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中考数学专题训练解答题
山居笔记读后感-语文的重要性
广东中考数学专题训练(一):代数综合题(函数题)
一、命题特点与方法分析
以考纲规定,“代数综合题”为数学解答题(三)中的题型,一般出
现在该题组的第1题
(即试卷第23题),近四年来都是对函数图像的简单考察.
近四年考点概况:
年份 考点
2014
2015
2016
2017
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一元二次方程
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轴对称(路径最短问题)
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
二次函数、三角函数、平行截割、一次函数
由此可见,近年来23题考点范围趋向综合,命题
主体可以是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或者一
次函数与二次函数,但难度基本都不太大.
主要的命题形式有以下3种:
1.求点的坐标或求直线解析式中的待定系数.这种题一般考查
列方程解答,难度较低,在
试题的前两问出现.
2.考察图像的性质.如14年第(1)问和
16年第(2)(3)问,都是对函数图象的性质来
设问,要求对图像性质有清晰的记忆.
3
.考查简单的几何问题.考查简单的解析几何的内容,基本上出现在试题的第(3)问,
一般都利用基本
的模型出题,几何部分难度不会太大,可以尝试了解高中解析几何的基
础知识.
二、例题训练
b
1.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直线y=x5与反比例函数y=(
x>0)交于A1,4、B两点.
x
(1)求b的值;
(2)求点B的坐标;
(3)直线y=3与反比例函数图像交于点C,连接AC、CB,另有直
线y=m与反比例函
数图像交于点D,连接AD、BD,此时△ACB与△ADB面积相等,求m的值.
2.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直线y=x+b与反比例函数y=
1
(
x<0)交于点A m,1.直
x
线与x轴、y轴分别交于点B、C.
(1)求m的值;
(2)求点B、C的坐标;
(3)将直线y=x+b向上平移一个长度单位得到另一条直线,求两直线之间的距离.
3.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抛物线y=1mx
2mxm
2
4经过原点且开口向下,直线y=x+b
与其仅交于点A.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2)求点A的坐标;
(3)求直线y=x+b关于x轴对称的直线的解析式.
4.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抛物线y=x
2
3x与x轴交于点A、B,与y轴交于点C,连接
BC.
(1)求点A、B和C的坐标;
(2)求∠OBC的度数;
(3)将直线BC向上平
移5个单位,再向左平移m个单位,得到的直线与原直线重合,
求m的值.
三、例题解析
答案:
1.(1)b=4;
(2)4,1;
4
.
3
【考点: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一元二次方程】
2.(1)m=1;
(2)B2,0,C0,2;
(3)m=
2
.
2
【考点: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相似三角形】
3.(1)y=x
2
+2x;
(3)
(2)A
13
,;
24
1
.
4
【考点:二次函数、一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轴对称】
4.(1)A1,0,B2,0,C0,2;
(2)45°;
(3)m=5.
【考点:二次函数、一次函数、等腰三角形】
解析:主要的命题形式与例题对应:
1.求点的坐标或求直线解析式中的待定系数.
【题1(1)(2),题2(1)(2),题4(1)】
2.考察图像的性质.
【题3(1)】
3.考查简单的几何问题.
【题1(3),题2(3),题3(3),题4(2)(3)】
(3)y=x
广东中考数学专题训练(二):几何综合题(圆题)
一、命题特点与方法分析
以考纲规定,“几何综合题”为数学解答题(三)中出现的题型.一
般出现在该题组的第2
题(即试卷第24题),近四年来都是以圆为主体图形,考察几何证明.
近四年考点概况:
年份 考点
2014
2015
2016
2017
圆的性质、全等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的相关计算
圆的性质(垂径定理)、全等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三
角函数
圆的性质(切线)、相似三角形、三角函数
圆的性质(切线)、相似三角形、角平分线的性质、圆
的相关计算、三角函数
由此可
见,近年来24题同样趋向综合化,相似与全等常被用来结合考察,而且图形的构造
也相对复杂.难度也
较高(尤其是14、15年),考查学生综合多方面知识进行几何证明的
能力.
