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朱德关于战争“五要素”的军事思想浅析

余年寄山水
807次浏览
2020年08月11日 21:31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复活节礼物-新加坡留学生活费


朱德关于战争“五要素”的军事思想浅析
杨恢
1938年,朱德在《论抗日 游击战》一文中指出:“一切战争,都离不开政
治、经济、交通(包括地形)、人员、武器五个要素,在 这五个要素的具体条件
和敌我对比之下来定出具体的战略战术,游击战争也当然不能例外。惟武器论者< br>的根本错误,是在他们只看见武器一个要素,而完全看不见其他要素。”


朱德的“五要素”思想,阐明了战争各要素之间的辩证关系,是朱德军事
思想的具体体现。
一、政治要素决定战略战术
朱德认为,“抗日游击战争主要是政治战争”,如果舍弃或者忽视 政治要
素,“要想用粗劣的原始武器来战胜强敌是不可能的。不仅如此,连自己本身的
生存和发 展都没有可能。因此,把抗日游击战争要素的政治战争这一武器,提到
最主要的地位,„„是一项非常重 要的任务。”

而其他四个要素,就属于次要层
次了。
战争是人类社会发展 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特殊社会现象,自进入阶级社会
后,战争便成为阶级与阶级、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 、政治集团与政治集团之
间矛盾斗争的最高形式。因此,朱德提出“战争为政治运动之变态,亦为贯彻政
治主张之最后手段,故不能冀其幸免”,

“一切战争,都具备着政治的要素,也可以说,没有政治要素的战争是没有的。”


无产阶级并不是反对一切战争,而 反对的只是非正义的战争。朱德以抗日
游击战争为例说:“本来,战争就是一种政治的斗争。日本帝国主 义的侵略中国,
为的想掠夺殖民地来苟延国内资产阶级统治的生命,拿战争来完成他这种志愿。
当然在另一方面,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国人民,为的要活命,除了极少数的汉奸卖
国贼外,哪里会不和他抵 抗的?这全国人民的武装抗战,这革命战争,完全是人
民政治斗争的一种形态,是政治斗争发展到最高的 一种表现,就是在历史的突




《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9页
《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9页

《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3页

朱德、彭德怀《抗敌的游击战术》,抗敌救亡出版社,1938年1月

《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0页
1 8


变。”对这种战争,不仅不能反对,而且“要赶快去唤醒群众,组织群众,训 练
群众,去从事发动广大而英勇的民族抗战。”


朱德还认为,战争进程的 每一步都是政治演变的结果,“不但战争是政治
上的继续,而且战争调度的每一个脉搏,都和政治调度的 每一个脉搏相呼应,而
且政治的展开,同时就更加展开政治斗争的舞台。”

战争为政 治运动之变态,没
有政治要素的战争是没有的,战争进程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政治要素的影响,因此
战略的制定要与政治斗争相适应。
二、经济与战争的辩证关系
朱德认为,经济与战争有着 密切的联系。一方面,经济是战争的基础。这
主要表现在:第一,经济利益是战争的最终目的,战争本身 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手
段。日本侵华“目的是在夺取中国的经济命脉和无限宝藏”

,而 “我们革命的
终极目的就在于发展生产”

;第二,经济实力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基础, 战争胜
利是以大量物质资料的供应为前提的;第三,经济状况是决定战争双方战略战术
和作战方 式的重要条件,我军在“军队建设和作战方式上几经转变,即游击战——
运动战——攻坚战——现代战争 。”

另一方面,军事是经济的保障。第一,军事
能够推动经济的发展。军事上的胜利 ,能够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根据地,为经济建
设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可能。朱德在打下石家庄的经验一文中所 说:“经济上的利
益也是很大的,可以把晋冀鲁豫和晋察冀两大解放区连成一片,发展交通、工业、商业,发展生产,支援战争。”

第二,国防现代化建设是国家经济建设的保障。
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和进一步发展,需要一个安定的环境来作为保障,搞好国防
现代化建设,镇压和消灭 国内反动势力,防止和抵抗一切外来侵略,以“保障我
国的安全,保卫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根据不同的历史时期党的工作重点的变化,朱德还灵活、具体地处理战争
和经济的辩证关系:
土地革命时期,朱德提出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和土地革命。



朱德、彭德怀《抗敌的游击战术》,抗敌救亡出版社,1938年1月
朱德、彭德怀《抗敌的游击战术》,抗敌救亡出版社,1938年1月

《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3页

《朱德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11月版,中,第1342页

《朱德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11月版,下,第1383页

《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20页

《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26页
2 8


第一,大革命失败后,朱德及时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认为当时反动势力虽然在军事上力量强大,但集中分布于中心城市,对广大农村的统治却极为薄
弱,由此,他提出“ 我军应当到农村去,不应当去打城市”

