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历史高考二轮专题复习测试:课时强化练(一) Word版含解析

别妄想泡我
799次浏览
2020年08月11日 21:29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武汉中考-填报志愿时间



课时强化练(一)
时间:40分钟 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汕尾二模)春秋 战国时期,齐国按照“士、农、工、商”
实行“四民分居管理”,并在春、夏、秋分别进行“书比”“月 程”“大
稽”的统计工作。秦国实行名籍制度,对“境内仓、口之数,壮男、
壮女之数,老、弱 之数”等了解得相当清楚。上述做法( )
A.建立了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机制
B.实现了国家政权对社会基层的控制
C.迟滞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发展
D.瓦解了政治领域的等级秩序
解析:据材料“四民分居管理”和“秦国实行名籍制度”说明 国
家对基层实行严格控制,故选B项;据材料是国家控制不是自我管理,
排除A项;材料“按照 ‘士、农、工、商’实行‘四民分居管理’”改
变原来村社管理顺应了小农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材料 主要是对基
层不是政治领域的等级,排除D项。
答案:B
2.(2019·郑州三 模)周代作为“天子”的周王既掌握“天命”又主
宰“天下”。王室衰微后,诸侯征伐只能获取实质上的 “天下”,却无
法得到象征“天命”的“天子”身份。秦始皇创制皇帝名号,着重标
榜自己的功 德,淡化“天下”为“天命”的赐予。这说明了( )
A.周代天命观念逐渐消亡
B.秦注重按功德分配身份地位
C.神权不再与王权相结合
D.秦意在打破旧有的权力逻辑



解析:周天子是王权与神权的统一 ,而王室衰微后二者分离,到
秦朝时淡化了“君权神授”的天命观,这说明秦意在打破旧有的权力
逻辑,故选D项;淡化天命观而不是逐渐消亡,排除A项;秦始皇创
皇帝名号,标榜自己功过三皇五帝 ,目的是淡化天命观,而不是按功
德分配身份地位,排除B项;只是淡化神权而不是神权不再与王权结< br>合,排除C项。
答案:D
3.(2019·济宁二模)汉代中央政府设有专门管理官 民上书的机构。
据《廿二史札记》记载,汉代“上书无忌讳”,而“帝受之,不加谴怒,
且叹赏 之,可谓圣德矣”,东方朔、主父偃、严安等人因“上书言世务”,
被简拔为官员。材料表明汉代( )
A.君主专制的政治风气还没有形成
B.自下而上察举选官的方式已被改变
C.儒家思想成为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D.官民可通过上书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解析:题干中“汉代‘上书无忌讳’,而‘帝受之,不加谴怒,
且叹赏之,可谓圣德矣’”,可 知官民可以上书参政且受到朝廷重视,
故选D项;君主专制从战国时期尤其是秦朝就已经确立,排除A项 ;
简拔是“简直拔选”的略称,不拘一格降人才,多用来赞美明君英主
对人才的慧眼识珠,不是 通过察举制录取的,排除B项;题干未体现
儒家思想的影响,排除C项。
答案:D
4.(2019·汕尾二模)汉景帝不再设立诸侯王的“御史大夫、廷尉、
少府、宗正、博士官”;汉武 帝元朔五年设立太学和郡国学校,收管了
教育权;元封元年把盐铁官营推行到诸侯的封国。这一系列做法 ( )



A.废除了郡国并行的制度 B.使文化成为政治的附庸
C.形成了干强枝弱的局面 D.使中央和地方相互制衡
解析:据材料“不再设立诸侯王的御 史大夫……”、“收管了教育
权”和“盐铁官营推行到诸侯的封国”说明从政治、经济、思想三个
方面削弱诸侯国,形成了干强枝弱的局面,故选C项。
答案:C
5.(2019·新乡三 模)春秋时期的著名商人范蠡指出:“贸易货物时,
容易腐败变质的食用货物不要滞留,更不要囤积待贵 。”由此可知,他
主张( )
A.国家要加强食物安全监察
B.食物商品应禁止进入市场
C.市场秩序应得的法律规范
D.商品贸易应该注重时效性
解析:由材料“容易腐败变质的食用货物不要滞留,更不要囤积
待贵”,说明范蠡主张商品不要滞留与囤积,说明商品贸易应该注重时
效性,故选D项;A、C 两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B项不符合史
实,排除。
答案:D
6.(2019· 肇庆模拟)下图为汉代画像石的牛耕图(画面左侧刻一神
兽吃草,一人卧于兽背,右侧刻一牛一马拉犁, 一人扶犁,前有一牵
牛马者,后有一人荷锄、一手执锤。)此图反映了当时

