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专题练习(附答案)

绝世美人儿
891次浏览
2020年08月12日 09:22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小学生新学期寄语-澳洲留学签证时间




一、阅读理解
1.读文章,完成练习。

父亲的“野”孩子(节选)

冰心

当我连蹦带跳地从屋外 跑进来的时候,母亲总是笑骂着说:“看你的脸都晒‘熟’了!一个
女孩子这么‘野’,大了怎么办?” 跟在我后面的父亲就会笑着回答:“你的孩子,大了还会野
吗?”这时,母亲脸上的笑,是无可奈何的笑 ,而父亲脸上的笑,却是得意的笑。

的确,我的“野”,是父亲一手“惯”出来的, 一手训练出来的。因为我从小穿男装,连穿
耳都没有穿过。记得我回福州的那一年,脱下男装后,我的伯 母、叔母都说:“四妹(我在
大家庭姐妹中排行第四)该扎耳朵眼,戴耳环了。”父亲还是不同意,借口 说:“你们看她
左耳唇后面,有一颗聪明痣。把这颗痣扎穿了,孩子就笨了。”我自己看不见我左耳唇后 面
的小黑痣,但是我至终没有扎上耳朵眼!

不但如此,连紧鞋父亲也不让穿 ,有时我穿的鞋稍微紧了一点,我就故意在父亲面前一
瘸一瘸地走,父亲就埋怨母亲说:“你又给她小鞋 穿了!"母亲也气了,就把剪刀和纸裁的
鞋样推到父亲面前说:“你会做,就给她做,将来长出一对金刚 脚,我也不管!”父亲真的
拿起剪刀和纸就要铰个鞋样,母亲反而笑了,把剪刀夺了过去。

那时候,除了父亲上军营或军校的办公室以外,他一下班,我一放学,他就带我出去,
骑马或是打枪。海军学校有两匹马,一匹白的老马,一匹黄的小马,是轮流下山上市去取
文件或书信的。 我们总在黄昏,把这两匹马牵来,骑着在海边山上玩。父亲总让我骑那匹
老实的白马,自己骑那匹调皮的 小黄马,跟在后面。

父亲还教我打枪,但我扛的是一杆鸟枪。枪弹只有绿豆那么大。

(1)“无可奈何”的意思是________。

(2)“我就故意在父亲面前一瘸一瘸地走”表现了“我”________的性格。

(3)本文通过哪些事例写了“我”的“野”?

(4)你认为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 (1)没有办法;没有办法可想。

(2)顽皮。

(3)穿男装,不扎耳朵眼,不穿小鞋,骑马,打枪。

(4)爱护孩子,保护孩子的个性,尊重孩子的选择,让孩子自由地成长。

【解析】【分析】(1)词语理解的考查。要结合语境,正确理解词义。

(2)评价人物性格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解
答。

(3)考查对选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选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
洁的 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4)评价人物形象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 行举止具体分析其
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

故答案为:(1)没有办法;没有办法可想。

(2)顽皮。


(3)穿男装,不扎耳朵眼,不穿小鞋,骑马,打枪。

(4)爱护孩子,保护孩子的个性,尊重孩子的选择,让孩子自由地成长。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或查词典理解词义。

(2)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性格。

(3)此题考查在理解选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4)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形象。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别轻看一小步

8岁那年,伯森·汉姆不小心从( )树上掉了下来,从此,伯森·汉姆患上了恐高症。

伯森·汉姆的曾祖母——94岁的格瑞斯 听说了孙子的情况后,一着急,竟然从一百公里外的
葛拉斯堡罗徒步赶了过来。格瑞斯的这一举动无意间 创造了( )近百岁的老人徒步百里
的吉尼斯纪录。

一位记者问格瑞斯:当你徒步而来的时候,你是否因年龄关系而动摇过?老太太笑着
说:“小伙子,( )气跑一百公里也许需要勇气,但是走一步路是不需要的。只要你走一
步,再走一步,一百公里也就走完 了。”

格瑞斯的这句话,深深震撼了伯森·汉姆幼小的心。他开始给自己制订了( )训练计
划,决定一步一步挑战曾经不敢逾越的高度。伯森·汉姆先是在附近的楼房训练,第一天,他爬了10个台阶,第二天,他爬了11个台阶,半年后,他就已经能够轻松地爬上四楼的
阳台了。

让人没想到的是,伯森·汉姆在爬楼梯锻炼中,竟然喜欢上了攀爬这种运动。198 3年,他
徒手登上纽约帝国大厦,在创造了吉尼斯纪录的同时,也赢得了“蜘蛛人”的称号。

有人问伯森·汉姆,成功的诀窍是什么?伯森·汉姆微笑着说:“别轻看一小步,成功,不过是无数个一步!所以,我战胜的只是无数个一步而已。”

(1)将下面表示数量的词语填在文中的括号内。

一棵 一口 一个 一位

(2)画线句子中的“这句话”具体指的是什么?

