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建设内迁“大移民”的岁月缩写

萌到你眼炸
897次浏览
2020年08月12日 00:06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情诗-农大金山学院


三线建设内迁“大移民”的岁月缩写

引子


重庆川仪九厂是由南京内迁来渝的。到今年六月三十日,已经
度过了整整四十个春秋。作为一个 参与三线建设和扎根三线
企业的内迁职工,四十年的风风雨雨留给我们这一代人太多
的回忆与感 慨。时值建厂四十周年,谨撰此文聊以纪念。


前言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国际局势日趋紧张。为了应对复杂的国际
政治局势以及可能发生的大规模军事冲 突,逐步实现我国生
产力布局由东向西转移的重大战略决策,遵循“备战、备荒、
为人民”的最 高指示,沿海许多对国民经济有着重大影响的企
业乃至科研单位纷纷向被称为祖国大三线的川、黔、甘肃 等
省迁移。这次的“内迁大移民”并不亚于当时知青的上山下
乡运动,更比现今的三峡移民工程 更加壮观,而且时间紧、任
务重,速度还要快。地处西南的重庆,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


和较强的工业基础,自然成为了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当
时中央决策:“以重庆为中心,逐 步建立西南的机床、汽车、
仪表和直接为国防服务的动力机械工业”,
提出以重庆为中心,迁 建、新建200多个项目。计划从上海地
区迁入122个,从广州、南京等城市迁入20余个„„。在这
种“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政策感召下,
数以万计的工人、干部、工程技术 人员,怀着一腔热血,满腹
豪情,打起背包,跋山涉水,来到大西南的深山峡谷,落户到重
庆这 座陌生的城市,用血肉之躯为重庆地区的三线建设作出
了巨大贡献。当时,中央提出的口号是“献了青春 献终生,献
了终身献子孙,”鼓励这些内迁的三线建设者们扎根山区,一
代一代地传承这一重大 使命。今天,回顾内迁的四十年岁月,
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们做到了。

< br>当时,仅重庆北碚地区就从江苏和上海迁来一二十家工厂,比
较大的工厂有浦陵机器厂(上海)、 宁川机器厂(南京)、红岩机
器厂(无锡)、曙光仪表厂(川仪四厂<上海>)、花石仪表
材料厂(川仪一厂<上海>)、四川分析仪器厂(川仪九厂
<南京> )、水文仪器厂<南京>等等,估计当时迁入
重庆北碚地区的内迁职工和家属就有上万人。 经历了四十年
的变迁,工厂企业在计划经济转型到市场经济的浪潮冲击下,


垮掉 的有之,迁走的有之,倔强生存下来的也有之。值得我们
感到欣慰和骄傲的是,重庆川仪九厂历经千难万 险,于内迁四
十年后,仍然屹立在山城。


选址


四十年前,中央为大三线的建设制定了“靠山、近水、分散、
隐蔽”的八字战略方针和“大分散 、小集中”原则。


当时号称中国分析仪器发源地的南京分析仪器厂(下称南分< br>厂)为部属企业,第一机械工业部决定南分厂整厂搬迁。遵照
这一指示,厂领导开始选择内迁地点 。


一机部规划,在湖南建湘西仪表总厂和在当时的四川重庆北
碚建四川 仪表总厂。因此,南分厂的迁建只能从湖南的湘西和
重庆的北碚两个地方选一。


据派往湖南湘西考察的人汇报,湘西那边迁建的地方有一小
镇,一条小河,有山 有景,环境不错,只可惜那里不通铁路。且不
说搬迁难度大,制约今后企业的发展是关键所在。因为,这 对
原材料采购、产品销售乃至对外联络影响极大。


厂里又派人到重庆考 察选址。在北碚,先考查了三花石地区,
即当时的外语学院(今川仪四厂)。因觉得这里紧靠公路灰尘< br>较大,环境不宜于精密仪器生产,且总面积也不敷应用。


