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阶段一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课时2先秦时期的社会经济学案(含解析)岳麓版

温柔似野鬼°
768次浏览
2020年08月11日 21:22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春雨的作文500字-新年祝福语



课时2 先秦时期的社会经济

先秦时期的社
会经济 < br>(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技术。(2)从土地国有制到土地私有
制的转变。(3)小农经济的 形成及特点。(4)“工商食官”与
“抑商”政策。
中国早期农业发展经历了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商周时期的石
时空观念 器锄耕到春秋战国时期 的铁犁牛耕技术;土地制度经历了夏商
周的井田制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土地私有制等。
农业生产组织经历了早期集体耕作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个体耕
历史解释
素养解读 作,随着铁犁牛耕技术和土地私有制的产生,封建小农经济逐
渐形成,成为封建社会基本的经济模式 ;战国时期,重农抑商
政策产生。
史料实证
运用考古发掘的壁画、墓葬文物、文史 史料及其他考古遗存,
解读印证早期社会经济的特点及影响。
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理论,理
唯物史观 解认识夏商周经济发展特点与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对社会
转型的影响。


考点一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1.农业的起源
(1)发展历程:由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
(2)地域差别:北方以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代表。
(3)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4)主要家禽:有猪、马、牛、羊、鸡、狗等。
2.从耒耜到曲辕犁
(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主要劳动工具是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石镰等。
(2)精耕细作:春秋战国时期,借助铁农具和牛力,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铁器的出现及其作用
铁产生影响的方式是大家所熟悉的。新的、更有效的铁制工具使农业有可能从原先 的黄河发
考纲考点



源地向南扩展到森林茂密的长江流域。铁制工具 还促进了在黄河流域地区兴修大批的排水工
程、为远距离运输大批商品而进行的运河开挖以及西北干旱地 区的灌溉工程。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1)上古时代:大禹治水的传说,反映了上古时代先民兴修水利的艰苦历程。
(2)春秋战国: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兴修芍陂、都江堰、郑国渠。
4.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1)商周时期:千耦其耘

①原因:商周时期,农具原始。
②特点:多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进行生产。
(2)春秋时期:小农经济产生
①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
②特点:以家庭为单位;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③地位:自耕农是国 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近代以后,小农经济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
素之一。

自耕农的历史地位及特点
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封 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
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都对 此尤为关
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诚然,自耕农这一阶层是很不稳定的,< br>经常分化。
——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考点二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1.主要部门


①青铜: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艺成熟 ,被称为“青铜时代”。
(1)冶炼



②钢铁:春秋时期人们发 明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

(2)丝棉纺织: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
(3)陶瓷:陶器的发明是新石器时代手工业中最重要的成就。
2.经营方式
(1)家庭手工业
①特点: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产品多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
②影响:对稳定小农经济起到一定作用;但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了市场发育。
(2)官营手工业
①概况:西周时期,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经营管理。



②特点:产品主要是满足王室、官府和贵族的生活需要;不计成本,不入市场 ;资金雄厚,
规模较大,分工细密;采取强制工匠服役的手段。
(3)私营手工业
①概况:春秋战国时期,私营工商业蓬勃兴起。
②特点:民间私人经营;主要产品供民间消费。
考点三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1.商业与城市的发展
时期
商周时期
春秋战国
商业概况
商:出现职业商人和货币;周:实
行“工商食官”政策
私商逐渐成为商人的主体
城市特点
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
商业活动受官府严格控制
2.战国时出现重农抑商思想

[漫画证史] 牛耕的出现

核 心论点:牛耕的出现是我国农业动力的一次革命,畜力代替了人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组织
方式、土地制度 及耕作方式的变化,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史料史论] 铁器出现的作用
新的、更有效的 铁制工具使农业有可能从原先的黄河发源地向南扩展到森林茂密的长江流
域。铁制工具还促进了流域地区 兴修大批的排水工程、为远距离运输大批商品而进行的运河
开挖以及西北干旱地区的灌溉工程。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核心论点:铁农具的使用,推动了农业经济区域的扩展,促 进了水利工程兴修,也促进了水
运交通、长途贩运的发展。
[微点延伸] 耕作方式与经营方式的演进

