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综合复习1 现代文阅读
坐车礼仪-幼升小试题
高考语文综合复习1 现代文阅读
1.任何一篇文章的主旨都在文章的最后两个自然段中
2.主旨分析四问法
(1)写的是那?
(2)什么特点?
(3)什么态度?
(4)为什么要...(题目)
3.两大宏观主旨
(1)祖国祖国我爱你
(2)祖国你今天比过去好多了
4.六大微观主旨
(1)★人性(全面发展自己)
现代化 机械化
城市化
传统 自然、生命力 乡村
(2)故乡
(3)(动物)尊崇生命,(人)敬仰人格
(4)自然美
(5)情感(亲情、友情、爱情)
(6)★哲学
物质--精神 诱惑--
心灵
5.现代文两大提问方式
内容
(懂不懂)
词句含义 (难度0.7)
为什么,是什么,怎么
样,哪些方面(难度 0.7
或0.3)
特点
(难度0.5)
某段侧重描写...?
两段之间关系...?
(难度 0.5)
鉴赏
(好不好)
作用=用意=意义=目的=特色 (难度 0.3)
句子作用、段落作用、某几段作用、某事、物、题目、诗
手法---表字打头,法字结尾
(难度 0.3)
6.鉴赏题的答题技巧
A.手法类
(1)那个手法?象征、欲扬先抑、对比 三选一
(2)那些手法?比喻、拟人、排比、象征、欲扬先抑、对比 六选多
●运用这些手法的好处
(1)象征
1)含蓄抒情
2)使文章主旨表达的含而不露,隐而不晦,韵味悠长
3)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4)象征物构成了全文的行文线索
5)通过象征物,表现出作者的情感
(2)对比===强调突出
(3)欲扬先抑
1)引发读者的阅读好奇心
2)为下面的描写铺垫感情
(4)排比===层层深入,加强语势
B.作用类
(1)句子、段落、诗句、某事的作用
一.★手法作用(象征,对比,欲扬先抑,比喻,比拟,排比,夸张,描写)
二.结构作用
开头===1.开篇点题(有时需要答上)
2.总领下文
3.为下面的描写做铺垫
4.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5.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中间===1.承上
2.启下
3.承上启下
结尾===1.点明中心,深化主旨
2.总结全文
3.与开头或题目呼应(有时需要答上)
三.内容作用
通过写...表达了...(文章主旨)
(2)物、题目作用===象征
象征的四大好处
1)含蓄抒情
2)使文章...主旨表达的含而不露,隐而不晦,韵味悠长
3)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4)...象征物构成了全文的行文线索
5)通过...象征物,表现出作者...的情感
7.内容类的答题技巧
A.内容题===词句含义题
任何一篇高考现代文都有3-5件事
(1)单线文章===①找出一条叙事线
②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文章的3-5件事
(2)双线文章===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文章的3-5件事(叙事线)
②用文中的形容词、名词、动词短语造句
③找出象征物、自然景物,并搞清楚暗示了什么(象征线)
B.内容题===为什么?是什么?特点?某段侧重描写什么?答题通用方法
(1)难度0.7===①题号靠前
②上下文中可以找得到(结合文意)
..
③分值≤4分
(2)难度0.3===①题号靠后
②逐段排除法(结合全文)
...
③分值>4分
★内容题的可操作步骤
①首先看上下文
②0.3的题干中设置至少两个条件,考生必须找出这两个条件
③用在题干中找到的两个条件逐段排除,根据分数确定点数(1分1点)
8.本讲知识总结
高
考
现
代
文
阅
读
词句含义
(难度0.7)
为什么,是什么,怎么
样,哪些方面(难度 0.7
或0.3)
内容
(懂不懂)
特点 (难度0.5)
某段侧重描写...?
两段之间关系...?
