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备课

萌到你眼炸
920次浏览
2020年08月12日 08:4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最重要的小事-郑州人事考试中心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教材简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 括下面一些内容:位置,20以内退位减法,图形的拼组,10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人民
币,100以 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一),认识时间,找规律,统计,数学实践活动。教材以学生已有的
经验为基础 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内容的展开尽量体现
知识的形成 过程;数与计算的教学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体现算法多样化;提供关于物体空间关系的更丰
富的内容和 素材,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注意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认识100以内的数及加减法的计算,培养学生的数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使学生经历和体验学习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统计意识,学会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3、养成良好的观察、书写、思考、倾听、提问等学习习惯。
4、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加、减法的意义,能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结合现实素材进行估算。
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 义,能够熟练掌握100以内数,
会读写100以内数。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顺序和大小,会用1 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
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熟练计算20以 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
解决一些简单的 实际问题。
3、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感受数学在日常
生活中的作用。
4、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爱护人民币。
5、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知道珍惜时间。
6、会用上、下、前、后、左 、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
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
7、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初步形成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措施

1、结合具体情境,运用小棒、图片等教(学)具进行直观教学,并充分利用电教媒体。
2 、主动与每个学生交谈,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教学中,关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多鼓励学生良
好 的行为,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3、提出具体的要求:学习习惯、倾听习惯、交流习惯。加强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

1



4、联系生活实际和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通过学习喜闻乐见 的游戏、童话、故事、卡通等形式,创设
活动情境。
5、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6、在实践活动中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在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
7、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教学过程。
8、课堂上关注学困生的学习情况,以鼓励、激励为主,重视课堂上辅导督

教具:钟表,拼图,计数器米尺,直尺,课件等
教学进度表















周次
第1周
第2周

第3周

第4周

第5周

第6周

第7周

第8周

第9周

第10周

第11周

第12周

第13周

第14周

第15周

第16周

第17周

第18周

第19周





日期























20以内的加减法
学看钟表
100以内的认识
100以内的认识
认识图形
教学内容
100以内的加减法
100以内的加减法
复习
期中考试
五一放假
人民币的认识
100以内连加连减混合运算
100以内的加减法(二)
厘米、米的认识
统计
复习
复习
复习
期末考试




第一单元 逛公园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一年级下册2—12页
教材分析:

2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两个:一是十几减几需要退位的减法,简称“20以 内的退位减法”;二是用
“20以内退位减法”和以前学过的进位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即“用数学 ”。
每一部分的后面都安排有针对已学内容的练习题,练习题力求形式多样,图文并茂,紧密配合学生 的
计算水平和生活实际,使数学应用与计算有机联系,既增加计算和加减含义的巩固机会,又体现应用意 识
的培养。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3、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掌握十几减9的口算方法,能够正确计算十几减9。
2.学会十几减几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
教学难点:
1.理解十几减9的算理和理解十几减几的算理。
2.能根据已知条件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教学措施:
1、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
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学习知识。
3、处理好算法多样化的教学。
4、采取灵活、有趣的方法提高计算练习的效果。
5、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情境图等。
课时数:
3课时。




3



信息窗1 逛公园
——十几减9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
2、鼓励学生独立探究,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呈现多种计算方法,初步培
养思维的灵活性。
3、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建议

教学重点:

能够正确计算十几减9,经历探讨计算方法的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十几减9的算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激发兴趣。
孩子们,去 过公园吗?还想去吗?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到游乐园去玩一玩。
学生开火车口答、抢答,复习9加几的内 容。
9+5 3+9 9+7 9+9 9+()=15 ()+9=17
9+2 9+6 9+4 2+9 9+( )=14 ( )+9=13
(创设学生熟悉的公园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探索方法,解决问题。
1、引导观察,提出问题:
出示P2的主题图。
这里人真多呀,看看,他们在做什么呢?
师:你想提问题吗?(让学生自由发挥,提出各种各样的有关加法或减法的问
题。)
师:阿姨的气球好漂亮呀,走,我们去看看,阿姨和小朋友在说什么呢? 请大
家读一读。
师:是呀,究竟还有几个气球没卖?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让学生在游乐园情境图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

4



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小组交流,探究算法。
师:17-9怎么算呢?孩子们,想想看,以前进行计算的时候咱们用过那些方法?
对学生进行算法的指导。
17-9等于几,怎么知道的呢?(或者怎么算呢?)把你的好方法 告诉小组的小
伙伴吧。比一比,看哪组的孩子说的认真,听得仔细,方法最多。
给学生小组交流的时间,教师参与倾听指导交流。
3、集体汇报
师:孩子们交流的 特别好,愿意把你们的方法向全班同学展示吗?请这个小组
的同学来汇报,其他组的孩子,你们和黄老师 做什么呢?(认真听!)
算法一:9+8=17 17-9=8
算法二:10-9=1 1+7=8
……
4、小结:刚才,小朋友用了摆小棒,看图数数,用加法算减法,还用了从 15
里面拿出10减9,再加的办法,知道了阿姨原来有17个气球,卖了9个,还
有8个。
17-9= 17-9=8(个)
5、应用方法:
过渡:公园里还有几个小朋友呢,我们去看看,来了几名小男生,几名小女生
呢?谁有办法很快知道有 几个男生?
三、及时达标
出示课题:孩子们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黑板上的这些算式。仔细观察 这几个
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对了,被减数都是十几,减数都是9,今天我们学习的
就是十几减 9的减法。

四、游戏:
过渡:孩子们学习得真不错,老师要奖励你们一 个有趣的游戏——打气球
(十几减九的题目)。愿意参加的小朋友都可以站起来抢答。
16-9= 15-9= 18-9=
12-9= 14-9= 17-9=

5



8+9= 3+9= 5+9=
7+9= 11-9= 10-9=
课堂小结:

刚才在公园里,我们去看了卖气 球,又去做了小游戏,孩子们一定还发现
了好多数学问题,把你的问题告诉小伙伴,告诉老师,告诉爸爸 妈妈。
作业布置:
1、 必做题:自主练习第1题、第2题、第3题。
2、 选做题:自主练习第10题、第11题。
板书设计:
十几减9
17-9=
9+8=17 17-7=10
17-9=8 10-2=8
教学反思:











6



信息窗2 划船
——十几减8、7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掌握十几减9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十几减8、7的方法。
2、使学生初步学会利 用加减法的关系计算十几减8、7,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做减法的思考方
法。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自主观察探索的能力。
教学建议

教学重点:
能够比较熟练的计算十几减8、7,理解计算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十几减8、7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迁移学习方法
8+9= 8+8= 7+8= 7+6=
14-8= 10-6= 13-9= 18-9=
选几题让学生讲讲怎样想的?
二、情境导入
(多媒体出示)小朋友们,今天,老师 带你们去划船。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
题?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图意,并提出问题。
提问:还剩几只船?
还剩几瓶矿泉水?(板书问题并列式)
揭示课题:这样的题应该怎样计算呢?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十几减
8、7)
三、主动探索,掌握计算方法
1
谈话:“15-8=”你想怎样计算呢?先自己想一想。
小组合作学习,如果计算有困难,可以用小棒摆一摆,再想想可以怎样算,把想法告诉


7



学生探索算法,组内讨论交流,把不同的算法在班级内交流。
反馈:学生介绍自己的算法,教师及时根据学生说的情况用学具演示,并相机板书算法。
方法1:看图数出来的。
方法2:分两次减8, 15-5=10, 10-3=7;
方法3:从10里减8再加5, 10-8=2, 2+5=7;
方法4:想加法算减法, 8+(7)=15, 15-8=7
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把这种方法告诉同桌,并把计算结果填在课本上。
小朋友们,刚才我们已经一起把问题一解答出来了,你有办法来解决问题二么?赶快把你的
办法告诉 你的同桌吧!
2.知识迁移,教学“试一试”。

板书算式:13-7= 13-8= 12-7= 16-8=
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计算,与同桌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四、当堂达标
1.自主练习第1题、第2
让同桌先相互说说图意,列式计算,并相互说说自己喜欢的算法。
课堂小结:

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先请同桌的小朋友相互说说,再告诉大家。
作业布置:
1、 必做题:自主练习第3题、第4题。
2、 选做题:自主练习第5题、第6题。
板书设计:
十几减8、7
还剩几只船?15-8= 还剩几瓶矿泉水?16-7=
教学反思:



8



信息窗3 喂海豹
——十几减几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十几减几的算理,学会十几减几的口算方法,正确计算十几减几的题目。
2、让学生经历探究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建议

教学重点:

掌握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十几减几的计算过程,探索简捷算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结合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喜羊羊和灰太狼的故 事设计了这样一段课前谈话:“小朋友,今天
老村长带着小羊们来看望大家了,但是他们都带了很多的问 题,想考考同学们长大了一岁,
是不是变得更聪明了。同学们有信心解决他们的问题吗?今天我们就在小 羊的问题里来一起
学习十几减几的知识。(课件展示)
二、复习铺垫,沟通联系。
借助喜羊羊的问题引入一组复习,包括十几减九的计算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
8+5 7+8 7+6 6+8 5+7 5+9
13-9 16-9 18-9 15-9 17-9 14-9
(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通过回顾对新课做一个好的铺垫。
二、游海洋馆,提出问题。 < br>老村长觉得我们的小朋友表现都很好,要带着我们去海洋馆参观一下呢,请同学们仔细
观察情境图 ,你看到了哪些数学信息,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么?
(多媒体出示情境图,学生观察)
提出问题:小亮还剩几条鱼?小新还剩几条鱼?(板书问题)
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小朋友们很厉害啊,已经发现并提出了两个问题,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解决问题,请同学

