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家读后感1000字-数学教育叙事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湖南 李天德
【专题考点概括】
1.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农业发展的表现,一般要从农具改进与农作物推
广、水利
工程的兴修、耕作技术的进步、垦田面积的增加、粮食产量的提高、政府收人增多、国家
人口增殖等方面来考查。发展的原因主要是看历代政府对农业发展的重视程度、农业政策、
土地制度和
赋税制度等。我国古代农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以下一些特点:①农产品
商品化程度逐渐提高。②耕
地面积和粮食总产量不断增长。③农作物品种不断增多,生产
工具和生产技术在封建社会前期发展迅速,
在封建社会后期逐渐停滞。④历代统治者都十
分重视农业,“农本”和“以农立国”思想是历代统治者一
贯的指导思想。⑤赋税制度与
土地制度相适应,随着土地制度的变化而变化。
2.中
国古代的商品经济:历史上的商业贸易现象包括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的发展、
城市的发展、国内贸易和
国际贸易的发展等方面。我国古代商品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呈
现出以下一些特点:①城市逐步增多,商
业和手工业比重逐步加强。②从北宋起,我国的
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③
明前期以前对外贸易兴盛,此后
逐渐衰落。
【专题考点分析】
1
.近三年考情统计与分析:①从考查内容上看,主要涉及: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
用和牛耕的推广的社会
影响。明清时期引进、推庶高产农作物玉米和甘薯所产生的重要影
响。关于唐长安城的表述。东晋南朝时
期江南农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春秋时楚相孙叔
敖主持修建的芍陂的地理位置和筒车创制的朝代。六朝
时期经济发展特点。唐代扬州经济
繁荣的表现和原因。“机工”与“机户”出现的原因及历史作用。魏晋
南北朝时期江南手
工业发展的表现。大运河的起讫地。唐朝前期的经济思想、经济发展原因和影响。②从
试
题题型看,以选择题和材料解析题居多。从近几年高考命题趋势看,本考点在高考中的比
重呈
明显上升趋势。
2.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仍是2007年高考命题的重中之重
。同学们在
复习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注意农具的改进,如翻车、筒车、牛耕和曲辕犁。②加强唐与明清几个重要城市的复习,如唐都长安与洛阳、扬州,明清时北京的城市布局,南京的商
业发展。③
注意西汉与明两个时期农作物的引进情况,如西汉从西域引进葡萄、胡萝卜等,
明引进红薯、玉米等。④
加强对唐与明清两个时期农业与商品经济发展情况的复习。
【创新试题设计】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对土地的开发和利用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据此回答1—3
题。
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垦荒高潮,其根本原因是
A.新的生产关系的推动
B.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c.统治者鼓励垦荒的措施
D.劳动者积极性的提高
2.隋唐时期,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下列诗词能反映这一特点的是
A.起来望南山,山火烧山田
B.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C.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
D.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3.江南农业的开发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波及岭南和闽江流域的关键时期是
A.秦汉
B.三国东吴
C.两晋 D.东晋南朝
为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中国古代
的劳动人民相当重视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水利工程建设
以及农作物的引进。据此回答4~7题。
4.战国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主要分布在现今的哪些省份
A.山西、四川
B.江苏、安徽
C.陕西、四川 D.贵州、江西
5.中国古代第一次将人力解放出来的生产工具或生产方式是
A B
C D
6.大运河开通后,“运漕商旅,往来不绝”。这说明
它①改善了南北交通②促进了南北
之间的经济联系③有利于南粮北运④耗费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
A.①B.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7.下列农作物在我国得以普遍种植的先后顺序是①麦②胡豆③棉花④甘薯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①④③ D.③①④②
在中国古代,商品经济逐渐得到发展并影响到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变化。据此回答8~
10题。
8.下列对右图中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货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反映了商业的兴盛
B.标志着我国进入金属货币时代
c.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
D.说明各诸侯国都重视商品经济的发展
9.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反映了
A.政府开始征收商业税
B.统治者的横征暴敛
