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 驿路梨花 (精读)人教版知识精讲
赣南师范科技学院-圣诞节英文
初二语文《驿路梨花》(精读)人教版
【同步教育信息】
一.
本周教学内容:
《驿路梨花》(精读)
二. 学习新课:
驿路梨花
(一)教学目标:
1.
学习课文中记叙的顺序和文章在立意、构思、描写等方面的特点。
2.
理解本文以花喻人,寓人于花的象征手法。
3. 感受文中人物的精神美德,学习助人为乐的精神。
(二)重点、难点:
1. 记叙的顺序。
2. 精巧的构思。
3. 文中“梨花”的双关意。
(三)教学过程:
1. 文学常识:
作者:彭荆风,当代作家,江西萍乡人。生于1929年,1949年参加解放军,随军进驻
云
南边疆。二十多年来,写了许多反映边疆生活的作品。“四害”横行期间,被投入囚牢,
仍坚持写作。《
驿路梨花》是作者在坐了七年监狱后重新提笔的第一篇作品。
2. 背景介绍:
3. 题目
驿路梨花(一语双关)
4. 生字、生词:
驿( )路 挨( )
露宿( ) 竹篾( ) 简陋( )
.....
撵走(
) 瑶( )族 悠( )闲 麂( )子
....
恍( )惚( ) 香气四溢( ) 修葺(
) 菌子( )
.....
修葺:修理房屋。葺,用茅草覆盖房顶。
陡峭:形容山势直上直下。
修长:长。修,也是长的意思。
简陋:房屋设备简单,粗陋,不完备。
香气四溢:指香气浓郁,向四面飘散。溢,水满外流。
恍惚:神态不清。
折损:减损福寿,是表示承受不起的客套话。
5. 结构层次:
全文共37段,可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1—8)“我”和老余正在焦急地赶路时发现了小茅屋。
第二部分:(9—12)“我”和老余在小屋里水足饭饱后,怀着满意的心情猜测小屋的
主人。
第三部分:(13—27)“我们”和老猎人之间的误会。
第四部分:(28—36)“我们”和梨花的妹妹相遇。
第五部分:(37)写梨花,引诗句,点题点人。
6. 写作特点:
① 立意新而深。
a. 把雷锋精神作为一种不断传扬,不断传递的过程。
b.
把雷锋精神同生活中的美好现象,美好心灵融为一体。
② 构思新颖,结构巧妙。
《驿路梨花》所写故事时间跨度大,前后延续十多年。作者把笔力集中在自己的亲眼
所见,亲耳所闻上,
细致地表现了小茅屋作为助人为乐这种精神的产物所给予人们的方便
和温暖。前后七写“助人为乐”,显
示人物群像的美好心灵。其间又巧妙地穿插了瑶族老
人和哈尼小姑娘的出现。便交代了解放军盖小屋和梨
花姑娘照料小屋的始末。从时间来看,
是截取了一个晚上和一个早上。这样的安排,材料丰富又不拥挤,
文章浓缩而又疏密有致。
③ 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由于对素材的巧妙安排,使得
情节常常是出人意外,又在情理之中,富于戏剧性。当
深夜梨树林边,竹篾泥墙,房门反扣,用炭字写着
“请进”的小屋出现时,就笼罩着神秘
的色彩。“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这一设问,恰是读者的疑问,
悬念产生了。围绕这个
问题,作品分两层次来回答;第一层次,写瑶族老人,从而引出梨花姑娘,第二个
层次,
从哈尼族小姑娘的出现,引出了解放军建造小屋的故事。这两个层次,包含着两个插叙,
又构成两个相对独立的悬念,而且两环相连,层层递进。通过悬念的安排和展开,使文章
回环曲折,波澜
起伏,达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④ “梨花”双关,形象鲜明,譬喻深刻。
文中多次写梨花
,前后照应,题文照应。开头写自然界中的梨花,中间写人,后写梦
见梨花,虚实相映,交相辉映,结尾
,由花和人想到诗,再次人花相映,升华主题。
由此可知,“驿路梨花”是边疆洁白盛开的梨
花,是哈尼姑娘梨花,更是雷锋精神的
象征。在这里,标题与主题,形式与内容,梨花的自然美与人物的
心灵美巧妙地联系起来,
达到和谐统一,洋溢着浓郁的诗意,使读者受到美的熏陶。
【模拟试题】
一. 基础练习:
1. 下面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修茸 漫步 竹篾 B. 麂子 驿路 恍惚
C.
