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知识点(背诵)
世界献血日-五年级体育教案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
一、先秦
(一)夏、商、西周的政治和经济
1.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
①武王伐纣:
武王伐纣是周武王领导的反对暴政的正义斗争。公元
前 1046,牧野之战。西周建立的时间是公元前
1046,都城在镐京。
②国人暴动和西周的灭亡:国人暴动的原因是周厉王贪财好利,残酷
剥削百姓。时间:公元前
841年,奴隶主贵族统治的残暴引发了国
人暴动。公元前 771年,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 <
br>③分封制含义:分封制是西周分封诸侯的制度。目的:巩固奴隶制统
治。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
筑的辨证统一。作用:巩固了统治,扩
大了疆域。
(二)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
①诸侯争霸:齐桓公称霸、晋楚争霸、吴越争霸。
②兼并战争: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③民族融合:华夏族与周边各族,通过经济文化交流和战争逐步融合。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
①农业:铁器时代到来;牛耕逐渐推广;水利灌溉事业有很大
发展。
(桔槔、芍陂、都江堰、郑国渠)
②手工业:冶铸业的铸铁柔化处理技术,是世界冶铸
史上一大成就。
青铅铸造工艺出现了金银错技术;酿酒业用曲造酒;漆工艺采用夹纟
宣技术;煮
盐业有较大发展。
③商业:以各地土特产交流为主,政治中心也是商业中心
④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公田转化成私田,私田主人成为封建地主,
耕种的人转变成农民,向地主缴纳
地租。
(四)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
①春秋时期: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
②战国时期: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五)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①老子:道家创始人,思想核心“道”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政治
上主张“无为”。
②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有保守部分,
也主张改良。教育主张有教无类。
③百家争鸣:条件:春秋战国,是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社会
大变革时期,从而促进了学
术思想活跃。学派:主要有儒、墨、道、
法家等。代表人物:墨子、孟子、荀子、庄子、韩非子。 ④文学:《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
人,创造了“楚辞”体。诸子散
文。
⑤艺术:绘画已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当时已有壁画、帛画。青铜器
装饰从过去图案花纹
发展为完整画面;音乐达到很高水平。
⑥天文和物理:公元前 613年,世界上首次记录哈雷慧星;
历法已
经形成自己固定的系统(十九年七闰);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
著作《甘石星经》。
《墨子·墨经》中的物理学知识(杠杆、浮力、声
学、光学)
⑦医学:扁鹊(“脉学之宗”)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
二、秦汉
(一)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①秦的统一:条件:人民渴望统一,国富兵强,嬴政个人因素。经过:
公元前 230—公元前
221年,先后灭六国,统一越族地区,击退匈
奴。
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措施:政
治上,立皇权,建官制,颁
秦律。经济上,土地私有,统一度量衡、货币、车轨、驰道。文化上,
书同文,焚书坑儒,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影响:加强了统治,巩固
了统治,有利于经济发展,民族形
成。但人民处境更加恶劣。
(二)秦末农民的战争:由于统治者的残暴统治,社会矛盾激化。公
元前 209
年,陈胜、吴广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
义。公元前 207年,秦朝灭亡。
(三)两汉政治经济制度
1.特点:汉承秦制。
2.制度:①地方行政制度:郡县
制与封国制并存。②选官制度:察
举制,途径是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
③编户齐民:既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又是赋税制度。
(四)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①匈奴的兴衰:与西汉初期“和亲”到昭君出塞。东汉初,匈奴分为
南北二部。
②西域各族:公元前 138年和公元前
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与西域各国建立起友好关系。公元前 60年和西汉设西
域都护,标志
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③西南夷汉武帝时,先后在西南夷地
区设郡。
④百越:汉武帝时,在南越设郡,进行有效管辖。
(五)西汉的对外关系
①与朝鲜的关系:有人员往来,经济文化交流。
②与日本的关系:中国铁器、铜器丝帛传入日本。
③与越南的关系:中国铁犁牛耕技术,水利工程技术在越推广。
④与西亚、欧洲的往来:安息陆上丝绸、海上丝绸。97
年,班超派
甘英出使大秦,至波斯湾。166年,大秦安敦王朝使者到达东汉。
⑤丝绸之路:
陆路:中西进行频繁经济文化交流,中国铁器,丝绸和