9



们自己开动小脑筋想一想,应该怎样列算式呢?并把算是写下来。
(学生思考,列算式,并板书)
14-6= 12-3=
聪明的孩子都写出来算式,那该怎么计算呢?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之前学过的十几减
9、8、7 的知识,我们是用的什么办法呢?请把你的办法告诉你的同桌,并把得数写下来。
例14-6=8
方法1:分两次减6, 14-4=10, 10-2=8;
方法2:从10里减6再加4, 10-6=4, 4+4=8;
方法3:想加法算减法, 6+(8)=14, 14-6=8。
原来同学们有这么多办法啊,真是厉害呢,自己就学会了十几减几的算法。
四、当堂达标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办法来解决自主练习第1题和第2题。
课堂小结:

把今天的收获记下来,回家告诉爸爸妈妈,可以考考他们哦!
作业布置:
1、 必做题:自主练习第3题、第4题。
2、 选做题:自主练习第6题、第7题。
板书设计:

十几减几
小亮还剩几条鱼? 小新还剩几条鱼?
14-6= 12-3=
教学反思:





10



第二单元 下雨了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一年级下册18—25页
教材分析:

本单 元是时间教学的起始单元,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结合实际初步学会看表,体会钟表在生
活中的重要作用 ,并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有关时间的知识打下基础。
本节课是时间教学的起始课,这部分内容在教材中虽 然是第一次出现,但学生已具有这方面的一些生
活经验。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下雨了”这一学 生熟悉的情境素材,通过老师分别给4个小朋友
打电话,询问他们到家的时间为话题,激起学生认识钟表 的欲望,从而体会时间在生活中的作用。然后通
过自主练习,认识钟面,学会读“整时”、“几时半”、 “大约几时”。同时在教学中渗透了浓浓的师生亲情,
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教学目标:
1、 结合现实情境初步认识钟表,能正确认读“整时”和“半时”,能正确认读“整时”和“半时”。
2、 在认识钟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 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养成按时作息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能正确认读“整时”和“半时”。
教学难点:
能正确认读“整时”和“半时”,会辨认“大约几时”。
教学措施:
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 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想一想、数一数、说一说、比一比、
写一写、拨一拨等多种形 式,让学生积极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
新知,积极开展本单元的 教学活动。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钟表模型。
课时数:
1课时




11





12



信息窗 下雨了
——认识钟表
教学目标:

1、 结合现实情境初步认识钟表,能正确认读“整时”和“半时”,能正
确认读“整时”和“半时”。
2、 在认识钟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 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养成按时作息的良好习惯。
教学建议

教学重点:


能正确认读“整时”和“半时”。
教学难点:

能正确认读“整时”和“半时”,会辨认“大约几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钟表模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老师给大家讲个 故事。一天,下着大雨,下午放学,老师把同学们护
送到学校门口,看到 同学们远去的背影,还是放心不下,于是发生了下面的故事
(课件出示主题画面,教师给学生打电话的场 面)。仔细观察画面,你能提出什
么数学问题?先自己想一想,再在小组内说一说。
1、 老师什么时间给小朋友打电话的?
2、 小力是什么时候到家的?
3、 小云是什么时候到家的?
4、 小青、小林是什么时候到家的?
5、 谁到家最早呢?
(教师有选择地板书价值的问题)
师:同学们提了这么多问题,真了不起!要想知道他们是什 么时候到家的,
我们就要学会看钟表。(板书课题:认识钟表)
二、自主探究。
1、说说自己对钟表的认识,交流自己的关于钟表、时间的生活经验。
2、认识钟面
学生拿钟面看一看,拨一拨,玩一玩
3、交流发现,说说钟表的作用
4、教师小结
三、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3



师:小力是什么时间到家的?小云是什么时间到家的?你是怎么知道的?先
自己想一想,再在小组内交流 。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参与部分小组的交流)
小组汇报:
师:哪个小组先来介绍一下小力是什么时间到家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小结):同学们刚 才的想法很对,长针指着12,短针指着几就是几时。在
钟面上长针叫分针,短针叫时针。(课件分别闪 动分针和时针)小力到家的时候
钟表的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5,所以是5点,在数学上通常叫5时。
师:小云是时间到的?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小云是5点半到家的;因为分针指着6,时针在5和6中间,就是5点
半;
师: 刚才有的组说是5时半,有的组说是6时半,到底哪个组说得对?请利
用你们手中的学具表拨一拨,研究 一下,到底是5时半还是6时半。(教师指导
学生按钟表正常的转动方向拨)
(学生分小组研究)
师(小结):通过刚才的研究,大家都认为是5点半。对,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
习惯说是5点半,在数学上读作5时半。分针指着6,时针转过几就是几时半。
四、及时达标
1、自主练习第一题,填一填。
2、认一认,说一说。练习时,可以 先让学生看图讲故事,并利用上图中所
提供的时间信息,然后说一说自己一天的时间是怎样安排的。
五、当堂达标
1、游戏,你拨我说。
2、填写时刻的题目,练习时,让学生读出每 幅图呈现的是在什么时间,做
什么,也可以让学生按时间顺序遍一个故事。
课堂小结: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布置:
3、 必做题:自主练习第2题、第3题。
4、 选做题:自主练习第5题、第6题
板书设计:
认识钟表

长针 短针
分针 时针
指着12 指着几就是几时
指着6 走过几就是几时半
靠近12 (在左或在右) 接近几就是大约几时
教学反思:


14



第三单元 丰收了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一年级下册23—33页
教材分析:

本 单元是在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100以内数的认识,是认数的
继续和发展。它 不仅是学习100以内数的计算的基础,也是今后学习万以内数及亿以内数的
基础,对发展学生的数感有 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在整个小学数学学习中
具有重要作用。

本单 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有:100以内数的数数、读数、写数;数的组成、数位的意义、
数位的顺序和数的大 小比较;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本单元教
学的重点是理解数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能正确地数出100以内物体的个数。

2、 在数数的过程中,认识计数单位“百”,了解数位(个位、十位、百位)的意义及顺
序,能正确地读、写 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及组成,会比较它们的大小。

3、结合100以内数的组成,能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 br>4、能用100以内的数描述身边的事物,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感受数的作用,并
能进行 简单的估计和交流,建立初步的估计意识,培养数感。

教学重难点:

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数100以内数,特别是数到几十九、下一个整十数应该数几十比较困难。

教学措施:


初步建立数位的概念,因此教材特别注意讲清数位的意义,使 学生在理解数位的意义的
基础上掌握读法和写法。了解数位的意义包括知道数位的名称、数位的顺序、每 个数位上的
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从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出发,为学 生提供他们熟
悉的数量是100的实物学具,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实际数出物体个数的过程中,体会数是数 出来的。通过直
观摆小棒到闭目想象小棒的摆法,始终将数数与数的组成融合于一体,同时又突破了数整 十数的难点。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计数器等。
课时数:3课时

15



信息窗1 农家院
——数数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学会数100以内的数,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
能够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
2.引导学生观察、初步体验数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精神。
3.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教学建议






















教学重点:
理解100以内数的意义,会数、读、写100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
记清楚各个数位,体会数位的重要性。

教学具准备:
星星,教学挂图,计数器、小木棒。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师: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礼物(展示100颗星星)。估计一下,大约有几颗?
为什么?
提示有100颗星星。
师:如果把这100颗星星送给全班同学作礼物,每人一颗够不够?为什么?
2.显示信息窗中的教学挂图。
师:估计一下,大约多少个辣椒?为什么?
3.揭示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数数方法。
师:想要知道准确的 辣椒和玉米的数量,我们就来一起数数,先用自己桌上的学
具(小木棒)来摆一摆,数一数。
数一数有多少根?
学生汇报。
在计数器上请同学拨出输出的数量。每数一根,就拨出一个。
师:怎样数的?
生:一个一个地数,两个两个地数,五个五个地数,十个十个地数。

16



2.数出数量是100的实物。
师:每个小组桌子上都有几种东西 (学具,数量都在100以上),与请小朋友数一
数,每人选你喜欢的一种,正好数出100,还要想办 法,怎样摆放能让人一眼就
看出是100。
学生操作数出数量是100的实物。
学生汇报。
师:怎样数出100的?
生:一个一个地数,10个放一堆;两个两个 地数,20个放一堆;五根五根地数,
10根扎一捆……
你数出的100里有几个十?(或几个二十?几个五十?)
师:很多同学选择了10个一堆或 10根一捆进行数数,觉得这样又好数,又看得
清楚。请观察一下,十根扎一捆,这里一共有多少根小棒 ?(黑板贴出十根十根
扎好的100根小棒。)
你怎么看出来的(有10个十,10个十是100。)
(板书:10个十是100。)
小结:10个十是100。这句话还能怎样说?
学生自主回答:
100里面有10个十;5个二十是100;2个五十是100……
三、当堂达标:自主练习第3题。























