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抬头是什么节日
引言范文-大四学年鉴定
龙抬头是什么节日
【篇一:二月二龙抬头的习俗】
农历二月初二,民间称这一天“龙抬头”,象征着春回大地,万物复
苏,这一天全国各地吃
食也都有讲究。二月二吃什么好?普通人家在
这一天要吃面条、春饼、爆玉米花、猪头肉等,不同地域有
不同的
吃食,但大都与龙有关,普遍把食品名称加上“龙”的头衔,如吃水
饺叫吃“龙耳”;吃
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吃米饭叫
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
在我们山东这那一带普遍吃饺子,各家用黍面枣糕,以油煎之,或
白面和稀摊为煎饼,名曰‘
熏虫’”。还有吃炒黄豆又名蝎子爪之说。
俗话说“龙不抬头,天不下雨”,龙是祥瑞之物
,又是滋润万物的主
宰。农历二月二是龙抬头的节日,这一天民间有理发的习俗,更有
“二月二
,剃龙头”之说,所以整个正月里,理发店门可罗雀,生意
很少。而一到二月二这天,来理发的人就络绎
不绝。对这一天来理
发的人来说,重要的不是理发本身,而是讨个吉利。
昨天去逛
街的时候,我听裕德纸杯厂河北的一个男青年说“正月剪头
死舅舅”的说法,所以很多人在腊月理完发后
,一个月都不再去光顾
理发店,相沿既久,原作是“思旧”正月不剃头,遂误是“死舅”。
正月为一年之始,有如一日之晨。正月一个月不剃头,以此来缅怀
祖宗,思念明朝旧制.也就
有了“正月不剃头——思旧”这句话。所以
这种“正月不剃头”的习俗,最初压根就和舅舅没关系。这种
习俗在
流传的过程中,为了避免因“思旧”遭到政府的清算,就演变成了“正
月不剃头——思舅
”,用“思念舅舅”来为正月不剃头做注解。后来,
“思舅”被讹传为“死舅”,以讹传讹,也就有了后
来“正月里剃头死舅
舅”的说法。
二月二龙抬头之日,如果不去理发店剪发的话,
你可以给家人、哪
怕是婴儿,剪掉一根头发也是可以的,理发不在数量的多少,而在
于心态问题
。即使自己剪掉一根头发,那么你就会趋吉避凶了,吉
祥如意了。儿童理发,叫剃“喜头”,能保佑孩童
健康成长,长大后
出人头地;大人理发,辞旧迎新,带来好运,寓意新的一年顺顺利
利.
【篇二:二月二,龙抬头。】
宋代哲学家张拭在《立春偶成》一诗中写道:
律回岁晚冰雪少,春到人间
草木知。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
参差。作者在诗中感悟到立春以后冰雪天气逐渐离去,大地开始转
暖,新一轮的春天已经开始,万物更新,生气勃勃。参差不齐的绿
意在春风春雨的滋润下渐浓。
在一波波温润潮湿的如美人般滋润着
肌肤的头上佩戴着艳丽花朵的脸色红润的南方东风姑娘和来自北方<
br>寒冷萧瑟干燥的身佩寒光闪闪嗡嗡响着的风厉宝剑的脸色洁白潇洒
的帅哥般的北风,如一见钟情的
热恋中的情人,互相拥抱在一起,
缠缠绵绵在一起,情话絮语叨叨絮絮,形成了绵绵不休的巫山高塘云雨的热恋中难分难舍的情爱态势。现在又过了农历雨水的节气,
雨,一直缠缠绵绵细细密密地不停
地下着,春天的迹象在春草池塘
边的水面泛起了一阵阵绿色的漪涟。明天,就是俗话说的农历二月
二,龙抬头的时节。在过去我国古代的农耕社会里,雨水,对于农
业生产来说显得非常重要,所以,对
于掌管天上云雨的龙来说对农
耕社会的人们祝祈今年风调雨顺实现丰收的愿望显得十分重要。于
是在古时民间流行起过二月二春龙节的习俗。
农历二月二正值惊蛰节气的前夕,惊蛰节气
,预示着春天的擂鼓春
雷正在天际敲响起,催促着沉睡了一冬天的动物们赶快清醒过来。
雷公公
便对着正在冬眠着得昏昏欲睡的大大小小的动物们用轰隆隆
的雷声大声地向它们呼喊着:春天已经来了,
该醒啦!当然也把昏
昏欲睡了一冬天的春龙也在这一天惊醒苏醒了过来。在轰隆隆的雷
声中春龙
睁开了朦胧的双眼,抬起头来舒展着身子,于是它便把一
波一波的情意绵绵的酥酥润润的温暖的清新的春
雨播撒到了人间大