这一科学论断。
第二,与建立农村革命根据 地相适应,朱德主张我军必须由正规战向游击
战转移,“有把握的仗就打,没把握的仗就不打,不打就游 。”

这样,既可以积
蓄力量,又可以在条件成熟时向正规战发展。1928年,朱德 成功地领导了湘南
起义,并率部开赴井冈山,开展游击战争。
第三,通过土地革命,“我们帮 助农民得到土地,或者实行减租减息,农民
为了保卫自己的胜利果实,拥护和支持我们。”
③< br>朱德领导湘南起义,开展轰轰烈
烈的土地革命,部队在短短的两三个月内由二千人发展到了一万余 人,不仅壮大
了自身的力量,为巩固根据地创造了条件,且为中国革命探索一条正确道路提供
了 宝贵的经验。
抗日战争时期,朱德指出:“政治上我们处于有利地位,但经济和军事上,
我们 必须奋起直追,加强自己的地位,才能使全盘形势有利于我们。”

对此,他
提出:
第一,开展大生产运动,保证部队供给。在不影响战斗和训练的情况下,
“军民相互帮助,大家 努力生产,以求达到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目的。”

在朱
德的倡导和指示下,各根据 地的大生产运动迅速开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使我军
度过了困难,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
第 二,提倡节约,反对贪污腐化。“要反对一切贪污腐化浪费的行为,实行
官兵一律平等的生活,真正与士 卒同甘共苦。”

“抗日游击队是为民族解放,为
保卫家乡而奋斗的。为着民族,为着 同胞,即使是半饥半饱地生活着也要坚持我
们的斗争。”

只有这样,抗日游击队才能 在艰苦条件下长期坚持抗战。
第三,实行精简,克服困难。朱德号召在党政军机关和人民团体中一律实
行精简,使各级党政军机关和人民团体提高了工作效率,“能抽出许多人力,用



《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25页
《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25页

《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04页

《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80页

《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93页

《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7页

《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7页
3 8


于前线战斗单位中与后方生产战线上”。

这样,加强了边 区经济建设,减少了人
民负担。
第四,加强军工生产,增强抗敌能力。朱德一贯坚持“要加强 我们的军事
生产,保证对于前线的良好供给。”


第五,破坏敌人,武装自 己。朱德指出:“抗日游击战争,在经济作战方面,
是消耗日寇国内运来的资财。”同时,“要动员广大 群众实行彻底的坚壁清野,以
求最大限度地疲困敌人,这样消耗敌人的资财,使其前线不能得到补给,战 地又
无以征发,而失去其长期战争的能力。”


解放战争时期,朱德认为重 点是土改和生产。他指出,“第一个关键是分田
地,消灭封建势力,挖掉蒋介石的根子,第二个关键就是 要打胜仗”。

朱德在
1947年7月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指出:“我们打了这么 久的仗,部队有饭吃,
就得靠土改。土改问题不解决,其他问题就无法解决。”“土地问题解决得愈彻底 ,
我们胜利的把握就愈大。”

同时,战争后方经济的发展、壮大,有助于前线士气< br>的鼓舞和战斗力的提高,他指出,“使解放区内部各队层和衷共济,共同解决困
难,发展生产,改 善生活,支援前线。”

“只要我们的人民和军队有吃有穿,我
们就能够胜利。”

三、交通是现代化军队决定胜负的要素
朱德认为:“交通对于现代化的军队,是一个决定胜负的要素。”


朱德所 说的交通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包括运输、地形和通讯等。朱德认
为,“这些对于机械化兵团,都是如像 命脉一样的重要。”

对于机械化军队犹如
命脉的交通,也正是劣势军队所要攻击的重 点。1937年8月,朱德与周恩来、
叶剑英应蒋介石之邀前往南京参加国防会议,朱德在发言中系统论 述了抗日战争
的战略战术,提醒国民党应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指出:“抗日战争在战略
上 是持久的防御战,在战术上应采取攻势。在正面集中兵力太多,必受损失,必



《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94页
《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98页

《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6页

《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98页

《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98页

《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04页

《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97页

《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53页

《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53页
4 8


须到敌人的侧翼活动。敌人作战离不开交通线,我们则应离开交通线,进行运 动
战,在运动中杀伤敌人。敌人占领我们的大片领土后,我们要深入敌后作战。”