c.江南开始成为我国的经济重心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
lO.下列情况的出现与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有直
接关系的是①宋代话本②明朝制定
经济法律③一条鞭法④民主思想的出现
A.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赋税制度是我国古代
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赋税制度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
断地变化。回答11一13题。
11.从社会发展趋势看,春秋时期,齐国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初税亩”的
本质作用是
A.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B.促进了经济发展
c.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
D.改变了收税方式
12.杜甫《石壕吏
》中“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老妪力虽衰,
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的诗句直接反映了
A.唐朝的赋税十分沉重
B.唐朝兵役和徭役沉重
c.唐朝发生了农民起义
D.唐朝地主对农民的剥削严重
13.明朝时的一条鞭法和清初的地丁银制度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的特点是
A.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
B.自然经济的渐趋瓦解
C.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D.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及近代社会部分年代人口统计表
朝代及帝王年号纪年 公元纪年 人口(亿) 备注
西汉平帝元始二年
东汉光武建武中元二年
-N魏元帝景元四年
西晋武帝太康元年
隋炀帝大业五年
唐玄宗天宝十三年
宋仁宗天圣七年
宋徽宗大观四年
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
明成祖永乐元年
清乾隆二十七年
清道光十四年
清光绪二十七年
2
57
263
280
609
745
1029
1110
1291
1403
1762
1834
190l
0.5959
0.2101
0.0767
0.1616
0.4601
0.5288
0.2605
0.4673
0.5984
0.6659
2.0047
4.0101
4.2645
含蜀、吴(280年)人El
不含辽、西夏的人VI
不含辽、西夏的人口
不含山区人口
材料二 关中地区曾经是秦汉隋唐的统治中心.今日光秃秃
的黄土高原曾经有茂密的
原始森林。是各类动物和人们共处的乐园。……直到清代。罗布泊还被称为“西
域巨泽”,
塔里木河流域生长有大片的胡杨林。……由于人们的大规模囤垦。塔里木河断
流,胡杨林
大面积枯死,罗布泊早已干涸。
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西汉至清朝中国口统计数字变化的情况。
(2)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归纳上述人口增加和减少的主要原因。
(3)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基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是什么?
15.“民以食
为天,国以农为本”的古训一直流传至今,“农本”和“以农立国”的
思想是历代封建统治者一贯的指导
思想,中国古代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农业。回答以下
问题:
(1)简要概括我国古代有利于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举例说明中国古代社会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史实,并概括叙述其原因。
(3)谈谈你对中国古代社会重农抑商政策的认识。
【参考答案与解题指导】
1.B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生产力和生产工具的进步。
2.A
A项反映的是烧山垦荒,与题于要求一致。
3.B联系课本知识,注意题中的关键词“岭南”和“闽江流域”。
4.C转换思维,可知此题考查的是郑国渠与都江堰的地理位置。
5.A中国古代第一次将人力解放出来的生产工具或生产方式是牛耕,根据图片的内容
可判断出是
A项。此题考查的是农业技术的出现时间先后。
6.C④不是题干材料反映的内容。
7.A麦出现在商周时期,胡豆出现在张骞出使西域后,棉花出现在元朝,甘薯出现在
明朝。
8.D春秋战国时各国的货币反映了各国商业的发达,但并不是各国都重商,如秦国在
商鞅变法时就实行
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9.D唐政府征收的茶税是一种商品税,这说明了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
10.B将四个选项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就能作出正确判断。
11.C弄清楚题干中的“社会
发展趋势”的具体内容即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发展,
就可选出正确答案。
12.B抓住材料中的“戍”和“役”就能明白整个材料的意思。
13.A抓住一条鞭法和地丁银制度中赋役征银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判断。
14.[解题思路]
第(1)问中,材料涉及的时间近2000年,要分析人口的变化,首先
把材料中的数字分成几个阶段,
这样变化的情况就一目了然了。第(2)问在分析原因时,
一定要根据材
料中的时间概念联系
教材中的相关史实,再结合影响人口增减的一般因素进行分析。第(3)
问要善于把握材料二的中心内容
即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参考答案j(1)中国人口在元朝之前处于波动(或摆动)变化
状态;元朝以后,则处于
直线上升的发展状态。 .
