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训练(有答案)
以你为邻-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
五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训练(有答案)
一、 阅读下文,完成练习。
空 城 计
这一天,诸葛亮正在和部下商量怎样抵抗魏兵的事,忽然探子飞马传来消息,说司
马懿带领十五万人马朝西城这边打来。这时候,诸葛亮身边并没有大将,只有一些
文官,他所带
的五千兵马有一半是运送粮草的,不能打仗。诸葛亮上城楼一看,果
然尘土冲天,魏兵正分两路杀来。诸
葛亮对手下的人说:“你们都可以放心,魏兵
不敢进城!”于是连忙传令下去,叫人藏起所有的旗帜,禁
止人们随便出入及大声
说话,把四面城门打开,每一个城门,用二十个老兵装作老百姓,洒扫街道,倘若
魏
兵来到,不要惊慌失措。诸葛亮自己则披上鹤毛大氅,戴了丝织头巾,带领两个小
童坐在城楼
上焚香弹琴。
不久,魏军来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都不敢前进,连忙报告司马懿。司马懿在马上远远观望,果然看见诸葛亮坐在城楼上,笑容满面,悠闲地弹琴。左面的小童手捧
宝剑,右面的小童
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来个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司
马懿看了,心中大疑。回到军中,连忙传
下命令,叫后军充当前锋,前军改做后军,
向北面山路退去。司马昭说:“莫非诸葛亮没兵,故意做出这
样子,父亲为什么要
退兵?”司马懿说:“诸葛亮平生谨慎,从不冒险。如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如
果进兵,就要中他的计策。你等怎能知道!”于是,将两路兵马全部退去。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事情的前因后果。(3分)
(1)起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经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 ”画出诸葛亮实施空城计的句子。(3分)
3.用“
”画出点明司马懿退兵原因的句子。(3分)
4.如果领兵人变成了司马昭,诸葛亮的空城计还能成功吗?(4分)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参考答案:1.(1)司马懿率兵来攻城,城内没有足够的人马。
(2)诸葛亮临危不乱,设出空城计。
(3)吓退司马懿的大军。
2.于是连忙传令下去,叫人藏起所有的旗帜,禁止人们随便出入及大声说话,把四
面城门打开,每一个
城门,用二十个老兵装作老百姓,洒扫街道,倘若魏兵来到,不
要惊慌失措。诸葛亮自己则披上鹤毛大氅
,戴了丝织头巾,带领两个小童坐在城楼
上焚香弹琴。
3.诸葛亮平生谨慎,从不冒险。如今
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如果进兵,就要中他
的计策。你等怎能知道!
4.示例:不能。因为
诸葛亮知道司马懿生性多疑,才会设下此计,如果换成司马昭,
司马昭就会攻城,空城计也就会失败。
二、阅读选文,完成练习。(12分)
一杯蜜是炼过几只蜂的(节选)
住处附近有
一家卖野蜂蜜的小店,夏日里,我常常到那里饮蜜茶。我常觉得,在
炎炎夏日喝一杯冰镇(zhēn
zhèn)蜜茶,甘凉沁脾,是人生一乐。
今年我路过小店,冬蜜已经上市,喝了一杯蜜茶,付钱的时候才知道价格涨(zh
àng
zhǎng)了一倍有余。我说:“怎么这样贵?比去年涨了一倍。”照顾店面
的是个眉目清秀的小女孩
,讲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马上应答道:“不贵,不贵,
一杯蜜是炼过几只蜂的。”
这句话令我大惑不解,惊问其故。
小女生说:“蜜蜂酿一滴蜜,要飞很远的地方,要探过很多
花,有时候摘蜜,要
飞遍一整座山头哩!还有,飞得那么远,说不定会迷路,说不定给小孩子捉了,说不定飞得疲倦(juǎn juàn)累死了。”
听了这一番话,我欣然付钱,离开小店。走
回家的路上,我一直想着那位可爱的
小女生说的话,一任想象力奔飞。
也许真是这样的,一杯
在我们手中看起来不怎么样的蜜茶,是许多蜜蜂历经千辛
万苦才采集来的,我们一口饮进一杯蜜茶,正如
饮下了几只蜜蜂的精魂。
蜜蜂是一种奇怪的动物,飞来飞去,历遍整座山头、整个草原,搜集花的精华
,
一丝一丝酝酿(liàng
niàng),很可能一只蜜蜂一生只能酿成一杯我们一口喝
完的蜜茶吧。
蜜蜂虽不澡身,但是它每天啖蜜,让人们在夏季还能享受甘凉香醇的蜜茶。在啖
蜜的过程中,有许多蜜
蜂要死去,未死的蜜蜂也要经过许多生命的熬炼,熬呀熬,
才炼出一杯蜜茶。光是这样想,就够浪漫了,
够令人心动了。
在实际人生中也是如此。生命的过程原是( )的,情感的追寻则是(
)
的,如何在平凡的生命中酿出一滴滴的花蜜,这花蜜还能让人分享,还能流传,
才算不枉此生
。虽然炼蜜的过程一定是痛苦的,一定要飞过高山平野,一定要在
好大的花中摘好少的蜜,或许会疲累,
或许会死亡。
可是痛苦算什么呢?每一杯蜜都是炼过几只蜂的。
1.给选文中加点的词语选择正确的读音,打“√”。(2分)
2.短文中画横线的语段运用了( )等描写方法。(多选)(2分)
A.外貌
B.神态 C.语言 D.动作
3.在( )里选择合适的词语。(2分)
A.平淡无奇 B.雪上加霜 C.波涛万险 D.出奇制胜
4.画波浪线的句子,与诗句( )描写的意境是一致的。(2分)
A.
