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壶口瀑布》课内语段阅读训练

巡山小妖精
617次浏览
2020年08月12日 06:18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排名-生病日记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壶口瀑布》课内语段训练
1
.预习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由壶口瀑布联想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说你对“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一句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对本课内容,我还有这样的疑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2

3
.课文写了两次观看壶口瀑布的经历 ,很明显详写第二次,那么略写第一次有什么作用呢?
4

5
.作者笔下壶口瀑布的壮美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请分点说明。
6

7
.纵观全文,文章绝大部分是围绕着水来写的,而文章的第五自然段却写脚下 的石头,请问这样写是何道理?
8

9
.结合全文,理解最后一段中“黄河 博大宽宏……勇往直前”这句话的含义。
10

11
.请运用至少两种修辞描写家乡的一处山或水。(200字左右)

12
.品析句子。
(1)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 汩汩如泉。(句中“钻、觅”两个动词用得好,请说明理由)
(2)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 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
么妙处?)
(3)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这一句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起什么作用?)
阅读《壶口瀑布》,回答下面的问题。
13
.壶口瀑布和其他瀑布的不同之处在哪里?
14
.作者游览了几次壶口 瀑布,分别在什么季节?壶口瀑布在不同的季节,表现出的特征又是怎样的?
15
.自选角度赏析下列句子。
(1)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 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
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2)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
16
.文章为什么要写黑猪掉进深沟的事儿?
17
.作者是怎样由壶口瀑布联想到人的精神的?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壶口瀑布
壶口在晋陕两省的边境上,我曾两次到过那里。
试卷第1页,总5页


第一次是雨季,临出发时有人告诫:“这个时节看壶口最危险,千万不要到河滩里去,赶巧上游下雨,一个洪< br>峰下来,根本来不及上岸。”果然,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 到滩里,
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壶口瀑布不是从高处落下,让人们仰视垂空的水幕,而是由平地向更 低的沟里跌去,人
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其时,正式雨季,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 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
去……我在雾中想寻找想象中的飞瀑,但水浸沟岸,雾罩乱石,除了扑面而来 的水汽,震耳欲聋的涛声,什么也看
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 洪峰将我吞没。于是,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
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地跳… …
第二次看黄河,我专选了个枯水季节。春寒刚过,山还未青,谷底显得异常开阔。我们从从容容地下 到沟底,
这时的黄河像是一张极大的石床,上面铺了一层软软的细沙,踏上去坚实而又松软。我一直走到 河心,原来河心还
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 是“壶口”。我倚在一块大
石头上向上游看去,这龙槽顶着宽宽的河面,正好形成一个丁字。河水从五百 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
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 霎时碎成堆堆白雪。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
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 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
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涌、更挤 、更急。沟底飞转着一个个漩涡,当地人说,曾有一头黑猪掉进
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 不剩。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
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 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
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 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从沟
底升起一道彩虹,横跨龙槽,穿过雾霭,消失在远山青 色的背景中。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
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 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
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 猛烈。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
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 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
或被夹在石间, 哀哀打漩。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
彩虹中 ,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看罢水,我再细观察脚下的石。这些如钢似铁的顽物竟被水凿得窟窟窍窍,如蜂窝杂陈,更有一些地方被 旋出
一个个光溜溜的大坑,而整个龙槽就是这样被水齐齐地切下去,切出一道深沟。人常以柔情比水,但 至柔至和的水
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 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
争。据徐霞客游记中所载,当年壶口的位置还在这下游一千五百米处。你看,日夜 不止,这柔和的水硬将铁硬的石
一寸寸地剁去。
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 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
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 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
性格。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 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
18

19
.请根据提示,分别拟写一个小标题。
试卷第2页,总5页


(1)文章第二段:
______

(2)文章第三至五段:
______

20

21
.在文章第二段中,作者调动了哪两种感官描写壶口瀑布?
22

23
.赏析下列句子。
(1)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 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
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
(2)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
24

