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_阅读理解之表现手法题的解答
楚辞全文-秒的认识
第六讲:阅读理解之表现手法题的解答
知识回顾
这时的每一棵树,都是一棵
站在秋光里的黄金树,在如仪的告别式上端庄肃立。它们与落日和谐,与
朝阳也和谐;它们站立的姿式高
雅优美,你若细细端详,便可发现那是一种人类无法摹仿的高贵站姿,令
人惊羡。它们此时正丰富灿烂得
恰到好处,浑身披满了待落的美羽,就像一群缤纷的伞兵准备跳伞,商量,
耳语,很快就将行动……大树
,小树,团团的树,形态偏颇的树,都处在这种辉煌的时刻,丰满成熟的极
限,自我完美的巅峰,很快,
这一刻就会消失,剩下一个个骨架支楞的荒野者。
1请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方面对文章画线段落加以赏析。(6分)
答:
看一看
直接归纳文段的表现手法的作用题
1、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托物言志)、比较、对比、衬托、反衬、烘托、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伏笔和铺垫、前后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①衬托,
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就是用类似的人物(事物)正面陪衬,反衬就是从人物生存的环境或反
面人物来陪衬
,从而突出主要事物,强化感情,突出中心。如人教版八下的课文《藤野先生》:选段写到
了“几个职员
”和“本级的学生会干事” ,这对于表现本文的主要人物藤野先生来说,是否属于赘笔?
为什么? <
br>解答思路:不是赘笔,这里运用了衬托的手法。(先明确手法);写仙台医专的职员对我的优待,是为了下文写藤野先生对我的关心和帮助作正面陪衬。而写日本“爱国青年”对我的寻衅无礼,则是为了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无私,毫无民族偏见。(其次结合文本具体阐释),以此更加突出了藤野先生高尚的境界和我对先生的崇敬怀念(最后结合中心简述具体作用)。
②铺垫,就是上文为下文的主要内容做准
备,打基础,是对下文的必要交代,铺垫能使行文构思更加
严谨。我们可以根据人教版七上的课文《皇帝
的新装》来设题:开头为什么极力描述皇帝如何喜爱新衣服?
解答思路:写皇帝喜爱新衣服,这就交代
了他被两个骗子所骗,最后光着身子举行游行大典的原因,
为故事的发生作铺垫(明确手法、结合文本具
体阐释) ,使得前后照应,行文构思严谨(结合结构简述作用)。
③欲扬先抑,是指本要大力颂扬的
对象,而落笔开始却贬抑它,批评它,这种手法不仅能突出人物形
象,还能使情节错落有致。如人教版八
上《阿长与山海经》:文章刻画了长妈妈这一形象,用了什么手法,
具体说说有什么作用?
解答思路: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明确手法),先写阿长的种种不是,表达厌恶之情,这是 “ 抑”;
当她把我渴慕已久的书摆在我面前时,我对她发生了新的敬意,这是“扬”,(结合文本具体阐释 )这样不
仅使情节曲折有致,更突出阿长精神的可贵。(结合中心等简述具体作用)。
④对比 。将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人物事物进行比较,从而突出某一方面特征,表达作者的情感。我们可
以根据人教 版八上的课文《雪》来设题:作者旨在写朔方的雪,那么前文为什么要写南方的雪?