本题除了常规的证明以外,主要的命题特点有以下两种:
1.改编自常考图形,有可能成为作
辅助线的依据.如16年的构图中包含弦切角定理的常
用图,17年第(2)问则显然是“切线垂直
半径相等”得出角平分线的考察,依此就
不难判断出辅助线的构造,应该对常考图形有一定的识别能力.
2.利用数量关系求出特殊角.如15年第(1)问,17年第(3)问,这常常是容易被遗忘
的点,在做这类题目的时候,首先要通过设问推敲,其次在观察题干中是否有给出角度
的条件,如果没有
,一般就是通过数量关系求出特殊角.
二、例题训练
1.如图,⊙O为
ABC外接圆,BC为⊙O直径,BC=4.点
D在⊙O上,连接OA、CD和BD,AC与BD交于点E,
并作AF⊥BC交BD于点G,点G为B
E中点,连接
OG.
(1)求证:OA∥CD;
(2)若∠DBC=2∠DBA,求BD的长;
(3)求证:FG=
DE
.
2
2.如图,⊙O为
ABC外接圆,AB为⊙O直
径,AB=4.⊙O切线CD交BA延长线于点
D,∠ACB平分线交⊙O于点E,并以DC<
br>为边向下作∠DCF=∠CAB交⊙O于点F,
连接AF.
(1)求证:∠DCF=∠D+∠B;
(2)若AF=
35
,AD=,求线段AC的长;
22
(3)若CE=
2
+
6
,求证:AB⊥CF.
3.如图,⊙O为
ABC外接圆,BC为⊙O直径.作<
br>»
AC
,
AD
=
»
连接AD、CD和BD,AB与C
D交于点E,过点B作⊙O
切线,并作点E作EF⊥DC交切线于点G.
(1)求证:∠DAC=∠G+90°;
(2)求证:CF=GF;
(3)若
EF2
=,求证:AE=DE.
BD3
4.如图,⊙O为
ABC外接圆,AB为
⊙O直径.连
接CO,并作AD∥CO交⊙O于点D,过点D作
⊙O切线DE交CO延长线于点
E,连接BE,作
AF⊥CO交BC于点G,交BE于点H,连接OG.
(1)若CF=2,OF=3,求AC的长;
(2)求证:BE是⊙O的切线;
(3)若
AFgAH2
=,求证:OG⊥AB.
DE
2
3
三、例题解析
答案:
1.(1)难度中等,关键是推出∠DBA=∠ACB;
(2)难度中等,关键是推出∠DBC=45°;
(3)难度大,OA与BD交于点H,关键是利
用OG为
BEC中位线推出GH=
DE
,再
2
利用全等三
角形推出FG=GH.
【考点:圆的性质(垂径定理)、三角函数、三角形中位线、全等三角形】
2.(1)难度中等,关键是推出∠DCA=∠B;
(2)难度中等,关键是推出∠F=∠B,从而得出
AFC∽
ACD;
(3)难度大,关键是通过作下角平分线的常规辅助线得到全等三角形,通过转化边长和
∠
ACE=45°的条件推出AC+BC=2+2
3
,联立AB=4解出AC=2,BC=23
,进而推
出30°.
【考点:圆的性质、三角函数、相似三角形、全等三角形、角平分线的性质】
3.(1)难度低,关键是推出∠G=∠DCB;
(2)难度中等,关键是推出BF=EF,再推出三角形全等;
(3)难度较大,利用平行截割推
出2BF=FC,再利用第(2)问结论转换边长推出∠G=30°,
进而推出∠ADC=∠BAD=3
0°.
