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中考总复习阅读理解专题训练《灶台》(含答案解析)
下雪的短信-高考高分作文
初中语文中考总复习——阅读理解专题训练(含答案解析)
阅读下面散文,完成文后各小题。
灶台
陈满意
炊烟是灶台盛开的花。
灶台像是一家之主,左右着乡下人的日子。“树大分杈,儿大分家”,在老家新媳妇
接过门满一
年就分家,而分家时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支锅垒灶,过上“有锅才有家”的日
子。另立炉灶时村里人总会
想到父亲,父亲是村里有名的泥水匠,支灶台是他拿手的活
儿。支灶台有一定的学问和规矩,烧起来要省
柴,还要美观耐用。父亲充分考虑到柴草燃
烧时发出的热量和使用时的方便,每次总能把灶台支出新意。
那时,日子过得紧紧巴巴的,砌好后的灶台用石灰粉平、刷白,一口大锅坐在上面就
可以“热锅
”了。所谓“热锅”就是在新支起的灶台上做一顿饭,“热锅”既表达了主人
的一番谢意,又检测了匠人
的手艺。热锅时左邻右合都会到主人家祝贺,父亲总金醉醺醺
的,十分得意地回家。
父亲用土
坯垒起的我家的灶台,台面是泥灰抹的。厨房低矮、昏暗、潮湿,炊烟把厨
房熏得黑黢黢的,房顶上挂着
黑灰条,墙角缀着蜘蛛网。日子一长,灶面就会裂开道道深
浅不一的缝隙,用洗碗布擦洗时,常常会沾起
泥浆,总也抹不干净。
父亲从东家到西家忙着做些泥水活,母亲一个人忙里忙外,天天既要围着灶台转
,又
要打理田里的一切。父亲很少坐在灶膛前烧火,灶台属于母亲一个人的舞台。母亲从田里
回
到家时,总是风风火火连夹带拖地拽进一捆棒子秸放在灶台跟前,在她松手的霎间,抖
落满地深秋的气息
。母亲拿着一个小板凳,点着一小撮棒子叶,小心翼翼地送入灶膛内,
一边挑起棒子秸叶,一边向灶膛吹
着气,偶有一股浓烟从灶口窜出,整个厨房霎时被浓烟
笼罩着。母亲深受其害,总是被熏得直流泪,呛得
直咳嗽。
烧锅是一份苦差事,硬柴棍好烧,可不多,过多的是棒子秸和树叶,却都不耐烧,得
寸步不离地在灶门口守着。但看着柴火在灶膛里翩翩起舞,又觉得十分温馨。棒子秸燃后
的红炭轻如薄羽
,在静静红光里脱下一件件白的衣衫,红的骨头越来越细,越来越薄,白
的衣衫越脱越多,围着越来越小
的骨头,火骨头脱光衣衫,松软地坐在火炉里,一火炉的
白衣衫,层层翻卷,安详圆满,一如村里的长者
从容走过的一生。揭开锅盖,会飘起一屋
子的蒸汽,幸福便像饱和了一样,弥漫在周围,
香喷喷地。
灶台烧起来,屋里暖了,人也暖了,整个岁月便都暖了起来。读初中时离家远,冬天
来临时母亲每天做饭都会在灶膛里塞上一块红薯,让将灭未灭的灰烬慢慢地烘熟它。上学
时,母亲把红
薯掏出来,在两只手上不停地翻动着,一边翻动一边拍打红薯上的草木灰,
然后用一块棉布包严实了交给
我,让我带着一路上捂手,等到学校的时候,红薯也渐渐凉
下来,很快就成了我的腹中之物,天气再冷我
的手也从未冻坏过。
我们兄妹逐渐长大时,土灶台换成砖灶台并砌上烟囱,用水泥抹上光滑平整的灶面
,
灶身、烟囱全都抹上石灰,一片洁白。日子在母亲的侍弄下如灶膛里的火又红又旺。后来
我们
像散落的种子在城市的角落里生根发芽。吃饭的人少了,母亲说烧大灶废柴,父亲便
扒了大灶支起精致的
小灶,还贴上瓷砖,十分洁净、漂亮。灶台就这样烹调着母亲的苦乐
年华,洗刷着生活日记里的一页页美
与酸。
灶台开出的花是乡下人的图腾,只要灶膛里有火,日子就不会停止,乡下人的心里就
会
多一份安慰、踏实,家就永远那么温暖怡人。
381
.文章围绕灶台依次写了四件事,请概括写出中间的两件事。
父亲为村里人和
自己家垒灶台→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子
女长大后,父亲为母亲
支起精致小灶。
382
.请简要概括文中父亲的形象特点。
383
.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1)母亲拿着一个小板凳,点着一小撮棒子叶
小心翼翼地送入灶膛内,一边挑起棒子秸叶,
一边向灶膛吹着气,偶有一股浓烟从灶口窜出,整个厨房霎
时被浓烟笼罩着。母亲深受其
害,总是被熏得直流泪,呛得直咳嗽。 (从描写的角度进行赏析) <
br>(2)棒子秸燃后的红炭轻如薄羽,在静静红光里脱下一件件白的衣衫,红的骨头越来越细,
越来
越薄,白的衣衫越脱越多,围着越来越小的骨头,火骨头脱光衣衫,松软地坐在火炉
里。一火炉的白衣衫
,层层翻卷,安详圆满。 (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384
.如何理解“灶台开出的花是乡下人的图腾”在文中的含义?