25
.作者写第一次观看壶口瀑布的感受,有什么作用?
26

27
.文章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第二次我专选了个枯水季节。春寒刚过,山还未青,谷底 显得异常开阔。我们从从容容地下到沟底,这时的
黄河像是一张极大的石床,上面铺了一层软软的细沙, 踏上去坚实而又松软。我一直走到河心,原来河心还有一条
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 槽”,槽头入水处 ,这便是“壶口”。我依在一块大石头上向
上游看去,这龙槽顶着宽宽的 河面,正好形成一个“丁”字。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 ,
互相挤着、撞 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
宇宙 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闹,更挤,更急。沟底飞转着一个个漩涡,当地人说,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 ,再
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
②黄河在这里由宽 而窄,由高到低,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
槽里隆隆冲去 ,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从
沟底 升起一道彩虹,横跨龙槽,穿过雾霭,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 直如
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 些各自夺路而
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 ;或淌过石板,潺潺成
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 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
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 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
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 种感情。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28

29
.根据上 下文,在第①段横线上填上恰当的成语依次是
_________

________

30

31
.上文主要描写了枯水季节壶口瀑布的情态。请从中 摘选一句描写的语句,并简析作者是怎样描述壶口瀑布
的特点的。
32

3 3
.第①段末尾写了当地一个关于黑猪的故事,作者的用意是
__________

34

35
.作者第二次观看壶口瀑布时的“沉思”是(用自己的话回答):
___________

试卷第3页,总5页



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36
.请根据提示,分别拟写一个小标题。
(1)文章第二段:
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三至五段:
_________________

37
.在文章第二段中,作者调动了哪两种感官描写壶口瀑布?
38
.赏析下列句子。
(1)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 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
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2)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
39
.作者写第一次观看壶口瀑布的感受,有什么作用?
40
.文章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说明。

41
.文中“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属于什么描写?作用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第二次我专选了个枯水季节。春寒刚过,山还未青,谷底显 得异常开阔。我们从从容容地下到沟底,这时的黄
河像是一张极大的石床,上面铺了一层软软的细沙,踏 上去坚实而又松软。我一直走到河心,原来河心还有一条河,
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 ”,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
我依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上游看去,这龙槽顶着宽宽的河面 ,正好形成一个丁字。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
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 ,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山是青
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 水的存在。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
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 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闹,更挤,更急。沟底飞转着一个个漩涡,当地人说,
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 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
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 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
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 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从沟
底升起一道彩虹,横 跨龙槽,穿过雾霭,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
是洪流便向 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
卷 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 br>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教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 潺成溪;
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 水雾中,罩在七色
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 下子集纳了海、河、凑、泉、
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造物者难道 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42
.请联系前文,具体说说选文第一段中“驰骋”一词写出了什么。
试卷第4页,总5页


43
.阅读选文第一段回答:河水得以“畅畅快快”驰骋的原因是什么?
44
.请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语句。
45
.“或钻石觅缝,汩汩 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写出了黄河水怎样的特点?
46
. 说说你对“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一句的理解。

47
.阅读下面的句子,回笞问题。
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 到一定程度时就会
以力相较,奋力抗争。
(1)句中“怒”字用得非常贴切,请联系前后文,说说河水“怒”的表现。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⑵说说你对这两句话含义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第5页,总5页



参考答案
1


(1)作者联想到:小小的壶口,“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 水的形态,兼容了喜、
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又联想“到中华民族的特点:“博大宽厚, 柔中有刚;
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这句话运用反问句
式,加强了语气,表达造物者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既指客观世界,又指主观 世界)
的意思, 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而且立意深刻。

(3)答案不唯一 【解析】试题分析:(
1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读全文,梳理脉络,分清层次,综合
考虑,提取要点,找到关键句即可。如可选择“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
水的 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到中华民族的特点:博大宽厚,
柔中有刚;挟而不 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作为答案。

2
)考查文 章中重要语句含意的理解。“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首先答出修辞手法 ,反问。反问可以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
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此题 通过反问表达造物者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的意思,

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而且立意深 刻。为文章奠定一种激昂的感情基调。(
3
)考查学生提
出问题的能力。如可提出水的 形态和人的情感有哪些相同相似之处的问题。本文写的是壶口
瀑布,第
1
段中却提到了 人的各种情感用意何在等问题。

2

3
.第一次看壶口瀑布给人 惊心动魄的感觉,为后文具体描写第二次观看壶口瀑布波澜壮
阔的气势起到铺垫和渲染的作用。
4

5
.(1)瀑布迸溅形成的飞雾形成了一道令人惊骇且永不消散的奇景。
(2)瀑布发出的不绝不灭的震吼撼天动地,包容万千。
(3)统一和团结使狂放不羁的黄河水流的力量排山倒海。
(4)黄河水流们的前仆后继的献身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6

