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世界通史考点梳理
描写秋天的成语-会计信息采集网
高中世界通史知识复习纲要
(文科复习资料一)
成都市太平中学
高二历史备课组
2017年6月
(内部资料、欢迎交流)
通史第1页(总62页)
目 录
一、世界古代史……………………………………………………1
二、世界近代史……………………………………………………8
三、世界现代史……………………………………………………21
附录:
1、中外重要历史阶段比较…………………………………………………
41
2、历史小论文典型试题示例………………………………………………
51
中国古代史(政治、经济、文化)大事纲要
(BC2070——1840年)
政治
原始社会:无等级观念,无阶级,
平均
尧舜禹时期(原始社会末期):禅让
制
前王位世袭制(夏
2070年夏朝建立:
——清)
前
1600年 商朝建立:内外服制度,
弥漫神权色彩
前
1046年
西周建立:分封制、宗
法制、礼乐制;世卿世禄制(重视
血缘关系)
前
770年
春秋:分封制和宗法制被
破坏,周天子失去天下共主地位,
诸侯争霸
前
475年
战国:①国君称王,各国
变法②秦灭六国
前
221
年秦朝统一,建立中央集权
制度:皇帝制度、中央地方制度(三
公九卿、郡县)、选官、监察制度等
西汉:①汉高祖:郡国并行制 ②前
154
年
汉景帝削藩,发生七国之乱
③汉武帝:中朝与外朝、实行推恩
令解决王国问题、察举制、设十三
州刺史监察地方。
东汉:①尚书台取代三公 ②九品中
正制
原始社会:①原始农业:采集→种植,
狩猎→家畜饲养②南稻
北粟格局③耕
作方式刀耕火种④生产工具:石木骨
蚌 ⑤新石器时代:发明陶器
⑥上古
时代:养蚕缫丝⑦土地公有
夏朝:二里头文化(木器)
商朝:①青铜时代,
礼器和兵器,少
量用于生产工具②出现最早的商人和
货币③井田制出现(盛于西周,瓦解
于春秋)
西周: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官商 ④
耕作:集体耕作
春秋:①牛耕
出现,自耕农(个体耕
作)出现②水利:芍陂,都江堰,郑
国渠③发明冶炼生铁和钢技术④私商
出现
战国: ①铁犁用于牛耕②商鞅变法,
从法律上废除井田制,土地开始私有③重农抑商④冶炼:铸铁柔化技术⑤
春秋战国:出现著名的商业中心。
秦:统一货币、文字和度量衡,促进
经济交流
西汉①生产工具:发明犁壁
,牛耕得
到推广②冶炼:煤做燃料冶铁,水排
鼓风③水利:漕渠,白渠,西域的坎
儿井
;④开通丝绸之路
东汉①发明青瓷②汉明帝时王景治理
黄河
三国(曹魏)时的马钧发明了翻车
南北朝①冶铁:灌钢法②手工:发明
白瓷③北魏实行均田令。
新石器时代:①出现刻画符号
②绘画:壁画岩画《集体舞蹈
图》③戏剧:傩戏
商朝:出现最早的文字 甲骨文
西周:①文字:金文②文学 最
早诗歌总集《诗经》
春秋:①思想:孔子,老子②
数学:九九表、算筹
战国:①思
想:百家争鸣②文
字混乱③发明司南④天文:《甘
石星经》和《石氏星表》,⑤医
学:
《黄帝内经》⑥帛画《人物
龙凤图》⑦文学:屈原《楚辞》
秦:①统一文字:小篆→隶书
②思想:焚书坑儒
西汉:①汉初黄老之学②
董仲
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
正统③造纸:发明植物纤维纸
④文学:汉赋
东汉:①蔡伦改进造纸术②天
文:张衡发明地动仪③数学《九
章算术》标志古代数学体系形<
br>成④“医圣”张仲景《伤寒杂
病论》⑤“神医”华佗。
魏晋南北朝:①书法:王羲之<
br>《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②
思想:三教并立③数学:祖冲
之④农学:贾思勰《齐民要
术》
⑤绘画:顾恺之《女史箴图》
经济
文化
政治
隋朝:①隋文帝创立三省六部制、
分科取士 ②隋炀帝开创科举制
唐朝:①完善三省六部制;②唐中
叶发生“安史之乱”,后设节度使造
成藩镇割据,发展为五代十国;③
唐太宗设进士 明经两科④武则天
设殿试、武举
经济 文化
隋:隋炀帝开凿大运河
唐:①农业:曲辕犁(江东犁)标
志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发明筒
车用于
灌溉②手工:缂丝技术(通
经断纬),瓷器日益生活化,唐三彩,
瓷器外传:海上丝绸之路③商
业:
实行坊市制,设立市舶司管理对外
贸易,外商胡商遍地,扬一益二,
出现邸店和柜
坊、飞钱④重农抑商
政策:中唐松动
宋代:①土地兼并严重,租佃关系
日益普遍②手
工:景德镇成为瓷都
③商业:最早的纸币交子,坊市分
离,出现草市夜市晓市和瓦肆(瓦
子、勾栏),边境设立榷场 ④南宋
时经济重心南移⑤南宋末年焦炭冶
铁⑥北宋棉花进入中国
,宋末元初
棉花由边疆向内地传播
元代①手工:进入彩瓷时代,发明
青花瓷,黄道婆
发明脚踏三锭纺车
取代手摇纺车,松江成为全国纺织
中心 ②商业:广泛使用纸币
明
朝:①手工:冶铁流行用焦炭,
瓷器:五彩和斗彩,棉布取代丝麻
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②明中叶
后,
私营手工业取代官营手工业占主导
③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④实行海禁
政策
⑤《天工开物》中的生产技术世界
领先,粮产量提高,改善饮食结构
<
br>清代:①手工:瓷器粉彩和珐琅②
商业:农产品商品化,经济作物普
遍种植,广泛使用白
银,出现了地
域性商帮(徽商和晋商),工商业城
镇兴起③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通史第4页(总62页)
唐:①书法:注重规范法度又强
调个性,草书:张旭 怀素,楷书:
欧阳询 颜真卿
柳公权②思想:
三教合一③雕版印刷术(金刚经)
④发明火药,唐末用于战争⑤天
文:
僧一行创制黄道游仪,测子
午线⑥绘画:“画圣”吴道子《送
子天王图》,⑦文学:唐诗李白杜
甫白居易⑧戏剧:设梨园
宋代:①书法:倡导有意无法,
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②绘
画:张择端《清明上河图》③思
想:程朱理学,陆九渊心学④平
民毕升发明活字印
刷⑤指南针用
于航海⑥文学:宋词⑦戏曲正式
形成:南戏
元代①天文:郭守敬制成简仪②
数学:珠算法
③农学:王祯《农
书》④戏曲成熟:元曲元杂剧⑤
写意画:王冕的《墨梅图》
明代:
①书法:文人画,祝枝山、
文征明强调个性化②绘画:徐渭
的《牡丹蕉石图》③昆曲(戏剧鼎盛)④思想:王阳明心学,明
末异端思想家李贽,明清思想家
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⑤
农学:
“中国近代科学先驱”徐光启《农
政全书》⑥医学:李时珍《本草
纲目》“东方
医学巨典” ⑦明清
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红
楼梦》《西游记》《三言两拍》《聊斋志异》《儒林外史》
清代:乾隆寿辰,徽班进京,京
剧形成;清代郑板桥的《墨兰图》
宋朝:①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
加身②中央:二府三司制(中书门
下、枢密院;度支、盐铁、户部)
③地方:收权收钱收兵(设通判、
任用文官)造成“三冗” ④设谏院
(只对宰相评议)
元朝:①中央:一省制(中书省)
②地方:行中书省③设宣政院管理
西藏和少数民族事务,设澎湖巡检
司管理台湾④监察:御史台
明朝:①中央:明初设丞相,后朱
元璋废丞相权分六部、设殿阁大学
士②明成祖设内阁③明宣宗设票拟
和批红④地方:废行省,三司分权,
实行厂卫制⑤用人:八股取士⑥监
察:“给事中”
《大明律》⑧1553年 葡萄⑦法律:
牙攫取澳门居住权⑨1624年荷兰入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侵台湾,
清朝:①清初设内阁、议政王大臣
南书房。②雍正设军机处(皇会议、
权发展到顶峰)
第一部分 世界古代史
宏观概要
西方文明
之源的古代希腊、罗马。作为欧洲最早跨入文明门坎的两个地区,对后世整个西方世
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1.政治: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与罗马的法律制度的形成与发展,集中反映了古代西方民主政治建
设及其成就。第一条线索是雅典民主制的演变以及民主制的孕育(梭伦改革)、初步确立(克利斯
提尼
改革)、高潮(伯利克里改革)。雅典民主的理论与实践,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
第二条线
索是罗马法的形成、发展的历程:从习惯法到成文法;从公民法到万民法;最后形成完整
的体系。罗马法
稳定了罗马帝国的统治;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完成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武
器。
2.思
想文化:西方人文精神起源于古代希腊的人文思想。智者学派强调人的尊严和权威,是西方
思想史上人文
主义精神的最初体现;与智者学派同时代的苏格拉底重视人的伦理道德,提出知德合
一。
学思归纳
●你知道世界
古代文明的几
种分类方法
吗?
【知识整合】
一、雅典民主政治
1.雅典民主政治的历史条件
(1)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依托海洋,天然良港众多,多山地,有利海外贸易和工商业发展。
(2)城邦国家的出现:小国寡民和相对独立的城邦特点便于人们直接参加国家管理。
(3)受益于许多客观条件:奴隶劳动创造了必要的物质保证;在亚非文明中汲取营养。
2.雅典民主政治演变的过程
(1)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
(2)公元前6世纪末,克里斯提尼改革,雅典民主政治确立。
(3)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改革,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黄金时代”。
3.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
A、除十将军外,执政官和几乎所有其它官职向各等级男性公民开放;
B、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20岁以上男性公民均可参加;
C、五百人会议(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处理公民大会闭会期间的事件;
D、陪审法庭是最高法院兼最高司法和监察机关;
E、十将军委员会不仅统帅军队,还参与政治,十将军由选举产生;
F、向参政公民发放工资和观剧津贴等。
4.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①基本特点: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②实质:奴隶主贵族的民主。
通史第5页(总62页)
4.雅典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1)铸就了雅典的辉煌:
①保障民主,避免专制,最大限度保证了决策的正确性。
②强调公民的社会责任感,调动公民积极性。
③创造了宽松的民主氛围,铸就了民主性格,推动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④提倡公民参政,培养公民的素质。
(2)奠定了近现代西方政治思想和制度的初步基础:
①民主思想(如民主、平等、独立等);②民主制度(如选举、任期、议会、差额选举制等)。
5.雅典民主制度的局限性
(1)是少数人的民主,实质是奴隶主专政,妇女、外邦人和奴隶无权参政。
(2)采取的直接民主、轮流坐庄的形式造成了民主的泛滥,成为社会动荡的隐患。
(3)狭隘的城邦体制,最终无法容纳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导致希腊的衰落。
学思归纳 ●古代希腊雅
典民主政治,
古代罗马法制
精神的核心思
想和原则有哪些?
二、罗马法
1.概念:公元前6世纪末至公元7世纪古代罗马制定和实施的全部法律。
2.发展历程:
(1)习惯法,公元前6世纪末至前5世纪中期,保证了贵族特权。
(2)成文法,前5世纪中期,《十二铜表法》的颁布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3)万民
法取代公民法:公元前3世纪中期到3世纪中期,公民法演化为适用于整个罗马帝国范围
的万民法。
⑷《民法大全》:6世纪,查士丁尼组织汇编《民法大全》,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3.罗马法的内容:
(1)提倡自由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源于自然法)
(2)制约或消除父家长权和夫权,保证子女的财产权和婚姻自主权。
(3)承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4)渗透自然法的思想等。
4.罗马法的价值
(1)维系了罗马帝国的统治。①稳定了社会秩序。②巩固了社会政治和经济基础。
(2)给后世留下宝贵的遗产。①法制思想 ②法律形式和内容 ③法律制度(陪审制度、律师制度、<
br>不告不理原则)。(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空和民族的永恒价值。)
(3)成为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有力的武器。
5.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1)规范人的行为,调节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有利于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2)保障了民主的进行,是民主政治的具体体现。
三、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1.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产生的背景:
⑴地理:三面环海,重叠山峦和海洋的天然阻隔。
⑵经济:古希腊经济的繁荣(广大奴隶的劳动和工商业的发展,古希腊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⑶政治:民主政治的发展(公元前5世纪中叶以后,古希腊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⑷思想:人的地位的提高(民主制度和每个公民参与政治意识的加强,使人的中心地位日益突出)。
⑸人才:各地学者云集雅典城邦,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2.智者学派和普罗泰戈拉
通史第6页(总62页)
(1)智者学派思想:(古公元前5世纪中叶,中国春秋战国之交,“百家争鸣”局面已开始)。
①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究的主题;
②以人的眼光和感觉作为判定一切的标准;
③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否定神的意义;
④反对迷信,强调自由;
⑤认为一切制度、法律和道德标准是人为的产物,其兴废都要以人为尺度。
(2)普罗泰戈拉: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
①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认为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
②积极意义:否定了神的意志
,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体现了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对雅典
民众的思想启蒙和解放起了积极作用
。
③局限性:忽视了道德的价值和作用。
3.苏格拉底等人的思想
(1)苏格拉
底:(约前469—前399年,略晚于中国之孔子、略早于孟子,被成为“西方的孔子”)
①思想主张:
a.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尊崇理性);
b.“美德即知识”(即知德合一);善是人的内在灵魂;
c.“认识你自己”。
d.教育对美德同样重要(教学方法“助产术”)。
②人格魅力:为了真理与自由,自愿选择死!既服从城邦法律的判决,又捍卫思想自由和人格尊严。
③历史地位:18世纪西方启蒙思想家的先驱和战友。
④意义:对人本身的研究,促进了人类
精神的觉醒;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开创了希
腊的哲学的新方向。
(2)柏拉图:
关注焦点是人类社会,在《理想国》中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亚里斯多德:
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创建了
严密的逻辑论证体系,
体现了人类不断追求真理、了解未知的人文精神。
学思归纳
●造成东西方
早期两种不同
政治体制的因
素有哪些?
【重点、难点破解】 <
br>(1)重点理解地理环境如何影响希腊民主政治的形成:便利的经济文化交往,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平等互利的观念,是民主政治产生的基本条件。而希腊海洋性自然地理环境从各方面间接影响了这
些
民主政治条件的形成。
(2)理解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希腊城邦的基本特征是小国寡民和独立
自主。城邦的狭小使公
民能更直接地参与政治。以雅典为代表的古代希腊民主制度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
管理的新形式,
它们创造了法治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运作方式,实
现了古希
腊人“轮番而治”、既是统治者又是被统治者的设想。希腊民主政治的局限性在于:A、广大妇
女和
外邦人享受不到民主。B、这种民主只适合于小国寡民的城邦。C、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容易导致国
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3)注意雅典“公民”和“人民”的内涵。
⑷注意掌握《
十二铜表法》产生的背景、时间、内容、意义;《公民法》的概念、适用范围、特点
与缺陷;《万民法》
产生的背景、适用范围、特点、地位。
⑸继希腊之后,罗马成为地中海地区一个有着重大影响的古代文
明中心,而罗马法又构成了这一文
通史第7页(总62页)
明的重
要内核。从习惯法到成文法,罗马法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罗马法渊源于罗马奴隶制度,仅
使用于罗马公
民内部,奴隶则被排除在法律的保障和所赋予的权利之外,因此它又被称为“公民法”。
而随着罗马对外
扩张范围的扩大,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罗马法中又逐渐形成了一种适用于各民族
的新的共同法律——“
万民法”。罗马法的创设成型,有力地规范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对罗马帝国
的统治起到了有力的维系作用
。这也为后世人们理解法律对社会生活的意义提供了重要启示,法律
成为人类政治活动和政治文明中的基
本要件。
⑹对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关于人的价值阐述的理解上。普罗塔戈拉(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
万物的
尺度”,认为人的感觉是判断一切的准绳,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
威。他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这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他被视为西方第一次思想解
放运动的先驱。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社会中的人应该具备美德,美德来自于知识,最高
的
知识就是人们内心深处的道德知识,美德就是关于善的知识);教育可以使人认识到灵魂之内已有
的美德
。他还提出“认识你自己”,这是他探索哲学的指南。他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
“未受考
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表达了他对理性的尊崇和对思想自由的追求。 注意比较智者学
派和苏格拉底
观点的异同:A、相同:强调人类理性、否定绝对权威。B、不同:苏格拉底反对智者
学派忽视道德、追
求功利的主张。
学思归纳
●西方人文精
神经过了怎样
的发展历程?
※六大新史观※
(1)文明史观(含近现代化史观,包括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
(2)全球史观(即整体史观,把具体历史事件放在整体世界和世界潮流中去看待)。
(3)社会史观(从衣食住行娱习俗等社会生活角度考察人类历史的发展变迁)。
(4)史学
史观(“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
历史事件和
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来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然后得出的
科学结论)。
(5)比较史观(含同类不同期的纵向比较、同期不同类的横向比较)。
(6)生态史观(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出发进行历史考察)。
通史第8页(总62页)
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马克思·恩格斯
世界古代史(政治、文化)大事纲要
(BC2000——1400年)
政治
古希腊文明起源:
前2000—前1400年
克里特文明
前16世纪—前12世纪 迈锡尼文明
前12世纪—前9世纪 黑暗时代
古希腊奴隶制民主的产生和发展:
前8—前6世纪
希腊(雅典)城邦制形成(君主制)
前7世纪 君主制被贵族制取代
前594年
梭伦改革,将雅典引入民主制度轨道(基础)
前509年
克里斯提尼改革,最终确立民主制度(确立)
前5世纪 伯利克里改革,将雅典民主推向顶峰(顶峰)
古罗马奴隶制的产生和发展:
前6世纪末 罗马建立贵族共和制
前27年 屋大维正式确立个人独裁统治(元首制)
3世纪 戴里克先实行君主制
古罗马法律的发展:
前450年颁布《十二铜表法》
前286年
阿奎里亚法(现代民事侵权法的开端)
3世纪 查士丁尼法典
欧洲的封建社会(又叫中世纪)
9—15世纪 欧洲中世纪天主教精神压迫,神学垄断
1215年 英国国王签署《大宪章》,限制王权开始,
议会传统形成
通史第9页(总62页)
前7世纪
自然哲学产生,怀疑宗教神话的
解释(西方哲学之父 泰勒斯)
前5世纪
智者学派产生(普罗泰格拉)
文化
苏格拉底(前469—前399)
柏拉图(前427—前347)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
第二部分 世界近代史
宏观概要
1.
