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北京各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学文本阅读)教师版

绝世美人儿
803次浏览
2020年08月12日 08:31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关于长城的故事和传说-留守儿童帮扶记录


2020届北京各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学文本阅读)教师版
西城一模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20题。(18分)
大敦煌
从兰州出发,沿河西走廊一路西行,过武威、张掖、嘉峪关,最后到达敦煌,凡一千一
百余公里 。一路西域风光,沧桑雄浑,美不胜收,而至敦煌则达到顶点。
....
敦煌,一座总面积只 有3.1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只有18万的蕞尔小城,就敢取这么一个
大气磅礴的名字,让人不得不佩 服她的气魄。东汉应邵注《汉书》中说:“敦,大也;煌,
盛也。”唐朝李吉甫编的《元和郡县图志》进 一步发挥道:“敦,大也。以其广开西域,故
以盛名。”尽管现代大多数学者都说,“敦煌”一词是当地 少数民族语言的汉语音译,但是
敦煌人宁愿相信古人的解释。
就是这块土地,曾经连接起汉唐 盛世与西域文明,手挽着长安城与波斯湾,见证了无尽
的繁华与沧桑。在汉代,敦煌疆域辽阔,统管六县 ,被誉为“华戎所交,一都会也”。在唐
代,敦煌更是成为一座拥有140万人口的大城市,仅次于首都 长安。现在,敦煌虽然没有了
当年的显赫地位,规模也大大缩小,然而,历经汉风唐雨的洗礼,文化灿烂 ,古迹遍布。价
值独特的敦煌文化所散发出的迷人魅力,更是与日俱增。
到达敦煌,暮色四合 。深秋的敦煌格外清朗,夜晚的天空格外高蓝,明月洒下一地清辉。
从来没有见过那样晶亮的满天繁星, 好像一天的星星都集中到这块天空了。城市不大,但建
设有序、干净整洁、规划整齐。汉唐的建筑,街头 的飞天雕塑,满墙风动的壁画,让人怀疑
是在历史与梦幻之中。
一夜小雪,鸣沙山披上一层洁 白的轻纱,空气像水洗过一样清爽。登上山顶,举目四望,
那一道道沙峰如奔涌的波浪,气势磅礴。微风 吹来,扑人心怀,爽人心肺,心胸顿觉空明。
鸣沙山的沙粒有红、黄、绿、黑、白五色,当地人称它“五 色神沙山”。登临此山, 听山
与泉同振共鸣,犹如钟鼓管弦齐奏,令人动魄惊心。《后汉书·郡国志》 引南朝《耆旧记》
云:敦煌“山有鸣沙之异,水有悬泉之神”。
被誉为天下沙漠第一泉的月牙 泉,千百年来不为流沙而淹没,不因干旱而枯竭。茫茫大


漠中有此一泉,满目苍凉中有此 一景,造化之神奇,令人心醉神迷。月牙泉有版本众多的美
....
丽传说,听导游说,月光下 的月牙泉更美丽。最好在农历十五月圆之夜时来,露宿在鸣沙山
才可以亲历那梦幻仙境般的意境。 来敦煌不能不去瞻仰莫高窟。是的,是瞻仰,不是参观。莫高窟,坐落在敦煌城东南25
公里的鸣沙 山东麓的崖壁上。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
代、西夏、元不断兴建, 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
洞窟门一打开,历史的味道迎面而来,栩栩如生 的泥塑和壁画好像带你走进了历史。你
仿佛可以看见千年前的画工巧匠们一点一点描绘、上色;可是那些 泥塑的残破现状又告诉你
时光已逝、光阴变换的事实。那些佛像用着千年不变的平静面对你,微微上扬的 嘴角述说着
乐观豁达。其实他们面对的不只是你,还有千年的历史,那些进入盗宝的强盗,那些谦卑的< br>祈福的平民。
“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走进敦煌研究院大门,一块条石上镌刻着的大 字格
外醒目,也格外锥心。如果不是一次意外的发现,也许莫高窟现在还静静地沉睡在沙漠的怀
中;或者,她在合适的时间被合适的人发现,也许能够受到更好的保护。可惜,历史不能假
设。
1900年6月22日,敦煌莫高窟下寺道士王圆箓在清理积沙时,无意中发现了藏经洞。从
此敦煌不 再平静,从此敦煌在被掠夺、被肢解中走向世界,从此无数的学者为她皓首穷经,
....
从此 世界上产生了敦煌学。
面对敦煌遭遇的重重劫难,中国知识分子拍案而起,他们义无反顾地站了出来, 掀起了
....
一场敦煌大抢救运动。最先站出来的,是著名金石考古专家罗振玉。当他得知一 批珍贵的敦
煌文物沦落到法国人伯希和之手后,当即报告学部,要求即刻发令保护藏经洞遗书。紧接着,
一批著名学者投入到对敦煌遗书的收集、校勘、刊布、研究中去。更有人远涉重洋,到日本、
到 欧洲,去抄录和研究那些流失的书卷。
在保护和研究敦煌方面,贡献最大、最令人感动的是以常书鸿、 段文杰、樊锦诗等为代
表的敦煌守护者。他们放弃内地大城市优越的生活条件,奔赴偏僻荒凉的大西北, 把一生都
贡献给了敦煌保护事业。正是由于他们的艰苦付出和辛勤努力,敦煌才结束了无人看管的现状,走上了科学保护的道路。敦煌学研究也从无到有,从粗到精,彻底改变了“敦煌在中国、


