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中历史必背考点 中国古代经济

玛丽莲梦兔
951次浏览
2020年08月11日 21:3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考试标语-借条


高中历史必背考点
专题一 中国古代史(经济)
一、农业
小农经 济的含义:以家庭为生产生活为基本单位,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

★考点1古代中国农耕技术发展的历程?(“刀耕火种”—— 铁犁牛耕)
神农传说:原始农具,耒耜(lei si)
原始时代:“刀耕火种”。(直到西汉,中国南方地区依 旧使用火烧,耕种后用水除掉杂草
的方式);石器助耕种
春秋战国: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汉代:①牛耕逐渐普及全国(二牛抬杠 一牛挽犁<东汉>)。
②铁制农具发展(曲柄锄、大镰);播种工具——耧车。
唐代:发明曲辕犁(可控制耕土深浅),耕犁基本定型。

★考点2古代中国水利及灌溉工具发展
五帝时代:大禹治水
战国:李冰——都江堰工程,郑国——郑国渠
汉代:关中农民创造“井渠”(今新疆吐鲁番、哈密等干旱地区仍具使用)。
东汉:王景治黄河。
隋唐五代:立井水车(北方)、筒车(南方)
宋:水转翻车
明清:风力水车

★考点3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的历程?
①春秋时期:出现贵族个体占有土地的现象,私田大量开垦;
②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承认了土地的私有,加速了土地国有向私有的转变;
③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地主土地所有制。

★考点4古代中国的耕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2)奴隶社会(夏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发展过程:开始实行(商)——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
◎井田制瓦解的原因?
<1>根本原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生产力发展,井田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
<2>许多私田出现;
<3>战争频繁,劳动力减少;
<4>鲁国等进行税制改革 ,土地逐步由国有向私有转变,逐步形成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
剥削方式,井田制逐步瓦解。
(3)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
①形成: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运动。封建制度 最终在各国确立起来。其中,
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②特点:土地权和劳动者分离。


◎均田制?(北魏至唐中期)
目的: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
主要内容:北魏时,国家将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给 农民一定数量的田地;百姓缴纳一定
数量的租税,服徭役和兵役。隋代和唐代前期推迟了服役的年龄,甚 至可输绢代
役。
瓦解原因:土地兼并严重和土地买卖的频繁。
※均田制的意义?
<1>中国古代一项比较完备重要的封建土地制度;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
<2>北方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开垦的荒地增多,有利于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
<3>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促进农业的发展。

★考点5古代中国的土地兼并
1.土地兼并的根源?
封建土地私有制和土地买卖制度的存在
2.土地兼并的成因?(了解,必看)
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 由于土地占有关系的不固定,土
地买卖盛行,必然导致土地兼并现象的出现。因此,土地兼并现象一直贯 穿封建社会的始终,
历代封建王朝为确保财源、巩固统治都曾实行过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如均田制、王 安石的
方田均税法等,但都无法解决土地兼并问题,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封建土地私有制。
3.土地兼并的影响?
①政治上:土地兼并直接导致封建国家财政收入减少,加剧贫富分化,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②经 济上:由于封建地租较重,导致工商业者以末致富,以本守之,买田置地,影响了手工
业的扩大再生产, 在封建社会后期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③社会上:引起社会动荡不安。土地兼并的膨胀导致 地方豪强势力壮大,影响到中央集权的
加强;也会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引发农民起义。

考点6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的演变(补充)
1.中国古代的主要赋役制度:
①“相 地而衰征”: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推行的,主要是根据土地的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
实质是承认土地私 有。
②初税亩:公元前6世纪初鲁国实施的,主要是用法律规定将公田交给耕者,按亩收税,实
质也是承认土地私有。
③编户齐民:两汉管理百姓的制度,主要是指被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编 户齐民具有
独立的身份,依据财产的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兵役。编户齐民制度的实施标志着我< br>国封建社会完整的赋税制度正式形成。
④租庸调制:隋唐时期实行,其源于北魏实行的租调制。 租庸调制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础之
上,受田农民每年向官府纳租(谷物)、调(绢和布)、服徭役(不去服 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
役,叫做庸)、兵役(府兵制)。
⑤两税法:780年唐朝宰相杨炎开始 实行。其主要内容是: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
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制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 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两税法的实行改变
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表明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 身控制有所放松,是我国封
建社会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
⑥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 北宋王安石变法时实行的理财措施,募役法的实质是纳钱代役,方
田均税法的实质是按土地的多少和肥瘠 纳税。


⑦一条鞭法:1581年,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推行,其内容是将原来的田赋、 徭役、杂税合
一,折成银两,把从前按户、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
一条鞭法是我国赋役史上的重大改革,说明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松弛;适应了商
品经 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
⑧地丁银制度:清朝雍正帝推行摊丁 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
这样,人头税废除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 一步松弛。
2.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的规律?
①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变为以田亩为 主,人头税在赋税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少并最终
废除,分别以唐朝的两税法和清朝的地丁银制度为标志。
②由农民必须服徭役、兵役发展为可以纳绢代役,以隋唐的庸为标志。
③由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过渡,明朝的一条鞭法是其转折点。
④征税时间逐渐固定,以唐朝的两税法为标志。
⑤税种由繁多逐渐减少,并趋向单一,分别以两税法和一条鞭法为标志。
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封建国家对商业征收重税。
3.对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的认识?
①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的实质是封建生产关系的调整;
②封建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的松弛是历史发展和进步的必然结果;
③用银两收税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反映。

★考点7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
在不同时期也是有所不同的。总体来讲,主要包括如下因素:
(1)新的社会制度和新的经济制度的确立;
(2)国家统一或局部统一,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
(3)正确的经济政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4)水利是农业的命脉,重视兴修水利,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5)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进步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
(6)中外之间和各民族之间的友好交往和经济文化交流;
(7)适时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8)利用外来的劳动力,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9)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最直接因素。

★考点8中国农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1)有利条件:
①春秋战国,铁农具的出现和逐步普及
②铁犁牛耕的普及、水利技术的进步,生产技术的提高,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③小农经济之下,农民拥有一定的生产自主权,具有生产积极性。
④小农经济规模小,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促进精耕细作的农业的发展。
⑤封建政府为保证财源,明智的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
(2)不利条件:
主要:泰半之赋(赋税沉重);沉重的力役(徭役沉重);贫者无立锥之地(土地兼并严
重)。
其他①小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抗御天灾人祸能力十分薄弱。
②农业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③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及社会的动荡。


★考点9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①经济形态上: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
②耕作方式上:铁犁牛耕为,实行精耕细作,水利工程发达。
③土地制度上: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
④经营方式上:小农个体经营为主。
⑤小农是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国家为稳定小农,大都采取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