以政治文明为主题,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确立和发展时期。
近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经
济的兴起和发展,资产阶级日益壮大,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通过
革命、独立战争、统一或改革等方式确
立了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制等政体,这样以代议制为核心资
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得以最终确立,并逐步发
展和完善。
2. 以经济文明发展为主题,世界近代工业文明经历了四个阶段
从14—16
世纪起,人类文明开始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迈进;17—18世纪的政治革命开启
了工业文明大门;1
9世纪是工业文明确立和扩展的世纪;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文明得以进
一步深化。在此过程中,
世界各国文明相互碰撞,相互学习,相互融合,共同推进世界近代工业文
明的发展进程。
3.
以现代化为主题,西方的现代化历程经历了三个层次的发展历程
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的兴起,资本主义
经济的发展,首先在思想领域获得了突破,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吹起了思想解放的号角;然后
在政治领域取得重大成果,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
后建立的资产阶级代议制提供了制度保障;最后在经济领
域迎来了工业革命,最终完成了工业革命。
4.
以全球化为主题,近代世界是一部从孤立分散到逐步成为一个整体的全球化历史
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
场开始形成;早期殖民扩张,推动了世界市场的迅速拓展;第一次工业
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
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进入20世纪,全球化的潮流已
不可阻挡。
学思归纳
●1500年左
右,近代的化
的曙光在东西
方同时出现。
有哪些主要因
素促进了西方
向近代化成功
转型?
第一单元 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14—16世纪)
【阶段特征】
14—16世纪是欧洲资本主义在封建社会内部孕育发展的历史。
一
、从社会形态看,是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从文明发展的进程看,是农业文明与
工业文明
之间的过渡时期;从世界面貌变化的角度看,是人类由隔绝逐渐走向联合的历史。
二、在经济领域,资
本主义萌芽先后在城市和农村产生,新航路的开辟引起“商业革命”和“价格
革命”,殖民扩张扩大了欧
洲原始资本积累,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东西方世界差
距开始拉大。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初
步形成。
三、在思想文化领域,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神学的束缚,文艺复兴在意大利兴起并迅速
扩展,
人们的观念意识发生了剧变。
四、在政治领域,资产阶级和农民阶级反对教会专制主义
的斗争此起彼伏(宗教改革);尼德兰革
命取得胜利。
【知识整合】
一、新航路的开辟与世界市场的初步开拓
1.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①经济根源: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西欧对黄金、白银的需求量日增。
②政治因素:欧洲各国君主依仗武力,强化王权,积极扩张,葡萄牙和西班牙王室首先支持开辟新
航路。
③文化因素:基督教会为了传教,号召“圣战”;文艺复兴的推动。
④社会因素:人们对金银
和香料的渴望,《马可·波罗游记》使欧洲人相信东方“黄金遍地,香料
盈野”。
⑤直接原因: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控制了传统的东西方商路。
通史第10页(总62页)
⑥客观条件: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当时很多欧洲人相信地圆学说;中国的
罗盘针经阿拉伯人传
入欧洲。
2.新航路开辟的经过
(1)向东方向(葡萄牙王室支持)
①1487年迪亚士抵达好望角。
②1497—1498年达·伽马直通印度。
(2)向西方向(西班牙王室支持)
①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
②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3.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或对世界市场形
成的意义)
(1)对欧洲:①通过贸易和掠
夺,西欧开始崛起;②引起商业革命,主要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从
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逐渐形
成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③引起价格革命:白银流
入,欧洲物价上涨,商业资产阶级力量增强,
加速封建制度解体。④推动了欧洲早期殖民扩张活动,
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不包括葡、西)。
(2)对美洲:美洲的传统社会遭到灭顶之灾,大量财富被掠夺。
(3)对非洲:非洲成为欧洲猎获黑人奴隶的场所。
(4)对亚洲:白银的大量流入,刺激了亚洲经济的发展。
(5)对世界:①各洲建立了直接
的商业联系,贸易范围由地区性走向世界性,商品种类增多,商
业规模扩大,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全球逐渐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②人类
从各民族分散孤立地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全
球化进程由此开始。③证实了地圆学说,冲击天主
教的神学思想。
学思归纳
●“发现人”
和“发现世界”
的历史活动为
什么最先在西
方出现?
二、早期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扩大
1.荷兰的崛起和殖民扩张
(1)条件:优越的地理环境和经商传统;新航路开辟的影
响;荷兰赢得国家独立。
(2)过程:通过建立垄断性的贸易公司,在北美、非洲、
亚洲广占殖民地。
(3)结果:17世纪荷兰成为世界范围的殖民帝国。
2.英国殖民帝国的崛起
(1)条件:优越的地理环境,打败西班牙,确立海上霸权。
(2)过程:组织贸易公司,拓展殖民地;争夺霸权。
(3)结果:18世纪中期成为“日不落帝国”,最终确立世界殖民霸权。推动英国最早开始工业革命。
3.西欧国家殖民扩张的特点:暴力掠夺;奴役和屠杀当地居民;进行奴隶贸易。
4.殖民扩张的影响
(1)对欧洲:带来了丰厚利润和广阔市场,促进了其资本主义的发展;
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资金、
市场和廉价劳动力,促进了欧洲尤其是英国制造业的发展。
(2)对殖民地:
①是灾难,造成其贫穷落后(破坏性)。
②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建设性)。
(3)对世界:拓展了世界市场,改变了世界市场的格局,大西洋三角贸易成为世界贸易的重心。
通史第11页(总62页)
三、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及早期政治变革——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1.文艺复兴
(1)背景: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新兴资产阶级力量的兴起;人才汇集;古典文化的遗存。
(2)核心:人文主义,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3)实质:反映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解放运动。
(4)主要作品:但丁《神曲》,彼特
拉克《歌集》,薄伽丘《十日谈》,达·芬奇《最后的晚餐》《蒙
娜莉萨》。
(5)扩展:新航路的发现剌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16世纪传播到欧洲其它国家。
(6)意义:
a. 思想方面:文艺复兴冲破了基督教神学桎梏,唤醒了人的自我意识,高扬
了为创造现世幸福而
奋斗的精神,为后来启蒙思想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b.
精神方面:为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和发展开辟了道路;
c.
文学艺术方面:文艺复兴时期众多的精湛艺术成为人类艺术史上的绚烂篇章,永放光芒;
d.
自然科学方面:人文主义提倡科学实验、注重实践,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学。
2.宗教改革
(1)欧洲宗教改革的背景:文艺复兴的推动;天主教会的压榨。
(2)实质:是一场西欧资产阶级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教会的政治运动。
(3)目的:建立适应于民族国家发展的“民族教会”或适应于资产阶级兴起需要的“廉价教会”。 <
br>(4)马丁·路德的主要观点:信仰得救;简化宗教仪式;《圣经》高于教皇和教会;世俗王权高于
教权。
(5)宗教改革的意义:削弱教会的控制;形成新教;传播和发展人文主义;有利于资本主义
的发
展。
学思归纳
●东西方古代
思想发展的趋
势及原因?
学思归纳
●历史学习中
应该如何运用
史料?
【重点、难点破解】
(1)但
丁、薄伽丘和彼特拉克的主要作品:注意这几个人物的特殊贡献(但丁被誉为“中世纪最后一
位诗人,同
时又是新时代最初一位诗人”;薄伽丘《十日谈》对人性本能的讴歌;彼特拉克被誉为
“人文主义之父”
)。注意对作品文字来说明其反映的思想观念的认识(人文主义)。
(2)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要
注意概括为几个方面:“信仰得救”、“直接与上帝对话”、简化宗教仪
式、圣经高于教皇和教会、君主
权力高于教皇和教会。学会对相关材料的解读。(3)文艺复兴和宗教
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①文艺
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内涵: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肯
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注重人的个性发展;
追求现实幸福等。②宗教改革对人文主义的发展:人们开
始打破对罗马教皇的迷信,确立了个人信仰的自
主权,肯定了世俗生活,进一步解放了思想,为启
蒙运动的到来做了思想上的准备。
⑶重点掌
握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的主要观点。如伏尔泰倡导君主立宪,提倡
“天赋人权”,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孟德斯鸠提出“三权分立”学说(注意其学说否定了封建专制制
度的合理性,奠定了
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卢梭阐述了“天赋人权”和“人民主权”
思想,还认为人类不平等
根源在于私有制。启蒙思想家共同的观点是:猛烈抨击天主教会的权威和
迷信,反对专制和愚昧,提倡科
学、自由、平等。
⑷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启蒙思想家不满足于对人性的尊重,要求获得人
本身的解放.进
一步发展了人文主义。他们否定一切外在权威,认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只有人自己的“
理性”。
即指人自己思考,运用自己的智力去认识、判断和理解事物。由对人的崇拜走向对理性的崇拜。
“理
性”是启蒙运动的核心。
⑸启蒙运动的社会影响: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进一步解放了人
们的思想.冲击了欧洲封建专制统
通史第12页(总62页)
治。成为法国大革命的思想武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
斗争。特别关注:启蒙运动最大的
价值和意义在于它对人本身的一种彻底解放的主张。人的解放包括人身
的解放和人的思想的解放两个方面,也就
是使人获得人身自由和思想自由。启蒙运动使人文精神得到深刻
圆满的体现。在对人身自由和思想自由进行深刻
探讨过程中,做出理论贡献最大的是法国的卢梭和德国的
康德。卢梭认为“人生而自由,但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他主张依据契约而建立的国家“主权在民”。康
德赞成卢梭人生而自由的观点,在此基础上又提出思想的自由。
⑹从经济根源、社会根源、商业危机和
传播基督教几个方面归纳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条件”可概括为欧洲航海技
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进步、
地理知识的增长、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等要点。经过要结合地图去掌握。新
航路开辟的意义是复习
的重点,注意这个大发现在欧洲引起了两场革命,一是“商业革命”(商业活动空前繁荣,
经商观念成为
主流观念,从商人员激增;世界市场雏型形成;商业经营方式有变;一系列贸易中心形成;商业精
神增强
),一是“价格革命(要明确其含义和影响)。地理大发现还迈出了全球化的最初步伐(物种交流、人种交流、<
br>不同文明的碰撞和交流)。
⑺复习首先应据地图掌握荷、英抢夺殖民地的空间分布。荷、英建立
海外商品市场有相同的地方:成立垄断性贸
易公司(东印度公司)、进行野蛮的殖民扩张和掠夺、相互间
发生殖民冲突和战争。不同的地方是:荷兰殖民扩张的
动力主要来自商业资本的推动.其主要形式是带有
欺诈、强制和掠夺性质的海外贸易,最重要的特点是实行商业
上的垄断。英国是殖民扩张中的后来者,原
动力除商业资本外,还有政府的力量以及殖民的力量,和荷兰的不同
主要在于向老牌殖民国发动战争,从
它们手中攫取既得利益,建立殖民霸权。荷兰、英国通过建立殖民地,与世
界各地建立了直接的贸易联系
,这样世界市场进一步得以拓展。殖民扩张和掠夺是世界市场形成的基础,殖民掠
夺也是西欧进行资本原
始积累的过程。抢掠、欺诈是早期殖民掠夺常用的手段。(还要注意英荷战争、《航海条例》、
黑奴贸易
、英殖民帝国形成等内容)
⑻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是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需要,基督教会传播宗教和
封建王权扩张都是次要的。新航路开
辟对亚洲的影响主要是积极的,促进了亚洲经济的发展,西方殖民势
力真正威胁亚洲大国的民族独立是工业革命
以后才出现的。
※判断史料可信度的几条原则※
㈠距离史迹发生时间最近的史料为最可信
㈡一手史料比二手史料可信
㈢实物史料比文献史料可信
㈣无意史料比有意史料可信
㈤文学作品或小说可作为史料,但要注意甄别。(作品能反映作者生活时代的特征)
通史第13页(总62页)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易经》
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在世界确立统治及初步发展时期(17—20世纪)
学思归纳
●通过历史学
习,你认为推
动西方民主政
治文明体系构<
br>建的主要因素
有哪些?
【阶段特征】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定
的历史。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相互适应、相互促
进,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黄金
时期。
一、政治上,英、美、法、德等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改革或王朝战争的方式走了资本主义发展
道
路。各国最终选择了君主立宪制或共和制。这两种政体的核心特征是代议制民主。从此民主化、法律化、制度化逐渐成为社会普遍接受的原则,体现了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重大进步。
二、经济上,
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先后进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高速发展,主要国家实现由
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
资本主义的过渡。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
三、思想上,启蒙运动为资产阶级建立代表阶级利
益的政权提供了“理想蓝图”。同时,随着资本
主义发展过程中阶级矛盾的激化,无产阶级斗争的理论武
器——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世界意识形
态呈现二元化趋势。
四、科技文化上,科技发展迅速
,成果层出不穷,科学家群星璀璨,科技和生产力的结合日益紧密,
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社
会的巨大变化,带动了文学艺术的全面发展,流派纷呈,巨匠
众多,反映了人类更加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
。
【知识整合】
政治上
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英国革命
(1)革命背景:
A、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阻碍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B、历史传统:
13世纪,英国议会制度基本形成,以《大宪章》为依据,要求限制王权。(国王不得
征税,侵犯臣民人
身自由,尊重法律等)
C、阶级关系:资产阶级、新贵族形成壮大并结盟控制了议会。
D、直接原因:17世纪初斯图亚特王朝的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宣扬君权神授,和议会发生矛盾。
(2)革命的过程:
A、开始标志:1640年,查理一世召开新议会,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
用议会进行合法斗争,提出了
限制王权、获得政治权利的要求。
B、内战时期:1642~1649年,结果:打败王军,1649年1月处死查理一世,建立共和国。
C、共和国时期(1649~1660年):克伦威尔独裁统治的“护国政体”统治时期(1653~1
660年)。
D、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60~1688):克伦威尔病逝后,英国政局动荡不安,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为
保护革命的果实,于1660年迎立查理二世为英国国王,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实行
反动统治。
E、结束:1688年“光荣革命”,荷兰执政威廉和玛丽任国王与女王,标志着议会取得胜利。
2.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和完善
(1)《权利法案》:
①时间:1689年颁布。
②主要内容: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产权、司法权和军权等。(未经议会同意,
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征税;议会的选举应是自由的;议
员有
在议会演说、辩论、议事的自由等)。
③影响:后来议会的权力超过国王,标志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
通史第14页(总62页)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
(2)责任内阁制的形成:18
世纪前期形成。由国王任命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为首相进行组阁,
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
,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3)1832年议会改革
A、背景:工业革命的完成使工业
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普通人生活水平提高推动了政治民主化发展;
旧选举制的弊端严重
B、实质:政治民主化的日趋完善。
C、影响:新兴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选举权;推动英国
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进程,有利于经济发
展和社会稳定;启发工人阶级的觉悟,走向公开政治斗争;对世
界各国的民主进程提供借鉴。
3.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1)君主统而不治。
(2)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掌握立法权。
(3)内阁掌握行政权,对议会负责。
学思归纳
●比较美国总
统制与英国君
主立宪制的异
同
二、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1.独立之初的严峻形势
A、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年)
B、美国诞生:1776年7月4日,《独立宣言》发表。
C、美国打败英国殖民军:1781年,约克镇大捷。
D、美国正式独立:1783年,英美签约,英国承认北美独立。
E、美国独立后松散的邦联政体,使形势动荡。
2.1787年宪法的制订
(1)宪法体现的原则:
第一,联邦制原则:宪法规定了一个强
有力的联邦政府(即中央政府
),同时
让各州保留了较大的自主权。
第二,分权制衡原则:立法、行政、司
法三权分立,互相制约和平衡。
第三,民主原则:总统和议会议员都由
民选产生。
(2)宪法制订的意义和局限
①进步性:
A、建立了联邦制、总统制共和制相结合的国家制度,巩固了独立战争成果。
B、稳定美国社会秩序,促进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C、近代世界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为很多国家所仿效,促进了世界民主化起程。
②局限性:最初没有规定人民的基本权利;允许奴隶制存在,不承认黑人和印第安人的权利。
3.美国联邦政府的成立
注意对比掌握美国建立、独立战争胜利、正式独立及联邦政府成立的时间。
4.美国两党制的形成和发展:
(1)注意三个阶段
(2)特点:与总统制相结合,是美国分权制衡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轮流执政;
(3)本质上: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维护民主政治。
三、法国共和制、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通史第15页(总62页)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
1.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1)艰难的法兰西共和国之路——共和派和君主派的斗争
①法国大革命:1789—1794年
②19世纪法国政体的变迁
A、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2~1794年)
B、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1814年)
C、波旁王朝复辟(1814~1830年)
D、七月王朝(1830~1848年)
E、法兰西第二共和国(1848~1852年)
F、法兰西第二帝国(1852~1870年)
H、法兰西第三共和国(1870~1940年)
③法国共和制的确立的背景(1875年)
A、法国工业革命的发展。
B、普法战争法国战败,1870年9月4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诞生。
C、共和派的国防政府对外接受割地赔款,对内镇压巴黎公社。
D、君主派内讧,共和派以一票优势确立共和制政体。
(2)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1875年宪法
①行政权力归于总统,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
最高统帅,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举产生,在参议院
赞同下有权解散众议院。
②立法权归参议
院和众议院,众议院可以提出并通过法案,议员由普选产生,参议院议员间接选举
产生,有权否决众议院
的决议案;
③总统与参众两院议员共有创议法律之权。总统征得参议院同意后.可解散尚未届满的众议院。
2.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德意志国家的统一
①过程:1864—1870
年,在普鲁士领导下通过三次王朝战争(1864年普丹战争、1866年普奥战争、
1870年普法战
争),完成民族统一。
②意义:结束了德意志的分裂割据状态,为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2
)遏制了法国和奥地
利,德国成为新兴强国,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
③局限:保留了专制主义、军国主义传统,成为欧洲最具有侵略性的国家。
(2)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年颁布)
①德国为联邦制国家;
②帝国元首为德
意志皇帝,拥有任命帝国宰相和官员,召集和解散议会,签署和公布法律,统率军
队等巨大权力;
③宰相为内阁首脑,对皇帝负责而不向议会负责;
④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是立法机构,行使立
法权,联邦议会由加入帝国的各邦代表组成,拥有巨大
权力,帝国议会由选举产生,不能通过任何一项对
政府不利的法案,没有任何行政监督权。
(3)特点: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皇帝和首相真正掌握国
家的最高权力);是一种不彻底、不完
善的代议制(行政机构控制了立法机构,立法机构权力有限)。
学思归纳
●法兰西共和
国之路为何如
此艰难?