敦煌学研究在国外”的状况。
敦煌是中国的敦煌,应该使敦煌学回到中国。这是三十多年前,一位老人的郑重嘱托。
现在,我们完全可以自豪地告慰这位老人:敦煌学已经回家了!
(取材于徐可的同名散文,有删节)
17.下列对加点词语在文中意思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美不胜收:指从兰州到敦煌,一路上的异域风光让人觉得目不暇接。
B.心醉神迷:指月牙泉地区的满目苍凉带给人内心一种强烈的不适应。
C.皓首穷经:指无数学者穷尽自己的一生,潜心研究敦煌的文献文物。
D.义无反顾:指中国学者克服重重困难,想尽一切办法保护敦煌文化。
18.下列对作品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敦煌人宁愿相信古代学者对“ 敦煌”一词的解释,反映出他们有一种身为敦煌人特有
的骄傲和自豪。
B.尽管规模与古代相 比大为缩小,地位也不如从前那样显赫,但是现在的敦煌仍然有着
突出的文化价值。
C.虽然 敦煌莫高窟里的佛像已经残破,但是前往瞻仰的人们依然能够平静面对,这让人
顿生豁达之心。
D.经过一代代敦煌守护者的努力,敦煌终于改变了被肢解的命运,敦煌学也回到中国并
得到长足发展 。
19.作品第五段引用了“山有鸣沙之异,水有悬泉之神”一句,请分析其作用。(6分)
答:


20.作品标题“大敦煌”中的“大”有哪些内涵?请结合全文作简要解说。(6分)
答:


四、(18分)
17.(3分)B 18.(3分)C
19.(6分)答案示例:
承接上文对鸣沙山的描写,为下文讲述月牙泉作铺垫。这样的引用 增添了鸣沙山、月牙
泉的传奇色彩;也反映出敦煌的悠久历史与独特风貌所具有的影响。
评分说明:三个要点;每个要点,2分。意思对即可。
20.(6分)答案要点:
①“敦煌”这个名字本身大气磅礴;
②敦煌在汉唐时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曾经是文化重镇;
③敦煌古迹遍布,文化魅力与日俱增;
④敦煌拥有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莫高窟;
⑤敦煌有着丰富的历史文献和文物,诞生出敦煌学这一新的学科;
⑥中国的敦煌保护和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评分标准:每个要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得6分。意思对即可。

延庆一模
四、本大题共 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20题。
森林水滴
①我很喜欢在森林中漫步。
②近十年来,我到过好些地方的森林。小兴安 岭、庐山、武夷山、三清山,以及广东封开、龙门等处的森林,


