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妙招 长遣四时寒》阅读练习及答案
描写风的好词好句-人大代表述职报告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
古人有妙招 长遣四时寒
古时,取暖方式也因
人分类,相差悬殊。穷人家里只能用灶灰取
暖,条件稍好些的人家,用泥制的盆盛装烧火做饭的“灶灰”
取暖,
后来演变成火塘,也叫火炕。北方民居家一般都垒有火炕,内有孔道,
在冬季将燃烧的热
量引入炕内通道来加温,有的还配备火盆等取暖设
施。至今,这种取暖方式在多数北方农村依然延用着。
古代的富贵人家,取暖常用铜制手炉或足炉。手炉用来暖手,精
巧玲珑、形状多样,里边放火炭
或尚有余热的灶灰,炉外加罩,还可
放在袖子里暖手,又被称为“暖手炉”“火笼”。而今,在淅西农村
一带,有些人家还习惯烧个火笼,里面是柴灰覆盖着烧红的碳。冬天,
孩子们带着它去学校焐手
或焐脚。
足炉比手炉大一些,是用锡或铜制成的一种扁瓶子,里面灌热水
用来焐脚,可随身携
带,也能放入被窝中,故此又称为“脚婆”“汤
媪”。苏东坡曾将“足炉”作为礼品送给好友杨君素:“
送暖脚铜缶
一枚,每夜热汤注满,塞其口,仍以布单衾裹之,可以达旦不冷。”
明代翟佑专门为
“足炉”写了一首诗:“困倚蒲团罢煮汤,一团和气
有商量。生来不作闲云雨,老去偏多热肺肠。 熏炉是用陶土或钢铁制成的贮火器具,铜质器具做工精致,多为
宫里使用;民间多用陶土或铁制作。
熏炉又被称为“暖炉”“红炉”,
专门用作室内取暖。白居易称熏炉为“别春炉”,有诗为证:“暖阁<
br>春初入,温炉兴渐阑。晚风犹冷在,夜火且留看。独宿相依久,多情
欲别难。谁能
共天语,长遣四时寒。”
相比普通百姓,文人雅士御寒取暖则讲究情调如李清照《醉花阴》:
“瑞脑消金兽。”瑞脑熏燃时不仅香气浓郁,而且烟气甚小,既保暖
又好闻。清代李渔不但用暖炉取暖,
还是古代文人中少有的善于工计
的人物,在其《闲情偶记》里专门讲述如何设计暖椅的经历。他在椅子下面设计了一个能放碳炉的抽屉,坐在其上全身都不冷了。
古代帝王御寒取暖机位奢华。汉代在
宫中设有温室殿,以花椒为
泥涂室做保温材料,再挂上锦绣壁毯,设火齐屏风,还用大雁羽毛做
成幔帐,地上铺着西域毛毯。冬天置身其内,自然不会感觉寒冷。以
花椒为保温层的方法亦为后人效仿,
《世说新语》记载,西晋首富石
崇便“以椒为泥涂室”,南朝庚信《梦入堂内诗》中也有“香壁本泥椒”。
古时的宫廷建筑师们,还采取科学的方法为皇宫供暖。如将宫殿
的墙壁砌成空心的
夹墙,俗称“火墙”。墙下挖有火道,添火的炭口
设于殿外的廊檐底下,炭口里烧上木炭火,热力就可顺
着夹墙温暖到
整个大殿。为使热力循环通畅,在火道尽头设有气孔,烟气由台基下
出气口排出。
这种火道还直通皇上的御床和宫殿内其他人睡觉的炕床
下面,形成的暖炕与暖阁,使整个宫殿都感到温暖
如春。
看来,不止是今人御寒方式多种多样,古人的御寒方法也堪比今
人啊。
窗外
寒风呼啸,晓雯一家坐在温暖的家里,聊起了古人如何御寒的话
题。晓雯找到了《古人有妙招
长遣遭四时寒》这篇文章。
(1)这篇文章开头空缺了一段话,请你帮晓雯进行补写,
要做到既
能引起下文,又能与结尾照应。(50字左右)
(2)读完文章后,晓雯准备用简洁
的语言向家人介绍古人御寒的方
式,请你把她要说的话写下来。
写作提示:①结合文章内容;②120字左右。
【答案】(1)示例:隆冬时节,天寒地冻,
今人御寒方式多样,暖气、
空调等成了过冬的主流。那么,在没有暖气的古代,古人靠什么方式
御寒取暖呢?
(2)古人御寒方式相差悬殊。比如穷人家里只能用灶灰取暖,条件
稍好些的人
家有火炕;而富贵人家常用铜制手炉、足炉或熏炉;文人
雅士御寒常用瑞脑、暖炉等;古代帝王御寒方式
就极为奢华了,如宫
中设有温室殿,或将宫殿的墙壁砌成“火墙”,墙下挖有火道,形成
暖炕与
暖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