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颂列传答案
草房子好词-后进生辅导计划
刘颂列传答案
【篇一:辽宁省沈阳二中2016届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
月考试题】
果
阶段验收高三(16届)语文试题
说明:1.测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
2.客观题涂在答题纸上,主观题答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
第Ⅰ卷阅读题(62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首先,世界其他各民族主要建筑多半是供养神的庙堂,如
希腊神庙
殿、伊斯兰建筑、哥特式教堂等等。中国建筑主要大都是宫殿建筑,
即供世上活着的君
主们居住的场所。大概从新石器时代的所谓“大房
子”开始,中国的祭拜神灵即在与现实生活紧相联系的
世间居住的中
心,而不在脱离世俗生活的特别场所。自儒学替代宗教之后,在观
念、情感和仪式
中,中国人更进一步发展贯彻了这种神人同在的倾
向。于是,不是孤立的、摆脱世俗生活、象征超越人间
的出世的宗
教建筑,而是入世的、与世间生活环境联在一起的宫殿宗庙建筑,
成了中国建筑的代
表。在中国建筑的空间意识中,不是去获得某种
神秘紧张的灵魂感、悔悟或激情,而是提供某种明确、实
用的观念
情调。正如中国绘画理论所说,山水画有“可望”“可行”“可游”“可居”
种种,只
是“可游”“可居”胜过“可望”“可行”。中国建筑也同样体现
了这一精神。即是说,它不重在强烈的
刺激或认识,而重在生活情
调的感染熏陶,它不是一礼拜才去一次的灵魂的洗涤之处,而是能
够
经常瞻仰或居住的生活场所。与哥特式建筑相反,中国建筑的平
面纵深空间,已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
程,游历其中,使人感受
到生活的安适和环境的和谐。实用的、入世的、理智的、历史的因
素在
这里占着明显的优势,从而排斥了反理性的狂迷意识。而正是
这种狂迷意识构成许多宗教建筑的审美的基
本特征。
中国的这种理性精神还表现在建筑物严格的对称结构上,以展现严
肃、方
正、井井有条。所以,就单个建筑来说,比起基督教、伊斯
兰教和佛教建筑来,它确乎相对低矮,比较平
淡,应该承认逊色一
筹。但就整体建筑群说,它却结构方正,逶迤交错,气势雄浑。它
不是以单
个建筑物的体状形貌,而是以整体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
约配合而取胜。即使像万里长城
,虽然不可能有任何严格对称可言,
但它的每段体制则是完全雷同的。它盘缠万里,虽不算高大却连绵<
br>于群山峻岭之巅,像一条无尽的龙蛇在作永恒的飞舞。它在空间上
的连续本身即展示了时间中的绵
延,成了我们民族的伟大活力的象
征。
(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考古发现看,可以肯定两千
余年前的秦代宫殿建筑是不可思议
的雄伟壮观。它是平面展开的整体复杂结构,完全可以与埃及金字塔相媲美。
b.中国建筑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木结构的可能和特点,具有空间规模
巨大、平面铺开、相互连接和配合的群体建筑特征。
d.唐宋明清建筑的体制、风貌始终
没有脱离先秦奠定的基础规范,
一直延续着相当一致的美学风格。这也是“百代皆沿秦制度”的有力佐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建筑,“可游”“可居”胜过“可望”“可行”,也就是说,它是灵
魂的洗涤之处,重在生活情
调的感染熏陶,而不重在强烈的刺激或
认识。
b.不同于许多宗教建筑所具有的反
理性狂迷意识的审美特征,游历
于中国建筑中,更多的是给人提供某种明确、实用的观念情调,使
人感受到的是生活的安适和环境的和谐。
c.世界其他民族主要建筑大都是供养神的庙堂
,如希腊神庙殿、伊
斯兰建筑、哥特式教堂等等。它们是孤立的、摆脱世俗生活、象征
超越人间
的出世的宗教建筑。
d.在中国建筑的空间意识中,不是去获得某种神秘紧张的灵魂感、<
br>悔悟或激情,实用的、入世的、理智的、历史的因素在这里占着明
显的优势。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为中国民族特点的实
践理性精神这一美学风格还体现在建筑物
严格的对称结构上,以展现严肃、方正、井井有条。
b.中国建筑群,虽说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建筑来比,它确乎
相对低矮,比较平淡,应
该承认逊色一筹,但是它结构方正,逶迤
交错,也是气势雄浑。
c
.万里长城,连绵于群山峻岭之巅,不可能有任何严格对称可言,
但它的每段体制则是完全雷同的,因此
也体现了实践理性精神。
d. 中国建筑主要是宫殿建筑,它既是供世上活着的君主们居住
的场
所,同时也是入世的、与世间生活环境联在一起的宫殿宗庙建筑。
这体现了中国人观念中神
人同在的倾向。
二、古代诗文阅读(28分)
(一)文言文阅读(22分)
刘颂,字子雅,广陵人,世为名族。颂少能辨物理,为时人所称。
察孝廉,举秀才,皆..
不就。文帝辟为相府掾,奉使于蜀。时蜀新平,人饥土荒,颂表求
振贷,不待报而行,由是..