(3)对作者在本文中述说得出的道理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先说自己患有恐高症,再说自己制订攀爬计划,最后说自己成功了。

B. 先由曾祖母的“只要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一百公里也就走完了”在伯森·汉姆身上发挥作
用,最后得出“别轻看一小步,成功,不过是无数个一步”。

(4)在你身上有过“别轻看 一小步,成功,不过是无数个一步”的经历吗?请结合实际的例
子简要地说一说。

【答案】 (1)一棵;一位;一口;一个

(2)只要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一百公里也就走完了。

(3)B

(4)我在爬山下的一处陡峭岩坡时,开始很害怕,在同学的鼓励下,走一步,再走一步,
最后终于一 步步走了下来。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量词的掌握情况,这道题 是让填量词,量词通


常用来表示人、事物或动作的数量单位的词,填空时要按语言习惯合 理搭配。

(2)这是考查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感知文本内容,从文章中提炼和概括信息 ,结合
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找出称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
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3)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4)谈自己的看法,能结合文意或生活实际谈看法,言之有理,没有语病。

故答案为:(1)一棵;一位;一口;一个

(2)只要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一百公里也就走完了。

(3)B

( 4)我在爬山下的一处陡峭岩坡时,开始很害怕,在同学的鼓励下,走一步,再走一
步,最后终于一步步 走了下来。

【点评】(1)掌握量词的用法,学生做题就容易了,平时要注意积累和运用。

(2)此题考查对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的把握。

(3)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4)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烧炭工与绅士

诺比斯的父亲是当地有钱的绅士,因此诺比斯便趾高气扬,目中无人。他父亲身材魁
梧,蓄着浓密的黑胡 子,表情十分严肃,几乎每天送儿子上学,接儿子放学。昨天上午,
诺比斯跟班里最小的一个孩子——烧 炭工的儿子倍梯吵架。诺比斯自知理亏,无法辩解,
就冲着倍梯气急败坏地说:“你父亲是个乞丐!”倍 梯委屈得要命,顿时面红耳赤,默不作
声,热泪夺眶而出。回到家里。便把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了父亲。

午饭过后,全身黑糊糊、个子矮小的烧炭工领着孩子来到学校,向老师抱怨。大家都 不
吱声,只是静悄悄地、全神贯注地听着。跟往常一样,诺比斯的父亲正在门口给儿子脱外
衣, 他听到有人叫自己的名字,便走进教室。问是怎么回事。

“是这位先生在抱怨您儿子。您儿子对他儿子说:“你父亲是个乞丐!,”老师回答。

诺比斯的父亲听后,皱皱眉头,羞愧得有点儿脸红,于是询问儿子:“你说那句话了
吗?”诺比斯站在教 室中间,当着倍梯的面,低着头不言不语。父亲紧紧抓着儿子的胳臂,
把他拉到倍梯的面前说:“快道声 对不起。”

烧炭工以和事老的口吻连声说:“算了吧,算了吧。”

可绅士不理睬他,依然谆谆劝导儿子说:“照我的话这样说:‘我说了愚昧无知的话,侮
辱了你的父亲,请你原谅。如果我的父亲能紧握你父亲的手,那将是非常荣幸的!

烧炭工做了个果断的手势,好像在说:“我不愿意。”绅士不听他的话,逼儿子照他说的
办。他的儿子头 也不抬,轻声细气而断断续续地说:“我说了——愚昧无知的话,侮辱了—
—你的——父亲,请——你原 谅。如果我父亲——能紧握你——父亲的手,那——那将是非
常——荣幸的!”

绅士向烧炭工伸过手,烧炭工用力紧握着。然后,烧炭工推了儿子一把,儿子心领神
会,扑到诺比斯怀里 ,两人紧紧拥抱。


“老师,请您帮个忙。让他俩坐在一起好吗?”绅 士问老师。于是,老师把倍梯安排到诺
比斯旁边坐下。待他俩坐好后。诺比斯的父亲打了个招呼告辞了。

烧炭工若有所思地站了片刻,全神贯注地凝视着靠近坐好的两个孩子,然后,来到课 桌
前。带着爱怜和歉意的表情端详着诺比斯,仿佛想说些什么,可什么也没说出来。他伸手
想慈 爱地跟他亲热一下,似乎又没有这个胆量,只是用他那粗大的手指轻轻地碰了一下诺
比斯的额头。他走到 教室门口,回头瞥了诺比斯一眼。才迈着慢慢的步子走开了。

“孩子们,你们要牢牢 记住今天看到的事情。”老师语重心长地说,“这是本学年最精彩的
一课了!”

选自《爱的教育》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30字左右)

(2)选择下列句子中的一句,结合上下文,品析加点词或短语的含义,指出其表达效果。

①诺比斯的父亲听后,皱皱眉头 , 羞愧得有点儿脸红。

②绅士向烧炭工伸过手,烧炭工用力紧握着。

(3)第(10)段中说“(烧炭工) 仿佛想说些什么,可什么也没说出来”。请揣摩烧炭工当
时的心理活动,用第一人称把它表述出来。(3 0字左右)

(4)结合全文,分析文中绅士的形象。

( 5)小说的结尾,老师语重心长地说:“这是本学年最精彩的一课了!”你认为“精彩”在哪
里?