通史第16页(总62页)
四、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
经济上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
1.工业革命兴起的背景与条件
①政治前提:较早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并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社会稳定。
②经济条件:圈地运
动提供了劳动力;殖民贸易和掠夺提供了资金;人口、资本流动自由,经济稳
步发展。
③技术条件: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大量生产技术和科学知识。
④必要条件:18世纪中期,英国海外市场日益扩大,推动技术革新兴起(根本原因)。
2.生产技术的革命性变革
①开始标志:最先开始于棉纺织业,
1765年珍妮纺纱机的发明是工业革命开始标志;
②影响最深远的成就:英国工程师瓦特改进的“万
能蒸汽机”,大大推动了机器的发明和使用,加
快了工业化的步伐,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③交通运输业的革命:A.1807年美国的富尔顿发明了汽轮,对加强洲际之间的联系起到了重要作
用
;B.1814年英国的史蒂芬孙发明了火车机车,铁路的出现加快了工业革命的进程,还对当时的
社会
关系造成了冲击,人类进入“铁路时代”。
④扩展:19世纪开始向欧美大陆扩散,铁路业和纺织业成
为两个领先的部门;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
兴行业主要有:棉纺织业、机器制造业、交通运输业。
⑤完成标志:19世纪中期,机器制造业的机器化标志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
3.工业革命的影响:
(1)对世界:
①世界格局:使东方开始从属于西方,资产阶级开始确立对世界的统治,英国成为世界霸主。
②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2)对欧美资本主义国家:
①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人类进入蒸汽时代和铁路时代,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
②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取代手工工场,成为工业生产主要的组织形式。
③文明进程:推动了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迈进,工业超过农业占主体。
④城乡结构:城市化进程加快。
⑤社会结构:形成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
,且矛盾日益尖锐,引发社会主义工
人运动的潮流。(史实:19世纪30、40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
使无产阶级登上世界政治舞台;1848
年马克思主义诞生)
⑥政治状况:引起资产阶级革命
或改革,推动民主化进程。(史实: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日
本:1868年明治维新;美国:
1861~1865年南北战争,巩固联邦统治;德国:1871年统一,颁布
宪法,确立君主立宪制政
体;法国:1875年宪法确立共和制。)
⑦思想文化:促进科学发展,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成为三大进步潮流。
⑧生活及环境:生活日益丰富,但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影响可持续发展。
(3)对亚非拉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①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造成其贫穷落后,引起民族解放潮流。
②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有利于社会进步。
4.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基本(初步)形成
(1)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的扩大
(2)亚非拉国家卷入世界市场
学思归纳
●第一次工业
革命时,中国未能把握住发
展机遇的原因
及对中国产生
的影响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1.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背景与条件
通史第17页(总62页)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
①政治前提:19世纪中后期,
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使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资本主义社
会相对稳定。②经济条件:资本主义
经济的发展和殖民扩张,资本积累。
③市场条件:19世纪中期,世界市场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加大了对商品的需求。
④文化条件:19世纪,近代自然科学的突破性发展并迅速转化为生产力;资本主义作为一种新的社
会
制度在确立后迅速显示出它的优越性。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主要成就
(1)特点:
①在几个工业发达国家同时发生,以美国和德国为中心。
②以重工业为突破口,以冶金、内燃机技术、发电机、电动机、合成化工为标志。
③科学成了技术进步最重要的推动力,人类进入“科学时代”。
④在相对落后的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2)主要成就
①电力的广泛应用:发电机、电动机、电灯、电话等。
②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汽车、飞机。
③化学工业的发展:提炼多种化工合成材料。
④传统工业部门进步:钢铁工业。
3.垄断组织的出现
4.世界市场的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
(1)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
(2)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形成
(3)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建立起来
思想上
学思归纳
●第二次工业
革命中国未能
把握住发展机
遇的原因及对
中国的影响
一、启蒙运动
(理性时代的到来)
(1)启蒙运动的背景:
①政治:它是资产阶级反封建反专制制度的时代要求。
②经济: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发展密切相关。
④法国社会现状:封建专制的天主教国家
⑤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的影响
(2)启蒙运动的核心——理性主义。
“理性”,即人自己思考,运用自己的智力去
认识、判断和理解事物的能力。
(3)性质: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也
是欧洲发生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4)概况:
启蒙运动于17世纪兴起于英国(代表人物霍布斯、洛克),18世纪在法国达
到高潮,然后扩
展到西欧各国。
(5)主要观点:
①伏尔泰:提倡天赋人权,反对君主专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②孟德斯鸠:倡导天赋人权,反对封建专制,提出三权分立学说。
③卢棱: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说,“天赋人权”。
通史第18页(总62页)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
④百科全书派(狄德罗):科学、理性。
⑤康德:人权、自由、平等。
(6)启蒙运动的影响:
A、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建立资本主义制度作了思想和
理论上的准备;
B、直接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动员;
C、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的革命和改革,其思想主张成为近代
资本主义国家的立国之本;
D、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E、成为人们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发
挥了重要作用。
学思归纳
●巴黎公社的
意义是什么?
其失败的必然
性说明了什
么?
二、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和工人运动的发展
1.空想社会主义理论
2.工人运动的兴起
3.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共产党宣言》
(1)历史条件
①根本条件: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生产力迅速发展
②社会经济前提:随着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病日益暴露
③理论来源: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④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队伍壮大,欧洲爆发三大工人运动,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⑤主观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理论研究
(2)诞生
A、标志: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
B、主要内容:
a、阐述了马克
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肯定共产主义最终将取代资
本主义;
b
、明确指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用暴
力推翻资
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c、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
C、意义:《共产党宣言》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
的
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
4.巴黎公社:历史背景。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巴黎公社革命的意义。
科技文化
一、近代科技的重大成就
1.经典力学
(1)主要内容:
A、16世纪
末,伽利略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依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为经典力学的建
立奠定基础。
B、17世纪晚期,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和物体运动三大定律,是经典力学建立的标志。
(2)历史地位: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促进了资本主义两次科技革命的出现。
2.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1)19世纪以前,神创论占统治地位。
(2)拉马克的早期生物进化思想
(3)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创立了生物进化论。
①主要观点: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选择。
通史第19页(总62页)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
②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异。
③影响:
挑战封建神学、开创生物学发展的新时代;对欧洲思想界和处于国家危亡时期的中国思想界产
生
了巨大影响。
3.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工业革命
(1)蒸汽机的发明:
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2)电气技术的应用:
法拉第发现
电磁感应现象(理论基础);德国工程师西门子制成发电机;比利时人格拉姆发
明电动机;美国人爱迪生
创建第一个发电站。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3)影响: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生产力的发展改变着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
4.相对论和量子论的形成
(1)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领域最伟大的革命,它否定了经典力
学的绝对时空观,深刻揭示了时
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它发展了牛顿力学,将其概括在相对论力学之中,
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
的高度。
(2)量子论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取得革命性的进
步,它与相对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
学的基础。
学思归纳
●请用史实说
明自然科学的
发展进步与社
会政治经济发
展之间的关
系?
通史第20页(总62页)
二、文学艺术的发展
1、文学的主要成就
(1)浪漫主义文学(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
①背景:工业革命的扩展、法国大革命的进行;对“理性王国”深感失望
②代表作品:
③特点:反对崇尚理性,强调歌颂人的本能感情;想象丰富的构思和跌宕起伏的情节
④影响:批判了封建制度,支持了法国大革命后欧洲的民族民主运动
(2)现实主义(19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早期)
①背景: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日趋尖锐。
②代表作品:
③特点:关注社会问题,深入剖析社会生活的本质,揭露批判社会的罪恶。
④影响: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社会本质
2、美术的主要成就
(1)新古典主义(18世纪末19世纪初)
①背景:法国大革命后社会动荡;资产阶级追求古希腊罗马的英雄主义精神。
②特点:突出理性,以重大事件为题材,注重画面严整和谐。
③代表作品:戴维《马拉之死》《拿破仑加冕》,安格尔《泉》
(2)浪漫主义(19世纪30年代前后)
①背景:人们对“理性王国”深感失望。
②特点:注重表现人的感情,运用鲜明色彩和奔放的笔法,强调画面整体的完整和统一,强调色彩
的作
用,画面丰富多彩。
③代表作品:德拉克洛瓦《自由引导人民》
(3)现实主义(19世纪中期及以后)
①背景:资本主义的弊端日益暴露,社会矛盾日趋尖锐。
②特点:注重表现社会现实。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
③代表作品:米勒《播种者》《拾穗者》;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4)印象画派(19世纪后半期)
①背景: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
②特点:强调光和色,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
③代表作品:早期莫内《日出·印象》。后期梵高《向日葵》;塞尚《樱桃和桃子》。
3、音乐的主要成就
(1)浪漫主义:德国的贝多芬是连接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音乐的桥梁,
代表作有《英雄交响曲》《命
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和《合唱交响曲》。奥地利的约翰·施特劳斯被
誉为“圆舞曲之王”,代
表作品《蓝色的多瑙河》。奥地利的舒伯特被誉为“歌曲之王”,代表作品是《
小夜曲》。
(2)歌剧:意大利威尔第的《茶花女》,普契尼的《蝴蝶夫人》;法国比才的《卡门》
(3)民族乐派:俄国柴可夫斯基,其代表作有芭蕾舞剧《天鹅湖》《胡桃夹子》等。
(4)特点:时代性、多样性、民族性
4、电影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1)条件: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科学技术的进步。
(2)产生:1895年底,法国卢
米埃尔兄弟首次向公众放映自己拍摄的电影短片,标志着电影的诞
生。最初的电影是黑白无声片,称为“
默片”。1927年,电影进入有声片时期。二次大战后,电影
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宽银
幕和立体声电影等相继问世。
学思归纳
●资本主义世
界市场的形成
和发展经过了
一个怎样的发
展历程?
【重点、难点破解】
(1)第一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的经济根源和社会根源(资
金、劳动力、市场、工场手工
业的发展、政治保障);蒸汽机的发明对生产力发展(蒸汽时代)、工厂制
的建立(工厂成为工业生产的
主要组织形式)、工业布局的影响;工业革命的影响(工厂制、城市化、社
会关系、自由主义经济理
论、对外扩张)。
(2)第二次工业革命:掌握在电力(发电机)、
内燃机等领域取得的突出成就(美、德扮演的重要角色);
影响(突出工业生产结构、生产组织形式的变
化)。
(3)两次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的形成影响(对比):①注意19世纪中后期,一个以欧美资本
主义国
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工业革命的影响);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
终建
立(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②明确两次工业革命中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
展提供了技术条件;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格局,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原料基地和商品市场);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的确立,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成熟。③从“世界连接为一
体”的角度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对市场形成的影响。如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国际劳动分工向广
度和深
度发展、全球化文化交流的扩大。认识世界市场形成过程中资本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
国家的地位(
资本主义国家:世界贸易和国际分工的最大受益者;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工业开
始艰难发展)。
⑷近代西方政治文明演变的一般规律是: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立法→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政体→
工业革命下发展完善。虽然国情与确立时间不同,但其本质都是资产阶级力图通过议会的设置掌握
国家
的立法权,并通过立法来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主线趋势:呈现出由专制到民主、由人治到法
治的发展趋
势。
⑸关于英国君主立宪体制:A、英国的国家元首:英王。国家元首产生方式:继承。国家元首有无
任期:无任期。国家元首有无实权:无实权。B、英国政府的首脑是:首相。政府如何产生:多数
党获得执政地位后,由首相委任各部大臣,组成责任制政府。国家权力的中心:内阁。C、对英国
君主
立宪制特点的理解要抓住关键词:议会权力至上,君主统而不治,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关键
提示:英国
责任内阁制产生的程序及其议会、内阁、首相之间的关系:①内阁制是指英国国家行政
通史第21页(总
62页)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
机构的核心,由多数
党组成,并对议会负责。“议会至上”或“议会主权”原则是英国内阁制奠定
的基石。②首相是内阁的首
脑,一个政党成为多数党时就获得执政地位,党的领袖就会被国王任命
为首相。首相地位非常重要,他有
权提名内阁成员,即各部大臣,决定国家重要政策,掌握国家行
政大权。同时,他又能通过议会掌握立法
权。这样,首相实际上掌握了国家大权。首相在英国被誉
为“无冕之王”。首相领导的内阁成为英国政治
权力的中心。③议会与内阁之间的关系:议会是立
法机构,内阁是政府机关,内阁需对议会负责。首相和
内阁成员即各部大臣都是下议院的议员。如
果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垮台,但首相也有权
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⑹美国宪法规定了美国的政体是总统制共和国。按照“三权分立”的原则.国会
、总统和法院分别
行使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互相制约。根据美国宪法,总统由选民间接选出,执掌
美国行政权,
并直接对选民负责。总统的权力能使联邦的行政权保持强有力的地位。(2)注意对英美两
国政体的比
较,如英王与美国总统的产生方式、权力大小;英国内阁与美国内阁的差异:英国议会和美国
国会
的差异等。
⑺注意综合考查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的途径、方式、类型、代议制确立的
影响和意义。注意依
托材料考查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国王、议会、宰相之间的关系)如皇帝掌握国家
大权,宰相主持
内阁,宰相由皇帝任命而非议会选举,对皇帝负责等。注意分析法、德两国确立不同政体
的途径与
原因。如法国:共和派和保皇派经过了曲折反复的较量:“一票定共和”。德国:通过王朝战争
完成
统一;保留了普鲁士的专制主义传统。原因:法国:保皇势力强大:小农经济长期大量存在使工业<
br>革命进程相对缓慢。德国:历史上长期处于四分五裂割据状态,阻碍德国的发展;普鲁士国王成为
德国皇帝.权力至高无上。
⑻蒸汽机发明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要明确:①蒸汽机在欧洲和北美广泛采用.
人类进入蒸汽时代。②
蒸汽机促使工场手工业作坊转变为机器大工业工厂,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真正意义上的
社会化大生产逐渐形成。③在工业化进程中,形成了许多工业城市,英、法、美等国家成
为工业国
家。④蒸汽动力在交通运输工具上的应用,使得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
体。
⑼电气技术应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①随着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和使用;便利的电力开始带动机
器,成为影响人们生产和生活的一种新能源。②长距离输变电技术成熟.使工业获得了比蒸汽机更
强大、更方便的动力,机器使用更加普遍,更多工业部门涌现.技术更加先进。(电气革命时代)③
资
产阶级开始确立对世界统治,垄断组织产生。④城市面貌和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结
合电器
的发明使联想其对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
⑽注意思考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思想的一次革命,它否定
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论,从本质上修
正了由狭隘经验建立起来的时空观,深刻地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
质属性。同时,它也发展了牛顿
力学,将牛顿力学概括存相对论力学之中,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
度。在量子论基础上发展
起来的量子力学.极大地促进了原子物理、固体物理和原子物理等科学的发展。
同时,也标志着人
类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开始从宏观世界深入到微观世界。
学思归纳
●请你整理一
下资本主义世
界经济(经济
模式、世界市
场及经济体
系)发展的时
间轴?