7
.用石头来衬托水与命运抗争的意志力坚强。
8

9
.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写河水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整齐的排比句式表达了作
者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赞美之情。
10

11
.春姑娘来到小河边。瞧,那 柳姑娘正在风中眨着绿眉眼梳理她那满头的长发呢。只
见她早已脱去了那灰暗的外套,换上了那美丽的新 装,在微风中展示她那婀娜多姿的身姿。
小河里的冰在人们的不知不觉中已经融化了,它哗哗地流着,永 不停息,好像在向人们展示
答案第1页,总9页



它那永往直前的精 神。两岸的小草探出了小脑袋,好奇地张望着世界,对这美好的世界充满
了向往。远远望去,地上就上像 铺上了一层绿地毯。还有那星星点点的野花,洒落在“地毯”
上,看上去就像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
【解析】

2

3

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 进行理解分析即可。
第一次看壶口瀑布给人惊心动魄的感觉,为后文具体描写第二次观看壶口瀑布波澜壮阔的气势起到铺垫和渲染的作用。
4

5

本题考查学生 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
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 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
来作答。壶口瀑布的壮美表现在:
(1)
瀑布迸溅形 成的飞雾形成了一道令人惊骇
且永不消散的奇景。
(2)
瀑布发出的不绝不灭的震吼撼 天动地,包容万千。
(3)
统一和团结使狂放不羁的黄河水流的力量排山倒海。
(4)
黄河水流们的前仆后继
的献身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6
.< br>7

本题考查侧面描写的作用。侧面描写是指通过描写所要描写对象周围的人
事 景物,来反映、衬托被描写的主要对象。第五自然段写脚下的石头的目的是:
用石头来衬托水与命运抗争 的意志力坚强。
8

9

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鉴赏文章中富有表 现力的语句,一般遵循“方法+
效果+情感”这六个字的原则,但是无论运用什么写作方法,在分析效果 时,都
必须与人物的形象与情感联系起来,同时还要有全局意识,即联系全文来鉴赏要
分析的句 子。这句话运用拟人、排比的修辞方法表达了作者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赞
美之情。
10

11

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片段练习。要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运用比喻、拟
人等修辞方法,写出景色的特点。注意按照观察顺序来写,借景抒情,表达对家
乡的热爱之情。注意语 句要通顺,符合题目的字数要求。
12
.(1) 写出水为了继续奔流而寻求道路的过程。
(2)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水的声音之美,水的颜色、态势之美,表达出人的喜悦欣赏
之情。
(3) 句式:反问句。加重语气,强调了作者的思考,立意深刻。
答案第2页,总9页



【解析】
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赏析句子可以从内容和修辞手法两个 方面进行,
还要写出表达的情感。(
1
)句要结合“钻、觅”两个动词的表达效果来赏 析。(
2

句要结合比喻的修辞方法来赏析景物描写的意境美。(
3
)句要结合反问的句式
的表达效果来赏析。


13
.壶口瀑布不是 从高处落下,让人们仰观垂空的水幕,而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
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
14
.两次。第一次是雨季,第二次是枯水季节。特征:雨季是雄壮伟大;枯水季节是气势磅礴 ,
柔和细碎,刚中带柔。
15
.(1)示例: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生 动形象地写出了河水的气势壮阔,奔腾激
越。
(2)示例:概括了黄河伟大的性格,是对全文 的总结,也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流露。他由黄河的
“柔中有刚”“遇强则抗”和“勇往直前”,联想到中华 民族的坚强不屈,借对黄河的赞美,
表达对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精神的歌颂。
16
.从侧面烘托激流汹涌,水流之急,水力之大。
17
.文章借助了比喻 、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抓住事物的特征写出了瀑布的声响、形状、
态势及伟力,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 受。写景不是孤立地写景,而是在写景中抒情言志,进行了
巧妙联想。由小小的壶口瀑布透视黄河博大宽 厚的雄壮之美,再由黄河的性格联想到人百折
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
【解析】
< br>13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及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统观全文,注意提示性语言。看到题目首先在要审题后确定答案范围,提取答案时要精读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
然后根 据这些语句将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提取出来作答。文章在第二自然段交代了壶
口瀑布和别的瀑布的 不同之处,摘抄下来即可。
14
.此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应明确 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
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从 “第一次是雨