★考点11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特征?
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分散性);
②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③生产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封闭性)。
④阻碍技术进步和生产发展(落后性)
⑤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脆弱性)

★考点10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表现?(了解,必看)
(1)生产工具的改进。如 :商、西周开始使用青铜农具,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
用和推广,隋唐时期创制了筒车及江东地 区出现了曲辕犁;
(2)耕作技术的进步。如:夏、商、西周已懂得施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隋唐时 期南方
地区两年三熟耕作制的推广等;
(3)农作物的推广。如:五谷在商周时期都已种植, 隋唐时期江淮地区大面积种植水稻,
棉花种植在明代由江南推向江北,明代由国外引进的高产农作物新品 种玉米和甘薯在清代不
断推广种植,棉花、蚕桑、茶叶和油料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
( 4)水利工程的兴修。如:夏、商、西周三代农田水利的有较大发展,春秋战国时期中原
地区已普遍用桔 槔来灌溉农田,芍陂、都江堰、郑国渠的兴修,隋朝大运河有利于农田灌溉,
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 业,各地兴修不少水利工程,北宋王安石实行农田水利法
(5)土地资源的开发。如:隋唐时期江南地 区的土地资源进一步开发,圩田、开垦山地、
围湖造田,明清时期贫瘠土地得到利用;
(6)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如:唐代茶叶已成为生活必需品,唐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
明清时期经济作物 种植面积扩大,清代前期还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

二、手工业
春秋战国时期,逐步形成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主要)三种经营形态。
经营形态
官营手工业
民营手工业
家庭手工业
管理方式
民间私人自主经营
农户的副业
产品
民间消费的产品
供自己消费和纳税的产品
流通方式
在市场流通
剩余部分出售
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 武器军用品和官府贵族生活用品 不在市场流通
★考点1 手工业纺织业发展历程?
新石器时代:纺织技术萌芽。(材料:麻、葛;地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商代:商代有负责指导桑蚕生产的专职官员,“妇功”成为“国有六职”之一。
汉代:纺织技术高超(素纱禅衣),通过丝绸之路行销欧洲,中国被称为“丝国”。
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规模大、分工细)。
宋代:棉花种植及棉纺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地区,纺织工艺水平有所提高。
元代:黄道婆革新纺织工艺,棉布逐渐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
明代: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纺织业兴起,苏州等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机户、机工)。


★考点2手工业纺织业发展历程?
①从原料看:葛纺织业---丝织业--- 棉纺织业。
②从经营形态看:官营、私营、家庭(田庄)。
③从发展程度看:分布广、分工细、品种多、技艺高。
④从发展趋势看:是中国最早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行业。

★考点3冶金技术的发展?
新石器时代:铜器出现(小件工具;地区:黄河流域)
商周时期: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工艺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春秋时期:人工冶铁开始。
战国时期:炼钢和淬火工艺有所发展。
汉代:汉武帝时代推行盐铁官营制度,开始用煤炭做燃料,供风形式也发生革命性变化
自然鼓风——人力皮囊鼓风——蓄力鼓风——水力鼓风(东汉杜诗发明水排)。
南北朝:灌钢法发明。
北宋:有煤做燃料的记载。

★考点4陶瓷业的发展历程?
新石器时代:彩陶表现出相当高的工艺水平。(山东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
商代到东汉:由陶向瓷过度。
东汉:青瓷
南北朝:白瓷。
唐代:陶业:唐三彩。
瓷业:制瓷业已经纺织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越窑青瓷、刑窑白瓷);
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彩绘。
宋代:五大名窑:河北定窑、和南钧窑、江西景德镇窑、浙江龙泉窑、山西耀州窑。
元代:青花瓷。
明代:五彩瓷。
清代:发明粉彩瓷器工艺和珐琅瓷。 (康熙、雍正)。

★考点5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①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技术先进,长期领先世界。
②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指的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同时存在)
③官营手 工业规模巨大、行业众多、分工细致、组织严密、管理完善、工艺超群。长期占据
主导地位。
④明清时期,私营手工业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⑤“男耕女织”式的家庭手工业成为了农业经济的一种重要副业。

三、 商业、城市及交通的发展
★考点1富商大贾周流天下
远古时代:出现早期的商业交换。
商代:商业有了初步发展。
西周:贝骨和铜币(早期货币)流通。
春秋战国:商业得到良好发展,出现商业中心。
汉代:①乡村商运活跃,但没有专门市场。


②商运活跃,已开通海外丝绸之路。
唐代:商旅来往频繁(政治上的统一,大运河的开通)。
宋代:①宋元时期,商业空前繁荣, 海外商运发展迅速,中国商品远销东亚、南亚、西亚
及东欧、北非地区。
②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在益州(今四川等地)。
明清:会馆、商帮出现(晋商、徽商势力最为强大)。

★考点2“市”的发展
秦代: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当面交易。
汉代:有专门管理机构,市内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市、坊界限分明。
南北朝:“草市”形成,政府设“草市尉”进行管理。
唐代;“草市”演变为地方商业中心;“夜市”繁荣。
宋代:①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②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直接监管。
③宋代草市已具备比较完善的饮食服务设施。
④形成商业街;
⑤有夜市、晓市和庙会。
明清:商业区繁华。

★考点3 商业都会的崛起
战国:商业城市开始兴起。
汉代:长安和“五都”(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以市为标志的全国商业中心形成
唐代:长安、洛阳、扬州、杭州、湖州。
宋代:汴京、临安、开封、杭州
元代:大都(北京)、杭州、泉州
清代:苏州、四大名镇:汉口镇、佛山镇、朱仙镇、景德镇。

★考点4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1)商业市场形式多样:如夜市、晓市和草市等
(2)城市商业经济发达
(3)丝绸之路和陶瓷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并促成沿海港口城市走向兴盛;
(4)商人群体活跃:如晋商和徽商等
(5)商业长期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
(6)建立在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之上,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存在;
(7)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和国际贸易全面发展;
(8)在发展中出现了类似于银行的柜坊、类似于汇票的飞钱,纸币也较早出现。

★考点5 中国古代交通的发展?
1.夏、商、西周三代时期
(1)夏朝:交通运输有一定规模,交通工具种类很多;
(2)商朝:重视商业和交通运输业,商民善于经商,以贝为货币,
(3)西周:交通发达,从镐京到全国有几条宽广的大道,
2.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达,中原市场形成;
3.秦朝:统一车轨,修弛道


4.汉朝: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开通,同中亚、西亚、南亚诸国和欧洲的大秦贸易往来
5.隋唐时期:政治统一,开通大运河,经济繁荣
6.明清时期:

★考点6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过程
1.夏、商、西周的都城是全国政治、交通中心;
2.春秋战国时期许多城市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
3.西周至唐代:对商业时间和地点有严格限制,受官府严格控制(坊市制)
4.隋唐时期: 长安、洛阳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全国的商业大都会;扬州、成都是
长江流域东西两个商业都市 ;隋唐时期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商贸城市,全国还出现了数十座
较大的商贸城市。
5.宋代: 城市经济功能大大加强:坊市制被打破;打破时间限制(早市、夜市);坊市界限
不复存在,分散街巷之 中,形成街市;不再受官府监视;出现娱乐场所,瓦市
6明清: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商贸城市,全国还 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贸城市,商品经济向
农村延伸,江浙地区的市镇兴起

四、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考点1 历代的主要经济政策?
①秦国: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②秦朝:实行土地私有制;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统一车轨,修驰道。
③唐朝:沿用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武则天奖励农业生产;中期后实行两税法。
④北宋:王安石变法时推行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和市易法。
⑤明朝:一条鞭法。
⑥清朝:奖励垦荒;宣布“更名田”;实行“摊丁入亩”。

★考点2 历代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
①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减轻刑罚。
②保证人民的生产时间,不误农时。
③抑制土地兼并,保护小农经济。
④对外开放,积极进行对外贸易;加强国内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⑤移民屯田。
⑥推广先进技术和优良品种,兴修水利。
⑦官营工商业政策、重农抑商政策。

★考点3重农抑商政策?
(1)含义:又叫“重本期末”,强调发展农耕,限制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2)来历: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历代封建王朝沿用。
(3)目的:①为了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直接目的)
②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巩固封建统治。(根本目的)
1.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
①强调农业为本,商业为末。
②抑制土地兼并,防止农民破产。
③强调户口管理,限制人口流动。
④对商人进行诸多方面限制,并课以重税。


2.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积极:①重视农业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经济发展
②有利于加强对农民的剥削和控制,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②有利于打击富商,发展官营商业,加强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消极:①防碍工商业的发展,强化了自然经济,使之迟迟难以瓦解。
②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了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和发展。
3.对重农抑商政策的认识?(阅读并理解)
①在封建社会国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是由其经 济基础和统治者的阶级地位决定的。封建社
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业又是古代最具决定 性的生产部门,农业生产的状
况直接关系到国家兴衰和人民生计。因此,以农立国,必然成为历代统治者 的治国纲领。
②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前期,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了促进作用;但在封建社 会
后期,也曾起过一定的消极作用,此时,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统治者继续推行重农抑商
政 策,在认识上把农业和商业对立起来,并限制(资本主义)商业的发展,违反了经济发展,
违反了经济发 展的规律;中国也因此丧失了与西方竞争交流的历史机遇,最终导致近代中国
的落伍。

★考点4海禁政策
①含义:明清时期实行的一种经济政策,它禁止中国人民赴海外经商和限制 外国商人到中国
进行正常贸易。
1.海禁政策推行的原因?
原因:①直接原因:防范人民反抗,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②客观原因:防范西方殖民主义入侵。
③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决定了对外很少有需求。
④统治者原因:以天朝上国自居。
2.海禁政策推行的影响?
(1)从暂时、局部来看,在一定程度上也抵制了西方殖民侵略;
(2)从长远、全局来看, 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
长;导致中国落伍于世界

★考点5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
(明中后期至清早期)明朝产生,清朝前期,手工工 场的规模扩大,分工更细,部门和地
区增多。
①产生原因: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 品经济的发展,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发达
的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②出现部门:私营手工业中的纺织业、陶瓷业等
③出现标志:手工工场的出现(即当时“机房”的出现)
④关系:“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机户和机工之间是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⑤目的:是为了增殖利润、扩大再生产
1.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1)政治上:腐朽的封建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重农抑商政策,海禁和闭关锁国
(2)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国内市场狭小
(3)思想上:文化专制,重儒轻商;
(4)商人或地主剥削所得钱财,多用来购置田产,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
2.资本主义萌芽的特征?


雇佣劳动关系;“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受值,计工受值”;“预支”
3.对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认识
①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代表了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总趋势;
②资本主义萌芽只出现在少数地区的少数行业当中,是稀疏而又微弱的;
③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非常缓慢,始终在萌芽状态中徘徊,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考点6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1.经济中心南移的原因 ?
(1)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
(2)北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为江南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
(3)政治中心的南移.都城南迁,
(4)江南统治者为发展实力,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
(5)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了江南。
(6)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适合农业发展,而且对外贸易条件比北方优越。

2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仔细阅读)
(掌握)趋于平衡(南朝末年)——开始南移(唐安史之乱之后)——最终完成(南宋)
1是从远古到西晋时期,北方经济的发展远远超过南方,
经济重心在北方,尽管其间经济重心 也有所变动,但始终是在黄河中下游一线东西移动。
直到三国时期,孙吴地区的农业虽得到一定程度开发 ,但曹魏所在的黄河流域地区经济的发
展仍然是超过吴和蜀两国的。
2.三国两晋南北朝,南北方经济趋向平衡
(1)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南方得到重点开发。
(2)东晋和南朝时期,南方得到大规模开发,南朝末年开始赶上北方,趋于平衡。
西晋灭亡 以后,南方地区经历了从东晋南朝的政权更替。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
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趋向 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
3.隋唐五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1)隋唐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南北几无差距。
隋唐时期,南北方经济均获得极大发展 。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成为重
要的粮食产地
唐玄宗安史之乱以后,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2)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进一步大发展。
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战祸较 少,相对安定。整个五代时期,我国的经
济重心继续南移,南方日益成为全国经济的先进地区,人口数量 超过了北方。
4 南宋至元朝时期南方经济突出发展,完全超过了北方。
(1)南宋时期, 两宋北方同样战乱频繁。北宋灭亡以后,南宋政权偏安于东南一隅,使南
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完全取代了 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南宋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
成的阶段。
(2)元朝,为解决“南粮北运”问题,还大力兴办漕运和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
5.明清时期,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
◎经济中心南移的特征?
①北方人民南迁,带去先进的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
②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封建割据、战乱时较为突出;
③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响。