通史第22页(总62页)
中国近代史(政治、经济、文化)大事纲要
(1840——1949年)
1839年虎门销烟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
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战争结束
1843年签订《黄埔条约》《望厦条约》
1851 金田起义
1853 ①定都天京②颁布《天朝田亩制
度》
1840年列强的经济侵
略,自然经济
开始瓦解,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出
现,无产阶级产生
1840 年洋装洋房西餐在中国出现
1842
年魏源《海国图志》提出“师
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学习西方科技。
19C60--
90S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
思想,主张学习西方科技
1872年《申报》创刊,近代出版最
长
1881年中国第一条自建铁路唐胥铁
路
1885年早期维新思想产生
1896年中国第一次电影放映
1898
年戊戌变法。维新派主张学习
西方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
1905
年①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
②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
1909
年①京张铁路②冯如制造第
一架飞机,中国航空业起步
1910年清政府颁布剪辫通令
政治
经济 文化
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
1856年天京变乱
1858年《天津条约》
1859《资政新篇》
1860年①火烧圆明园
②《北京条约》
19C60—1895年 洋务运动(自强求
战争结束
富)
1864年天京陷落
1861年安庆内军械所,最早军用企
业
19C70S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
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标志近代
航运业起步
1877年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自
办电报开端
1894年战争爆发
1895年
甲午战争后,民资经济初步
1894年兴中会成立
发展
1895年①威海卫战役②《马关条约》
1896 年大清邮政局成立,发行大龙
战争结束
邮票
1898年义和团运动兴起
1900年战争开始
1901年《辛丑合约》战争结束
1905同盟会成立
1911 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
1912 ①中华民国成立《临时约法》
1912年
民国初期,一战期间,民资
②宣统帝退位,清王朝结束
经济短暂的春天
通史第23页(总62页)
政治
经济
文化
1912年袁世凯迁都北京,标志北洋军
阀开始统治
1915年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
1919年 巴黎和会外交失败,五四运动
爆发
1921年
中共一大召开,中共成立
1922年中共二大召开制定民主革命纲
领
1923
年①中共三大召开②第一次工人
运动高潮
1924年
国民党一大召开决定国共合
作,黄埔军校创立
1925年广州国民政府成立
1926年北伐开始,打击吴佩孚、孙传
芳、张作霖三大军阀
1927年①汪蒋发动四一二、七一五反
革命政变,国共合作失败
②南昌起义:中共开始独立领导
武装斗争
③八七会议:决定土地革命和武
装反抗
④秋收起义
1928年①创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农
村包围城市道路
②张学良改旗易帜,北洋军阀统
治结束
1931年 九一八事变,东三省沦陷
1934年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长征开始
1935年①遵义会议:纠左、肯毛
②发表《八一宣言》提出建立抗
日民族统一战线
③ 中央红军到达陕北
1936年 ①会宁会师,长征结束
②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
变
1913年中国第一部故事片《难夫
难妻》
1915年
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
学)
1918年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李
大钊)
1919年一战后帝国主义卷土重
来,民资遭受挫折
1920年中国首次参加万国邮联大
会
1924年
国民党一大,孙中山提
出“新三民主义”,成为第一次国
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1927 年国民政府统治初期, 民
资经济较快发展(1936年达到近
代最高水平)
1927 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
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逐渐形
成
1931年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
女红牡丹》
通史第24页(总62页)
历史是生活的教师。——(意)克罗齐
政治 经济
文化
1937年 ①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开始
②《国共合作宣言》发表,第
二次国共合作开始
③国民党军队四大会战
④南京大屠杀
1940年 百团大战
1941年 日本进攻敌后战场,实行三光
政策
1945年 ①日本投降
②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议
1946年 ①政协会议召开
②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内战
爆发
1947年
①国民党开始重点进攻陕北
和山东
②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③中国首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内蒙
古成立
1948年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1949年 ①北平谈判
②渡江战役,解放南京、国民党
政权被推翻
③七届二中全会(西柏坡):重心
转移到城市
1937年
抗日战争爆发后, 民资经济
遭到沉重打击
1940年 抗日战争时期,
毛泽
东提出“新民主主义论”,标志
着毛泽东思想成熟
1945年
中共七大,毛泽东思想
写入党章
1940年日本提出“适地适产主义”
1946
年解放战争爆发后,民资经济陷
入绝境
1949年
解放战争即将胜利,毛
泽东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
政》
通史第25页(总62页)
第三部分 世界现代史
宏观概要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人类开始步入探索社会主义发
展道路的新时期。世界现代史,是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曲折前进
的历史;是资本主义与
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并存、互相影响、互相对抗的历史;是世界各国人民争
取独立、民主和
平与发展的历史;同时,也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推进的历史。
学思归纳
●纵观世界历
史发展的历
程,历次社会
变革都
是发生
在生产力水平
比较高,由经
济基础的变化
而推动的。而
社会主
义革命
却发生在相对
落后的地区,
其原因是什
么?由此你得
出什么启
示?
第一单元20世纪上半叶的世界(1917—1945年)
【阶段特征】
20世纪两大现代化经济模式:苏联斯大林模式和西方国家干预经济模式。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的探索与实践。十月革命后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
平。1921年推行新经济政
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的关系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斯大林时期开展
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逐
渐形成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面对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胡佛采用传
统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未能挽救危机。罗斯福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加强国家对金融、农业、工
业、社会救济、公共工程
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干预,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知识整合】
一、俄国十月革命
1.俄国十月革命的背景和条件
(1)俄国革命的历史条件:
①客观条件:
A、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国,已
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具有帝国主义特征;但资本主义的发展远
远落后于美德英法等国,各种社会矛盾十
分尖锐。
B、一战一方面激化了俄国的各种矛盾,加速了革命形势的发展;另一方面,各主要帝国主义
国家
大多卷入战争,为俄国革命创造了有利条件。
②主观条件:
A、俄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即布尔什维克党)的成熟;
B、广大贫苦农民成为革命的同盟军。
(2)二月革命:
A、时间:1917年3月(俄历二月)
B、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C、结果:
A、推翻了统治俄国长达三百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即沙皇的专制统治);
B、形成了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并存的局面(二月革命俄国政治形势的基本特点)。
2.十月革命的胜利
(1)列宁发表《四月提纲》(1917.4)
①名称:《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
②内容:
A、革命的任务: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B、革命的口号:明确提出“不给临时政府以任何支持”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
C、革命的方式: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
通史第26页(总62页)
③意义:《四月提纲》给布尔什维克党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指
明了革命发展的道路。
(2)七月流血事件: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和平夺权已不可能,转向暴力革命。
(3)十月革命的胜利:
①经过:
A、开始:1917.11.6
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武装起义首先在彼得格勒发生;
B、发展:1917.11.7
占领彼得格勒的主要战略要地和政府各部,进攻冬宫;
C、高潮:1917.11.8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胜利→莫斯科等城市武装起义成功→苏维埃政权在全国各
地建立(1918.2)
②结果:A、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全部政权转归苏维埃;B、俄国最终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
③性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4)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A、1917年11月7日,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
B、大会宣布一切权
力转归工兵代表苏维埃,通过了《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和平法令》和《土
地法令》。
C、选举产生了世界上第一个工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
3.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学思归纳
●战时共产主
义政策向新经
济政策转变的
必要性及启示
是什么?
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0年)
(1)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战胜敌人。
(2)特点和实质: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点。
(3)内容:实行余粮收集制。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
(4)影响:
A、它是在战争环境和经济被破坏的条件下被迫采取的非常措施,最大限度地集
中了全国的人力、
财力、物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捍卫了苏维埃政权。
B、许多措施超
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苏俄幻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战争结束后给经济和社
会带来严重负面影响。
2.新经济政策(1921—1928年)
(1)必要性:战时共产主义的弊端引发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2)内容
①农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②工业: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所有,中小企
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
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企业。
③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④实行按劳分配。
(3)特点与实质:
A、特点:利用商品、市场、货币关系,恢复发展国民经济(国家资本主义方式)。
B、实质
:在无产阶级政权掌握经济命脉的情况下,通过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恢复国民经济,
进而使社会主
义成分战胜资本主义成分,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4)作用: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逐步向社会主义
过渡的正确途径;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巩固了工农联盟。
通史第27页(总62页)
3.“斯大林模式”的建立
(1)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
①以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管理经济:
②推行单一的公有制;
③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④优先发展重工业。(政治方面:以党代政,权力集中,个人高度专权。)
(2)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①积极:
A、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
,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形成了比较
齐全的工业体系;1937年,苏联的工业生产
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苏联
国民文化素质普遍得到提高,不但扫除了文盲,而
且培养了大批各方面的专家。
B、苏联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C、这一模式的某些做法也为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对本国经济实行一定程度的宏观调控提供了借鉴。 ②弊端:超越了苏联生产力发展的水平,逐渐僵化,阻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严重妨碍了社会主义
优
越性的发挥。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大都照搬这种经济模式,产生了消极影响,成为后来东欧剧变
和苏联解
体的历史根源。
A、在经济建设中,由于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B、由于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
C、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
D、长期僵化地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学思归纳
●近代以来,
资本主义经济
运行机制的演
变?
三、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1)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激化。
②具体原因:
A、生产与销售的矛盾日益突出。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人民相对贫困,供需矛盾尖锐。
B、分期付款、银行贷款、股票过度投机,加剧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
C、各国长期推行自由放任政策,造成市场虚假繁荣,无法阻止危机大规模爆发。
③直接原因:1929年的纽约股市崩盘。
(2)经济危机特点
波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特别长,破坏性特别大。
(3)经济危机的严重影响
①经济:资本主义世界损失惨重,经济萧条;推动资本主义各国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②政治:引发政治危机,社会动荡不安,法西斯主义开始泛滥,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
③国际关系: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以邻为壑,转嫁危机,提高关税,实行货币贬值,争夺国际市场,
不仅
加深了危机,而且使国际关系日趋恶化,大战迫在眉睫。
(4)自由放任政策的失败
2.罗斯福新政
(1)背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打击;胡佛政府采取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危机不断恶化;1933
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总统,首要任务是尽快摆脱危机。
通史第2
8页(总62页)
历史就在每一个人的生活中—— 莎士比亚
(2)措施:
①整顿财政金融:整顿银行,统制货币,改革银行体系和税制等,重建银行信誉。
②调整工业
生产(中心措施):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加强对经济的管制;发起蓝鹰运动,公平
竞争,以资鼓励
;签署《全国劳工关系法》,规定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标准,承认劳动者有组织起
来与雇主集体谈判的权
利,缓解劳资矛盾。
③调节农业生产:减少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政府收购剩余农产品以控制市场价格。
④实行
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通过《社会保障法》,进行社会救济和保障;兴办公共工程,增加就
业机会,刺激
生产和消费,稳定社会秩序。
⑤加强社会立法。签署《全国劳工关系法》,规定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标
准,承认劳动者有组织起
来与雇主集体谈判的权利,缓解劳资矛盾。
(3)核心:用国家力量扩大消费,调整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4)“新”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5)实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
(6)影响:
①对美国:a、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危机,但成效显著,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工商业和国民经
济状况显著改善;b、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维护了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②对
世界: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进入政府大规模干
预经济的时
代,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3.凯恩斯主义
(1)背景:经济大危机暴露出自由放任政策的弊端,冲击了传统的经济理论。
(2)内容:国家应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和调节。
(3)评价: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经济学的
观念,它的提出被称为“凯恩斯革命”;成为二战后西方
各国制定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推动了经济发展
;20世纪70年代后,它在经济学中的主流地位被
其他学派取代。
学思归纳
●通
过罗斯福
新政的学习,
你认为应该如
何正确地面对
经济发展过程
中的
问题?
四、20世纪上半期的世界文学
1.现实主义:萧伯纳《苹果车》、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
2.苏联文学:高尔
基《母亲》,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作品奠定了苏联社会主
义文学的基础;
3.亚非拉美民族文学:印度的文学巨匠泰戈尔《戈拉》、中国的鲁迅《呐喊》、哥伦比亚的马尔克
斯
《百年孤独》、尼日利亚的索卡因是其中的代表;反映了反帝反殖和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破解】
⑴苏(俄)联的经济政策:A、复习时注意第一步——记住史实;第二步
——思考命题角度,如比
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内容的不同:余粮收集制——粮食税;工业
国有化——恢复资
本主义私人企业、恢复商品流通和商品交换;取消自由贸易、普遍义务劳动制——按劳
分配。对这
两大政策作用的认识与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最大限度集中全国人力、物力,保障军事胜
利,
后期造成经济危机并诱发严重政治危机.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新经济政策:利用商<
br>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是对马克
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它的实施.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
复,有
利于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形势。
B、“斯大林模式”反映了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又一经济体系
的产生。所谓“斯大林模式”,指
通史第29页(总62页)
历史
学家不能容许历史学这门学科堕落到这种地步,以致于捏造的历史成为宣传政治神话的工具。塔帕尔(印度) <
br>的是斯大林开创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它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系(实行单一公有
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排斥市场经济)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为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
量
,优先发展重工业)。在这一模式下,国家可以按照统一计划调配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在较短时
间内实
现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农业上苏联推行了农业集体化运动,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里。
在工业领域
通过两个五年计划建设,迅速实现了工业化。到1937年.苏联工业产量已居欧洲第一,
世界第二。苏
联经济实力的增长,也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积极作用)。但复
习时也要注意这一
模式的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
水平提高缓慢;国家从农
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指令性计划,压制地
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苏联经
济的持续发展。特别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后来被长期固定下
来并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一个重
要原因。
C、注意拓展考查罗斯福新政、斯大林模式对(比较两种经济模式:时间、背景、前提、手段
、目
的、影响)后来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所产生的影响。
⑵关于三十年代经济大危机
:注意归纳要点记史实:A、爆发的原因:①根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
占有之间的矛盾。②主要原因:生产与销售之间的矛盾。③具体原
因(加剧因素):自由放任政策、过度
的股票投机活动、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的刺激等。B、爆发:1929
年10月,美国纽约股市崩盘。C
、特点:范围广、时间长、破坏大。D、影响:激化社会矛盾,引
发社会危机;各国加紧争夺世界市场,
引发世界形势紧张。注意借助材料创设新情景来命题,如有
的学者认为:危机并不一定就绝对是一件不好
的事情。“危机”这个词本身就包含着“危害”和“机
会”两层含义。就资本主义发展而言,“机会”是
指:调整供求矛盾,经济重新获得活力等。
⑶罗斯福新政:A、首先要记住史实:①背景:经济大危机
:胡佛自由放任经济政策;1932年罗斯
福当选为总统。②主要措施:整顿金融和银行业,恢复银行信
用;调整农业,恢复农业生产;通过
工业复兴法,恢复工业生产;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缓解失业,稳定
社会: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等。
③特点:在保持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国家全面干预经济。其实质是资本
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完
善和调整。④影响:美国渡过了经济大危机,缓和了社会矛盾;保留了资产阶级民
主政治;开创了
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对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⑤有人这样形容罗斯福
新政前后
企业与政府关系的变化:新政之前.企业主是老板,政府是“守夜人”;新政以来,企业主是大
老
板,政府是“守夜人”兼二老板。注意对比英国在19世纪中期、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在<
br>20世纪晚期根据这一理念分别采取的经济政策,指出其原因,分析其影响。
学思归纳
●经济政策的
制定是由意识
形态决定的
吗?从现代世
界两种经济模
式的发展历
史,影响经济
政策制定的因
素有哪些?
通史第30页(总62页)
<
br>历史学家不能容许历史学这门学科堕落到这种地步,以致于捏造的历史成为宣传政治神话的工具。塔帕尔(
印度)
第二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1945—至今)
【阶段特征】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经历了由两极到多极化的演变趋势。二战后初期形成美苏两分天下的雅尔
塔体制,奠
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美苏全面“冷战”,出现两大军事阵营对峙,美苏两极格局
最终形成。20世
纪六七十年代,由于西欧的联合、日本的崛起、中国的振兴和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两极格局受到越来越大
的冲击,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多极
化趋势加强,具体表现为“一
超多强”的局面。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格局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二战结束到20
世纪60
年代末,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第二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到
20
世纪末,世界经济格局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迅速。第三阶段,从20世纪<
br>90年代至今,经济全球化发展迅速。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建立
福利国家,资本主义发展进入黄金时
期。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陷入“滞胀”,美、英等国实行国家
干预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混和
经济”。斯大林模式暴露出许多弊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
夫等进行改革,但最终都
以失败告终,1991年苏联解体。
原子能的利用、电子计算机的发
明发展、互联网的应用、生物工程和航天技术等的发展都极大
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文学艺术、影视艺术
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学思归纳
●第二次世界
大战后,世界
现代化进入稳
定发展时期的
诸多有利因素
有哪些?
【知识整合】
一、二战后的世界政治格局
1.两极格局的形成
(1)两极格局形成的历史背景
①二战结束后,由于社会制度
和意识形态的根本对立以及国家利益的不同,美苏由战时同盟关系走
向对抗。
②二战刚刚结束,人们对战争深恶痛绝,和平成为时代的潮流,美、苏不敢贸然发动战争。
(2)两极格局形成的概况
①1945年雅尔塔会议召开,形成雅尔塔体系,奠定了两极格局的框架(实质:美苏两分天下)。
②1946年,丘吉尔“铁幕”演说,揭开美国对苏联“冷战”的序幕。
③“冷战”的表现(“冷战”重点在欧洲)
A、政治上:a、杜鲁门主义(1947年)出台
,标志着“冷战”的正式开始。b、1948年,柏林危机
成为美苏“冷战”的第一高潮;1962年,
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冷战”的第二次高潮。c、1947年,
苏联等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
br>B、经济上:a、实施马歇尔计划(又叫“欧洲复兴计划”,“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b、<
br>苏联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进行反击,以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封锁。
C、军事
上:a美国倡建北约组织:为了遏制苏联,加强对西欧的控制,1949年,美、英等12国签
订了《北
大西洋公约》,实行集体防御,建立北约组织。b苏联倡建华约组织:为了对抗北约,1955
年,苏、
波、捷、罗等八国签订了《华沙条约》,建立华约组织,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
④“冷战”中的局部“热战”(重点在亚洲)
①朝鲜战争:使中美关系彻底破裂,美国采取遏制中国的政策;“冷战”从欧洲扩大到亚洲。
②越南战争:耗费了美国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导致美国的霸权地位相对衰落,苏联在军事实
力上大
体赶上了美国。
3、两极格局形成的影响
通史第31页(总62页)
历史学家不能容许历史学这门学科堕落到这种地步,以致于捏造的历史成为宣传政治神话的工具。塔 帕尔(印度)
①“冷战”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的局面,世界被分裂成两大阵营,双方剑拔 弩张,使
世界局势动荡不安,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
②两大集团势均力敌,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
③在两大集团对峙的夹缝中,第三世界国家发起不结盟运动,实力不断发展壮大。
2.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欧洲走向联合
①原因:
A、二战后西欧的国际地位严重下降;
B、在两极格局下,实现欧洲安全的需要;
C、西欧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欧洲统一的思想源远流长;
E、欧洲国家拥有相似的价值观;
F、法德和解,为欧洲一体化创造了条件。
②经过:
A、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
B、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正式成立;
C、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 立。其主要目标是:在共同体成员国之间实现商品、劳务、人员和资本的
真正自由流通。
D、 1991年,欧共体通过《欧洲联盟条约》(又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欧共体更名为欧盟。(1992年正式签署)
E、1993年11月1日欧盟正式诞生。欧洲一体化从经济领域扩大到政治和军事领域。
F、2002年,欧元正式启用。(1999年问世)
③作用:
A、对西欧:促进 了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西欧国家在经济上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
在政治上力图推行独立自 主的外交政策。
B、对世界:增强了西欧抗衡美苏的实力,美国霸权地位受到严重冲击,被迫调整对欧 政策,冲击
两极格局,促进了世界多极化趋势。
(2)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①原 因:进行了比较广泛的社会改革和民主改革;美国的大量援助;朝鲜战争提供的机遇;重视科
技和教育; 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计划等。
②表现:20世纪80年代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③影响:资本主义世界经济 领域形成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日本开始推行自主的外交政
策,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①原因:新兴独立国家所面临的维护国家独立和发展经济的迫切任务 ;美苏的争霸引起世界局势的
动荡,他们不愿意卷入美苏间的斗争。
②兴起: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的召开,标志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
③ 影响:形成了一支新的国际政治力量,有力冲击了两极世界格局,推动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
展,加速 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
(4)中国的振兴
3.世纪之交的世界政治格局
通史第32页(总62页)
学思归纳 ●近代以来,
世界格局经过
了几次大的演
变?每次格局
的演变,对中国的影响如
何?