解答思路:把江南 的雪和朔方的雪进行对比(明确手法),突出朔方雪的独立、张扬、富有抗争精神(结
合文本具体阐释) 。也表明作者更欣赏朔方的雪(结合中心简述具体作用)。
⑤设置悬念。即在情节发展的过程中设置谜 面(把事情的结论或结果放在前面写),使读者产生期盼
的心理,然后在适当的时机揭开谜底的一种手法 。起到吸引读者,增强生动性和曲折性的效果。如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羚羊木雕》的开头:“那只羚羊哪 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这样的开头有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一开始就用妈妈的惊慌质问来渲染出紧 张的气氛,从而设置悬念,(明确手法)吸引读者
的兴趣,想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具体作用分析)
其他的表现手法如伏笔、照应等与上面的解答思路基本一致,细细揣摩,就能以“不变应万变”。
【金题回放】
1、衬托
示例一:(2011年青海卷《雪中小卓玛》)文中写天气的寒冷尤其多次写到雪,有何用意?(2分)
示例二:(2011盐城卷《做客》)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青青,为什么还要写那群小伙伴?(3分)
解题思路:示例一用高原恶劣的环境衬托小卓玛勇敢、坚强、镇定的形象(明确手法,阐释作用),更好的突出文章的主题(结合中心分析)。示例二通过小伙伴们也想念爸爸妈妈来衬托青青,她也只是她们中的一员;更加广泛、深刻地反映主题,提醒人们关注“留守儿童”现象。
2、铺垫
示例:(2011年山东菏泽卷《苦瓜》)文章开头写母亲种花草和蔬菜,似乎与写“苦瓜”无关,可否
删掉?为什么?(4分)
解题思路:不能删掉。因为写母亲种花草和蔬菜是为下文描写母亲精心为“我 ”种苦瓜、烧苦瓜作铺垫
(明确手法),突出母亲热爱生活、富有爱心的品格(结合中心分析作用)。
3、欲扬先抑
示例:(2011年云南玉溪卷《那一声吆喝》)文章刻画卖花老人这一形象, 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说明。
(4分)
解题思路:用了欲扬先抑手法(明确手法),先写卖花 老人朴素平常,后写她美好的心灵(结合文本
具体阐释),这样更能突出卖花老人的“伟大”。(结合中 心简述具体作用)。
4、对比
示例:(2010年山东泰安语文试题《夜读
岳飞》)文章第①段,作者在书房挑灯夜读,为什么还要写
远处高楼上明灭不定的五彩霓虹灯以及近处泛
滥新潮的流行音乐?
参考答案:用滚滚红尘中欲浪拍天的现代生活与岳飞挑灯夜读形成对比(明确手法
),表现我对纵情
享乐的芸芸众生的反感和不满(结合文本具体阐释),突出岳飞精神人格的高贵(结合
中心简述具体作用)。
5、设置悬念
示例:(201年安徽芜湖卷《母亲的窗前》)文章
开篇说“在家里,母亲最爱呆的地方就是窗前”,运用
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解题思
路:设置悬念(明确手法),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急于了解母亲为什么最爱呆在窗前(具体作
用分析
)。
6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
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7联想与想象: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
过程。想像: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
理过程。
联想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想象作用: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8象征(托物言志):通过咏
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
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
之
物,寄托深远之意。
【答题方法】
根据以上的解题思路,我们可以归纳出解答此类题目的基本步骤:
一、明确手法。
二、具体阐释该手法在文章中的体现。
三、再进一步,结合人物、结构、情感、主题等,
简述该手法的具体作用。
听一听
例题一
井的出现使我对于深
度有了抚摸的可能。间接地通过井绳,与深井接触。平静的水面,随着邻里结伴
汲水,三四个小木桶此落
彼起,烂银子似地荡漾波光。甚至在早睡的梦里,还能听到大人们借着洁白的夜
色浇灌、木桶击水或者桶
帮与井壁磕碰的声响。一眼古井,经过漫长时日的打磨,已经泰然与人亲和,不
需要后人
特意花费心机护理。轻松地享用,减少了人们对古井的牵挂——人的本性通常如此,譬如那些会
讨会要咋
呼不休的人,往往得到满足;而斯文缄默者总是被人淡忘。“井底之蛙”,“坐井观天”,贬低
的口吻里
,分明涉及了井的固有状态,它狭窄如眼,缺乏宏大的格局和开阔的气派。只有与古井为邻的人
才知道,
古井的周围远比其他地方翠绿和润泽,有一缕草浆汁水的生生气息在井栏边无声漾开。没有人去
追问井的
来源,对于清亮照人的水和井内黑暗下去的视线,即便不联想纷起,却没有一个人表示贪欲——
共同拥有
,人们的心态都平静得如同井内的水。
2.文中写人们对井的淡忘和“坐井观天”等,对井采用“贬低
的口吻”,这样写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对
塑造井的形象有什么好处?(4分)
答:
例题二
爱,是等不得的
丁立梅
(1)他是母亲一手带大的。
(2)他的母亲,与别人的母亲不太一样,因患侏儒症,母亲的身材异常矮小。
(3)他六岁那年
,他的父亲——一个贫苦、老实的泥瓦工——去帮邻家盖房,从房梁上摔下来。他没
了父亲。
(4)矮小的母亲,一个人拉扯着他,吃的苦,应该比天上的星星还多吧?夜幕四垂,母亲在田里干活
还
没回来。一大清早,母亲又背了一篓子的绣花鞋垫去集上卖。那些鞋垫,是母亲夜里坐在灯下,一针一
线
绣好的。母亲靠这些贴补家用,换了吃的喝的养活他。一次,他对卖鞋垫回来的母亲说:“等我长大了,
我一定报答你。”
(5)母亲便笑着问他:“怎么报答呢?”