我这儿并不想写游记,无 意一一描绘它们的细部景色。我想说的,是那一片深绿、或者墨绿、碧绿、苹果绿、嫩
绿赫然构成层次的 山野。你要是登上森林了望哨,在山风呼啸中,看群树摆动,仿佛海洋在翻腾一样;那壮观的
景色使人顿 然忘却世俗许多的纷扰琐碎的事情,有一种“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欢愉。古人类是从森林走
出来 的。也许我们看到了森林,唤醒了一种原始的、粗犷的感情也说不定。
③在森林里的浓荫下行走,呼吸 着比蜜水还甜的新鲜空气,端详着一株株树的英姿,令人不禁想起了国外一
位学人讲的这样意思的话:“ 诗是我辈俗人的作品,大自然的杰作是树,一株树要比一首诗美丽得多!”你看,它
们有的是疏朗的,有 的是繁密的,有的亭亭如盖,有的屈曲多姿,各式各样的树显示了各式各样的美。有的树主
干上光光洁洁 ,有的树主干上起了瘿结,攀缘植物和悬挂植物附着在上面,一路开着花,居然直达树梢。在林荫
下漫步 ,有时水珠滴到你的身上,也许是沿着你的面颊流淌,也许是从背脊直下,沁人心脾。每当此际,我总是
一点也不忙着把它拭去,而是任由它悄然坠下,享受着一种生活于大自然中难得的情趣。
④森林是宁静 的,但也是喧闹的。你如果在里面仔细观察,就会随处发现动物,有时一只啄木鸟在头顶上笃
笃笃地啄着 树干,有时一只金花鼠翩若惊鸿地跳跃而过,有时成群长尾山雀在空旷处振翮飞翔,它都使人感到生
机盎 然。你如果在林里审视着树干和树叶,就会发现,森林里几乎到处都有小生物,它们都在忙忙碌碌经营着生
活,花式品种纷繁到难以胜计。看似一片宁静的山林,竟有这么丰富的内容,真叫人捉摸不透;它不是一览无余 ,
而是内涵深厚,像一部你永远也读不完的大书,这也是令人喜爱的一个原因。
⑤正像海滨渔 夫中有许多奇才异能的人一样,森林里也经常活动着许多奇才异能的人。他们能够辨别各种树
的特性,什 么树能够长什么菌,什么树的汁液可以解渴,什么树的果实可以充饥,他们全都知道。东北的老猎人
敢于 带着极其简单的工具进入深林,既不愁捱饿也不怕碰到猛兽。大森林就像一座他们可以随时探手可得的仓库
似的。有人告诉我,在张家界林区,当一行旅游者因食物供应不上而捱饿的时候,他们碰上一个森林老人,老人
问明原委,叮嘱大伙不必忧心,他马上可以协助解决,便返身走进林里,才一会儿工夫,就捧着一竹篮花 花绿绿
的鸟蛋出来了。当旅游者面有难色,表示不惯吃生鸟蛋的时候,老人嘻嘻地笑着,连声说:“有办 法!有办法!”
再度走入森林里,不一会儿,就捧着煮熟的热腾腾的鸟蛋出来了,原来那森林里什么地方 有鸟蛋,什么地方有一
眼滚烫的温泉,他全知道。森林之所以吸引人,也在于这本自然的大书,它的人和 物,都太丰富多彩了。
⑥因此,每次到森林里去,我都感到很大的快乐和满足。走进城市的公园,虽然 那里有繁花锦绣,但它所激
起的欢悦只不过像是一阵轻微的涟漪;而森林,令人从心底掀起的,却是滚滚 滔滔的波涛了。
⑦我曾经这样反躬自问:为什么到森林去能引起这种深沉的喜悦?这是一种复杂的感情 ,有时不是几句话能
够解释得了的。它空气清新,使人脱离尘嚣;它有一种莽莽苍苍的粗犷之美,又有一 种纤纤细细的灵巧之美。它
像一部博大精深的巨书似的,展现在人眼前,使我们一时完全忘却了琐碎扰人 的烦忧。大概就是这样的吧。
⑧但是细细一想,情形既是如此,又不完全是如此。我们到森林去,所以 引起一种绻恋低回的感情,又是因
为在理性上,我们知道森林和人类生活存在密切关系。试想,设若森林 遭受严重砍伐,引起水土流失,破坏了人
们的正常生活的事情,放眼看到的是童山濯濯的景象,那将是一 种怎样的不幸!伐木丁丁的声音,在今天并非是
全可赞美的。
⑨这样一想,我终于能够分析走 进大森林时所以感到喜悦的缘由了。原来,除了欣赏宁静,赞美雄浑,领略
深厚之外,也还有一种庆幸的 心情:“这里还有这么大一片森林!”“没有看到受破坏的景象,真让人高兴!”