悠闲 迁陡 撵走 D. 折损 幕色 简陋
2. 给加点字注音:
驿路( ) 简陋( ) 修葺( ) 撵走( ) 陡峭( )
悠闲( )
......
3. 解释加点字:
① 修葺: ②
修长:
..
4. 选词填空:
① 火塘里的灰是冷的,______(A.
明显 B. 当然 C. 显然),好多天没有人住过
了。一张______(A. 简单 B.
简陋 C. 破旧)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
② 走在前边的______(A. 约莫 B.
估莫 C. 估计)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
弯弯的 (A. 挺长 B. 修长
C. 很长)的眉毛和一对______(A. 洁净
B. 水灵 C. 晶莹)的大眼睛。
5. 指出下面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①
瑶族老人……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 )
②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
梨花处处开”。(
)
③ 吃了用了人家的东西,不说清楚还行?( )
6.
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 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色群山
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
...........
(暗示翻山的困难)
B. 我和老余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激的话。(表现“我”和老余的惊慌失措)
....
C. 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渲染山的险峻)
....
D. 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写出了小姑娘动作的轻快、活跃)
..
二. 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我们这才明白,屋里的米、水、干柴,以及那充满了热情的“请进
”二字,都是出自
那哈尼小姑娘的手,多好的梨花啊!
......
瑶族老人又说:
“过路人受到照料,都很感激,也都尽力把用了的柴、米补上,好让
后来人方便。我这次是专门送粮食来
的。”
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树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
穿
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第二天早上,我们没有立即上路,老人也没有离开,我们决定
把小茅屋修葺一下,给
屋顶加点草,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沟再挖深一些。一个哈尼小姑娘都能为群众着想,
我们真
应该向她学习。
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
十四五岁,红
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1.
如果把文中加点的“多好的梨花啊”改为“多好的姑娘啊”,表达效果一样吗?下列
理解正确的是(
)
A.
不一样。改为“姑娘”显得笼统,是指哪一位姑娘,很模糊。原句用她姓名,一看
便知。
B.
不一样。“梨花”是小姑娘的名字,这样称呼显得更加亲切,像自己人一样自然。
C. 不一样。改为
“姑娘”,那是强调,指的就是哈尼小姑娘,并不笼统;原句的“梨
花”,反而要造成人的误解,不知道
小姑娘的名字,还以为是梨树的花呢。
D.
不一样。称赞“梨花”这姑娘,又会使你与自然中的梨花联想起来,增强了美感。
2.
瑶族老人专门送粮来,这一举动说明了什么?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说明老人不是一个贪小利的人,所以不愿白吃人家粮食,用了就得自觉送还。
B.
说明哈尼小姑娘学雷锋的精神感动了人们,影响着每个得过帮助的过路人。
C.
说明雷锋精神在发扬光大,世代相传。
D.
说明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共产主义风格正在发扬光大。
3.
第三段写了梦中的“梨花”,充满了诗情画意。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
4.
第二天早上“没有立即上路”、“没有离开”,而是修葺小茅屋、挖沟,这与课文结
尾诗句“驿路梨花处
处开”有没有关系?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阅读
风雨中的菊花
午后的天灰蒙蒙的,没有一丝风,乌云压得很低,似
乎要下雨。就像一个人想打喷嚏,
可是又打不出来,憋得很难受。