历史学家不能容许历史学这门学科堕落到这种地步,以致于捏造的历史成为宣传政治神话
的工具。塔帕尔(印度)
(1)两极格局瓦解: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2)多极化趋势加强
①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
②欧洲进一步走向联合。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
③日本加快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④俄罗斯军事可与美抗衡。
⑤中国综合国力迅速提高等。
但多极化仍只是一个趋势,最终形成将是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
学思归纳
●二战后初期
美国谋取世界
霸权的举措?
二、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
1.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历史背景
①教训:二战即将结束,为
避免经济危机的加深,防止战争悲剧重演,有识之士主张建立有效机制,
稳定世界经济。
(2
)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二战冲击了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德、意、日百废待举,英、法实力削
弱,世界
经济体系亟待重建。
(3)美国的野心:美国经济实力膨胀,企图按照自己的意志规划战后的“世界经
济蓝图”,确立在
世界经济中的霸权地位。
(2)形成
①布雷顿森林体系——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建立
A、确立:
a.19
44年夏,美、英、中等44个战时盟国代表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联合国货币
金融会议
,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
b.1945年,根据《布雷顿森林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
复兴开发银行正式成立,在此基础
上建立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称布雷顿森林体系。
B、宗旨:
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稳定国际汇率,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加强国际货币合作,通过提供短期贷款缓解成员国国际收支不平衡。
b.世界银行:向成员国提供贷款,以促进该国的经济恢复和发展,推动并促进国际贸易的均衡增长。
C、特点:
a.成员国实行固定的汇率制,各国货币与美元的汇率基本固定,美元与黄金的比价固定。
b.投票权的多少根据成员国认缴资金的数额决定。
D、实质: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E、作用:
a.积极:为世界货币
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金融货币秩序,促进
了世界贸易,有利于世界经
济的发展。
b.消极:美元成为国际支付手段和储备货币,确立了美国在世界经济的霸主地位,满足了
美国对外
扩张的需要。
F、瓦解: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西欧崛起,美国经济实力相对
削弱,无力承担稳定美元的责任,
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相继两次宣布美元贬值。各国纷纷放弃本国货币与
美元的固定汇率,采取浮动
汇率制,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瓦解,美元地位下降。
通史第
33页(总62页)
历史学家不能容许历史学这门学科堕落到这种地步,以
致于捏造的历史成为宣传政治神话的工具。塔帕尔(印度)
②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建立
A、原因:a.贸易保护主义阻碍
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到加强国际贸易协调与合作的必要。
b.战后美国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
积极倡导建立国际贸易组织,以利于其商品输出。
B、建立:1947年,美国、中国等23国签署《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简称“关贸总协定”。
C、宗旨及目的:
使各缔约国通过谈判削减关税,消除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充分利用
世界资源促进经济
发展。
D、实质:
《关税及贸易总协定》是一个有关关税与贸易
政策的国际性多边协定,实际上一直起着国际经
济组织的作用。
E、作用:确立了国际自由贸易体制,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3)影响 <
br>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成为二战后支撑世界经贸关系的三大支柱。在此基础
上,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②有力地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完善,顺应了世界经济
全球化的历史趋势,反映了二战后
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③在三大支柱中,美国拥有特殊地位,有利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
2.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国家大力干预经济)
①背景: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吸取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教训,普遍放弃自由放任政策,接受凯
恩
斯主义,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②方式:(在不同的国家,政府干预的重点不同)
A、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
B、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代表:日本。
C、通过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代表:美国。
③
评价:A、积极: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私人资本生产的盲目性,保证了生产的社会性。B、局限:国
营企业
普遍存在经营不善、效益低下的弊端。
(2)调整企业经营方式:
①人民资本主义:股票分散化,起到缓和社会矛盾和大量吸收资金的作用,使资本社会化。
②
经营者革命: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使管理社会化,提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新中间
阶层”迅
速壮大。
(3)出现福利国家,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①原因:财富分配不均引发社会动荡,政府提供福利符合人道主义要求,是应尽的义务。
②目的:缩小贫富差距,维护社会稳定。
③特点:
A、资金来源于个人、企业和国
家补帖;B、种类繁多;C、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D、是公
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
的保障;E、20世纪80年代后,规模缩小。
④实质:是由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是分配领域社会化的反映。
⑤评价: <
br>A、积极:反映了分配社会化的趋势,使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缓和了社会矛盾,扩大
了社会消费,拉动了经济发展。
通史第34页(总62页)
学思归纳
●近代以来,
伴随着资本主
义的产生和发
展,先后产生
了经济思想?
历史学家不能容许历史学这门学科堕落到这种地步,以致于捏造的历史成为宣传政治神话的工具。塔帕尔(印度
)
B、消极:降低工作积极性,增加企业成本,造成普遍的国家财政赤字。
(4)调整产业结构
第三产业蓬勃发展,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部门。其产值在国民经济
中所占比重、就业人
数在总劳动力中所占比重都迅速上升。
(5)“新经济”的兴起: ①概念: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
代表:美国。
②作用:推动了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6)二战后调整和改革的成效:
①发达国家经济高速增长,20世纪50~60年代进入“黄金时期”,避免大的经济波动。
②1973年,“黄金时期”结束,发达国家出现经济“滞胀”现象。
③20世纪80年代以
来,为了走出困境,发达国家纷纷调整政策,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出售部
分国有企业,削减社会福利
开支;英美等国逐渐形成一种将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国有制与
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
学思归纳
●从苏联经济
改革中,你能
得到哪些启
示?
三、二战后苏联的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年)
(1)内容:
①重点放在农业方面: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鼓励农民和农场发展家庭副业;开
垦荒地,提倡种植玉米。
②工业方面:废弃部门管理制;给企业部分权利;承认物质利益。
(2)结果: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未从根本上突破。
2.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年)
(1)内容:重点放在工业方面:恢复部门管
理体制;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
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注重发展重工业。
(2)结果:改革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架,70年代后期经济发展变缓。
3.戈尔巴乔夫改革
(1)内容:
A、首先开始经济改革,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
变革:国家用经济管理方法取代行政命令,打破单
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发展。
B、后期把改革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
(2)结果:
①积极:突破了旧体制,进行了根本性变革。
②局限:没有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陷入困
境,经济继续滑坡;政治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国内局势失控,导致1991年苏联解体。
四、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1.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1)欧洲联盟
①1993年成立,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1999年欧盟单一货币欧元问世。
②影响:提高欧洲国际地位;促进世界多极化。
通史第35页(总62页)
历史学家不能容许历史学这门学科堕落到这种地步,以致于捏造的历史成为宣传政治神话的工具
。塔帕尔(印度)
(2)北美自由贸易区:1994年由美、加、墨组成;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
国家组成的自由贸
易区。
(3)亚太经济合作组织:1989年成立,最大区域组织,中国1
991年加入,2001年上海会议。
2.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1)15、16世纪之交,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市场雏形出现,启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2)18世纪后期~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3)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全球化进程加快。
(4
)二战后初期,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建立,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正
式形成,世
界经济朝着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从无序走向有序。
(5)20世纪六七十年代后,世界经济格局
出现多极化趋势,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但两极格局的
存在,使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两大经济体系对立,
阻碍了全球化进程。
(6)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
,世界贸易组织建立,
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
(2)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原因:
A.物质基础和根本动力:科技革命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
B.基本技术手段:新型交通和通讯方式的发展。
C.有利的国际环境:两极格局的结束为全球化的发展消除了障碍。
D.理论及体制条件:各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E.主要推动者: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强有力的推动者。
(3)经济全球化的实质:由发达国家主导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4)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①有效地利用和配置世界各地的资源,提高生产率,为各国提供了更
多的发展机会,加速了世界经
济的发展和繁荣,极大地丰富和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②对发
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产生了不同影响,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对于广大发展中国
家来说,经济
全球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①从机遇看,有利于吸引外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
开拓国际市场。②
从不利方面看,由于发展资金匮乏、债务沉重、贸易条件恶化、金融风险增加及
技术水平的落后,发展中
国家在经济竞争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其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着空
前的压力和挑战。③对策:发展
中国家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制定合理对策,在积极主动参与中谋
求发展。
③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A、它拉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贫富差距,
加剧了全球化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B、发展中国家其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
空前压力和挑战。
C、加深了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性,增强
了经济危机的传染性和破坏性。
3.世界贸易组织
(1)背景:世界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关贸总协议难以适应世界经济的发展。
(2)前身:关税及贸易总协议
(3)建立:1995年1月1日正式开始运作。
通史第36页(总62页)
学思归纳
●经济全球化
经过了一个怎
样的发展过
程?促成其发展演变的主要
因素有哪?
历史学家不能容许历史学这门学科堕落到这种地步,以致于捏造的历史成为宣
传政治神话的工具。塔帕尔(印度)
(4)意义:标志着规范化、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起来;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5)中国:2001年底加入,对中国有利有弊,但利大于弊。
学思归纳
●近现
代以
来,科学技术
经过了怎样的
发展历程?对
人类社会的发
展产生了
哪些
影响?
五、二战后的科学技术和文化
1.现代信息技术
(1)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1946年美国研制成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奠定了现代信
息技术的基础,90年代以后,互
联网发展为全球信息网。
(2)网络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积极:信息化社会开始出现,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信息经济全面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加快;
突破了空间的限制,拉近了世界各地的距离;促进了传统产业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工作、生活方
式,引
起学习的革命。
消极:对社会经济、世界局势、社会秩序和青少年的身心发展都产生消极影响。
2.20世纪的现代主义文学
(1)背景:两次世界大战: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和严重的社会问题。
(2)成就:贝克特《等待戈多》,海明威《老人与海》
(3)特点:强调集中表现自我;手
法怪诞,故事的开头结尾没有明显理由;故事背景模糊不清,
因果关系不明,语言风格背离传统。
(4)影响:反映了现代西方人心灵的迷惘和痛苦
3.20世纪的现代主义美术
(1)背景:两次世界大战;工业化的推动;科技的发展;艺术家的创新。
(2)特点:反传统和反理性;重视艺术家内心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表现复杂心理特征。
(3)代表作品:毕加索《格尔尼卡》
4.20世纪世界音乐的发展变化
(1)20世纪现代主义音乐的兴起。
(2)爵士乐在一战后受到空前欢迎。
(3)二战后,摇滚乐成为流行音乐的主流。
5.电视的产生与发展
(1)产生:20世纪20年代中期,电视机出现。1929年,英国伦敦首次播送了电视节目。 (2)普及运用:二次大战后,电视进入大规模的普及运用阶段:电视节目从直播发展到实况录像
转
播,从多路传播发展到卫星传播。
(3)影响:影视艺术既反映人类在科学技术方面的进步,又直接敏
锐地响应、影响文明的发展和
社会风尚的变化,满足人们各式各样的审美需要和精神追求,对社会生活的
影响日益深刻和广泛。
【
重点、难点破解】
(1)雅尔塔体制要重点掌握其实质:美、苏依据实力划分势力范围,对世界
秩序作出新安排。影响:它勾画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基本轮廓,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
(2)
“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的建立是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具体表现,复习时对这三
个方面的
具体内容要记准、记牢,注意细节。注意相关材料的阅读。
(3)明确德国、朝鲜的分裂是“冷战”的结果。
(4)古巴导弹危机结合材料来学习,要明
确在这一事件中美国处于主动地位,说明战略优势在美国一
方。
⑸关于二战后至今资本主义经
济发展:A、战后美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新变化:国家
通史第37页(总62页)
撰写历史是摆脱过去的一种方式。——(德)歌德
垄断资本主义:
“混合经济”。B、战后美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表现:“黄金时代”(50
年代)、“滞胀
”(70年代以后)。C、福利国家的出现:含义、目的、实质、内容、作用、弊端。D、
美国的新经济
:时期(克林顿、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原因(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革命)、对经
济发展的作用
(美国经济出现长达10年的经济增长)、特点(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
的经济)。E、
注意美国史要关注下面几个点:战后美国经济的“黄金时期”、经济滞胀、克林顿时期
美国的“新经济”
。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新变化主要是围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建立
“福利国家”和“新经济
”的出现组织材料出题。
⑹关于布雷顿森林体系:A、战后美国领导建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
兴开发银行,建立了
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等同于黄金,各
国货币与美元确
定固定汇率。B、其影响:积极影响:①使国际货币金融关系有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暂
时结束金
融领域的混乱局面,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②在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扩大了世界贸易
。
③客观上起到扩大世界购买力的作用。④固定汇率制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由于汇率波动而引起的动荡,有利于世界贸易的发展和国际资本的流动,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消极影响:
增
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中的特权和支配地位,增强了美国称霸世界的实力。
⑺《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一定
要落实基础知识记忆,还要注意综合考查的可能性。如考查二战后美
国通过哪些手段确立了世界经济霸权
:宏观控制世界经济体系(控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
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缔结
关税及贸易总协定;控制世界重要地区经济:实施马歇尔
计划和援助日本。
⑻注意战后所确立
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特点:①美国为主导,美元处于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
中心地位,为美国进行对
外经济扩张提供了有利条件。②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税与
贸易总协定》构成了调整世界经
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③世界经济开始朝体系化、制度化方向
发展。(19世纪末以来,国际货币体
系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即金本位制(1815~1914)、布雷顿
森林体系(1944—1971)
、美元本位制(1971~至今))
⑼苏联解体:要记住苏联解体的标志,并注意与苏联成立时对比。
(1991年12月《阿拉木图宣言》、
影响——战后存在40多年的两极格局崩溃。)
⑽世
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要着重掌握美国“一超”的表现——世界唯一超级大国,试图建立单极
世界;“多
强”——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欧盟”的成立、欧元的启用);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俄罗斯逐渐
走出低俗:中国改革开放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突出
表现为世界形势出
现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这里同学们还要明确:当今社会国际形
势整体缓和、大国关系进
行了深刻调整,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国际组织的作用不断加强,经济因素对
世界政治的影响日益增大。但也
要注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
源。
⑾注意这三个区域性经济
组织的特点:欧盟一体化程度最高、北美自由贸易区是第一个发达国家与
发展中国家共同组成的经济组织
、亚太经合组织具有松散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区域最广、程度最低。
⑿复习时要明确世贸组织的宗旨(
实施普遍的最惠国待遇;削减乃至取消关税和贸易壁垒,促进自由
贸易;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和广泛就业,
提高生活水平)、作用。注意正确认识全球化的利弊:加速了
世界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居于主导地位,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对发展中国家
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必须在趋利避害、积极主动
参与中寻求发展。
学思归纳
●近代以来自
然科学、文学、
艺术发展的主
要成就?