不论平地与山尖 ,无限风光尽被占 。
B.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C.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D.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5.“一杯
在我们手中看起来不怎么样的蜜茶,是许多蜜蜂历经千辛万苦才采集来
的”一句中的“千辛万苦”具体指
什么?请在文中用虚线画出相关的语句。(2
分)
6.“光是这样想,就够浪漫,够令人心动
了。”此时的作者,对蜜蜂产生了怎样
的情感?(2分)
参考答案:èn√ zhǎng√
juàn√ niàng√
2.A C 4.A
5. 蜜蜂
是一种奇怪的动物,飞来飞去,历遍整座山头、整个草原,搜集花的精
华,一丝一丝酝酿,很可能一只蜜
蜂一生只能酿成一杯我们一口喝完的蜜茶。
6.对蜜蜂的敬佩和喜爱之情。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深山含笑
我以前见过的含笑花都是庭
院种植的,叶细花小,象牙色的花蕊吐着幽香,有一
种水果般的甜沁。含笑不(以
已)艳丽著称,妙的是一缕沁香。
在井冈山深处,我被另一种含笑花(佩
折)服!几株两三丈高的乔木体如游
龙,散发出弥天的清香气息,这就是野生的深山含笑。
多么突兀的秀色啊!她简直像一个绝世独立的北方佳人,(竟
竞)然在大山深
处隐藏了如此潇洒、如此豪放的春光。和庭院含笑相比,倒(像 向)是临风挺
立的巾帼英雄,笑得那么爽朗、欢畅。那是一种胜利的喜悦,似乎天上的白云都
是从她的胸中笑出来的
。
从小路那边走过来两个拎着简单行李的年轻人。他们是那个边远的、还没通车的
村子里的老
师、跟着他们,我们也进了村。目睹孩子们围着老师的亲切嬉闹,我
忽然感觉另有一株高大的深山含笑在
我心中晃动起来……
(1)选择文中括号里合适的字。
含笑不________(以
已) (佩 折)________服
(竟 竞)________然
倒(像 向)________是
(2)庭院中的含笑与野生的含笑有什么不同?
(3)在文中用曲线画出两个比喻句。
(4)注意划线词语,结合题目写出文章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答案】
(1)以;折;竟;像
(2)庭院中的含笑有一种水果般的甜沁;野生的含笑散发出弥天的清香气息。
野生含笑与庭院含笑相比,倒像是临风挺立的巾帼英雄。
(3)深山含笑散发着弥天的清香气息,像临风挺立的巾帼英雄。
(4)深山含笑像一个绝世
佳人,像一个临风挺立的巾帼英雄令我赞叹,但我更
敬仰和佩服在边远山区默默作贡献的知识青年。
【解析】【分析】(1)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用同音字组词的能力。音同,形、意不
同,组词不同
。解答时要依据字义注意比较。
(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
文章内容,
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3)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
事
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
的事物)、
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
一类事物。(4)理解文章语句的
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结合文中人物
的情感。根据词句原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
、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
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含义。要特别注意,这类试题,往往不是要问词句的表面
意义,如果简单地理解为词句的表层意思,就容易理解偏差。
故答案为:(1)以、折、竟、像 (2)庭院中的含笑有一种水果般的甜沁;野生
的含笑散发
出弥天的清香气息。野生含笑与庭院含笑相比,倒像是临风挺立的巾
帼英雄。(3)深山含笑散发着弥天
的清香气息,像临风挺立的巾帼英雄。 (4)
深山含笑像一个绝世佳人,像一个临风挺立的巾帼英雄
令我赞叹,但我更敬仰和
佩服在边远山区默默作贡献的知识青年。
【点评】(1)主要测试学
生对同音字的掌握,从结构、字义两方面加以区别,然
后再选词填空。(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
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
力。(3)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
致性。要
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4)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四、意外赔偿
①那年初春,我在房前的小院里种了一些蔬来。悉心栽培了数月,到仲夏时院子
里已是满眼油绿,让人看着心醉。每天我都在这里盘算着能有多少收获。
②那天天气极好,阳
光柔和,没有一丝风。看着蔬莱大多已经成熟,我兴奋地给
朋友们打电话,邀请他们来与我分享劳动成果
。打完电话,我便骑着单车到附近
超市购买烹调所需的调味品。
③两个小时后,我提着沉重的
购物袋推开栅栏门,发现院子的地上凌乱地散落着
一些嫩绿的菜叶。天啊!我的蔬菜转眼间已是叶落茎断
。这是谁跑进来践踏了我
的劳动成果?