⑩这 样一想,便觉得自己沉浸在快乐之中。⑪但愿在不太久的将来,中国森林的总面积继续逐渐上升。那时,
我们一起到森林去徜徉,去欢乐。


1989.3.北京
(取材于秦牧的同名散文,有删改)
17.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沁人心脾 森林中凉爽的水滴使人感到舒适。
B.翩若惊鸿 金花鼠体态轻盈,行动敏捷矫健。(惊鸿一瞥 不经意的一眼,给人极
深的印象。)
C.反躬自问 回顾反思省悟。
D.童山濯濯 山上草木茂盛。
1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引用“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表达了作者看到森林壮观之景后内心的难以
言说的欢愉。
B.森林中的树有疏朗有繁密, 有的亭亭如盖,有的树干上起了瘿结,表现了树木的美丽
和丑态并存。
C.作者讲述老猎人和 张家界森林老人的故事,表现了森林的独特吸引力以及它的人和物
的丰富多彩。
D.文中作者 期盼在不久的将来,“中国森林的总面积继续逐渐上升”,那时森林将带给人
们更多快乐。
19.文中多次把森林比喻成一部大书,请简要分析作者这样表达的作用。(6分)






20.阅读全文,简要分析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17.(3分)D 18.(3分)B
19.(6分)答案要点:内容:突出森林的 丰富多彩、博大精深;人们沉浸其中,能够忘
却世俗的琐碎扰人,内心充满快乐与满足,表达了作者对于 森林的喜爱与赞美之情。结构:
文中三次出现,构成间隔反复,有一唱三叹之效,强烈表达作者对于森林 内涵丰富的赞美。
评分参考:内容分析3分,结构2分,情感1分。
20.(6分)参考答案 :对于森林中壮观的景色、丰富多彩的内容的喜爱与赞美;对人类
拥有大片森林可以走进的庆幸;对现实 社会中,森林面积逐渐上升、人人都知道理性的爱护
森林、保护森林的期盼与呼唤。评分标准:每个要点 2分,三个要点,共6分。

平谷一模
四、本大题共5小题,共2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9—23题。
泉州,泉州 丁立梅
①我到泉州,泉州用雨迎接了我。
②我住在风雅颂书局的民宿里。民宿在五店市,栖身于一群老建筑中。
③月洞门进去,有一小 小院落,红红的院墙上攀着三角梅。在南方,见多了这
花,它一旦开起来就没完没了,用汹涌澎湃来形容 一点儿也不过头。它打扮得既艳
丽又妖娆,或一身热烈的红,或一身昂扬的紫,或一身橘色,或一身素白 。它让人误
以为它就是风华绝代的,真是聪明得有些狡黠了,鬼精灵般的。其实呢,它的花朵
. .
细小得很,乳黄色,藏在艳丽的三枚苞片间。如它这般懂得包装自己的花,少见。
我每回见它 ,都要惊诧、惊喜。
④院落的花架上爬着蜜豆花,不见花只见叶,这也是好的。密匝匝的叶片油亮油亮的,它们倒垂下来,跟耍杂技一般。花架下安放着一架秋千,秋千没人荡的时
候,就荡清风、荡 日影、荡星光、荡雨声。
⑤雨声真好,我在听雨!雨嘀嗒嘀嗒,如弹六弦琴。苏东坡的十六件赏心事里
有“微雨竹窗夜话”,又有“雨后登楼看山”。我轻易就得到了这样的赏心事。当