参考答案
381
.
母亲在灶台旁烧火
母亲在灶膛为“我”烤红薯驱寒
382
.善良,乐于助人,关爱家人,有责任感,干得一手好活计,有想法。
383
.(1)这句话运用了动作描写,“拿”“点”“送”“挑”“吹”等一系列动词的使
用,生动
而又准确地写了母亲起火时的全过程,写出了母亲的熟练,也写出了母亲的勤
劳,洋溢着作者对母亲的关
爱与感激之情。
(2)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作者将燃烧的红炭比作薄羽,生动形象地
描写出
红炭化为灰烬前的柔薄。“脱”与“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棒子秸以人的动作
神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棒子秸层层燃烧,慢慢剥落,直至完全燃尽的过程,具有很强的
画面感,表现棒
子秸的安详圆满。
384
.“灶台开出的花”指的是炊烟,“图腾”指的是一种信仰,也是一
个集体凝聚的标
志。说炊烟是乡下人的一种信仰,是因为炊烟代表着乡下人所期盼的饱足、温暖与安详,
会带给人安慰与踏实。同时炊烟也是家的标志,正如文中所写“有锅才有家”,灶台生火
升起的
炊烟就是温暖怡人的家的象征。
【解析】
381
.情节概括题。通读全文
,理清故事线索,抓住人物的活动,注意时间地点的变化,梳
理情节,以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来
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
言要简洁通顺。组织语言时,最好以“母亲”为陈述的主体
。按先后顺序概述出与“母
亲”做的几件事情。文章开头部分写的是父亲垒灶台,接着是母亲一个人忙里
忙外,天天
既要围着灶台转,母亲从田里回到家在灶台旁烧火;然后读初中时离家远,冬天来临时母亲每天做饭都会在灶膛里塞上一块红薯,为“我”驱寒。提炼概括作答即可。
382
.本
题考查学生把握文中人物形象的能力。先了解文章内容;再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
法:如人物描写方法,
作者对人(事)物的评价,文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最后
结合文中重点段落和句子答题即可。“
父亲是村里有名的泥水匠,支灶台是他拿手的活
儿。支灶台有一定的学问和规矩,烧起来要省柴,还要美
观耐用。父亲充分考虑到柴草燃
烧时发出的热量和使用时的方便,每次总能把灶台支出新意。”可以看出
父亲是一个手艺
好,有想法的人;“父亲从东家到西家忙着做些泥水活”“父亲用土坯垒起的我家的灶<
br>台”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勤劳善良,乐于助人,关爱家人,有责任感的人。
383
.①
考查从描写的角度进行赏析句子。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常用的人物描写方法,语言
描写、
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外貌描写等等。句中的
“拿”“点”“送”“挑”“吹”等
可知的运用动作描写,一系列动词,生动准确地写了
母亲起火时的全过程,写出了母亲的熟练,表现出母
亲的勤劳能干;“整个厨房霎时被浓
烟笼罩着。母亲深受其害,总是被熏得直流泪,呛得直咳嗽。”表现
母亲生火的不易,表
达出对母亲的关爱与感激之情。
②考查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句子。首先
明确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然后按照修辞手法的
格式理解。“棒子秸燃后的红炭轻如薄羽”“脱下一件件
白的衣衫”“坐在火炉里”“安
详圆满”可知是运用比喻、拟人修辞手法,将棒子秸燃后的红炭比作薄羽
,生动形象地写
出红炭化为灰烬前的轻薄,袅袅上升的特点。棒子秸燃烧、剥落、完全燃尽的过程,赋予
以人的动作和情态,层次丰富,画面感极强,给以留下深刻的影响。
384
.考查对
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理解。句子深层含义的把握,应从探究作者的写作目的,
结合中心思想要分析。结合
文章人物的事件来看,“灶台”与父亲母亲有关,“灶台开出
的花”指的是炊烟,炊烟是乡下人的一种信
仰。灶台烧起来,屋里暖了,家就永远那么温
暖怡人。因此“灶台”就是家的象征。“图腾”指的是一种
信仰,是一个集体凝聚的标
志。只要灶膛里有火,人也暖了,整个岁月便都暖了起来。有灶台,有灶台燃
起了炊烟,
日子就不会停止,乡下人的心里就会多一份安慰、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