课堂小结:
同学们,以前我们学习的是从右边数起第一位是 个位,第二位是十位,那
么今天我们学的百位在计数器上怎么表示出来的呢?
作业布置:
1、必做题:25页自主练习1、2、4题。
2、选做题:25页自主练习6、8题。
板书设计:
100以内数的认识

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
教学反思:



17




教学建议
信息窗2 摘石榴
——比较大小
教学目标:

1、在能读写100以内数的基础上对数的读写规则进行概括。
2、在将现实问题 转化为数学问题,并经历用数学符号表示数的大小关系的
过程中,正确进行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作用。


教学重点:
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

教学难点: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比较的方法。
教学准备:
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 旧知复习,新授铺垫
师生进行“数的组成”的练习。
3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多少?5个十和8个一合起来是多少?
46里面有几个十,几个一?28里面有几个十,几个一?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表现非常好,老师要带领大家一起去果园摘石榴了,大家想不想去
呢,我们要准备好了,比赛看 谁摘得多!(展示课件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情境图,看看这几个小朋友摘了多少个石榴呢, 我们
来当小裁判看谁摘的多?应该怎样比较呢,先比较谁和谁呢?
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小玉和小玲谁摘的多?
小雨和小强谁摘的多?(板书问题)
我们先来比较小玉和小玲,看谁摘的多呢?
小玉 42个 小玲 27个


18



小组交流想办法,应该如何比较42和27,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方法一:数数的时候,42在27的后面,所以42>27.
方法二:先比较十位,再比较个位,40比20大,所以42>27.
小玉比小强摘的多,我们的小裁判还真公平呢,再来帮小玉和小强比较一下吧!
小玉 42个 小强 48个
同桌合作交流,汇报结果。
方法一:数数的时候,48在42的后面,所以48>42.
方法二:先比较十位,再比较个位,40和40一样大,个位上8比2大,所以
48>42.
小强比小玉摘的多。
最后我们要找出摘得最多是谁呢?是小强。
四、当堂达标:
自主练习第1、2题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
作业布置:
1、必做题:自主练习3、4题。
2、选做题:自主练习6、8题。
板书设计:
比较大小
比较两个两位数的大小以及方法:
十位不同看( )位,十位数字大的数就大;
十位相同看( )位,个位数字大的数就大。
教学反思:





19




教学建议
信息窗3 摘南瓜
——整十数加减及一位数的减法
教学目标:

1.结合数的认识,使学生掌握整十数加减及一位数的加减。
2.巩固数的组成概念,渗透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渗透加法交换律。
3.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
熟练地进行整十数加减及相应的一位数减法的计算。
教学难点:
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的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
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几天老师带小朋友去果园摘石榴,还当了小裁判,大家都表现非常 棒,今
天老师再带着大家一起去小阳同学的菜园里去帮小阳摘南瓜,看看今天在菜园里
又会发生 什么故事呢?
二、情景展示,发现问题
我们来到了菜园里,小阳一家人都在这里摘南瓜呢, 我们先来看看他们
摘了多少个南瓜了,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展示情境图,学生观察)
生汇报:我看到了妈妈摘了30个。
我看到了爸爸摘了40个。
我看到了小阳摘了6个。
生提问:爸爸和妈妈一共摘了多少个?
妈妈和小阳一共摘了多少个?
爸爸和小阳一共摘了多少个?(板书问题)
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小朋友们的眼睛真亮啊,发现了这么多的数学问题,接下来就要看看谁更聪
明了,一起来解答刚才同学 们的问题吧!

20



爸爸和妈妈一共摘了多少个?
40+30=
我们应该怎样计算呢,开动小脑筋吧!(同桌讨论,并汇报)
方法一:我数一数,50、60、70.。
方法二:4个十加3个十得7个十,是70。
同学们的办法还真多呢,聪明的孩子再来解答这个问题吧!
妈妈和小阳一共摘了多少个?
30+6=
方法一:数一数,31、32、33、34、35、36.
方法二:3个十加6个一,得36.
还有最后一个问题,爸爸和小阳一共摘了多少个?同学们 肯定会自己解决的,
自己把算式写下来并计算。
四、当堂达标:
自主练习第1、2题。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56-50和23-3你会计算吗?课后可以讨论一下。
作业布置:
1、必做题:自主练习3、4题。
2、选做题:自主练习5题。
板书设计:

整十数加减及相应的一位数减法的计算

爸爸和妈妈一共摘了多少个? 40+30=
妈妈和小阳一共摘了多少个? 30+6=
爸爸和小阳一共摘了多少个? 40+6=
教学反思:

21



第四单元 牧童


教学内容:

认识图形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认识图形历年来小学数学的重点内容,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主要是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教学这部分内容,首先可以通过对立体图形的一个面的描述,切入对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如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相关立体图形的面。再照课本上的样子画一画,抽象出平面图形。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想一想,周围那些物体的一个面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生活中在那些地方见到过这些图形。
教学目标:
1、 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并能利用它们进行拼图、折纸等活动。
2、 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
3、 引导学生经历认识图形的过程,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4、 欣赏利用图形组 成的美丽图案,并能尝试进行设计。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意识,感悟到生活周围处
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教学难点:

在实际情境中丰富学生对图形的认识。
教学措施:
学生学习图形的 基础是他们的经验和活动,他们对图形的认识是通过操作获得的。因此,教学时教师要
组织丰富多彩的活 动,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经历体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常见的平面图形。学生的语言
交流对于发展学生 空间观念具有重要作用,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合作与交流。
课时数

1课时。




22



信息窗 认识图形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

2、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更深刻的认识各种图形并进行区别。
3、培养观察及操作能力,增强合作意识。

教学建议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
教学难点:
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种形状的卡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幅漂亮的图画,你们想看吗?
多媒体出示特意骑牛图。
教师:好看吗?你看到了什么?你想说些什么?
教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教师:我们先来看牧童骑牛图是用什么图形拼成的?你能将图中相同的图形找出来吗?分
分看。
二、合作探究,认识平面图形。
教师先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将图中的图形标记下进行分类。然 后小组长组织好小组内的同
学进行交流。
组间交流,及时抽象出几何名称,如:树干的开头是长方形、太阳的开头是圆形……
举例:看看身边的物体,什么开头是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或圆?
教师:你能利用手中的学具将这些图形画出来吗?
三、当堂达标
给下面图形涂上颜色

课堂小结: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认识了那些图形宝宝,请你和同桌交流一下。


23



作业布置:
必做题 : 39页自主练习题1、2、3 、4题
选做题 : 用本课认识的图形宝宝画一幅画,并统计出各种图形的个数。
板书设计:


牧童
—认识图形


长方形 正方形 平行四边形 三角形 圆


教学反思:








24



第五单元 绿色行动
教学内容:

100以内的加减法(—)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让学生掌握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这部分内容 既是学生学习笔算的开始,又是以
后学习三位数的加减计算及其它计算的基础,因此要使学生切实学好。 要引导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
中掌握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感。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 容是: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口算(不进位、不退位)、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进
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
教学目标:
1、 在数数的过程中认识计数单位“百”了解数位(个位、十位、百位) 的意义及顺序,能正确地读写10
0以内数,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2、组合方法、迁移法、讲授法、动手操作法
3、能用100以内的数描述身边的事物,进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感。
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参与活动的情绪,以及在情感体验等方面得到健康发展。
教学重点:

理 解 数 的 意 义,并能正确口算并计算100以内数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
10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教学措施:

创设和谐氛围,活跃课堂气氛,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在“探究新知”这一过程中,创设
了有意义的问题情境和数学活动,激励每个学生在动脑观察中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并与同伴进行交流。进而,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方法,组织学生交流计算方法,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
流中明白了算理,掌握了算法。本节课我一改往日的教学过程先出示两个例题,让学生进行试算,然后说
出自己的计算方法,这个时候学生的注意力不是太集中了,我就让学生根据这两道题再出一些题,这时候
学生的兴趣又高了起来,而且出的题也很好。给学生一个放飞思维的空间,那么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
课时数:
4课时。





25



信息窗1 100以内数的加法(不进位)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加法的含义,掌握100以内两位数加一位数、 两位数加整十数
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口算。
2、经历解决问题、探索、交流算法的过程,体现算法的多样化,培养初步的抽象、概括、推
理能力。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
联系。
4、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增强环保意识。进一步培养合作意识,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建议





















教学重点: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
学具准备:
小棒。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春天来到了。校园里的小树刚刚醒来,她们穿上了鲜亮的绿衣裳;小草也从土里偷偷
里钻出来了 ;花坛里鲜花盛开!校园里真是美极了!为了保护好这美丽的校园,我们要开展一
次绿色行动。
二、新课学习
活动一
师:小朋友,你想参加“校园护绿”行动吗?你知道行动中要做些什么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浇花、挂牌。
活动二
教师出示情景图,引导学生观察图
师:根据情景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学生可能提出很多问题,教师对学生加以表扬,对 提出的问题加以总结,然后从易到难,根据
本节教学目标加以解决。