通史第38页(总62页)
历史家的任务在于区别真实的和虚假的,确定的和不确定的,以及
可疑的和不能够接受的。——歌德(德)
世界近现代史(政治、经济、文化)大事纲要
(世界近代史:1640年—20世纪初;世界现代史:1917——至今)
政治
经济 文化
14—16C
文艺复兴开始于意大
利,后扩展至西欧
14C中 文艺复兴早期,文学三杰
15C后 文艺复兴全盛,艺术三杰
1517
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
纲》宗教改革开始
1536
加尔文出版《基督教原理》
17C 英国出现早期启蒙思想
1687
牛顿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
原理》
18C中叶
法国启蒙运动进入高
潮: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
18C末—19C30S 浪漫主义(文
学、美术、音乐)
19C初
拉马克提出早期生物进化
论
1831
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19C30S—20C早期 现实主义(文
学、美术)
1640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1688 “光荣革命”
1689《权利法案》颁布,英国确立
君主立宪政体
1721
罗伯特沃波尔成为英国史上
第一位内阁首相、英国责任内阁制
形成
1775
美国独立战争爆发
1776 北美13个殖民地宣布独立,
美国诞生
1783
战争结束
1787 美国通过《1787年宪法》确立
总统制共和制
1789
①美国两党制形成(民主共
和)②法国人民攻占巴士底狱,大
革命爆发
1792
法国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1804 拿破仑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
帝国
1832 英国议会改革
1847 共产主义者同盟在伦敦建立
1487 迪亚士到达好望角
1492 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
1497 达·伽马到达印度
1519—1522
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1502 第一批黑奴被送到美洲,黑奴
贸易开始
16C 葡萄牙和西班牙建立殖民霸权
1588
英国打败“无敌舰队”
17C 荷兰商业殖民帝国(“海上马车
夫”)
17C中期 三次英荷战争
18C中期 英国打败法国,确立殖民
霸权
英国开始工业革18C中(1765年)
命
1785 瓦特改良蒸汽机
1807 富尔顿发明“汽船”
1814
史蒂芬孙制造第一台蒸汽
机车
19C中
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建立
通史第39页(总62页)
历史家的任务在于区别真实的和虚假的
,确定的和不确定的,以及可疑的和不能够接受的。——歌德(德)
政治 经济
文化
1848
①法国再次革命,建立法兰西第
二共和国②《共产党宣言》发表,标
志马克思主义诞生
1852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
1861 ①俄国农奴制改革②美国南北
战争(内战)
1868 日本明治维新
1870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
1871
①《1871年宪法》德意志帝国成
立②巴黎公社成立
1875
法国通过《1875年宪法》确立共
和制
1914—1918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7 俄国二月革命、四月提纲
七月流血事件、十月革命
1918 苏维埃政权建立
1922 苏联成立
1939—1945 第二次世界大战
1859 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
1863
赫胥黎发表《人在自然界中的
地位》论证人猿同祖
1871
达尔文发表《人类的起源》
19C后半期 印象派(美术、音乐)
1895 电影诞生(法国卢米埃尔兄
弟)
1900 普朗克提出量子假说
20C初 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
1866 研制发电机成功(西门子
OR
格拉姆)
19C70S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第
二次工业革命
1885 发明汽车(卡尔本茨 OR 福
特)
1903 莱特兄弟发明飞机
19C末20C初 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确立
1918
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21 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
1924 列宁逝世
1929——1933经济大危机(大萧条)
1933 罗斯福开始实行“新政”
1936年苏联新宪法颁布,斯大林模
式正式确立
1937年苏联二五计划完成,工业产
量欧一世二
1944
《布雷顿森林协定》签订
1945 IMF和WB
在华盛顿成立
1926 电视发明(英国贝亚德)
1927
电影进入有声时代(现代电影
之父格里菲斯)
二战后期:第三次科技革命到来
通史第40页(总62页)
1947
①杜鲁门主义出台,“冷战”开
始②马歇尔计划③苏联成立共产党与
工人党情报局
1948 柏林危机
1949 ①德国分裂 ②北约成立
③苏联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1955 华约成立,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1961 ①不结盟运动兴起 ②越南战争
爆发
1962 古巴导弹危机
1967 “欧共体”成立
1973
越南战争结束
1990 德国统一
1991
八一九事件,苏联解体,经互会
和华约解散,两极格局瓦解
1999
科索沃战争,北约轰炸南联盟
2001 911事件
2003 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
二战后: 欧洲福利国家出现
20C50、60S 资本主义国家进入“黄金
时期”
1947《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签订
1952
欧洲煤钢共同体
1953—1964赫鲁晓夫改革
1958 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
共同体
1964—1982 勃列日涅夫改革
1967
①欧洲共同体成立②东盟成立
1968 欧共体关税同盟建立、实施共同
的农业政策
20C60S末 日本经济跃居世界第二
20C70S 西方国家“滞涨”时期
1976
东盟合作领域扩大到政治,进入
新的发展阶段
1985—1991戈尔巴乔夫改革
1989 亚太经合组织成立
20C90S 开始美国出现新经济
1991 ①《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签订
②中国、中国香港、中国台北加
入APEC
1993欧盟正式成立
1994 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
1995 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1999 ①欧元问世②东盟成员国扩大
到十个
2002 ①欧元正式启用
②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
式启动
20C两次世界大战后 现代主义
(文学、美术)
1946
美国研制出第一台计算机
1957 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
卫星
1961
苏联发射东方一号载人宇
宙飞船
1969
①互联网诞生②美国阿波
罗号成功登月
1981
美国第一架航天飞机试飞
成功
1990人类基因组计划正式启动
1997 克隆羊多利成功
1999
中国加入人类基因组计划
政治 经济 文化
通史第41页(总62页)
中国现代史(政治、经济、文化)大事纲要
(1949——至今)
1949 ①开国大典
②政协会议,《共同纲
领》③提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④与苏联等17国建交
1950——1953 抗美援朝
1953
与印度、缅甸提出“和平共处五项
原则”
1954
①日内瓦会议②第一届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颁布我国第一部宪法
1955
万隆会议(亚非会议)
1956提出与民主党派合作的“长期共存
互相监督”方针
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
1966——1976文革时期,民主和法制遭
到践踏
1971 ①恢复联合国席位②乒乓外交
1972①尼克松访华②田中角荣访华,中
日建交
1974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理论
通史第42页(总62页)
1949-1952三年经济恢复
1950—1952土改
1953—1956三大改造
1953—1957一五计划
1950 全国工农教育会议
政治 经济 文化
1956年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
方针
1957
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
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1958①北京电视台成立,电视业
开始
②教育大革命
1956 ①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
度及计划经济体制正式建立②中共八
大
1958年三面红旗(八大二次会议、大
跃进、人民公社化)
1959——1961三年严重困难时期
1960年八字方针
1964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②发射第一枚中近程运载火
箭
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
1970年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
1973年袁隆平第一个杂交水稻南
优二号
1975发射返回式遥感卫星
1976年提出“两个凡是”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
1971周恩来主持经济(调整)
1975邓小平全部整顿经济,再次被打
倒
政治 经济
文化
1978年①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法制建
设十六字方针②平反冤假错案
1979 年①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停止
炮击金门
②中美正式建交
1981 年叶剑英发表对台“九条方针”
80年代
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1982
年写入宪法
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
1985年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
世界两大主题
1987年中葡联合声明
1989年 颁布《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1992年 “九二共识”(坚持一个中国)
1997年香港回归
1998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
1999 年①澳门回归
②把依法治国写入宪法
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
2005年 ①连战访问大陆②全国人大通
过《反分裂国家法》
1978年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工作重
点转移到经济
②小岗村实行包产到户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0年开放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
特区
1978年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
论,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方针
1982年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1983年①邓小平提出“三个面
向”②中国第一台巨型计算机诞
生
1986年《义务教育法》
1987年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理论
1988年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
第一生产力
1992年十四大确立经济体制改
革目标
1993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提出扫盲
1995年①科教兴国战略②互联
网进入中国
1997年十五大
邓小平理论写入
党章
2000年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001年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目
标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2002年十六大“三个代表”写
入党章
2003年神舟五号发射成功(杨
利伟)
1984年①沿海城市②城市经济体制
改革,国企改革
1985年沿海经济开发区
1988年海南经济特区建立
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1992年 ①中共十四大确立经济体制
改革目标
②浦东的开发③南方谈话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1世纪初,初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2002年①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②决定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
易区
通史第43页(总62页)
※判断史料可信度的几条原则※
㈠距离史迹发生时间最近的史料为最可信
㈡一手史料比二手史料可信
㈢实物史料比文献史料可信
㈣无意史料比有意史料可信
㈤文学作品或小说可作为史料,但要注意甄别。(作品能反映作者生活时代的特征)
附录1
中外重要历史阶段比较
历史阶段特征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不
同时期和每个时期的不同阶段在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思想文化、阶
级关系、国际关系等领域呈现出的带
有普遍性的基本特点,它尤如一个坐标轴,纵坐标规定着历史事物的前后联
系,涵盖了原因与结果、继承
与发展、联系与区别的范畴,横坐标规定着事物的横向联系,包含着共性与个性、
本质与现象、普遍与特
殊等历史范畴,每一个历史因子都可置于这一坐标轴上进行度量,每个交汇点都负载着时
代赋予的深刻烙
印。掌握了阶段特征,就意味着构建起了线索清晰、层次分明、宏观立体的历史知识结构。高中
历史以专
题的形式编排,人为割裂了同一时期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联系,以致高中学生通史意识薄弱。而
高
考注重考察学生的通史意识,现将高中试题中经常出现的重要历史阶段归纳如下。
1、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3世纪的中西方
(1)中国处于春秋战国时期
A、考点
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
B、阶段特征
总特征
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
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的社会转型时期
宗法制及分封制瓦解,各诸侯国进行称霸争雄及社会变革,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萌芽。
开始进入“铁器时代”,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开始占主导地位
“百家争鸣
”局面,科技、文学、艺术取得了重要成就,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文化高峰,
中华传统文化开始形
成
宗法制及分封制的瓦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萌芽
铁器牛耕的出现、土地私有制及小农经济的确立
百家争鸣
孔子、孟子、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诗经 楚辞 战国司南
(2)西方处于古希腊罗马时期
A、考点
政治
思想文化
(1)雅典民主政治地理环境与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雅典民主政治的内容及其意义
(2)罗马法:罗马法的内容与作用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1)智者学派:普罗塔哥拉的思想主张 (2)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
B、阶段特征
总特征
西方文明的源头
通史第44页(总62页)
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
古希腊城邦民
主政治成为西方民主政治的源头,古代罗马形成欧洲最早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不
仅维系了统治而且对近
现代西方的法律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
工商业繁荣,海外贸易发达,奴隶制经济高度发展
希腊出现世界上最早的古代人文主义思想,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基本特点,是近代启蒙思想的源头
2、10世纪中期至14世纪
(1)中国处于宋元时期
A、考点
政治
经济
行省制度
(1)手工业:制瓷业(景德镇等众多名瓷窑)、棉纺织业(棉
花种植及技术推广到闽粤等地区,
元代黄道婆对纺织工艺进行革新)
(2)商业:市坊界限被打破;草市、夜市更加繁荣;四川出现交子;海外贸易发达
思想文化
朱熹的理学思想
宋词 元曲
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与传播
B、阶段特征
总特征
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
封建社会继续发展时期
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
经济重心南移,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儒学新发展,文化高度繁荣,四大发明外传
(2)欧洲处于中世纪的封建统治的黑暗时期
3、公元14-18世纪的中西方
(1)中国处于明清时期
A、考点
政治
明朝内阁 清朝军机处 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影响
(1)农业:棉花广泛种植
经济
(2)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占主导、棉纺织发达、粉彩瓷器、资本主义萌芽
(3)商业:中小
市镇的发展、著名商帮(徽商、晋商)、会馆;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重
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
(1)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
思想文化
(2)明清小说 京剧的产生
(3)书法艺术的新发展
B、阶段特征
总特征
政治
经济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
;中国社会处于由古代文明向近代文明
转型的前夜。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走向极端
农耕经济高度发展,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与西方相比,我国已经
开始落后于
时代发展潮流。
通史第45页(总62页)
外交
思想文化
闭关锁国政策阻碍资本主义萌芽,使中国与世界隔绝,开始落后于世界潮流
传统文化统治地位,但出现反专制的民主思想,市民文化兴起,文学、绘画、戏曲等出现新的
成就
(2)西方处于工厂手工业时期
A、考点
政治
(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权利法案》 责任制内阁的形成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2)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1787年宪法
(1)新航路的开辟:
新航路的开辟及其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2)荷兰的殖民扩张 英国的殖民扩张
殖民扩张对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
(1)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薄伽丘、莎士比亚的代表作
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
思想文化
(2)启蒙运动
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的启蒙思想 启蒙运动时期人文主义的发展
(3)经典力学体系形成
B、阶段特征
总特征
政治
经济
外交
思想文化
4、19世纪中期的中西方
(1)19世纪中期西方
A、考点
(1)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1787年宪法
政治
(2)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德意志帝国宪法》
(3)《共产党宣言》 巴黎公社
经济
思想文化
B、阶段特征
总特征
政治
经济
外交
思想文化
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
资产阶级代议制不断拓展和完善;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
人类开始向工业文明转型,工业文明时代到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出现全球性范围的海外扩张
科技成为社会进步的推动力,文学艺术出现批判现实主义思潮;进化论使人类思想发生飞跃
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资本主义童年时期,从手工工厂向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工业文明)过渡的准备
资本主义代议制民主政治初步建立
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
开始了全球性的交往和早期殖民扩张
掀起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人文主义内涵不断丰富;近代自然科学形成
经济
(1)
改良蒸汽机 汽船、火车 进化论
(2)
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 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
(2)19世纪中期中国
A、考点
通史第46页(总62页)
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
社会生活
B、阶段特征
总特征
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
社会生活
5、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西方
(1)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
A、考点
政治
经济
资本主义民主代议议进一步发展完善
第二次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和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1)电气技术的应用(发电机、电动机、电话、内燃机、汽车、飞机)
思想文化
(2)毕加索的美术作品
(3))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电影艺术产生
(4)相对论和量子论
B、阶段特征
总特征
政治
经济
外交
思想文化
工业文明向纵深发展。
资本主义现代民主政治日益成熟和定型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迈入电气时代;垄断形成,资本
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世界市
场的最终形成
帝国主义国家掀起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
科学技术出现重大突破,文学、艺术出现新的发展成就
中国近代化的孕育和起步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掀起大规模的反清斗争;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并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诞生
西学东渐的大规模传入,传统思想受到冲击
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社会生活开始近代化
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诞生
新思想的萌发:林则徐“开眼看世界”
魏源的《海国图志》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西装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自行车传入
(2)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
A、考点
(1)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政治
(2)辛亥革命
中国同盟会 武昌起义 中华民国的成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经济
思想文化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和短暂的春天
(1)维新思想 (2)
孙中山三民主义 (3)新文化运动
通史第47页(总62页)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中山装
(2)婚姻观念与婚丧礼仪等社会习俗的变化:主张婚姻自主 婚姻礼俗删繁就简 丧礼趋于简化
社会生活
剪辫易服、迫令缠足、点头鞠躬等
(3)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电话、电报开始出现
(4)报刊、影视事业的发展:报刊业作为宣传工具出现繁荣 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B、阶段特征
总特征
由传统农业社会逐步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中国近代化全面展开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和辛