(难度 0.5)
作用=用意=意义=目的
=特色
(难度 0.3)
鉴赏
句子作用、段落作用、
(好不好)
某几段作用、某事、物、
题目、诗
手法---表字打头,法
字结尾
(难度
0.3)
【鉴赏类核心母题】锈损了的铁铃铛(11四川卷)
宗璞
1秋天忽然来了,从玉簪花抽出了第一根花棒开始.那圆鼓鼓的洁白的小棒槌,好像要敲响
什么,然而它只是静静地绽开了,飘散出沁人的芳香。这是秋天的香气,明净而丰富。
2本来不用玉
簪棒发出声音的,花园有共同的声音。那是整个花园的信念:一个风铃,在金
银藤编扎成的拱形门当中,
从缠结的枝叶中挂下来。这风铃很古老,是铁铸的,镌刻着奇妙的花
纹。铃中的小锤很轻巧,用细链悬着
,风一吹,就摇摆着发出沉闷的有些沙哑的声音。春天和布
谷鸟悠远的啼声作伴,夏天缓和了令人烦躁的
坚持不懈的蝉声,秋夜蟋蟀只有在风铃响时才肯停
一停。小麻雀在冬日的阳光中叽叽喳喳,歪着头对准风
铃一啄,风铃响了,似乎在提醒,沉睡的
草木都在活着。
3“铁铃铛!”孩子们这样叫它。他
们跑过金银藤编扎的门,总要伸手拨弄它。勉儿,孩子中
间最瘦弱的一个,常常站在藤门近处端详。风铃
是勉儿的爸爸从一个遥远的国度带回的。从他装
满问号的眼睛可以看出,他觉得这铃很神秘。
4风铃那沉闷又有些沙哑的声音,很像是富有魅力的女低音,又像是一声长长的叹息。
5勉儿
常常梦见那总不在家的爸爸。勉儿梦见自己坐在铁铃铛的小锤上。抱住那根细链。打
秋千似的,整个铃铛
荡过来又荡过去,荡得高高的!他掉下来了,像流星划过一条弧线,正落在
爸爸的书桌上。各种书本图纸
一座座高墙似的挡住他,什么也看不见。爸爸大概到实验室去了。
爸爸说过.他的书桌已经够远,实验室
还更远,在沙漠里。沙漠是伟大的。
6“爸爸!”勉儿大声叫。他的喊声落在花园里,惊醒了众多的草
木。小棒槌般的吃惊地绽开
了好几朵。紫薇怀疑地摇着—簇簇有皱折的小花帽。马缨花到早上才有反应。
在初秋的清冷中,
它们只剩了寥寥几朵,粉红的面颊边缘处己发黄,时间确实不多了。
7“你在这里!铁铃铛!”勉儿上学时照例招呼老朋友。他轻轻抚摸铃身,想着它可能累了。
8风铃忽然摇动起来,幅度愈来愈大,素来低沉的铃声愈来愈高昂、急促,好像生命的暴雨
尽情冲泻,充
满了紧张的欢乐。众草木用心倾听这共同的声音,花园笼罩着一种肃穆的气氛。勉
儿也肃立。那铃勇敢地
拼命摇摆着,继续发出洪钟般的声响。声响定住了勉儿,他有些害怕。[来
源:学科网ZXXK]
9“它把自己用得太过了。”紫薇是见过世面的。
10好一阵,勉儿才迈步向
学校走去。随着他远去的背影,风铃逐渐停下来,声音也渐渐低
沉,最后化为一声叹息。不久,叹息也消
失了,满园里弥漫着玉簪花明净又丰富的香气。
11勉儿从学校回来,走过花园,风铃沉默着。那吊着
小锤的细链僵直了,不再摆动,用手
拉,也没有一点动静。他自己的心悬起来,像有一柄小锤,在咚咚地
敲。
12他没有弄清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便和妈妈一起到沙漠中了。无垠的沙漠,月光下银子般
闪亮。爸爸躺在一片亮光中,微笑着,没有一点声音。
13他是否像那个铁铃铛.尽情地唱过了呢?
14勉儿累极了,想带着爸爸坐在铃上回去。他记得那很简单。但是风铃只悬在空中,小锤
子不
垂下来。他站在爸爸的书桌上,踮着脚用力拉,连链子都纹丝不动。铃顶绿森森的,露出一
丝白光。那是
裂开的缝隙。链子和铃顶粘在一起.锈住了。
15如果把它挂在廊檐下不让雨淋,如果常常给它擦油,是不是不至于?