(6)他答:“我给
你买一屋子的好东西吃,一屋子的好衣裳穿。”母亲笑,笑出泪来。母亲摸着他的
头说:“吃的妈不要,
穿的妈不要,等你长大了,带妈坐一回飞机吧。”
(7)他八九岁时,个头已超过矮小的母亲了。
母亲在野地里割草,头顶上突然响起飞机的声音,母亲
和他都抬了头看。空中的飞机,有点像他见多的花
喜鹊。花喜鹊飞远了,看不见了,母亲才收回目光,母
亲说:“这都是有本事的人坐的,有本事的人,坐
了飞机,到很远的地方去。”他问:“很远的地方是什
么样的?”母亲描绘:“有很多很多的高楼,高楼
里的桌子椅子,漂亮得不得了。”母亲没离开过乡村,
母亲的想象里,很远的地方,就是高楼和漂亮的桌
子椅子。他郑重地向母亲承诺:“以后我要做有本事的
人,带你坐飞机到远方去。”
<
br>(8)他一天天长大,一路念到大学,然后一路打拼,成了一家大公司的高管——他真的成了有本事的人。他住进了母亲曾描绘过的高楼里,高楼里,有着漂亮的桌子椅子。亦常常去赶像花喜鹊一样的飞机,坐上去,南来北往着。他还记得对母亲的那个承诺,可是他总是很忙,抽不出时间去兑现他的承诺。
(9)母亲对常常去赶飞机的他崇拜不已,母亲问:“你真的坐飞机了?”他淡淡地说:“啊。”“坐
飞机像不像坐船一样的,会不会晕?”母亲充满好奇。
(10) 他觉得母亲的好笑。一低头,突
然瞥见母亲的白发,密集在她的头顶,一撮一撮的。永远儿童
般矮小的母亲,原来也是会老的。他心一软
,说:“妈,等我有空了,我带你去坐飞机。”母亲低了头笑,
说:“不坐不坐,我这么老了,坐飞机做
什么啊?”他说:“一定的,我一定带你去坐。”母亲便欢喜得
手足无措。
(11)那天
,终于抽出空来,订好机票,他打电话告诉母亲,要带她去坐飞机。母亲激动得逢人便说:
“我儿要带我
去坐飞机了。”还特地扯了布,做了一身新衣裳。
(12)他回去接母亲,半路上,突然接到上司
的电话。上司说公司来了一个重要客人,问他有没有空
陪着一起吃饭。他只犹豫了几秒钟,就回:“没问
题。”车子掉转头,朝着母亲的反方向而去。他想着,
飞机票可以重签,母亲晚一天出行也无妨。
(13)这天晚上,母亲却摔倒了。摔倒之后,迷糊中还跟人说:“我儿要带我去坐飞机呢。”可渐渐
就
不行了,在凌晨,母亲咽下最后一口气,走了。
(14)他跪在母亲跟前,恸哭不已。只不过一日之隔,他的爱,就再也送不出去了。
(选自《扬子晚报》2011年1月21)
3文中多次写母亲写母亲异于常人的矮小身材,有什么作用?
答:
4前文(12)节中那一句话与结尾““只不过一日之隔,他的爱,就再也送不出去了”互相照应?
答:
5请具体说说儿子幼时对母亲的承诺和成年后决定兑现诺言但最终失败的情节为什么写的详细?