【考点:圆的性质(切线)、三角函数、全等三角形、平行截割、等腰三角形】
4.(1)难度中等,关键是推出
AFC∽
ACB;
(2)难度中等,关键是利用AD∥CO得到
DOE≌
BOE;
(3)难度大,关键是推出
AFO∽
ABH,进而推出AF
•AH=2OB
2
,进一步推出
3
OB=BE,推出∠AOC=60°,利用
ACG≌
AOG得出OG⊥AB.
【考点:圆的性质(切线)、相似三角形、全等三角形、三角函数】
解析:主要的命题特点与例题对应:
1.改编自常考图形.
【题1(1),题2(1),题4(2)】
2.利用数量关系求出特殊角.
【题1(2),题2(3),题3(3),题4(3)】
广东中考数学专题训练(三):代数与几何综合题(动态压轴题)
一、命题特点与方法分析
以考纲规定,“代数与几何综合题”为数学解答题(三)中出现的题
型.一般出现在该题
组的第3题(即试卷压轴第25题),近四年都是以简单几何图形的动态问题作背景
,综合
考察几何证明与代数计算问题.
近四年考点概况:
年份 考点
2014
2015
2016
2017
菱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二次函数
三角函数、二次函数
正方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二次函数
矩形的性质、三角函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
勾股定理、二次函数
由此
可见,近年来25题题型稳定,考察方式也比较接近.除了17年的25题较为灵活,几
何部分的难度一
般比24题要低,重点在于对数形结合的考察.前些年的25题对计算量要
求较高(尤其是15年),近
两年有所降低.
本题第(1)问近3年都是送分题,用于拉高平均分,基本没有讨论价值,而其余两问
基本
采取以下命题形式:
1.最值问题,基本是必考问题,如14年第(2)问,15年第(
3)问,16年第(3)问,
17年第(3)问②.此处的最值问题基本是通过二次函数关系式求得,所
以一般会先要
求推出关系式.一般而言这类题是面积最值问题,用字母表示出面积的做法,无外乎作高现和割补,而17年求面积的思路则有较高要求.
2.特殊时刻,如14年第(1)(3)问,
17年第(2)问.对特殊时刻的设问无外乎某图形
成为等腰、直角和相似三角形或者某点落在边上等.
这类问题一般分两类做法:一是重
代数,抓住各边的等量关系,列出式子解方程;二是重几何,寻找该时
刻的特殊几何意
义(全等,相似和特殊角),利用几何推理得出结果.第一种做法计算量大,第二种做<
br>法则更重视几何推理,两种做法没有绝对的界限,一般两种都有涉猎.
3.纯几何证明,如16
年第(2)问,17年第(3)问①.要注重几何证明与接下来的设问
的关系,类似于17年第(3)问
,①中的结论用于②,降低难度,几何证明的结论很可
能对接下来的解答有所帮助.
此类问题有以下命题特点:
1.对基本图形的考察,而且常常需要作辅助线来补全基本图形.
例如13年“触礁问题”,
14年相似求高,15年面积割补,17年“一线三等角”,这些基本图形大
多出自课本且
常见,像“一线三等角”,即便考过也应该加强,很可能改头换面再出现.
2.
结合几何证明在近年来,动态问题中的构图慢慢复杂,比起类似于13、15年的纯计算
动态问题,类似
于16、17年的几何意义比较丰富的动态问题更加受到重视.16、17年
都是改编自经典的正方形证
明问题,平时应该重视这类问题的改编题.
3.基本出现分类讨论,而且常有提示.特别是16、17
年都配有两个图作为提示,在解答
时一定注意解答的方法是否在不同配图下都适用,必要时要写下“图(
2)也是同理”.
二、例题训练
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四边形A
OBC为正方形,点A0,2.点D为OB边上一
动点,连接AD,向上作DE⊥AD并在DE上取
DE=AD交BC于点F,连接CD、CE和
BE,设点D的坐标为x,0.
(1)填空:点C的坐标为____;
(2)设y=S
CDE
,求y关于x的关系式,并求y的最小值;
(3)是否存在这样的x值,使
CBE为等腰三角形?若存在,求出对应的x值;若不
存在,请说明理由.