(2)人口增长原因:疆
域扩大,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统治阶级轻徭薄赋,新的农作
物品种的推广。人口减少的原因:疆域缩小
、战乱、灾荒、经济凋敝和赋税、徭役负担沉
重。
(3)生态环境恶
化。基本原因是人口急剧增长;直接原因是封建国家实行鼓励垦荒政
策,导致植被破坏,生态环境恶化。
15.[解题思路] 第(1)问要求对各时期农业生产发展的原因从整体上进行分析。先<
br>联系各时期农业生产发展的原因,然后进行概括。第(2)问一要注意“举例说明”的答题
要求,
二要注意此小题中有两个问题要回答。第(3)问其实是要求回答对重农抑商政策的
评价。
[参考答案](1)统一安定的政治局面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客观环境;历代统治者重视农
业的政策;生产
工具的改进、水利工程的兴修、生产技术的提高、生产经验的积累、农作
物品种的引进等;国内各民族、
各地区以及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广大农民的辛勤劳动。
(2)从东汉末年到南北朝,中原地
区单一的农业结构转变为农业与畜牧业相结合的结
构,其原因是少数民族内迁和民族的融合。从唐朝到五
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我国北方少数
民族地区单一的畜牧业经济转变为畜牧业与农业经济相结合的结构,其
原因是大量汉族人
迁徙到北方少数民族地区。明朝中后期,在我国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中
,
商品经济的影响逐渐扩大,大量的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投入市场,原因是农业和手工业的
空前
发展。
(3)认识:这一政策是中国古代封建自然经济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产物。
它的实行,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国家安定、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起
过一定
积极作用,应该给予肯定。但该政策把工商业和农业对立起来并进行压制,其结果
必然是阻碍商品经济的
发展,使农业长期停止在自然经济的低水平上。其弊端在明清时期
更加严重,它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
长,是中国落后于当时世界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湖南 李天德
【专题考点概括】
1.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农业发展的表现,一般要从农具改进与农作物推
广、水利
工程的兴修、耕作技术的进步、垦田面积的增加、粮食产量的提高、政府收人增多、国家
人口增殖等方面来考查。发展的原因主要是看历代政府对农业发展的重视程度、农业政策、
土地制度和
赋税制度等。我国古代农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以下一些特点:①农产品
商品化程度逐渐提高。②耕
地面积和粮食总产量不断增长。③农作物品种不断增多,生产
工具和生产技术在封建社会前期发展迅速,
在封建社会后期逐渐停滞。④历代统治者都十
分重视农业,“农本”和“以农立国”思想是历代统治者一
贯的指导思想。⑤赋税制度与
土地制度相适应,随着土地制度的变化而变化。
2.中
国古代的商品经济:历史上的商业贸易现象包括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的发展、
城市的发展、国内贸易和
国际贸易的发展等方面。我国古代商品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呈
现出以下一些特点:①城市逐步增多,商
业和手工业比重逐步加强。②从北宋起,我国的
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③
明前期以前对外贸易兴盛,此后
逐渐衰落。
【专题考点分析】
1
.近三年考情统计与分析:①从考查内容上看,主要涉及: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
用和牛耕的推广的社会
影响。明清时期引进、推庶高产农作物玉米和甘薯所产生的重要影
响。关于唐长安城的表述。东晋南朝时
期江南农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春秋时楚相孙叔
敖主持修建的芍陂的地理位置和筒车创制的朝代。六朝
时期经济发展特点。唐代扬州经济
繁荣的表现和原因。“机工”与“机户”出现的原因及历史作用。魏晋
南北朝时期江南手
工业发展的表现。大运河的起讫地。唐朝前期的经济思想、经济发展原因和影响。②从
试
题题型看,以选择题和材料解析题居多。从近几年高考命题趋势看,本考点在高考中的比
重呈
明显上升趋势。
2.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仍是2007年高考命题的重中之重
。同学们在
复习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注意农具的改进,如翻车、筒车、牛耕和曲辕犁。②加强唐与明清几个重要城市的复习,如唐都长安与洛阳、扬州,明清时北京的城市布局,南京的商
业发展。③
注意西汉与明两个时期农作物的引进情况,如西汉从西域引进葡萄、胡萝卜等,
明引进红薯、玉米等。④
加强对唐与明清两个时期农业与商品经济发展情况的复习。
【创新试题设计】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对土地的开发和利用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据此回答1—3
题。
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垦荒高潮,其根本原因是
A.新的生产关系的推动
B.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c.统治者鼓励垦荒的措施
D.劳动者积极性的提高
2.隋唐时期,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下列诗词能反映这一特点的是
A.起来望南山,山火烧山田