④突然,一个黄白相间、圆鼓鼓的家伙在蔬莱间蹒跚挪
动,不时抖动着翅膀发出
“嘎嘎”的叫声。我站在那里,气得一时说不出话来,真不敢相信这么一个小东
西会把我的莱园糟蹋成这个样子。
⑤和鸭子是讲不通道理的。但是,我决定要为自己讨个说法
。我想起住在隔壁的
那个老妇人养了几只鸭子。甚至听人谈论过,那老妇人几十年守寡,性格古怪,与周围的邻居很少讲话,她唯一的喜好就是饲养一些小家禽。
⑥我按捺着心中的恼
怒,用力敲开了她的房门:“请问夫人,您养的鸣子都在您
的院子里吗?”
⑦她没有支声,默
默地从我身边走过去,弓着腰用她那干瘪的手指指点着地上的
鸭子。她反复数了几遍,然后转过头呆滞地
打量着我。看得出,她的目光中带着
许多疑问。⑧“如果少了一只的话,那么它现在正在我院子里美餐呢
!”我直截
了当地说。老妇人愣了一下,一言不发地跟着我到莱园子里去找鸭子。
⑨此时,那
鸭子依然不停地啃着我的蔬莱。老妇人快步跑过去抱起鸭子,然后站
在那儿静静地等待我的发落。 10“夫人,让我说您什么好!请看好您的鸭子,这样的事我不想再看到厖”我气
愤地说,但不失礼
貌。
11老妇人颤巍巍地点点头,一言不发,而后抱着那只鸭子蹒珊地走了。
12几个月后
,老妇人搬走了。之后,我再也没有见过她,而那场莱园“风波”
也被时间渐渐淹没了。
13
圣诞节到了,轻柔的雪花把快乐的夜晚点缀得宛如仙境。晚上,我邀请了数
位挚友到我家共度圣诞之夜。
我们正开怀畅饮,门铃突然响了,邮递员给我送来
了一个邮包。邮包上没有寄出的地址,邮包外面夹着一
封信,上写:亲爱的孩子,
你好吗?我曾住在你的隔壁。半年前,我养的鸭子损坏了你的菜,给你带来了
极
大的不快,我一直很内疚。今天是圣诞节,我要送给你一样特殊的礼物,请一定
收下,因为这
代表着我的深深歉意。
14我拆开包裹,轻轻剪开深色的密封塑料袋,一只焦黄流油、香气四溢的硕大
的烤鸭赫然出现在我的面前。烤鸭的脖子上挂着一张塑料纸片,上面歪歪斜斜地
写着:“小姐,
因为品尝了你种的菜。所以我才长得如此肥硕。”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文章第⑤段画横线句属插叙,请你说说其作用。
3.文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请你说说下面两处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有何相同之处。
第一处:那天天气极好,阳光柔和,没有一丝风。
第二处:圣诞节到了,轻柔的雪花把快乐的夜晚点缀得宛如仙境。
4.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说说老妇人是怎样的一个人。
5.仔细品味文未最后一句话,发挥你
的想象力,你认为老妇人送的烤鸭是吃“我”
家菜的那只吗?说说理由。
参考
答案:1.老妇人养的鸭子毁坏了“我”的菜园,几个月后的圣诞节赔给“我”
一只大烤鸭。
2.结构上推动情节发展,内容上与下文老人的表现构成对比,丰富了人物形象。
3.烘托人物愉悦的心情。
4.老妇人宽容、善良而又幽默。(一定要联系原文,要具体分析)
5.示例一:是。老妇人
因为对“我”怀有歉意,所以特意将那只偷吃鸭养得肥硕
来送给“我”。示例二:不是。那句话只是老妇
人幽默的一种表达,善良的老妇
人不一定舍得宰杀她养的鸭子,那只烤鸭可能是她从别处挑选来的。
五、痴心石
①许多年前,当我还是一个十三岁的少年时,着见街上有人因为要盖房子而挖树,
很心疼那棵树的死亡,就站在路边呆呆地看。树太大了,不好整棵地运走,于是
工地的人拿出了
锯子,把树分解。就在那个时候,我鼓足勇气,很不好意思地问,
可不可以把那个剩下的树根送给我。那
个人笑着看了我一眼,说:“只要你拿得
动,就拿去好了。”我说我拿不动,可是拖得动。
②
父母看见当时发育不良的我提回来那么一个大树根,不但没有嘲笑和责备,反
而帮忙清洗、晒干,然后将
它搬到我的睡房中去。③以后的很多年,我检过许多
奇奇怪怪的东西回家,父母并不嫌烦,反而特别看重
那批不值钱但是对我有意义
的东面。我和父母,其实很少一同欣赏同样的事情。他们有他们的天地,我,
埋
首在中国书籍里。
④我的父母并不明白也不欣赏我的那些怪瓣,可是他们能包涵。我也并不
想父母
能够了解我对于“美”这种主观事物的看法,只要他们不干涉,我就心安。