答:
例题三
爱晚亭
谢冰莹
①萧索的微风,吹动沙沙的树叶;潺潺的溪水,和着婉转的鸟声。这是一曲多么美的自然音乐呵! ②枝头的鸣蝉,大概有点疲倦了?不然,何以它们的声音这样断续而凄楚呢?③溪水总是这样穿过砂石,流过小草,轻软地响着,它大概是日夜不停的吧?④翩翩的蝶儿已停止了它们的工作躺在丛丛的草间去了。<
/p>
惟有无数的蚊儿还在绕着树枝一去一来地乱飞。
⑤浅蓝的云里映出从东方刚射出
来的半边新月,她好似在凝视着我,睁着眼睛紧紧地盯望着我——望
着在这溪水之前,绿树之下,爱晚亭
旁之我——我的狂态。
⑥我乘着风起时大声呼啸,有时也蓬头乱发地跳跃着。哦哦,多么有趣哟!当我
左手提着绸裙,右臂举
起轻舞时,那一幅天真娇憨而又惹人笑的狂态完全照在情澄的水里。于是我对着溪
水中舞着的影儿笑了,
她也笑了!我笑得更厉害,她也越笑得起劲。于是我又望着她哭,她也皱着眉张开
口向我哭。我真的流起泪
来了,然而她也掉了泪。她的泪和我的泪竟一样多,一样地快慢掉在水里。 <
br>⑦有时我跟着蛤蟆跳,它跳入草里,我也跳入草里,它跳在石上蹲着,我也蹲在石的上面,可是它洞
然一声跳进溪水里,我只得怅惘地痴望着它很自由地游行罢了。
⑧更有时鸟唱歌。我也唱歌;但是我的嗓子干了,声音嘶了。它还在很得意很快活似的唱着。
⑨最后,我这样用了左手撑持着全身,两眼斜视着衬在蔚蓝的天空的那几片白絮似的柔云,和向我微
笑的
淡月。
⑩我望久了,眼帘中像有无数的针刺着一般,我倦极了,倒在绿茸茸的嫩草上悠悠地睡了。和煦
的春
风,婉转的鸟声,一阵阵地,一声声地竟送我入了沉睡之乡。
11梦中看见了两年前死去
的祖母,和去腊刚亡的两个表弟妹。祖母很和蔼地在微笑着抱住我亲吻,
弟妹则牵着我的衣要求我讲《红
毛野人的故事》,我似趣非醒地在觉伤心,叹了一声深长的冷气。
12
○清醒了,完全清醒了;打开眼睛,满眼春色,于是我又忘掉了刚才的梦。
13
○然而当我斜倚石栏,倾听枫声,睨视流水,回忆过去一切甜蜜而幸福的生活时,不觉有时“清泪斑斑襟上垂”了。
14
○唉!
15
○我愿以我这死灰,黯淡,枯燥,无聊的人生,换条欣欣向荣,生气蓬勃的新生命。
16
○我愿以我这烦闷而急躁的心灵,变成和月姊那样恬淡,那样幽闲。
17
○我愿所有的过去和未来的泪珠,都付之流水!
18
○我愿将满腔的忧愤,诉之于春风!
19
○我愿将凄切的悲歌,给与林问鸣鸟!
20
○我愿以绵绵的情丝,挂之于树梢!
21
○我愿以热烈的一颗赤心,浮之于太空!
22
○我愿我所有的一切,都划归乌有,划归乌有呵!
23
○淡淡的阳光,穿过丛密的树林,穿过天顶,渐渐地往西边的角上移去,归鸦掠过我的头顶,呜呀呜
呀地
叫了几声;蝉声也嘈杂起来,流水的声音似乎也洪大了,林间的晚风也开始了它们的工作,我忽而打
了一
个寒噤,觉得有些凉意了,站起来整理了衣裙,低头望望我坐着的青草,已被我蹂躏得烘热而稀软了。
24
○“春风吹来,露珠润了之后,它该能恢复原状吧?”我很悲伤地叹息着说。
2
5
○我提起裙子,走下亭来,一个正在锄土的农夫,忽然伸了伸腰,回转头来目不转晴地望着我——一<
br>直到我拐弯之后,他才收了视线。
一九二六春于麓山之崐 涛亭
注:①爱晚亭,四
周皆枫树,深秋枫叶红艳,别有佳趣。亭得名于唐杜牧“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
于二月花”诗句。②谢
冰莹(19062000)湖南新化县人。“五四”时期崛起的女作家,小时随父读四书五经,
十五岁就
见锋芒。后就读于湖南省立第一女校,未毕业即投笔从戎,十九岁时逃避家中为她安排的婚姻.毅
然于l
926年冬考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
6“清醒了,完全清醒了;打开眼睛,满眼春色,予是我又忘
掉了刚才的梦。”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4
分)
答:
7文中作者以多情的笔写自己的“狂态”,这一部分内容与后面“我愿”领起的八个排比句,在抒发的情
感
和抒情方式上有何相同之处?(4分)
答:
练习一
我可以在时间的推移中,感受到阳光的优美步伐,它如同一个小女孩,掀起
裙角,蹑着小脚,从我房
间走过,尔后又静静地离开。她的到来,只相当于秋天里落叶的一次自然降落,
而不会惊扰我凝神时的短
暂安睡。
一直生活在北方习惯了,到了南方总有些不适应。南方气候
湿而多雨,阳光有时也不是很绚烂的那种,
