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课《中国科学技术史》期末论文
活火山-文书工作总结
1
古代抗旱耕作与当代节水型农业应用
摘要:本文主
要介绍了古代抗旱耕作技术产生的原因与具体实施方法,分析其能
够流传至今的原因,进一步了解当代的
节水型农业的具体应用。
Abstract:This thesis mainly
introduced the reason of the ancient times
combated drought which is the cultivation
technique and the specific
methods. Analyzes
the reason why it can spread until now to
understand
contemporary the water-preservation
agriculture concrete application
further.
关键词:北方、农业、水利、抗旱、保墒、技术应用
Key Words: North、
Agriculture、 Water Conservancy、 Combated Drought、
Keep
Water、Technical Application
古代最重要的生产部
门是农业,农业受自然因素的影响极大,经常面临干旱
的危机。可见,水利便是农业的命脉,为了促进农
业发展,中国人民同大自然斗
争了几千年,修建了无数大大小小的水利工程:都江堰、龙首渠、芍陂、黄
河大
堤、灵渠、大运河等皆为著名的水利工程。淮河以北的中国北方地区,由于降雨
量稀少,农
业生产经常面临干旱,水利工程似乎成为了最佳选择。但是,在以户
为单位的小农自然经济的条件下,水
利工程要覆盖到家家户户,显然是不可能,
所以改变耕作的方法,增强抗旱的能力更为具有可行性。自农
业诞生以来,北方
农民在抗旱耕作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当代所借鉴。
北方的抗旱耕作主要
以蓄墒保墒为中心,墒就是指土壤里的湿度。最早出现
的一种抗旱耕作法可能是畎亩法,主要实行在先秦
以前。畎亩法,由畎和亩两部
分组成。畎是沟,亩是垄,所以,畎亩法又名垄作法。
这种耕作法对于土地的利用包括“上田弃亩,下田弃畎”两种方式。它的特点
2
是:在高田里,将作物种在沟里,而不种在垄上,这就叫“上田弃亩”。在低田里,
将作物种在垄上,而不种在沟内,这就叫“下田弃畎”。高田种沟不种垄,有利于
抗旱保墒;低田种垄不
种沟,有利于排水防涝,且有利于通风透光。抗旱主要体
现在“上田弃亩”之中。干旱的原因在于缺水,
尤其是土壤中水分的缺乏。俗话说,
水往低处流。沟低于垄,自然土壤中的水分含量就比垄上高。这就是
畎亩法抗旱
的道理。西汉的代田法便将“上田弃亩”的抗旱原理发扬光大。这项技术也一直沿
用
至今。
到了汉武帝刘彻末年,为了增加农业生产,任赵过为搜粟都尉。赵过把关中
农民创造的
代田法加以总结推广,即把耕地分治成甽(同畎,田间小沟)和垅,
甽垅相间,甽宽一尺(汉一尺约当今
0.694尺),深一尺,垅宽也是一尺。一亩
定制宽六尺,适可容纳三甽三垅。种子播在甽底不受风吹
,可以保商,幼苗长在
甽中,也能得到和保持较多的水分,生长健壮。在每次中耕锄草时,将垅上的土<
br>同草一起锄入甽中,培壅苗根,到了暑天,垅上的土削平,甽垅相齐,这就使作
物的根能扎得深,
既可耐旱,也可抗风,防止倒伏。第二年耕作时变更过来,以
原来的甽为垅,原来的垅为甽,使同一地块
的土地沿甽垅轮换利用,以恢复地力。
在代田法的推广过程中,赵过首先令离宫卒在离宫外墙内侧空地
上试验,结
果较常法耕种的土地每汉亩(大亩,约合0.69市亩)一般增产粟一石(大石,
合
今二市斗)以上,好的可增产二石。随后,赵过令大司农组织工巧奴大量制作
改良农具──耦犁、耧犁,
又令关中地区的郡守督所属县令长、三老、力田和里
父老中懂农业技术的使用改良农具,学习代田法的耕
作和养苗方法,以便推广。
在推广过程中,发现有些农民因缺牛而无法趁雨水及时耕种,于是赵过又接受
前
平都令光的建议,令农民以换工或付工值的办法组织起来用人力挽犁。采用这样
3
的办法,人多的组一天可耕三十亩,人少的一天也可耕十三亩,较旧法用耒耜翻
地,效率大有提高,使更多的土地得到垦辟。后来代田法不仅行于三辅地区,也
推广到河东、弘农、西
