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教材分析
湖南广益实验中学-十七大报告
第一单元 时分秒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第三次接触时间,学生已经认识了几时几分,而本
单元主要在这些基础上来认识“秒”,建
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
教材在编排上具有如下特点:
1、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时间概念。
2、借助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3、注意让学生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知道1分=60秒,进行一
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2、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
识和习惯。
三、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知道1分=60秒,进行一些有
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单元教学难点: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
四、课时安排: 3课时。
1、秒的认识…………1课时
2、时间单位的换算…1课时
3、时间的计算 …
…1课时
第二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
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笔算几百几十加、减
几百几十以及加减法估算。共安排了4个例题。这部分
内容是在万以
内数的认识以及100以内的加、减法基础上教学的,起着承上启下的
作用。一方
面通过口算和笔算,复习了数和计算的有关知识,另一方
面也为进一步学习万以内的数鱼计算起就铺垫作
用。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正确计算几百
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2、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
识。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设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三、单元教学重点:
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
几十。
四、单元教学难点: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设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
题策略的多样性。
五、课时安排:6课时。
第三单元《测量》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有:毫米、分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和吨的认识。
单元内容结构如下:
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在这一单元中,将要学习长度单位“毫米”、
“分米”和“千米”及质量单位“吨”,通过学习,学生对
常用的长
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
处不在,是学生身
边的数学。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
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
力创造了条
件。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
米、分米和千
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建
立1吨的质量
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
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
当地选择单位。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
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
发展实践能力。
三、教学措施
1.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
本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
的联系,教学中教师要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灵活选用教材提供的资源,采用演示主题图
(如
,公路及路标、动物过桥图等)、组织学生的测量活动(如,量
课本、书桌等)等形式,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
极性,提高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促进师生互动提供条件
。学生
凭借自己的经历和体验,认识并理解测量的有关知识,同时形成适合
自己的解决实际问题
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会逐步提高。
2.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
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
特点,“测量”这部分内容的实践性比
较强,需要学生在操作中充分的感知,并逐步达到完善。因此,这
部
分内容的教学应该建立在操作的基础之上。如,教学例1(毫米的认
识),教材安排了学生用
尺子测量课本的活动,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测
量中发现课本的宽、厚不能用整厘米表示,从而引出“毫米”
,感受
毫米产生的意义,再通过数一数的活动,明白厘米与毫米的关系。
3.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
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是本单
元的一个重要
内容,也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基础,应该作为检验本单元教学
效果的一个重
要方面。在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
度观念以及1吨的质量观念时,除了要充分利用教
材提供的资源外,
同时还要多举一些当地学生熟悉的例子加以对比。比如,医疗保险卡、
电话磁
卡、储蓄卡厚度大约是1毫米等等,也可以让学生从一沓纸(或
作业本)中量出1毫米,数一数有几张。
让学生用作业本摞出1分米
的高度,数一数有多少本,等等。对于大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的感
受,可将实际感受与发挥学生的想像力结合起来,比如,可以量出
100米,通过走一走感受100米的
长度,让学生想像出10个100米
就是1千米。
四、课时安排:7课时。
1、毫米、分米的认识…………2课时
2、千米的认识……………3课时
3、吨的认识… …2课时
第四单元
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
内容是:万以内数的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
加减法,加减法估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本单元是在学
生掌握了
万以内数的不连续进位和不连续退位三位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基础
上进行教学的,是整
数加减法的最后部分。学好这部分内容,对于进
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巩固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提高计
算能力和迁
移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
会计算连续进位、
退位的三位数加减三位数,能够结合具体情境
进行加减法的估算,进一步领会加减法估算的基本方法,增
强估算意
识。能够运用加减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分析综
合能力。经历与同
伴进行合作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获得解决问题的
乐趣。
三、教学重难点: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都是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和连续退
位减法的笔算方法。
单
元知识构成:(1)信息窗1: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中的二次进位
和二次退位,即一般加减计算。(2)信
息窗2:被减数中间末尾有0
的连续退位和加法中的连续进位,即整数加减法中的重点和难点。(3)<
br>信息窗3:解决比多和比少的实际问题,同时也解决位数不同的计算
问题。
四、课时安排:9课时
1、加法…………3课时
2、减法………… 4课时
3、整理和复习 …2课时
第五单元 倍的认识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材内容分析:
由于“倍”是一个比 较抽象的概念,对于低年
级学生的认知水
平而言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首先注意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
获得大量的
感性认识,使学生感到“一个数的几倍”的存在,并体验
到它的含义与作用,真正理解“一个数的几倍”
具体描述什么内容,
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倍”的概念。第二,通过反复用学具操作,在学
生脑海
里建立“第一行几个,第二行有多少个同样多的几个,就是几
的多少倍”的表象,为得出用乘法计算作铺
垫。这个过程一定要让学
生去经历,让学生去体验,让学生去探索,在亲身的感受中明白道理。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多种活动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经历“倍
”
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明白“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初步建