地。苏轼看到这一景象后说:春江水暖鸭先知。他认为在水中游动
着的红嘴野
鸭在水中畅游时最先感知知晓春天的来临。其实,最知
春的当属柳树。在此她已经开始在枝头上早早的酝
酿着绽放着新的
绿叶的蓓蕾。北京的天坛公园里就有在沿河岸边的柳林中建有知春
亭。民谚说:
二月二,龙抬头。就是指的蛰伏在地下的春龙复苏时
大地回暖的这一景象。在这一天人们为了祈祷纪念春
龙的复苏,于
是用面粉油酥制作,香酥可口的龙鳞饼还有细细长长如银丝般的龙
须面来供奉春龙
,龙须面就是这样来源的。过去在农村这一天农夫
们还会把稻草灰和谷糠之类撒在地上,从室外的井台河
边一直撒到
屋里的水缸边,希望司水的龙王爷能使得当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春龙节的到来春
龙开始苏醒抬起头来,来预示着今后天气变暖雨水
逐渐会多起来。在北方还流行着这样一句谚语:二月二
,龙抬头;
大仓满,小仓流。说明了人们对春龙的意愿。在春龙节里人们在饮
食
上十分讲究,刚才上面说的人们相信祝愿祈祷让龙威大发,就会
带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所以这一天就
千方百计讨龙的口彩,做
各种各样的有龙名的食品,吃春饼为龙鳞饼;吃面条为扶龙须;这
一天
吃米饭称为吃龙子;吃馄饨为吃龙眼;吃饺子为吃龙耳朵等等。
在众多的关于龙的食品中,这一天人们吃
得最多的是摊煎饼、吃炒
豆子。因为民间认为,二月二这一天正好是东海龙王爷的生日,煎
饼是
龙王爷诞生时的胎衣。吃煎饼是为龙王爷嚼灾,扔煎饼是掩埋
龙王爷的胎衣;吃炒豆是为了金豆开花,龙
王升天,行云布雨,五
谷丰登。的意思。
我国的传统中医认为,二月二为早春时
节,春为五行中的木,木乃
中医中的肝脏,春有生发条达升阳之气,所以民间在这一天还有吃
食
枸杞菜的习俗呢。枸杞补肝肾属于当令菜肴,民间在此时春日拿
枸杞菜来吃,无意中起到补肝肾明目的作
用也有一定的道理。据高
濂的《尊
生八笺》,《千金月令》曰:二月二日取枸杞煎汤
晚沐,令人光泽,
不病不老。其实这时候枸杞才露新芽,还未到真正上市的季节。这
不过是人们
的一种愿望而已。
另外在民间二月二,龙抬头。时还有一个另外的重要节日,那就是
花朝节。
相传,
农历二月初二的春龙节也正是百花娘娘花王的生日(又称百
花生日)。据考证在唐代时就有这个花朝节生
日,武则天当时愤恨
洛阳的牡丹,不按照自己的指令在隆冬时节开放而是在二月二百花
生日的这
一天开放,因此而贬低牡丹花,可见在唐朝时就有了花朝
节这个百花的节日了,花朝节的设立据说和牡丹
花抗衡武则天的旨
意有关呢。当时只局限于文人学士这类人物之中流行,到了宋代流
行的范围逐
渐广泛起来。如当时的东京汴梁(今天的开封)到了这
一天还举行民间的扑蝶会,这正是春暖花开时节,
亲朋好友聚会,
饮酒赋诗作画,踏青赏花,富有情趣。现在在四川成都等地方至今
任然有赶花会
的民间习俗。扑蝶会人们扮演着百花摹仿蝴蝶表演,
赢得游人驻足观望,增加了花朝节的热闹的气氛。现
在二月二春龙
节和花朝节已经成为过去,但是二月二,龙抬头。确实预示着春天
的脚步已经来临
,气候开始转暖,雨水增多,气温升高,一个桃红
柳绿,迎春花开的嫩黄,春江水暖鸭先知,万物复苏,
冬眠着的动
物开始在春雷中惊醒复苏、蠢蠢欲动的春天景象即将到来。二月时
节连绵不休的雨,
敲打在人家的屋檐下的铁皮下水沟里,发出了清
脆的雨水叮咚的滴水声响,仿佛使人听到
了春姑娘来临时脚步声响
的跫音,地底下的暖流正在涌动着滚滚的春潮。束手束脚,缩着脖
子,
寒风凛冽,北风呼啸,天寒地冻的冰凌花开的雾凇迷蒙的寒冷
的冬季已经过去,一个春光明媚的百花齐放
的,红杏枝头喜鹊布谷
声声叫的桃红柳绿春水起涟漪的池塘和热闹的春耕时节菜花黄的景
象即将
来临。我在此赋诗一首,庆贺这春天的来临时的二月二龙抬
头的春龙节和百花生日的花朝节。有道是一年
之计在于春,一日之
计在于晨。在这二月二,龙抬头的早春时节,为我们在新的一年里
无论是在
各个方面取得更大的成绩做好准备。万物伊始在于春啊!