所以很多时候会特别怀念那些在北方的日子,尤其是在冬天,
南昌的冬天并不太冷,只是风较大,因而阳
光显得微弱,它完全比不上北方的那种明朗的照耀。
我生活的这个地方,冬天里雾气会很重,所以我清晨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掀开寝室窗帘,去等待那一
缕阳光穿透雾霭,照射进来。然后紧接着是到走廊晾晒被褥,在接近正午时分,阳光才会无限地笼罩 整个
阳台,让我们沐浴个彻底。在阳光下弹着木吉他的忧郁男孩,他比我更懂得,阳光的每一次照耀,都 会是
一次非比寻常的精心弹奏。
8本文第2段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它有什么作用?(5分)
答:
练习二 枪杆子 秤杆子 笔杆子 烟袋杆子
马洁涛
中国的古代历史,是一个血与火的历史,是强势群体鱼肉弱势群体的历史。
手握枪杆子的人永远是强势群体。军人,战争年代,他们驰骋疆场,若能抓住战机,连战连捷,那么
小则 封侯,独守一方;大则称王,“振长策而御宇内”。 和平年代,他们趁机跻身政界,手握大权,作威
作福。
手握秤杆子的人当然也是强势群体。商 人,能把那秤杆子耍弄得得心应手的人,绝对是聪明绝顶的人。
俗话说得好:“商场如战场。” 经过商 场洗礼的商人,他们对人情世故的理解是最深刻的。因此,他们用
“有钱能使鬼推磨”的处世法则来做钱 权交易,拿自己兜里的钱来买官吏手中的权。这样,他们就能在纷
繁复杂的社会交际中游刃有余,在危机 四伏的商战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手握笔杆子的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群体。读书人,如果运气好,在莘 莘学子中脱颖而出,金榜题名,
或走入仕途,或成为白领,这也能使自己挤进强势群体之中;若运气稍次 的话,或成为教师,或成为医生,
这两类人应该是处于中层地位的,虽说凭自己的能力也能养家糊口,但 却常常被“搜先生刮大夫”的世俗
之语奚落得颓唐不安。另外,笔者认为,社会上还有这样三种读书人是 始终摆脱不了弱势群体的。一是读
死书的人,二是死读书的人,三是读书死的人。读死书,这里的“死” 是修饰“书”的。这类读书人,只
会呆呆的读书,不辨真伪,不懂得取舍,把书中的那些古板、僵化的思 想吸收了,结果是无实际用处,无
法解决实际问题,读了一辈子书,读成书呆子,是个废人。死读书,这 里的“死”,是形容读书的人。这
类读书人,是真正做到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要么 就钻进象牙塔里,空搞创作;要么
就是闭门苦读,与世隔绝;结果是人情世故一点儿不懂,说话做事像个 外星人,与整个社会格格不入,可
想而知,不能融入社会的人当然要属于弱势群体。读书死,这里的“死 ”,是补充说明“读书”的。这类
读书人只会拼命的读书,却不懂得将书中的道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是 只会“纸上谈兵”的教条主义者,
他们做事死板,不知道变通,或迂腐不堪,或酸味十足,结果是时时令 人生厌,处处受人排挤,最后沦落
为被时代遗弃的无用之人。
手握烟袋杆子的人始终是弱势群 体。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辛勤劳作,挥汗
如雨,却收获甚微。
结果“殚其地之出”, 还抵不上多如牛毛的纳苛捐杂税;“竭其庐之入”,也赶不上飞
速上涨的物价。
尽管人们习惯上在“农民”前面冠以“勤劳”、“朴实”、“善良”等美称,但勤劳的果实常
常被贪官污
吏搜刮得所剩无几,朴实的言行常常被奸诈之人所愚弄,善良的心地常常被丑恶的灵魂所吞噬。
“劳力者
治于人”是孟子给农民最准确的定位。
新中国成立后,历史随之揭开了崭新的一页。但如果你留心祖国
发展的各个阶段,便会发现:不同的
历史阶段,总有一种群体独领风骚。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
,是“枪杆子”的时代。文化大革命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令那些好斗的行伍之
人如鱼得水。他们身穿绿
军装,手持黑红棍,到处贴大字报,天天开批斗会,拉帮结派,结党营私,一个