【答案】 (1)绅士的儿子(诺比斯)羞辱了烧炭工的儿子,绅士要儿子道歉。

(2)①“皱皱眉头”包含了多层意思:既为自己的儿子侮辱同学感到意外、吃惊,也为自
己没 能教育好儿子感到羞愧,同时还为如何妥善处理此事而担忧。②“用力”一词一方面写
出了烧炭工为绅士 教子有方而感动;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对没有贫贱观念、平等待人的绅
士的崇敬之情。

(3)孩子,对不起,我难为你了。你知错能改,真是一个好孩子,我很喜欢你。

(4)他是一位严于教子、有错必纠、平等待人、尊重弱势群体的绅士。

(5)这一 课告诉学生;不能仗势欺人、嫌贫爱富;做了错事,要敢于承认并主动道歉;从
人格上说,人人都是平等 的。

【解析】【分析】(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掌握一定的技巧,可把整篇文章 拆分成几
个部分,明确写了哪几方面内容,然后总综和即可。

(2)结合语境,对 词语进行赏析是重要的考点之一。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词语往
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表达方式,或 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
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词语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 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

(3)心理活动的揣摩是要在细致地了解故事情节,理 解人物的处境、性格的基础上来完
成得。语言的组织要条理。

(4)评价人物形象 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其
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

(5)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
心主 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故答案为:(1)绅士的儿子(诺比斯)羞辱了烧炭工的儿子,绅士要儿子道歉。


(2)①“皱皱眉头”包含了多层意思:既为自己的儿子侮辱同学感到意外、吃惊,也 为自
己没能教育好儿子感到羞愧,同时还为如何妥善处理此事而担忧。②“用力”一词一方面写
出了烧炭工为绅士教子有方而感动;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对没有贫贱观念、平等待人的绅
士的崇敬之情。

(3)孩子,对不起,我难为你了。你知错能改,真是一个好孩子,我很喜欢你。

(4)他是一位严于教子、有错必纠、平等待人、尊重弱势群体的绅士。

(5) 这一课告诉学生;不能仗势欺人、嫌贫爱富;做了错事,要敢于承认并主动道歉;
从人格上说,人人都是 平等的。

【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2)此题考查学生对画线句子的划线词语的赏析能力。

(3)此题主要考查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揣摩能力。

(4)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形象。

(5)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青海高原一株柳(节选)

①这是一株柳,一株在平原在水边极其普通极其平常的柳树。

面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③在青 海高原,每走一处,面对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木不生、青石嶙峋的山
峰,深邃的蓝天和凝滞的 云团,心头便弥漫着古典边塞诗词的悲壮和苍凉。走到李家峡水
电站总部的大门口,我一眼就瞅见了这株 大柳树,不由得“哦”了一声。

④这是我在高原见到的唯一的一株柳树。我站在这里 ,目力所及,背后是连绵的铁铸一
样的青山,近处是呈现着赭红色的起伏的原地,根本看不到任何一棵树 。没有树林的原野
显得尤其简洁而开阔,也显得异常的苍茫。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成高 原
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

⑤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树叶覆 盖出大约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树干和枝叶
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实而坚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 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
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 伟力的强大
感召。

⑥我便抑制不住自己的猜测和想象:风从遥远的河川把一 粒柳絮卷上高原,随意抛散到
这里,那一年恰遇好雨水,它有幸萌发了。风把一团圆柳絮抛散到这里,生 长出一片幼
柳,随之而来的持续的干旱把这一茬柳树苗子全毁了,只有这一株柳树奇迹般地保存了生命。自古以来,人们也许年复一年看到过,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在青天冒出又在夏天旱
死,也许熬过 了持久的干旱却躲不过更为严酷.的寒冷,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
色的生命活到一岁。然而.这 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⑦我依然沉浸在想象的世界里:长到这样粗的 一株柳树,经历过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
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莆田盖地的雷洪点 击,被劈断,又重新抽出
了新条,它无疑经过一回又一回摧毁,却能够一次又一次起死回生,这是一种多 么顽强的
精神。


⑧我家乡的灞河柳树名贯古今,历代诗家词 人对那里的柳枝柳絮倾洒过多少墨汁和泪
水,然而面对青海高原的这一株柳树,我却崇拜到敬畏的境地了 。

⑨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也没有畏怯生存之危险和艰难,而是聚合全部身心之力 与生
命环境抗争,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发展起来壮大起来,终于造成了高原上的
一 方壮丽的风景。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
片绿荫。

(1)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株柳树,你想到的是________。

理由是:________(要符合文章内容)

(2)文章⑥⑦自然段主要写的是作 者的________,第⑥自然段中柳树生长面对的最大困
难是________和________ ;第⑦自然段则从柳树________的精神这一方面赞美柳树。

(3)“命运给 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荫。这
句话表面上是写柳树____ ____的精神,实际上是借柳树________。这种写法叫做
________。

(4)由这株柳树你想到了谁,试举例:

________的________ ________的________

(5)作者由高原的柳树想到了家乡的柳树,这种写法叫________,后面的内容老师用省略
号代 替了,你猜想一下,作者会接着写什么呢,试着写几句。

【答案】 (1)奇迹

;自古以来,人们也许年复一年看到过,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在青天冒出又在夏天 旱死,
也许熬过了持久的干旱却躲不过更为严酷.的寒冷,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
生命活到一岁。然而,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2)猜测和想象

;干旱;寒冷

;顽强


(3)不计较命运公不公平,不畏恶劣的环境,满怀希望,与生命环境顽强抗争;喻人

;托物言志


(4)扎根边疆

;建设者

;守卫国防

;哨兵


(5)对比;是的,家乡灞河边的 柳树确有引我自豪的历史,每每吟诵那些折柳送别的诗
篇,都会抹浓一层怀念家园的乡情。然而,家乡水 边的柳枝却极易生长,随手折一条柳枝
插下去,就发芽,就生长,三两年便成为一株婀娜多姿、风情万种 的柳树了;漫天飞扬的
柳絮飘落到沙滩上,便急骤冒出一片又一片芦苇一样的柳丛。青海高原上的这一株 柳树,
为保存生命却要付出怎样难以想象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
相差何远!