养蚕缫丝技术,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
;传教传入中国。
海路:最远到达印度丰岛南端,加强了中国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联
系。
(六)秦汉时期的文化
1.秦汉文化特点:①统一与多样化有机结合
②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
繁 ③水平居世界先进行列 ④气势恢弘
2.科学技术:
①天文成就:太初历、太阳黑子的世界最早记录,张衡发明了地动仪
②数学成就:《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
③医学成就:《黄帝内经》奠定
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神农本草经》
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
“神
医”华佗发明“麻沸散”;“医圣”张仲景的《伤寒
杂病论》是中医的重要经典。
3.哲学与宗教:董仲舒新儒学、王充《论衡》唯物思想、西汉末佛教
传入、东汉时道教形成。
4.史学与文学: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汉赋(《子虚赋》《上
林赋》《两都赋》)
、汉乐府。
5.雕塑与绘画:秦始皇陵兵马俑、东汉说唱俑和杂技俑。长沙马王堆
汉墓帛画、
汉代画像石画像砖。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
1.三国两晋南北朝社会经济:
⑴
特点:①江南迅速开发,中原发展相对缓慢;②士族庄园经济和寺
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③商品经济水平
较低;④各民族经济
交流加强。
⑵南方经济的发展:
原因(北人南迁,充实劳动力
,带去先进生产技术;民族融合,加
速经济发展;统治者推行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表现(农业、手
工业、商业)、影响(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以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打下了基础)。
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1)科学技术:数学(刘徽、祖冲之)、
农学(贾思勰《齐民要术》)、
地理学(裴秀《禹贡地域图》、郦道元
《水经注》)
(2)道教与佛教:葛洪改造道教、陶弘
景丰富道教教义、佛教盛行
(原因、危害)
(3)唯物论思想家:范缜《神灭论》
(4)文学和艺术:
①文学:建安文学、陶渊明田园诗、民歌(南方《采桑度》、北方《敕
勒歌》《木兰辞》) <
br>②艺术:书法(东汉末成艺术、蔡邕、钟繇、王羲之、王献之)、绘
画(宗教色彩、曹不兴、顾恺
之)、
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
四、隋唐
(一)隋朝的兴衰与唐朝前期的政局
1.隋的建立与统一: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统
一:标志:589
年灭陈原因:民族融合,北方农业的恢复发展,隋朝的军事准备,陈
朝的政治
腐败。意义:有利于国家统一,安定和社会发展。
2.两都的兴建和大运河的开凿:宇文恺营建大兴城
和东京洛阳城、大
运河(三点、四段、评价)
3.隋炀帝的暴政和隋朝的灭亡;暴政表现、隋末农民起义、隋朝灭亡
(618年)
4.唐建立与贞观之治
(1)唐朝建立:618年、李渊、长安
(2)贞观之治:
表现: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百姓生活改善。
唐太宗主要政绩:政治上
任贤纳谏,革新政治。经济上轻摇薄赋,劝
课农桑,戒奢从简。文化上兴科举,以儒为师
,大
办学校。
5.武则天统治:
政绩:发展农业、破格用人(狄仁杰、姚崇、“自荐求官”)、发展科
举(武举和殿试)。
成效:经济发展,国力上升
6.“开元之治”表现: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措施: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大力发展生产,限制佛教,实行募兵制,
大兴文治。
(二)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
1.三省六部制 沿革:隋朝创立,唐朝完善。
分工:门下省→尚书
省→中书省。吏、户、礼、兵、刑、工
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削弱了相权,加强了中央的统治
力量。
2.科举制:沿革:隋朝创立,唐朝完善。
影响:抑制了门阀势力,扩大了官吏来源,提高了
官员的文化
素质,收回用人权,加强了中央集权。
3.租庸调制:沿革:北魏实行租调制,隋发展为租庸调制,唐前期完
善,780年取消。
作用:赋役减轻,农业发展,政府收入有保障,府兵制得
到巩固。
4.两税法
原因:土地兼并严重,租庸调制无法维持,为解决财政困
难而实施。
内容:分户税,地税,一年分夏、秋两次纳税
作用:保证了税收,政府对农民人身控制松驰,扩大了税
源,减轻了农民负担。
局限性: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大地主转嫁赋税,政府在
两税外增收苛捐杂税。
(三)隋唐时期的社会经济
1.农业:江南土地资源进一步开发,农田灌溉的发展和农具改进
(筒
车、曲猿犁),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2.手工业:产地分布广,生产规模大,分工细,品种多,技艺水平高,
融入外来风格。
3.商业和城市:发达的水陆交通,统一币制,市场较发达,城市兴旺。
(四)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1.突厥:东突厥,唐贞观初年,俘颉利可汗,设都督府管辖。
西突厥,唐太宗时,设安西都护府。武则天,设北庭都护府
2.回纥:太宗任其首领为瀚海都
督府都督,骨力裴罗统一各部,受唐
册封怀仁可汗,8世纪后期改名回鹘。9世纪中期瓦解,西
迁至新疆、甘肃。
3.靺鞨:黑水靺鞨,唐设黑水都督府。黑水靺鞨正式划入唐版图。
粟末靺鞨,唐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加授忽汗州都督,渤海