2.如图,Rt
ABC和Rt
CDE全等(点B、C、E共线),∠B=∠E=90°,AB=CE=2
cm,
∠ACB=∠CDE=30°,连接CE,并取CE中点F.点M、N分别为BC、CD边上动点
,
分别用
3
cms和2cms的速度以点B→C,点C→D的方向运动,连接FM、M
N和FN,
设运动的时间为ts0≤t≤2.
(1)填空:∠CAD
=____°;
(2)设S=S
FMN
cm
2
,求S关于t的关系式,并求S的最大值;
(3)是否存在这样的t值,使FN与CD的夹角
为75°?若存在,求出对应的t值;若不
存在,请说明理由.
3.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四边形OABC是矩形,点A(2
3
,0),点C0,2.点D
为BC边上一动点,将COD沿OD对折成EOD,将点B沿点O和BA
边上一点F的连
线对折使其落在射线DE上的点G处.
(1)填空:∠ODF
=____°;
(2)设点Dx,2,点F2
3
,y,求y关于x的
关系式,并求出当x从0增大到2
3
时,点F的运动路程;
(3)在(2)的条件下,当点G落在x轴上时:
①求证:CD=AG;
②求出此时
x的值.
图(1)
图(2)
4.如图,在等腰三角形ABC中
,BC=6cm,AB=2
3
cm.点M、N分别从点B、C出发,
分别用1cms、
3
cms的速度在BA、CD边上运动到点A、B停止,以MN为斜边以如
图所示方式
在其右上方作等腰直角三角形MNO,设运动时间为t ts0≤t≤2
3
.
(1)填空:∠BAC =____°;
(2)设S=S
M
NO
cm
2
,求S关于t的关系式,并求S的最大值;
(
)是否存在这样的t值,使点O落在
ABC的边上?若存在,求出对应的t值;若
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三、例题解析
答案:
1.(1)2,2;
(2)把
CDE分割成
CD
F和
CFE,分别作出CF边上的高,把面积的变化转化为
CF长度的变化,再利用
AOD∽
DBF表示BF的长度;
x
2
13
y=x+2=x1
2
+; <
br>2
22
(3)①当CE=BE时,x=1;②当BC=BE时,x=
2
;③当BC=CE时,x=2.
【考点:正方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二次函数、等腰三角形】
2.(1)45;
(2)连接FC,S
FMN
=S
FCM
+S
FCN
S
MCN
,利
用二次函数的性质求出S的最大值;
S=
33
2
53<
br>t-t3
3
,S
max
=3+
3
;
2
2
(3)用含t的式子表示FC的长;①当∠FND=75°,t=
3
;②当∠FNC=75°,t=3
3
.
【考点:全等三角形、三角函数、二次函数、解直角三角形】
3.(1)90;
(2)利用相似求出关系式,路程分开y从2到最小值和从最小值到2两段;
x
2
11
y=
3
x+2=x
3
2
+;运动路程长为3;
2
22
(3)①连接BG,四边形BGOD为平行四边形;②利用①和相似得出结论,此时x=
【考点:矩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二次函数】
4.(1)120;
(2
)把
MNO的面积用MN
2
表示,而MN
2
用勾股定理求
得;
S=
93
2
2437
x +;
7
4196
183241836
;②当落在BC边上,t=;
1113
23
.
3
(3)①当落在AB边上,t=
333
.
2
【考点:等腰三角形、三角函数、勾股定理、二次函数、全等三角形、解直角三角形】
解析:主要的命题形式与例题对应:
1.最值问题.
【题1(2),题2(2),题3(2),题4(2)】
2.特殊时刻.
【题1(3),题2(3),题3(3),题4(3)】
3.纯几何证明.
【题1(2)过程,题3(3)①,题4(3)过程】
③当落在AC边上,过点M、N向AC边做垂直,证出全等,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