26



如:亮亮和东东一共浇了多少棵花?
先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26+3=□(个)
再引导学生探讨算法,学生可能有多种算法,只要合理就要加以表扬。
及时达标: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这两道题吗?
21+8= 4+53=
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一道题竟能想出这么多的计算方法,你能把你最喜欢的计算方法 介绍
给大家吗?你为什么喜欢这种算法?
(针对学生表现情况,即时表扬或奖励)
亮亮和东东一共浇了多少棵花?这个问题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已经解决了这些问题,你还想
解决哪个
生:我想知道“亮亮和芳芳一共浇了多少棵花?”。
师:怎样才能知道“一共浇了多少棵花?”呢?
列出算式: 26+30=□(棵) 或30+26=□(棵)
师:你知道怎样计算吗?请把你的计算方法在小组内交流交流!(生交流,师适时进行指导)
师:谁愿意把你的计算方法说给大家听?
(1) 26+30=56(2)十个十个的数26、36、46、56小练习:
小练习:小朋友,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这两道题吗?
45+30= 10+36=
谁愿意把你的计算结果说给大家听?你是怎样算的?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下列问题:
当堂达标:
24+3= 52+3= 46+2= 36+3=
24+30= 52+30= 46+20= 36+30=
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作业布置:
必做题 : 43页自主练习题1、2、3 、4题
选做题:45页第7题。
板书设计:

27



100以内数的加法(不进位)、
亮亮和东东一共浇了多少棵花? 亮亮和芳芳一共浇了多少棵花?
26+3=29(棵) 26+30=56(棵)

教学反思:






信息窗2 100以内数的加法(进位)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加法的含义,掌握100以内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口算方
法。
2、
经历解决问题、探索、交流算法的过程,体现算法的多样化,培养初步的抽象、概括、推
理能力。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
联系。
教学重点:
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
教学难点

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算理的理解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进行环保教育。
1、认真观察情境图,看图中的小朋友在做什么?
2、环保教育:你看我们学校周围的环境怎样?如果想要周围的环境更好,那么我们是不是应

28



该做点保护环境的事情啊?
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再来观察情境图,你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哪些问题?
2、学生提问:一班一共要挂多少个牌子?
二班一共要挂多少个牌子?
3、我们先来解决“一班一共要挂多少个牌子?”这个问题好吗?
4、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知道什么?打算如何解决?
怎样列式?为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7+6=
看一看想一想27+6=与前几天学的26+3=有什么不同?(个位满10了)
像这样的题目该怎样计算哪?
(1)独立思考。
(2)如有困难也可以用学具摆一摆、算一算。
(3)然后把自己的想法向组内的伙伴介绍一下。
(4)组间交流,师板书不同的方法,并解释自己喜欢此法的理由。(学生进行自我优化)
5 、学生们自己解决问题2:二班一共要挂多少个牌子?: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做一做,同桌进
行交流。
及时达标:
课本47页自主练习1.
当堂达标:

29



48+7= 56+6= 38+8= 25+5=
64+7= 73+9= 35+6= 48+5=
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要注意什么?
作业布置:
必做题:47页自主练习2、3、4、5
选做题:48页第7题。
板书设计:


10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
一班一共要挂多少个牌子? 二班一共要挂多少个牌子?
27+6=33(个) 22+8=30(个)(满10进1)

教学反思








30



信息窗3 100以内数的减法(不退位)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几(少几)”的意义。
2、在 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不退位)的口算方法,
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 题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
整十数
(不退位)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几(少几)”的意义。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正方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 我们共同学习了校园护绿,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从小要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绿色
环保,从现在做起,从我 做起。我们还学会了100以内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口
算方法。
二、复习旧知识:
口算下列各题,看谁算得快、算得准。
20+5= 62+6= 66+3= 50+40=
5+65= 48+7= 4+64= 43+50=
三、学习新知识
师:同 学们,你们在校学习生活已经一学期多了,在这一学期多的时间里,有谁在校内或校外
主动捡拾过垃圾?
生:(举手)
师:及时表扬,并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情景图,看图中的小朋友正在干什么,并 鼓励学生大胆提
出问题。
师:刚才通过看图我们知道,小朋友们正在捡拾废弃物,保护环境 。通过看图,同学们能提出
什么数学问题呢?

31



生:一班和二班一共捡了多少个易拉罐?
二班和三班一共捡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师 :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好,同学们看一看,你们提的这些问题都是加法算式,那么同
学们能不能提一个减 法算式吗?
生:二班比一班多捡了多少个易拉罐?
三班捡的易拉罐比矿泉水瓶少多少个?
三班比一班少见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三班比二班多捡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真好,你们真棒。
师:哪位小朋友能列出算式呢?二班比一班多捡了多少个易拉罐?
学生说教师列在黑板上: 15-10=□(个)
并表扬列出算式的学生。
师:哪位小朋友能计算出结果呢?
教师引导通过摆一摆、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等,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只要合
理 就加以表扬。
然后,教师板书:15-10=5(个)
解决第二个问题:三班捡的易拉罐比矿泉水瓶少多少个?
小组合作、交流,
最后学生回答:28-6=22(个)
给回答正确地同学给予表扬。
解决第三个问题:三班比一班少捡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小组讨论,交流最终得出结论:45-20=25(个)
同学们看一看这道题和前两个题有什么区别?
生:前两个题都是两位数减一位数,这道题是两位数减整十数。
让同学们用小棒摆一摆,最终得出,40-20=20,20+5=25
及时达标:
65-3= 54-2= 32-2= 45-4=
56-3= 76-4= 85-4= 98-7=
当堂达标:
49-40= 63-60= 65-40= 76-30=

32



59-20= 85-40= 57-20= 54-20=
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布置:
必做题:45页自主练习1、2、3、4
选做题:51页第7题。
板书设计

100以内数的减法(不退位)
三班捡的易拉罐比矿泉水瓶少多少个? 二班比一班少捡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28-6=22(个) 45-20=25(个)
教学反思










33



信息窗4 100以内数的减法(退位)
教学目标:
1、探索两位数减一位数 (退位)的口算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口算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 前几节课我们做了很多环保的事情,那么今天老师就带领同学们去参观一下绿色
家园图画展,你们想不想 不想去看一看啊?
出示情境图:仔细观察这幅图,从图中你能发现什么?
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师:看,这是我们一年级三个班的画展,你们从中发现了什么信息?
生1:我知道一年级一班展出9幅画,一年级二班展出30幅画,一年级三班展出38幅画。
2、二年级来了8人,三年级来了24人。
2.师:咱小朋友得出了这么多信息,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个数学问题吗?
生: 一年级和二年级一共展出多少幅画?
师:怎样列式:
生:9+30=
谁能提个用减法解决的问题?
生1:二年级比一年级多展出多少幅画?
师:(师出示问题)怎样列式?
30-9=
生2:二年级比三年级少来了多少个人?
师出示问题,算式。24-8=

34



3:小朋友的脑子真灵,提出了这么多问题。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师板书:30-9=
师:30-9=
怎样算?先请小朋友自己动脑筋想一想,如果有困难,可以请小棒帮忙。比比 哪个小朋友想得
最快,开始!
(学生独立思考,操作小棒,老师巡视)
师:这么多小朋友想好办法了,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互相交流,老师巡视了解学生情况,然后汇报。)
生1,1捆是10根,三捆就是3 0根,先用10根小棒减去9根是1根,再用20根加上1根就
是21根,
生2:我用30根减去10根是20根,再用20根加上1根就是21根。
同学们的方法都很不错,你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计算,
及时达标:
20-6= 40-8= 30-7= 50-8=
60-5= 80-4= 90-5= 60-7=
30-8= 50-9= 70-3= 40-2=
师:那么24-8怎样算?
小组讨论交流,最后得出答案。
生1:我 是先一根一根数出24根小棒,然后又数出8根,拿走,最后把剩下的小棒数了数是几
根。大家听明白了 吗?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问:你为什么要一根一根数24,老师说过一捆是10根,只需要数出2捆 ,再数出4根,就
是24根。
生1:谢谢!
师:这个小朋友用的是数的方法。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2:这是24根小棒(2捆4根) 要去掉8根。我先去掉这4根,然后从这一捆中再去掉4根,
剩下16根。小朋友听明白了吗?有什么问 题吗?
师:噢!你是先从24里去掉4,再去掉4,剩下16根。(边说边板书:24-4=202 0-4=16)
这个方法行吗?
生:行。
师:你还有不同想法,来。

35



生3:这是24根小棒。我从这一捆里去掉8根, 剩下2根和这4根,合起来就是16。小朋友
有什么问题吗?
生问:你为什么从这一捆里去掉8根呢?
生3:因为单根的不够8,所以我从一捆里拿走8根。
师小结并板书:24–8=16
师:小朋友,用了这么多种方法,得出24-8=16。以后做题时,喜欢用哪种方法就用那种方法。
当堂达标:
60-6= 23-4= 50-2= 54-8=
70-5= 64-6= 80-2= 35-6=
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作业布置:
必做题:53页自主练习1、2、3、4、5。
选做题:54页第6题。
板书设计

