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
以过年为话题的作文-世界遗产导游词作文
《邹忌讽齐王纳谏》原
文翻译及作品欣赏
【作品介绍】
《邹忌讽齐王纳谏》讲的是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
说君主纳谏,使之广
开言路,改良政治。齐相邹忌,有自知之明,从而领悟到一个被偏爱者、敬畏者、<
br>有求者包围的人,可能因听不到真话而导致完全错误的判断。他用切身的体会劝
谏齐威王,终于使
威王听从。本文语言简洁,句法多变,如邹忌与妻、妾、客的
对话,三问三答,表达的内容完全一样,但
由于句法上稍作变化,文章就显得活
泼而不板滞了。“讽”,指用委婉的语言来进行劝告。
【原文】
邹忌讽齐王纳谏
出处:《战国策·齐策一》
邹忌修八尺有余(
1),形貌昳丽(2)。朝服衣冠窥镜(3),谓其妻曰:“我
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
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
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
“徐公何能及
君也!”旦日(4),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5),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
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
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6):“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
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
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
赏;上书谏寡人
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7),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
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8),
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
、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文】
邹忌身高八尺以上,体形容貌俊美
。他穿着礼服戴上冠对着镜子细看,问
他的妻子说:“我跟城北徐公谁美?”他妻子说:“您美极了,徐
公怎么能比得
上您呀!”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太自信,就再问他的侍妾:“我
跟
徐公哪个美?”侍妾说:“徐公哪能及得上您啊!”第二天,客人从外边来,
一块儿坐着说话,又问客人
说:“我跟徐公谁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
过了一天,徐公来访。邹忌仔细端详他,自以为
不如;再照镜子看自己,
更感差得很远。夜晚躺着,心里在想这件事:“我妻子说我美,是偏爱我啊;侍
妾说我美,是怕着我啊;客人说我美,是想有求于我啊!”
于是,进朝廷见威王说:“臣子确
实知道不如徐公美,臣子的妻偏爱臣子,
臣子的妾怕臣了,臣子的客人想对臣子有所求,都说我比徐公美
。现在齐国土地
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邑,国王的后宫嫔妃左右亲信,没一个不偏爱王;满
朝大臣,没一个不怕王;一国之内,没一个不有求于王。从这点看来,国王看不
清真相就很严重了!”威
王说:“说得好。”就发布命令:“当官的、当差的、
当老百姓的,能当面指责我国王过错的,得上等奖
;呈上书信劝谏我国王的,得
中等奖;能在公共场所说坏话传到我国王耳中的,得下等奖。”
命令刚发下时,臣子们上朝进谏,从宫门到殿堂好象集市一样。几个月以
后,还经常有人断断续续来进谏
。一年以后,即使想说,也没什么可以向上提的
了。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听到这件事,都来朝拜威王
。这就是所谓战胜敌国
于朝廷之内。
【注释1】
(1)邹忌:《史记》作驺忌,齐
人。齐桓公时就任大臣,威王时为相,封
于下邳(今江苏邳县西南),号成侯。后又事宣王。修:长。八
尺:战国时各国尺
度不一,从出土文物推算,每尺约相当于今18到23公分左右不一。
(2)昳:通“佚”,美。
(3)朝(zhāo)服衣冠:早上穿戴衣帽。
(4)旦日:明日。
(5)孰:通“熟”。孰视:注目细看。
(6)威王:齐威王
婴齐(?前320),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之子。在位三十
七年,知人善任,改革政治,是个较有作为的
国君。
(7)市朝:指人众会集的地方。
(8)期(jī基)年:一整年。
【注释2】
地方:土地方圆。
修:长,这里指身高。
尺:战国时期的一尺等于现在的23.1厘米。
昳丽:光艳美丽。
朝服衣冠:早晨穿戴好衣帽。
服,名词作动词用,穿戴。
窥镜:照镜子。
孰:仔细地。
旦日:第二天。
明日:又过了一天。
弗如远甚:远不如。
寝:躺着。
美我:以我为美。
私:动词,偏爱。
皆以美于徐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以”的后边省去了“我”。
左右:国君近旁的近臣。
宫妇:宫里的妃子。
四境之内:全国范围内(的人)。
蔽:受蒙蔽,这里的意思是因受蒙蔽而不明。
面刺:当面指责。
谤讥于市朝:在公众场所议论(君王的过失)。
闻: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
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
讥,谏。
谤讥,在这里指“议论”,没有贬意。市朝,公共场合,此指朝市。
时时:不时,有时候。
间进:偶然进谏。间,间或,偶然。
期年:满一年。
期,一周年。
朝于齐:到齐国来朝见(齐王)。
战胜于朝廷:在朝廷上战胜(别国)。意思是内政修明,不需用兵就能战胜
敌国。
【解析】
一、作品介绍
文章通过邹忌借用自己家庭亲友间的事情和切身感受,讽劝
齐王纳谏除弊
的故事,从而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
的
道理。
这个故事明确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
正确认识自己