除名。
武帝践阼,拜尚书三公郎,典科律,申冤讼。累迁中书侍郎。咸宁
中,诏颂与散骑郎白.
褒巡抚荆、扬,以奉使称旨,转黄门郎。迁议郎,守廷尉。时尚书
令史扈寅非罪下狱,诏使考
竟,颂执据无罪,寅遂得免,时人以颂
比张释之。在职六年,号为详平。会灭吴,诸将争功,遣颂校其事
,
以王浑为上功,王浚为中功。帝以颂持法失理,左迁京兆太守,不
行,转任河内。临发,上便
宜,多所纳用。郡界多公主水碓,遏塞
流水,转为浸害,颂表罢之,百..
姓获其便利。寻以母忧去职。服阕,除淮南相。在官严整,甚有政
绩。旧修芍陂,年用数万..
人,豪强兼并,孤贫失业,颂使大小戮力,计功受分,百姓歌其平
惠。 论所美。久之,转吏
部尚书,建九班之制,欲令百官居职希迁,
考课能否,明其赏罚。贾郭..专朝,仕者欲速,竟不施行。
及赵王伦之害张华也,颂哭之甚恸。闻华子得逃,喜曰:“茂先,卿
尚有种也!”伦党张
林闻之,大怒,惮颂持正而不能害也。孙秀等推崇伦功,宜加九锡,
百僚莫敢异议。颂独曰:..<
br>
“昔汉之锡魏,魏之锡晋,皆一时之用,非可通行。九锡之议,请无
所施。”张林积
忿不已,以颂为张华之党,将害之。孙秀曰:“诛张、
裴已伤时望,不可复诛颂。”林乃止。于是以颂为
光禄大夫,门施行
马。寻病卒,使使者吊祭,赐钱二十万、朝服一具,谥曰贞。
初,颂嫁女临淮陈矫,矫本刘氏子,与颂近亲,出养于姑,改姓陈
氏。中正刘
友讥之,颂曰:“舜后姚、虞、陈、田本同根系,而世皆
为婚,礼律不禁。今与此同义,为婚可也。”<
br>
史臣曰:子雅束发登朝,竭诚奉国。逮元康之间,贼臣专命,举朝
战栗。颂以此时,忠..
鲠不挠,哭张公之非罪,拒赵王之妄锡,虽古遗直,何以尚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颂表求振贷,不待报而行
贷:宽恕 .
b.典科律,申冤讼 典:主持,掌管 .
c.上便宜,多所纳用 便宜:斟酌,处理 ..
d.考课能否,明其赏罚考课:考核官员政绩 ..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元康初从淮南王允入朝会
诛杨骏颂屯卫殿中其夜诏以颂为三公
尚书又上疏论律令事为时论所美
b.元康初从
淮南王允入朝会诛杨骏颂屯卫殿中其夜诏以颂为三公
尚书又上疏论律令事为时论所美
c.元康初从淮南王允入朝会诛杨骏颂屯卫殿中其夜诏以颂为三公
尚书又上疏论律令事为时论所美
d.元康初从淮南王允入朝会诛杨骏颂屯卫殿中其夜诏以颂为三公
尚书又上疏论律令事为
时论所美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孝廉,汉代以来荐举人才的一种科目,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
人。晋时仍保留此制,但
办法和名额不尽相同。
b.服阕,古代服丧三年后除去丧服,谓之服阕。父母死后,子女要
守丧,三年内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
c.九锡,“锡”即“赐”。九
锡是中国古代皇帝赐给诸侯、大臣有殊勋
者的九种礼器,是最高礼遇的表示。这些礼器通常是天子才能使
用,
赏赐形式上的意义远大于使用价值。
d.束发,清朝以前汉族男孩成童时束发
为髻,因用为指代成童。归
有光《项脊轩志》中曾写到“余自束发读书轩中”,束发一般指20岁,这时要宗庙中举行相应的仪式。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晋灭吴后,诸将争功
,皇帝让刘颂核查此事,但后来他认为刘颂
执法不公,降了他的职务,刘颂后来又转任河内。
b.刘颂年轻时就能明辨事理,深得百姓好评。他曾奉命出使蜀地,
并根据当
地的实际情况处理问题,因所作所为符合皇帝的旨意,转
任黄门郎,受到重用。
c
.张华被害,刘颂痛哭不已;听说张华的儿子得以逃脱,他又很高
兴。有些大臣建议给赵王司马伦加九锡
,其他官员不敢反对,只有
刘颂不同意。
d.刘颂的女儿嫁给陈矫时,因为两家本
是同姓,有人规劝刘颂取消
这门亲事,他却引用前人的事例,说明自己这样做合礼合法,并无
不
妥。
8.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诏使考竟,颂执据无罪,寅遂得免,时人以颂比张释之。(5
分)
(2)贾郭专朝,仕者欲速,竟不施行。(5分)
(二)名篇名句默写(6分)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离骚》中屈原用“
, ?”表明自己即使遭遇了挫折,也不
会改变志向。
(2)苏轼在《赤壁赋》中用“
,。”这一比喻感叹人在广阔的天地
间生命是如此短暂和个体是如此渺小。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功 名
清风摇曳,蝉鸣学堂,却压不住学童朗朗的读书之声。
先生轻摇小扇,眼睛半眯,脑袋随着
读书的频率缓缓摇动。蒲家庄
的学堂,虽系僻壤一角,先生却极具个性。
县太爷坐
着小轿来到,随从人员喊一声“闲人回避!”先生才轻抬眼
角,拱一拱手:“父母官来了,里面请。”知
县哈哈大笑:“学兄还在
诲人不倦?”先生也笑:“请勿耻笑。小生虽才不及大人,定能教出
一
两个学生,将来为龙为凤,令大人刮目相看。”
知县又笑:“但愿但愿。”遂拿起桌上小盅
,兀自轻啜一口。知县与
先生本是同窗,同窗之时不分伯仲。可知县一朝高中,放为命官。
先生
却屡试不中,只好在此教书。
知县又指着这些学童问:“此中可有卧龙雏凤?”先生把头一
昂,指
着前排两个学生,浩然道:“此名蒲留仙,此名姚明强。此二人绝非
久居池中之物,他日
定然飞黄腾达,功成名就??”