[构图解史] 古代手工业




信息提取:古代中国手工业享誉世界。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丝绸、< br>陶瓷、茶叶更成为古代中国手工业中的三大名片。

探究1 小农经济形成的条件及特点
『考题例证』
【典例】 (2015·全国Ⅰ,24)《吕氏 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
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 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
的增加( )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答案 A

点评
本题运用材料 ,从春秋战国时期农业收益考查小农经济的形成,从历史解释和唯物
史观素养角度,综合考查分析认识小 农经济形成的条件。
解题关键要从唯物史观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认识战国时期生产效率的提高 ,
促使“一家一户”的耕种方式成为可能,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
战国时期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收益增加,使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的生产
解题 成为可能,从而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选A项。B、C、D三项与题干材料
不符或表述错误。
『史论链接』
角度1 小农经济形成的条件
(1)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 发展,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推动
了小农经济的形成与发展。
(2)春秋 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变法或改革赋税制度,逐步确
立起以个体经济为主的 小农经济。
审题



角度2 多角度理解小农经济的影响
(1)政治上:小农经济是秦汉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形成的根源,而中央集权制度又是分散的小
农经济的重 要保障。
(2)经济上: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及脆弱性是“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源。
(3)科技文化: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与之相关的科技发展。同时,小农经济发展的缓慢性
阻碍了古 代中国科技的突破;文学作品反映了小农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理想和憧憬。
(4)民族心理与家庭伦理: 小农经济下的中国农民既有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有狭
隘、保守的不足,同时也是“重男轻女” 思想的根源。
『即时体验』
1.(2019·山东青岛调研)春秋时期,建立国储粮制度的 齐国对鲁国发动了商战,连续多年大
量进口鲁国的丝织品绨,鲁国民众基本放弃了其他生产。然后齐国阻 断其粮食进口通道,迫
使其屈服,这说明( )
A.农业具有战略价值 B.商战决定争霸成效
C.自然经济保障国家安全 D.贸易战争有损国际秩序
解析 齐国对鲁国进行的商战,主要是通过进口鲁国的丝织品,使得鲁国民众放弃农业的粮
食生产,然后齐国再 阻断鲁国的粮食进口,最终鲁国屈服,这体现了农业在此时期的战略价
值,故A项正确;商战决定争霸成 效说法太绝对,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粮食生产的重
要性,而没有突出自然经济,故C项错误;贸易 战争有损国际秩序错误,故D项错误。
答案 A
2.(2019·山东济宁模拟)《荀子·富国》云:“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 古
量器名),一岁而再获之。”由此可见( )
A.粮食作物的品种已十分丰富
B.小农经济已成为农业经营的基本模式
C.精耕细作技术已有较大发展
D.政府的经济政策制约农业生产的发展
解析 依据材料“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 之”可知,反映的是人们如果善于管理
土地,土地产量就会提高,这主要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的精耕细作 特点,故C项正确。
答案 C
探究2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转型
『史论链接』
角度1 春秋战国社会转型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1)农业:春秋战国 时期,诸侯争霸、争雄,各国为增强争霸、称雄实力,纷纷变法或改革
土地赋税制度,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2)工商业:工商业是在农业基础上发展的,诸侯国并立局面虽然影响了 工商业的发展,但