后经川仪总厂建 议,把四川分析仪器厂(下称川仪九厂)厂址选
在北碚澄江镇运河边的重庆23中学高中部,抗战时期名 闻遐
迩的美龄堂亦在厂区范围内。南分厂领导来渝实地考察后认
为,地处缙云山下,林繁木盛, 环境优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隐
蔽性极强,即便是从高空也很难观察到厂区的面貌,符合中央
“ 靠山、近水、分散、隐蔽”的战略方针,也符合内建的“大
分散、小集中”原则。厂区面积也大,距澄江 镇较近,方便今
后职工生活。最后决定迁渝。


在得到部里批准后,于一 九六六年三月成立了以付厂长为内


建筹备处主任的“四川分析仪器厂内建筹备处”,选派 精干力
量,组建10余人的内建小分队进入川渝。




内建开始


一九六六年四月,内建小分队从祖国东海之滨的石城南京,来
到了祖国大西南的山城重庆,开始了艰难的内建筹备工作。


那时建房可不像现在甲方发包,乙方承建,而是事无巨细,都得
亲力亲为。


基建开始首先要搞好三通一平,为此就要招募临工(现在称为
民工),如石匠、木匠 、泥瓦匠和大量的抬工、普工。招工也
不像现在由甲方说了算,而是先要到省城成都申请用工指标,再到江津专区的机关所在地永川,审批具体的招工地域,然后
再由内建筹备处的人员拿着用工介绍信 前往批准的合川铜


溪、渭沱、九岭等人民公社招人。这几个公社距合川既远且
又 不通公路,只有一条水路相通,往返于公社与公社之间全靠
步行。


招工 指标到了公社还要由公社研究后分配名额到大队,再到
小队,最后落实到个人。公社社员被选做民工也不 是一件易事,
因为那里的社员很少有机会外出务工,而且,每个大队都有较
多的人掌握石工、木 工、泥瓦匠手艺,导致有的大队不得不采
用抓阄的办法来决定谁胜出。奔波近一个月,人员才逐步凑齐。


当时渭沱到合川还不通公路,为运送临工,由筹建处包了三条
小木船,沿涪江顺流而下到合川。这些淳朴可爱的社员们上了
小木船后人人兴高采烈,会唱山歌和号子的 还放声高唱帮着
船工划桨。到了合川找到旅店集中住下,每人发了一天的误餐
补贴,这相当于社 员近10天的劳动工分。众人按捺不住,纷纷
逛街去了。


交通与采购




澄江镇距重庆市区55公里,离北碚10公里,川仪九厂到澄江< br>镇步行需15分钟。起初,厂区到澄江镇没有直通汽车的路,人
们只有步行经过运河河坝才能到达 对岸。由于河坝的一边是
水,一边是近二十多米深的河谷,河坝上又没栏杆,人在只有一
米多点 宽的坝上行走,真是提心吊胆。上游涨水时河水漫上河
坝,行走更是困难。

民工到达工地后首先要修筑一条厂区与外面公路连接的有
两公里长的盘山公路,以便通汽车运输建筑 材料。川仪九厂的
厂房和宿舍虽然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字203部队施工承建,
但建房所用水 泥、砖瓦、钢材、木材、沙石、钢窗等等,必须
靠内建筹处材料供应组人员外出采购供应到位,部队方可 施
工。


在计划经济时代,采购是一项处处需要低头求人的苦差事。首< br>先得削尖脑袋去拿指标跑批文,有了它才能到指定的地点去
采购、运输,其中的困难艰辛只有靠采 购员自行克服解决。例
如当年采购木材,有了指标、批文,然后到指定的四川凉山雷

波那边的一个小镇——新市镇提货。几百立方米的木材,根根
都是长2米以上直径一米左右的大原木 ,看着都吓人,怎么运?
后经人指点,先将原木改小,请人捆绑成木排状,然后通过水路
从长江 运回重庆。这一折腾至少也得花费两三个月时间。


当时的木材采购人员到新市镇 出趟差,得先由重庆坐火车到
内江,再转车到宜宾,由宜宾坐一天小火轮,才能到达目的地。
由 此可见,交通的不便,给人带来多大的困难。在这种困难的
工作环境下,原先配备的10多个内建筹备处 人员显然不够用
了,只得请南分厂增援,六续从南京厂里调来政工干部、医生、
汽车驾驶员、采 购人员等五六十人充实内建队伍。