然,夜话最好不要,我情愿沉默。在这样的老房子里,实在不宜多话,就听听雨敲竹
叶吧,一声声里, 敲的都是从前的韵律。从前的那户人家去了哪里呢?我在那木门
上,闻到了面线糊的味道;还有润饼的味 道,薄薄的面皮里,包着万般滋味。在这里,
芋头可以跟南瓜相亲相爱,鸭蛋里可以灌进去肉末。甜汤里 的芸豆,吃起来很面。
牛肉羹上漂着绿绿的葱花……
⑥雨后登楼实在美妙。
⑦天蓝 得阔绰,云也白得阔绰。蓝天下的五店市给我闾阎扑地之感,红墙红瓦,
....
一派喜气洋洋 。最有意思的是屋顶上的燕尾脊,全都精雕细琢。砖雕、石雕……
各种雕绘手艺齐齐出马,人物、鸟兽、 花卉应有尽有。看久了,我老是疑心屋顶上
搭着一个戏台子,趁我一不留神,那戏就开演了,锣鼓铿锵响 起来,人物鸟兽也都
..
活动起来。
⑧巷道里有回响,有老师领着一群小学生参观房子。闽南人爱把房子称“厝”,
这“厝” 字让我着迷,是屋子里住着昔日啊,或宋朝,或明朝,或清朝,或民国。我似乎
看到,从那旧旧的院 落里走出一个烧火的丫头,红衫,蓝裤,两条小辫子,辫梢上缠
着红头绳。亲切啊,我小时候的模样!远 隔着岁月的长河,远隔着千重山,竟遇到一
样的烟火。
⑨烟火?对,满大街的烟火气。一个孩 子告诉我:“老师,我们泉州的面线糊好
好吃啊!”我真的去找来吃。我吃了,并非如孩子形容的那般好 吃,然而我又深知
孩子说此话时的真诚,味蕾只忠实于热爱它的人。
⑩晚上,我在五店市内闲 逛。街头的热闹渐渐散去,一家一家的店铺,关门了。
一枚月亮,突然从一棵榕树的后面爬上来,明晃晃 的一张脸,像朵丰腴的白菊花,
照亮了燕尾脊屋顶上的那些彩雕彩绘,是凤凰,是老鹰,是牡丹花开,是 彩衣彩袍
的信男信女。我又疑心那里搭着个戏台子,耳边有梨园戏曲响起,咿呀旖旎。唱的
是什 么呢?是泉州的从前呢,男人们远下南洋,女人们倚门数着日月。侨批往来,
装的是数不清的想念和牵挂 。他称她阿欣,给她寄信寄钱。信中万言千语,殷殷嘱
托,一定要孝顺父母,教育好子女,督促子女多读 书,勤修德,“淡饭粗衣未足羞,
心田失种却堪愁”。寄来的银钱,买下砖瓦木头,砌出一进落二进落三 进落的房,
门框上刻上这样的家训:读未见之书如得良友,见已读之书如逢故人,可谓好学。
⑪我问泉州的孩子们:“你们爱泉州吗?”“爱!”孩子们异口同声,声音嘹亮。
我感动于这声“爱”, 倘若一个人连自己所在的家乡都不爱,又何谈爱远方?孩子
们的眼神清亮,他们七嘴八舌,从泉州的美食 到美景,一一道来。有个男孩子很动
情地给我讲了他父亲的故事,他说父亲遭遇过很多艰难时刻,却一直 很乐观,从来
不曾放弃对生活的热爱。所以,他爱他的父亲,爱他们泉州人。
⑫我为之动容。
⑬人永远是这个世上最美的风景,我们留恋一个地方,多半是因为这个地方
的人,我也就很留意 泉州人。无论大街上,还是寻常小巷里,我在泉州人的脸上都
看到了两个字:从容。历史上,泉州曾因其 形状颇像一条鱼,被称为“鲤城”,我觉
得这名字很贴切,再看泉州人,可不就是一条一条鲤鱼嘛,有见 惯了风浪的处事不
惊。
⑭雨后登山实在有趣。
⑮落叶不扫,兀自在山路上铺积。沿 石阶上去,不时有花扑过来,我一一去辨
认,是鬼针草,是马缨丹……还看到三角梅,它居然跑到这座山 上来了。


⑯我觉得泉州人真奢侈,可以把花像小猫小狗似的养着,让它们四处溜达。你
在泉州的大地上走着,路过,不留神,就被一枝花碰了头,也许是妖娆的三角梅,或
者是着紫衣 的马缨丹。九里香在一个古老的院落里香着,引得人去寻香。我在一
条竹径上走着,两旁的桂花香得撩人 ,我摘些装口袋里。后来我掏纸巾擦鼻子,鼻
子很快乐地打了个喷嚏———被袋子里的桂花香熏的!我突 然很爱泉州。
⑰有鸟声不知响在哪棵树后面。僧人寒山有诗云:“鸟语情不堪,其时卧草庵。”
太阳好好地照着,鸟声好好地响着,花朵好好地开着。我真想就此找一处草丛卧下,
什么也不想,就这 么看看天看看地,也是好的。
⑱山顶上铺满鬼针花,山崖边立着一簇簇茅花,作鹤欲飞状。我站在山顶 ,看
山下的泉州,那里烟火人间,热气腾腾,生生不息。
....
⑲离开泉州的前一 晚,我写下这样的留言:我在这里,望过月,望过云,听过雨
打竹叶,抚过木门上从前的气息,那落在上 面的烟火,烫疼了我的手指。
⑳我知道,我会怀念。我现在,已经开始怀念了。
1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真是聪明得有些狡黠了 狡黠:狡猾﹑诡诈
..
B.蓝天下的五店市给我闾阎扑地之感
....
C.锣鼓铿锵响起来
..