抗日战争时期,敌我双方围绕交通展开的战斗十分频繁和典型。日寇以“铁
路为柱、公路为链、 碉堡为锁”构成的所谓“囚笼政策”,依靠交通线分割抗日
根据地,八路军则不断袭击和破坏敌人交通线 ,“使敌人的交通由最便利的变为
不便利的”。

由此,“八路军”被戏称为“扒路军 ”。其中最著名的便是“百团大
战”。
1940年8月,在朱德、彭德怀指挥下的“百团大战 ”,重点破击正太(正
定至太原)铁路,同时对同浦、平汉、津浦、北宁、德石等铁路以及华北一些主< br>要公路线展开广泛破击,使正定铁路等重要交通线一度陷于瘫痪,“此役共消灭
日伪军三万余人, 自动瓦解溃散的伪军、伪组织比此数要大得多。正太路、平汉
路一个多月未通车。收复大量县城,有些得 而复失。在破袭时一度收复有四五十
县,最后得到巩固的县城还有26个以上。”


解放战争时期,从1945年抢占东北到1948年秋冬战略决战,解放军进行
了多次大规模的 破路行动。对此,朱德曾指出:“过去国民党军队的条件很好,
上有飞机,下有汽车、火车,水里有轮船 、兵舰,它的‘腿’长,走得快,所以
很神气。我们只好不同它正面硬碰,只好丢掉一些地方。去年转为 进攻以后,砍
断了它几条‘腿’,它就走得慢一些了。现在还要继续把它的‘腿’全部砍掉,
那 它就只好用脚来赛跑。大家都是一双脚跑,它就跑不过我们了。将来我们的‘腿’
也会长起来的。东北解 放区有一万里铁路,东北解放军的‘腿’就比国民党军队
的‘腿’长得多,所以那里的仗就好打得多。”


朱德就是恰当地运用了交通的优势和劣势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抓住要害,
出奇制胜地消灭敌人。
四、战争“五要素”是对中西方传统军事文化的科学借鉴和吸收,是长期
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
朱德早年在云南讲武堂系统学习了日本最先进的军事理论,以优异成绩提



《朱德传》,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475页
《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54页

《彭德怀自述》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37页

《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36页

5 8


前毕业于云南讲武堂的特别班。他深受传统军事文化的熏陶,从古 籍中吸取军事
营养。他在读《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曹操)置扬州郡长吏,开芍陂(今
安徽寿南县)屯田”这一句时,眉批“留薪办法”。认为当年曹操大规模屯田以
解决军粮问题是个好办法 。又如,读到“(初平四年)孙策受袁术使渡江,数年
遂有江东”这一句时,眉批道“乱世有大志无力者 ,均远避,养力以待,后多成
功。”对于孙策、孙权兄弟这种积蓄力量,以图发展的做法,朱德是加以肯 定的。
又如,读至“(建安十八年)刘备袭刘璋,取益州(今成都),遂据巴中”这一句
时,眉 批:“此时方得根据地可谓差矣。”这是朱德对刘备建立根据地比曹操、孙
策都晚了将近二十年的批评。 同时朱德对书中记载的一些著名战役有精辟独到的
见解。当读到各路军阀联合讨伐董卓,却在未战之前先 起内讧时说:“联军未战,
必将内图,内衅一开,立见消失。”表明他对内部不团结现象极度反感,指出 许

多战争的失败都是由于内部不协调、不团结造成的,“亲相离,何能成事!”1939年,他在同美国作家安那·路易斯·斯特朗交谈时说:“从《三国志》中,我得
到了很多打仗的好经 验。”


朱德在留学德国时,曾请在德皇军队中担任过将军的男爵,讲述第一次世界
大战中的战例、战法。并且,他很重视自学,买了许多德文的军事书籍来读,其
中包括一套有关 第一次世界大战历史的报纸汇编,共一二十本,潜心研究国外的
军事历史。朱德认为,资产阶级的军事思 想也有一定的合理性,值得借鉴,因此,
他在强调注重本国国情的前提下,从中汲取一些有益的东西,丰 富自己的军事思
想。他曾说过,“日本的战斗纲要,德国的战斗条令,前苏联的联合战术,都进
行过深刻的研究,作过反复的比较,根据我们的特点,利用人家的长处,来训练
我们的队伍,训练我们的 指挥员”。


朱德的战争“五要素”思想是他在实际战斗中的经验总结和升华,这从 他
早年的军事履历中不难看出。1911年10月底,朱德被临时指定为队官(连长)
参加云南 响应武昌辛亥革命的“重九起义”,带领手下捕获云南总督李经羲。其
后由原来的司务长升为排长。不久 又随云南军政府派遣的援川军入川南支援反清