100以内数的减法(退位)
二年级比一年级多展出多少幅画? 二年级比三年级少来了多少人?
30-9=21(幅) 24-8=16(人)
教学反思





36



第六单元 小小存钱罐
——人民币的认识
教学内容:
人民币的认识。

教材分析:
青 岛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小小存钱罐—人民币的认识》教材主要让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认 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和它们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人民币计算。
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 过购物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
道爱护人民币

教学重点:
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及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
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具准备:
1元、1角、1分人民币。
教学措施:
本单元内容生活性很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和钱打交道,但是具体到元、角、 分的转换运算学生还没
有清晰地认识。基于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教师应多创造情境重点讲解元、角、分的 简单计算。通过当堂达
标、自主练习、同步训练、单元检测题等措施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检测。
课时安排:
2课时。










37





信息窗1
—人民币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认识人民币,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2、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向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和合理使用人民币的教育。
教学建议





















教学重点:
认识人民币,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认识人民币,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具准备:
人民币,纸片。
教学过程:
活动一:引入。
师 :请大家看屏幕,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一个小姑娘(小华)拿一枚一元的硬
币投到存钱罐里 )
师:你知道我国的钱叫什么吗?
学生看主题图,然后发表自己的想法。
板书课题:人民币的认识
活动二、解决问题 怎么数?
师:听听小华还说了什么?
课件:“我想数数存钱罐里有多少钱,大家说我应该怎么数呢?”
师:快来一起整理一下吧。
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
师:大家所想的数钱方法还真多,我们来看第三种方法:元、角、分就是人民币的单位。
认识人民币
师:除了存钱罐里的这些钱,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那些面值的人民币?
人民币的兑换。
师:听听小华又说了什么?

38



“我们这里乘坐无人售票公交车的票价是1元,可是我只带了成角的钱,大家 说我该怎么办
呢?”学生一起解决问题。
小结:1元等于10角,5元是多少角?80角是多少元?
及时达标:
1元 = ( ) 角 1角 = ( ) 分
5元 = ( ) 角 3角 = ( ) 分
师:拿起一张1角的纸币或者硬币,谁能拿出和我一样多的人民币?
师:现在大家能准确地数出存钱罐里到底有多少钱了吗?快点来数一数吧!
活动三:实践
出示文具超市(橡皮3角、铅笔4角、练习本3角5分、笔记本7角,铅笔盒2元)
(1)1元钱能买哪些东西?要找回多少钱?
(2)我有5角钱,能正好买些什么呢?
2、买东西
你能拿出正好的钱吗?(根据屏幕上商品的价格,学生拿出正好的钱)
当堂达标:
1、7元 = ( ) 角 2元8角 = ( ) 元
50角 = ( ) 元 16角 =( )元( )角
2、一本练习本1元钱,一支铅笔5角钱,买一个本和一支笔共花( )角钱。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认为钱有什么用途?
作业布置:
必做题:58页自主练习1、2、3、4、5题。
选做题:59页自主练习6题。
板书设计:
小小存钱罐
——人民币的认识
1 角 = 10 分
1 元 = 10 角
教学反思:

39




信息窗2 小小存钱罐

购买文体用品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计算简单的人民币加减法,掌握计算的方法。
2、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中的 问题,体验人民币在生活中的作用,养成
合理使用人民币的意识。
教学重点:
能正确计算简单的人民币加减法,掌握计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计算简单的人民币加减法,掌握计算的方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
纸片。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师:今天我们一起去小小文具店看看,但是只有答对门上的题才能进去,我们试
试吧!
【课件出示:1元=()角 10分=()角
( )角=6元 7元5角=( )角
24角=( )元 9元=( )角】
活动一
师:大家完成 得真棒,我们快进去瞧悄吧!【可件出示问题商店的图片(教科书
第60页情景图)】
师:店里有什么呢,你知道哪些商品的价钱?
师:你想买哪些物品,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买一个铅笔盒和一支铅笔应付多少钱?
拿20元买一个铅笔盒和一袋彩笔够吗?
用1元钱买一块橡皮,还剩多少钱?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

40



小组由代表说出解决的办法,可以把单位换算成是一样的了, 比如,把1元换成
10角,再用10角减去橡皮8角就能很快的算出还剩的钱。
活动二:
师:我们看看谁来了?(课件播放:凯蒂猫手拿5元钱,说:“我买一块橡皮。”)
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师:(板书问题)请你自己先试着做做,再把你的方法同小组成员交流一下。
师:请把你的方法说给大家听听?
师:如果你有1张2元钱,你想买什么,需要考虑什么问题?
师:请你独立把自己的问题解决出来。
师:谁能把自己做的题给大家说说?
活动三:
师:现在,我们一起做个“小小售货员”的游戏,请同学们从学具袋中拿出标有价< br>钱的实物图片和人民币图片。小组成员轮了当售货员,其他同学当顾客,看看看
看那位售货员收的 钱和找出的钱最正确。
当堂达标:
小猴买水果
小猴有15元,
(1) 如果想全部花完,可以买那几样水果?
(2) 如果想使买的水果种类最多,可以买哪几种水果?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呢?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作业布置:
必做题 61页自主练习1、2、3题。
选做题 61页自主练习4题和课外实践。
板书设计:
小小存钱罐
——购买文体用品

6 角 + 7 角 = (1)元 (3)角 ( 6角+7角=13角 )
1 元 – 8 角 = (2)角 (1元=10角)

教学反思:


41



第七单元 大海边
——100以内数的加减法(二)

教学内容:
100以内数的加减法(二)
教材分析: < br>本单元是在学生掌握了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这部分内容既是学习笔算的< br>开始,又是以后学习三位数的加减计算的基础,因此,要引导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其计算< br>方法,为后继学习打好基础。

单元教学目标:
1.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 ,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和笔算方法;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
位、不退位)和笔算两位数 加减两位数;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进行加减混合运算。
2.经历探索100以内数的加减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算法的多样性;感受计算过程的合理性。 < br>3.
在现实生活中,能发现、提出并解决100以内数的加减计算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初步学会 交流解决
问题的过程和结果,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不进位、不退位)和笔算。

教学难点:
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进位和退位)。

教学措施:
根据一年级小学生的 年龄特点,如学生熟悉的换回生活,动物世界,手工劳动等,学习本单元让学生充分
运用小棒,计数器等 学具进行直观操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理解算理掌握算法,让
学生通过随堂练习、 基础训练、单元达标检测等形式来检测本单元知识的掌握。
课时安排:
5课时。




42



信息窗1 赶海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体 会算法多样化。
3、在用计数器、小棒解释结果的过程中学习用竖式计算的方法,拓 宽数的
计算的认识渠道。
4、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建议





















教学重点:
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2、学习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方法。
教学难点:
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方法。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教学挂图、气球图片、三角形学具图片、计数器、 小棒。
学具准备:

计数器、 小棒。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激发兴趣
同学们,我们上周五一起去挖蛤蜊,玩的开心吗?老师给同学们录像了呢,
你想看吗?(录像)
师:同学们的收获课真多呀,在对话中,蹭着许多数学信息,你找到了吗?
生1:小红捉了12只虾,小林捉了26只虾
生2:小文捉了11只螃蟹,小丽捉了23只
师:同学们找到这么多数学信息,你能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一共捉了多少只虾?一共捉了多少只螃蟹?……
二、自主探究 解决问题
1、口算
师:我们这节课解决这两个问题,其他的问题我们留在问题口袋当中以后再来解
决。
师:我们先来看第一题,谁来列式?你为什么这样列式?
会算吗?怎样算的?
生1:2 + 6 = 8,10 + 20 = 30,12 + 26 = 38。
生2:26 + 10 = 36 36 + 2 = 38
2、动手操作 < br>师:同学们用口算得出26+12=38,算的对吗?我们可以用手中的学具来验证一下。
首先自 己来摆,然后先祖之间互相交流。

43



(小组交流)
师:谁来把你们小组的方法展示一下?