各国重视富国强兵,发展交通,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3)社会生活:随着思想 争鸣局面的出现发展,形成古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一定程
度上影响了民众的社会生活观念和习俗 。
角度2 多角度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1)政治转型:分封制崩溃,宗法制遭破 坏;诸侯国争霸、兼并战争频繁;奴隶制走向崩溃、
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国家由分散逐步走向统一集权的 趋势。
(2)经济转型: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推动了井田制的瓦解,建立在其基础之上的分封< br>制与宗法制逐步走向崩溃;新的赋税制度(如初税亩)及经营方式的改变、小农经济的形成,
封建 地主私有土地制度确立,为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的确立奠定了经济基础。
(3)思想转型:反映社 会大变革的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
家纷纷登场,提出不同的治国主张, 为各国变法及治国提供了不同的思想观念,法家大一统
思想为秦走向统一提供了思想动力。
『史料实证』
史料一 西周时期那种“千耦其耘”的大规模集体耕作制到秦汉则以“一夫挟五 口,治田四
百亩”的小家庭耕作制为主。与倡导农业生产小家庭化相配合的是,战国时期手工业也日益< br>小家庭化……一个家庭内“男子力耕……女子纺绩”……的自给自足的家庭小农业,逐渐成
为中国 农耕经济的主体。
——孟意华《中华文化产生形成的基础》
史料二 春秋时期,随着铁制工 具的使用,公社及其所有制井田制度的内部量变,农业经济
的发达,各国的手工生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大凡礼器、兵器、车器之属的生产,国家设有
工正、工师、工尹等官吏管理,各种手工业仍由官府控制, 而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则由所谓
“工肆之人”“百工居肆,以成其事”的民间手工业者自产自销。
——白寿彝《中国通史》
史料三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这得 益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
技术的进步。……井田制遭到严重的破坏。公元前685年齐国“相地而衰征”, 公元前594
年鲁国“初税亩”。……围绕着“争霸”战争的需要,春秋以至战国的整个历史阶段内,诸
侯国们都在不停地进行着改革。经过改革,公室宗族逐渐衰亡,卿族甚或平民势力增强,这
些都 为文化的理性主义和人本思潮的兴起奠定了社会物质基础。
——潘俊杰、魏婧《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

(1)史料一是对小农经济特点及 地位的阐释,解读要紧扣有关小农经济的历史解释和史料信
息理解。史料主要反映了春秋至秦汉时期以家 庭为生产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
织的小农经济生产模式的形成。
(2)史料二为 后世文献史料,解读需要从手工业发展条件、生产经营形态等角度理解春秋战



国时期手工业生产的特点。
(3)史料三解读注意从经济变化理解对政治争霸及变革、思想文 化的影响。史料主要从生产
工具改进和技术进步角度,说明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对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 及思想文化等
社会转型的影响。

1.根据史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归纳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提示:(1)分散性: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经营为主的经营方式。
(2)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具有封闭性。
(3)自足性: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
(4)脆弱性:具有规模小、水平低、分散性和抵御天灾人祸能力弱的简单落后小生产模式。
2.根据史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生产的特点及其成因。
提示:特点:发展较快;官营手工业和民间手工业相结合,以官营为主;有专门的官员管理。
成因:铁制工具的使用;井田制度的破坏及新的土地制度的逐步确立;农业经济的发达。
3.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小农经济的发展对当时社会转型有何影响?
提示:①铁 器和牛耕的使用促使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②加速了宗法分封
制崩溃,中央集权政治制 度最终确立;③引起百家争鸣,促进思想解放。
『即时体验』
1.(2019·云南昆明检 测)下图为春秋战国货币起源原生区域示意图。当时,东西南北的货币
呈现出多元性的特点。这一现象反 映了( )

A.争霸战争加速了货币的统一
B.经济地理环境影响货币类型
C.经济发展推动货币改革
D.图腾崇拜影响了货币样式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春秋 战国时期货币呈现多元性,没有体现出现货币统一现象,故A项错
误;从材料中原地区货币起源比较集中 ,可知货币类型受经济地理影响,故B项正确;材料
仅体现了货币起源原生区域,没有体现经济发展推动 货币改革,故C项错误;材料中货币有
刀币和布币等,没有体现受图腾崇拜影响,故D项错误。



答案 B
2.(2019·山东济宁一中模拟)战国时期,诸侯国 先后推行“授田制”,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
大夫贵族,而是直接分配给奴隶和农民耕种,或赏给有军功的 贵族。这一制度有利于( )
A.推广精耕细作
C.抑制土地兼并
B.推动社会转型
D.改变地租形式
解析 战国时期的农业生产方式还比较粗糙,材料中的 奴隶生产依然属于粗放式的集体生
产,故A项错误;材料阐述了授田制下君主将土地直接分给农民和军功 贵族,改变了分封制
和井田制下各诸侯国土地层层分封给各级贵族,由贵族组织农民在井田上劳作,先公 田后私
田的传统,加强了君主权力,削弱了贵族的权力,有利于军功地主和自耕农的形成,推动了
社会的转型,故B项正确;材料中把土地赏给有军功的贵族,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会导致
土地兼并, 故C项错误;地租是地主与佃农之间的经济关系,材料中未体现,故D项错误。
答案 B