多尔先生情
绪很低落,他最烦在这样的天气出差。由于生计的关系,他要转车到休斯
敦。
开车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他随便在站前广场上漫步,借以打发时间。
“太太,行行好。”声
音吸引了他的注意力。循着声音望去,他看见前面不远处一个
衣衫褴褛的小男孩伸出鹰爪般的小黑手,尾
随着一位贵妇人。那个妇女牵着一条毛色纯正、
闪闪发亮的小狗急匆匆地赶路,生怕小黑手弄脏了她的衣
服。
“可怜可怜吧,我三天没有吃东西了,给一美元也行。”考虑到甩不掉这个小乞丐,
妇女
转回身,怒喝一声:“滚!这么点儿小孩就会做生意!”小乞丐站住脚,满脸的失望。
真是缺一行不成
世界,多尔先生想。听说专门有一种人靠乞讨为生,甚至还有发大财
的呢。还有一些大人专门指使一帮孩
子乞讨,利用人们的同情心。说不定这些大人就站在
附近观察呢,说不定这些人就是孩子的父母。如果孩
子完不成定额,回去就要挨处罚。不
管怎么说,孩子也怪可怜的。这个年龄本来应该上学,在课堂里学习
,可是……这个孩子
的父母太狠心了,无论如何应该送他上学,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多
尔先生正思忖着,小乞丐走到他跟前,摊着小脏手:“先生,可怜可怜吧,我三天
没有吃东西了,给一美
元也行。”不管这个乞丐是生活所迫,还是欺骗,多尔先生心中一
阵难过,他掏出一美元的硬币,递到他
手里。
“谢谢您,祝您好运!”小男孩金黄色的头发都连成了一个板块,全身上下只有牙齿
和
眼球是白的,估计他自己都忘记上次洗澡的时间了。
树上的鸣蝉在聒噪,空气又闷又热,像庞大的蒸笼
。多尔先生不愿意过早去候车室,
就信步走进一家鲜花店。他有几次在这里买过礼物送给朋友。卖花姑娘
认出了他,忙打招
呼。
“你要看点什么?”小姐训练有素,礼貌而又有分寸。她不说“买什么”,以免强加
于人。 <
br>这时,从外面又走进一人,多尔先生瞥见那人正是刚才的小乞丐。小乞丐很认真地逐
一端详柜台里
的鲜花。“你要看点什么?”小姐这么问,因为她从来没有想到小乞丐会买。
“一束万寿菊。”小乞丐竟然开口了。
“要我们送给什么人吗?”
“不用,你可以写上‘献给我最亲爱的人’,下面再写上‘祝妈妈生日快乐!’”
“一共是二十美元。”小姐一边写,一边说。
小乞丐从破衣服口袋里哗啦啦地掏出一大把硬币
,倒在柜台上,每一枚硬币都磨得亮
晶晶的,那里面可能就有多尔先生刚才给他的。他数出二十美元,然
后虔诚地接过下面有
纸牌的花,转身离去。
这个小男孩还蛮有情趣的,这是多尔先生没有想到的。
火车终于驶出站台,多尔先生望着窗外
,外面下雨了,路上没有了行人,只剩下各式
车辆。突然,他在风雨中发现了那个小男孩,只见他手捧鲜
花,一步一步地缓缓地前行,
他忘记了身外的一切,瘦小的身体更显单薄。多尔看到他的前方是一块公墓
,他手中的菊
花迎着风雨怒放着。
火车撞击铁轨越来越快,多尔先生的胸中感到一次又一次的强烈冲击。他的眼前模糊
了。
1. 文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都有哪些作用?_______________
2. 小乞丐讨钱被贵妇人和多尔先生误会,这一情节在刻画小乞丐这一人物形象方面有什
么作
用?___________________
3.
小乞丐用来买花的“每一枚硬币都磨得亮晶晶的”表明_______________。
4. 小乞
丐从卖花姑娘手中“虔诚地接过下面有纸牌的花”,在风雨中“手捧鲜花,一步
一步地缓
缓地前行,他忘记了身外的一切”,这表现了小乞丐什么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
5.
文中多处设置悬念,彻底揭开悬念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
6.
作者为什么以“风雨中的菊花”为题,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______________
试题答案
一. 基础练习:
1. B 2.
yì
;
lò
;
niǎn
;
qiào
;
yōu
3. ① 用茅草覆盖房顶 ② 长
u
;
qì
4. ① C B ② A B C 5. ① 比喻
② 引用 ③ 反问 6. B
二. 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1. D 2. A
3.
用美丽的梨花象征美丽的小姑娘,有虚有实,人花相映,衬托出人物的精神美。
4. 有关系,“处处
开”的意思是各民族的团结友爱精神和雷锋精神发扬光大,而修屋、
挖沟等内容正是“处处开”的典型事
例。
(二)课外阅读
1.
三个要点:烘托气氛;衬托人物的心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2.
写出小乞丐乞讨的艰难,突出了他对母亲感情的纯真和深厚。
3.
钱放在口袋里的时间长,是靠长期乞讨积攒起来的,得来不易。
4.
有沉重,有难过,更有对母亲的敬重和怀念。
5. 多尔看到他的前方是一块公墓。
6.
题目有“双关意”:一是实写,指小乞丐在风雨中献上的那束菊花;二是虚写,象征
小乞丐坚韧执着的品
格及纯洁美好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