”“
第二次看黄河,我专选了个枯水季节”可知作者游览了两次壶口瀑 布,分别是在雨季
和枯水季节。从“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可知雨季的壶口瀑布非常雄壮;从 “黄
答案第3页,总9页



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 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可以概括出枯水季节壶口瀑布的特点。 < br>15
.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赏析能力。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
路是:先 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
1


其势如
千军万马
,
互相挤着、撞着
,
推推搡搡
,
前 呼后拥”运用了夸张、比喻和拟人的修辞,突出了黄
河的气势。(
2
)运用了拟人的修 辞手法,概括了黄河伟大的性格,表达对中华民族精神的
歌颂。
点睛:鉴赏文章中富有表现力 的语句,一般遵循“方法
+
效果
+
情感”这六个字的原则,但
是,无 论运用什么写作方法,在分析效果时,都必须与人物的形象与情感联系起来,同时还
要有全局意识,即联 系全文来鉴赏要分析的句子。
16
.此题考查学生对侧面烘托作用的分析。侧面烘托,又叫间 接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
作者通过刻画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 即间接地对描写
对象进行刻画描绘。

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 被拔得一根不剩”,
用具体的事例烘托出黄河的气势磅礴。
17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 章表现手法的分析。这篇文章运用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表现了黄河水宽厚的雄壮之美以及 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从而抒发了对自然的热爱,
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赞美之情。

18

19
.(1)雨季中的壶口瀑布(2)枯水季节的壶口瀑布
20

21
.听觉、视觉。
22

23
.(1)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河水的壮阔气势,奔腾
激越。(2)概括 了黄河伟大的性格,是对全文的总结,也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流露。他由黄河
的“柔中有刚”“遇强则抗” 和“勇往直前”,联想到中华民族的坚强不屈,借对黄河的赞
美,表达对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 精神的歌颂。
24

25
.第一次是远观,写壶口瀑布给人惊心动魄的感觉 ,为后文具体描写第二次观看壶口
瀑布波澜壮阔的气势起到铺垫和渲染的作用,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
26

27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作者观看壶口瀑布,由黄河集纳了海 、河、瀑、泉、雾所有
答案第4页,总9页



水的形态,想到人的各 种情感,想到了博大包容的胸怀。在作者笔下,黄河之水被赋予人的
情感,作者将对黄河的赞美之情寄予 在对黄河之水的描写之中。
【解析】

18

19
.本题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梳理故事情节,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话总结概括内容。
作答时要抓住重点进行分 析,再依据提示去填写。从“第一次是雨季”可知文章第②段写雨
季看壶口瀑布;从“第二次看黄河,我 专选了个枯水季节”可知文章第③~⑤段描写的是枯
水季节的壶口瀑布。
20
21
.本题考查的是景物描写的角度。景物描写的角度有视觉、听觉、嗅觉、触觉,这些
角 度的综合运用能够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
雷,震耳欲聋的 涛声”从听觉角度描写壶口瀑布,让人体会到壶口瀑布的气势;“河谷里雾
气弥漫,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 的水。壶口瀑布不是从高处落下,让人们仰视垂空的水幕,而
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 被急急吸去的水流。其时,正式雨季,那沟已被
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 ……”从视觉角度描写壶口瀑布,
让人感受到壶口瀑布的形状、气势。
22

23
.本题考查赏析句子。赏析句子时,需先明确所用修辞,然后结合语境分析其表情达
意上 的效果即可。①“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

把水人格化,这是拟人,又
把浪头比作雪,这是比喻。“其势如千军万马”这是夸张,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结合
语境可知,生 动形象地表现了瀑布的气氛汹涌和勇往直前。②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概括
了黄河伟大的性格,是对中 华勇往直前精神的歌颂与赞美。

点睛: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赏析能力。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 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
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 作答。通常解题
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
24

25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的基本能力,这类题型应从内容和结构两方 面回答。题
干中答题关键词“第一次观看壶口瀑布的感受的作用”,答题时首先点出第一次是远观,“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吞没。于是,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到了
岸上回望 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地跳……

写壶口瀑布给人惊心动魄的感觉,然后结合文章
内容 分析其在结构和内容方面的作用。这里的描写为第二次观看壶口瀑布“我突然陷入沉思,
眼前这个小小的 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
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 。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埋下了伏笔。
答案第5页,总9页