[命题素材] 从“史料实证”角度考查先秦时期农工商业思想及特点
史料一 五亩之宅,树 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
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 之家可以无饥矣。
——孟轲《孟子·梁惠王上》
史料二 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 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
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种政策者,始自商鞅。自 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
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史料三 它对市场经济的破坏作用是双重的,既把皇 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
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同时也使民生日用商品带有浓厚 的政治财政色彩,成为一
种假性商品经济。——王家范

(1)三则史料从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等角度说明了先秦时期对农工商业的认识。
史料一中不夺农时(勿夺其时)是孟子 思想的核心价值;史料二孟子主张农商平等,商鞅主张
重农抑商,确定了农业是本业,商业是末业的基本 思想。
(2)史料三主要阐述了古代官营手工业的缺陷。认为古代官营手工业与商品经济相互排斥的< br>关系,说明古代官营手工业不流通的特点。

1.(2018·湖北武汉模拟)《考工 记》中说:“兵车之轮六尺有六寸,田车之轮六尺有三寸,
乘车之轮六尺有六寸。六尺有六寸之轮,轵崇 (车轴端)三尺有三寸也。加轸(车厢底部的横



木)与轐(车厢与车轴间的木 块)焉,四尺也。人长八尺,登下以为节(即方便上下车)。”这
表明在当时手工业生产过程中( )
A.采用标准化生产并兼顾人性化
B.为满足市场需求采取定制生产
C.冶铁技术进步促进了工艺发展
D.社会发展推动了行业内部分工
解析 从材料 中车辆的车轮有不同的尺寸,并且车厢到车轴的距离以方便人上下车为标准,
体现出古代手工业采用标准 化生产并兼顾人性化,故选A项。B、C、D三项与题干材料不符,
排除。
答案 A
2.(2019·山东聊城检测)《国语·齐语》载:“工之子恒为工。”《荀子·儒效》载:“工匠之
子,莫不继事。”《唐六典》载:“工商皆为家传其业以求利。”上述记载( )
A.表明了手工业的发展为官府垄断
B.阐释了手工业技术的传承特点
C.说明了手工业存在人身依附关系
D.反映了仕宦之路被富商大贾所垄断
解析 根据材料“工之子恒为工”“工匠之子,莫不继事”“工商皆为家传其业以求利”可
知,中国古代手工业 均以父子相传为传承的主要特征,故选B项。材料体现的是古代手工业
的传承方式,不涉及官、私营,A 项错误;材料主旨是手工业家族内的传承,不涉及人身依
附问题,C项错误;材料与仕宦之路无关,D项 错误。
答案 B

『真题体验』
1.(2018·课标全国Ⅲ,24) 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
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 布情况见下图。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解析 根据地图可知,铁器主要 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及新疆地区,再结合
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器是先进的生 产工具,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当时
是比较发达的地区,由此可知,铁器分布与经济发展水平基 本一致,当时铁器及冶铁技术没
有普遍使用,故选D项,可排除A、C项。仅凭新疆和中原地区铁器分布 情况,不能得出两
地联系密切,可排除B项。
答案 D
2.(2017·课标全国 Ⅱ,24)下图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
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 反映了( )

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
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
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
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
解析 观察题干图 文,据题干地图,陶、曹、鲁均为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相对发达且相距
较近,区域位置优越,有利于商 贸发展,故选A项。争霸战争导致社会生产的破坏,影响经
济的交往, B项错误;交通条件会影响地方经济状况,但不起决定作用, C项错误;材料
没有涉及城市规模的扩大, D项错误。
答案 A
3.(2018 ·11月浙江选考)文献史料述及西周的土地制度,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以
及“有天子存,则诸 侯不得专地也”的记载。这反映了( )
A.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
B.土地实际上为周王占有
C.诸侯贵族将公田据为己有
D.井田制下地权合一的现象
解析 井田制下土地归国家公有,天子分封土地于诸侯,诸侯对 土地拥有再分封的权力,并
且世代世袭,实质是一种贵族私有制,故A项正确;“专地”出自《公羊传· 桓公元年》,
谓擅自处置领地或为割据,公田为国家所有,土地实际为诸侯贵族占有,B、C两项错误;
井田制下地权相分离,D项表述错误。
答案 A