【解析】【分析】(1)考查对课文内 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
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2)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考查环境描写的作
用。这 里属于自然环境的描写,一段具体的环境描写,它的作用往往是多方面的,这需要
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 综合分析,本文中是为了突出高原环境条件的恶劣,不利植物生
存,为了突出这株柳树顽强的生命力,所 以作者会写下来。

(3)本题考查对选文主旨的把握。回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理解全 文的意思,其次
是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展开。题目、文章结尾、文中关键词语及抒情议论的句子往往与
中心有密切的关系,可根据这些词句来领会和概括文章主旨。这株柳树的精神包括:不计
较命运 公不公平,不畏恶劣的环境,满怀希望,与生命环境顽强抗争的精神。

(4)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5)本题考查对比手法的作用。对比手法,是文 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是把对立
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 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
非。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 加强文章
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本文中用对比手法衬托出青海高原上的柳树生存环境恶劣,更深层
地反映出柳树生命力的顽强。

故答案为:(1)奇迹;自古以来,人们也许年复一年看 到过,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在青天
冒出又在夏天旱死,也许熬过了持久的干旱却躲不过更为严酷.的寒冷 ,干旱和寒冷绝不
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然而,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br>
(2)猜测和想象;干旱;寒冷;;顽强。

(3)不计较命运公不公平,不 畏恶劣的环境,满怀希望,与生命环境顽强抗争的精神。喻人;
托物言志

(4)扎根边疆的建设者;守卫国防的哨兵

(5)对比;是的,家乡灞河边的柳树确 有引我自豪的历史,每每吟诵那些折柳送别的诗
篇,都会抹浓一层怀念家园的乡情。然而,家乡水边的柳 枝却极易生长,随手折一条柳枝
插下去,就发芽,就生长,三两年便成为一株婀娜多姿、风情万种的柳树 了;漫天飞扬的
柳絮飘落到沙滩上,便急骤冒出一片又一片芦苇一样的柳丛。青海高原上的这一株柳树,
为保存生命却要付出怎样难以想象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
相差何 远!

【点评】(1)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3)考查对文章中心的把握能力。

(4)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5)本题考查文章的对比写作手法。


5.阅读短文,回答问题(二)。

成全善良

那是三月里的一天,我去医院看望一位生病的朋友。


因为是双休日, 等公交车的人很多,我买了一份报纸,一边看报一边等车。我旁边站着
一个老人和一个姑娘,从他们的谈 话中我了解到,女儿是陪父亲去医院看病的,正好与我
同路。

车来了,人们 抢着上车。我看到女儿为了不让人群碰撞到父亲,一手在前面挡着人群,
一手搀着父亲的胳膊,费了很大 劲,她才把父亲挽上车。

车上早就人满为患,那父女俩只能站着。这时一个姑娘站了 起来,微笑着对那位老人
说:“大爷,您坐吧!”老人说:“谢谢了,姑娘,我站站没关系,你坐吧!” 更奇怪的是他
的女儿也谢绝了姑娘的好意,说父亲身体硬朗,而且只有几站路,站一会儿就到了。

姑娘脸上有些尴尬,再次说:“您坐吧,大爷。”女儿似乎还想说什么,老人拉了拉她的< br>手,说:“好,那就太谢谢你了。”让座的姑娘流露出了笑容。但我发现那个女儿明显不高
兴,好 像责怪父亲似的。这一切让我看得很疑惑。

公交车正开着,突然一下子急刹车,老人 紧皱着眉头,好像在强忍着身体的不适。我心
想,亏他没有再客套,如果一直站着,也不知要遭多少罪。

医院很快就到了。老人下车前,向那位让座的姑娘再次表示感谢!下车后,我听到这 对
父女的对话:

爸伤口疼了吧

一点点吧

“你也真是的,明明知道自己臀部有伤口,不能坐,你还要坐!”

“你啊,人家小姑娘可是一片好意。我硬是拒绝她,也许以后再遇到这样的事,她就会有
顾虑了……”

我明白了,老人和他女儿的拒绝,原来并非客套,而是另有隐情。我 不禁又想起在车上
老人几次紧皱眉头的表情。在那颠簸的公交车上,老人强忍隐痛,成全了那个姑娘的善
良。

成全别人的善良,何尝不是另一种善良!

(1)给文中画线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2)多种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①阅读时不理解“隐痛”这个词语,可以查字典解决。“隐痛”在字类里的解释有:①不愿告
诉人的痛苦。②隐隐约约的疼痛。文中“老人强烈隐痛”指的是第

________种解释。

②通过联系上下文可以明白“人满为患”的意思是________ 。

(3)我们 发现在让座的过程中,姑娘的神情发生了一连串变化:________、尴尬、
________,从 这些变化中,可以体会到:________。

(4)“这一切让我看得很疑惑”下文中哪句话解答了“我”的疑感,请用横线画出来。

(5)“成全别人的善良,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善良!”句中两个“善良”分别指( )。

A. 女儿和父亲 B. 让座姑娘和父亲 C. 作者和父亲 D. 让座姑娘和
女儿

(6)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7)让座姑娘、父亲、女儿都是善良的人,他们用自己的行动闹释善良的含义。

从让座姑娘身上我们看到善良就是________ ;


从父亲身上我们看到善良就是________ ;

从女儿身上我们看到善良就是________。

【答案】 (1)“ , ?” “ !”

