隋之富”。隋代国家府库极其殷实,政府在全国设置了许多官仓
2、“汉唐之盛”。唐王朝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有很大提高
3、宋代。精耕细作,圩田、淤田发展,占城稻推广——加速南粮北运的步伐
第四节 明清时代的农业状况
明清时代经济的发展表现在农业生产的恢复与提高。
一、耕地的垦辟及农田水利建设
(一)屯垦1、鼓励垦荒a、确认在战争中,农民已垦成熟的土地,归自己所有
b、用优惠条件刺激垦荒事业的发展c、开拓垦荒新领域,向山区边疆等未垦地进军
2、进行土壤改良
(二)兴修水利
1、修渠灌溉2、治理疏通河流湖泊


二、粮食新品种的引进和经济作物种植的扩大
(一)粮食新品种的引进 明清时期经济作物的种值有了巨大发展,成为农业生产的一大特色,既体现了这一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也< br>刺激了商品经济的活跃,从而推动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及发展。
玉米和番薯是明中叶后传入我 国的两种新的粮食作物,它们的引进与推广对我国粮食生产及经济发展产生了
重要影响。
(二)经济作物的种植的扩大
1、棉。它的种植在明朝遍布大江南北,在清代已经十分重要。
2、蚕桑。种桑养蚕抽丝的经济地位很重要。由于其优越的自然条件及商品经济的发展的需要,出现了兴 盛
局面。3、烟草。4、甘蔗。5、植茶。6、水果。
三、生产技术的进一步提高
明清时的农学著作有:马一龙——《农说》、冯应京——《月令广义》、耿荫楼——《国脉民天》、宋应星——《天工开物》、徐光启——《农政全书》
1、因地制宜种植
a、幅员辽阔,各地自然 条件差异极大b、根据各地具体情况,安排好农林牧副渔的生产,发挥本地优势,
发展多种经营,提高经 济效益
2、选育良种播种
a、选育良种指所选种子壮实b、优良品种推广种植
3、田间作业的精细
为求得高产稳产,除选育良种外,加强灌溉、施肥、耕耘、轮种等田间作业管理必不可少。
a、灌溉工具的改进 龙尾车b、施肥。让肥料渗透土壤c、耕耘。“勤耕”、“精耕”,达到耕透、 耕熟d、轮
种与多熟制的推广
4、粮食产量的提高
a、明朝中期,两熟制在原基础上得到推广
b、清双季稻在南方大面积种植,三季稻在闽、广等地推广
明中叶后,由于经济作物种植的推 广及扩大,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刺激棉纺织、丝织、制茶、蔗糖等
手工业发展的同时,也刺激了粮 食的需求,从而形成经济作物、粮食生产的商品化。而粮食产量的提高更加速了
这一过程,最终导致了农 民的阶级分化及雇佣关系的变化,产生农业资本主义萌芽。

意大利留学签证-工会主席工作总结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教务系统登录-期末总结


秋分是几月几日-中餐宴会礼仪


感恩妈妈的句子简短-绵山导游词


北方交通大学-小学语文工作总结


武汉邮电学院-成长的烦恼作文初中


网店营销-核废料


大邑县实验中学-原材料采购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