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国演义》有感2500字

余年寄山水
773次浏览
2020年08月12日 09:58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南京特教学院-教师年度个人总结


读《三国演义》有感2500字

三国中的名句“天下之事分久必合,合 久必分”几乎家
喻户晓,所以,我利用这个假期,把三国演义认真的读了一
遍,写成读后感如下 ,与大家共勉。
读《三国演义》有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泪”。《三 国演义》
这本名著是以东汉末年为时代背景,当时官宦弄权,天下大
乱,群雄并起。而后以魏、 蜀、吴三国为主。曹操挟天子以
令诸侯;占据天时,孙权凭借长江天险,占据地利;刘备仁德
广 布,占据人和,三分天下,成鼎立之势。在百年战争中,
谋士斗智,波澜壮阔,悲壮惨烈,景象万千。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不无
道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 秦灭之后,楚、汉分争,
又并入于汉„„书中还有上百个人物、无数的军事谋略,加上
作者本身 借着历史人物,来阐述忠、教、仁、义、爱的道理,
更是深中人心。它写的庸主献帝、刘禅,无能之辈吕 布、袁
术、袁绍、刘表、刘璋,气量狭隘的周瑜,长厚的鲁肃,勇
者张飞、许楮、典韦,下至因 行间而贻笑千古的蒋干,无不
个极其态。其中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
个英雄 人物。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与司马懿是我们非常熟悉的


两位人物,他们分别为两国的重臣,且皆深谙韬略,通权知
变,可谓当世之奇才,而诸葛亮更 是智慧的化身。在与司马
懿交手之前,他运筹帷幄中,决胜千里外,帮助刘备建立蜀
汉基业,形 成三足鼎立之势。
论才干,论智慧,诸葛亮较司马懿略胜一筹,可二人功
业却相反。 司 马懿作为诸葛亮的第一对手出现,正是因为
他的坚忍不拔、锲而不舍,最终使诸葛亮的北伐大业惨遭失< br>败,死于五丈原,死在跟司马懿的对抗当中。
对这么一个非常顽强的对手,别人恨他还来不 及,但诸
葛亮却很欣赏司马懿,对他另眼相看。在司马懿还没有正式
出场,大显身手的时候,诸 葛亮就称赞:司马懿“乃世之英
雄”。 曹操评价刘备是英雄,是慧眼识英雄;诸葛亮评价司
马懿是英雄,也是慧眼识英雄。
诸葛 亮以“千古第一贤相”的美誉流芳百世,他一生不
怕曹操,不怕孙权,当然更不怕周瑜、夏侯惇之流,这 些人
他全不放在的眼里,唯独将司马懿视作他的真正对手。
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这么看重司马懿
因为司马懿在性格上没有巨大缺陷,他不像曹操、周瑜,这些人都有突出的性格优势,同时也有明显的性格隐患,像
曹操性格多疑,周瑜气量狭小。这些性格 缺陷,易于被人把
握,在真正的战争中,容易受到致命的攻击。虽然司马懿没
有太大的优势,但 是也没有太大的缺点,所以谁碰上这种人


都会觉得非常难以对付。
诸葛亮“六出祁山”,表面上看似乎算无遗策,攻无不
克,战无不胜,但最后他也没有消灭 司马懿率领的曹魏军队。
我们看到,诸葛亮一直打胜仗,甚至让司马懿在上方谷
险些丧命 。但最终司马懿还是保存着实力,还是没有被打败。
诸葛亮好像胜了,但从来没有大胜,没有彻底地胜; 司马懿
好像败了,他却也没有被彻底打败,因为他始终是有实力的。
在魏蜀两国长期对峙 中,正是司马懿的坚忍不拔才一次
一次地阻挠了诸葛亮的北伐大业,从而成为诸葛亮战略上和
战 术上的真正对手。
作为对手,最让诸葛亮头疼的就是司马懿的那股软磨硬
抗的劲儿。司马 懿采取的战略决策是:战略上防守,战役中
固守。他坚信自己最后会赢,所以从不担心在战争中一次又< br>一次地输。司马懿对付诸葛亮的战术就是:你来硬的我就来
软的,你进攻我就守,你撤退我就追, 反正我粘着你。所以,
“六出祁山”形成一种僵持的局面。在这个僵持阶段里,由
于诸葛亮神机 妙算,司马懿屡战屡败,但又屡败屡战。司马
懿总是不会败到一败涂地,总是能够保存自己的实力,继续
跟诸葛亮抗争,打持久战。
当然,这种战术跟司马懿的性格大有关系。司马懿的性
格虽然没有什么可挑剔的,但至少有一点很明显,就是他的
多疑,特别地多疑,在这点上他很像曹操。 正因为他多疑猜