政治
亥革命,中国政治民主
化进程开始启动,并且取得重大成果;封建帝制的结束、中华民国的成立
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心。
经济
思想文化
社会生活
6、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与中国
(1)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
A、考点
(1)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经济
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政
(2)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思想文化
(2)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
总特征
政治
经济
国际关系
思想文化
A、考点
(1)新民主主义革命: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开辟 遵义会议
红军长征的
政治
胜利 抗日战争
(2)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九一八事变 七七事变 南京大屠杀
抗日民族统
一战线 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
经济
思想文化
B、阶段特征
通史第48页(总62页)
民族工业经历短暂发展、遭到洗劫破坏
毛泽东思想
动荡、战争、革命和危机交织;两种现代化模式的调整
资本主义国家出现分化;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经济危机,罗斯福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
资本主义矛盾尖锐,爆发二战
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法西斯主义、凯恩斯主义思想并存
影视事业的发展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获得了两次重要的发展机遇,第一次是甲午战争后的“初步
发展”,第二次是
一战期间的“短暂的春天”
先进的中国人在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中,由政治领域逐步转向思想文化领域:
社会生活继续近代化
总特征
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
7、二战后初期的世界与中国
(1)二战后初期的世界
A、考点
政治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冷战”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国家普遍干预经济 社会福利制度
经济
(2)赫鲁晓夫改革
(3)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关贸总协议
思想文化
B、阶段特征
总特征
政治
经济
国际关系
思想文化
两种现代化模式的共存、竞争与调整
两种不同社会制度中对峙中共同发展
各国经济体制的调整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形成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以苏联为首的社
会主义经济体系
两极格局形成
现代科技革命极大推动生产和人们日常生活的变化
现代信息技术
由国内战争到抗日战争
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探索;国共合作抗日
在官僚资本和日本的压迫下,民族工业日益委缩
毛泽东思想产生并成熟
(2)二战后初期的中国
A、考点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开国大典
政治
(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
族区域自治制度《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经济
对外关系
思想文化
社会生活
B、阶段特征
总特征
政治
经济
对外关系
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历程初步形成
经济: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1956年三大改
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我国进入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时初步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启动工业化建设。
从“一边倒”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外交政策走向成熟,同时国际地位提高
通史第49页(总62页)
过渡时期总路线 “一五”计划 三大改造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确立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日内瓦会议 万隆会议
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服饰的变化
婚姻观念与婚丧礼仪等社会习俗的变化
思想文化
社会生活
8、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世界与中国
(1)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世界
A、考点
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
B、阶段特征
总特征
政治
经济
国际关系
思想文化
繁荣与危机并存,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美国霸主地位动摇,世界出现了多个力量中心
繁荣与危机并存,斯大林模式僵化
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日本崛起为经济大国 中国的振兴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滞涨”问题(2)勃列日涅夫改革
毛泽东思想得到新发展
受政治运动影响,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体现了强烈的时代特色
(2)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
A、考点
政治
经济
对外关系
思想文化
社会生活
B、阶段特征
总特征
政治
经济
对外关系
思想文化
社会生活
9、20世纪90年代的世界与中国
通史第50页(总62页)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民主法制建设严重践踏
经济浩劫
取得重大突破,中国迎来第三次建交高潮
百花凋零;科技重大突破
“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对民主与法制的践踏
文化大革命对国民经济的破坏
(1)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2)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两弹一星” 杂交水稻技术
(1)20世纪90年代的世界
A、考点
政治
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苏联解体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及其影响
(1)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经济
欧洲联盟 北美自由贸易区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2)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3)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与影响
B、阶段特征
总特征
政治
经济
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是多极化、全球化、区域化
两极格局瓦解后,呈现“一超多强”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的主流
(2)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
A、考点
政治
依法治国战略的确定
香港、澳门的回归
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与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 中共十四大
中共十五大
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开放
中国在联合国、亚太经合组织和上海合作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1)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思想文化
(2)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载人航天
互联网的普及
(3)教育事业的发展: “科教兴国”战略
B、阶段特征
总特征
政治
经济
对外关系
思想文化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入新阶段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依法治国成为治国方略
逐渐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外交领域成就突出:以联合国为中心展开多边外交、积极推进新型区域合作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成为改革开放的思想指南;科技、教育、文艺等全面繁荣
经济
对外关系
通史第51页(总62页)
附录3
历史小论文典型试题示例
1.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所谓社会转型,是指社会的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发生深刻的变化,具体表现为自然经
济向商
品经济转化、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传统政治文化向近代政治文化转化。然而对于中国古代社
会自身是否滋
生新的近代社会因素,能否向近代社会转型,中外学者向来有不同看法,双方争论的焦点主
要集中在明代中后期
至清代中叶,即15世纪至19世纪中叶……中国是“一具涂着香料、裹着丝绸、写
着象形文字的木乃伊,它的内
部循环就如同一只冬眠鼠那样”,“它把世界上最丑恶的形貌一丝不变地保
存了三四千年”。20世纪初叶,马克斯·韦
伯等西方学者提出的精神文化决定论给这种观点涂上了理论
色彩……中国传统社会是停滞不变的,如果没有西方资
本主义的入侵,中国根本无力产生近代性的变化…
…自停滞论出观之日起,中外学者即不断与之商榷和争鸣,并在
争辩中使中国历史变迁论得到发展,从2
0世纪30年代,吕振羽的“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说”到近些年出现的“市
场经济萌芽”“近代化萌芽”“
早期工业化”等新概念的提出,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中国社会
经济内部出现了人类近
代文明因素。
评述材料中关于中国古代社会转型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某一种观点展开评论;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提示:
首先应明确提炼出材料中的某一种观点(关键词是“停
滞论”“变迁论”2分;“明清之际”1分,共3分),
并围绕该观点,结合历史史实从政治、经济、文
化等角度进行分别论述。(9分)
观点一:中国古代社会停滞论,即明清之际中国古代社会不具备社会转型的因素。(3分)
政
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发展强化达到顶峰;(3分)经济:小农经济占主导,农耕文明没有重大发展;<
br>(3分)文化:理学占主导地位,八股取士,民众思想愚昧;(3分)
观点二:中国古代社会变迁论,即明清之际中国古代社会表现出社会转型的迹象。(3分)
政
治:专制集权极端强化,封建制度渐趋衰落;(3分)经济:经济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
br>业;(3分)文化:民主思想萌发;开启西学东渐之风;(3分)
2.(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有的学者认为,造成冷战紧张局势的
根源在于美国推行霸权主义,美国必须对冷战承担主要责任。从
两大阵营形成的基本过程看,也反映出美
国是冷战的责任者……雅尔塔体制的“大国安排世界”和“划分势力范围”
体制造成冷战局面的观点是“
片面的,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有的学者指出,冷战并非美国“独家制造”,而是“美苏共
振互动所致”,双方在东欧、德国、黑海海峡、伊
朗、东亚等问题上共震互动,“又经双方最高领导人升
华”所致……苏联在冷战形成中的举措说明,苏联对冷战的
爆发同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美苏在战后
都打算利用时机调整和配备力量,确定势力范围,以各自为核心组建
新的国际体系,因此美苏为划分势力
范围而爆发了冷战。
有的学者指出,冷战深深根植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及
意识形态的抗争……也有的学者指
出:“从国际层次上看,意识形态的差异和战后地缘政治因素逐渐使东
西方形成战略对峙,双方互感‘安全威胁”’;
“从国家层面来看,美国综合国力和核武器的优势,使美
国确立了‘领导世界’的国际战略,并首先采取对苏强
硬政策”;与其有特殊关系的英国“对美苏冷战起
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从决策者个人层面看,‘政治现实主义’
理论家的政策建议则是促成华盛顿选择
‘遏制’道路的重要因素”。
——白建材、田华《二十年来我国学术界对冷战史的研究》
评材料中关于冷战起源的观点。(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观点展开评论:观
点明确,史论结
合。)
通史第52页(总62页)
答案示例
第一种:冷战是由美国酝酿和发动的,美国是冷战的责任者。二战后美国凭借强大的
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
确立了全球霸权的战略,而且把日益强大的苏联视为实现其战略的主要障碍。为
此美国先后出台了杜鲁门主义、
马歇尔计划,并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之后苏联被动应战,最终形成
了美苏冷战的局面,因此冷战的主要根
源在于美国推行霸权主义。
第二种:冷战是美苏共同
导致的。二战后期确立的雅尔塔体系实质上是美苏划分势力范围的产物,之后美国和
苏联在欧亚等众多地
区互相争夺、互不相让,而且两国领导人之间的严重不信任,也加剧了双方的矛盾。最终双
方各自控制部
分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进行冷战对抗,因此美苏双方对冷战的爆发均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第
三种:冷战是国际多种凶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二战后美国凭借强大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确立了全球
霸权的战略,因与苏联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尖锐对立,从而把苏联视为最主要的竞争对手;而此时乔治·
凯
南的遏制理论的提出和英国丘吉尔的“铁幕”演说,则对冷战起了煽动和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冷战的
爆发是多
种因素造成的。
3.(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从总体来说,它(雅尔塔体系)共同制约了美国与苏联在产生任何争端时的行为方式,即双方不是以战争手
段,而要用和平手段、协商谈判来解决处理。……冷战中的两个主要角色美国和苏联之间从未发生过直接的军事
对
抗,从而在整体上维持了世界的大和平状态。……雅尔塔体系在“控制战争”方面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它将昔日
的战争策源地德、日、意等法西斯国家转变为资产阶级民主国家,从而埋葬了发动世界大战的
重要根源。它所确
立的联合国安理会的“大国一致原则”,使任何一个大国要想发动战争特别是世界大战
都受到约束。
与此相反,有的学者对雅尔塔体系更多地持否定态度,认为战后地图主要由美苏
绘制,雅尔塔体系就是美苏
两大国的交易和对立的结果,因此认为战后世界的动荡和不宁都根源于这一体
系。……首先,它与战后国际危机相
联系,由于美苏两国都想寻求世界霸权,因而形成多次危机。它与战
后国际局部战争相联系,据粗略统计,在战
后至今发生的20多场战争中,不仅美苏介入为其主要特点而
且介入比例越来越高,……由于美苏军事对峙主要在
欧洲,双方不断进行核军备竞赛,造成欧洲乃至全世
界面临核战争的威胁。所以冷战是雅尔塔体系的必然产物。
——徐监《试论雅尔塔体系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评材料中雅尔塔体系有关战争问题的观点
。(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观点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
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
第一种:在雅尔塔体系下,美苏实力相当,谁也没有战胜对方的把握,双方更多以和
平协商的方式来处理矛
盾;同时由于对法西斯国家的改造,埋葬了世界大战的重要根源;再加上联合国确
立的“大国一致”原则,因此
雅尔塔体系在“控制战争”,尤其是防止新的世界大战爆发起了重要的作用
。
第二种:雅尔塔体系是美苏两国因交易和对立而暂时妥协的结果。随着实力对比的变化及争夺世界霸
权的需
要的推动下,两国大搞军备竞赛,积极插手世界各地事务,导致了大量局部战争的爆发,世界处于
核战争的恐怖
之中。因此雅尔塔体系是美苏冷战的必然产物,对世界和平构成了极大威胁。
4.(12分)阅读下列有关洋务运动的材料:
材料 鸦片战争尤其是第二次鸦片
战争,使“天朝上国”受尽屈辱,知道了厉害。太平天国起义加剧了清王
朝的危机。统治者逐渐醒悟:也
许“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启用汉族精英,学会与洋人打交道才能复兴。失败的
战争、弱国的外交、军
备的购买、工厂的筹建等等,把洋务领袖推向国门前沿和国际社会。他们是中国人中真正
知道什么是世界
、什么是列强和落后就要挨打的第一代,在鼎力于王朝免于崩溃的过程中,成为集政治上无可奈
何和军事
、外交、经济等移花接木地创新于一身的,为近代化奠基之巨擘。
——聂幼犁《建设民族复兴下的(中国近代史)》
通史第53页(总62页)
自强运动(洋务运动)既然引进和发展了先进生产力,便会自然地融
入世界文明的大潮,于是发展同世界各
国交往并制成进行这种交往的工具——轮船、铁路、电信工具等自
是必然趋向。应该承认,中国三十年的自强运
动确实奠定了一个现代工业文明系统的初步基础,它同
中国原先固有的物质文明系统必然形成矛盾和斗争。显然,
这种新型的物质文明系统(哪怕是雏形),
其文化影响绝不可能仅局限于器物层面——物态文化层,它将通过所谓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根纽带
,必然的向着制度文化层面、意识文化层面推进。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中)》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关于洋务运动的观点。(要求:对此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和已有知识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认同材料肯定洋务运动进步作用的
观点。洋务运动是清统治者中有远见的精英阶层,面对内外交困所
发起的自强运动,他们将学习西方的主
张付诸实践,开办了中国最早的一批近代企业,引进了西方技术和思想,
在军事、外交、经济、教育等方
面,发起了一场学习西方运动。这场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学习西方也主要体现
在器物方面,却是学习西
方的第一步,同时改变了国人的观念,为以后在制度上学习西方创造了条件,推动了中
国的近代化。洋务
运动作为一次自强运动,虽最终失败,但在冲破传统的观念束缚和引导中国的现代化历程中起
了重要作用
。
5.(12分)阅读下列反映不同时期资本主义国家曾经实行过的经济政策。
材料一 十六世纪英国伊丽莎白和十八世纪俄国彼得一世都实行过鼓励开办手工工厂、鼓励出口、保护
本国工
商业的重商主义政策,使两国的经济发展逐渐跻身于欧洲强国之列。
材料二 十九世
纪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鼓吹自由贸易政策,主张自由放任,让看不见的
市场之手指
挥经济。
材料三 渡过危机后,美国总统罗斯福说到:“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
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
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材料四 20世纪70年代为了克服效益低下,竞争力下降等弊病,英国撒切尔夫人、美国里根总统都
实施了大刀
阔斧的改革: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重视发挥市场的作用。通过改革,经济都出现了迅速增
长的势头。
请对上述材料进行评述。
本题采用分层评分法:
第一层次,单点结构:找到一个线索或材料即得出结论。酌情给0——3分。
能单纯从一个线
索或材料得出相应结论:如单纯从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或是新自由主义中得出结
论。
第二层次,多点结构:使用多个线索或材料,进行单一维度地解释。酌情给4——7分。
能通
过多个线索或材料,得出不同历史时期经济政策特征的相关结论或影响的相关结论。参考观点:综观资本主
义经济发展史,无论是重商主义,自由主义;无论是凯恩斯主义;还是新自由主义,都是在资本主义特定发展阶
段推行的经济政策。这些政策在特定背景下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潜藏着诸多难以克服的内
在缺陷;
即或是行之有效,也不可避免地制约着经济的持续良性发展,更不可能一劳永逸。
第
三层次,关联结构、抽象拓展结构:能在多个线索或材料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进行更为抽象的提炼和概括。并对此作出解释。8——10分。
能通过多个线索或材料,得出不同历史时期经济政策特征及影响的
相关结论,并通过对经济政策背景变化的分析
对上述结论作出合理的解释。能够拓展材料本身的意义,如
从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西方的教训值得借鉴。在经
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既要重视“看不见的手”的作
用,即市场运作,平等竞争;又要发挥“看得见的手”,政
府监管,宏观调控。避免重蹈覆辙,保持经济
持续、良性的发展。
通史第54页(总62页)
6.(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钱神也怕,无钱鬼亦欺。
——选自明朝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
材料二
孙阳春在万历年间(1573~1619年)弃儒经商,他的商业信誉极好,明朝灭亡后,“有持万历间所发
之钱券,往易货物,肆中人立付之,不迟疑”。
——选自《明清史散论》
材料三
在繁花似锦的明代商业文化的背后,隐藏着不容忽视的虚假性。如往酒中掺水,甚至妄称所卖的酒
是陶渊明埋下的千年古酒,在鸡的肚中塞沙,往猪肉和鸡肉中注水,伪造古董和家谱等。
材料四 地方商帮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例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
窍,
信誉第一条”。
——选自《明清晋商的经营文化》
请你为上述材料确定一个较为恰当的历史主题,并选择其中的一种经
营现象结合明清社会背景加以评析。(要
求:紧扣评论对象及主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楚。)
答案示例:
历史主题:明清时期的商业诚信问题。(2分)
参考答案一
第一种经营现象:诚实守信、注重信誉。(2分)
背景:明清时期小农经济与市场联系日益密
切,城镇经济空前繁荣;出现地域性的商帮如徽商和晋商;社会
上对轻视商人的观念也有所改变,一些商
人遵守文化传统,合法经营,赢得了良好的信誉。(任答2点即可,4分)
评析:这种经营现象的出现
有利于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形成诚信经营、顾客至上、重视产品的质量
与良好的服务的商业文化
氛围。 (4分,其他言之成理者,均可给分)
参考答案二:
第二种经营现象:掺假造假、骗取钱财。(2分)
背景:明清时期小农经济与市场联系日益密
切,城镇经济空前繁荣;出现地域性的商帮如徽商和晋商;人们
更加渴望对财富的追求,但部分不法分子
缺乏应有的文化素质和相应的法制观念,投机钻营,为牟取暴利,坑蒙
拐骗。(4分)(任答2点即可,
4分)
评析:这种经营现象会有损于商人的形象,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影响正常的经济秩序的运行。
(4分)(其
他言之成理者,均可给分)
7.(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描述中国在冷战中的“随机应变”时说
:“(20
——选自《明清史散论》
世纪)50年代,中国将自己确定为苏联的一个盟
友。然后,在中苏分裂后,他把自己看做反对两个超级大国的第
三世界的领袖,这使他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而获利却甚少。在尼克松政府做出政策调整后,中国开始寻求在两个
超级大国的均势游戏中充当第三方
,70年代当美国似乎微弱之时,他与美国结成了联盟,然后在80年代当美国
军事力量增强,而苏联经
济上衰弱并陷入阿富汗战争时,它转向与美苏保持等距离”。并且说:“然而,随着超
级大国竞争的结束
,‘中国牌’变得毫无价值,中国又一次被迫重新确定自己在世界事务中的作用。它确立了两
个目标:成
为中华文化的倡导者,即吸引其他所有华人社会的文明核心国家以及恢复他在19世纪丧失的作为东亚
霸
权国家的历史地位。”
评价材料中亨廷顿关于中国外交政策的观点。(12分)(要求:围绕材料观点展开评论;要求观点明确,史
论结合)
通史第55页(总62页)
答案:
中国在冷战中的外交政策是“随机应变”的或中国外交政策逐渐成熟。(2分)
亨廷顿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在冷战时期采取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政策。20世纪50年代中国实行