A.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B.耕犁的发展已进入成熟阶段
C.铁犁牛耕的应用



D.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解析:据材料“右侧刻一牛一马拉犁,一 人扶犁”和“汉代画像
石的牛耕图”并结合所学可知是铁犁牛耕的应用,故选C项;材料反
映的 是耕作形式不是土地所有制,排除A项;耕犁的发展已进入成熟
阶段是唐朝的曲辕犁,排除B项;精耕细 作是指在土地上投入过多的
劳动,材料只能说明耕作方式不能说明投入过多的劳动,排除D项。
答案:C
7.(2019·天津十二区县重点中学二模)西汉初年,民营工商业已有
相当发展。汉武帝以后,民间资本被迫大量向农业转移,以田庄为主
要载体,以农为主、工商为辅。这种 变化反映出汉武帝时期( )
A.民间资本发展较快 B.工商业环境宽松
C.国家强化经济控制 D.农工商协调发展
解析:据材料“民间资本被迫大量向农业转 移,以田庄为主要载
体,以农为主、工商为辅”,结合所学,汉初,实行“与民休息”的政
策, 汉武帝时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采取盐铁专卖等一系列措施加
强对经济的控制,可知西汉商业发展出现 变化的原因是国家强化经济
控制,故选C项。
答案:C
8.(2019·全国卷Ⅰ 4月模拟)《后汉书》卷七十六《王景传》载:
建初八年(公元83年),王景任庐江(地处淮南江北) 太守,“先是,百姓
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
景乃 驱率吏民修起荒废,教用犁耕,由是耕辟倍多,境内丰给。”这反
映出当时庐江地区( )
A.农业经济水平显著提高
B.土地兼并现象有所缓解



C.农业灌溉耕作技术革新
D.农本思想成为社会共识
解析:“楚相孙叔敖所起芍 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荒废,教用
犁耕,由是耕辟倍多,境内丰给”反映了此地农业发展的情况,故 选
A项;“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没有意识到土地是
财富,没有兼并意识, 排除B项;“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
民修起荒废,教用犁耕”有两项信息,灌溉和牛耕,排除 C项;“郡界
有楚相孙叔敖”不能代表社会共识,排除D项。
答案:A
9.(20 19·济南二模)据《春秋公羊传》记载,公元前603年晋灵公
派一勇士杀大夫赵盾,勇士从赵府窗户 里偷看到赵盾正在吃只有鱼的
晚饭,惊叹其“为晋国重卿,而食鱼飨”,不忍杀之,遂拔剑自刎而死。< br>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
A.春秋时期战乱频繁民生凋敝
B.晋灵公专制残暴残害忠良
C.春秋时社会有崇俭尚贤之风
D.鱼已成为民众的基本食物
解析:由材料中,看到“只有鱼的晚饭”,“惊叹”“为晋国重 卿,
而食鱼飨”可知,赵盾身为重臣,保持简朴的生活作风,这是勇士不
忍杀他,反而自杀的原 因,故选C项。
答案:C
10.(2019·贵州适应性考试)位于广州市的西汉南越王墓 博物馆,
收藏了很多当时发掘出的稀世之宝,有代表中原文化、江南楚文化、
西南巴蜀文化、北 方草原地区的匈奴文化、海外文化、岭南文化等多
种文化内涵的珍贵器物。这表明( )