一个的“枪杆子”纷纷由
打砸抢分子摇身一变,成为政府官员。这是耻辱的灵魂,耻辱的年代,耻辱的历
史。
二十世纪
八九十年代,是“秤杆子”的时代。改革开放给那些头脑灵活的人提供了契机,他们开公司,
搞个体;抓
货源,跑销路。乘着“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春风,大干一番。于是由身无长物变成腰缠万
贯,由名不
见经传变成知名富商。
二十一世纪,是“笔杆子”的时代。“知识经济”概念的出现,使人们越来越认
识到知识与能力、文
凭与学力的重要性。只要你有真才实学,那么,出身贫寒的人也能通过公务员考试成
为公仆;农民的子女
也可通过自己的努力而成为声名显赫的企业家。
二十一世纪,也是“烟袋
杆子”的时代。“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令农民欢欣鼓舞;“减免农业税,
建设新农村”使得如释重
负的农民有了用武之地。机械化的生产完全代替了牛耕人种的原始劳作,出外闯
荡的新理念完全代替了安
土重迁的旧观念。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使得庄稼高产,年年有余钱;出外闯
荡,或打工,或经商,财
源滚滚。于是农民也开始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近些年来,鸡窝里飞出金凤凰已
屡见不鲜。可以预见:不
久的将来,农村会出现很多大型机械化生产的庄园主,会出现以生产“绿色食品”
为主的农民企业家。到
那时,昔日的“烟袋杆子”会成为社会的风流人物。
我们经常讲,社会是一个大家庭,而这个大家庭是
由很多群体组成的。不同的群体有着各自的生活方
式,而同一群体里的人又有着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
有人为了钱透支青春,有人为了钱出卖灵魂,有人
为了钱背信弃义。有些人有了钱,终日挥金如土,骄奢
淫逸,变成了败家子;有些人有了钱,不忘回报社
会,接济穷人,变成了慈善家。有些人有了权,欲壑难
填,锒铛入狱;有些人有了权,为民做主,流芳百
世。在这里,我要大声地呼吁:人类在保护自己生存的
自然环境的同时,千万不要忘记净化我们生存的社
会环境。要弘扬奉献精神,唾弃贪欲之人;要宣扬仁义
之德,铲除邪恶之徒。力争给我们的子孙留下一片
生存的净土。
二00八年八月七日
9.
文中所说的“枪杆子”“秤杆子”“笔杆子”“烟袋杆子”分别指哪些人?(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10.请概括文中所讲的“三种读书人”的特点。(4分) <
br>答:(1)读死书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死读书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书死的人: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请结合文章,理解“中国的古代历史,是强势群体鱼肉弱势群体的历史”这句话的含义。(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12.细读最后一段,谈一谈你作为强势群体或弱势群体的人生
观、价值观。(6分)(注意;此题为探究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1作者运用拟人、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从形、声、色等角度描写了秋光里的“黄金树”在告别仪式上
端庄的表情,高雅的姿势,辉煌灿烂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秋光里的“黄金树”由衷的赞美,为文意的转
折作铺垫。
2. 这是一种似贬实褒、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2分)这样写,突出了古井平
静低调、默默奉献的精神(1
分)以及它坚守自我、润泽周边、心气开阔的品德。(1分)
3
、运用了对比(衬托)(明确手法),既强调母亲生活的艰辛与不易,又突出了母爱的伟大。(结合文