(2)①;车上的人特别多。

(3)微笑;露出笑容;体会到姑娘的善良,得到大爷的成全,她很快乐

(4)你也真是的,明明知道自己臀部有伤口,不能坐,你还要坐!”

(5)B

(6)双休日,公交车上人满为患,我看见一个姑娘要给去医院看病的老人 和他的女儿让
座,遭到拒绝,姑娘再次让座,老人接受了她的好意。后来我从他们父女的对话中知道老< br>人臀部有伤口,不能坐,但他还是成全了别人的善良。

(7)让座尊敬老人;成全了别人;关心父亲

【解析】【分析】(1)分析句 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能正确使用
标点符号。

(2)① 这是一道“一字多义”的练习题。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表达不同的意
思,要把字放在语境中 去理解。②词语理解的考查。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
解词义。

(3) 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
从4、5自然段中找到 答案。

(4)、(5)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中找到答案。

(6)概 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掌握一定的技巧,可把整篇文章拆分成几个部分,明确写
了哪几方面内容,然后总 综和即可。

(7)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故答案为:(1)“ , ?” “ !” (2)① ;车上的人特别多。(3)微笑;露出笑容;体会
到姑娘的善良,得到大爷的成全,她很快乐(4)你也真是的,明明知道自己臀部有伤口,
不能 坐,你还要坐!” (5)B;(6)双休日,公交车上人满为患,我看见一个姑娘要给去
医院看病的老 人和他的女儿让座,遭到拒绝,姑娘再次让座,老人接受了她的好意。后来
我从他们父女的对话中知道老 人臀部有伤口,不能坐,但他还是成全了别人的善良。
(7)让座尊敬老人 ;成全了别人;关心父亲。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掌握及运用。

(2)①主要考查学生对多义 字的理解,正确理解字的语境意义需要在积累的基础上仔细
揣摩。②本题考查学生对短文中重点词语的理 解,可结合语境理解词义。

(3)、(4)、(5)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6)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7)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天堂里的老师

他是我分 管的病人当中比较坚强的一位。他不像有的癌症患者,以绝望、恐惧的态度对
待疾病。他一直坚持自学大 学课程。他叫阿明,某师范大学二年级学生。


在阿明的隔壁病房,住 着一个7岁的小男孩冬冬。不做治疗时,阿明常去给冬冬讲故
事,辅导作业,有时还教几个外语单词。阿 明成了冬冬的编外老师。

一天上午,推开病房的门,阿明正在教冬冬写毛笔字,一笔 一画,一撇一捺,那么认
真,那么从容。阳光从窗外照进来,仿佛一道光环笼罩着他们。生命被抛至如此 绝境,他
们却用自己的方式顽强地抗拒着,不向命运低头。

没过多久,冬冬死了,弥留时,冬冬拉着阿明的手说:“我要上学。”

一连几天,阿 明没再走出病房,只是闷着看书。有一天,他请求我10点以后为他亮一小
时的灯。他说:“我要用剩下 的时间学完全部课程,即使到了天堂,我也要当一名教师,去
教像冬冬那样不幸夭折的没有机会上学的孩 子。”我被他深深地打动了,含着泪花破例答应
了他的请求。

每晚到了10 点,病房统一熄灯后,只有阿明的房间灯还亮着。那闪烁的灯光像一面旗帜
在向人们昭示:生命也许很脆 弱,但生命又真的很顽强。

三个月后,阿明死了,死得很安详。

每当夜深人静,仰望天空,穿过薄雾般的月光,我仿佛听到了琅琅的读书声。那儿有阿
明,有冬冬,还有 一群天使般的孩子……

(1)给划线字注音。

________

________

弥留

夭折

(2)“生命也许很脆弱,但生命又真的很顽强。”怎样理解这句话?

(3)“那闪烁的灯光像一面旗帜在向人们昭示……”这句话中比喻起到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4)读“生命被抛至如此绝境,他们却用自己的方式顽强地抗拒着,不向命运低头”,我会
想起一个类似的故事《________》,它的主人公是________。

【答案】 (1)mí;yāo

(2)生命很脆弱,是指肌体被病魔侵袭;生命又真 的很顽强,则指阿明顽强的拼搏精神,
不屈的昂扬斗志,阿明对生命的珍爱。

(3) 将阿明对生命的态度、对理想的追求等诸多精神因素,向人们展示出来了,形象而动
人。

(4)鲁滨孙漂流记;鲁滨孙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本 课生字的掌握情况,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
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平时 要多读,多练。

(2)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 感。根据词句
原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含< br>义。

(3)这是一句极妙的比喻句。把那闪烁的灯光比作一面旗帜。这一句话表达了 阿明在短
暂的生命旅程中,不向病魔低头,勇敢地与病魔作斗争,那种顽强的生存意识,对生命的
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理想的的执着的态度的坚强的精神,令人敬仰。这种精神向
人们昭示,生 动形象。

(4)考查对句子的理解及知识的积累。



故答案为:(1)mí、yāo (2)生命很脆弱,是指肌体被病魔侵袭;生命又真 的很顽强,
则指阿明顽强的拼搏精神,不屈的昂扬斗志,阿明对生命的珍爱。(3)将阿明对生命的态< br>度、对理想的追求等诸多精神因素,向人们展示出来了,形象而动人。 (4) 鲁滨孙漂流
记、鲁滨孙



【点评】(1)准确识 记字音,要掌握常用多音多义字的正确读音,注意纠正方言中跟普
通话读音不一致的字音,关键在于把词 语的形音义结合起来,音随形或义变。不同的读音
表义不同,用法不同,词性往往也不同,可以根据意思 来记住不同的音节。

(2)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3)此题主要考查比喻及其作用。

(4)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积累。


7.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再寄小读者(节选)

亲爱的小朋友:

在上一封信中,我曾提到了西西里岛的访问。这个岛我从前没有到过 ,因此我对它的印象
也最深。这个被称为意大利靴尖上的足球的西西里,面积有两万五千平方公里,居民 在五
百万以上。在这里的一段旅程,我们和海结了不解之缘!