『经典模拟』
1.(2019·山东青岛模拟)《世本》记载“黄帝见百物,始穿井”。考古 发现,河南汤阴白营
遗址中的水井,以及洛阳矬李遗址的一口圆形水井,距今约四千多年,证明四五千年 前中原
地区水井已存在。可见( )
A.没有遗址辅证的古书必然有争议
B.古代书籍与历史遗址有互证作用
C.考古遗址是历史认识的唯一来源
D.《世本》等书历史研究价值不大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史学研究中古代书籍要与历史遗址相 互印证,但并不能由此就说没有遗
址辅证的古书必然有争议,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就是《世本》中有 记载穿井的史实,而
在一些遗址中也证实了这种说法,故B项正确;考古遗址并非是历史认识的唯一来源 ,故C
项错误;从古代书籍与遗址的印证来看,《世本》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故D项错误。
答案 B
2.(2019·山东济宁模拟)《管子》一书中记载,春秋时期齐国已用铁农具耕 种土地。但据考
古发现,在长江流域春秋晚期吴国墓葬中发现的农具和手工业工具,均为青铜制造。在中 原
地区洛阳王城、郑州碧沙岗和山西侯马等地春秋中晚期以至战国之际的遗址中,还普遍存在
石 、骨、蚌器的生产工具。由此可见春秋时期( )
A.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已超过中原地区
B.中国经济重心仍在关中平原
C.中原地区的战乱严重影响了该地经济发展
D.铁制工具仍然没有普遍使用
解析 根据“齐国已用铁农具耕种土地”“长江流域……均为 青铜制造”“在中原地
区……还普遍存在石、骨、蚌器的生产工具”得出铁制工具仍然没有普遍使用,故 D项正确。
答案 D




3.(2018·山西太原期末 )右图是山西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鸟尊”,出
土于山西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114号墓。其大鸟回眸 、小鸟偎依、巨
象缩首的完美组合造型,成为西周青铜艺术中的罕见珍品。据此判断该
艺术品( )
A.是晋侯权力至高无上的象征
B.体现了青铜铸造技艺的成熟
C.破坏了西周时期礼制的规定
D.由技艺精湛的私营工匠制作
解析 根据分封制 ,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大鸟回眸、小
鸟偎依、巨象缩首的完美组合造 型,成为西周青铜艺术中的罕见珍品”,是青铜技艺成熟的
一种体现,故B项正确;该青铜作品不能体现 违反礼制所规定的等级秩序,故C项错误;根
据所学,周代“工商食官”,故D项错误。
答案 B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19·山东威海模拟)据下表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这一时期江南地区( )
史料 出处
“今水潦移于江南,迫隆冬至,朕惧其饥寒不活。江南之地,火耕水耨” 《汉书·武帝纪》
“江南地产,或火耕水耨。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
“江西良田,旷废未久,火耕水耨,为公差易”
“江南之俗,火耕水耨,食鱼与稻,以渔猎为业”
A.生存环境恶劣
C.饮食结构单一


B.耕作方式粗放
D.生态破坏严重
《汉书·地理志》
《晋书·食货志》
《隋书·地理志》
解析 关于江南 地区的生存环境,只有《汉书·武帝纪》提到,故A项错误;关于江南地区
的耕作方式,表格中的四部古 籍都提到了“火耕水耨”,即其耕作方式比较粗放,故B项正
确;关于江南地区的饮食结构,只有《汉书 ·地理志》和《隋书·地理志》提到,故C项错
误;关于江南地区的生态环境,只有《晋书·食货志》提 到“江西良田,旷废未久”,故D
项错误。
答案 B
2.(2018·重庆巴蜀中 学月考四)据《商君书》所载:“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刑
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依 据上述史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上古时期已经出现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B.神农氏建立了古代中国第一个国家政权