B.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C.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
D.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3.江南农业的开发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波及岭南和闽江流域的关键时期是
A.秦汉
B.三国东吴
C.两晋 D.东晋南朝
为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中国古代
的劳动人民相当重视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水利工程建设
以及农作物的引进。据此回答4~7题。
4.战国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主要分布在现今的哪些省份
A.山西、四川
B.江苏、安徽
C.陕西、四川 D.贵州、江西
5.中国古代第一次将人力解放出来的生产工具或生产方式是
A B
C D
6.大运河开通后,“运漕商旅,往来不绝”。这说明
它①改善了南北交通②促进了南北
之间的经济联系③有利于南粮北运④耗费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
A.①B.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7.下列农作物在我国得以普遍种植的先后顺序是①麦②胡豆③棉花④甘薯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①④③ D.③①④②
在中国古代,商品经济逐渐得到发展并影响到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变化。据此回答8~
10题。
8.下列对右图中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货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反映了商业的兴盛
B.标志着我国进入金属货币时代
c.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
D.说明各诸侯国都重视商品经济的发展
9.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反映了
A.政府开始征收商业税
B.统治者的横征暴敛
c.江南开始成为我国的经济重心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
lO.下列情况的出现与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有直
接关系的是①宋代话本②明朝制定
经济法律③一条鞭法④民主思想的出现
A.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赋税制度是我国古代
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赋税制度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
断地变化。回答11一13题。
11.从社会发展趋势看,春秋时期,齐国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初税亩”的
本质作用是
A.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B.促进了经济发展
c.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
D.改变了收税方式
12.杜甫《石壕吏
》中“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老妪力虽衰,
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的诗句直接反映了
A.唐朝的赋税十分沉重
B.唐朝兵役和徭役沉重
c.唐朝发生了农民起义
D.唐朝地主对农民的剥削严重
13.明朝时的一条鞭法和清初的地丁银制度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的特点是
A.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
B.自然经济的渐趋瓦解
C.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D.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及近代社会部分年代人口统计表
朝代及帝王年号纪年 公元纪年 人口(亿) 备注
西汉平帝元始二年
东汉光武建武中元二年
-N魏元帝景元四年
西晋武帝太康元年
隋炀帝大业五年
唐玄宗天宝十三年
宋仁宗天圣七年
宋徽宗大观四年
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
明成祖永乐元年
清乾隆二十七年
清道光十四年
清光绪二十七年
2
57
263
280
609
745
1029
1110
1291
1403
1762
1834
190l
0.5959
0.2101
0.0767
0.1616
0.4601
0.5288
0.2605
0.4673
0.5984
0.6659
2.0047
4.0101
4.2645
含蜀、吴(280年)人El
不含辽、西夏的人VI
不含辽、西夏的人口
不含山区人口
材料二 关中地区曾经是秦汉隋唐的统治中心.今日光秃秃
的黄土高原曾经有茂密的
原始森林。是各类动物和人们共处的乐园。……直到清代。罗布泊还被称为“西
域巨泽”,
塔里木河流域生长有大片的胡杨林。……由于人们的大规模囤垦。塔里木河断
流,胡杨林
大面积枯死,罗布泊早已干涸。
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西汉至清朝中国口统计数字变化的情况。
(2)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归纳上述人口增加和减少的主要原因。
(3)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基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是什么?