朱德纪念馆档案资料
安娜·路易斯·斯特朗:《人类的五分之一》,新时代书店1939年版

何长工: 《井冈山会师前后的朱德》,《话说朱德——知情者访谈录》,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6月版,
第1 49页
6 8


斗争,因功被升为连长,回云南后又被晋升为少校。
1913年,朱德在做了 一段时间讲武堂教官后被升为营长,1914年至1915
年,朱德驻守蒙自、个旧、建水一带,在深山 密林中成功清剿了大批土匪,并逐
步摸索、总结出了一套游击战术,游击思想此时已经基本成型。因在剿 匪战斗中
屡建奇功,朱德被先后提升为团副、团长。
1916年,朱德参加反对袁世凯复辟帝 制的护国战争,在先头部队第一军第
三支队遭受溃败,快要支撑不住的时候,朱德接任第三支队的指挥, 在以棉花坡
为中心的纳溪之战中,开始凭借白刃战和野战击溃了敌人的一次次进攻,稳住了
阵脚 ,后又以佯攻正面,主攻侧面的战术,给予了数倍于自己的北洋军沉重的打
击。纳溪之战,“为入民国后 第一恶战”

,朱德率领所部鏖战十六个昼夜,一直
坚持在最前线,屡次以少胜多,是 此役的“急先锋”。在其后的二次进攻中,作
为反攻的主力部队右路军的主攻,面对两三倍自己的精锐北 洋军,朱德率领所部
与之激战五昼夜,连续突破其几道坚固设防的阵地,为护国战争的最终胜利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
1917年,朱德参加反对段祺瑞毁弃《临时约法》的护法战争,任滇军旅长 。
在进攻川军反攻泸州的战役前,建议军长赵又新精简整顿队伍,战役中步、炮兵
联合,以炮兵 掩护步兵爬城。赵又新接受其建议,结果取得大胜。次年,朱德驻
防泸州,兼任泸州城防司令。在与川军 作战中,朱德因勇猛善战,与金汉鼎、耿
金钟、项铣并称“四大金刚”,名震川南;而“四大金刚,朱德 第一”。朱德后来
回忆说:“打大仗我还是在那时学出来的。我这个团长,指挥三四个团、一条线,还是可以的。”


1921年春,朱德随入川滇军返回昆明,驱逐云南都督唐继 尧。成功后,朱
德因为受革命思想影响,按照事先跟孙炳文的约定,向滇军总司令顾品珍提出辞
去军职的请求,要去国外留学。但朋友和同事们再三挽留,要其为巩固新政权效
力。朱德遂暂时放弃辞职 离滇的请求,担任云南陆军宪兵司令官,次年1月,又
调任云南省警务处长兼省会警察厅长。
1922年3月,唐继尧纠集旧部及土匪乘虚打败顾品珍,朱德与代理滇军总


中央电视台《探索与发现——百年讲武》

《朱德传》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2006年版,第44页
7 8


司令兼云南省省长金汉鼎等逃离昆明。这次事件,使一直打算离滇出国的朱德 终
于从旧的环境中彻底摆脱了出来,以出国为开端,从此踏上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以至后来朱 德领导指挥南昌起义、三河坝保卫战、湘南起义、井冈山反围
剿、万里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一个 个战斗都能熟练地从战争的各要素间
发挥己长,机动灵活地指挥战斗,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就是从 这一个个的
战例中,朱德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战术原则,并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军事理论。

作为久历战阵的军事家,朱德从一个军事统帅的角度,恰如其分地提出战
争“五要素”,对战争 诸要素间的辩证关系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认为战争自身是
由多种辩证因素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不能用单 纯军事观点而论军事,战争诸要
素发生了变化,则战略战术也要相应地变化。研究战争的“五要素”,就 是要善
于把这些要素密切联系,配合运用,即从客观存在的战争诸要素的全面联系中把
握战争, 全面地了解战争要素的矛盾关系及其各方面的全部特点,并由此来制定
战略战术,才能把握全局,也才能 稳操胜券。研究战争的“五要素”,对在当今
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提高军队的防御作战水平,保障国 家的安宁和和平,仍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杨恢,男,朱德 故居管理局、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文物科科长,从事朱德研究十余
年,负责主办朱德纪念馆馆刊《人民的 光荣》)
通讯地址:四川省仪陇县马鞍镇朱德故居管理局
邮编:637631
电话:0817——7556311
8 8