3.经济中心南移的影响?
(1)对我国交通贸易: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沿 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改善
(2)对人口分布: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我国南部、东南部占 全国总人口比重不断增长
(3)对人才教育: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了人才教育的相应变化。
(4)对民族关系:经济重心的南移和北民南迁,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4.经济重心南移的基本规律和启示(仔细读,理解含义)
(1)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区域是 从北向南、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从内地向
东南沿海逐渐转移的。
(2)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趋势往往是在国家分裂或封建割据战乱时期表现的最为突出
(3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南方经济发展都是在北方战乱而南方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完成
的,这说明政治稳 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战乱、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只能破坏
社会生产力和摧毁经济发展的成果 。
(4)由于战乱,古代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给南方带去了先进的生产
工具和技术,体现了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最高水平,这说明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和生产
力的进步是经济 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引进和运用最先进的生产技术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
重要保证。
(5)统 治者对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得
到统治者的重视。
(6)政治中心南移对于经济重心南移有一定的影响,
(7)经济重心南移是漫长历史变迁中 自然环境与整个社会生产力之间辩证发展的必然结果,
自然环境对经济的发展影响巨大。当前,在祖国西 部大开发过程中,要注意经济开发与保
护生态平衡之间的保持协调发展,坚定地走可持续发展之道路。

五、历史改革的重大回眸(选修)
★考点1 商鞅变法
1.商鞅变法的背景?
(1)经济上:铁器.牛耕的使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政治上: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
(3)思想上:百家争鸣,思想繁荣。
(4)军事上:分裂割据,诸侯争霸。
2.商鞅变法的内容?
(1)经济改革:①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土地私有制度;
②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③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
(2)政治改革:①奖励军功;军功授爵
②推行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③实行什伍.连坐制度。
(3)文化风俗改革: ①“燔诗书.明法令”; 焚书坑儒
②移风易俗
③统一使用小篆


3.对商鞅变法的评价?


(1)积极:①政治上:废除了贵族特权;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经济上:确立土地私有制,促进了秦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军事上: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2)消极:严刑峻法导致了秦朝的暴政;重农抑商,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4.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顺应时代潮流;秦孝公支持;商鞅个人才能;方法得当。
5.商鞅最后被杀原因?
侵犯旧贵族的利益,旧贵族的反对;失去统治者的支持;刑法过于严酷。

★考点2北魏孝文帝改革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有利条件:北魏统一北方,社会安定;
(2)民族矛盾: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导致民族矛盾激化;
(3)阶级矛盾:吏治腐败,阶级矛盾尖锐。
2.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内容?
(1)推行均田制
(2)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
(3)迁都洛阳(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汉化)
(4)革除旧俗:穿汉服.说汉话.该汉姓.通汉婚.
3.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价?
(1)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2)促使了洛阳的繁盛
(3)促使鲜卑族的封建化;
(4)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考点3北宋王安石变法
1.北宋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1)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形成积弱积贫局面(冗官.冗兵.冗费);
(2)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
(3)辽和西夏威胁北宋的安全,民族矛盾尖锐。
(4)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有利)
2北宋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1)富国之法:均输法;市易法;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 。
(2)强兵之法:将兵法;保甲法; 保马法;设军器监。
(3)取士之法:改革科举;改革学校.整顿太学 。
3.北宋王安石变法的性质?
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根本目的:改变北宋积贫积
弱的局面, 以巩固和加强统治。
4.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积极影响: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 的局面,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提高了北宋军
队的战斗力。


5.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


(1)违背客观经济规律
(2)过于急进
(3)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强烈反对
(4)失去宋神宗的支持
(5)用人不当,加重百姓负担。
6.王安石变法给我们的启示?
(1)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扰,不可能一帆风顺
(2)改革要尊重历史发展规律
(3)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毅力

六 中外历史评说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考点1 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1)秦始皇能够统一六国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统一是历史必然趋势;
②国力因素:商鞅变法奠定经济和军事基础;
③民心因素:人民渴望统一;
④个人因素:嬴政具有雄才大略。
(2)秦始皇巩固统一采取的具体措施?
①政治上:建立皇帝制,推行郡县制和三公九卿制,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②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促进经济发展;
③军事上:修筑长城,北击匈奴,南征百越, 增设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奠定了中
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
④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国内经济文化的交流;
⑤交通上:建立起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有利于各地经济的发展和交流。
(3)秦始皇的暴政的表现和暴政的影响?
表现:①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②大兴土木,劳民伤财。
③徭役繁重。
④刑法严酷。
影响:激化阶级矛盾,加速秦的灭亡。
(4)如何评价秦始皇?
①秦始皇 统一中国,结束诸侯割据的政治局面,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开创了中
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新纪元; 另一方面他的暴政又导致秦朝很快灭亡;
②秦始皇是封建社会初期地主阶级杰出政治家,但是他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

★考点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1)“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和表现?
原因:①客观上: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总结历代兴衰的经验。
②主观上:唐太宗心存百姓,选贤与能,励精图治,善用人与纳谏,社会稳定,经
济恢复和发展。
主要表现:


①政治上:虚心纳谏,选贤与能,加强中央集权,使唐朝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②经济上:强调存百姓思想,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
③法律上:慎用刑法,使社会风气得到了很大改观;
④思想上:文德治国,崇儒尊孔,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扩大统治基础;
⑤民族关系上:采取民族平等政策,加强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往来或控制,促进民族关系
发展;
⑥对外关系上:采取积极友好态度和开放政策,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2)唐太宗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①唐太宗励精图治,使唐朝社会稳 定,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开创了“贞观之治”
的局面,这就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 础。
②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
了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过入了鼎盛时期。
③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 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
多元化的色彩;

★考点3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1)康熙帝初年面临问题?
①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坚持抗清;
②沙俄势力正在东来;
③游牧于漠西和漠北的蒙古各部需要加强管理;
④地方割据实力的威胁尚未清除⑤满汉矛盾尚未平复。
(2)康熙帝巩固中国统一的举措?
①平定三藩,有利于安定统一;
②收复台湾:启用郑氏降将施琅。收复后台湾设一府 三县,隶属福建省。加强了台湾和
大陆联系,促进了台湾开发,巩固了海防。台湾正式隶属于清朝中央政 权的行政管辖之下;
③三征噶尔丹,打击了新疆蒙古分裂力量。
④册封五世班禅,加强对西藏的管理。
⑤尊重中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崇尚儒家文化,恢复开 科取士,延揽汉族文士,缓和了
阶级、民族矛盾,加快了满族文化的发展步伐。
(3)康熙帝维护国家主权表现和历史影响?
①表现:抗击沙俄入侵,组织两次雅克 萨之战,签订《尼布楚条约》确定中俄东段边界,
从法律肯定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 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②历史影响:扫除了地方割据势力,抗击了外来侵略,基本奠定了中国版图 ,维护了多
民族国家统一和安宁。
(4)评价康熙帝
①功绩:康熙扫除 了地方割据势力,抗击了外来侵略,基本奠定了中国版图,维护了多
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安宁,为康乾盛世 的到来奠定基础。
②消极:大兴文字狱;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高中历史必背考点
专题一 中国古代史(经济)
一、农业
小农经济的含义:以家庭为生产生活为基本单位,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 合,是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考点1古代中国农耕技术发展的历程?(“刀耕火种”—— 铁犁牛耕)
神农传说:原始农具,耒耜(lei si)
原始时代:“刀耕火种”。(直到西汉,中国南方地区依 旧使用火烧,耕种后用水除掉杂草
的方式);石器助耕种
春秋战国: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汉代:①牛耕逐渐普及全国(二牛抬杠 一牛挽犁<东汉>)。
②铁制农具发展(曲柄锄、大镰);播种工具——耧车。
唐代:发明曲辕犁(可控制耕土深浅),耕犁基本定型。