本
内容和中心分析)
4、文章第(12)节中“母亲晚一天出行也无妨”与第(14)节中“只不过一日
之隔,他的爱,就再也送
不出去了”前后照应,发人深思。
5、本文详写儿子幼时对母亲的承
诺和成年后决定兑现诺言但最终失败的情节,是为突出“只不过一日之
隔,他的爱,就再也送不出去了”
的中心。(结合中心内涵分析)
6.满眼春色激励了“我”的意志(1分),让
“我”痛下决心(或“彻底明白”之类)(1分):“我”必须从失
去亲人的伤感中摆脱出来,(1分)
,必须割舍亲情甜蜜幸福的牵绊(1分),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后两点可概
括为“抛却对家人的眷恋和
割不断的情感”等类似意思。分析时要扣住“完全”“忘掉”等关键词语)
7.都表达了抛却“死灰,
黯淡,枯燥,无聊的人生”的坚决;都表达了一位新女性挣脱束缚走向自由之
路的热切愿
望;(3分)寓情于景与直抒胸臆相结合。(1分)(或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
8.运用了对比的表
现手法。通过将气候湿而多雨、阳光微弱之地与自己曾经住过的“阳光灿烂”的地方作
对比,暗示自己已
经久违了灿烂的阳光,表达了对阳光的无限向往之情。(该题的信息区明确指向第5段。
作者将南方的天
气和北方的天气放在一起写,显然是为了作一个对照。掌握了表现手法后,再分析其作用
便很容易了。答
对了“表现手法”得1分,答对了“作用”得4分。)
9.军人、商人、读书人、农民。(4分)
10.(4分)
(1)读死书的人:不辨真伪,不知取舍,思想僵化,做事古板。
(2)死读书的人:闭门苦读,与世隔绝,只做学问,不谙世故。
(3)读书死的人:死记教条,不知变通,迂腐不堪,酸味十足。
11.(6分)
军人、商人以及走上仕途的读书人在古代属于强势群体,“三种读书人”与农民属于弱势群体。军人
无论
是独霸一方还是登上王位,商人无论是从商还是从政,读书人无论是挤上政坛还是成为白领,如果道
德沦
丧,那么,他们将会欺压百姓,欺骗百姓,搜刮民脂民膏,甚至于草菅人命。
12.(6分)参考答案:
如果我是强势群体,我绝不会恃强凌弱,因为我知道金钱与权利不
是万能的。金钱能买来时钟,买不来光
阴;能买来玫瑰,买不来爱情。权利能换来钱财,换不来真心;能
换来文平,买不来才干。所以,作为强
势群体应该关心弱势群体,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这样才能有利于
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有利于构建和谐社
会。
如果我是弱势群体,我绝不会悲观气馁,因为怨天
尤人是无济于事的。要知道:虽然我们的钱财没有别人
多,但这并不代表我们的能力比他们差;虽然我们
的地位没有别人高,但这并不代表我们的智商比他们低。
所以,我会发愤图强,努力改变自己的处境,缩
短与强势群体之间的距离。就算强势群体欺压到头上,我
也不会有杀人放火的过激行为,要学会拿起法律
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做一做
荷叶
韩开春
①那年我去
宏村,正是深秋季节,顺着黄山的皱褶一路前行,层林尽染,草黄枫红,间杂粉墙黛瓦,
古徽州果然气派
非凡.到了村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泓碧水,一条小道笔直穿过湖心,上面有座弯月般
的石砌小桥名叫
画桥。据说,当年李安在此拍摄《卧虎藏龙》,男主人公李慕白就是从这座小桥上牵着他
的白马走过的。
②但是,我的目光却被湖中那一大片枯萎的残荷吸引,脑海中瞬间浮现的竟是《红楼梦》
里林黛玉反
对贾宝玉拔除破荷叶的理由:“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
”恍惚间,我
似乎看到了林妹妹那双对着残荷发痴的忧郁的眼睛。在那一刻,我居然有了长留宏村的想法
,要是能有机
缘在湖边的书院住下,在有雨的夜晚,或是撑着一把油纸伞,顺着石砌的湖堤漫行,或是隔
着石雕的窗棂,
卧听雨打残荷,该是多么惬意的享受啊。
③其实,我许多亲耳聆听雨打残荷
的机会,我读初中的时候,学生宿舍的后面就有一大片荷塘,每年
莲藕起出之后,就再也没人去管它,任