了“一边倒”,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1953年底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0世纪50
年代末60年代
初,中苏关系恶化,中国积极发展同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20世纪70年代初,中美关
系走向正常化,国际上出现
了同中国建交的热潮;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成为
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
但亨廷顿的“恢复它在19世纪丧失的作为东亚霸权国家的历史地位”这一观点
是错误的。冷战结束后,我国
积极建立以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为主要特征的、具有建设性的新
型大国关系,这是推动世界向多极化
方向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也是促进大国关系良性互动的有效手段,
而不是要恢复我国在19世纪丧失的作为东亚
霸权国家的历史地位。(10分,言之有理即可)
8.(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在其《近
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一书中形象指出:“穷则变,但人们认识‘穷’往往是从
头破血流的失败开始的。”
就是说,每一次变都是外来侵略推动的产物。近代中国的思想进化,是“欧风美雨”的
产物,是西方催化
的结果。
陈旭麓先生还说,如果认为近代中国思想进化只是“欧风美雨”的产物,那是大错特
错的。这个“欧风美雨”
对于风烛残年的中国社会是“和风化雨”,注入了生机;但这个“欧风美雨”更
是包含着凶暴的“腥风血雨”……
在这个腥风血雨中,国人自省,国人自强,是推动近代社会进化的内在
动力。
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陈旭麓先生的主要观点。(要求:观点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参考答案:
观点:在民族危机中,国人自省、国人自强,是推动近代中国思想进化的内在动力。(2分)
论证:①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林则徐、魏源等人“开眼看世界”提出“师夷长<
br>技以制夷”的主张;(3分)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清政
府开展洋务运动,提出“求强”“求富”的口号,
主张“中体西用”;(3分)
③中日甲午战
争失败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康有为等人掀起维新变法运动,主张实行君主立
宪;(
4分)
④中国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失败后,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孙中山等人掀起辛亥革命,
主张实行民主共
和。(4分)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西方专制主义
毫不疑问曾在历史上长期存在过。但西方君主专制存在的形式同东方有很大差异。以罗马帝国
的专制君主
为例,由于有共和的传统,元老院在大部分时间里具有很大的权力,分享元首的政权,并且成为推翻
暴君
的合理依据和领导力量。
但在讨论过程中,也能看到一些不符合历史实际的结论,比如把西方专制主义
和东方专制主义画等号。这种
观点的持有者正确的看到东西方古代都有专制主义,罗马皇帝克劳狄、卡里
古拉、尼禄、图密善,都是极其暴戾
的君主。现代还有希特勒、墨索里尼等大小暴君。但如果说东西方专
制主义完全一样,没有量的区别,显然不符
合历史事实,等于用东西方的普遍性覆盖了东西方的特殊性。
——《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评述材料中关于东西方专制主义关系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观点:东西方专制主义有很大区别。论证(1)西方君主的权力始终受到一定的制约。如罗马元老院、英
国议会、
通史第56页(总62页)
教权凌驾于王权。
(2)东方君主的权力至高无上。如不断改革中央官制加强君主权力、监察制度服务于王权。
10.(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拉费伯尔是美国著名的外交史专家,为威斯康星学派
的代表人物之一。威斯康星学派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
属于“修正派”中的一翼,是对当时主流史学
界“正统派”的反动。……正统派与美国的官方立场一致,将冷战的
爆发与延长归咎于苏联,认为“苏联
的行动清楚地显示了它对民主选举政治及其结果的毫无信赖;显示了它意欲
把整个中、东欧置于自己的独
立的支持者统治下的无情信念;苏联渴望空间、卫星国的人力和武装,外加经济资
源以及有利于扩展其影
响的机会”。声称美国只是为了对战后国际体系“负责任”而不得已应战。修正派则对美国
对外政策持批
判态度,虽非认为苏联完全无辜,但更多地认为美国负有重大责任。……此后又出现了融合正统派和
修正
派观点的后修正派。
评论材料中关于“冷战”责任的观点。(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
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
论结合。)
参考答案
答案一:
观点:美国应负冷战的主要责任。(2分)
论证:二战后,为遏制苏联、对抗共产主义运动、
稳定资本主义制度,美国对苏联实行“冷战”政策(2分),致
使冷战爆发和升级;苏联只是被迫应战。
(1分)① 1947年提出杜鲁门主义,标志着冷战正式开始; (3分)
②1948年实施马歇尔
计划,其目的是控制西欧,联合西欧遏制苏联,是冷战政策在经济方面的表现;(2分)
③
1949年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在欧洲组成了一个遏制苏联的弧线,加剧了冷战的发展
。(2分)
答案二:
观点:苏联应负冷战的主要责任。(2分)
论证:二战后,
苏联在东欧极力扩张自己的势力,严重威胁西方的资本主义秩序,迫使美国不得不发动冷战;同
时苏联对
美国的冷战政策采取强烈的反击措施,推动冷战不断升级。(4分)①针对杜鲁门主义,苏联成立共产党
和工人党情报局;(2分)②针对马歇尔计划,苏联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2分)③针对北约,苏联成立华约,
美
苏冷战局面正式形成。(2分)
答案三:
观点:苏美都应负冷战的主要责任。(2分)
美国方面:对苏联实行“冷战”政策,致使冷战爆发和升级。①
1947年提出杜鲁门主义,标志着冷战正式开始;
②1948年实施马歇尔计划,其目的是控制西欧,联合西欧遏制苏联,是冷战政策在经济方面的表现;
③1949年
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在欧洲组成了一个遏制苏联的弧线,加剧了冷战的发展
。(5分)
苏联方面:对美国的冷战政策采取强烈的反击措施,推动冷战不断升级。①针对杜鲁门主义
,苏联成立共产党和
工人党情报局;②针对马歇尔计划,苏联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③针对北约,苏联成
立华约,美苏冷战局面正式
形成。(5分)
11.(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郑应观曾上奏折说:“莠民以教为
护符。尝闻作奸犯科,讹诈乡愚,欺凌孤弱,占人妻,侵人产,负
租项,欠钱粮,包揽官事,击毙平民…
…”;毓贤也曾上奏折说:“……迩来,彼教日见鸱张。一经投教,即倚为护
符,横行乡里,鱼肉良民,
甚至挟制官长,动辄欺人……每因教民肆虐太甚,乡民积怨不平……”;袁世凯也曾上奏
折说:“……东
省民教积不相能,推原其故,固由教民之强横,亦多由地方官未能持平办理……教民之气焰益张,良
通史第57页(总62页)
民之激怒愈甚,一旦发作,势同决川。”材料二 1866年嘉约翰开设博济医校,开始只招收男生,
改名南华医科学
校后开始招收女生。孙中山曾来该校学习一年。博济医校开设了解剖学、生理学、内科学
、外科学、化学、药学
等,嘉约翰亲自教课。1898年,嘉约翰又在花地湾建造了中国第一所精神病院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
长老会、法国传教士先后创办广东女医学堂及其附属的柔济医院和护
士学校、韬美医院等,培养了中国的首批护
士。
评材料中关于在近代中国的西方传教士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答案一:
观点:在华传教士是列强侵华工具,具有鲜明的侵略性。
论证:①西方传
教士纵容教徒欺压民众,严重影响社会治安;②通过搜集情报等多种方式协助西方列强侵略中国,
并且参
与制定不平等条约,是列强侵华的帮凶 ; ③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得在中国传教的特权,对中国进行文化侵
略,从精神上奴役中国人民;④违反条约规定进入禁地传教,践踏中国领土主权;
⑤传教士凭借本国领事裁判权
的特权袒护不法教民,践踏中国司法主权。
答案二:
观点:在华传教士传播西方先进文明,具有客观的进步性。
论证:①开办医学教育及医疗机构,促进了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近代化。 ②招收女生,冲击了中国传
统重男轻
女的封建落后思想,有利于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③兴办新式学堂,冲击了旧式封建教育,推动
了中国教育的近
代化。④传播了西方先进的自然科学知识,有利于中国科技的近代化。⑤创办近代报刊,
拉开了中国近代报刊业
的序幕。
12.(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有一个控制了19世纪欧洲的思想和社会运动,它无所不在、人人皆知,因此只需略加思量,我们
就明
白根本不能想像一个缺了它的世界:它有自己虔诚的信徒,也有自己势不两立的敌人,有民主的、贵
族的、君主
的各派之分,它给实干家、艺术家、知识精英和群众以灵感;然而奇怪的是,据我所知,没有
任何一位重要的思
想家曾预料到它会在未来扮演远为重要的角色。但是,我们或许可以不夸张的说,它是
当今世界现有各种思想、
社会运动中最强大的运动之一,在有的地方则是唯一强大的运动;而那些没有预
见到这一运动的人则为此付出了
代价,失去了它们的自由,事实上是丧失了自己的生命。这个运动就是民
族主义。
——引自(英)以赛亚·柏林(1909~1997)《民族主义:出人意料的力量》
根据材料和19世纪欧洲的有关历史,评述材料中关于民族主义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评分参考标准:
(1)提出观点:3分。明确表示赞同(反对)、一分为二(2分);明确表
示赞同(反对)、一分为二,有具体内
容(认为民族主义是19世纪欧洲重要思想和运动或其他主张)
(3分)。
(2)评述观点:7分。赞成材料中的观点或反对材料中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论述)
,史实具有典型性,说
理充分,逻辑严密,赞成的理由中涉及答案要点中的其中3条可得6~7分;赞成
材料中的观点或反对材料中的观点,
史实典型性不够,论述不够全面,赞成的理由中涉及答案要点中的其
中2条可得4~5分;基本照抄材料,有简单分
析,赞成的理由中涉及答案要点中的其中1条可得1~3
分。反对的理由评述可以对照赞成的理由评分建议实行按层
次给分,请各县市区在试评的基础上针对考生
的具体观点给出评分细则。
(3)总结观点:2分。归纳、总结观点,认为民族主义主张是19世纪欧
洲重要的思想和社会运动,是欧洲走向近
代民族国家的重要推动力量。(2分)
归纳、总结自己的其他观点,且具有概括性,均可得2分。
(4)按照评分建议给定分等级:一等(12~10分);二等(9~5分);三等(4~0分)。
通史第58页(总62页)
(5)答案要点:关于民族主义:
1.中世纪的欧洲,在基督教神权统治下,人们的民族国家概念比较淡薄。
2.18~19世
纪的欧洲,资产阶级高举民族主义的旗帜,反对封建主义和民族压迫,资产阶级革命以民族运动
的方式出
现,建立了英国、法国、德意志、意大利等一些近代民族主权国家,欧洲向近代民族国家历史迈进。
3.在民族主义引领下,一些国家的民族经济得到发展。
4.在近代欧洲国际关系的发展中,
民族主义唤醒了人民的民族意识(如法国大革命时期拿破仑的对外战争)。
5.民族主义既有进步作用
,又有反动作用,狭隘的民族主义成为殖民主义者对外扩张的口号等(如德意志帝
国的民族主义带有浓厚
的封建主义、军国主义色彩)
6.19世纪的欧洲除了民族主义潮流外,还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潮流
,其中资本主义潮流有一部分与民族主
义紧密相关。
解析:历史评述题是新课改高考历史试题
最近两年出现的新题型,也就是历史小论文,它要求考生对有关问
题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同时为考生提
供了一些自由思考的空间,更注重对历史的整体感知。回答此种类型的题
要注意三点:首先表明自己的观
点,即对材料的观点是赞成还是反对还是另有其他的见解,一定要旗帜鲜明不要
模棱两可;接着运用相关
史实或方法进行论述或评述,要求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具有逻辑性和层次性;最后进
行小结,即对第二
段论述的内容进行提炼和概括。
13.美国科技史学家内森·罗森堡在《技术与美国经济的
增长》一书中写道:“当19世纪美国开始工业化的时候,
它是踏上了一条大不列颠早已指明的道路。”
美国崛起后又对欧洲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欧化所涉及的不仅仅是政治统治或文化
渗透。它还包括实际的生物取代即一个民族对另一民族的有
形的取代……带着他们的政治制度、谋生方法
和文化传统蜂拥而入,占据了土著居民的领土。因此,随海外地区
种族上的欧化而来的必然是政治、经济
和文化上的欧化。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
料二:事实的真相是这样的,欧洲今后三年到四年的对于国外食品和其他生活必需品的需要——主要是从
美国——是如此巨大,以至于以她现今的能力是无法支付的而必须获得巨大的额外的帮助,否则她将面临经济、<
br>社会和政治的恶化这多种非常可怕的状况。
——马歇尔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1947
年)
请回答:近代以来,欧美之间联系已
日益密切。试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中的观点。(12分)(要
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
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欧美社会发展相互推动。(
2)近代以来,欧洲对美洲的侵略推动了美国的进步(如欧洲给美国带来了资本主
义政体、劳动力、技术
、启蒙思想等);也推动了欧洲的发展(为欧洲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三角贸易中为欧洲提
供了原料等)
。(3)二战后,马歇尔计划促使欧洲经济复兴,有利于美国控制西欧、遏制共产主义苏联,也为美国
提
供了广阔的海外市场。
评分标准:
一等(12~10分):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
如欧美社会发展相互推动;如观点只谈到欧洲推动美国发展或
美国历史推动欧洲进步酌情降等);②至少
要有欧洲对美洲侵略和马歇尔计划这两个角度,合理引用史实;③论证
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
br>二等(9~5分):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
清楚。
三等(4~O分):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14.(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通史第59页(总62页)
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起始于民主
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
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
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
济和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
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
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
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
科学技术
、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
文
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
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归功于其他文明的
成就,
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
起(1500-1850)》
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
论结
合。)
参考答案:
一、提炼观点 (西欧崛起的原因和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
第一种观点:认为西欧崛起主要由内因决定,肯定西欧文明是世界文明交往的中心。
第二种观
点:认为西欧崛起因素除了内因以外,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它文明的成就,肯定世界文明的成就是各
种
文明交融的结果。
二、表明态度(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
选择一种观点或
两种观点表态。如赞成第一种观点。或赞成第二种观点。或两种观点各有道理,既有对也有不对
的地方。
三、说明理由(揭示真相,认识升华)
(以赞成第一种观点为例)。认为西欧崛起主要由内因决定,肯定西欧文明是世界文明交往的中心。 <
br>理由:1、政治上看,希腊民主政治和罗马法制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奠定了基础。2、从经济上看,西欧是近
代西方
资本主义发源地,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隔绝的状态,商业革命为世界市场形成创造
了条件,两次
工业革命源于西欧,最终促成了世界市场的形成,确立了西欧对全世界经济、政治、军事的
控制,促成了西欧文
明的扩散。3、从文化思想上看,古代哲学源于希腊,近现代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源于
西欧,对促进亚非拉文明进步起到重要推动作用。4、在国际关系领域,西
欧崛起和与之相伴的殖民征服,将先进
的文明传播到那里,进一步推动了亚非拉文明的发展。
所以西欧崛起主要源于内因,其它文明成就主要归功于西欧崛起的文明成就,西欧是世界文明交往的中心。
15.(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金融学专家陈志武教授曾提出一个命
题:“掠夺对西方的崛起贡献有多大?”他指出,当前中学和大学的历史
教育中认为:“西方的兴起靠的
是掠夺,然后才有金融的发达,科技进步,才有今天的现代化,即掠夺在先,发展
在后。”然而陈志武坚
决予以否定并论证两点:一是在16世纪西班牙从美洲掠夺金银之前,西欧商业银行的发达
程度已非常高
,足以解决跨国贸易支付问题。二是如果西方的兴起或崛起靠的是掠夺,为什么成吉思汗的蒙古掠
夺没有
留下任何东西?为什么最早征服美洲大陆并从拉美掠夺了大量金银的西班牙从17世纪就开始没落?为什么藏在地下的石油资源没有让当今的中东国家成为世界强国?如果掠夺在先,发展在后的观点成立的话,那显然忽
视了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在商业、金融、文化、科技及相关制度方面的发展,也没有认识到古希腊罗马留在
西方的民主
法治思想,这些发展给西欧以超前的制度和崛起的实力。
——《历史教学》2012.2
根据材料简要评述关于掠夺与西方崛起关系。(要求:围绕材料任选一
种观点进行评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通史第60页(总62页)
参考答案:
观点一:掠夺在前,发展在后,掠夺促进了西方崛起;(2分)
史实 (6分):殖民扩张与
掠夺,为西方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市场和产品销售地,促进了西方的资本原始积累和资本主
义的发展。(具
体史实,例如黑奴贸易给欧洲带来巨额财富,促进资本的原始积累;新航路开辟后, 西欧殖民扩张
与
掠夺,给欧洲带去了大量的资金和原料,促使欧洲经济产生重大变革;18世纪中期,英国确立殖民霸权,为英国
工
业革命提供广阔市场;工业革命后,列强加紧殖民扩张,为欧洲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市场和原料产地;资
本输出地等)
总结(2分):因此,西方的崛起是建立在对亚非美殖民地侵略和掠夺的基础上,是一个
充斥着暴力和血腥扩张的
过程。(要求史实加作用,至少答出两种史实。只答具体史实得一半分数。其他
言之有理的可酌情给分。)
观点二:发展在前,掠夺在后,发展是西方崛起的基础。(2分)
史实 (6分):政治:古希腊罗马的民主法治思想为近代西方民主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英国17世纪就建立了
君主立宪制度,促进了英国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其他如美国、德国、法国皆
可)经济:14、15世纪,欧洲商品经济
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荷兰、英国等组建大型商业公司
(或垄断性贸易公司)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科技:文艺
复兴后西方近代科技兴起,促进了经济社会的
发展。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解放了思想,是西方崛起
的精神因素。
总结(2
分):因此,西欧的崛起是建立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商业、金融、科技文化的发展及古希腊罗马民主法治
思想渊源的基础上的。
(要求史实加作用,至少答出两个方面。只有具体史实没有作用得一半分数。其他言之有理
可酌情给分。)
16.(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清朝乾隆时期,英国派使臣马戛尔尼出使中国。马戛尔尼曾在华逗留数月之久,并受到乾隆帝的接见。<
br>马戛尔尼回国后,根据他在中国的见闻,对当时清朝统治做了如下评论:“自从北方或满洲鞑靼征服以来,
至少
在过去150年里,没有改善,没有前进,或者更确切地说反而倒退了;当我们每天都在艺术和科学
领域前进时,
他们实际上正在变成半野蛮人。”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船,疯狂的战船,如果说过去150
年间依旧能够航行,以
一种貌似强大的外表威慑邻国,都是因为侥幸出了几位能干的船长。一旦碰到一个
无能之辈掌舵,一切将分崩离
析,朝不保夕,即使不会马上沉没,也会将像残骸一样随流东西,最终在海
岸线上摔得粉碎。”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马戛尔尼对清朝统治的认识。(
12<
br>分)(要求:归纳概括马戛尔尼对清朝统
治的总体认识,对材料的认识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答案一:赞成马戛尔尼关于清朝统治守旧、落后的观点,认为清朝落后于世界潮流
和西方国家,面临着崩溃灭亡
的危险。(4分)
理由:①清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违背世界民主化潮流;②清朝依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品经
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受到摧残,违背资本主义工业化的世界潮流;③清朝在文化领域大兴文字狱,
推崇程朱理学,反封建民主思想受到摧残;④清朝对外推行闭关政策,阻碍国内资本主义萌芽发
展和科技进步;⑤清朝推行落后的儒学教育和八股取士,难以培养时代需要的优秀人才。(每点2
分,共8分)
答案二:反对马戛尔尼关于清朝处处落后、守旧的观点,认为清朝对中华文明发
展做出了重大贡献。(4分)
理由:①清朝建立后,前几代皇帝开明治国,创造了封建社会空前强盛的“康乾盛世”;②清政
府实行更名田、摊丁入亩等一系列经济改革,封建经济呈现繁荣局面,整体经济规模仍居世界领
先地位;③清政府粉碎了分裂国家的一系列叛乱,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为巩固统一多民族
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④清政府在文化领域内编订“四库全书”等文华典籍,对弘扬优秀传统文
化做出了重大贡献;⑤清朝的海禁,并未全面禁止对外贸易,中国在对外贸易中仍处于出超地位。
通史
第61页(总62页)
(每点2分,共8分) 答案三:赞成马戛尔尼关于清朝守旧、落后的观点,但也认为清朝对中华文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4分)
理由:略。(说明:结合答案一、二要点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前者和后者各占4分,共8分)
※关于SOLO分类评价法的各个层次及其具体表现:
1.前结构层次(prestructural)
学生基本上无法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或者被材料中的无关内容误导,回答问题逻辑混乱,或同义反复。
2.单点结构层次(unistructural)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只能涉及单一的要点,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线索就立即跳到结论上去。
3.多点结构层次(multistructural)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能联系多
个孤立要点,但这些要点是相互孤立的,彼此之间并无关联,未形成相关问题
的知识网络。
4.关联结构层次(relational)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能够联想问题的多个
要点,并能将这多个要点联系起来,整合成一个连贯一致的整体,
说明学生真正理解了这个问题。
5.拓展抽象结构层次(extended abstract)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
能够进行抽象概括,从理论的高度分析问题,而且能够深化问题,使问题本身的意义得
到拓展。
从上表可以看出:SOLO分类评价法的五个层次分别代表了学生对于某项具体知识的掌握水平,从
学生对某个
问题的回答中,教师可以参照上述标准就学生对该项知识内容的掌握情况做出判断。因此,这
种评价方式可以帮
助教师进行教学诊断,同时,也可以向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反馈,所以SOLO分类评
价法可以用于形成性的学生学
业评价。另一方面,如果将上述五个层次赋予不同的等级分数,那么学生对
问题回答的质量就可以被量化,量化
的分数又可以作为终结性评价的依据。
通史第62页(总6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