摆小棒
先摆出26,是由 2个十和6个一组成,再摆出12根小棒,是由1个十和2
个一组成。先把单根的小棒合起来,有8根, 再把整捆的合起来一共是3捆,所
以12加26得38。
师:说的真好,那些同学也是这样摆的?再来说一说。(课件演示摆小棒)
师:除了摆小棒的方法,还可以使用计数器,谁想到这里来拨一拨?
拨计数器
先在 计数器上拨出26,再在十位上拨上1个珠子,表示加上1个10,在个
位上拨上2个珠子,表示加上2 个1。和起来就是38。
师:谁还会说?(课件演示拨计数器)
3、竖式计算 < br>师:今天老师介绍一种新的方法,用竖式计算。既然是竖式计算,那肯定是竖着
写的,写错了没关 系,大胆的在答题纸上写一写吧!
师:同学们太聪明了,自己就写出了你的竖式,谁写的最正确呢?来 看看老师是
怎么写的。请你一起来书空。
师:你会写了吗?来说一说吧,(课件演示)谁写对了?请你在下面再写一个正
对的竖式吧!
师:我们今天一起学习了100以内两位数加法(不进位)的口算和笔算,谁能说
一说,我们在 写用竖式计算的时候,要注意哪些问题?
(用竖式计算,相同数位要对齐)多说
及时练习
帮助小兔子找萝卜
27+11= 41+35= 用喜欢的方法计算
当堂达标:
课本自主练习2题。
课堂小结:
想一想,这节课同学们学会了什么?
作业布置:

必做题:65页自主练习1、2、3、4、5题。
选做题:66页7,8,9题及67页的聪明小屋。
板书设计:
12+26=38(只)
1 2
+ 2 6
3 8
教学反思:




44



信息窗2 摆贝壳——
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 的计算
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使学生在多样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与创造。
3、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建议





















教学重点:
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口算和笔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会解决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笔算方法。
教具准备:
情境图、计数器、小棒。
学具准备:
计数器、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海水退潮以后,小朋友来到大海边 ,不仅捉螃蟹捉虾,还进行了其
它有趣的活动,他们又在干什么呢?
2、(出示情境图)引 导学生回答:小朋友们在沙滩上用贝壳摆了漂亮的图案,
摆了轮船、小帆船、海鸥。
3、问:你发现有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
( 1 )摆轮船比摆帆船多用几个贝壳?
(2)摆海鸥比摆帆船少用几个贝壳?
(3)摆轮船比摆海鸥多用几个贝壳?
(4)摆海鸥和摆帆船一共用多少个贝壳?
(5)摆轮船和摆帆船一共用多少个贝壳?
(6)摆轮船和摆海鸥一共用多少个贝壳?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探究摆轮船比摆帆船多用多少个贝壳?
( 1 )探究学习:
①问:求摆轮船比摆帆船多用几个贝壳,怎样列式?
板书: 47-32=

45



②小结:求摆轮船比摆帆船多用几个贝壳?就是求47比32多多少?
①猜想: 47减32得多少?
②验证: 47减32到底得多少呢?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学具来摆一摆;
③组内交流。
( 2 )全班交流:

①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a 口算:47-30=17 17-2=15
b 口算:40-30=10 7-2=5 10+5=15

c 用竖式算:
②教师小结:
a.把32分成30和2,先减去30,再减去2。
b.把47分成40和7, 32分成30和2,先从40里去掉30,再从7 里去掉
2,再把两次剩下的合起来。
c. (结合计数器)问: 在用竖式计算的时候,4-3是什么意思? 7-2 呢?
( 3 )概括:小朋友们想出了这么多的办法求出47-32=15,这些方法,你喜欢
哪一种?
2、探究“摆海鸥比摆帆船少用几个贝壳?”“摆轮船比摆海鸥多用几个贝
壳? ”两个问题一起探究,学习步骤同上。
3、总结概括(利用板书)
( 1 )通过上面的学习,你能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
( 2 )仔细观察每个算式中的3个数,你又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
a.在用竖式计算时,相同数位对齐。
b.个位数减个位数,十位数减十位数。
三、当堂达标:
小鸟送信。
①尝试解决问题(连线)
②解释(说思路)

1 5 6 5 4 6 2 3 3 8

46



+1 2 -3 2 -1 5 +1 0 -1 1


27 31 33
课堂小结:
学生对竖式已经有一定理解,做起题来比较顺利,但要注意一点:
相同数位要对齐。
作业布置:
必做题:70页自主练习1、2、3、4、5题。
选做题:71页自主练习6题及聪明小屋。
板书设计:
摆贝壳
47—32=15(个)
4 7
— 3 2
1 5
教学反思:











47



信息窗3 参观水族馆
——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教学目标:

1、 通过信息窗提供的信息让学生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在理解的基础上掌
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计算 方法。
2、 让学生通过小组和全班同学的交流、合作,体验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
加法计 算方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3、 让学生通过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这一过程,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充分
体验解决数学问题的成功喜悦,增强对学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教学建议





















教学重点:
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
教学具准备:
计数器,小棒。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由“参观水族馆”的话题引入。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去水族馆参观,你们想去吗? 有几个小朋友
也在参观水族馆,我们和他们一看去吧!
师:(课件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上都有什么?你想知道什么?
生1:左边的鱼缸一共有多少条鱼?
2:右边的鱼缸一共有多少条鱼?
3:左边的鱼缸比右边的鱼缸里的鱼少几条?
4:右边的鱼缸比左边的鱼缸里的鱼多几条?
5:红鱼比黄鱼少几条?
6:黄鱼比蓝鱼少几条?
二、合作探究、及时达标 (一)、师:我们先来解决“左边的鱼缸一共有多少条鱼?”这个问题吧!
这个问题可以怎样解决呢 ?
生:可以这样列式:14+28=
师:14+28怎样计算呢?请小朋友在小组中商量一下。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各小组派代表
组一:口算

48



组二: 列竖式
组三:4+8=12,10+20=30,12+30=42。
组四:用计数器
师:刚才同学们研究出了这么多的算法,真了不起!你们喜欢那种方法来计
算呢?为什么?
学生举手发言,说出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并说明理由,并在教师指导下选
择自己喜欢的方法。
(二)、自主探索、及时达标
师:我们有了好方法,一定会把问题解决的又快又好的。来看“ 右边鱼缸里
一共多少条鱼”这个问题吧!
师:谁能说说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生:23+27=
师:该怎样计算呢?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在练习本上计算
生交流:……
师:你们计算的这么好,能不能告诉同学们,你觉得在竖式计算的时候应该
注意什么?
生:写的时候各个数位要对齐,计算的时候先从个位加起,满十在前一位加
一。
师补充:“进一”时要在前一位右下角写上一个小“1”,防止加的时候漏掉
了。
师:观察一下,咱们今天学到的加法计算和前面的加法计算有什么不同?
学生:以前学的加法都是个位和个位的数加起来都不超过十,今天学的都够
十了…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三、当堂达标
1、列竖式计算
4 6 3 5 5 7 3 6
+2 9 +4 5 +1 8 +2 7

3、火眼金晶判对错
5 6 3 8 2 4
+2 7 +2 2 +6 5
7 3 5 0 9 9
课堂小结:
本节课是本单元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个位

49



满十向十位“进一”的意义。
作业布置:
必做题:74页自主练习3、4、6、8、9题。
选做题:75页自主练习7题。
板书设计:
参观水族馆
14+28=42(条)
1 4
+2 8
4 2
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教学反思:








50



信息窗4 参观标本馆

——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笔算)
教学目标:
通过信息窗提供的信息让学生提出并解决 数学问题,在理解的基
础上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的计算方法。
教学建议





















教学重点:
学会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学会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的笔算方法.
教学具准备:
计数器、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去参观标本馆好吗?
2、通过观察画面,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根据画面可能提出的问题:
鱼类比虾类标本多几种?
虾类比贝类标本少几种?
师:小朋友真棒,能提出这么多数学问题,我们先来解决鱼类比虾类标本多
几种?
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探究算法
小组合作交流
全班交流。可能出现的方法:摆小棒,用计数器算,
用竖式算。
(师板书) 72-56=16(种)
7 2
-5 6
1 6
二、自主探索,及时达标
1、你能自己解决这虾类比贝类标本少几种个问题吗?
2、把你的想法在小组中交流一下
3、哪个小组来交流一下
让生板书竖式。总结出: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十再减。
学生进行独立探索。
再讨论交流中,能探索出多种算法,也培养了合作意识,并能清晰、条理的
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


51



强调用竖式计算时,相同数位对 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
在个位上加十再减。

三、当堂达标
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
42+19 50-38 64-46
55-26 91-62 70-35
34+12 29+8 62+26
列竖式计算
8 3 6 8 4 3 3 4 6 0
-4 7 -1 1 -2 8 - 1 9 - 2 4

课堂小结:

本节课是本单元的难点,要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算理, 在经过教师的讲解
来学习本课知识。
作业布置:
必做题:78页自主练习2、5、6、7、8题。
选做题:79页自主练习9、10题。
板书设计
参观标本馆
72-56=16(种)
7 2
-5 6
1 6
教学反思:








52





信息窗5 买纪念品
—两位数的 连加 连减 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
2、能从情景图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学建议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知识。
教学难点:
探索并掌握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知识。
教具准备:情境图。
学具准备:无。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由“纪念品”的话题引入 < br>师:同学们,我们前面已经参观了各种展览和管区。妈妈决定带小红买几种纪念
品带回去,他们出 现了一点小问题,我们一起帮帮他们好吗?
二、讲授新课
1、观察信息
(出示信息窗口5)我们先一起看看都有那几种标本?
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说出每种标本的价钱。
2、提出问题
小组合作。回答下面问题;
妈妈想买什么标本?
拿多少钱去买?
大约还剩多少元钱呢?估计一下,
还剩多少元应该怎样计算的?
3、全班交流
师:哪个组员一说一说你们是怎样解答的?
学生可能出现:
50-13=37(元)
37-17=20(元)
13+17=30(元)
50-30=20(元)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怎样进行解决
小组再次合作
全班交流
先板书算式
师:这些算式你觉得熟悉吗?
有连减,加减混合算式
师:这些算式中先算什么?怎样列竖式?
引导学生说一说每一步求得是什么?为什么要先算?能否将你们的两个算式组
成一个算式,