忌,所以办事非常谨慎。尤其是碰上诸葛亮这样的 对手的时
候,他更是极其小心谨慎,极其多疑多虑。
其实,多疑并不一定就是缺点,有时 它可以成为一个优
点,前提条件是多疑要建立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但是从司
马懿的具体表现来 看,他的多疑有时并没有真正建立在知己
知彼的基础上,有时小心谨慎到了过分的地步,这样就不免贻误战机。
最典型的就是“空城计”一战。古人说:“料事者先料
人。”要预料一件 事情,首先要预料一个人,要充分吃透一
个人。诸葛亮是个聪明人,他的对手司马懿也是个聪明人,所以诸葛亮才能神机妙算,算定司马懿不敢贸然破城。所以,
“空城计”的故事,不仅表现出诸葛亮 的智高和胆大,也不
仅表现出司马懿的多疑与谨慎,同时也表现出司马懿的过人
智慧。更重要的 是,“空城计”故事还表现出司马懿的战略
决策,他决不轻举妄动,不轻易涉险,一门心思为了保存实< br>力以便跟诸葛亮软磨硬抗到底。
诸葛亮两大军事战役南征取得成功、北伐受阻于司马
懿。
诸葛亮北伐出兵六次,多次无功 而返。虽然诸葛亮在北
伐中算无遗策,多次打败了司马懿,但却没有彻底打败他。
诸葛亮北伐最 大的难题是粮食。蜀军的粮食要通过千里栈道
运输到战争前线实在非常困难。所以,时间利于魏不利于蜀 。


虽然诸葛亮认识到这一形势,但却没有从战略方针的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然而司马懿认识这一形势,采取了软磨硬抗
的战略决策,最终活活拖累死诸葛亮。所 以说:诸葛亮是战
术高手,司马懿是战略高手。诸葛亮赢得一场战役,却输掉
整个战争。
所以军事上司马懿略胜一筹。
诸葛亮在内政上是最为世人称道的。在蜀地原刘璋的基
业上靠法治的严明,一系列务农、息民政策使蜀国积蓄了与
曹魏抗衡的实力。在刘备死后,他能 继续推行联吴抗曹操是
非常的明智之举。
而司马懿呢,著名的曹操大规模军士屯田,是由 于司马
懿的倡议而创办的。司马懿在主政时期更大兴军屯,广开漕
渠,使“百姓大悦”为统一中 国打下良好的基础。
应该说诸葛亮面对的困难、事情比司马懿艰难得多,复
杂得多,所以内政方面诸葛亮略胜一筹。
在刘备死后,蜀国人才逐渐凋敝。军事后备人才唯姜维
而已,诸葛亮出师表中提及的文臣, 并未做出什么能扭转或
延续蜀国的事来。北伐时,有人曾推荐素有战功的魏延和吴
懿,诸葛亮不 听,任用马谡不当致使兵败。应该说蜀国曾经
的人才济济的局面功在于刘备,而非诸葛亮。
而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
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他的军 事才能仍然


没有被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 的大
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君主中最有才干
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 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
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读完厚厚的一本三国演义, 不禁感叹历史的“分久必
合,合久必分”《三国》带给我们的不是表面的群 雄割据、
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而是内心深处的那种心灵上的震撼、
那种感动。


白话易经-家电下乡补贴


上海思博职业学院-家长写给老师的一封信


石河子大学教务处网-广东的大学排名


小学生写中秋节作文-中国动漫排行榜


土地出让协议-七夕的诗歌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邮编-论文摘要范文


微段子-留学文书写作


淮阴工学院教务-职员入党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