26

27
.本题考查文章的表现手法,是局部考 查,难度较小。第④段主要运用了寓情于景的
手法。“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 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
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作者通过 对黄河的描写,赞美
了它的博大胸怀,抒发了作者对黄河精神的热爱之情。

28

29
.深不可测千军万马
30

31.语句:(示例)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
撞着,推推搡搡 ,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分析:①抓住事物的特征:写出了瀑布的声响、 形状、态势、力量,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
使人震撼。突出壶口瀑布波涛汹涌,威武雄壮,大浪裹小浪 ,翻江倒海,飞流直下的特点,
表现了黄河奔腾激越的气势。
②比喻、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壶口瀑布令人震撼的气势。
③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课文在 描写壶口水势时,寄寓了惊叹之情。表现了黄河河水催人奋
进、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
32

33
.突出壶口之深,水流之急。
34

35
.一个小小的壶口瀑布竟然成了大千世界的缩影。(不能摘抄原文,意对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成语的识记与积累,要求考生通过反复诵读,在理解句
意的基础上理解文意, 才能正确作答。(2)答案要与语句相匹配,不强求写出修
辞手法等概念,关键是准确地分析出该句话描 写了壶口瀑布的具体特点,语句通
顺即可。(3)写文章时,有意引用现成语 (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 以表达
自己的思想感情,说明自己对新问题、新道理的见解,这种修辞 法叫引用。本文
中是为了突出壶口之深、水流之急。(4)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
意的解读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要结合全文内容,揣摩作者的心思,用
自己的语言回答即可。

36
.(1)雨季中的壶口瀑布(2)枯水季节的壶口瀑布
37
.听觉、视觉。
38
.(1)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生动 形象地写出了河水的壮阔气势,奔腾激越。
(2)概括了黄河伟大的性格,是对全文的总结,也是作者 思想感情的流露。他由黄河的“柔
中有刚”“遇强则抗”和“勇往直前”,联想到中华民族的坚强不屈, 借对黄河的赞美,表
答案第6页,总9页



达对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精神的歌颂。
39
.第一次是远观,写壶口瀑布给 人惊心动魄的感觉,为后文具体描写第二次观看壶口瀑布
波澜壮阔的气势起到铺垫和渲染的作用。在读者 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40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作者观看壶口瀑布,由黄河集纳了海、河、 瀑、泉、雾所有水的
形态,想到人的各种情感,想到了博大包容的胸怀。在作者笔下,黄河之水被赋予人 的情感,
作者将对黄河的赞美之情寄予在对黄河之水的描写之中。
【解析】

36
.此题考查学生拟写小标题的能力。小标题能吸引读者,让读者在通读全文前对文章的主
要内容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在阅读过程中更快更准确地理解文章内容并了解写作意图。从
“第一次是雨 季”可知此段描写的雨季的壶口瀑布;从“第二次看黄河,我专选了个枯水季

”“
看 罢水,我再细观察脚下的石
”“
日夜不止,这柔和的水硬将铁硬的石一寸寸地剁去”
可 知第三至五段详细描写了枯水季节的壶口瀑布。
37
.本题考查的是景物描写的角度,人的感 官角度包括:视觉、听觉、嗅觉、触觉。

震耳
欲聋的涛声”是从听觉的角度进行描写 的;“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
劲地冲进去,冲进去”是从视觉角度进行描写的。
38
.此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赏析句子可以从内容和修辞手法两个方面进行,还要写出表达的< br>情感。(
1


其势如千军万马”是比喻的修辞,“互相挤着、撞着, 推推搡搡,前呼后拥”
是拟人的修辞,“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是夸张的修辞,表现了黄河水的气 势。(
2

这句话由黄河的特点联想到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
39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理解和分析”此类题的方法步骤是:
先弄清全文的 内容;再读懂各自然段的内容,在正确理解句与句、层与层之间的关系的基础
上,区别主次;最后用明确 、完整、简要的语句表述。第一次观看壶口瀑布略写,并且是远
观的角度,是为了下文详写枯水季节的瀑 布做铺垫,加深读者印象。
40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表现手法以及其作用的分析。从“它们 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
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漩 。还有那顺壁挂
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等句子可以看出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情景交融,由黄河水流的 种
种特点联想到人的品质,同时在具体的描写中自然而然流露出对黄河的赞美之情。
41
.环境描写。以静衬动,用“青冷的灰”“寂寂的蓝”衬托壶口瀑 布奔腾激越、令人震
答案第7页,总9页