16“它已经很古老了,总有这么一天的。”妈妈叹息着,安慰勉儿。
17花园失去了共同的
声音,大家都很惶惑。玉簪花很快谢了;紫薇的绉边小帽都掉光了;
马缨只剩了对称的细长叶子敏感地开
合,秋雨在叶面上滑过。
18那只锈损了的铁铃铛被取下了,卖给了古董商。勉儿最后一次抱住它,大
滴眼泪落在铃
身上,经过绿锈、裂缝和长长短短的线路波纹,缓缓地流下来。
(有删节)
14.怎样理解第l3自然段“他是否像那个铁铃铛,尽情地唱过了呢”在文中的含意?(4分)
15.第6自然段中画线句子描写草木惊醒后的各种情态,请结合全文
回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
分 )
16.请结合全文谈谈“铁铃铛”在文中的意义。(6分)
17.请分析最后一段画线句子的妙处。(6分)
【内容类核心母题】司马祠(09北京卷)
一说到韩城,自然会想到司马迁。地以人传,由于崇敬司马迁,而对韩城心仪已久。在这次
的游
览的历程中。韩城的地势之高,城廓之阔,田园之丽,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韩城南边是
一个有别于周围山原的盆地,绿树葱茏,良田万顷,疑是到了江南仙境。从这
里流入黄河的芝水,使芝川
有着天赐的好风水。与司马迁结缘的汉武帝,曾想长生不死,那些
方士官宦之流投其所好,竟在这一带挖
到了灵芝。汉武帝喜得瑞药,却也没能活到今天,只是
由此将原名陶渠水的这条河更名为芝水了。过小石
桥,穿木牌坊,踏上石砌的古道,便开始了
仰望中的登攀。
脚下的古道是用宽大厚实
的石条铺成的,粗砺坚硬,历经数千年而牢固如初。古道始建于
春秋时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后,继续
开凿了这条悬崖上的交通要道。楚汉之争,韩信经这
儿运过兵;汉武帝祭祀后土,经这儿往返行宫;隋唐
末年,李世民经这儿攻入长安;明末李自
成经这儿渡龙门,直捣燕京。这条巨石铺砌的古道,缘于不易更
改,万年不朽,是另一部书写
在石头上的史记。太史公之前之后,这里上演过的金戈铁马的历史活剧,都
被载入了有形无形
的史册中。而这座历尽沧桑的司马祠,也正是在有形无形之中负载着史圣无形的精神内
涵。
“高山仰止”,是《诗经》里的名句,嵌在这头顶的牌坊上,正好合了拜谒者的心情。这
时,
你的脚步已踏入了神道,登九十九级台阶,就可以抵达祠顶了。这条险峻的山脊,是后人垫沟
筑起的,砖石砌成的九十九级台阶,用意取之于《易经》中的释义,九为数之极,九九则至高
无上了。
皇上的祖祠称九庙,官衔不算高的太史令却有九十九级的神道,确乎有造祠者藐视皇
权之意,更具寓义的
是说司马迁经受了多么坎坷曲折的磨难,才登上史圣之巅峰。他“以天地
为量,不计小耻”,以“史家之
绝唱,无韵之离骚”光照后世。
攀至最高层的祠院,地势开阔了。殿内有若干碑碣,奇妙的是
那一块梦碑,说唐朝褚遂良
于同州梦见一女子自称司马迁之侍妾,叫随清娱,迁遇难后忧伤而死,褚遂作
此墓志铭。是实
录还是虚幻,莫衷一是。造于北宋的司马迁泥塑像,不是宫刑后无胡须的“妇人像”,是
据芝川
乡间寻访到的太史公壮年线描画像塑造的,相传画像出自司马夫人之手,泥塑像面稍北望,是在想念苏武和李陵吧?传说司马迁去世后,是其夫人柳倩娘和子女,将太史公的骨骸运回故地,
掩埋
在这高岗上的。有种说法,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得之天地,不能有丝毫损伤,司马迁受了
宫刑,有辱祖先
,不能埋入祖茔。这是谁的悲哀呢?我宁可认为,此处枕家山,临大河,气宇
轩昂,一览
众山小,是史圣最佳的长眠之处。寝宫后是司马迁圆形砖砌墓冢,为元世祖敕命建
造的蒙古包状八卦墓,
“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非大智大慧者莫属。墓顶一柏分为五
指,人称五子登科,形若颤抖的
五指,傲指苍穹。
这是天问!我听见史圣在歌唱。这歌声穿越古今,扬善弃恶,与大河一起歌舞。天空
有雄
鹰飞过,它读圆的墓冢,读方的祠院,读直的牌坊和山门,再读弧形的古石坡和小桥大路,这
....