我们住的旅馆,都是面 临大海的,我们和意大利朋友聚餐的饭店,也都挑选海边名胜之
地;枕上听得见鸥鸣和(潮 朝)响, 用饭的时候,仿佛也在啖咽着蔚蓝的水光。一路乘
车,更是沿着迂回的海岸,一眼望去,不是无际的平沙 ,就是嶙峋的礁石,上面还有耸立
的碉堡,而眼前一片无边的海水,更永远是反映着空阔的天光,变幻无 (极 级),仪态万
方,海水是很蓝的;在晴朗的天空之下,更是像古诗上所说的“水如碧玉山如黛” ,光艳得
不可描画!那颜色是一层一层的,远处是深蓝,稍近是碧绿,遇有溪河入海处,这一层水
色又是微黄的。唐诗有:“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这两句写得极好,因为它
不但写出斜 阳,连江上的微风,也在“瑟瑟”两字中,表现出来了!

车窗的另一面,不是长着碧绿庄稼的整齐田地,便是长着上千(盈 赢)百的杏树、桃树、
桔柑树、橄榄树的山坡上的果园。

陌上花开,风景如画。在这片丰(绕 饶)美丽的土地上的居民,是使人艳羡的!

(选自《寄小读者》,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1)在文中的括号里选择正确的字。

(潮 朝)响________

无(极 级)________

上千(盈 赢)百________

丰(绕 饶)________

(2)从文中找出合适的四字词语填空。

不能分开的缘分,指亲密的关系或深厚的感情。________

形容容貌、姿态各方面都很美。________

(3)描写海水的颜色有________。


(4)作者说“在这里的一段旅程,我们和海结了不解之缘”,这是因为 。(可多选)

A. “我们”住的旅馆,都是面临大海的

B. “我们”和意大利朋友聚餐的饭店,也都挑选海边名胜之地

C. 一路乘车,更是沿着迂回的海岸

D. 车窗的另一面,不是长着碧绿庄稼的整齐田地,便是长 着上千盈百的杏树、桃树、桔柑
树、橄榄树的山坡上的果园

(5)你觉得作者为什么说艳羡这块土地呢?

【答案】 (1)潮;极;盈;饶

(2)不解之缘;仪态万方

(3)蓝、深蓝、碧绿、微黄、红

(4)A,B,C

(5)陌上花开,风景如画

【解析】【分析】(1)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用同音 字组词的能力。音同,形、意不同,组词
不同。解答时要依据字义注意比较。

(2 )此题是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熟练掌握词语
和意思。单就根据意 思写词语来说会有很多近义词,但结合课文内容来分析,词语就锁定
在课文中了。

(3)寻找描写海水的颜色的词语相对简单,将文中描写海水的颜色的词语挑出来即可。

(4)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回顾作品有关内容,比较判断。

(5 )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
找到答案。

故答案为:⑴潮;极;盈;饶;⑵不解之缘;仪态万方;⑶蓝、深蓝、碧绿、微黄、红;
⑷A BC;⑸陌上花开,风景如画。

【点评】(1)主要测试学生对同音字的掌握,从结构、字 义两方面加以区别,然后再选
词填空。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课后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词
义。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句中描写海水的颜色的词语。

(4)此题考查学生对作品内容的掌握的能力。

(5)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下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8.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追赶风筝的孩子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两个孩子猛追着在晴空中越飞越远的一只断线风筝……

“你俩要是带翅膀的小天使就好了!”

“快变成一只能远走高飞的老鹰吧!你们就准能把风筝逮住!”……

几个过路人,见到这番情景,竟哈哈大笑地挖苦这两个气喘吁吁的孩子。

“对,人们 为什么不能像鸟儿似的长出一双翅膀在空中飞翔呢?”一个“飞”向天空的幻想
在这两个幼小的心灵里萌 发了。从此,他们开始留心观察鸟类高飞和滑翔时双翅的变化,


并精心制作各种会“飞” 的玩具。他俩长大后,仍然继续研究飞翔的原理。

科学的幻想经过人们的勤奋努力, 终于变成了现实。1903年,世界上第一架飞机诞生
了。这架螺旋桨飞机的发明家,正是二十年前,奋 力追逐飘荡在空中断线风筝的两个美国
孩子——莱特兄弟。

(1)填空。

①“追赶风筝的孩子”是指________。

②“几个过路人,见到这番情景”这句话中“这番情景”是指________。

( 2)短文说“科学的幻想经过人们的勤奋努力,终于变成了现实。”莱特兄弟的科学幻想是
______ __。

(3)莱特兄弟的幻想变成了怎样的现实?