北边郡乃至居延等地,都收到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产的
效果。确实起到了“用力少而得谷多”的好效果
。
《氾胜之书》是西汉晚期的一部重要农学著作,一般认为是我国最早的一部
农书。书中记
载了当时一种抗旱高产的栽培技术方法,这就是区种法。“汤有旱灾,
伊尹作为区田,教民粪种,负水浇
稼。、”“区田以粪气为美,非必须良田也。诸山
陵近邑高危倾阪及丘城上,皆可为区田。、”“区田不
耕旁地,庶尽地力。、”“凡区种,
不先治地,便荒地为之。”
区种法,又称区田法,是专为
抗旱而设计的。区种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宽幅
区种法,一种是小方形区种法。无论是宽幅区田,还是小方
形区田,它们都具有
以下的一些特点:
(1)作区深耕,不耕小区以外的土地,以充分挖掘区内土地的增产潜力。
(2)等距点播,
区田内所种作物的行距、株距都有一定的规格,呈等距点
播形式,这样可以保证作物有良好的通风透光条
件。
(3)便于管理,因为区田不耕旁地,故施肥、灌溉,以及中耕除草都在区
内进行,便于
充分发挥人力和物力的作用,同时等距点播也便于区内操作。
(4)由于区田不耕旁地,只是着眼于区
内深耕,起到抗蚀保土的作用。这
个特点使得“诸山陵、近邑高危、倾阪及丘城上,皆可为区田”,在提
高单位面积
产量的同时,还扩大了耕地面积。
然而,不论是畎亩法、代田法,还是区种
法,也不论是垄作法还是平作法,
都必须面临如何减少土壤水分的散失,以及如何解决翻耕后,平整地面
和破碎土
4
块等问题。汉代采用的是耕摩结合的方法,即在翻耕后
用“摩”来摩平地面和摩碎
土块,以减少土壤水分的散失,魏晋时期,则在耕摩之间又加上了“耙”,形
成了
耕、耙、耱三位一体的旱地耕作技术体系。从此以后,中国北方旱地耕作技术形
成了。
中国历史上虽然有较为发达的水利事业,但却长期滞后于农业的发展,加上
自然方面的原因,使
得干旱成为中国农业发展的最大的不利因素。中国历史上的
自然灾害,以旱灾占首位。中国的北方旱地又
是发生旱灾的主要地区。解决干旱
问题首先在于兴修水利,而在水利事业滞后的情况下,采用抗旱耕作则
不失为一
种更为行之有效的办法。
当代,主要衍生出以下几种较为行之有效的抗旱耕作方法:
一、垄作法:是一种行之有效并长期沿用的防旱防涝耕作法,有着提高地温、
防止风蚀作用。据
测定,垄作比平作增产14.2%,土壤风蚀量减少90%以上。
二、砂田法:是一
种用砂为覆盖物的特殊耕作法。能大大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提高土壤含水量。据调查测定,春旱时砂田土
壤含水量13.8%,能够播种出苗,
而不覆砂的土壤含水量仅为7.2%,不能播种。
三、深松耕法:是用无壁犁或松土铲只松土而不翻转土层的抗旱耕作法,曾
在宁夏和黑龙江等省广泛应用
。据测定,应用局部深松,耕层有效水分增加
4.5—5.6%,渗透率提高13—40%。
四、蓄水聚肥改土耕作法:近年来,在山西省晋中地区进行推广。它吸取了
抗种、
沟垄种植,聚肥聚水耕作之长,增产效果明显。特别是在坡地上,可有效
地减少径流,控制水土流失。
五、机械化旱作农业体系:包括机械深耕、镇压、精耕播和茎秆粉碎还田的
5
一套行之有效的玉米机械化旱作体系。
六、覆盖抗旱耕作法:可用作物残茬
覆盖、草把铺盖、塑料薄膜覆盖等做法,
再配合翻耕、旋耕、深耕等不同耕作手段将更好。其中作物残茬
覆盖,就是利用
作物本身桔秆或残茬覆盖,既能秸秆还田,又能达到蓄水、保墒、保土、增产的
效果。
古人的智慧给了我们无限的启示,为当代节水型农业打下了理论与实践的基
础。为
了克服干旱少雨的气候条件及恶劣的自然环境,不断提高该地区的农业产
量,人们在实践中进行着孜孜不
倦的探索。抗旱耕作技术是中国农业乃至中华文
明在长达数千年的时间里的得以持续发展的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1]. 中华五千年> 中华传统文化> 古代农业
[2].百度百科> 代田法
[3].百度百科> 氾胜之书> 区田法
[4].《旱地农业实用技术》,作者:陈奇恩
[5].《华北地区节水型农业技术》,第二
章第一节_节水型农业分区,作者:胡毓骐、李英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