竟然是大地上一个巨大的问号。
18.第二段里的“仰望中的登攀”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2分)
19.文章侧重描述了司马祠哪些“有形”的部分?这些部分各自负载着什么与司马迁有关的“无
形内涵”?(6分)
【综合运用】
老孔的面孔
国家玮
①六年前,当我经过重重选拔进入北大研究生面试的时候,一位体格健硕、目光犀利的老师给我
留下了非
常深刻的印象。按规定,面试的时间只有15分钟;可是我却和这位老师就鲁迅与张天
翼两位作家的创作
展开了辩论,他连珠炮似的发问彻底将我原先准备好的发言计划打乱了:你说
张天翼作品构思和语言上的
精到与独异,可是当时众多的“鸳鸯蝴蝶派”小说家在作品结构上往
往更有味道、更加精彩,凭什么说张
天翼就是独异的?你在赞赏张天翼小说文学性的时候,依据
什么就认为鲁迅在某些方面甚至不如他?为什
么你对鲁迅这般看不起?好,你说张天翼的《包氏
父子》写得不错,你是否真看过,还是只读了教科书的
介绍,我问你,这个故事的结尾你还记得
么?„„这些问题迅速激起了我的兴趣,紧张连同那些原先准备
好的说词一并忘掉;我的倔脾气
一下子冒了出来,一定要与这个挑剔的老师好好辩驳一番,这天我的面试
时间用了将近1个小时。
后来,我知道,这位在我看来既有睿智风度又显勇武气概的挑剔老师,在那年只
招了我一个研究
生。他,就是孔庆东老师。
②比起“孔先生”、“孔教授”这样的称呼,更多
时候我还是愿意喊他一声“老孔”。在我的眼
中,老孔总是有着几副不同的面孔。
③一旦混入
人群,老孔的面孔是不易辨识的;大街小巷中最普通的老百姓什么样,老孔就是什么
样——像任何一位父
亲那样爱儿子;像任何一位儿子那样爱母亲;像任何一位老师那样爱学生;
像很多东北人
那样,老孔爱哼几句二人转,你很难说老孔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我第一次和老孔
以及孔门诸弟子见面,
大家合意要去馆子撮一顿。中关村繁华的大街上,大师兄指着一家牛肉面
馆,对老孔说,这就是传说中专
卖100多块钱一碗牛肉面的地方。老孔听了,前额似乎有点亮晶
晶的,远远地瞥了一眼,对我们笑着说
,“100块钱,够我吃一年牛肉面的了”。老孔家离北大
不算近,交通成了很大的问题。好在他有一台
私家车——两个轮子的老牌结实耐用的自行车,每
天早上乐滋滋的骑着它从家里出发,再伴着昏黄的月光
从北大返回。遇到实在有急事的时候,就
挤公交。一次,老孔赶时间要读一份材料,让我先去系里帮他取
,在校门口等他。远远望见一辆
特4驶来,从满车人中挤下来已经汗流浃背的老孔,用力向我这边跑来,
他怕耽误我的学习时间。
④老孔忙,忙得很。作为学生,我总是不厌其烦地麻烦老孔,写了一篇得意的
论文,要老孔说出
个意见;突然听到一节让我兴奋的课,要跟老孔谈谈;要发表论文,自己没把握,要请
老孔把关;
母亲身体不好了,要请老孔帮忙,反正是生活、学习方方面面,只要有事,麻烦老孔是一定的
。
听大师兄说,老孔对于一般的电话和邮件基本是看都不看的,教学、讲座、研究、写书,太多的
工作等着他去做,还要自由的生活,哪来时间答对这么多事情。但我的每一个电话,每一个邮件,
每一
次邀请,他都是第一时间应答。面对我的时候,老孔的面孔是父亲般的。
⑤老孔做学问,一丝不苟。面
孔及其严肃,却又拿得起,放得下。既能走进书斋,又能走向现实。
老孔无疑是个书虫,不过是个体格健
壮的书虫。说他体格健壮,意思是老孔没有因为成天泡在书
海里而成了书呆子;相反,我眼中的老孔精神
健全,既有象牙塔的学者气质;又兼具中国最传统
的知识分子身上秉有道义担当精神。老孔上课时,往往
不苟言笑,他分析鲁迅作品,只选择几个
点,引申开去,却句句发人深省。有人说老孔幽默,老孔最爱说
的话就是却是“我不幽默”。你
看他那些随笔、散文充满趣味,引人发笑;但细细品来,总是能从中读出
忧愤深广的。能把忧愤
深广的胸怀用充满趣味的言语说出来,这也许才是真正的“幽默”吧。
⑥老孔的这几副面孔,每每想起,便让我或觉感动,或觉温暖,或陷入沉思;这几副面孔教会了
我怎样做
人,怎样做学问
(文章取材自国家玮的同名作品,原载《中国中学生报》,有删改)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E
A、文章写一位老师,开篇点题,用
细描的手法生动地将一次面试的过程摹写出来,给读者留下
了深刻的印象。
B、文章中,作者
愿意喊自己的老师为“老孔”,看似随意,但背后却有着学生对老师深深的敬
意。
C、文章写
出了“老孔”的几幅面孔,亲切自然,娓娓道来,文中的“老孔”没有大学教授的所
谓“架子”,表现了
作者对老师人格的敬仰。
D、文章最后一句话,点明中心、深化主旨,总结了全文,同时也照应了文章的题目。
E、文章开头写作者与老孔第一次见面时的情景,通过老孔对学生的提问,可以看出老孔原本并
不喜欢作者,但后来通过他的回答,渐渐认可了作者。
17、通读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7分)
(1)文章要写的是“老孔的面孔”,但却是从一次面试写起的,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4分)
(2)结合文意,分析文章第④段划线句子的作用。(3分)
18、从全文来看,作者写出了老孔的哪几幅面孔?每副面孔背后各自表明
老孔什么样的品质?(4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