⑤有一次,
我答应了跟父母和小弟全家去海边。结果前一天晚上又去看书,看到
天亮才睡去。全家人在次日早晨等着
我起床一直等到十一点,母亲不得已叫醒我,
又怕我不跟去会失望,又怕叫醒了我要丧失睡眠,总之,她
很为难。半醒了,我
只挥一下手,说:“不去。”醒来发现父亲留了条子,叮咛我一个人也得吃饭。 <
br>⑥中午起床,奔回不远处自己的小房子去打扫落花残叶,弄到下午五点多钟才再
回父母家中去。妈
妈迎了上来,责问我怎么不吃中饭,我问爸爸在哪里,妈妈说:
“嗳,在阳台水池里替你洗东西呢。”我
拉开纱门跑出去喊爸爸,他应了一声,
也不回头,用一个刷子在刷什么,刷得好用力的。
过了一会儿,爸爸又在厨房里
找毛巾,说要擦干什么的,他要我去客厅等着。
⑦一会儿,爸爸出来了,妈妈出来了,两老手中各捧着一块石头。
⑧爸爸说:“你看,我给你
捡的这一块,上面不但有纹路,石头顶上还有一抹淡
红,你觉得怎么样?”妈妈说:“我挑挑拣拣,才得
了一个石球,你看它有多圆!”
我注视着这两块石头,眼前立即看见年迈的父母弯着腰,佝着背,在海边
的大风
里辛苦翻石头的画面。
⑨看着比我还要瘦的父母,看着这两块没有任何颜色可以配上的
、世间最朴素的
石头,一时里,我想骂他们太痴心,可是开不了口,只怕一讲话声音马上哽住。
父母的爱——一生一世的爱,都藏在这两块不说话的石头里给了我。
1.本文第①②段写了“我”少年
时拖树根回家的事,有人认为这件事与标题“痴
心石”无关,应该删去,你认为呢?
2.作者为什么用“痴心石“作为文章题目?
3.“我注视着这两块石头,眼前立即看见年迈
的父母弯着腰,佝着背,在海边的
大风里辛苦翻石头的画面。”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文中“我”的父母理解、尊重孩子的“怪癖”,对此,你肯定很有感受,请结
合你的生活实际,谈
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1.不应删去,理由:①通过对拖树根后父母的一系列动作描写,表达
了父母对“我”的包容和理解;引出“我”后来的种种怪癖,表现了父母对“我”
的包涵。②为下文父
母在海边为“我”寻找“痴心石”打下伏笔。
2.“石头”是文中传递情感、表达爱意的物品。用“痴
心”修饰石头,表达了父
母对“我”的爱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切中文章主旨。
3.作者描写“
我”的心理活动(或:通过“我”的联想与想象)细腻地表达了“我”
对父母“痴心之爱”的醒悟、感动
和自责。
4.提示:肯定或否定这种做法均可以,但必须写出充足的理由。
六、一双脚上的修养
①每逢双休日,我都会到图书馆的阅览室去翻阅一些报纸和杂志。每次来
这里,
总看到座无虚席的场面。在这紧张而喧嚣的都市里,能保持一份阅读的闲情,是
难能可贵
的。在我看来,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有着一定的层次和修养。
②北方冬天的雪大,雪一
下,许多麻烦就随之而来了。走在街上,鞋上会粘满脏
雪,从天寒地冻的室外进入室内,脏雪马上就会化
作污水。人走过的地方,往往
会留下两行黑乎乎的脚印。正是一个雪天,我走进阅览室时发现了异样。屋
子里
多了一个擦地的女工,她看我进来,竟紧张地盯着我,手操抹布,如临大敌。我
故作视而不
见,可感觉告诉我,她正跟在我的身后,猛回头,把她吓了一跳,自
己也吓了跳。吃惊于自己留下的那行
脚印。在淡黄的地板上,显得如此扎眼。而
那个擦地女工,正在奋力擦抹。
③坐到座位上,想
着刚才的脚印,愧怍油然而生,再也无心看书了。阅览室是一
个开放的公共场所,来往进出的人很多。我
注意到,每个进来的人都在犯着同我
一样的毛病,浑然不觉自己 双脚正在恶作剧式地涂鸦着刚刚被擦干
净的地板。
于是,那个女工就要不停要跟在进进出出的人后面,擦了再擦。不断地踩踏与不
断地
擦抹,似一场破坏与复原的拉锯战,在阅览室
里上演着,让人心惊。渐渐
地,那个疲于擦地的女工,已是额头见汗。
④忽然有种感觉,每一
双进出的脚都充满着罪恶,因为,它们是在不断践踏着别
人辛苦取得的劳动成果,是在破坏着一种美好与
和谐。
⑤不知过了多久,那扇门又被悄悄推开了。一个男人伸头朝里面看了看,似乎想
进来,