二月二时龙抬头,百花喜庆生时侯,
冻九捂四把衣暖,万物复苏雨何休。
惊蛰一声春雷响,冬笋拔节时依旧。
待看山花红烂漫,一月过后景色秀。
发稿於2012年2月22日星期三,上海西郊龙柏家中。
【篇三:二月二,龙抬头民间活动】
“二月二,龙抬头”民俗活动
1、接“姑奶奶”
二月二这天还有一项重要的活动就是接“姑奶奶”,即娘家人接回已出嫁的女儿,故有“二月二接宝贝儿”之说。因为老北京人的礼数多,
其中正月里“姑奶奶”是不能
住在娘家的,初二到娘家拜了年后,也
必须当天赶回婆家,特别是新婚不久的“姑奶奶”。但到了二月初
二,
娘家人就来接女儿回去,住上几天或半个月,一是正月里忙活了好
长时间,比较劳累,接回
娘家好好歇一歇;二是新的一年刚开始,
又要忙碌了,所以要犒劳犒劳她。一般是以春饼,也就是薄饼做
款
待。被接回来的日子里,“姑奶奶”除了吃喝,就是串门子聊天儿,
轻松而愉快。
2、皇帝耕田
二月二这天的另一项活动是皇帝耕田。因为每年的二月二这天差不
多是在惊蛰前后,“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从此北方就到了春
耕大忙的时候。为了动员人
们赶快投入春耕生产,别误农时,二月
二这天皇帝要象征性地率百官出宫到他的“一亩三分地”耕地松土
。
明朝和清朝前期的帝王每年二月二,都要到先农坛内耕地松土,从
清朝雍正皇帝开始,每年的
二月二这天改为出圆明园,到“一亩园”
(今海淀圆明园西侧)扶犁耕田。过去曾有一幅年画,叫《皇帝
耕
田图》,画中是一个头戴王冠、身穿龙袍的皇帝正手扶犁把耕田,
身后跟着一位大臣,一手提
着竹篮,一手在撒种,牵牛的是一位身
穿长袍的七品县官,远处是挑篮送饭的皇后和宫女
。画上还题了一
首打油诗:“二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正宫娘娘老送饭,
当朝大臣把
种丢,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丰登太平秋。”这幅画也说
明人们希望有一个开明的皇帝,能够亲自春耕夏
耘,使老百姓丰衣
足食。
3.吃龙鳞 二月二日既然是“龙抬头”之时,许多食品
就与龙牵扯在一
起。北京一带,这天多食用春饼,叫做“吃龙鳞”,比较讲究的还食
用时搭配“
合菜”。合菜是将瘦肉丝与菠菜、豆芽菜、蒜黄等菜蔬合
炒而成,吃时将春饼一分为二,抹上甜面酱,配
上大葱,再夹上合
菜,卷成筒状而食。北方地区还时兴食用面条、水饺等。
在天津,还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煎龙鳞。
据天津民俗专家王利文介绍,二月二是龙抬头的日子
,所以这天的
民俗吃食多带个龙字,如吃饺子叫吃龙耳,吃米饭叫吃龙子。天津
人这天的节令吃
食独一份儿:讲究吃煎焖子。
王利文说,天津的焖子跟各地的凉粉、粉皮属于同类食品,是
用淀
粉调水熬熟呈流质状,经冷却而成的。天津焖子讲究用极细的绿豆
淀粉。煎焖子要用平底铛
,少加些油,慢火煎到双面微现焦黄。盛
到碟子里趁热浇上麻酱汁、蒜泥、醋、酱油等作料,佐以主食大
饼
或烧饼食用,清香爽口,余味绵长。
民俗专家说,焖子有凉粉一样的凉性。将近早
春,人体里阳气萌动,
又时有春寒,焖子煎热了吃,凉热兼顾,跟节令配合非常得当,尽
现中国
饮食的养生之功。