D.那里烟火人间,热气腾腾,生生不息
....


闾阎扑地:形容繁华热闹
生生不息:不断生长﹑繁殖
铿锵:鼓声鸟兽声节奏明快
2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①段作者运用 拟人的手法营造了诗意的氛围,行文中写雨中、雨后的所见
所闻,给人亲切自然之感。
B.第 ④段作者看到花架上安放的秋千无人荡时,由眼前之景,不禁联想到自己
童年荡秋千时的美好生活。 < br>C.第⑤段中作者“听雨”时情愿沉默,因为这样可以在“老房子”里听到从前
的韵味,闻到烟火 的气息。
D.作者文笔细腻、清新,在看似平淡寻常的小场景、小事件中传递着爱与感动,
用 文字感怀温暖的人生。
21.“烟火”一词在文中多次出现,颇有意蕴,请你至少找出三处来,细细品 味它的
涵义。(4分)

22.作者在第⑤段中提到自己轻易得到了苏东坡十六件赏 心事中听雨和登楼两件。
纵观全文,引发作者怀念的赏心事还有很多,请概括其中的一件事,结合你的经 历,
谈谈对这类“赏心事”的体会。(5分)

23.小说中,人物和环境两个要素 联系紧密,典型环境塑造典型人物。请你结合原
著内容谈一谈《红楼梦》中秋爽斋的室内布置与贾探春的 性格有什么关系?(5分)
19.(3分)D
【解析】A项在文中无贬义,从段末句“我每 回见它,都要惊诧、惊喜”可推断
出;B项指房屋众多,街市繁华;C项无鸟兽声。
20.(3分)
【解析】B联想到的不是“自己童年的生活”。
21.(4分)
【解析】一点一分,两点二分,三点4分,任意答出三点即可。


(1)⑧段“ 竟遇到一样的烟火”:指孩童时代烧火做饭时的情景,唤起作者对儿童
..
时代亲切的回忆。
(2)⑨段“满大街的烟火气”:指街市上烟火缭绕的场景,表达对泉州小吃的钟爱。
..< br>(3)⑱那里烟火人间:指泉州人子孙繁多,生活美满。表达作者希望泉州后人代
..
代 昌盛的美好祝愿。
(4)⑲段那落在上面的烟火:实写烟和火,表达作者对泉州及泉州人刻骨铭心的< br>..
眷恋。
22.(5分)
概括其中的一件事,比如:清幽的民宿环境,怡 人的景色;在“老房子”里
听雨的惬意;雨后登楼的心旷神怡;雨后登山时的鸟语花香……
体会:结合自身经历,写出真切感受即可。
23.(5分)结合秋爽斋环境特点分析出人物性 格特征即可。答出人物性格特征2
分,结合原著分析3分。
比如:秋爽斋的视野开阔,气势宏 大,风雅清高等特点表明了探春志向高远、趣
味高雅、洒脱大方。秋爽斋布置以书画为主,而不是一般大 家闺秀的胭脂
和脂粉之类。
结合原著内容第四十回:探春素喜阔朗,这三间屋子并不曾隔断。 当地放着一张
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磊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观,各色笔筒,笔
海内插的 笔如树林一般。
那一边设着斗大的一个汝窑花囊,插着满满的一囊水晶球儿的白菊。西墙
上当 中挂着一大幅米襄阳《烟雨图》、左右挂着一副对联,乃是颜鲁公墨
迹,其词云:“烟霞闲骨格,泉石野 生涯。”案上设着大鼎,左边紫檀架上
放着一个大观窑的大盘,盘内盛着数十个娇黄玲珑大佛手。右边洋 漆架上
悬着一个白玉比目磬,旁边挂着小锤。……东边便设着卧榻,拔步床上悬
着葱绿双绣花卉 草虫的纱帐。

门头沟一模
四、本大题共5小题,共22分。
(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9题。
大地的泉眼
彭程
⑴惊蛰、 清明、谷雨、芒种、白露、寒露、霜降……在我的手指随意地翻动下,台历本
上的节气轮回成一个完整的 四季。像一条琴弦被一根手指拨动,我感觉到胸间某种板滞的东
..
西正在剥蚀、融化,而一种 遥远的原野气息却慢慢地鼓胀,渐渐地盈满了。
⑵我该从哪里开始我的诉说呢?