撼的气势。
【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描写的类型及其表达效果。“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
间仿佛只有这水 的存在”明显是环境描写。这是对“静”一面的描写,这是以静写动的手法,
或以静衬动的写法,目的是 为了突出“动”的一面。也就是用“静”来反衬壶口瀑布奔腾激
越、令人震撼的一面。首先要点明描方法 ,然后在文中找到语句的位置,结合上下文情节内
容,体会语句的具体作用。

42
.“驰聘”呼应了前文“其势如千军万马”的比喻,生动地描绘出壶口瀑布处的黄河水汹
涌奔腾的雄壮气势。
43
.“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河面非常开阔。
44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洪流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的
画面,突出水势变化之大,表现了黄河壮阔的气势。
45
.写出了黄河水流在龙槽两边滩壁上 散开的画面,表现了黄河水丰富的姿态美和顽强的生
命力。
46
.运用比喻的手法生 动形象地写出黄河水的声音之美,以及颜色、态势之美,表达出作#
的喜悦欣赏之情。
【解析】

42
.试题分析:考查文章重要词语的含义和作用。首先要先找到 问题在文章中的位置,因为
答案往往就在问题处,此题也不例外。答案就在问题的上文,结构上,呼应了 前文“其势如
千军万马”的比喻。内容上,生动地描绘出壶口瀑布处的黄河水汹涌奔腾的雄壮气势。而其
奔腾汹涌的气势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43
.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重要内容的理 解。要仔细阅读选文的第一段。河水得以“畅畅快
快”驰骋的原因可提取关键句作答,即第
1< br>段的

谷底显得异常开阔

,第
2
段的“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等句。
44
.试题分析:考查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表达效果 。此题比较容易,因为题干已经给出了分
析方向,即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作答。首先要点明修辞手法: 比喻。然后在文中找到语句
的位置,结合上下文情节内容,体会语句所表现的黄河壮阔的气势。

点睛:这里是从修辞角度来对语言进行赏析,学生应了解常用修辞的特点及作用。如比喻、
拟人 :生动形象地写出
xx
事物的
xx
特点。排比: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 说服力。
答案第8页,总9页



对比:突出描写对象的某种特点。反 复:有强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夸张:突出事物特
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对偶 :语句整齐、意韵铿锵;反问:增强语气,
强烈抒情。学生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45.试题分析:欣赏语句,从语句中分析概括黄河水的特点。“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
淌过石板, 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黄河水柔和、
优美等不同的形态。
46
.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重要语句含意的理解。“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 br>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黄河水的声
音之美 ,以及颜色、态势之美,表达出作的喜悦欣赏之情。答作用时除了答出生动形象地描
写出黄河水的声音的 状态外,还要答出作者的情感。
47


(1)“怒”表现在“凿”“旋 ”“切”“剁”等一连串动作中,通真地表现出黄河水
愤怒时的力量之大。

(2) 这两句话借助黄河水,生动地写出了中华民族有耐力,有钢铁般
的意志。她勇于反抗,奋力抗争,坚韧不 拔。
【解析】试题分析:(
1
)考查对文章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即作用的把握。要读懂 上下文的情
节内容。可提取相关的词语作答。如“怒”主要体现在“凿”“旋”“切”“剁”等几个方< br>面上,而这些动词,逼真地表现出黄河水愤怒时的力量之大。答这个“怒”字的作用,应主
要从表 现黄河水形象的角度考虑答案。(
2
)考查对重要语句深刻含意的把握。“宽厚绝无
软 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面上写
的是黄河水,实 际上写的是中华民族。把中华民族那种钢铁般的意志和勇于反抗,奋力抗争,
坚韧不拔的品格刻画了出来 。读懂文章内容并理解文章中心是作答的关键。
答案第9页,总9页

浙江中医药大学就业网-幼儿园教师教育心得


经典至理名言-西藏人力


生活中的哲学-酒会策划


幼儿园说课稿-落日的幻觉


过大年作文-行政专员


战马观后感-韩国新闻


四川农业大学专科-社会实践总结报告


2016清明节-周末愉快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