知县哈哈大笑:“好,我等着。到时定然再
来给学兄祝贺。公务繁忙,
就此别过。”先生也笑,拱手:“送大人。”
如此过了
几年,会逢大考,弟子们去应童子试,那蒲留仙果然不负
重望,一举夺得县、府、道三个第一,方圆百里
皆震惊,传为神童。
知县闻听,也坐轿前来,亲给学兄祝贺。
先生领着弟子,昂首
阔步,自觉志得意满,算是好歹也赢了知县一
把。酒席之间,亲命留仙敬酒,却不见了另一个得意弟子姚
明强。
酒席散后,先生亲自去到姚明强家里。却发现明强正在垂泪。先生
说:“童
子试及第,本应高兴才对,怎么反倒流起泪来了?”姚明强
道:“我与那蒲留仙,诗词文章不分上下,平
时先生更是多看我三分。
却为何人家三个第一,我却是榜上末名。既生瑜何生亮啊!”
先生道:“此言差矣。考试本就多偶然,各人又侧重不同。偶尔落后,
并不代表水平有差。况
且运筹帷幄瑜不及亮,排兵布阵亮不及瑜。
若无周瑜,亮借得东风又如何?而若无亮,东风来时瑜尚在酣
睡,
又怎能成就千古功名?”
明强慨然,点头称是。
后张献
忠作乱,杀川中百姓十之六七。作乱平息时,川中大片耕地
荒芜。姚明强便随家迁往川中,此后依旧苦读
不舍,终于金榜题名,
自知县一直做到阳州知府。期间,姚明强一直打探蒲留仙消息,无
奈所遇
家乡之人都摇头不知。转眼已近古稀,姚明强辞官回家,再
无公务繁忙,心中却愈发思念故乡,于是不惧
旅途劳累,亲回蒲家
庄。
故乡故土,历历在目,家乡父老,却已不识故人。感慨之
余,他又
找到了童年好友蒲留仙。昔日才子,如今满面菜色,脸上沟沟壑壑
的皱纹如同山丘叠乱
,柴屋漏风,家徒四壁。
看到故人来,留仙苦笑一声,用缺了半边的茶碗端上半碗苦茶。明<
br>强握住那干柴一般的双手,忍不住流下眼泪。留仙却泰然自若,谈
吐依旧不卑不亢,颇有君子之风
。
,鹤发童颜,长须飘飘。见到昔日得意弟子,朗声大笑。二人皆先
言自愧,辜负先
生厚望,多年竟没能来探望。
先生言道:“虽不来,你二人所做之事,老夫倒是都知道。现
在请把
你们的得意之作给我看看,可有进步。”蒲留仙先献上,厚厚一本,
先生看时,明强也拿
过一卷来看。明强看罢摔到案子上:“读书之人,
当以社稷为重,做的文章应有益于国家。写些鬼怪狐仙
,岂是读书
人所为?玩物丧志,不怪误了功名。”
先生又看过姚明强文章,措辞华丽,中规中矩,诗词歌赋,一股文
人酸气,正是当今盛行文体。
先生看后,微闭双目,拈须沉吟,长时不语。突然猛睁双眼,言道:
“功名者,功在社稷,名
传四野,乡人称道,路人艳羡。可此只不过
小功名啊。”
姚明强问:“那何为大功
名呢?”先生道:“大功名者,功立当代,名
扬后世。留仙将是大功名者。”
姚明
强不屑:“后世之事,我等岂能知晓,只不过随占卜者乱说。今
世功名,光宗耀祖,又庇荫子孙,能见能
摸,才应为真功名。”
留仙摇头苦笑。先生亦不语,端茶送客。
三百
年后,蒲家庄建了一个纪念堂。导游给大家作介绍:“这里纪念
的蒲留仙,名松龄,世称聊斋先生。著有
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
志异》,被称作中国短篇小说之王。郭沫若题字:写鬼写妖高人一
等,
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有游人问:“听说他有个同窗,做过阳州知府,也颇有文采,给我
们
介绍一下行吗?”导游的脸一红,说:“抱歉,这个我还真不知道??”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文章首段关于清风、蝉鸣、读书声环境的描写,主要是为下文知
县的到来作铺垫。
b.先生与知县是同窗,当年不分伯仲,但知县科举高中,先生却屡
考不中,这说明当时并不
以真实水平衡量人才。
c.姚明强在童子试中成绩不如蒲留仙,于是在家中独自垂泪,由此
可知,他是一个要强上进的人,所以他最终超越了蒲留仙。
d.姚明强与蒲留仙重
逢,见蒲留仙满脸菜色,家境贫寒,不禁对他
心生同情,但蒲留仙却表现得很坦然,展现了君子之风。<
br>
e.文章以“功名”为标题,让读者产生了何为功名的疑惑,读罢全文,
其中先生的
话语,则让读者有了对功名大与小的思考。
(2)小说中的先生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3)文章最后两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6分)
(4)臧克家说:“有
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请结合文本及现实,