★考点2古代中国水利及灌溉工具发展
五帝时代:大禹治水
战国:李冰——都江堰工程,郑国——郑国渠
汉代:关中农民创造“井渠”(今新疆吐鲁番、哈密等干旱地区仍具使用)。
东汉:王景治黄河。
隋唐五代:立井水车(北方)、筒车(南方)
宋:水转翻车
明清:风力水车

★考点3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的历程?
①春秋时期:出现贵族个体占有土地的现象,私田大量开垦;
②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承认了土地的私有,加速了土地国有向私有的转变;
③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地主土地所有制。

★考点4古代中国的耕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2)奴隶社会(夏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发展过程:开始实行(商)——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
◎井田制瓦解的原因?
<1>根本原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生产力发展,井田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
<2>许多私田出现;
<3>战争频繁,劳动力减少;
<4>鲁国等进行税制改革 ,土地逐步由国有向私有转变,逐步形成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
剥削方式,井田制逐步瓦解。
(3)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
①形成: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运动。封建制度 最终在各国确立起来。其中,
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②特点:土地权和劳动者分离。


◎均田制?(北魏至唐中期)
目的: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
主要内容:北魏时,国家将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给 农民一定数量的田地;百姓缴纳一定
数量的租税,服徭役和兵役。隋代和唐代前期推迟了服役的年龄,甚 至可输绢代
役。
瓦解原因:土地兼并严重和土地买卖的频繁。
※均田制的意义?
<1>中国古代一项比较完备重要的封建土地制度;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
<2>北方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开垦的荒地增多,有利于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
<3>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促进农业的发展。

★考点5古代中国的土地兼并
1.土地兼并的根源?
封建土地私有制和土地买卖制度的存在
2.土地兼并的成因?(了解,必看)
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 由于土地占有关系的不固定,土
地买卖盛行,必然导致土地兼并现象的出现。因此,土地兼并现象一直贯 穿封建社会的始终,
历代封建王朝为确保财源、巩固统治都曾实行过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如均田制、王 安石的
方田均税法等,但都无法解决土地兼并问题,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封建土地私有制。
3.土地兼并的影响?
①政治上:土地兼并直接导致封建国家财政收入减少,加剧贫富分化,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②经 济上:由于封建地租较重,导致工商业者以末致富,以本守之,买田置地,影响了手工
业的扩大再生产, 在封建社会后期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③社会上:引起社会动荡不安。土地兼并的膨胀导致 地方豪强势力壮大,影响到中央集权的
加强;也会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引发农民起义。

考点6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的演变(补充)
1.中国古代的主要赋役制度:
①“相 地而衰征”: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推行的,主要是根据土地的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
实质是承认土地私 有。
②初税亩:公元前6世纪初鲁国实施的,主要是用法律规定将公田交给耕者,按亩收税,实
质也是承认土地私有。
③编户齐民:两汉管理百姓的制度,主要是指被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编 户齐民具有
独立的身份,依据财产的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兵役。编户齐民制度的实施标志着我< br>国封建社会完整的赋税制度正式形成。
④租庸调制:隋唐时期实行,其源于北魏实行的租调制。 租庸调制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础之
上,受田农民每年向官府纳租(谷物)、调(绢和布)、服徭役(不去服 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
役,叫做庸)、兵役(府兵制)。
⑤两税法:780年唐朝宰相杨炎开始 实行。其主要内容是: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
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制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 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两税法的实行改变
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表明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 身控制有所放松,是我国封
建社会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
⑥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 北宋王安石变法时实行的理财措施,募役法的实质是纳钱代役,方
田均税法的实质是按土地的多少和肥瘠 纳税。


⑦一条鞭法:1581年,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推行,其内容是将原来的田赋、 徭役、杂税合
一,折成银两,把从前按户、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
一条鞭法是我国赋役史上的重大改革,说明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松弛;适应了商
品经 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
⑧地丁银制度:清朝雍正帝推行摊丁 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
这样,人头税废除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 一步松弛。
2.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的规律?
①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变为以田亩为 主,人头税在赋税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少并最终
废除,分别以唐朝的两税法和清朝的地丁银制度为标志。
②由农民必须服徭役、兵役发展为可以纳绢代役,以隋唐的庸为标志。
③由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过渡,明朝的一条鞭法是其转折点。
④征税时间逐渐固定,以唐朝的两税法为标志。
⑤税种由繁多逐渐减少,并趋向单一,分别以两税法和一条鞭法为标志。
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封建国家对商业征收重税。
3.对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的认识?
①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的实质是封建生产关系的调整;
②封建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的松弛是历史发展和进步的必然结果;
③用银两收税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反映。

★考点7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
在不同时期也是有所不同的。总体来讲,主要包括如下因素:
(1)新的社会制度和新的经济制度的确立;
(2)国家统一或局部统一,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
(3)正确的经济政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4)水利是农业的命脉,重视兴修水利,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5)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进步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
(6)中外之间和各民族之间的友好交往和经济文化交流;
(7)适时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8)利用外来的劳动力,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9)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最直接因素。

★考点8中国农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1)有利条件:
①春秋战国,铁农具的出现和逐步普及
②铁犁牛耕的普及、水利技术的进步,生产技术的提高,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③小农经济之下,农民拥有一定的生产自主权,具有生产积极性。
④小农经济规模小,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促进精耕细作的农业的发展。
⑤封建政府为保证财源,明智的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
(2)不利条件:
主要:泰半之赋(赋税沉重);沉重的力役(徭役沉重);贫者无立锥之地(土地兼并严
重)。
其他①小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抗御天灾人祸能力十分薄弱。
②农业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③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及社会的动荡。


★考点9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①经济形态上: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
②耕作方式上:铁犁牛耕为,实行精耕细作,水利工程发达。
③土地制度上: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
④经营方式上:小农个体经营为主。
⑤小农是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国家为稳定小农,大都采取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

★考点11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特征?
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分散性);
②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③生产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封闭性)。
④阻碍技术进步和生产发展(落后性)
⑤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脆弱性)