【答案】 (1)莱特兄弟;两个孩子猛追着一只断线风筝

(2)飞向天空

(3)发明了螺旋桨飞机。

【解析】【分析】(1)感知文本内容,从文章中 提炼和概括信息,结合语言环境,联系上
下文,找出称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 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
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2)、(3)考查对课文内 容的理解能
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故 答案为:(1)①莱特兄弟;②两个孩子猛追着一只断线风筝。(2)飞向天空。(3)
发明了螺旋桨飞 机。

【点评】(1)飞向天空这是考查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2)、(3)此题考查在 理解
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9.课外阅读

看戏

时间是晚上八点。太阳虽然早已经下落,但暑气并没有收敛。没有风, 公园里那些屹立
着的古树是静静的。树叶子也是静静的。露天的劳动剧场也是静静的。

但剧场里并不是没有人。相反地,人挤得非常满。每个角落里都是人,连过道的石阶上
都坐着人:工人、店员、手艺人、干部、学生,甚至还有近郊来的农民——一句话,我们
首都的劳动人民 。从前面一排向后面一望,这简直像一个人海。他们所发散出来的热力和
空中的暑气凝结在一起,罩在这 个人海上面像一层烟雾。烟雾不散,海在屏住呼吸。

舞台上的幕布分开了,音乐奏起 来了,演员们踩着音乐的拍子,以庄重而有节奏的步法
走到脚灯前面来了。灯光射在他们五颜六色的丝绣 和头饰上,激起一片金碧辉煌的彩霞。
这个迷蒙的海上顿时出现了一座蜃楼。那里面有歌,也有舞;有悲 欢,也有离合;有忠
诚,也有奸谗;有决心,也有疑惧;有大公的牺牲精神,也有自私的个人打算。但主 导这
一切的却是一片忠心耿耿、为国为民的热情。这种热情集中地、具体地在穆桂英身上表现
了 出来。

当这个女主角以轻盈而矫健的步子走出场来的时候,这个平静的海面陡然膨胀 起来了,
它上面卷起了一阵暴风雨,观众像触了电似的对这位女英雄报以雷鸣般的掌声。她开始唱
了。她圆润的歌喉在夜空中颤动,听起来似乎辽远而又逼近,似乎柔和而又铿锵。歌词像


珠子似的从她的一笑一颦中,从她的优雅的“水袖”中,从她的婀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地
滚下来,滴 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一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这回音听不
见,但是它却淹没了刚才涌 起的那一股狂暴的掌声。

观众像着了魔一样,忽然变得鸦雀无声。

他们看得入了神。他们的思想感情和舞台上女主角的思想感情交融在一起。随着剧情的
发展,女主角的歌舞渐渐进入高潮。观众的情感也渐渐进入高潮。潮在涨。没有谁能控制
住它。这个一度 平静下来的人海又忽然膨胀起来。戏就在这时候要到达顶点。我们的女主
角也就在这时候像一朵盛开的鲜 花,观众想要把这朵鲜花捧在手里,不让它消逝。他们都
不约而同地从座位上起来,真像潮水一样,涌到 我们这位艺术家的面前。观众和他打成一
片。舞台已经失去了界限,整个的剧场就是一个庞大的舞台。< br>
我们的这位艺术家是谁呢?他就是梅兰芳同志。过了半个世纪的舞台生活以后,现在6 6
岁的高龄,他仍然能创造出这样富有朝气的美丽形象,仍然能表现出这样充沛的青春活
力,这 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这种奇迹只有在我们的国家里才能产生——因为我们拥有这
样热情的观众和这样热 情的艺术家。

(1)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2)句子的作用。

①这个平静的海面陡然膨胀起来了。

②观众像着了魔一样,忽然变得鸦雀无声。

(3)精读第四自然段画横线的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①歌声是无形的,怎么能像珠子死的......一粒一粒地滚下来?

②回音既然听不见,又怎么能淹没狂暴的掌声?

(4)文章为什么把观众的表情写得具体详尽,而对剧情的描写却十分简 ?

【答案】 (1)①表现人们对久享盛誉的艺术家的出场情不自禁爆发的热情.②写出了观
众情 绪的变化,动静的变化,还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①指观众内心的共,鸣掌声是外 在的,而内心的共鸣是心灵的震撼,是内在的回音
淹没掌声,表明观众对梅兰芳艺术的赞赏完全出自内心 ,发自心底。②是为了烘托心情,
渲染气氛,表明梅兰芳的舞台艺术赢得了观众深深的喜爱。

(3)①滚,滴,溅,落本来是用来修饰可饰物的,这里用来修饰歌词不能不说是
创新,形象立 体地表现了艺术家唱腔的字正腔圆,柔和铿锵的特点,表现了梅兰芳先生的
歌喉美妙动听,入耳入心,令 人回味无穷.作者巧妙地借助一个比喻,将无形化为有形,
从视觉设喻,从而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作者 妙笔生花,读者应接不暇,真是曲尽其妙,
绘形绘声,归臻完美。②梅兰芳的歌声令观众如醉如痴,好像 在每一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
深远的回音。这回音虽然听不见,但很有冲击力,能淹没那股狂暴的掌声,使 周围鸦雀无
声,让人们沉醉。

(4)写观众既能体现人们对艺术的热情,又能表明梅 兰芳的艺术水平,而剧情与文章中心
关系不大,所以才如此处理。

【解析】【 分析】(1)、(2)考查文段在文中的作用。解答此类题,一般要结合着具体
语境,从内容、结构等角 度分析作答。

(3)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 容,再用简


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4)文章材料详写略写安排 是与中心主旨有关,一般详写部分与中心关系密切,反之,
则与中心关系作用不大。