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
少”的计算思路。
2.通过观察、操作、分析、概括、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
“倍”的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及抽象概括
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发展学生的探究精
神。
三、教学重点:
理解“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建立“倍”的概念。
四、 教学难点:
“倍”的概念的建立。
五、课时安排:4课时
第六单元
多位数乘一位数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的知识结构分为两大板块:
第一个板块是口算乘法,内容包含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
口算
和相应的估算。先安排口算,是因为学生在表内乘法的基础上继续学
习用一位数乘整十、整
百数比较容易接受。同时,在教学笔算乘法时
需要有口算的基础。此外,乘法估算也同样需要有一定的口
算乘法的
基础,所以先安排口算有利于学生掌握笔算和学习估算,在进行笔算
和估算的同时又可
以巩固口算,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第二个板块是笔算乘法。它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也是
多位数乘
法的基础。但笔算乘法与以前教的笔算加、减法有很大差异,在计算
过程中,计算步骤
较多,要顾及的问题也很多,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很
容易出错。因此教材在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算理的基础上
,采取各个突
破的办法来克服这个难点。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
乘一位数(不进位乘法)。
2.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学会多位数乘一位
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4.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三、单元教学措施
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习计算,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计算本身是枯燥乏味的,机械
的训练更使学生厌烦,这是学生对数学
失去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适当地创设一些具体生动的学习情
境,让学生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来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使他们感到
学习数学是
有趣的。
四、课时安排:12课时。
1、口算乘法…………2课时
2、笔算乘法………… 9课时
3、整理和复习 …1课时
第七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础上,主要教
学长
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周长的含义和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通
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
可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
征,学会周长计算,发展学生的探索意识和能力。结合教学内
容,教
材还安排了一次数学实践活动。
本单元教材的编排有以下特点:
1.紧
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材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
正方形的基础上,通过对日常生活中长方形、
正方形的观察、操作和
测量,引导学生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联系一些常见物体和图
形建
立周长的概念;通过对生活中的实际数学问题的关注,引导学生
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并学会计算。
这样的安排,有利于让学生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去主动
地学习和探索。
2.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教材引导学生把长方形、正方形纸折
一折、量一
量、比一比,探究长方形、正方形边和角的特点;在认识
周长的基础上,探索和交流一般平面图形周长以
及长方形、正方形周
长的计算方法。对于知识和方法不是直接地揭示,也不强加给学生,
而是靠
学生在自己感知的基础上探索获得。这样的安排,既有利于培
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习惯,促进学生学
习方式的转变,使学习过
程成为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和有个性的过程,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空间
观
念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感受并能用自己的语言
描述
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判断一个图形或物体的某一个面是不是长
方形或
正方形;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指出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能利用对图形的认识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
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
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2。使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
时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
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与能
力。
三、重点
能判断一个图形或物体的某一个面是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指出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能利用对图形的认识
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
四、课时安排:6课时。
1、四边形…………1课时
2、周长………… 5课时
第八单元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材内容分析
1、本单元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
:分数的初步认识和简单的分数
加、减法。这两部分内容是相互联系的,简单的分数加减法进一步巩固了分数的意义,同时又为以后分数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具体教学内
容安排如下表:
2
、分数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的,从
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
义上、读写方法上以及计
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差异。学生初次学习分数会感到困难。
考虑到儿童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本单元在分数的范围上进行了一
定的控制,只出现常见的分母比较小
的分数(分母一般不超过10)。
在编排上为了适应儿童的认知规律,先认识几分之一,再认识几分之<
br>几,最后安排了分数大小的比较和分数的加减法。
二、单元教学目标
(一)基础性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
2.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二)发展性目标:
1.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
加、减法的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
2.使学生在折一折,剪一剪,比一比等实践活动中
理解分数的
意义,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和推理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培养学生主动
探索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
减法计算。:
难点:对分数含义的理解;几分之一的大小比较;以及对“1”
的理解。
四、教学措施
由于学生初次学习分数会感到困难,学生的思维形式正处于形象
思维过
渡到抽象思维阶段,本单元采用直观的教具和现代教学手段,
为学生提供丰富感性的材料。采用直观演示
法,情景教学法,启发诱
导法为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加深理解分数的意义,体验生活中处处有
数
学,从而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和“用数学”
的意识,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动手实践,使每个学生都有
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获得对分数的直观认识,也领悟到了分数
所表示的实际含义。教学时,提供生活情境和直观图示,使学生认识
分数产生的必要性,理解分数的意
义。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
素材,或者创设一些更加适合儿童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含义,
掌握有关分数的知识。
五、课时安排:8课时。
1、分数的初步认识………4课时
2、分数的简单计算………2课时
3、分数的简单应用………2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