当春龙节到来,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天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灯
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理发(有习俗
正月理发死舅舅)。旧时,人们把
这种仪式叫做“引田龙”。这一天,
家家户户还要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为“挑龙头”、“吃
龙
胆”、“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
【山东省汶
上县】在山东,这个节日是春节后的一个重大节日,特
别是汶上县南站镇在这天还是闻名中外的土地庙子
骡马大会,远在
新疆、内蒙的提前赶着牲畜来赶会,全国各地的客商都来参加这个
物质交流大会
。这天天明后,太阳未出前,习惯围仓,就是用草木
灰围一个像盛粮食囤样子的图形,中间放上五谷杂粮
,用砖压好,
预示今年粮食大丰收,盼望有一个好的收成。用草木灰撒在墙根,
念叨“一把灰,
两把灰,蝎子蚰蜒死到堆”,传说这样小孩子在墙根
玩耍,就是有这些害虫,也不会伤着孩子。还有吃炒
豆子的习惯,
提前几天用佐料把黄豆泡好,晾干,这天炒好,相遇时相互交换吃。
也有用糖炒制的,但主料是黄豆。孩子们走到那家,念叨着流传的
俗语,“二月二,炒蝎子爪(既炒的
黄豆),大娘婶子给一把”,料豆
(既炒的黄豆)成了招待的主品。人们吃着料豆去赶二月二的土地庙子
会,玩耍、购物、交流、看戏等。学生们到了学校,更是热火朝天,
教室成了料豆的小型展览会
,嬉笑品尝,看谁家的手艺好。这天不
允许喝糊犊(用面粉做成的汤),特别是家中有属龙的更是不行,
传说
怕糊龙眼,
命不长寿,这天只能吃面条、水饺。水饺馅子是从农田中挖的荠菜
、
春节的肉,加以佐料制成。县城在这之前就有卖荠菜的。这天妇女
不能在房中梳头,不然,屋
中会掉蚰蜒。过了二月二,农民就开始
忙农活。[山东汶上的民俗]【竹林听书编辑】【山西省】传说中
,农历
二月初二是万物复苏的日子。二月二,龙抬头。是山西民间普遍流
传的不成节日的节日。
在山西,老百姓都习惯于在这一天理发,农
村则是剃头,借以去掉昔日的秽气,迎接来年的兴旺。一般农
村,
在二月二时,总要改善一下伙食,吃饺子,吃麻花,吃煎饼。
【西北】二月二
在西北,甘肃岷县等地有吃炒豆子的习惯,表示每
年春天的开始,岷县的二月二会,前来浪会的人们买大
黄梨拿回家孝
敬老人,故“二月二”庙会又称“黄梨会”。
【东北】二月二在东北,吉林、辽宁、黑龙江、内蒙古东北部,吃
猪头肉、理发、发鞭炮。 妇女们在这
一天不能做针线活,因为苍龙
在这一天要抬头观望天下,使用针会刺伤龙的眼睛。妇女起床前,
先念“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起床后还要打着灯笼照
房梁,边照边念“二月二,照房梁,
蝎子蜈蚣无处藏”。有的地方妇
女停止洗衣服,怕伤了龙皮,等等。
二月初三为文
昌(主宰功名之神)诞辰日,该日文人雅士敬奉文昌,
求科举登第。旧俗,儿童在二月二这天行开笔礼,
表明开始正式学
习。过去,读书人要行四个礼,即开笔礼、进阶礼、感恩礼和状元
礼,其中,开
笔礼是人生的第一次大礼。开笔就是开始写文章,仪
式主要有拜孔子像、讲授人生最基本的道理,赠文房
四宝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