朱德关于战争“五要素”的军事思想浅析
杨恢
1938年,朱德在 《论抗日游击战》一文中指出:“一切战争,都离不开政
治、经济、交通(包括地形)、人员、武器五个 要素,在这五个要素的具体条件
和敌我对比之下来定出具体的战略战术,游击战争也当然不能例外。惟武 器论者
的根本错误,是在他们只看见武器一个要素,而完全看不见其他要素。”


朱德的“五要素”思想,阐明了战争各要素之间的辩证关系,是朱德军事
思想的具体体现。
一、政治要素决定战略战术
朱德认为,“抗日游击战争主要是政治战争”,如果舍弃或者忽视 政治要
素,“要想用粗劣的原始武器来战胜强敌是不可能的。不仅如此,连自己本身的
生存和发 展都没有可能。因此,把抗日游击战争要素的政治战争这一武器,提到
最主要的地位,„„是一项非常重 要的任务。”

而其他四个要素,就属于次要层
次了。
战争是人类社会发展 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特殊社会现象,自进入阶级社会
后,战争便成为阶级与阶级、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 、政治集团与政治集团之
间矛盾斗争的最高形式。因此,朱德提出“战争为政治运动之变态,亦为贯彻政
治主张之最后手段,故不能冀其幸免”,

“一切战争,都具备着政治的要素,也可以说,没有政治要素的战争是没有的。”


无产阶级并不是反对一切战争,而 反对的只是非正义的战争。朱德以抗日
游击战争为例说:“本来,战争就是一种政治的斗争。日本帝国主 义的侵略中国,
为的想掠夺殖民地来苟延国内资产阶级统治的生命,拿战争来完成他这种志愿。
当然在另一方面,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国人民,为的要活命,除了极少数的汉奸卖
国贼外,哪里会不和他抵 抗的?这全国人民的武装抗战,这革命战争,完全是人
民政治斗争的一种形态,是政治斗争发展到最高的 一种表现,就是在历史的突




《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9页
《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9页

《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3页

朱德、彭德怀《抗敌的游击战术》,抗敌救亡出版社,1938年1月

《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0页
1 8


变。”对这种战争,不仅不能反对,而且“要赶快去唤醒群众,组织群众,训 练
群众,去从事发动广大而英勇的民族抗战。”


朱德还认为,战争进程的 每一步都是政治演变的结果,“不但战争是政治
上的继续,而且战争调度的每一个脉搏,都和政治调度的 每一个脉搏相呼应,而
且政治的展开,同时就更加展开政治斗争的舞台。”

战争为政 治运动之变态,没
有政治要素的战争是没有的,战争进程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政治要素的影响,因此
战略的制定要与政治斗争相适应。
二、经济与战争的辩证关系
朱德认为,经济与战争有着 密切的联系。一方面,经济是战争的基础。这
主要表现在:第一,经济利益是战争的最终目的,战争本身 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手
段。日本侵华“目的是在夺取中国的经济命脉和无限宝藏”

,而 “我们革命的
终极目的就在于发展生产”

;第二,经济实力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基础, 战争胜
利是以大量物质资料的供应为前提的;第三,经济状况是决定战争双方战略战术
和作战方 式的重要条件,我军在“军队建设和作战方式上几经转变,即游击战——
运动战——攻坚战——现代战争 。”

另一方面,军事是经济的保障。第一,军事
能够推动经济的发展。军事上的胜利 ,能够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根据地,为经济建
设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可能。朱德在打下石家庄的经验一文中所 说:“经济上的利
益也是很大的,可以把晋冀鲁豫和晋察冀两大解放区连成一片,发展交通、工业、商业,发展生产,支援战争。”

第二,国防现代化建设是国家经济建设的保障。
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和进一步发展,需要一个安定的环境来作为保障,搞好国防
现代化建设,镇压和消灭 国内反动势力,防止和抵抗一切外来侵略,以“保障我
国的安全,保卫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根据不同的历史时期党的工作重点的变化,朱德还灵活、具体地处理战争
和经济的辩证关系:
土地革命时期,朱德提出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和土地革命。



朱德、彭德怀《抗敌的游击战术》,抗敌救亡出版社,1938年1月
朱德、彭德怀《抗敌的游击战术》,抗敌救亡出版社,1938年1月

《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3页

《朱德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11月版,中,第1342页

《朱德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11月版,下,第1383页

《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20页

《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26页
2 8


第一,大革命失败后,朱德及时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认为当时反动势力虽然在军事上力量强大,但集中分布于中心城市,对广大农村的统治却极为薄
弱,由此,他提出“ 我军应当到农村去,不应当去打城市”