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8分)
【篇二:辽宁省沈阳市第二中学2016届高三10月月考
语文试题 (1)】
p class=txt>阶段验收高三语文试题
说明:1.测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
2.客观题涂在答题纸上,主观题答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
第Ⅰ卷阅读题(62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的这种理性精神还表现在建筑物严格的对称结构上,
以展现严
肃、方正、井井有条。所以,就单个建筑来说,比起基督教、伊斯
兰教和佛教建筑来,
它确乎相对低矮,比较平淡,应该承认逊色一
筹。但就整体建筑群说,它却结构方正,逶迤交错,气势雄
浑。它
不是以单个建筑物的体状形貌,而是以整体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
约配合而取胜。即使像
万里长城,虽然不可能有任何严格对称可言,
但它的每段体制则是完全雷同的。它盘缠万里,虽不算高大
却连绵
于群山峻岭之巅,像一条无尽的龙蛇在作永恒的飞舞。它在空间上
的连续本身即展示了时
间中的绵延,成了我们民族的伟大活力的象
征。
(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考古发现看,可以肯定两千
余年前的秦代宫殿建筑是不可思议
的雄伟壮观。它是平面展开的
整体复杂结构,完全可以与埃及金字塔相媲美。
b.中国建筑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木
结构的可能和特点,具有空间规模
巨大、平面铺开、相互连接和配合的群体建筑特征。
d.唐宋明清建筑的体制、风貌始终没有脱离先秦奠定的基础规范,
一直延续着相当一致的美
学风格。这也是“百代皆沿秦制度”的有力
佐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建筑,“可游”“可居”
胜过“可望”“可行”,也就是说,它是灵
魂的洗涤之处,重在生活情调的感染熏陶,而不重在强烈的刺
激或
认识。
b.不同于许多宗教建筑所具有的反理性狂迷意识的审美特征,游历<
br>于中国建筑中,更多的是给人提供某种明确、实用的观念情调,使
人感受到的是生活的安适和环境
的和谐。
c.世界其他民族主要建筑大都是供养神的庙堂,如希腊神庙殿、
伊
斯兰建筑、哥特式教堂等等。它们是孤立的、摆脱世俗生活、象征
超越人间的出世的宗教建筑
。
d.在中国建筑的空间意识中,不是去获得某种神秘紧张的灵魂感、
悔悟或激情
,实用的、入世的、理智的、历史的因素在这里占着明
显的优势。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为中国民族特点的实践理性
精神这一美学风格还体现在建筑物
严格的对称结构上,以展现严肃、方正、井井有条。
b.中国建筑群,虽说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建筑来比,它确乎
相对低矮,比较平淡,应
该承认逊色一筹,但是它结构方正,逶迤
交错,也是气势雄浑。
c.万里长城,连
绵于群山峻岭之巅,不可能有任何严格对称可言,
但它的每段体制则是完全雷同的,因此也体现了实践理
性精神。
d. 中国建筑主要是宫殿建筑,它既是供世上活着的君主们居住的场
所
,同时也是入世的、与世间生活环境联在一起的宫殿宗庙建筑。
这体现了中国人观念中神人同在的倾向。
二、古代诗文阅读(28分)
(一)文言文阅读(22分)
刘颂,字子雅,广陵人,世为名族。颂少能辨物理,为时人所称。
察孝廉,举秀才,皆不就。
..
文帝辟为相府掾,奉使于蜀。时蜀新平,人饥土荒,颂表求振贷,
不待报而行,由是除名。
..
武帝践阼,拜尚书三公郎,典科律,申冤讼。累迁中书侍郎。咸宁
中,诏颂与散骑郎白褒巡抚.
荆、扬,以奉使称旨,转黄门郎。迁议郎,守廷尉。时尚书令史扈
寅非罪下狱,诏使考竟,颂
执据无罪,寅遂得免,时人以颂比张释
之。在职六年,号为详平。会灭吴,诸将争功,遣颂校其事,以王
浑为上功,王浚为中功。帝以颂持法失理,左迁京兆太守,不行,
转任河内。临发,上便宜,多
..
