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教案备课讲稿

玛丽莲梦兔
890次浏览
2020年08月12日 08:44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昆十一中-三九企业集团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
教案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教案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习并掌握生字词,感知课文,了解游记的写作特点。

2、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关键语句
的含义。

3、情感目标: 感受冰塔林的壮美,体会作者热爱西藏的情感,激发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游记的写作特点,以及作者介绍长江源头的顺序与进程。

2.感受各拉丹冬的壮美景色和冰塔林的神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一 、情境导入

导语:播放导入视频,长江发源于“世界屋脊”—— 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
“各拉丹冬”,藏语为“高高尖尖的山峰”,神秘的雪域高原 ,令人向往,充满未知与挑战,今天,
就让我们跟随女作家马丽华一起去长江的源头去探险! (板书课题)

二 、作者介绍

马丽华,当代女作家,山东济南人,中共 党员。长期从事《西藏文学》编辑工作。著有长篇报告
文学《青藏苍茫——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五十年》, 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西藏之
旅》,长篇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 像风》,《走过西藏》等。曾于1992年、2001
年两次获得西藏珠穆朗玛文艺奖,1994年获庄 重文文学奖,1997年《走过西藏》获全国优秀畅销书
奖,2011年以长篇小说《如意高地》获第四 届老舍文学奖。

三、背景资料

蓝天白云,雪山草地,冰川大河,是西 藏特有的自然景观。作者马丽华在西藏工作近三十年,足
迹踏遍大半个西藏,写下了许多介绍西藏的文章 。1987年3月上旬,作者跟随电影摄制组走进各拉丹
冬,领略到壮美的雪山和奇异的冰塔林的景色, 写下了这篇游记。

四、疏通字词,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标画出你觉得重要的词语或者是不懂的词语,待会儿我们互相交流一
下;还有一个阅读任务,就是用自己 的话概括一下文章内容。(生读 概括全文 师评价总结)

明确:本文记述了作者 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文中记述了游览见闻,描摹了山水风
光,抒发了作者的情思。我们把 这类文章称之为游记。一般而言,游记包括三个要素:所至(作者的
游踪);所见(作者在游程中目睹的 风貌);所感(作者由所见所闻而引发的所思所想)(板书三要
素)

五、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接下来我们跟随作者来游览各拉丹东雪山的奇美风貌。 那么同学们,我们首先要梳理一下,本


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请同学们快速浏 览课文,边读边标画有关时间推移、地点转换的标
志性词语,进而理清文章脉络。

明确:是以“我”的游踪为线索组织材料的。哪些词可以告诉我们作者的游览路线? 山脚冰塔林——
草坝子——海拔接近六千米—— 冰丛砾石堆——走下砾石堆——沿冰河接近冰山——此地已达海拔六
千米以上 ——第二天,进入冰塔林 (移步换景,定点观察)

2、作者在游览的过程中身体状态怎 么样?多次写到自己在高原上的疼痛、恶心,甚至觉得“要死
了”,这些内容与文中的写景有什么关系? 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作者多次写到自己在高原上的疼痛、恶心,甚至觉得“要死了” ,侧面写出了格拉丹东自然环境的
艰险。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作者的身体状况构成了文章的一条潜在线索 ,随着身体状况越来越糟糕,
作者对格拉丹东的感受与理解越来越细致,想象也越来越富有诗意。这样的 写法,使读者体会到作者
的乐观与坚强,也让文章显得更亲切、真实、可信)

六、合作品读,赏析语句

1、随着立足点和观察视角的变化,作者笔下的景物也呈 现出不同的特点,下面请同学们按照分组
合作品读课文,找出描写各拉丹冬雪山景物的语句,挑选最打动 你的反复有感情地朗读,要求把握景
物的特点,学习写景的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学生代表朗读,师生评价;赏析景物的特点,语句的写法。)

(板书景物特征 写景手法)

2、过渡:作者由远及近,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展现了冰塔林神奇、壮美的特 点。作者在写景
时,自然而然的产生了想象联想,同学们继续回归文本,标画出作者想象联想的句子加以 赏析。

①“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这里的 “眩晕”
和“卖弄”是什么意思?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眩晕”原指一种症 状,感觉到自己或周围的东西在旋转,这里指“浩浩苍苍”的美景令人目不暇
接,令人不知道看什么;“ 卖弄”原指有意显示、炫耀,含贬义,这里指大自然的无穷创造力在格拉
丹东展现的淋漓尽致。这两个词 表现了作者面对冰峰、冰河、冰谷等景色感受到的震撼,以及基于人
与自然的对比而产生的对自然的敬畏 )

②“风声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风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 ,把冰
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删去加点的部分,全句的 表
达效果会有怎样的变化?

(删去后,全句就只是对眼前景物的实实在在的描写, 缺少了对大自然漫长历史和永恒运动的想象。
没有了想象之美,景物也就缺少了神韵)
③“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
冰山 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作者是怎样描写冰山的裂纹和皱褶的?这样写有什么好
处?

(作者并不去详细描写冰山裂纹和皱褶的形状,而是由此写到关于冰山形成变化的想象,把冰 山的皱


褶想象成树的年轮,这样的写法能让读者联想到眼前景物“背后的故事”——大自 然的漫长、反复的
变化,由此认识到,这冰山、冰川其实是大自然历史的一部分。)

④“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 ,开始演
绎长江的故事。”

(“演绎”是“铺陈、发挥”的意思,“坚冰之下”写出 了长江水的顽强,“一刻不停”体现的是它生生
不息,“从……”告诉我们的是长江的不畏艰险。这里是 长江生命的源头,从这里开启了长江孕育生
命、造福人类之旅,这流水也是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源,中华民 族的历史也同长江一样源远流长。)

作者在锤炼语言方面很下功夫,用语精简而准确,形象性 强,如同印象派的画作,同时又包含着自然
地哲理和对自然地敬仰,除此之外,文中还有不少幽默的句子 ,例如……这些精彩的描写句、精炼的
哲思句、幽默的点染句在文中俯拾皆是,值得我们细细体会和揣摩 。

七、积累拓展

文章结尾写道:“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 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
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这句话具有怎样 的内涵?

这段话一方面表明了各拉丹冬作为长江之源的重要,另一方面表达了对滴水汇成浩荡 长江这种自然伟
力的赞美和敬畏;作者更想借此表达自己对于那些用坚韧不拔的意志力来改造自然,创造 了各种可歌
可泣故事的英雄的景仰!

八、教师小结

这篇游记,作者采用时间顺序和旅行的进程记下了在长江源头的见闻和感受, 作者从不同的角度
写景,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通过想象和联想,描绘了长江源头各拉丹东雪
山 的神奇美丽,并赋予雪山以生命,写景中蕴含着作者对雪山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九、拓展延伸

观看纪录片《话说长江》《再说长江》,从多个角度了解长江壮丽的自然景象和多彩的人文景
观。

十、布置作业

拓展阅读马丽华的《藏北游历》全书,增 进对藏北、西藏的认识,并将读后的感受写在我们的
“五个一”笔记本上。


板书设计
游记三要素:所至 所见 所感

景物特点 写景手法

神奇美丽——崇敬赞美



优美句子-西班牙住宿


皖西学院教务处-中国共产党建党日


辽宁事业单位-研究性学习总结


湖北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报名-中考化学


英语论文答辩技巧-七一晚会


有关中秋节的手抄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案


母亲节手工-天津三本大学排名


广交会实习报告-幼儿园教师年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