A.南越文化具有包容性
B.南越地区长期受到中原文化的入侵
C.南越文化具有多样性
D.南越地区与中原地区长期和睦相处
解析:由材料“有 代表中原文化、江南楚文化、西南巴蜀文化、
北方草原地区的匈奴文化、海外文化、岭南文化等多种文化 内涵的珍
贵器物”可知南越王墓对其他地区文化的吸收融合,具有包容性,故
选A项;材料强调 南越文化的包容性而非中原文化对南越文化的影响,
排除B项;材料强调南越文化对其他各地文化的包容 而非南越文化自
身的内容特点,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南越地区与其他各地的关系,
而不仅仅 是与中原地区的关系,排除D项。
答案:A
11.(2019·肇庆模拟)2017年11 月,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
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
我们通过甲骨文可以( )

A.了解商朝的社会历史
B.研究书法发展的历程
C.确定中华文明的源头
D.印证汉字是最早文字 解析:甲骨文为商代文字,故A项正确;材料只提到甲骨文体现
不了历程,故B项错误;材料无从体 现源头,故C项错误;甲骨文是
已知较早的成熟文字,不能体现最早,故D项错误。



答案:A
12.(2019·淄博模拟)王夫之在明亡后一直以明 朝遗民自居,坚决
不与清朝合作。清朝末年的革命者将王夫之视为反清排满的象征而大
加宣传。 与此同时,清政府也将王夫之视为“忠君守礼”的典型,下
诏予以追褒,并从祀文庙,加以供奉。这表明 ( )
A.传统思想的根深蒂固
B.历史评价受现实政治的影响
C.历史人物具有多面性
D.历史评价无法做到公正客观
解析:根据材料中呈现的 是清朝末年的革命者和清政府的不同的
认知,革命者需要树立榜样继续抗清,清政府则是缓和民族矛盾, 维
护统治,故B项正确;王夫之的行为体现出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但
是与材料中不同的立场观 点不相关,故A项错误;这不是历史人物的
多面性,而是评价人的观点的多样性,故C项错误;材料中不 是客观
公正的问题,立场不同,观点不同,故D项错误。
答案:B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
37分)
13.(2019·滨州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李泽厚在《中 国古代思想史论》中说:“《墨经》中的抽
象科学知识与古希腊的理论科学的大起大落,则是人类历史上 一切超
越时代的早熟文化的共同历史命运。在两千多年前的生产水平与社会
发育水平下,经历深 远的精神发展路程而开出的远离社会生活的灿烂
纯粹的思想之花,必定是极其脆弱的。”这是墨家科技思 想被排斥和湮
没的又一个原因。墨家学说的思想渊源较为深广,他们具有儒家、道



家等没有的优势,一开始就与生产实践十分接近,因而从客观上决定
了他们的思想与科学结 下不解之缘。墨家科技思想是中国古代科学技
术思想中最正确而无片面性的思想。如果避开墨家与周易、 老庄的分
歧不谈,墨家思想恰好将三个方面的积极面融为一体。在这里,我们
看到的是一个完整 而全面的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思想基础:经验、直观、
逻辑、人工语言、现实检验,这些正是现代科学技术 所必须包括的环
节。
——摘编自《墨家科技产生的背景及其湮没原因》等
材料二 中国科技史的研究至少经历了以下三个主要阶段:在经
历了20世纪初至四十年代,“中国科技史研究工 作的开创时期”;20
世纪五十年代初至六十年代中期,“中国科技史研究工作迅速发展的时
期 ”;20世纪七十年代末至今,“中国科技史研究深入发展并日趋成熟
的时期”。伴随着研究阶段的深入 ,当前中国科技史的研究需要从思想
源头上来获得解决许多悬而未决问题的答案,同时,也是中国科技史
研究深度上获得重大突破的迫切需求所在,科学技术思想史的研究成
为中国科技史研究发展到一 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不搞清中国古代科学
思想的发生和发展,中国科技史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就不可能得 到彻底
地解决。正如科技史家胡道静所说‘科学思想史的研究应是科学史研
究的核心层’”。
——摘编自昊智《先秦诸家主流技术思想之分析》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 别指出墨家科技思想湮没
及现今中国重视古代科技史研究的原因。(15分)
(2)根据以上 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以墨家为代表的古代科技
思想对现今中国科技发展的借鉴意义。(10分)
解析:第(1)问,结合材料一中的相关信息以及中国古代对待科技