正式划入唐版图。
4.南诏:南诏首领皮罗阁,唐玄宗封其为云南王。
5.吐蕃:松赞干布统一
青藏高原,贞观时文成公主入藏,8C初金城
公主嫁于吐蕃赞普,9C唐蕃“长庆会盟”。
(五)隋唐时期的对外关系
1.对外交通:⑴陆路:向东达朝,向西通印、伊、阿、欧非各国。(陆上
“丝绸之路”)
⑵海路:登州、扬州出发可到韩日;广州出发,经海上“丝
绸之路”可到波斯湾。
2
.新罗:留学生,“新罗坊”,“新罗馆”。立国参唐制。国学教儒学。
学唐朝经济科技文化习俗。
3.日本:遣唐使,贸易频繁。大化改新学唐朝。贸易往来。突出人物
(吉备真备、鉴真) <
br>4.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以佛教为纽带,互派使节;十进位记数法
传天竺。高僧玄奘和义净。
5.中亚、西亚、欧非各地:隋朝与波斯互遣使节,唐时波斯人开设“波
斯店”;大食与唐通使
,造纸术传到大食;
唐与东罗马、非洲也有来往。
(六)隋唐时期的文化
1.繁荣
原因:统一强盛,经济繁荣;政策开明兼容;国内各族及与亚
欧非交流;继承发扬传统文化。
2.科学技术:雕版印刷术和火药发明;天文历法(僧一行《大衍历》);
医学(孙思邈《千金方》、元
丹贡布《四部医典》、唐高
宗编修《唐本草》)
3.文学:古典诗歌在唐代
进入黄金时代,诗人辈出(陈子昂、孟浩然、
王维、高适、岑参、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李商隐等
)
4.艺术:敦煌莫高窟;绘画(隋朝展子虔、唐朝阎立本和吴道子);
书法(初唐三大家、
盛唐颜真卿、中晚唐柳公权、“草圣”
张旭和怀素);乐舞(九部乐、十部乐、《秦王破阵乐》、健舞和软舞、《霓裳羽衣舞》)
五、五代、辽、宋、夏、金、元
(一)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1.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结束
建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
结束分裂:979年,宋太宗消灭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2.中央集权的强化
背景:唐末藩镇割据的危害,分裂割据的现状,赵匡胤建立北宋的方
式。
措施:集中军权,集中行政权,集中财权,集中司法权,分化事权。
影响:有利于国家统一、安定,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冗官、冗兵、冗
费的严重恶果。
3.科举制度的发展:考试分乡试、省试、殿试三级,进士科成为主要
科目。
(二)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
1.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冗官、冗兵
、冗费导致
财政危机。农民的反抗斗争导致政治危机。辽、西夏的威胁导致边患
危机。
2.王安石变法
①主要措施:理财上,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
市易法。军事上,保甲法、将兵法。教育上,改革科举
制度,整顿太学。
②成效: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③失败原因:用人不当,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到反对。
(三)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
1.契丹的兴起和建国: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
统一各部,916年建国。
耶律德光时得到幽云十六州。
2.宋辽的和战:1004年辽军南下,澶州之战;澶渊之盟,形成对峙
局面。
3.西夏的建立:1038年,元昊称大夏国皇帝,定都兴庆,史称西夏。
4.宋夏和战:1044年议和,宋夏之间基本维持了和平局面。
(四)金的建立和宋金和战
1.金的建立:女真族由黑水靺鞨发展而来。1114年阿骨打举兵抗辽,
1115年阿骨打称
帝建立金朝,推行猛安谋克制。
2.辽和北宋的灭亡:1125 年金灭辽,1127
年金攻宋,靖康之变,北
宋灭亡。
3.南宋初年的抗金斗争:1127
年,赵构在应天称帝,南宋开始。八
字军、岳飞等抗金、郾城大捷。
4.宋金对峙局面的形成:标志:绍兴和议时间:1141年
内容:淮水—大
散关以北归金;南宋向金称臣,
每年向金输纳岁币。金迁都燕京,改名中都。
(五)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1.蒙古的兴起:12世纪末,蒙古族首领铁木真统一蒙古草原。
2.成吉思汗的政权建设和征战:1206
年铁木真建立蒙古政权,不久
灭金、降吐蕃,征服大理。
3.忽必烈建立元朝和统一全国:1271 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1276
年
灭南宋,1279年实现统一,促进了我
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六)元朝的制度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1.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①汉族人民大量迁往
边疆,少数民族大量
迁往中原和江南。②契丹人,女真人与汉族
相融合,被视为“汉人”。③形
成新的民族
“回族”。④加强管辖西藏和台湾。
2.行省制度和宣政院的设立:中央设中书省
,枢密院,御史台和宣政
院;地方实行行省制度,澎湖巡检司。
(七)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
1.科学技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
药的广泛应用。沈括的
《梦溪笔谈》和郭守敬的《授时历》。
2.理学: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南
宋的朱熹是集大成者。
3.文学:词的创作达到很高造诣。市民文学话本发展。戏曲的创作成
就突出(
元曲)。
六、明、清(鸦片战争以前)
(一)明朝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
1.明朝的建立: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应天称帝,明朝建立。