⑶小雪,大雪。窗外皑皑的白色为我的思绪准备好了开端。一场飘飘扬扬的大雪 ,就是
一片银屑样的记忆,幻化出童年的天空和大地。语言的不加修饰的素朴正像一片无遮无拦的
原野,为想象提供了最为宽阔的空间,摆脱了具体狭隘的经验的拘囿,这样的想象最能接近
实物的本质 ,同时散发出浓郁的诗意。小雪。大雪。想出这两个词来概括一段节气的是聪明
人。在纷纷扬扬的背景中 时间隐匿了,寂静寒冽袭来无声。
⑷日子过得很快。“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立春, 雨水。春天的降临如同一个童话
的开始。这个童话弥漫着湿淋淋的气息。迈进春分的门榭,白天就和夜晚 一样长短了,就像两
间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屋子。但很少有人会细心品味这一点,前面几步开外,清明正 在一片绿
意迷蒙中散布着湿润柔和的光亮。说到清明,墓草萋萋,纸幡飘飘,哀思播撒在这一天,好像连
绵遥迢的春草。文化传承的力量强大而深厚,不过这种理解显然是后来被赋予的。这个词汇
..
的本来意义仍旧是描述性的,就像字面透露出来的那样充满感觉:天气温暖起来,天空晴朗,
草 木繁茂,空气清新润泽。清明,这两个字里有水汽氤氲……谷雨。因为和收获、生存系连在
..
一起,这两个字显得分外美丽,令人动容。“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
声。”雨 水的春天呵,一千多年前让杜甫欢喜欣快的雨水,如今依然飘洒在我们感受的天空。
喜悦恒久如初。
⑸诗的最初的源头在哪里呢?
⑹我们阅读节气时,其实已经是逼近它的边缘了。这一 刻,感受向世界敞开,原野的鲜腥
气息注入胸中,灵魄感到了微微的悸动。拂掠过它的是自由的风,而风 来自大地。因此诗要向
大地叩问。节气无疑包含了最为原始质朴的诗意,它直接源自大地,就像雨水从天 空落下,而
未经过过滤和雕饰。它给人看到大自然率真的表情和微妙的灵性。它是大地上轮番上演的戏< br>剧的一幕幕背景。
⑺春天是萌发,夏天便是生长了……我们一任自己被感受之船载负,沿季 节河道顺流而
下时,另外一件事情也在悄悄发生。我们透过节气的舷窗向外张望,结果看见了自己儿时跳 跃
的身影。好像童话中读到过的,某人不经意间进入了一条时光隧道,于是往昔重现。儿时的欢
悦深藏在大地上的每一个角落,每一阵微风中都有我们的笑声。诗就是这样同生命结缘。许
多年后我们在 日渐阔大的河流边漫步,涛声浩荡中,我们听得见最初的潺潺和泠泠,所以返回
常常很有必要。时光一往 无前,但自由的心灵却可以回溯。那里有生命的根。每个人都应适
..
时回去,培一捧土,或者 浇一罐水。他会发现,这样他站得更稳。
⑻秋天,大地上的故事也掀开了新的一页。夜间,空气中 的水分会凝成露珠,缀在紧贴地
皮的草叶上,晶莹清亮。如果春天是从天上飘降的,那么秋天则是自地表 激生的。这些日子被
称作白露。露珠是大地分泌的泪珠,是对于刚刚过去的那个火热季节的悲悼和祭奠。 秋分的
白天和夜晚再次一样短长,但谁都清楚,从此后路标指着完全相反的方向。从这道后门出去,