53



4、如果给你50元钱,你想要买哪些物品?还剩多少元钱?
5、举例连加算式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6、及时达标
36-27+14 60-12-37
56+24-15 64-15-6
4+50+32 62-35-5
三、当堂达标
课本第3题解决问题
文具店里有80支铅笔,上午卖了23枝,下午卖了27枝。还剩多少枝?
□○□○□=□(


第5题火箭金晶判对错
73-18-26=29
7 3
-1 8
5 5
-2 6
2 9
85-57+24=62
8 5
-5 7
3 8
+2 4
6 2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明白两步计算的算理,并学会用竖式。
作业布置:
必做题:81页自主练习1、2、4、6、7题。
选做题:83页自主练习8、9、10题。
板书设计:
买纪念品
—两位数的 连加 连减 加减混合运算

50-13-17=20 13+17=30
50-30=20
教学反思:




54



第八单元 阿福的新衣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教科 书第七单元信息窗口一的内容,通过阿福在做新衣的过程中遇到的有关问题,引发学生的
好奇心,使学生 在探索的过程中明确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并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学习用厘米做单位
进行测量。信 息窗口二通过测量时师徒意见的不同,引出对厘米和米之间关系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在 实践活动中,体会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含义,知道1米=100厘米,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能恰
当 地选择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2、结合生活实际、经历不同的方式测量物体。
3、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知道厘米在生活中的作用。
4、初步学会估 测物体的长度,并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实际长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在具体的测量 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后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厘米、米的认识

教学难点:
建立长度的观念
教学措施:
通过故事引入本节课的内容,引导 学生产生思考,明确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然后借助学生有的生活经
验,引导学生认识厘米。
教具
:尺子,课件
课时:
3课时








55



阿福的新衣——厘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知道厘米在生活中的作用。 2、初步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并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实际长度,培养学生的空
间观念和动手操作 能力。
教学建议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正确 的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
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 :
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正确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正确地用刻度尺量物体
的长度。
教具
:直尺 1厘米的小棒 几厘米的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1、引导学生看图讲故事,老师完整故事内容:
师:谁想把故事内容讲给大家听?
师:看得仔细,讲得精彩,请坐。小徒弟很是纳闷。是呀,这是怎么回事呢?
2、讨论要解决的问题:
师:有的同学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谁想说给大家听?
师:那么怎样做才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3、认识直尺:(拿出自己准备好的直尺)
师:你们用的小直尺是尺子中的一种,来看看你的尺子上都有什么?
看尺子的最左端这些数是从几开始的?在尺子上0表示起点。(板书:0起点)
小竖线: 师 :大家都来看这些竖线有什么不同吗?这些长短不一样的小竖线都叫刻度线。
(板书并读:刻度线)请看 这些长刻度线,规定每相邻两条长刻度线间是1大格。指指你直
尺上的1大格。
cm: 学生找不到的:看老师的直尺上有两个字母。
师:cm表示厘米,(板书:厘米)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厘米。(板书:
厘米的认识)
二、认识1厘米,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
1、猜1厘米长:
师:同学们,猜猜看1厘米有多长呀?
师:这个小朋友在直尺上找1厘米,大家都来试着找找看?

56



2、找直尺上的1厘米:
师:那么1厘米到底有多长呢?能在直尺上试着找找1厘米吗?
师:从0到1。
3、比划直尺上的1厘米:
师:对照尺子比划一下,举起来
4、借助小棒比划、感觉1厘米:
师:为了让同学们比得更准确些,老师为你准备了1厘米的 小棒。来借助小棒再来比划
一下;来用另一只手也来试一试?请轻轻地放下小棒。来闭上眼睛,想想1厘 米有多长呀?
能用手势直接比划1厘米长吗?通过摸、想、比划,你感觉1厘米怎么样?
5、生活举例:
(1)(师举小手指)老师小手指的宽度、(举打火机)这枚打火机的厚度。
(2)每组桌面上有一个信封,听要求:请组长把里面的东西倒在桌面上,小组成员合作
找出大 约是1厘米的物体放在一起。比比哪组合作的好、找的准。(教师巡视)
(3)谁想代表你组来说一说?那组有补充?
师:你能再想几个例子吗?
6、找直尺上其它的1厘米:
从1到2这1大格的长度也是1厘米。3到4这大格也是1厘米













教学建议












三、认识几厘米:
1、认识几厘米,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几大格就是几厘米:
师: 1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那从0刻度线到2刻度线的长度呢?
师:刚才大家认识了1厘米,知到了2厘米长,你知道4厘米有多长吗?
生:因为有4个大格。
师:有不同的找法吗? 或问:(从几到几的长度也是4厘米?)
师:你还能找出另外一些长度吗?
四、估计、测量物体的长:
1、估计、测量小棒的长:
师:拿起这根红色小棒,想着1厘米长,用眼观察它大约长多少厘米?比比谁的眼力好。

2、测量自己的一拃:
师:你的一拃有多长呢?用直尺测量一下。(老师巡视指导)谁想说说?




五、当堂达标
量一量: ( )cm

57




( )cm
( )cm ( )cm ( )cm
( )cm

( )cm





























六、总结评价:
孩子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七、作业布置:
课本95页,必做题:1、2、4、题 选做题:3
板书设计
阿福做上衣
长度单位:厘米
测量物体的长度通常用尺子
厘米用字母cm表示
教学反思













信息窗2—阿福做长袍

58




—厘米和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 的长度观念,学会用米估测日常生活中
常见物体的长度,通过动手操作知道1米=100厘米。
2﹑结合实际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激发学习数学 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米”,并会用米做单位量一段距离。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难点
:认识长度单位“米”,并会用米做单位量一段距离。知道:1米=100厘米
教具:米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上次徒弟为阿福改好了上衣,他很满意。今天他又来了,你有什么问题吗?
二﹑认识米,建立1米的实际概念
师:“米”也是用来测量物体的长短的,它是比厘米更大的 一个长度测量单位,“米”也
可以用m表示,那么1米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感受一下吧!
请大家合作:量出1米的长度
1、 仔细观察一下是多少厘米? 讨论:1米=100厘米
2、 让学生找一找我们的周围有那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呢?
三、用米测量和估测
1、 指名学生估测:教室的长度 黑板的长度 课桌的长度 凳子的长度
2、 实际测量长度,交流测量方法
3、 教师画一条线段,先估测再测量
四、解决实际问题
1、出示断尺:“0”刻度磨损的尺子,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
2、利用断尺画一条长4厘米的线段
五、解决开放性问题
一张床长2( ) 一枝冰糕长12( )
小明的鞋子长23( ) 一棵大树高5( )
一列火车长75( ) 一座楼高20( )
一本练习本大约长( )厘米 教室的门高大约是( )米

59




六、当堂达标

1、你知道黑板的长吗?先估计一下,再量出来。
黑板的长是( )米( )厘米
2、 教室的高大约有( )米
教室的长大约有( )米
教室的宽大约有( )米

七、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八、作业布置:
课本98页,必做题:1、2、题
选做题:3题
板书设计
: 阿福的长袍
1米=100厘米
教学反思












60



第九单元 我换牙了
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学会用分一分、排一排 、数一数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
2、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 表,会看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
单的问题。
3、在与 同伴合作统计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感受生活中统计的作用,产生统计的
兴趣。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的编写特点:一是素材的选取突出现实性。小学生正值换牙 期,这是发生在每个学生身上而
且学生很关心的事情,但是学生换牙的时间和同一时间换牙的颗数是不同 的。这样的素材有利于激发学
生统计的欲望,体现统计的必要性。二是强调学生对统计全过程的体验。
该信息窗呈现了许多小朋友关心换牙的情境,通过对话提出“换了3颗牙有多少人”的问题引发学生统< br>计的欲望。由“你说我讲”的系列安排,让学生参与到搜集数据、整理数据、涂统计图、填统计表、分析问题,做出判断的全过程。自主练习第2题中统计参加各项体育活动的人数,加强体验分类整理数据
的具体方法,有利于学生对分类统计的理解。
教学重点:掌握统计及整理的方法,能够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简单分析。
教学难点:能够对调查的事件作出合理的推断。

教学措施:

1、注重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统计过程。
2、运用以小组合作为主的学习方式,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3、单元评价要注重学习过程及学生情感态度的评价。
课时安排:
1课时