难难岁月


一 九六六年到一九六九年三年期间正值史无前例的文革时
代,交通不畅,仃运罢运是经常的事,甚至生命安 全都得不到保
障。这对内建工作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一日,筹建处某中层干部从重庆菜元坝火车站坐揽车上到两
路口时,突遇武斗,枪声大作,吓得他趴在地 上,好容易熬到枪
声平息才敢起身离开这是非之地,匆匆赶到牛角坨准备乘汽
车到北碚,可车站 所有车辆仃运,没办法,只得硬着头皮徒步走
到北碚。从早上出发,一路走走停停,到达北碚总厂时已快 夜
间12点了。


在那个年代,北碚至澄江镇的公交车时断时续也是家常 便饭
的事,人们经常从北碚走回厂区,单边走一趟,一般得花三、四
个小时,最快两个小时都不 一定能到。


辛苦倒也罢了,甚至有人牺牲在这块热土上。筹备处就有一位
中层领导,为了三线的建设,不幸遇难在澄镇上,同时还有一个
中层负责人也在那天负了伤。


总之经过三年多的风雨历程,在全体内建筹备处人员和203
部队施工军 人的共同努力下,一九六九年五月,机械加工车
间、工具车间、试制车间、装配车间、中心试验室等主要 厂
房落成,七幢家属楼和二幢单身职工楼和其它一些辅助设施


也同时完工。




搬迁


六月里好阳光, 六月里花儿香,六月里搬迁忙,从东北搬到甘肃,
从东海迁到川江,好人好马好设备,支援三线保家乡!


本来一机部是按排南分厂全迁的,大概考虑到搬迁不停产等
战略因素,部 里决定改为半迁。这样,哪些人迁,哪些人留就不
是一件简单的事儿了。其时,文革中南分厂领导被造反 派罢免,
尚未恢复工作,故只有在军管会(南京炮司)的领导下,成立内
迁办公室,全权处理内 迁事宜。


一九六九年五月底六月初,二百多名第一批内迁和随迁人员
名 单张榜公布了。领导动员大家“留者安心去者愉快”。留
者当然是安心了,去者有多少人能“愉快”呢? 天晓得!




随后,一道硬命令下达:凡内迁人员必须在六月二十日 前将家
俱行李整理好,由南分厂负责统一打包随船托运。


第一批内迁人 员包括家属大约有六、七百人,由南分厂包了一
条东方红63号轮,在军管会的一位副职干部带领下,于 一九六
九年六月二十四日开往二千多公里外的祖国大西南山城重
庆。

< br>出发的那天,码头上一片繁忙。握手、叮咛、祝福、拥抱孩子,
人们用各种方式表达着依依不舍的 心情。当沉闷的开船汽笛
拉响时,许多人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眼泪,心中反复呼唤着:再
见吧我 的金陵古城!再见吧长虹般的南京长江大桥!再见吧巍
峨的紫金山!再见吧美丽的玄武湖、莫愁湖!再见 吧中山陵、
雨花台!再见吧夫子庙、秦淮河畔!再见吧我可爱的南京„„


轮船逆江而上,来到了壮丽的长江三峡。可是人们还没有从离
别的伤感中缓过气来,对于名闻遐迩的张 飞庙、仙女峰、白帝


城等三峡景色,根本没什么心情去欣赏,怅然若失的眼中看到
的只是高山峻岭、峡江险滩,真正体会到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急水向东 流。”


东方红63号轮经过七天七夜的航行,终于在一九六九年六月
三 十日抵达重庆朝天门四码头。这里欢迎的队五也早早拉着
横幅敲锣打鼓等候内迁人员下船。内建筹备处包 了10余辆
公交车,迎接首批来渝的内迁和随迁人员,并将他们接到北碚
的红岩公寓住下。


两年后的一九七一年,第二批内迁人员100多人也抵达山城。
前后两批 内迁和随迁人员共有300多人,加上职工子女一共
有近千人来重庆安家落户。

印尼签证-浙江工商大学教务网


apec是什么意思-跳竹竿


保险职业学院地址-植树手抄报内容


施祖男-小学五年级音乐教案


希腊许愿池-长沙中学排名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学生会学习部


主持-创先争优活动方案


太原电视台招聘-白杨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