这一科学论断。
第二,与建立农村革命根据 地相适应,朱德主张我军必须由正规战向游击
战转移,“有把握的仗就打,没把握的仗就不打,不打就游 。”

这样,既可以积
蓄力量,又可以在条件成熟时向正规战发展。1928年,朱德 成功地领导了湘南
起义,并率部开赴井冈山,开展游击战争。
第三,通过土地革命,“我们帮 助农民得到土地,或者实行减租减息,农民
为了保卫自己的胜利果实,拥护和支持我们。”
③< br>朱德领导湘南起义,开展轰轰烈
烈的土地革命,部队在短短的两三个月内由二千人发展到了一万余 人,不仅壮大
了自身的力量,为巩固根据地创造了条件,且为中国革命探索一条正确道路提供
了 宝贵的经验。
抗日战争时期,朱德指出:“政治上我们处于有利地位,但经济和军事上,
我们 必须奋起直追,加强自己的地位,才能使全盘形势有利于我们。”

对此,他
提出:
第一,开展大生产运动,保证部队供给。在不影响战斗和训练的情况下,
“军民相互帮助,大家 努力生产,以求达到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目的。”

在朱
德的倡导和指示下,各根据 地的大生产运动迅速开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使我军
度过了困难,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
第 二,提倡节约,反对贪污腐化。“要反对一切贪污腐化浪费的行为,实行
官兵一律平等的生活,真正与士 卒同甘共苦。”

“抗日游击队是为民族解放,为
保卫家乡而奋斗的。为着民族,为着 同胞,即使是半饥半饱地生活着也要坚持我
们的斗争。”

只有这样,抗日游击队才能 在艰苦条件下长期坚持抗战。
第三,实行精简,克服困难。朱德号召在党政军机关和人民团体中一律实
行精简,使各级党政军机关和人民团体提高了工作效率,“能抽出许多人力,用



《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25页
《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25页

《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04页

《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80页

《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93页

《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7页

《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7页
3 8


于前线战斗单位中与后方生产战线上”。

这样,加强了边 区经济建设,减少了人
民负担。
第四,加强军工生产,增强抗敌能力。朱德一贯坚持“要加强 我们的军事
生产,保证对于前线的良好供给。”


第五,破坏敌人,武装自 己。朱德指出:“抗日游击战争,在经济作战方面,
是消耗日寇国内运来的资财。”同时,“要动员广大 群众实行彻底的坚壁清野,以
求最大限度地疲困敌人,这样消耗敌人的资财,使其前线不能得到补给,战 地又
无以征发,而失去其长期战争的能力。”


解放战争时期,朱德认为重 点是土改和生产。他指出,“第一个关键是分田
地,消灭封建势力,挖掉蒋介石的根子,第二个关键就是 要打胜仗”。

朱德在
1947年7月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指出:“我们打了这么 久的仗,部队有饭吃,
就得靠土改。土改问题不解决,其他问题就无法解决。”“土地问题解决得愈彻底 ,
我们胜利的把握就愈大。”

同时,战争后方经济的发展、壮大,有助于前线士气< br>的鼓舞和战斗力的提高,他指出,“使解放区内部各队层和衷共济,共同解决困
难,发展生产,改 善生活,支援前线。”

“只要我们的人民和军队有吃有穿,我
们就能够胜利。”

三、交通是现代化军队决定胜负的要素
朱德认为:“交通对于现代化的军队,是一个决定胜负的要素。”


朱德所 说的交通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包括运输、地形和通讯等。朱德认
为,“这些对于机械化兵团,都是如像 命脉一样的重要。”

对于机械化军队犹如
命脉的交通,也正是劣势军队所要攻击的重 点。1937年8月,朱德与周恩来、
叶剑英应蒋介石之邀前往南京参加国防会议,朱德在发言中系统论 述了抗日战争
的战略战术,提醒国民党应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指出:“抗日战争在战略
上 是持久的防御战,在战术上应采取攻势。在正面集中兵力太多,必受损失,必



《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94页
《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98页

《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6页

《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98页

《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98页

《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04页

《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97页

《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53页

《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53页
4 8


须到敌人的侧翼活动。敌人作战离不开交通线,我们则应离开交通线,进行运 动
战,在运动中杀伤敌人。敌人占领我们的大片领土后,我们要深入敌后作战。”


抗日战争时期,敌我双方围绕交通展开的战斗十分频繁和典型。日寇以“铁
路为柱、公路为链、 碉堡为锁”构成的所谓“囚笼政策”,依靠交通线分割抗日
根据地,八路军则不断袭击和破坏敌人交通线 ,“使敌人的交通由最便利的变为
不便利的”。