所纳用。郡界多公主水碓,遏塞流水,转为浸害,颂表罢之,百姓
获其便利。
寻以母忧去职。服阕,..除淮南相。在官严整,甚有
政绩。旧修芍陂,年用数万人,豪强兼并,孤贫失
业,颂使大小戮
力,计功受分,百姓歌其平惠。 元康初从淮南王允入朝会诛杨骏颂
屯卫殿中其
夜诏以颂为三公尚书又上疏论律令事为时论所美。久之,
转吏部尚书,建九班之制,欲令
百官居职希迁,考课能否,明其赏
罚。贾郭专朝,仕者..欲速,竟不施行。
及赵
王伦之害张华也,颂哭之甚恸。闻华子得逃,喜曰:“茂先,卿
尚有种也!”伦党张林闻之,大怒,惮颂
持正而不能害也。孙秀等推
崇伦功,宜加九锡,百僚莫敢异议。颂独曰:“昔汉之锡魏,..
魏之锡晋,皆一时之用,非可通行。九锡之议,请无所施。”张林积
忿不已,以颂为张华之党
,将害之。孙秀曰:“诛张、裴已伤时望,
不可复诛颂。”林乃止。于是以颂为光禄大夫,门施行马。寻
病
卒,使使者吊祭,赐钱二十万、朝服一具,谥曰贞。 初,颂嫁女临
淮陈矫,矫本
刘氏子,与颂近亲,出养于姑,改姓陈氏。中正刘友
讥之,颂曰:“舜后姚、虞、陈、田本同根系,而世
皆为婚,礼律不
禁。今与此同义,为婚可也。”
史臣曰:子雅束发登朝,竭诚奉国
。逮元康之间,贼臣专命,举朝
战栗。颂以此时,忠鲠不挠,..
哭张公之非罪,拒赵王之妄锡,虽古遗直,何以尚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颂表求振贷,不待报而行
贷:宽恕 .
b.典科律,申冤讼 典:主持,掌管 .
c.上便宜,多所纳用 便宜:斟酌,处理 ..
d.考课能否,明其赏罚考课:考核官员政绩 ..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元康初从淮南王允入朝会
诛杨骏颂屯卫殿中其夜诏以颂为三公
尚书又上疏论律令事为时论所美
b.元康初从
淮南王允入朝会诛杨骏颂屯卫殿中其夜诏以颂为三公
尚书又上疏论律令事为时论所美
c.元康初从淮南王允入朝会诛杨骏颂屯卫殿中其夜诏以颂为三公
尚书又上疏论律令事为时论所美
d.元康初从淮南王允入朝会诛杨骏颂屯卫殿中其夜诏以颂为三公
尚书又上疏论律令事为
时论所美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孝廉,汉代以来荐举人才的一种科目,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
人。晋时仍保留此制,但
办法和名额不尽相同。
b.服阕,古代服丧三年后除去丧服,谓之服阕。父母死后,子女要
守丧,三年内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
c.九锡,“锡
”即“赐”。九锡是中国古代皇帝赐给诸侯、大臣有殊勋
者的九种礼器,是最高礼遇的表示。这些礼器通
常是天子才能使用,
赏赐形式上的意义远大于使用价值。
d.束发,清朝以前汉族
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用为指代成童。归
有光《项脊轩志》中曾写到“余自束发读书轩中”,束发一般
指20岁,
这时要宗庙中举行相应的仪式。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晋灭吴后,诸将争功
,皇帝让刘颂核查此事,但后来他认为刘颂
执法不公,降了他的职务,刘颂后来又转任河内。
b.刘颂年轻时就能明辨事理,深得百姓好评。他曾奉命出使蜀地,
并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处
理问题,因所作所为符合皇帝的旨意,转
任黄门郎,受到重用。
c.张华被害,刘
颂痛哭不已;听说张华的儿子得以逃脱,他又很高
兴。有些大臣建议给赵王司马伦加九锡,其他官员不敢
反对,只有
刘颂不同意。
d.刘颂的女儿嫁给陈矫时,因为两家本是同姓,有人规
劝刘颂取消
这门亲事,他却引用前人的事例,说明自己这样做合礼合法,并无
不妥。
8.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诏使考竟,颂执据无罪,寅遂得免,时人以颂比张释之。(5
分)
(2)贾郭专朝,仕者欲速,竟不施行。(5分)
(二)名篇名句默写(6分)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离骚》中屈原用“