有一天人们觉出脚下越发寒凉潮湿,发现原来已经走得很远了,周围是被割倒的庄稼和枝叶< br>日渐稀疏的树木。寒露,有几只蟋蟀颤颤瑟瑟地唱出这个调子。
⑼有人很投入地望着田野, 进而很落寞地看自己的心,写下一些让人怅惘的句子。这样的
人被叫作诗人。诗人的年龄几乎和土地有记 载的历史一样长,五千年诗的天空中,布满了他们
嘘气凝成的片云。秋天降临到人的心上,这就是愁了。 在造字的时候,做出这样规定的一定是
他们中的一个。诗人是田野最诚笃的守望者,风向着他吹。
⑽这样的人如今越来越少了。在物质累积的背后也暗暗激生着贫困。水泥地面和摩天高
楼将 天空和土地隔绝,机器的轰鸣和流行音乐使人远离鸟鸣和水声。人躲进一个个狭窄的笼
子里,什么样的风 才能吹到他?没有谁肯去关注最后的雪和第一场雨。感受之水被闸断了,失
去滋润的心日益干涸荒芜。我 们获得了舒适,却丧失了诗。
⑾节气,在这中间扮演什么角色呢?
⑿没有鸟可以单 凭一只翼飞。如果诗是种子,大地是温床,节气便是风和雨水。每一朵花、
每一颗果实里,都藏着一个小 小的季节神。读懂了它,一切文字便都索然无味了。
⒀大地已将自身向我们敞开,启示是清晰昭然的。
⒁海德格尔说过:人应该诗意地栖居。
(有删改)
16.下列对加点词语在文中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胸间某种板滞的东西 呆板聚结
..
B.好像连绵遥迢的春草 广袤辽阔
..
C.这两个字里有水汽氤氲。 弥漫动荡。
..
D.自由的心灵却可以回溯 回顾回忆
..
1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形象地说明节气以其语言的素朴,激发了最能接近实物的本质的想象,散发出
浓郁的诗意。
B.作者认为节气中有强大而深厚的文化传承的力量,还有来自大地的气息,是大自然
本真的“表情”和“灵性”。


C.第七段中,作者认为在“日渐阔大的河流”中“最初的潺潺和泠泠”是指生命中令
人难以忘怀的诗意和初心。
D.作者慨叹“我们获得了舒适,却丧失了诗”,我们的心田亟待滋润,放弃舒适才可以
获得诗。
18.依据文意,“大地的泉眼”应该如何理解?作品以此为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5分)
19.作者说“大地已将自身向我们敞开,启示是清晰昭然的”,你获得哪些启示?结合北京市
的地域 特点或市民生活谈谈怎样做才能“诗意的栖居”。(6分)
(二)阅读下面《红楼梦》节选文字,根据要求完成20题。(5分)
20.俞平伯品评《红 楼梦》时说“钗黛虽然并秀,性格却有显著不同:如黛玉直而宝钗曲,
黛玉刚而宝钗柔,黛玉热而宝钗冷 ,黛玉尖锐而宝钗圆浑,黛玉天真而宝钗世故。……”
你认同这个说法吗?请结合《红楼梦》中的相关情 节阐述你的理由。(5分)
四、本大题共5小题,共22分。
(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9题。
16. B
17. D
18. 答案提示:
理解:节气是大地的泉眼,从中涌现无限诗意。(诗潜藏于大地深处,节气是它涌
现的泉眼)2分
效果:运用比喻修辞形象生动;激发阅读兴趣;暗含全文主旨:大自然的节气中蕴含无
限诗意,要感知自然,亲近自然,从中领会大自然无穷的诗意,诗意美好地生活。
(意思对即可)3分
19. 答案提示:
启示:呼吁我们重视节气,感知自然,亲近自然,从中领会大自然无穷的诗意,诗意美
好地生活;物质的丰富不能带来精神的富有。(意思对即可)2分


第二问:略4分
( 观点阐述2分,结合地域特点或市民生活1分;语言表述优美1分)
(二)阅读下面《红楼梦》节选文字,根据要求完成20题。(5分)
20、观点1分;事例得当2分;分析合理2分。










托福阅读算分-百日誓师大会口号


海南中学-三字经全文解释


仙侠修真小说排行榜-教学计划


上海二本大学有哪些-淮安网址导航


原创歌曲大赛-党员思想汇报材料


端午祝福-订货会主持词


罗德奖学金-复活的读后感


编者按范文-母亲节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