但又把头缩了回去。不一会儿,两扇门被推开了。还是刚才那个男人,这
次,他是肩扛一桶纯净水进来的
。突然,一阵“沙、沙”的响声,伴着送水男人
走路的旋律,引起了所有人的注意。我开始从上向下打量
他,老旧的棉帽子、绿
大衣厖最后我终于看到了他的双脚,然后是惊异万分。男人的每只脚上,竟然都<
br>套着一个塑料袋。他一走动,塑料袋就会发出“沙,沙”的响声。因为套了塑料
袋,所以他超过的
地方没有一点污迹,还是那样干干净净的。我注意到,那个擦
地的女工,站在那里表情复杂地盯着送水的
男人,看到他放好水,慢慢离开阅览
室。而当她再次转过头来,我发现她眼里竟有泪水涌现。
⑥这个下雪的周日里,我没有读书,但我想到了“修养”这个词。我想,修养工
不是一个人比别人多认识
些字,多读了几本书;或是一个人了解《红楼梦》的
情节、会背莎士比亚的一些名句,修养应该是在一个
人举手投足的细节中体现,
就像那个送水工,懂得在雪天里,进入室内之前用塑料袋把两只脚都套上。
1、第自然段中,“我”“愧怍”的原因是什么?
2、下列描写人物的语句很富有表现力,请作简要赏析。
(1)屋子里多了一个擦地的女工,她看我进来,竟紧张地盯着我,手操抹布,
如临大敌。 <
br>(2)不知过了多久,那扇门又被悄悄推开了。一个男人伸头朝里面看了看,似
乎想进来,但又把
头缩了回去。
3、文中第自然段说“而当她再次转过头来,我发现她眼里竟有泪光涌现”,你认
为“她”是为什么而流泪?4、口味文中两个画线句,你认为作者再次对“修养”
一词的理解有什么不
同?
参考答案:1.“我”的脚印弄脏了地板;“我”对女工的劳动故作视而不见。
2.(
1)“紧张地盯着”“如临大敌”等神态和动作描写。形象地写出了擦地女工
见到“我”进来唯恐弄脏地
板又要再次擦地的担忧与紧张心理,(2)“悄悄推开”
“伸头”“缩”等动作描写,传神地写出了送水
工怕影响图书馆安静的氛围,推
门时小心翼翼的情景,突出了送水工对他人的尊重,体现了他的修养。
3.为送水工的细心体贴而感动,为自己的劳动终于得到他人的尊重而激动。
4.第①自然段中“修养”指有文化或学问;第6自然段中修养之养成正确的待
人出事的态度。
七、梦想背后的故事
王列
王老师没想到一向很听话的燕红,突然变得这么倔强。
进入高二,学校对学生进行分流。所谓分流,就是根据学生的爱好特长以及文化
课基础,把爱好
相同的学生分到同一个教学班,这样便于管理与教学,也有利于
学生发展。
燕红的文化课基础
很好,老师希望燕红专心学习文化课,想不到燕红坚持学习美
术。实事求是地说,学美术的学生文化课基
础多数较差,文化课基础这样好的一
个学生,学习了美术,王老师觉得非常可惜。
王老师做了
很多工作,想不到燕红却毫不动摇,他异常生气。他想跟燕红的父母
交流一下情况,让她的父母劝说她,
偏偏他们都在外地打工,通过电话联系上后,
他们都表示孩子学什么由她自己决定。既然没有任何办法可
以阻止她,干脆先让
她学习一段时间,如果她觉得不合适,再让她回到普通班级学习也未尝不可,王
老师有些无可奈何地想。
转眼间,一个学期就过去了。期末考试,燕红的文化课考
得很好。让王老师想不
到的是,她的绘画也几乎是最优秀的。王老师询问美术老师燕红今后发展潜力如<
br>何,老师赞扬燕红说,她对色彩和线条非常敏感。王老师感到高兴的同时,也有
些莫名的失望。
高三下学期,市电视台组织一次以“我的梦”为主题的中学生绘画大赛。大赛分
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个阶段是初赛,学生自由创作。第二个阶段是决赛,学生现
场作画。学校很多学生都参加了比赛,但
是进入决赛阶段的只有燕红一个人。
这次比赛除了看学生的绘画基础,还委比学生的想象力。不用说,
凡是参加比赛
的,绘画基础都不错,谁的想象力更强,谁肯定会胜出。
通过前几轮的比赛来看
,燕红的想象力非常强;几乎每一张画都有让人眼前一亮
的东西。最后一次比赛的题目是《梦中的家乡》
,只要胜出,燕红就会获得冠军,
大家对燕红也非常期待。然而那幅画燕红却画得非常普通甚至连一点想
象的成分
都没有:弯曲的柏油马路、低矮的远山、清清的小溪、几块石板搭成的小桥,还
有低低
的石头房子……
当然,燕红与冠军失之交臂了,大家都为燕红感到惋惜。
“自从参加比赛以
来,你的每一幅画都是充满想象力的,为什么最关键时候的这
幅画却这么普通?”主持人问她。
“我梦中的家乡就是这样的!”