和客观事物的。作为领导,更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一些
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偏听偏信,要广
泛听取他人的批评意见,对于奉承话要保
持警惕,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
应该说明的是,这篇课文所记述的,未必全是事实,很可能是战国时期流
传的名
人逸事。所谓纳谏能导致“战胜于朝廷”的结果,在诸侯割据称雄、以攻
伐为贤的战国时代,只能是一种
无法实现的幻想。但作者善于观察日常生活,从
中提炼出有意义的主题,而且通俗生动,说服力强,文笔
流畅而富有变化,充满
情趣等,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二、内容分析
第1段,进谏的缘起。
作者先刻画了邹忌的外貌:身材魁梧,仪表堂堂。“窥镜”“自视”,
逼
真地刻画出他不无自得的神情。正是有了这点自信,才使他敢于和齐国有名的美
男子徐公比“
美”,也与下文见徐公后“弗如远甚”的自惭心理形成了鲜明的对
比。这种对比,烘托出他感到受蒙蔽的
心情。明明是“弗如远甚”,可他的妻、
妾和客却异口同声地认为他比徐公漂亮,显然是由于各自特殊的
原因,使他们没
有勇气说出真实的情况。这里,三个人的回答,由于身份和心理不同,虽然都是
赞扬,但语气上却有明显的不同。妻的回答表现了妻对他由衷的喜爱,爱恋之情
溢于言表。妾因其地位低
下,与主人之间并没有多少真情可言,但又不能不顺从,
所以她的回答就有些勉强,说话比较拘谨,不敢
越雷池一步。客人的回答则明显
地流露出奉承的意味。
难能可贵的是,邹忌在这一片赞扬声中
,并没有昏昏然,忘乎所以,而是
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先是“不自信”,等见到徐公后,又实事求是地承
认自己“弗
如远甚”,甚而至于“暮寝而思之”。
这一段,作者并没有把人物局限于家庭琐事
之中,一般性地写他不因妻、
妾和客的赞美而感到自满,而是将人物形象进一步提高、升华,由自身想到
国家,
从中体味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于是“入朝见威王”。
第2段,进谏的内容。
这一段是课文的中心部分。邹忌见威王后,并没有单刀直入地向威王进谏,
而是
先讲自己的切身体会,用类比推理的方式讲出“王之蔽甚矣”。他先叙述了
妻、妾、客蒙蔽自己的原因,
然后从自己的生活小事推而至于治国大事,说明齐
王处于最有权势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也最深。这里
,没有对威王的直接批评,
而是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从而使他懂得纳谏
的
重要性。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依据,推己及人。“王之蔽甚矣”一句,点明了
进谏的主旨,
犹如当头棒喝,一针见血,使其猛醒,具有强烈的表达效果。他为
什么敢下这样的结论呢?一是邹忌曾任
齐相,是国家的重臣,言不在私而益于公,
所以他无所顾忌;二是以小见大,由自己的受蒙蔽推想到国君
的受蒙蔽,这种现
身说法的方式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第3段,进谏的结果。
齐王接
受了邹忌的劝告,立即发布政令,悬赏求谏,广开言路,对于关心
国事、积极进谏者,分不同情况给予奖
赏。齐王纳谏之后,齐国果然发生了可喜
的变化。“门庭若市”说明在此以前,齐国确实有许多积弊,“
时时而间进”说
明最初的进谏已经取得了预期的效果,齐威王已经根据人们的意见,改革了弊政。
“虽欲言,无可进者”,说明威王已完全纠正了缺点和错误,齐国政治清明。齐
威王纳谏去蔽,从而使
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需要指出的是,“无可进者”“皆朝于齐”均与史实不符,是作者的有意
夸张。
三、写作特色
1.情节完整,人物生动。
全文虽然只有三百多字,却具有完整的故
事情节。邹忌的两次窥镜,与妻、
妾、客的三问三答,以及“暮寝而思”等情节,妙趣横生,富于生活气
息,亲切
有味。对人物的刻画特别讲究。如对邹忌,作者不重形体的刻画,而是着重用细
节和对
话,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又如,齐王只有两个举动,一是“王曰:
‘善。’”二是“乃下令……”
,就把一个贤明的君主形象表现得生动传神。
2.叙事简洁,剪裁巧妙。
对
邹忌与徐公比美的情节,作者作了绘声绘色的描绘,对他的进谏,却只
作概括的叙述。对臣民的进谏,也
突出重点,记叙“令初下”“数月之后”“期
年之后”三个时期的不同情况,使读者从中体会齐王纳谏后
的巨大变化,而对齐
王最初受蔽之深,齐国积弊之多,以及具体如何改革等,都只从侧面暗示,略而不写,使文章的中心更为突出。三问三答,也没有从每个人的形态上去描写,而
是通过不同语言来显
现人物对问题的不同态度。用笔简洁,辞约意丰。
3.语言繁简适度。
4.设喻说理,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设喻说理是本文最显著的写作特点.文章先写邹与许公比美
,接着对妻,妾,
客的赞美之词进行了分析,为下文的设喻说理做了必要的铺垫.接着写邹忌讽谏齐王,先丛自己的私事说起,随后以私事比国事,让齐威王从中受到启发。这种由
近到远,由小到大,
由生活琐事推及国事大事,用设喻来讲道理,表明了见解的
方法,委婉动听,往往收到比直进谏更好的效
果.
5.全文以类比运用了类比的手法。
【背景】
春秋战国之际,七雄并立,各
国间的兼并战争,各统治集团内部新旧势力
的斗争,以及民众风起云涌的反抗斗争,都异常尖锐激烈。在
这激烈动荡的时代,
“士”作为一种最活跃的阶层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和学识,游说于各国之间,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
家。他们提出一定的
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
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使诸侯采纳,施
展着自己治国安邦的才干。各国统
治者也认识到,人心的向背,是国家政权能否巩固的决定性因素。失去
了民心,
国家的统治就难以维持。所以,他们争相招揽人才,虚心纳谏,争取“士”的支
持。至
于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于史无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