15.“民以食
为天,国以农为本”的古训一直流传至今,“农本”和“以农立国”的
思想是历代封建统治者一贯的指导
思想,中国古代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农业。回答以下
问题:
(1)简要概括我国古代有利于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举例说明中国古代社会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史实,并概括叙述其原因。
(3)谈谈你对中国古代社会重农抑商政策的认识。
【参考答案与解题指导】
1.B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生产力和生产工具的进步。
2.A
A项反映的是烧山垦荒,与题于要求一致。
3.B联系课本知识,注意题中的关键词“岭南”和“闽江流域”。
4.C转换思维,可知此题考查的是郑国渠与都江堰的地理位置。
5.A中国古代第一次将人力解放出来的生产工具或生产方式是牛耕,根据图片的内容
可判断出是
A项。此题考查的是农业技术的出现时间先后。
6.C④不是题干材料反映的内容。
7.A麦出现在商周时期,胡豆出现在张骞出使西域后,棉花出现在元朝,甘薯出现在
明朝。
8.D春秋战国时各国的货币反映了各国商业的发达,但并不是各国都重商,如秦国在
商鞅变法时就实行
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9.D唐政府征收的茶税是一种商品税,这说明了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
10.B将四个选项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就能作出正确判断。
11.C弄清楚题干中的“社会
发展趋势”的具体内容即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发展,
就可选出正确答案。
12.B抓住材料中的“戍”和“役”就能明白整个材料的意思。
13.A抓住一条鞭法和地丁银制度中赋役征银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判断。
14.[解题思路]
第(1)问中,材料涉及的时间近2000年,要分析人口的变化,首先
把材料中的数字分成几个阶段,
这样变化的情况就一目了然了。第(2)问在分析原因时,
一定要根据材
料中的时间概念联系
教材中的相关史实,再结合影响人口增减的一般因素进行分析。第(3)
问要善于把握材料二的中心内容
即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参考答案j(1)中国人口在元朝之前处于波动(或摆动)变化
状态;元朝以后,则处于
直线上升的发展状态。 .
(2)人口增长原因:疆
域扩大,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统治阶级轻徭薄赋,新的农作
物品种的推广。人口减少的原因:疆域缩小
、战乱、灾荒、经济凋敝和赋税、徭役负担沉
重。
(3)生态环境恶
化。基本原因是人口急剧增长;直接原因是封建国家实行鼓励垦荒政
策,导致植被破坏,生态环境恶化。
15.[解题思路] 第(1)问要求对各时期农业生产发展的原因从整体上进行分析。先<
br>联系各时期农业生产发展的原因,然后进行概括。第(2)问一要注意“举例说明”的答题
要求,
二要注意此小题中有两个问题要回答。第(3)问其实是要求回答对重农抑商政策的
评价。
[参考答案](1)统一安定的政治局面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客观环境;历代统治者重视农
业的政策;生产
工具的改进、水利工程的兴修、生产技术的提高、生产经验的积累、农作
物品种的引进等;国内各民族、
各地区以及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广大农民的辛勤劳动。
(2)从东汉末年到南北朝,中原地
区单一的农业结构转变为农业与畜牧业相结合的结
构,其原因是少数民族内迁和民族的融合。从唐朝到五
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我国北方少数
民族地区单一的畜牧业经济转变为畜牧业与农业经济相结合的结构,其
原因是大量汉族人
迁徙到北方少数民族地区。明朝中后期,在我国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中
,
商品经济的影响逐渐扩大,大量的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投入市场,原因是农业和手工业的
空前
发展。
(3)认识:这一政策是中国古代封建自然经济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产物。
它的实行,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国家安定、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起
过一定
积极作用,应该给予肯定。但该政策把工商业和农业对立起来并进行压制,其结果
必然是阻碍商品经济的
发展,使农业长期停止在自然经济的低水平上。其弊端在明清时期
更加严重,它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
长,是中国落后于当时世界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