, ?”表明自己即使遭遇了挫折,也不
会改变志向。
(2)苏轼在《赤壁赋》中用“
,。”这一比喻感叹人在广阔的天地
间生命是如此短暂和个体是如此渺小。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功 名
清风摇曳,蝉鸣学堂,却压不住学童朗朗的读书之声。
先生轻摇小扇,眼睛半眯,脑袋随着
读书的频率缓缓摇动。蒲家庄
的学堂,虽系僻壤一角,先生却极具个性。
县太爷坐着小轿来到,随从人员喊一声“闲人回避!”先生才轻抬眼
角,拱一
拱手:“父母官来了,里面请。”知县哈哈大笑:“学兄还在
诲人不倦?”先生也笑:“请勿耻笑。小生
虽才不及大人,定能教出
一两个学生,将来为龙为凤,令大人刮目相看。”
知县又
笑:“但愿但愿。”遂拿起桌上小盅,兀自轻啜一口。知县与
先生本是同窗,同窗之时不分伯仲。可知县
一朝高中,放为命官。
先生却屡试不中,只好在此教书。
知县又指着这些学童问:
“此中可有卧龙雏凤?”先生把头一昂,指
着前排两个学生,浩然道:“此名蒲留仙,此名姚明强。此二
人绝非
久居池中之物,他日定然飞黄腾达,功成名就……”
知县哈哈大笑:“好,
我等着。到时定然再来给学兄祝贺。公务繁忙,
就此别过。”先生也笑,拱手:“送大人。”
如此过了几年,会逢大考,弟子们去应童子试,那蒲留仙果然不负
重望,一举夺得县、府、道
三个第一,方圆百里皆震惊,传为神童。
知县闻听,也坐轿前来,亲给学兄祝贺。
先生领着弟子,昂首阔步,自觉志得意满,算是好歹也赢了知县一
把。酒席之间,亲命留仙敬酒,却不见
了另一个得意弟子姚明强。
酒席散后,先生亲自去到姚明强家里。却发现明强正在垂泪。先
生
说:“童子试及第,本应高兴才对,怎么反倒流起泪来了?”姚明强
道:“我与那蒲留仙,诗
词文章不分上下,平时先生更是多看我三分。
却为何人家三个第一,我却是榜上末名。既生瑜何生亮啊!
”
先生道:“此言差矣。考试本就多偶然,各人又侧重不同。偶尔落后,
并不代表
水平有差。况且运筹帷幄瑜不及亮,排兵布阵亮不及瑜。
若无周瑜,亮借得东风又如何?而若无亮,东风
来时瑜尚在酣睡,
又怎能成就千古功名?”
明强慨然,点头称是。
后张献忠作乱,杀川中百姓十之六七。作乱平息时,川中大片耕地
荒芜。姚明强便随家迁往川
中,此后依旧苦读不舍,终于金榜题名,
自知县一直做到阳州知府。期间,姚明强一直打探蒲留仙消息,
无
奈所遇家乡之人都摇头不知。转眼已近古稀,姚明强辞官回家,再
无公务繁忙,心中却愈发思
念故乡,于是不惧旅途劳累,亲回蒲家
庄。
故乡故土,历历在目,家乡父老,却已
不识故人。感慨之余,他又
找到了童年好友蒲留仙。昔日才子,如今满面菜色,脸上沟沟壑壑
的
皱纹如同山丘叠乱,柴屋漏风,家徒四壁。
看到故人来,留仙苦笑一声,用
缺了半边的茶碗端上半碗苦茶。明
强握住那干柴一般的双手,忍不住流下眼泪。留仙却泰然自若,谈吐依旧不卑不亢,颇有君子之风。
其时先生已经还乡,闻言如今尚健在,二人相约,去
拜见先生。先
生已近耄耋,鹤发童颜,长须飘飘。见到昔日得意弟子,朗声大笑。
二人皆先言自
愧,辜负先生厚望,多年竟没能来探望。
先生言道:“虽不来,你二人所做之事,老夫倒是都
知道。现在请把
你们的得意之作给我看看,可有进步。”蒲留仙先献上,厚厚一本,
先生看时,
明强也拿过一卷来看。明强看罢摔到案子上:“读书之人,
当以社稷为重,做的文章应有益于国家。写些
鬼怪狐仙,岂是读书
人所为?玩物丧志,不怪误了功名。”
先生又看过姚明强文章,措辞华丽,中规中矩,诗词歌赋,一股文
人酸气,正是当今盛行文体。 先生看
后,微闭双目,拈须沉吟,长
时不语。突然猛睁双眼,言道:“功名者,功在社稷,名传四野,乡
人称道,路人艳羡。可此只不过小功名啊。”
姚明强问:“那何为大功名呢?”先生道:
“大功名者,功立当代,名
扬后世。留仙将是大功名者。”
姚明强不屑:“后世之
事,我等岂能知晓,只不过随占卜者乱说。今
世功名,光宗耀祖,又庇荫子孙,能见能摸,才应为真功名
。”
留仙摇头苦笑。先生亦不语,端茶送客。
三百年后,蒲家庄建了
一个纪念堂。导游给大家作介绍:“这里纪念
的蒲留仙,名松龄,世称聊斋先生。著有文言文短篇小说集
《聊斋
志异》,被称作中国短篇小说之王。郭沫若题字:写鬼写妖高人一
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
有游人问:“听说他有个同窗,做过阳州知府,也颇有文采,给我们
介绍一
下行吗?”导游的脸一红,说:“抱歉,这个我还真不知