燕红说这话时,眼里已经充满了泪水。
“为什么不是更美好一些的呢?”主持人感到奇怪。
“我梦中的家乡就是这样的!”
燕红再次强调说。
“作为这太比赛的亚军,电视台会帮你实现一个梦想,您的梦想是什么呢?”主
持人问。
“我想找到一个和我画上一模一样的地方,哪怕哪怕十几年前曾经这样也行。”
燕红说。
“能告诉大家为什么吗?”主持人问。
燕红说这是她的一个秘密,她非常希望找到这样一个地
方,主持人只得答应想尽
一切办法帮她寻找。
也视台通过多种方式,最终还是
找到了那个地方。那是几千里路外的一个小山村,
而燕红的秘密也随之揭开,原来她是一个被拐卖的孩子
。被拐卖的时候,因为年
龄太小,根本不知道家乡是哪里,只是隐约记得自己家乡是这样的,而家乡的样
子也曾一次次闯进她的梦乡,于是她发誓学习绘画,画出家乡的样子并找到家乡。
这个秘密,此
前,她没告诉过任何人。
知道实情后,王老师感慨无限,他不禁暗暗告诚自己,今后一定要尽量尊重学
生
的选择。因为,有时,你不可能知道学生有怎样的梦想,也不知道这个梦想背后
有怎样的故事
。
(选自《当代青年》,有改动)
1.文题为“梦想背后的故事”,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2.仔细品味文中画” ”句,王老师因为什么而高兴?又为什么有些莫名的失
望?
3.文章主要写了王老师和燕红两个人物。请分析一下这两个人物的形象特点。
4.文中画横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5.最后一段文字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1.小时候被拐来的孩子燕红,为了找到家乡,毅然放弃基础很好的文
化课坚持学习美术
,并最终凭借一幅美术画,在电视台的帮助下,找到了家乡。
2.因为燕红文化课考得很好,绘画也几
乎是最优秀的,而且美术老师说她对色彩
和线条非常敏感,所以王老师高兴。而因为燕红在绘顺方面的发
展潜力很好,所
以分流后她不会专攻文化课了,所以王老师觉得可惜和失望。
3.王老师:关
爱学生,为学生的长远负责,尊重学生的选择;燕红:学习成绩优
异,性格倔强,思念家乡。
4.这句话运用了神态描写,表达了燕红内心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已经极度汹涌,她
非常渴望能够找到家乡
。刻画了燕红倔强执着的人物性格和对家乡的殷切思念。
5.结构上:总结全文,服应题目。内容上:
这一段写出了王老师不禁暗暗告诚自
己的原因,也含蓄地表达了希望大家尊重学生的选择这一思想和理念
,揭示了文
章的题目,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八、谢谢你,盛装莅临我的成长
汪微微
①小学二年级时的班主任,是个不怒自威的退伍军人。平日里话不多,
习惯用眼
神制止并解决纷争与事端。
②对男生,他实行军事化管理。课间十分钟,其他班的男
生疯得东倒西歪,我们
班的男生则挺拔地站立着,有序地排队,轮流着立定跳远,玩得像上课一样规规<
br>矩矩又铿锵有力。
③对女生,他力推淑女教育。说话要不疾不徐,微笑要张弛有度;裙子要过膝
,
不许撩起下摆擦汗,不能光脚穿凉鞋;坐不能弯腰驼背,站不能含胸低头;课外
少看电视多读
书,每天练习毛笔字……
④乡村的孩子平时散养惯了,一个个野得像泼洒一地的阳光,哪里收得住?一
学
期过去,没几个能真正坚持下来的。做得最好的,是和我们同班的他的女儿。我
们既同情她的
别无选择,又钦羡她的与众不同。她不是班上最漂亮的女孩?却自
有一种说不出的美,眼中闪烁着看得见
摸得着的柔软和善意。连最捣蛋的男生路
过她身边时,都会不由自主地屏声敛气。
⑤多年后,
在家乡的街头,她穿一袭蓝底白花的连衣裙,绾(wǎn)着低低的发
髻,静静地站在那里。嘈杂如水,
流到她身边,却自觉地绕道而行。有人和她打