由此,“八路军”被戏称为“扒路军 ”。其中最著名的便是“百团大
战”。
1940年8月,在朱德、彭德怀指挥下的“百团大战 ”,重点破击正太(正
定至太原)铁路,同时对同浦、平汉、津浦、北宁、德石等铁路以及华北一些主< br>要公路线展开广泛破击,使正定铁路等重要交通线一度陷于瘫痪,“此役共消灭
日伪军三万余人, 自动瓦解溃散的伪军、伪组织比此数要大得多。正太路、平汉
路一个多月未通车。收复大量县城,有些得 而复失。在破袭时一度收复有四五十
县,最后得到巩固的县城还有26个以上。”


解放战争时期,从1945年抢占东北到1948年秋冬战略决战,解放军进行
了多次大规模的 破路行动。对此,朱德曾指出:“过去国民党军队的条件很好,
上有飞机,下有汽车、火车,水里有轮船 、兵舰,它的‘腿’长,走得快,所以
很神气。我们只好不同它正面硬碰,只好丢掉一些地方。去年转为 进攻以后,砍
断了它几条‘腿’,它就走得慢一些了。现在还要继续把它的‘腿’全部砍掉,
那 它就只好用脚来赛跑。大家都是一双脚跑,它就跑不过我们了。将来我们的‘腿’
也会长起来的。东北解 放区有一万里铁路,东北解放军的‘腿’就比国民党军队
的‘腿’长得多,所以那里的仗就好打得多。”


朱德就是恰当地运用了交通的优势和劣势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抓住要害,
出奇制胜地消灭敌人。
四、战争“五要素”是对中西方传统军事文化的科学借鉴和吸收,是长期
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
朱德早年在云南讲武堂系统学习了日本最先进的军事理论,以优异成绩提



《朱德传》,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475页
《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54页

《彭德怀自述》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37页

《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36页

5 8


前毕业于云南讲武堂的特别班。他深受传统军事文化的熏陶,从古 籍中吸取军事
营养。他在读《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曹操)置扬州郡长吏,开芍陂(今
安徽寿南县)屯田”这一句时,眉批“留薪办法”。认为当年曹操大规模屯田以
解决军粮问题是个好办法 。又如,读到“(初平四年)孙策受袁术使渡江,数年
遂有江东”这一句时,眉批道“乱世有大志无力者 ,均远避,养力以待,后多成
功。”对于孙策、孙权兄弟这种积蓄力量,以图发展的做法,朱德是加以肯 定的。
又如,读至“(建安十八年)刘备袭刘璋,取益州(今成都),遂据巴中”这一句
时,眉 批:“此时方得根据地可谓差矣。”这是朱德对刘备建立根据地比曹操、孙
策都晚了将近二十年的批评。 同时朱德对书中记载的一些著名战役有精辟独到的
见解。当读到各路军阀联合讨伐董卓,却在未战之前先 起内讧时说:“联军未战,
必将内图,内衅一开,立见消失。”表明他对内部不团结现象极度反感,指出 许

多战争的失败都是由于内部不协调、不团结造成的,“亲相离,何能成事!”1939年,他在同美国作家安那·路易斯·斯特朗交谈时说:“从《三国志》中,我得
到了很多打仗的好经 验。”


朱德在留学德国时,曾请在德皇军队中担任过将军的男爵,讲述第一次世界
大战中的战例、战法。并且,他很重视自学,买了许多德文的军事书籍来读,其
中包括一套有关 第一次世界大战历史的报纸汇编,共一二十本,潜心研究国外的
军事历史。朱德认为,资产阶级的军事思 想也有一定的合理性,值得借鉴,因此,
他在强调注重本国国情的前提下,从中汲取一些有益的东西,丰 富自己的军事思
想。他曾说过,“日本的战斗纲要,德国的战斗条令,前苏联的联合战术,都进
行过深刻的研究,作过反复的比较,根据我们的特点,利用人家的长处,来训练
我们的队伍,训练我们的 指挥员”。


朱德的战争“五要素”思想是他在实际战斗中的经验总结和升华,这从 他
早年的军事履历中不难看出。1911年10月底,朱德被临时指定为队官(连长)
参加云南 响应武昌辛亥革命的“重九起义”,带领手下捕获云南总督李经羲。其
后由原来的司务长升为排长。不久 又随云南军政府派遣的援川军入川南支援反清