道……”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文章首段关于清风、蝉鸣、读书声环境的描写,主要是为下文知
县的到来作铺垫。
b.先生与知县是同窗,当年不分伯仲,但知县科举高中,先生却屡
考不中,这说明当时并不
以真实水平衡量人才。
c.姚明强在童子试中成绩不如蒲留仙,于是在家中独自垂泪,由此
可知,他是一个要强上进的人,所以他最终超越了蒲留仙。
d.姚
明强与蒲留仙重逢,见蒲留仙满脸菜色,家境贫寒,不禁对他
心生同情,但蒲留仙却表现得很坦然,展现
了君子之风。
e.文章以“功名”为标题,让读者产生了何为功名的疑惑,读罢全文,其中先生的话语,则让读者有了对功名大与小的思考。
(2)小说中的先生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3)文章最后两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6分)
(4)臧克家说:“有
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请结合文本及现实,
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8分)
第Ⅱ卷选择题(88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8分)
1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1)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筑一方城。边地城市风貌的千姿百
态,原本就是 的事情。
(2)马云称,他目前的规划都是为以后的全面国际化做准备,预计
再有4年的准备时间,国际化就会
。
【篇三:宋史 卷三百五十五 列传第一百一十四 杨畏传
原文及译文】
原文及译文
原文: 杨畏,字子安,
其先遂宁人,父徙洛阳。畏幼孤好学,事母
孝,不事科举。党友交劝之,乃擢进士第。调成纪主簿,不之
官,
刻志经术,以所著书谒王安石、吕惠卿,为郓州教授。自是尊安石
之学,以为得圣人之意。
除西京国子监教授,舒亶荐为监察御史里
行。时有御史中丞出为郡守,监司荐之,畏言:“侍从贤否,上
所素
知,监司乃敢妄荐,盖为异日地尔,乞戒其观望。”舒亶有盗学士院
厨钱罪,为王安礼所白
,畏抗章辨论,以为可谓之失,未可谓之故。
亶罢,畏坐左转宗正丞,出提点夔州路刑狱。 元祐初,请
祠归洛。
畏恐得罪于司马光,尝曰:“畏官夔峡,虽深山群獠,闻用司马光,
皆相贺,其盛德如
此。”至光卒,畏复曰:“司马光若知道,便是皋、
夔、稷、契;以不知道,故于政事未尽也。”吕大防
、刘挚为相,俱
与畏善,用畏为工部员外郎,除监察御史,擢殿中侍御史。畏助大
防攻挚十事,
并言梁焘、王岩叟、刘安世、朱光庭皆其死党,必与
为地。既而焘等果救挚,皆不纳。挚罢,苏颂为相,
畏复攻颂,以
留贾易除书为颂罪。颂罢,畏意欲苏辙为相。宣仁后外召范纯仁为
右仆射,畏又攻纯仁,不报。畏本附辙,知辙不相,复上疏诋辙不
可用。其倾危反覆如此,百僚莫不侧目
。
迁侍御史,畏言事之未治有四:曰边疆,曰河事,曰役法,曰内外
官政。时有旨令
两省官举台官,畏言:“御史与宰执,最为相关之地。
宰执既不自差,使其属举之,可乎?”太常博士朱
彦以议皇地示祭不
同,自列乞罢。畏言:“彦据经论理,若彦罢出,恐自是人务观望,
不敢以守
官为义。” 宣仁后崩,吕大防欲用畏谏议大夫,范纯仁以畏
非端士,不可,大防乃迁畏礼部侍郎。及大
防为宣仁后山陵使,畏
首背大防,称述熙宁、元丰政事与王安石学术,哲宗信之,遂荐章
惇、吕
惠卿可大任。廷试进士,李清臣发策有绍述意,考官第主元
祐者居上,畏复考,悉下之,拔毕渐以为第一
。 惇入相,畏遣所亲
阴结之,曰:“畏前日度势力之轻重,遂因吕大防、苏辙以逐刘挚、
梁焘
。方欲逐吕、苏,二人觉,罢畏言职。畏迹在元祐,心在熙宁,
首为相公开路者也。”惇至,徙畏吏部,
引以自助。中书侍郎李清臣、
知枢密院安焘与惇不合,畏复阴附安、李,惇觉其情;又曾布、蔡
卞言畏平日所为于惇,遂以宝文阁待制出知真定府。天下于是目为
“杨三变”,谓其进于元丰,显于元祐
,迁于绍圣也。 寻落职知虢州,
入元祐党。后知郢州,复集贤殿修撰、知襄州,移荆南,提举洞霄宫,居于洛。未几,知邓州,再丐祠,以言者论列落职,主管崇禧