招呼,她轻轻地点头,微笑致意,温婉得既优雅高贵又接地
气。
⑥原来,她被打磨出来的与众不同的美,过去叫教养,现在叫气质。
⑦初一时的语文老
师,是个有着慢条斯理智慧的老头儿,他惩戒我们的惯用伎俩
是写检讨。检讨的内容直接照搬作文要求:
文笔要好,感情要真,题材不限,风
格却要自成一家,字数不能少于800字。最可怕的是,要一式54
份——班上共
54个人,人手一份。字迹要沿用书法课上的工整与气势。
⑧有一回上课,他迟
到了几分钟。不待他道歉并解释原因,台下一片亢奋的叫喊
声,大家一起喊:54,54,54!他也不
恼,乐呵呵地看着我们,眼里的宠溺能湮
(yān)没掉每个人。
⑨从此,他再也没有让我们
写过检讨,却要求大家记日记。算算,一天不过就一
篇,我们胜者为王居高临下地同意了。
⑩
毕业后和一干人去看望他,说起这段往事,他笑:小小少年是一块块璞玉,但
雕琢要讲究方式和技巧。写
检讨是假,练笔练字才是真。然后他转过头,对我说:
“你的字,有蝇头小楷的功底;你
的日记,也最好看。”
⑪原来,我们最终学会的,是不要错过自己。
⑫高二时的语文老师,
是个忧郁的诗人。他为人低调又不羁,平时见他背影的
机会比正面还要多。有一次上课讲诗歌的结构与特
点,他找来了几本自己以前写
的诗集。讲台上的他,眼神干净明亮,有一种未经世事的洁白,像正在做梦
的少
年。他一字字念,一句句写,一段段讲其饱满的感情、丰富的想象、和谐的音韵,
以及写诗
的心境和曾经沉睡的梦想。讲到动情处,他会停下来,一言不发地看向
窗外,眼神比远方还远。
⑬课后很久,我心里仍蓬勃得静不下来。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了诗歌的美,它
干净清洁,美好亲切,散
发着梦想的味道。最难得的是,它离我这样近,一声轻
唤便足以叫醒我,而不只是远远地隔空感动我。
⑭后来,我开始偷偷写诗,不在乎写得好不好,不去想有没有用,也不在意是
否有人懂,愿意写
下去并能很好地写出来,对自己而言已经足够。⑮原来,梦
想是一种让你觉得坚持就是幸福的东西。 <
br>⑯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
另一朵云,一个灵魂
唤醒另一个灵魂。谢谢你,盛装莅临我的成长……
1.查字典填空。
“临”字的音序是__
____,音节是_______,用部首查字法先查______部,再查
______画。字典里有
三种解释:①到,来;②换着,靠近;③照着字、画模仿。
文中“莅临”的“临”取第_______种
解释。
2.照样子,写词语。
(1)乐呵呵(ABB式)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2)东倒西歪(含反义词)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3)规规矩矩(AABB式)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3.文章叙写了三位老师的不同特点和对“我”的影响,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表。
人物
特点
对“我”的影响
小学时的班主任
不怒自威的军人
(1)
初一时的语文老师
(2)
让“我们”学会不要错过自己
高二时的语文老师
忧郁的诗人
(3)
4.文中第⑤段描绘老师女儿,并
没有写老师,有人说多余了,应该删掉,你认为
应不应该删掉?为什么?
5.结合语境,品读下列语句,回答问题。
(1)“他也不恼,乐呵呵地看着我们,眼里的宠
溺能湮没掉每个人。”这句话是
什么描写?这样的描写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2)“他一字字
念,一句句写,一段段讲其饱满的感情、丰富的想象、和谐的音
韵,以及写诗的心境和曾经沉睡的梦想。
”加点词语在本句中有什么作用?