朱德纪念馆档案资料
安娜·路易斯·斯特朗:《人类的五分之一》,新时代书店1939年版

何长工: 《井冈山会师前后的朱德》,《话说朱德——知情者访谈录》,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6月版,
第1 49页
6 8


斗争,因功被升为连长,回云南后又被晋升为少校。
1913年,朱德在做了 一段时间讲武堂教官后被升为营长,1914年至1915
年,朱德驻守蒙自、个旧、建水一带,在深山 密林中成功清剿了大批土匪,并逐
步摸索、总结出了一套游击战术,游击思想此时已经基本成型。因在剿 匪战斗中
屡建奇功,朱德被先后提升为团副、团长。
1916年,朱德参加反对袁世凯复辟帝 制的护国战争,在先头部队第一军第
三支队遭受溃败,快要支撑不住的时候,朱德接任第三支队的指挥, 在以棉花坡
为中心的纳溪之战中,开始凭借白刃战和野战击溃了敌人的一次次进攻,稳住了
阵脚 ,后又以佯攻正面,主攻侧面的战术,给予了数倍于自己的北洋军沉重的打
击。纳溪之战,“为入民国后 第一恶战”

,朱德率领所部鏖战十六个昼夜,一直
坚持在最前线,屡次以少胜多,是 此役的“急先锋”。在其后的二次进攻中,作
为反攻的主力部队右路军的主攻,面对两三倍自己的精锐北 洋军,朱德率领所部
与之激战五昼夜,连续突破其几道坚固设防的阵地,为护国战争的最终胜利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
1917年,朱德参加反对段祺瑞毁弃《临时约法》的护法战争,任滇军旅长 。
在进攻川军反攻泸州的战役前,建议军长赵又新精简整顿队伍,战役中步、炮兵
联合,以炮兵 掩护步兵爬城。赵又新接受其建议,结果取得大胜。次年,朱德驻
防泸州,兼任泸州城防司令。在与川军 作战中,朱德因勇猛善战,与金汉鼎、耿
金钟、项铣并称“四大金刚”,名震川南;而“四大金刚,朱德 第一”。朱德后来
回忆说:“打大仗我还是在那时学出来的。我这个团长,指挥三四个团、一条线,还是可以的。”


1921年春,朱德随入川滇军返回昆明,驱逐云南都督唐继 尧。成功后,朱
德因为受革命思想影响,按照事先跟孙炳文的约定,向滇军总司令顾品珍提出辞
去军职的请求,要去国外留学。但朋友和同事们再三挽留,要其为巩固新政权效
力。朱德遂暂时放弃辞职 离滇的请求,担任云南陆军宪兵司令官,次年1月,又
调任云南省警务处长兼省会警察厅长。
1922年3月,唐继尧纠集旧部及土匪乘虚打败顾品珍,朱德与代理滇军总


中央电视台《探索与发现——百年讲武》

《朱德传》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2006年版,第44页
7 8


司令兼云南省省长金汉鼎等逃离昆明。这次事件,使一直打算离滇出国的朱德 终
于从旧的环境中彻底摆脱了出来,以出国为开端,从此踏上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以至后来朱 德领导指挥南昌起义、三河坝保卫战、湘南起义、井冈山反围
剿、万里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一个 个战斗都能熟练地从战争的各要素间
发挥己长,机动灵活地指挥战斗,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就是从 这一个个的
战例中,朱德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战术原则,并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军事理论。

作为久历战阵的军事家,朱德从一个军事统帅的角度,恰如其分地提出战
争“五要素”,对战争 诸要素间的辩证关系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认为战争自身是
由多种辩证因素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不能用单 纯军事观点而论军事,战争诸要
素发生了变化,则战略战术也要相应地变化。研究战争的“五要素”,就 是要善
于把这些要素密切联系,配合运用,即从客观存在的战争诸要素的全面联系中把
握战争, 全面地了解战争要素的矛盾关系及其各方面的全部特点,并由此来制定
战略战术,才能把握全局,也才能 稳操胜券。研究战争的“五要素”,对在当今
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提高军队的防御作战水平,保障国 家的安宁和和平,仍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杨恢,男,朱德 故居管理局、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文物科科长,从事朱德研究十余
年,负责主办朱德纪念馆馆刊《人民的 光荣》)
通讯地址:四川省仪陇县马鞍镇朱德故居管理局
邮编:637631
电话:0817——7556311
8 8

札幌市-学校教研工作总结


党员宣誓词-年终终结


文秘专业就业前景-数学手抄报内容


gdp是什么-采购员职责


大连海事大学研究生分数线-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写一篇新闻-初一入团申请书


郑州科技学院地址-建房合同


写雨的诗-小品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