★考点10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表现?(了解,必看)
(1)生产工具的改进。如 :商、西周开始使用青铜农具,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
用和推广,隋唐时期创制了筒车及江东地 区出现了曲辕犁;
(2)耕作技术的进步。如:夏、商、西周已懂得施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隋唐时 期南方
地区两年三熟耕作制的推广等;
(3)农作物的推广。如:五谷在商周时期都已种植, 隋唐时期江淮地区大面积种植水稻,
棉花种植在明代由江南推向江北,明代由国外引进的高产农作物新品 种玉米和甘薯在清代不
断推广种植,棉花、蚕桑、茶叶和油料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
( 4)水利工程的兴修。如:夏、商、西周三代农田水利的有较大发展,春秋战国时期中原
地区已普遍用桔 槔来灌溉农田,芍陂、都江堰、郑国渠的兴修,隋朝大运河有利于农田灌溉,
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 业,各地兴修不少水利工程,北宋王安石实行农田水利法
(5)土地资源的开发。如:隋唐时期江南地 区的土地资源进一步开发,圩田、开垦山地、
围湖造田,明清时期贫瘠土地得到利用;
(6)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如:唐代茶叶已成为生活必需品,唐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
明清时期经济作物 种植面积扩大,清代前期还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

二、手工业
春秋战国时期,逐步形成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主要)三种经营形态。
经营形态
官营手工业
民营手工业
家庭手工业
管理方式
民间私人自主经营
农户的副业
产品
民间消费的产品
供自己消费和纳税的产品
流通方式
在市场流通
剩余部分出售
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 武器军用品和官府贵族生活用品 不在市场流通
★考点1 手工业纺织业发展历程?
新石器时代:纺织技术萌芽。(材料:麻、葛;地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商代:商代有负责指导桑蚕生产的专职官员,“妇功”成为“国有六职”之一。
汉代:纺织技术高超(素纱禅衣),通过丝绸之路行销欧洲,中国被称为“丝国”。
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规模大、分工细)。
宋代:棉花种植及棉纺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地区,纺织工艺水平有所提高。
元代:黄道婆革新纺织工艺,棉布逐渐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
明代: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纺织业兴起,苏州等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机户、机工)。


★考点2手工业纺织业发展历程?
①从原料看:葛纺织业---丝织业--- 棉纺织业。
②从经营形态看:官营、私营、家庭(田庄)。
③从发展程度看:分布广、分工细、品种多、技艺高。
④从发展趋势看:是中国最早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行业。

★考点3冶金技术的发展?
新石器时代:铜器出现(小件工具;地区:黄河流域)
商周时期: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工艺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春秋时期:人工冶铁开始。
战国时期:炼钢和淬火工艺有所发展。
汉代:汉武帝时代推行盐铁官营制度,开始用煤炭做燃料,供风形式也发生革命性变化
自然鼓风——人力皮囊鼓风——蓄力鼓风——水力鼓风(东汉杜诗发明水排)。
南北朝:灌钢法发明。
北宋:有煤做燃料的记载。

★考点4陶瓷业的发展历程?
新石器时代:彩陶表现出相当高的工艺水平。(山东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
商代到东汉:由陶向瓷过度。
东汉:青瓷
南北朝:白瓷。
唐代:陶业:唐三彩。
瓷业:制瓷业已经纺织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越窑青瓷、刑窑白瓷);
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彩绘。
宋代:五大名窑:河北定窑、和南钧窑、江西景德镇窑、浙江龙泉窑、山西耀州窑。
元代:青花瓷。
明代:五彩瓷。
清代:发明粉彩瓷器工艺和珐琅瓷。 (康熙、雍正)。

★考点5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①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技术先进,长期领先世界。
②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指的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同时存在)
③官营手 工业规模巨大、行业众多、分工细致、组织严密、管理完善、工艺超群。长期占据
主导地位。
④明清时期,私营手工业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⑤“男耕女织”式的家庭手工业成为了农业经济的一种重要副业。

三、 商业、城市及交通的发展
★考点1富商大贾周流天下
远古时代:出现早期的商业交换。
商代:商业有了初步发展。
西周:贝骨和铜币(早期货币)流通。
春秋战国:商业得到良好发展,出现商业中心。
汉代:①乡村商运活跃,但没有专门市场。


②商运活跃,已开通海外丝绸之路。
唐代:商旅来往频繁(政治上的统一,大运河的开通)。
宋代:①宋元时期,商业空前繁荣, 海外商运发展迅速,中国商品远销东亚、南亚、西亚
及东欧、北非地区。
②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在益州(今四川等地)。
明清:会馆、商帮出现(晋商、徽商势力最为强大)。

★考点2“市”的发展
秦代: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当面交易。
汉代:有专门管理机构,市内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市、坊界限分明。
南北朝:“草市”形成,政府设“草市尉”进行管理。
唐代;“草市”演变为地方商业中心;“夜市”繁荣。
宋代:①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②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直接监管。
③宋代草市已具备比较完善的饮食服务设施。
④形成商业街;
⑤有夜市、晓市和庙会。
明清:商业区繁华。

★考点3 商业都会的崛起
战国:商业城市开始兴起。
汉代:长安和“五都”(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以市为标志的全国商业中心形成
唐代:长安、洛阳、扬州、杭州、湖州。
宋代:汴京、临安、开封、杭州
元代:大都(北京)、杭州、泉州
清代:苏州、四大名镇:汉口镇、佛山镇、朱仙镇、景德镇。

★考点4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1)商业市场形式多样:如夜市、晓市和草市等
(2)城市商业经济发达
(3)丝绸之路和陶瓷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并促成沿海港口城市走向兴盛;
(4)商人群体活跃:如晋商和徽商等
(5)商业长期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
(6)建立在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之上,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存在;
(7)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和国际贸易全面发展;
(8)在发展中出现了类似于银行的柜坊、类似于汇票的飞钱,纸币也较早出现。

★考点5 中国古代交通的发展?
1.夏、商、西周三代时期
(1)夏朝:交通运输有一定规模,交通工具种类很多;
(2)商朝:重视商业和交通运输业,商民善于经商,以贝为货币,
(3)西周:交通发达,从镐京到全国有几条宽广的大道,
2.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达,中原市场形成;
3.秦朝:统一车轨,修弛道


4.汉朝: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开通,同中亚、西亚、南亚诸国和欧洲的大秦贸易往来
5.隋唐时期:政治统一,开通大运河,经济繁荣
6.明清时期:

★考点6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过程
1.夏、商、西周的都城是全国政治、交通中心;
2.春秋战国时期许多城市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
3.西周至唐代:对商业时间和地点有严格限制,受官府严格控制(坊市制)
4.隋唐时期: 长安、洛阳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全国的商业大都会;扬州、成都是
长江流域东西两个商业都市 ;隋唐时期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商贸城市,全国还出现了数十座
较大的商贸城市。
5.宋代: 城市经济功能大大加强:坊市制被打破;打破时间限制(早市、夜市);坊市界限
不复存在,分散街巷之 中,形成街市;不再受官府监视;出现娱乐场所,瓦市
6明清: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商贸城市,全国还 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贸城市,商品经济向
农村延伸,江浙地区的市镇兴起

四、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考点1 历代的主要经济政策?
①秦国: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②秦朝:实行土地私有制;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统一车轨,修驰道。
③唐朝:沿用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武则天奖励农业生产;中期后实行两税法。
④北宋:王安石变法时推行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和市易法。
⑤明朝:一条鞭法。
⑥清朝:奖励垦荒;宣布“更名田”;实行“摊丁入亩”。

★考点2 历代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
①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减轻刑罚。
②保证人民的生产时间,不误农时。
③抑制土地兼并,保护小农经济。
④对外开放,积极进行对外贸易;加强国内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⑤移民屯田。
⑥推广先进技术和优良品种,兴修水利。
⑦官营工商业政策、重农抑商政策。

★考点3重农抑商政策?
(1)含义:又叫“重本期末”,强调发展农耕,限制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2)来历: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历代封建王朝沿用。
(3)目的:①为了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直接目的)
②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巩固封建统治。(根本目的)
1.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
①强调农业为本,商业为末。
②抑制土地兼并,防止农民破产。
③强调户口管理,限制人口流动。
④对商人进行诸多方面限制,并课以重税。


2.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积极:①重视农业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经济发展
②有利于加强对农民的剥削和控制,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②有利于打击富商,发展官营商业,加强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消极:①防碍工商业的发展,强化了自然经济,使之迟迟难以瓦解。
②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了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和发展。
3.对重农抑商政策的认识?(阅读并理解)
①在封建社会国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是由其经 济基础和统治者的阶级地位决定的。封建社
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业又是古代最具决定 性的生产部门,农业生产的状
况直接关系到国家兴衰和人民生计。因此,以农立国,必然成为历代统治者 的治国纲领。
②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前期,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了促进作用;但在封建社 会
后期,也曾起过一定的消极作用,此时,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统治者继续推行重农抑商
政 策,在认识上把农业和商业对立起来,并限制(资本主义)商业的发展,违反了经济发展,
违反了经济发 展的规律;中国也因此丧失了与西方竞争交流的历史机遇,最终导致近代中国
的落伍。

★考点4海禁政策
①含义:明清时期实行的一种经济政策,它禁止中国人民赴海外经商和限制 外国商人到中国
进行正常贸易。
1.海禁政策推行的原因?
原因:①直接原因:防范人民反抗,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②客观原因:防范西方殖民主义入侵。
③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决定了对外很少有需求。
④统治者原因:以天朝上国自居。
2.海禁政策推行的影响?
(1)从暂时、局部来看,在一定程度上也抵制了西方殖民侵略;
(2)从长远、全局来看, 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
长;导致中国落伍于世界

★考点5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
(明中后期至清早期)明朝产生,清朝前期,手工工 场的规模扩大,分工更细,部门和地
区增多。
①产生原因: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 品经济的发展,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发达
的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②出现部门:私营手工业中的纺织业、陶瓷业等
③出现标志:手工工场的出现(即当时“机房”的出现)
④关系:“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机户和机工之间是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⑤目的:是为了增殖利润、扩大再生产
1.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1)政治上:腐朽的封建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重农抑商政策,海禁和闭关锁国
(2)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国内市场狭小
(3)思想上:文化专制,重儒轻商;
(4)商人或地主剥削所得钱财,多用来购置田产,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
2.资本主义萌芽的特征?


雇佣劳动关系;“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受值,计工受值”;“预支”
3.对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认识
①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代表了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总趋势;
②资本主义萌芽只出现在少数地区的少数行业当中,是稀疏而又微弱的;
③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非常缓慢,始终在萌芽状态中徘徊,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考点6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1.经济中心南移的原因 ?
(1)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
(2)北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为江南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
(3)政治中心的南移.都城南迁,
(4)江南统治者为发展实力,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
(5)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了江南。
(6)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适合农业发展,而且对外贸易条件比北方优越。

2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仔细阅读)
(掌握)趋于平衡(南朝末年)——开始南移(唐安史之乱之后)——最终完成(南宋)
1是从远古到西晋时期,北方经济的发展远远超过南方,
经济重心在北方,尽管其间经济重心 也有所变动,但始终是在黄河中下游一线东西移动。
直到三国时期,孙吴地区的农业虽得到一定程度开发 ,但曹魏所在的黄河流域地区经济的发
展仍然是超过吴和蜀两国的。
2.三国两晋南北朝,南北方经济趋向平衡
(1)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南方得到重点开发。
(2)东晋和南朝时期,南方得到大规模开发,南朝末年开始赶上北方,趋于平衡。
西晋灭亡 以后,南方地区经历了从东晋南朝的政权更替。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
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趋向 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
3.隋唐五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1)隋唐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南北几无差距。
隋唐时期,南北方经济均获得极大发展 。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成为重
要的粮食产地
唐玄宗安史之乱以后,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2)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进一步大发展。
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战祸较 少,相对安定。整个五代时期,我国的经
济重心继续南移,南方日益成为全国经济的先进地区,人口数量 超过了北方。
4 南宋至元朝时期南方经济突出发展,完全超过了北方。
(1)南宋时期, 两宋北方同样战乱频繁。北宋灭亡以后,南宋政权偏安于东南一隅,使南
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完全取代了 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南宋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
成的阶段。
(2)元朝,为解决“南粮北运”问题,还大力兴办漕运和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
5.明清时期,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
◎经济中心南移的特征?
①北方人民南迁,带去先进的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
②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封建割据、战乱时较为突出;
③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响。


3.经济中心南移的影响?
(1)对我国交通贸易: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沿 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改善
(2)对人口分布: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我国南部、东南部占 全国总人口比重不断增长
(3)对人才教育: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了人才教育的相应变化。
(4)对民族关系:经济重心的南移和北民南迁,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4.经济重心南移的基本规律和启示(仔细读,理解含义)
(1)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区域是 从北向南、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从内地向
东南沿海逐渐转移的。
(2)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趋势往往是在国家分裂或封建割据战乱时期表现的最为突出
(3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南方经济发展都是在北方战乱而南方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完成
的,这说明政治稳 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战乱、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只能破坏
社会生产力和摧毁经济发展的成果 。
(4)由于战乱,古代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给南方带去了先进的生产
工具和技术,体现了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最高水平,这说明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和生产
力的进步是经济 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引进和运用最先进的生产技术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
重要保证。
(5)统 治者对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得
到统治者的重视。
(6)政治中心南移对于经济重心南移有一定的影响,
(7)经济重心南移是漫长历史变迁中 自然环境与整个社会生产力之间辩证发展的必然结果,
自然环境对经济的发展影响巨大。当前,在祖国西 部大开发过程中,要注意经济开发与保
护生态平衡之间的保持协调发展,坚定地走可持续发展之道路。