故答案为:(1)①表现人们对久享盛誉的艺术家的出场情不自禁爆发的热情.②写出了
观众情绪的变化 ,动静的变化,还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①指观众内心的共,鸣掌声是外在的, 而内心的共鸣是心灵的震撼,是内在的回音
淹没掌声,表明观众对梅兰芳艺术的赞赏完全出自内心,发自 心底。②是为了烘托心情,
渲染气氛,表明梅兰芳的舞台艺术赢得了观众深深的喜爱。

(3)①滚,滴,溅,落本来是用来修饰可饰物的,这里用来修饰歌词不能不说是
创新,形象 立体地表现了艺术家唱腔的字正腔圆,柔和铿锵的特点,表现了梅兰芳先生的
歌喉美妙动听,入耳入心, 令人回味无穷.作者巧妙地借助一个比喻,将无形化为有形,
从视觉设喻,从而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作 者妙笔生花,读者应接不暇,真是曲尽其妙,
绘形绘声,归臻完美。②梅兰芳的歌声令观众如醉如痴,好 像在每一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
深远的回音。这回音虽然听不见,但很有冲击力,能淹没那股狂暴的掌声, 使周围鸦雀无
声,让人们沉醉。

(4)写观众既能体现人们对艺术的热情,又能表 明梅兰芳的艺术水平,而剧情与文章中
心关系不大,所以才如此处理。

【点评】(1)、(2)本题考查文段在文中的作用。

(3)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4)此题考查详写略写的理解及运用能力。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勇气叩响成功的大门

听说英国皇家学院公开张榜为大名鼎鼎的教授戴维选拔科研助手,年轻的书籍装订工人
法拉第激动不已,赶快到选拔委员会报了名。但临近选拔考试的前一天,法拉第被意外通
知取消他的考试 资格,因为他是一名普通工人。

法拉第愣住了,他气愤地赶到委员会。委员们傲慢地 嘲笑说:“没有办法,一个普通的装
订工想到皇家学院来,除非你能得到戴维教授的同意!”

法拉第犹豫了。如果不能见到戴维教授,自己就没有机会参加选拔考试。若是一个普通
的装订工人想要拜见大名鼎鼎的皇家学院教授,他会理睬吗?

法拉第顾虑重重。但为 了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他还是鼓足勇气站到戴维教授家的大门
ロ。教授家的门紧闭着,法拉第在教授门 前徘徊了很久。“笃笃笃笃”,教授家的大门终于
被一颗胆怯的心叩响了。

院子里没有声响。当法拉第准备第二次叩门的时候,门却“吱呀”一声开了。一位面色红
润、须发皆白、 精神矍铄的老者正端详法拉第,“门没有闩,请你进来。”老者微笑着对法
拉第说。

“教授家的大门整天都不闩吗?”法拉第疑惑地问。

干嘛要闩呢 老者笑着说 当你把别人闩在门外时 也就把自己闩在屋里 我才不当这样的
傻瓜呢 他就是戴维教授。他将法 拉第带到屋里坐下,聆听了这个年轻人的叙说和要求后,


写了一张纸条递给法拉第说:“ 年轻人,你带着这张纸条去,告诉委员会的那帮人说戴维老
头同意了。”

经 过激烈的选拔考试,书籍装订工法拉第出人意料地成了戴维教授的科研助手,走进了
英国皇家学院那庄严 而华美的大门。后来,法拉第成为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曾
任英国皇家学院实验室主任,英国皇 家学会会员。

(1)把短文第7自然段开头加标点处加上标点。

(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大名鼎鼎:________

须发皆白:________

(3)写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

(4)这篇短文多处用了对比的方法。如,面对年轻的法拉第,选拔委员会委员们的态度是
__ ______的,而大名鼎鼎的戴维教授却是________的。又如,法拉第成功前后的身份反差
也 很大,原先,他是一名________,后来,他成为________,并在皇家学院任职。法拉第
的成功说明________的重要性。

【答案】 (1), .!”

(2)戴维教授很出名,知道他的人很多。;戴维教授的头发和胡须都白了。

(3)当你将他人拒之于千里之外时,也封闭了自己的心灵(空间)。

(4)嘲笑、傲慢;和蔼、礼貌;书籍装订工人;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勇气

【解析】【分析】(1)分析句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能正确使用
标 点符号。

(2)词语理解的考查。要结合语境,正确理解词义。

(3)理 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根据词句原
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 ,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含
义。

(4)本题主要 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解答本题,需要仔细阅读短文的内容,然
后结合前后句(题目提供的信 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故答案为:(1), .!”

(2)①戴维教授很出名,知道他的人很多。②戴维教授的头发和胡须都白了。

(3)当你将他人拒之于千里之外时,也封闭了自己的心灵(空间)。

(4)1、嘲笑、傲慢 2、和蔼、礼貌 3、书籍装订工人 4、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
5、勇气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掌握及运用。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或查词典理解词义。

(3)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4)这道题是按短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理解短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家长寄语-雷锋日活动策划


小狗作文-副班主任工作总结


一件感动的事-崔成希


初三数学总复习-三八节的由来


元旦假期-清明节手抄报花边


灭苍蝇-课改工作总结


海门中学-送什么给男友


中秋之夜日记-中国文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