C.农耕生产方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社会生活
D.此史料可以作为神农氏真实存在的史证
解析 据题干“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表明农
耕生 活的重要性,故选C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经济,A项错误;古代中国
第一个国家政权是 夏朝,B项错误;《商君书》记载的神农氏是神话传说,不能作为神农氏
真实存在的史证,D项错误。
答案 C
3.(2019·江苏苏北四市模拟)甲骨文中有田、畴、禾、穑、麦等字,又有酒 、鬯(音同畅,
香酒)等字;有“祭鬯至百卣(音同有,酒器)”记载。这说明当时( )
A.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B.家庭手工业的形成
C.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D.农业生产有所发展
解析 据题干“甲骨文中有田、畴、禾、穑、麦等字”信息,表明当时农业生产 在社会中的
重要作用,故选D项。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是在封建社会,A项错误;家庭手工业是封建社会< br>的产物,B项错误;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是指通过宗教仪式来强化王权,与材料信息不符,C
项错误 。
答案 D
4.(2018·河北沧州质测)《诗经·周颂》中写道:“噫嘻成王,既昭假 尔(成王轻声感叹作
祈告,我已招请过先公先王)。率时农夫,播厥百谷。”周公还告诫后代为君要“先 知稼穑之
艰难”。材料反映了( )
A.当政者重视粮食安全的思想
B.当政者借此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C.耕作技术出现革命性的变化
D.小农经济对西周统治的重要性
解析 题干“率时农夫,播厥百谷”“先知稼穑之艰难”表 明当政者对农业的重视,故选A
项。B项与材料内容当政者对农业的重视不符,排除;耕作技术出现革命 性的变化是在春秋
战国时期,故C项错误;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产物,D项错误。
答案 A
5.(2019·山东济宁模拟)《管子》一书中记载,春秋时期齐国已用铁农具耕种土地。但据考古发现,在长江流域春秋晚期吴国墓葬中发现的农具和手工业工具,均为青铜制造。在中原
地区洛阳 王城、郑州碧沙岗和山西侯马等地春秋中晚期以至战国之际的遗址中,还普遍存在
石、骨、蚌器的生产工 具。由此可见春秋时期( )
A.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已超过中原地区
B.中国经济重心仍在关中平原
C.中原地区的战乱严重影响了该地经济发展



D.铁制工具仍然没有普遍使用
解析 根据题目中“齐国已用铁农 具耕种土地”“长江流域……均为青铜制造”“在中原
地区……还普遍存在石、骨、蚌器的生产工具”得 出铁制工具仍然没有普遍使用,故D项正
确。
答案 D
6.(2019·山西适应 测试)商鞅变法规定,禁止父子兄弟共同住在一间房子里,一家有两个以
上成年男子必须分居另立户籍, 否则加倍征收赋税。秦统一后,这一规定推行到全国。这一
规定( )
A.瓦解了传统的宗法制度
B.保障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C.削弱了国家对农民的控制
D.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
解析 传统的宗法制度的 瓦解是在春秋时期,故A项错误;据材料可知这一规定有利于增殖
人口、征发徭役和户口税、发展封建经 济,保障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
削弱了国家对农民的控制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有 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符合题意,故D
项正确。
答案 D
7.(2019·山东济宁 育才中学模拟)某学者提出,西周末期井田制已开始瓦解,当时铁农具和
牛耕还没有出现;战国中期,井 田制的变革已经完成,此后铁农具开始大量使用,牛耕只在
个别地方使用。由此可知,该学者认为( )
A.井田制的瓦解是铁犁牛耕出现的前提条件
B.铁犁牛耕的使用不是井田制瓦解的最初原因
C.土地私有制在西周末期已经确立
D.经济制度滞后于政治体制的变革
解析 据题干材料“西周末期井田制已开始瓦解,当时铁 农具和牛耕还没有出现;战国中期,
井田制的变革已经完成,此后铁农具开始大量使用,牛耕只在个别地 方使用”,可知学者认
为井田制瓦解时,铁农具和牛耕还没有出现或没有大量使用,说明铁犁牛耕的使用 不是井田
制瓦解的最初原因,故选B项。
答案 B
8.(2018·江苏扬州期中 )战国时期的手工业生产中,“物勒工名”制度已较为普遍。另据《考
工记》记载,当时分工细致,仅“ 攻木之工”就有七种;铸造不同器类有不同的合金配方,
所谓“金有六齐”。下列推断最为合理的是( )
A.适应了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需要
B.商人有强烈的品牌意识和质量意识