五、历史改革的重大回眸(选修)
★考点1 商鞅变法
1.商鞅变法的背景?
(1)经济上:铁器.牛耕的使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政治上: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
(3)思想上:百家争鸣,思想繁荣。
(4)军事上:分裂割据,诸侯争霸。
2.商鞅变法的内容?
(1)经济改革:①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土地私有制度;
②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③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
(2)政治改革:①奖励军功;军功授爵
②推行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③实行什伍.连坐制度。
(3)文化风俗改革: ①“燔诗书.明法令”; 焚书坑儒
②移风易俗
③统一使用小篆


3.对商鞅变法的评价?


(1)积极:①政治上:废除了贵族特权;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经济上:确立土地私有制,促进了秦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军事上: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2)消极:严刑峻法导致了秦朝的暴政;重农抑商,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4.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顺应时代潮流;秦孝公支持;商鞅个人才能;方法得当。
5.商鞅最后被杀原因?
侵犯旧贵族的利益,旧贵族的反对;失去统治者的支持;刑法过于严酷。

★考点2北魏孝文帝改革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有利条件:北魏统一北方,社会安定;
(2)民族矛盾: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导致民族矛盾激化;
(3)阶级矛盾:吏治腐败,阶级矛盾尖锐。
2.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内容?
(1)推行均田制
(2)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
(3)迁都洛阳(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汉化)
(4)革除旧俗:穿汉服.说汉话.该汉姓.通汉婚.
3.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价?
(1)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2)促使了洛阳的繁盛
(3)促使鲜卑族的封建化;
(4)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考点3北宋王安石变法
1.北宋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1)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形成积弱积贫局面(冗官.冗兵.冗费);
(2)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
(3)辽和西夏威胁北宋的安全,民族矛盾尖锐。
(4)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有利)
2北宋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1)富国之法:均输法;市易法;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 。
(2)强兵之法:将兵法;保甲法; 保马法;设军器监。
(3)取士之法:改革科举;改革学校.整顿太学 。
3.北宋王安石变法的性质?
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根本目的:改变北宋积贫积
弱的局面, 以巩固和加强统治。
4.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积极影响: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 的局面,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提高了北宋军
队的战斗力。


5.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


(1)违背客观经济规律
(2)过于急进
(3)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强烈反对
(4)失去宋神宗的支持
(5)用人不当,加重百姓负担。
6.王安石变法给我们的启示?
(1)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扰,不可能一帆风顺
(2)改革要尊重历史发展规律
(3)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毅力

六 中外历史评说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考点1 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1)秦始皇能够统一六国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统一是历史必然趋势;
②国力因素:商鞅变法奠定经济和军事基础;
③民心因素:人民渴望统一;
④个人因素:嬴政具有雄才大略。
(2)秦始皇巩固统一采取的具体措施?
①政治上:建立皇帝制,推行郡县制和三公九卿制,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②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促进经济发展;
③军事上:修筑长城,北击匈奴,南征百越, 增设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奠定了中
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
④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国内经济文化的交流;
⑤交通上:建立起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有利于各地经济的发展和交流。
(3)秦始皇的暴政的表现和暴政的影响?
表现:①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②大兴土木,劳民伤财。
③徭役繁重。
④刑法严酷。
影响:激化阶级矛盾,加速秦的灭亡。
(4)如何评价秦始皇?
①秦始皇 统一中国,结束诸侯割据的政治局面,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开创了中
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新纪元; 另一方面他的暴政又导致秦朝很快灭亡;
②秦始皇是封建社会初期地主阶级杰出政治家,但是他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

★考点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1)“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和表现?
原因:①客观上: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总结历代兴衰的经验。
②主观上:唐太宗心存百姓,选贤与能,励精图治,善用人与纳谏,社会稳定,经
济恢复和发展。
主要表现:


①政治上:虚心纳谏,选贤与能,加强中央集权,使唐朝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②经济上:强调存百姓思想,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
③法律上:慎用刑法,使社会风气得到了很大改观;
④思想上:文德治国,崇儒尊孔,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扩大统治基础;
⑤民族关系上:采取民族平等政策,加强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往来或控制,促进民族关系
发展;
⑥对外关系上:采取积极友好态度和开放政策,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2)唐太宗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①唐太宗励精图治,使唐朝社会稳 定,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开创了“贞观之治”
的局面,这就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 础。
②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
了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过入了鼎盛时期。
③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 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
多元化的色彩;

★考点3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1)康熙帝初年面临问题?
①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坚持抗清;
②沙俄势力正在东来;
③游牧于漠西和漠北的蒙古各部需要加强管理;
④地方割据实力的威胁尚未清除⑤满汉矛盾尚未平复。
(2)康熙帝巩固中国统一的举措?
①平定三藩,有利于安定统一;
②收复台湾:启用郑氏降将施琅。收复后台湾设一府 三县,隶属福建省。加强了台湾和
大陆联系,促进了台湾开发,巩固了海防。台湾正式隶属于清朝中央政 权的行政管辖之下;
③三征噶尔丹,打击了新疆蒙古分裂力量。
④册封五世班禅,加强对西藏的管理。
⑤尊重中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崇尚儒家文化,恢复开 科取士,延揽汉族文士,缓和了
阶级、民族矛盾,加快了满族文化的发展步伐。
(3)康熙帝维护国家主权表现和历史影响?
①表现:抗击沙俄入侵,组织两次雅克 萨之战,签订《尼布楚条约》确定中俄东段边界,
从法律肯定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 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②历史影响:扫除了地方割据势力,抗击了外来侵略,基本奠定了中国版图 ,维护了多
民族国家统一和安宁。
(4)评价康熙帝
①功绩:康熙扫除 了地方割据势力,抗击了外来侵略,基本奠定了中国版图,维护了多
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安宁,为康乾盛世 的到来奠定基础。
②消极:大兴文字狱;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魔蝎座性格-赵子龙简介


中秋节快乐祝福语-攀西人才网


洛克菲勒大学-柜台租赁合同


乐山技术学院-年底个人总结


保护地球作文-武汉大学本科招生网


黑蚂蚁搬家-会计专业实习总结


西方情人节的由来-济南市泉城广场


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辽宁会计考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