61





我换牙了——统计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经历并初步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会用分类数数的 方法将数据整理成
简单的条形统计图,统计表;
2.初步感受统计的思想和方法,感受统计和生活的联系,从而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统计整理的方法,能够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并能对调查的事件
作出合理的推断。
教学具准备:
学生课间活动录像片段,课件,统计图、统计表、课本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观看游戏录相,调查换牙情况。
师生观看录相。
录 相:学生在操场上做各种游戏,笑得开心,画面最后定在一个缺牙孩子的笑脸上。(配
音:下课了,孩子 们都高兴来到了操场上,有的在跳绳,有的在转呼啦圈,还有的在……
真有意思!)
师:他们玩得真高兴!刚才看录相时,我发现有几个小朋友在笑,你在笑什么?
生:他的牙掉了,留下了一个空空的洞。
师:其实,这没什么好笑的,因为每个小朋友都要掉牙,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
小朋友的牙齿叫做乳牙,一共有20颗,小朋友到6岁的时候,乳牙就要开始掉 落,然后
又会重新长出新的牙齿,这个阶段叫做换牙。小朋友们,你们换牙了吗?开始换牙的孩
子举起手来!
生纷纷举手示意自己换过牙。
师:我知道我们的小朋友很多都已经开始换牙 了,课前我也让同学们和家长一起数了
自己换牙的数目,那么,你换了几颗牙?
生:3颗、2颗、4颗……












62



师: 同学们有的换2颗牙,有的换3颗牙,还有的换的更多,如果我想了解咱们全班同
学换2颗牙的有多少人 ,换3颗4颗的分别有多少人,有什么好的办法吗?先动脑思考,
再在小组内讨论一下。 生:“可以举手”、 “让所有掉两颗牙的站在一起”、“把
自己换了几颗牙写在纸上”……
师:“同学们的主意真多,说得都很好。老师也认为只要对全班同学进行调查,就可
以得到大家换牙的信 息。那我们就来调查一下吧!你们说我们今天要调查的是什么呢?”
生:“调查每个同学掉了几颗牙的人数。”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师:“好!老师把调查的任务交给各组的小朋友。现在,先请组长带领组员商量调查
的方法. 生讨论后汇报:“我们组想用举手的方法。”“我们喜欢站起来表示。”
师:现在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调查本组同学的换牙情况,并要做好调查
记录。
师:调查时一定要注意调查情况要准确。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统计活动……
三、汇报总结

师:谁愿意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的调查结果。请说清楚你是怎样 调查,又是用什
么方法记录的?抽生展示统计图和表格(展示各小组使用的统计图或者统计表,小组选< br>派代表说明图意,方法可以不拘一格,根据实际使用方法进行说明,此举一例:图中的
每一个小格 代表1个人,换几颗牙的有几人就选择几个小格,具体的记录方法,自己小
组商定。)
师:其它小组还有用不同的记录和调查方法吗?
师:这些是统计图,这些是统计表,刚才我们大家所做的调查和整理的方法在数学上
叫做统计。(板书)
四、及时练习

师:同学们今天表现都非常出色,想出了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 ,为了奖励大家,
我准备三种颜色的彩纸,要把它们做成小花奖励给大家,老师很希望每个小朋友都能得
到自己喜欢的颜色的花。 那么老师到底什么颜色的花应该多做一些,什么颜色的花应
该少做一 些呢?怎么样才能很快知道?同学们一起来想想办法吧!
师:一幅完整的统计表和统计图绘制出来了,让我们再一次说说自己的发现吧……

63



五、当堂达标

师:看了统计图或者统计表,你认为统计图或者统计表在我们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呢?
引导学生认识到统计图或者统计表在统计数据时的重要作用。
师:大家看到课本的自主练习1 题,下面我们就一小组为单位将课本上统计任务完成,
请大家回答我:我们能完成吗?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贝壳统计并画出统计图或者统计表
教师分别选取各小组的统计图、统计表各一份
师:下面我来问你们来回答
1、哪一种贝壳的数目最多?(学生回答)你是怎样看出来的?(学生回答统计图或者统
计表)
2、( )比( )多(少),多(少)多少个?(学生回答)你是怎样看出
来的?(学生回答统计图或者统计表)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提问,并自己指名让学生回答,学生回答后再简要评价一下这个同学们的回答。
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两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七、

作业布置:

1、必做题:课本第104页自主练习2,3题。
2、选做题:课本第105页实践活动。
板书设计:
我换牙了——统计
把学生整理的统计图和统计表贴在黑板上
教学反思:







64



第十单元 儿童乐园总复习
教材分析

总复习这一单元,是对整册教材内容的全面回顾和整理。 通过复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所
学知识的理解,沟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进一 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
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学习相关领域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 础。
内容:
100以内数的认识及其加减法;学看钟表;平面图形;人民币的认识;厘米和米 的认识;简单的统
计知识。
总复习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以游览儿童乐园为主题的综 合情境图,把本册教材所涉及的知
识点,渗透在玩电瓶车、坐龙船、跳蹦蹦床等真实有趣的活动中,展现 在学生面前。第二部分是围绕综合
情境图中的信息对全册教材的知识进行“回顾与整理”。第三部分对应 整理与复习的设计思路,提供的涵
盖各单元知识点的综合练习。目的是在进一步查漏补缺,加深知识间联 系的同时,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逐步养成回顾和反思的好习惯。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巩固10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有关时间、长度、图形、统计等知识,加深知识< br>间的联系。
2、经历整理与复习的全过程,学习按顺序回顾整理知识的方法,形成初步的归纳、 整理知识的能力,
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对知识的整理与复习, 逐步养成回顾与反思的习惯,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增强学习数学的
自信心和成功感。


教学重点:
10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人民币的认识。

教学难点:
人民币的认识,学看钟表。
教学措施:
“100以内数的认识和 加减法”要与解决问题紧密结合,让学生体会到计算的知识来源于生
活并服务于生活。“学看钟表”、“ 人民币的认识”和“图形”等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要引导
学生联系自身实际解决问题。“厘米 、米的认识”则需要加强操作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深化
对“1米”和“1厘米”实际意义的 理解。“统计”这部分内容,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通过复习,
进一步帮助学生体验和感受统计的必 要性,经历统计的全过程。
2、提倡自主整理、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3、引导学生进行有序地思考和整理。
4、灵活运用练习,提高复习效率。
5、尊重学生的差异,加强回顾整理知识的方法指导。
教具准备:
钟表,米尺,计数器,

本单元建议课时数:
3课时。



65





儿童乐园——总复习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巩固本学期所学的100以内数的认识、加减法和有关时间、< br>长度、方位与图形、人民币、统计等知识。
2、步形成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养成回顾和反思的习惯,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教学建议





















教学重点:
100以内的加法、减法
教学难点:
人民币的认识
教具:表,米尺,人民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炼信息:
1、谈话引入:老师想问小朋友一个问题,平常你们喜欢到哪儿去玩?能
不能把高兴的事说出来听一听?
2.出示课本插图,提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1)这是一幅“儿童乐园”图,从图中你能发现什么?
(2从图中你能发现哪些数字信息?
3、根据表中的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1、哪个小组愿意说一说你们解决的是哪些问题?应该怎样列式?得数是多少?
(1)学生在汇报时, 既可以先汇报列出的算式及得数,然后再说明这个算式解
决的是什么问题;也可以先叙述解决的是什么问 题,再汇报如何列式解答这个问
题。
(2)如果学生汇报的仅仅是加法、减法、连加、连减算 式,老师要适时地引导
学生提出并解答能够进行加减混合计算及带小括号计算的问题,并及时板书算式。
2、及时达标、伴随着每个小组汇报交流活动的不断深入,教师要把算式分类板
书 ,以便为最后的总结概括作好准备。板书时可以把算式分为加法算式、减法算
式、连加算式、连减算式、 加减混合算式、如下所示:
23+16 23-16 23+16+15 23-16-4 23+16-15
16+15 23-4 16+15+4 23-15-4 23+15-16

66



三、总结概括,理性升华:
1、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能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 对算式进行横向、纵向的对比观察与分析,找到每一类算式的共同特
征,抽象出每一类算式的名称——加 法(算式)、减法(算式)、连加(算式)、
连减〔算式)、加减混合(算式)、有小括号的(算式)。
2、在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当学生总结遇到困难时,教师可利用板书中的例子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知

四、当堂达标,拓展创新:
1、数的组成:
2、数的大小比较:
以上述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这些两位数为材料,进行数的大小比较练习:
33○49 98○62 54○45 87○90 43○46-2 77○50+27
3、数的计算:
(1)以上述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这些两位数为材料,进行加减法计算练习。
第一组:35+24 42+36 56+43 57-45 98-56 84-53
第二组:38+25 46+59 36+57 54-37 42-19 51-27
(2)仔细观察这两组数,你能发现什么
不仅让学生发现计算进位加法、退位减 法时不要忘记“进一”和“退一”,
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体会竖式计算的作用为“当计算遇到困难时,可 以用竖式来
帮助解决问题”。
五、总结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布置:
课本110页,必做题:1、2、4、5、6、7、8、9、10、11、13、17、18题
选做题:3、12、14、15、16题本总复习题分两课时做完
教学反思:


67





68

广州市天河中学-云南大理学院


湖南的专科学校-教育的重要性


小中考成绩查询-快毕业了


美国哈佛大学简介-敬廉崇洁手抄报


江苏高考新方案-2013天津高考作文


职业能力测验-四川省教育考试网


安徽高考题-广州雅思考试


600字记叙文-便民服务中心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