由满塘的荷叶自生自灭。然而我终究只是个俗人,比不得林妹妹那
样冰雪聪明,所以听雨打残荷的次数虽
然不少,却从未听出过什么诗意。
④与枯萎破败的残荷相比,我更加喜欢夏日的新荷,光鲜洁净,绿意
盎然,看上去就很赏心悦目,勃
发着无穷的生机。中午或是傍晚,会有一些或红或绿的蜻蜓、豆娘前来参
观,它们或许是被这荷塘满目的
绿迷住了,绕着圈不停地飞,迟迟不肯离去,飞累了,就在新冒出的小荷
尖上歇歇脚;身上穿着黑黄条纹
套衫的小青蛙,也从水里冒出头来,双腿一蹬,用它那著名的蛙跳,一下
子便跃上了荷叶的表面,随之溅
起的一串水滴,滴溜溜地汇聚到荷叶的中心,凝成一颗又圆又亮的大水珠
,映着太阳的光辉,像是一颗耀
眼的明珠,它们许是把这一张荷叶当成了运动场,鼓着大腮帮咕咕呱呱不
停地叫,呼朋引类;还有一些黑
脊背的鱼,在荷叶撑起的大阳伞下悠闲自在地游来游去,间或举起大尾巴
,在平静的水面上使劲一击,发
出“泼剌剌”的一声响,溅起一朵大水花,旋即一头扎进水底,再也不见
了。
⑤这样的季节,最快乐的自然还是孩子,从第一朵荷花在水面上升起,绽开它美丽的笑脸时起,就
会
不断有孩子顺着塘埂悄悄滑下水去,学着在水面上那群嬉戏的鸭仔的样子,把鼻子一捏,头往下一低,
便
潜进了水底,上来的时候,手里总会多出一截细嫩甜香的花香藕,临了上岸,还不会忘记摘一片荷叶顶
在
头顶。有时候也玩打水仗游戏,学着电影里白洋淀民兵打鬼子的模样,顶着一片荷叶,手里端根树枝,
一
只眼闭着,煞有介事地一瞄,手指一勾,嘴里同时还要发出“叭”的一声。
⑥少年的记忆,
除了玩耍,大多数还是和味蕾紧密联系在一起,关于荷叶,也是如此。说到吃,必须
提一下荷叶粥,这是
我母亲夏天常做的,把新鲜的荷叶洗净,切成细丝,放点冰糖,和粳米一同煮,做出
来的粥青白相间,颜
色好看,味道也好,清香扑鼻,有清热解暑之功效。荷叶还可以包裹食物。我祖父有
个习惯,赶集的时候
带上一张荷叶,或干或鲜,随季节改变而有所不同,回来的时候,总会变戏法般从怀
里掏出一只荷叶包来
,里面包着的有时是几片卤猪头肉,有时是两根油条。他用筷子夹起肉丢进我的嘴里,
果然是跟往常吃到
的不同,肉香中夹杂着荷叶的清香。长大后读明清小说,见到许多关于市井场景的描写,
我才知道,原来
这用荷叶包熟食的举动并不是我祖父的首创。
(选自《2012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有删改)
13.文章开头描写宏村秋景有什么作用?(4分)
答:
14.结合文意,分析“我”为什么喜欢夏日的新荷。(5分)
答:
15.在第②段和第③段中,“我”都见到了残荷,感受有什么不同?你认为造成不同感受的原因是什么
?
请结合文意进行分析.(6分)
答:
13【答案】①为下文写残荷作铺垫;②渲染典雅古朴的古徽州的气氛;③点明季节时间等。
【解析】本题考查对环境描写作用的分析能力。文章开头描写宏村秋景属于自然环境描写(本题需要结
合
段落在文中的作用),鉴赏环境描写要注意分析环境对主题思想的暗示,对写作形象的烘托,对文章氛
围
的创造以及对推动行文这四个方面的作用。
14【答案】①光鲜洁净,赏心悦目,有无穷生机;②是孩
子的“玩伴”;③妈妈做的荷叶粥让作者念念不
忘。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
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做题时需要从总体上把握文章内容,梳理
结构,再寻找目标语段,圈定筛选范围,最
后提取要点组织语言表述。
15【答案】①林黛玉见到残荷想起飘摇零落的经历,有身世之痛;②“我
”见到残荷想起“新荷”,觉得
残荷无诗意可言;③造成不同感受的原因是二者身世、阅历(经历)不同
:林黛玉少年丧母,寄人篱下,
身世凄凉,所以见到残荷犹见自己,将一腔哀怨寄予残荷之上;而“我”
那时是初中学生,有着美好的童
年,记忆中还有荷叶粥的香甜,二者感受自然迥然不同。
【解
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作答本题时需要有个前提,就
是了解林
黛玉这个人物形象以及这个人物形象产生的背景,其次从文章中得出二者的不同感受是什么,再
次确定二
者为何会感受不同,林黛玉的感受基于她的身世,作者的感受来自他的生活,最后分点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