6.“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
灵魂唤醒另一
个灵魂。”这句话是在解读师生之间的关系,根据你平时的经历及本文的讲述,
谈
一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1.L lin L 8 ①
2.(1)黑乎乎 绿油油 金灿灿(2)异口同声 左顾右盼 里应外合(3)慌慌张
张
干干净净认认真真(答案不唯一)
3.(1)让“我”懂得了气质(教养)的美(2)慢条斯理的老头
(3)让“我”
明白梦想是一种让你觉得坚持就是幸福的东西
4.不应该删掉。老师女儿的风
采气质是老师独特教育要求的结果,描写老师的女
儿其实就是通过侧面描写来烘托老师的教育对“我”成
长的巨大影响。
5.(1)运用神态描写,写出了老师的宽容,表现了老师对我们的宠爱与教育的智慧。(2)连用三个叠词,强调了老师讲课的投入,突出了老师对诗歌的深刻理
解和喜爱及留给“
我”的深刻印象。
6.学生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的引领,文中的三位老师在“我”成长中起着重大的作<
/p>
用,小学老师让“我”领略了气质的美,初中老师让“我”学会不要错过自己,
高
中老师让“我”对生活有了坚持和梦想,三位老师唤醒了“我”的灵魂,走进
了“我”的内心世界,促进
了“我”的成长。教育是心灵对心灵的唤醒,老师是
我们成长的引路人。
九、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绿色首都——莫斯科(节选)
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地
处俄罗斯欧洲部分的中心。玉带似的莫斯科河,自西向东,
蜿蜒地经过列宁山下,向北绕过克里姆林宫南
侧,然后折向南方流去。莫斯科也
因河流而得名。
仅次于巴黎的欧洲第二大城市莫斯科,是一
座有800多年历史的名城。它
________在7个高低起伏的山丘上,整个城市就像一个大蜘蛛网
。莫斯科的街道
呈环形和放射形,一条条林荫大道,一环环自市中心向外延伸。繁华的大街两旁
和新建的住宅区内,________着式样各异、装饰多样的建筑。
克里姆林宫和红场是全市中心。
这所举世闻名的宫殿始建于1156年,它是历代
沙皇的皇宫。宫殿中央,________着三座有名
的天主教堂。光洁的白墙,协调的
比例,俨如古代骑士头盔的圆顶,使这些建筑物显得雄浑大方。 红场在克里姆林宫的东面。在俄语中,红场是“美丽的广场”的意思。它辟于
15世纪末,本是个贸
易市场。后来,沙皇政府经常在此发布政令,召集群众。
莫斯科气温较低,以前树木很少,曾被称为“
沙漠城市”。自1928年开始进行大
规模绿化,建立了从市中心向郊外辐射的8条绿色林带。市内有很
多大小公园和
街心花园,还在市郊建立了11个自然森林区,过去曾一度绝迹的野鹿已繁殖到
几
万头。如今市区绿地面积已占总面积的40%,平均每个莫斯科人拥有绿地44
平方米。生态环境的改善
,美化了市容,调节了气候,使莫斯科摘掉了“沙漠城
市”的帽子,成为绿色首都。
(1)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文中的横线上。
建立 林立 矗立
①它________在7个高低起伏的山丘上,整个城市就像一个大蜘蛛网。
②繁华的大街两旁和新建的住宅区内,________着式样各异、装饰多样的建筑。
③宫殿中央,________着三座有名的天主教堂。
(2)“举世闻名”
的意思是________。和它意思相近的词语还有________、
________等。
(3)为什么说俄罗斯首都莫斯科整个城市就像一个大蜘蛛网?
(4)根据选文内容填空。
莫斯科过去被称为“________”是因为那里_____
___;现在平均每个莫斯科人拥
有绿地________,莫斯科已经成了“________”。
(5)俄罗斯是怎样摘掉“沙漠城市”的帽子,成为全世界羡慕的绿色首都的?
(6)绿化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请你写两句关于植树的宣
传标语。
【答案】 (1)建立;林立;矗立
(2)全世界都知道的事情,形容非常著名;闻名遐迩;驰名中外
(3)因为莫斯科建立在7
个高低起伏的山丘上,街道呈环形和放射形,一条条
林荫大道,一环环自市中心向外延伸。
(4)沙漠城市;气温较低,以前树木很少;44平方米;绿色首都
(5)自1928年开始
进行大规模绿化,建立了8条绿色林带。市内有很多大小公
园和街心花园,还建立了11个自然森林区,
市区绿地面积已占总面积的40%,
平均每个莫斯科人拥有绿地44平方米。
(6)①多一片绿叶,多一份温馨。②今天,播撒下一颗种子;来日,收成起一
片绿色。 <
br>【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应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结合具体
语境选词填空,
使句中表达更准确。建立:开始成立或产生。林立: 像树林一
样矗立着。矗立:高耸直立。
(2)词语理解的考查。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
(3)考查对课文内容
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
容,就能在第二自然段找到答案。
(
4)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
容,然后结合题目提供的信
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5)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在最后一个自然段找
到答案。
(6)此类试题常常给定一个主题,让考生根据这一主题拟写标语,或者相关的
诗句
或者名言。考生答题时首先要了解标语(或口号)的特点,即简洁,有号召
力。可引用名言,也可以自拟
,只要符合活动主题即可。
故答案为:(1)①建立②林立③矗立
(2)1、全世界都知道的事情,形容非常
著名2、闻名遐迩3、驰名中外
(3)因为莫斯科
建立在7个高低起伏的山丘上,街道呈环形和放射形,一条条
林荫大道,一环环自市中心向外延伸。
(4)沙漠城市;气温较低,以前树木很少;44平方米;绿色首都
(5) 自1928年开
始进行大规模绿化,建立了8条绿色林带。市内有很多大小
公园和街心花园,还建立了11个自然森林区
,市区绿地面积已占总面积的40%,
平均每个莫斯科人拥有绿地44平方米。
(6)
①多一片绿叶,多一份温馨。②今天,播撒下一颗种子;来日,收成起一
片绿色。
【点评】(1)要正确使用词语,要从意义和使用习惯两方面准确理解,这也是积
累的重要内容之一。(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熟读课文,可
结合语境、课后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词义。(3
)、(5)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
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4)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概括性
比较强,一定要
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6)此题主要考查学生拟写标语的能
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