的传统政策分析墨家科技思想湮没的原因;从古代的科技成就以及我
国现在从政策、思想上对待科技的态 度上去分析重视的原因。第(2)问,
材料二共四句话,第一句话说明了中国科技史的研究历程,后三句 话
阐释了古代科技思想对现今中国科技发展的借鉴意义,据此分别概括
即可。
答案: (1)湮没原因:封建统治的“君贵民贱”和“贵道贱器”思
想的抑制和扼杀;墨子科技思想超越了时代 的认识和接受的程度;墨
家科技思想自身的抽象性,使人难以理解;古代传播方式和技术非常
有 限。
重视原因:古代科技博大精深,创造了世界古代科技的辉煌,而
近代以来,中国科学技术 较为落后;改革开放后,思想解放,中国政
府对科技发展的重视;新时期中国科学技术取得一定进步;科 技思想
发展是科技进步的前提条件;政府倡导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
(2)意义:墨家科技 思想是中国古代科技思想中最正确的思想,进
一步了解墨家思想,能为现代中国科技研究提供理论基石和 向导;掌
握古代科技思想的脉络,才能做到知古通今,深刻认识墨家等古代科
技的湮没,对当代 中国科技发展有重要借鉴作用。(其他答案逻辑清晰
且言之有理亦可)
14.(2019·莱芜模拟)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2分)
材料 中国历史上的战 国时期出现了举世闻名的“百家争鸣”的
文化局面,这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辉煌的一页。《辞海》对“百 家争鸣”
的解释是战国时期学术界互相辩争的风气,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
争在意识形态上的 反映,对当时文化学术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这
不仅是对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解释,也是对它的评 价,而这样的
评价似乎并不恰当。应该说,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不是一时凭空



出现的“风气”,其形成源远流长,成果丰硕,影响深远。
——薛国中《论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条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的观 点加以评析。(要求:围
绕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观点或者自己提出的新观点展开评述;观点明
确 ,史论结合)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首先要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提炼出
一个观点(可以 是材料中的观点,也可以是自己提出的新观点),如根据
材料信息“是战国时期学术界互相辩争的风气, 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
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对当时文化学术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
用”“ 这样的评价似乎并不恰当”“‘百家争鸣’……形成源远流长,成
果丰硕,影响深远”等可以提炼出两个 观点:一是同意《辞海》对“百
家争鸣”的解释与评价;二是认为“百家争鸣”的形成源远流长,成果丰硕,影响深远。或者在材料的基础上提出其他观点。其次结合相
关知识对提炼的观点加以评析。
答案:示例一 观点:“百家争鸣”是战国时期学术界互相辩争的
风气,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 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评析:战国
时期,奴隶制经济崩溃、封建经济有所发展;周王室衰微,诸侯混 战,
士阶层日益活跃.追求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愿望;新兴地主阶级要
求废除奴隶主阶级特权 ;面对社会大变革,一批杰出思想家相互争辩,
相互学习,各自提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主张形成“ 百家争鸣”
的局面。因此可以说,“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
级斗争在意识 形态上的反映。
示例二 观点:《辞海》对“百家争鸣”的评价并不恰当,“百家
争鸣”不是 一时凭空出现的“风气”,其形成源远流长,成果丰硕,影
响深远。评析:战国时期,学术领域“百家争 鸣”的出现,绝非偶然,



《辞海》对“百家争鸣”的评价仅侧重从战国时期的 社会状况出发,
具有局限性。夏商周三代,尤其是东周春秋时期,为“百家争鸣”局
面的出现奠 定了人才和思想资源基础。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孔子和老
子分别是儒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思想也受到 先代文化的影响;他
们开创的思想学派在战国时期得到发展,可以说“百家争鸣”不是一
时凭空 出现的“风气”。“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
基础,有助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和 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的特
点。因此,“百家争鸣”的形成源远流长,成果丰硕,影响深远。

士官报名-清明节见闻作文


五一祝福语-宣传部活动


姚守岗-莎士比亚作品


亚拉巴马州-中国留学中介排名


有关月亮的诗歌-党员述职报告


快乐星期天-安全生产宣传标语


中秋节作文-关于三八妇女节的诗歌


接电话的技巧-有线电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