C.商家制定严格的生产责任管理制度
D.社会化分工推动了官营手工业发展
解析 所谓“物勒工名”是一种春秋时期开始出现的制 度,指器物的制造者要把自己的名字
刻在上面,以方便管理者检验产品质量,分工细致,“金有六齐”适 应了当时官营手工业规
模化、标准化的生产需要,故选A项。
答案 A
9.(20 19·山东日照模拟)《吕氏春秋》中提到“洞庭之鲑”“云梦之芹”“大夏之盐”“阳
朴之姜”“江浦 之桔”等;李斯《谏逐客书》中也提到“江南金锡”“西蜀丹青”等。对这
些现象合理的解读是先秦时期 ( )
A.有些地方产品开始有知名度
B.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C.商业经济发展开始超过农业
D.政治中心开始东移
解析 据题干材料中“洞庭 之鲑”“云梦之芹”“大夏之盐”“阳朴之姜”“江浦之桔”
与“江南金锡”“西蜀丹青”等,可以判断 出当时相应地方产品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故选A
项。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是在唐朝中后期,与材料中时间不 符,故B项错误;中国古代整个封
建社会均以农业为主,C项错误;材料中各地商品无法体现政治中心的 东移,D项错误。
答案 A
10.(2018·河南洛阳统考二)据《史记》记载:孔子的 弟子子贡,在卫国经商有方,成为著
名的大商人,遂携束帛重礼去拜访诸侯,所到之处,诸侯与之只行宾 主之礼,不行君臣之礼。
出现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
A.宗法分封制逐渐趋向瓦解
B.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C.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壮大
D.儒家思想受到统治者的推崇
解析 根据材料“……子贡……大商人……诸侯与之只行宾主 之礼,不行君臣之礼”得出诸
侯看重子贡,可见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私商且社会地位提高,受到诸侯的重视 和礼遇,进一步
分析得出政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故B项正确。
答案 B
11 .(2019·山东泰安模拟)西周时期,城市规划讲究中正有序。战国时期的《管子》一书中
说:“因 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战国时期的这种城市规划
思想( )
A.反映当时城市规划很混乱
B.促进了市坊分区制度的形成



C.说明城市以经济职能为主
D.打破了礼制对城市发展的束缚
答案 D
12.(2018·山西晋中适研)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春秋战国时期同类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
够 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记述
“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不可使杂处。”
“农有余粮,使民以粟出官爵,官爵必以其力,则农不怠。”
“凡国野之道……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馆,候馆有积。”
“故虽遇饥馑、水旱,籴不贵而民不 散,取有余以补不足也。行之魏
国,国以富强。”(魏·李悝语)
A.当时出现文化繁盛局面
C.秦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B.齐魏积极发展商品经济
D.诸侯国重视经济的管理
出处
《管子·小匡》
《商君书》
《周礼·地官·遗
人》
《汉书·食货志》
解析 解读题干,可知四则材料 都说明了诸侯国重视经济的管理,故选D项。四则材料没有
一则能反映当时出现文化繁盛局面,故A项错 误;只有《管子·小匡》《汉书·食货志》提
到了齐、魏,故B项错误;《商君书》提到秦国,但说的也 并不是重农抑商的政策,故C项
错误。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13.中国青铜时代在中国和世界文明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每一件青铜礼器都是随着贵族地位而来的权力象征性的徽章与道具。青铜礼器中大
量狰狞的纹饰,使王公 贵族附上莫须有的神力,成为王权的守护者。青铜礼器与兵器是被国
王送到他自己的地盘去建立他自己的 城邑与政治领域的皇亲国戚所受赐的象征性礼物的一
部分,然后它们又成为沿着贵族线路传递下去的礼物 的一部分。青铜礼器获得这等意义是因
为它们与在仪式上认可了建立在亲属关系上的贵族政治的祖先崇拜 祭礼之间的联系关系。同
时也因为它们是只有控制了大规模的技术的与政治的机构的人才能获得的珍贵物 品。说到底
的话,青铜器是只与地位高贵的人相联合的。
——据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等
材料二 我国大约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利用铜。到了商代,青铜冶炼技术已
臻于 成熟,春秋战国时期更有进一步的发展。人们可以从出土的大量精美的先秦青铜器,例
如展示了酒礼器中 至尊气象的四羊方尊,湖北随县出土的大型编钟等,看到当时青铜冶铸技
术所达到的高超境界。除大量的 青铜器之外,还总结出有一定合理性的青铜合金配比规律,