观。 蔡京为相,畏遣子侄见京,
以元祐末论苏辙不可大用等章自明,
又因京党河南尹薛昂致言于京,遂出党籍。寻复宝文阁待制。政和<
br>
二年,洛人诣阙,请封禅嵩山,畏上疏累千余言,极其谀佞。方洽
行,得疾卒,年六十九。 畏
颇为纵横学,有才辩而多捭阖,与刑恕
缔交,其好功名富贵亦同。然恕疏而多失,畏谋必中,其究俱为搢
绅祸云。
译文: 杨畏,字子安,他的先祖是遂宁人,父亲迁徒到洛阳。杨畏<
br>幼年丧父,热爱学习,孝顺地侍奉母亲,不参加科举考试。朋友们
都劝他,他才参加科考得中进士
。被任命为成纪县主簿,他并不去
赴任,一心专研经术,用自己所写的文章拜谒王安石、吕惠聊,被任为郓州教授。从此尊王安石学说,认为王安石之说承得先圣真意。
后被授任国子监教授,舒亶又推
荐他为监察御史里行。当时有位御
史中丞外任郡守,监司推荐他,杨畏上言说:“下面的官员贤能与否,
上位者一直知道,监司大人竟然敢随意举荐,大概是为了留条后路,
恳请断绝他的观望之念吧。
”后来舒亶有挪盗学士院厨钱的罪行,被
王安礼告发。舒亶被罢官,杨畏也被牵连,贬为宗正丞,后来改
外
任提点夔州路刑狱。 元祐初年,杨畏请求回洛阳祭祀先人。杨畏怕
得罪司马
光,曾经说:“我在夔州偏远山间为官,即使深山中的村落
山民,听说起用司马光,也都相互庆贺,他的
德行已经高尚到这般
地步。”等司马光去世,杨畏又说:“司马光如果明白‘道’,就是皋、
夔
、稷、
契一般的贤人了;因为他不明白‘道’,所以政事没能做得尽善尽美。”
吕大
防、刘挚做丞相时,都和杨畏相处得很好,任命杨畏为工部员
外郎,授任他为监察御史,又升任殿中侍御
史。杨畏帮吕大防攻击
刘挚十宗罪,并进言说梁焘、王岩叟、刘安世、朱光庭都是刘挚死
党,必
定会为刘挚说话。接着梁焘等人果然要救刘挚,他们的话都
没被接纳。刘挚被罢官,苏颂接任为丞相,杨
畏又攻击刘颂,以截
扣贾易的任命书为刘颂之罪。刘颂罢相,杨畏想要推荐苏辙为相。
宣仁太后
从外地召回范纯仁任右仆射,杨畏又攻击范纯仁,没有结
果。杨畏本想依附苏辙,知道苏辙没能做丞相后
,又上疏诋毁苏辙
不能用。他这样两面三刀反复无常,同仁们无不侧目。 被任为侍御
史,杨畏
上书说国家政事还没被治理好的有四项:边疆军事、黄河
水利、军民劳役、内外官政。当时有圣旨令两省
官员推举御史台官
员,杨畏说:“御史和宰执大臣,是关联最紧密的。宰执大臣不亲自
选荐御史
,而让下属们自行推举,这可行吗?”太常博士朱彦以讨论
皇地祇说起祭礼不同,自请罢官。杨畏又说:
“朱彦据经义论道理,
如果朱彦被罢官,恐怕从此人人只愿观望,不敢恪尽职守了。” 宣仁
太
后去世后,吕大防打算任用杨畏为谏义大夫,范纯仁认为杨畏不
是端正之士,不能担当此任,吕大防就任
命杨畏为礼部侍郎。到吕
大防被担任宣仁太后山陵使(所谓“山陵使”一般由故君宰执大臣担
任
,督造陵寝,完工后就该自请辞相,便于新君完成人事权利交接,
也就是说做了这官就代表快要失相位了
),杨畏带头
背弃吕大防,称赞熙宁、元丰年间政事和王安石的学问主张,哲宗
相信
他,杨畏就推荐章惇、吕惠卿可以担当大任。朝廷进士殿试中,
李清臣的策论有继承新法(废元祐之政)
之意,考官推荐主张元祐
之政的人为上等,杨畏主持复试,将主张元祐之政的考生全部取消
名次
,提拔毕渐为第一。
章惇入阁为相,杨畏私下派亲近之人悄悄与章惇结交,说:“我以前<
br>考虑形势的轻重缓急,就借吕大防、苏辙来赶走刘挚、梁焘。正打
算驱逐吕大防、苏辙,这二人发
觉了,罢免了我的言官之职。我虽
然发迹在元祐年间,心中向往的却是熙宁新政,正是要带头为相公
p>
开路的人啊。”章惇出任宰执后,将杨畏调入吏部,做为自己的臂助。
中书侍郎李清
臣、知枢密院安焘与章惇不合,杨畏又悄悄依附安、
李二人,章惇察觉其中隐情;又有曾布、蔡卞把杨畏
平日的所为告
诉了章惇,杨畏便以宝文阁侍制的身份被调外任为真定府知事。天
下人从此视他为
“杨三变”,就是说他起于元丰年间,发迹于元祐年
间,被贬于绍圣年间。 不久杨畏又被贬为虢州知州
,被列入元祐党
籍。后被任郢州知州,又任集贤殿修撰、襄州知州,后又改迁荆南,
管理洞霄宫
,住在洛阳。不久,改任邓州知州,又自请管理宫观,
被言官弹劾丢官,便主管崇禧观。 蔡京做丞相时
,杨畏派子侄拜见
蔡京,以元祐末年的事说起苏辙不可大用等事章惇自己也明白(不
是自己反复
、陷害),又借蔡京同党河南尹薛昂向蔡京说情,就去
掉了元祐党籍。不久官复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