2.专制制度的加强:
在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废行省,三司分
权。改大都督府为王军都督府,与兵部相制约。
制定《大明律》。建立锦衣卫、东厂、西厂。八
股取士。
3.“靖难之役”和营建北京:朱棣
起兵反抗建文帝削藩,1402年攻
破京师。1421年朱棣迁都北京。
(二)清朝的建立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
1.满洲的兴起和建国: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
,建立八旗制度,1616
年建立后金政权,1636年皇太极改女真为满
洲,改国号为清。
2.清军入关和统一中国:1644年,吴三桂降清,清军入关,顺治帝
迁都北京,经过二十多
年战争,统一中国。
3.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军机处: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军国大事,皇权受
到
限制。雍正时设军机处,标志着我国封
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
峰。
4
.文字狱:压制反清意识,树立清朝权威。造成社会恐怖,禁锢了思
想,摧残了人才,阻碍了社会发展与
进步。
(三)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1.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 ⑴一条鞭法: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并
为一条”,折成银两
,把从前按户、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在田亩上,
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是我国赋役史上的一次重大
改革。
⑵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对我国人
口增长和社会经济
发展有重要意义。
2.农业:棉花种植由江南推向江北。引进了高产农作物。经济作物形
成专业生产区域。 3.手工业:生产工具的革新,生产技术的提高,分工日益细密,生产
规模扩大,出现了新的生产关
系。
4.商业:国内市场扩大,品种增大;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出现了全国性的商
贸城市;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
5.资本主义萌芽: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地区出现,清代继续发展;发
展十分缓慢,萌芽状态;
封建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农民贫困、买
房置地、重农抑商、闭关锁国)。
6.对外贸易清朝实行闭关政策,长期的与世隔绝,中国逐渐落在世界
潮流后面。
(四)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1.和蒙古族,新疆地区的关系:明长城的修建;反对
准噶尔分裂势力;
平定回部反动贵族大小和卓兄弟的
叛乱;渥巴锡率领土尔扈特部回归祖
国。
2.和西藏地区的关系:明朝在西藏地区设卫所,建立僧官制度;清朝
册封“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派驻藏
大臣。
3.台湾府的设置:1683年施琅收
回台湾,1684年清设台湾府隶属福
建省。意义:加强、促进、巩固。
4.清朝的疆域:西
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
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
br>南到台及其附属岛屿,南包南海诸岛。
行政区划:18个省,5个将军辖区,两个办事大臣辖区和
蒙古盟旗。
(五)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和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1.郑和下西洋:⑴目的:宣扬国威,加强联系,满足需求。⑵经过:
1405—1433
⑶评价:①积极作用:空前主动外交,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是
世界航海事业的先驱。
②局限:政治目的,朝贡贸易,没有划时代变化,结果悄然
结束。
2.戚继光抗倭:台州九战九捷,与俞大猷合作,1565年基本肃清倭
寇。
3.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从 1553年“借地晾晒”到暂居贸易地,
再强行租占。
4.郑成功收复台湾: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台湾开
发。 <
br>5.雅克萨自卫反击战原因:俄国侵略我国东北地区性质:自卫反击战
经过:1685、1686
年两次雅克萨之战打败俄军。结果:签订《尼布
楚条约》
(六)明、清时期的文化
1.特点:承古萌新。具体表现:①科技集大成;②思想反封建;③小
说成主流;④编篡大型图书;⑤西
学东渐。
2.科学技术:李时珍著《本草纲目》,徐光启著《农政全书》,徐霞客
著《徐霞客
游记》,记述岩熔地貌早于欧洲两个世纪。宋应星著《天
工开物》,称为“中国
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3.理学的发展:封建统治者的官方哲学———理学和心学相继占统治
地位。
4.进步思想家: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5.明清小说:《三国演义》罗贯中,我国
最早的长篇小说。《水浒传》
施耐庵,我国第一部以农民为题材的长篇小说。《红楼梦》曹雪芹、
高鹗,古代最优秀的长篇小说。
6.图书的编纂:⑴类书:《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⑵丛书:《四
库全书》。
7.西学东渐:利玛窦和徐光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