即按照青铜器的不 同用途的性能要求,配置不同比例的青铜合金。这就是《考工记》中记载
的“金有六齐”。
——摘编自金秋鹏《中国古代科技史话》
材料三 甲骨文是中国目前已知的最早的一种成系统 的文字。甲骨文卜辞的内容,绝大部分
与殷商王室有关。小至殷王的耳鸣、牙疼,大至年成、祭祀、征伐 ,无不以殷王或王室为中
心,其他非卜辞的刻辞也是如此。因此,认定它是殷代王室的档案,是可信的。 甲骨文卜辞
的文句都很短,而西周出现了上百字、数百字的铭文。其内容的丰富多彩,及其反映社会生< br>活的深度和广度,都不是甲骨文能比拟的。金文又多讲求押韵。西周较长的铭文都比较注意
纪时, 显然更利于仔细地记述历史事件。对于认识商周,特别是西周的历史文字,金文是宝
贵的第一手材料。
——据张岂之《中国历史》(先秦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青铜器成为“权力象征性的徽章与道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商代和西周的代表性文字,并说明它们的历史价值。
解析 第(1)问,材料一为总分结构,第一句话为总述,后面五句话为原因分析,从中概括
总结即可。第(2 )问,从青铜器的历史发展、铸造技术、工艺水平等方面分析。第(3)问第一
小问,根据所学回答即可 ;第二小问,可以从对汉字、书法和文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重大作
用及为研究商周历史提供了宝贵而可信 的第一手资料等角度回答。
答案 (1)原因:青铜礼器是祭祀的神圣用具,反映了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青铜礼器是分封
制与宗法制的物质载体;是个人对社会资源支配的权力的象征,是社会等级地位的标志 。
(2)特点:历史悠久;冶铸技术不断进步;铸造工艺水平高(依照不同用途配制不同配方)。
(3)文字:商:甲骨文;西周:金文。
价值:一方面,对汉字、书法和文学的形成和发展起 到重大作用;另一方面,为研究商周历
史提供了宝贵而可信的第一手资料。

14. (2018·绵阳模拟)(节选)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取得巨大成就。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
答问题。
材料
时间 生产工具
耒、耜、錞、銍等,绝大
西周 部分用木石、兽骨和蚌壳
制成
战国
耒、耜、犁、锄、铫等铁
制农具,牛耕推广
经营方式
公社农民聚族而居,集体
劳动,“春,令民毕出在
野,冬则毕入于邑”
公社及其所有制即井田制
度瓦解,小农经济盛行
农业技术
在耕作、灌溉、施肥、选
种、除虫等方面具有相当
高的技术知识
深耕技术普遍推行,施肥、
选种等技术进一步发展,



修建都江堰等水利工程
——据白寿彝《中国通史》整理
依据材料,概括西周至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的趋势,简要分析其影响。
答案 趋势:生产工具由 原始农具发展为铁犁牛耕,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经营方式由井田
制下的集体劳动到战国小农户个体经营 ,封建生产关系形成并发展;农业技术进步,精耕细
作。
影响: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推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转型。

辽宁工程技术学校-迎中秋庆国庆


ecogd-银行信贷员工作总结


休假安排-读书的乐趣


双城市-山西忻州人事考试网


安徽工程大学机电学院-天津财经大学教务处


鼓励员工的话-胞波情谊是什么意思


七月半禁忌-高考笔记


陈涉世家教案-殷亭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