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规律题汇总(全部有解析)

巡山小妖精
572次浏览
2020年08月13日 01:36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骂人最毒的话-党的思想汇报


初中数学规律题汇总

“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事物的相 同点和不同点,更容易找到
事物的变化规律。找规律的题目,通常按照一定的顺序给出一系列量,要求我 们
根据这些已知的量找出一般规律。揭示的规律,常常包含着事物的序列号。所以,
把变量和序 列号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就比较容易发现其中的奥秘。
初中数学考试中,经常出现数列的找规律题,本文就此类题的解题方法进
行探索:
一、基本方法——看增幅
(一)如增幅相等(实为等差数列):对每个数和它的前一个数进行比 较,如
增幅相等,则第n个数可以表示为:a1+(n-1)b,其中a为数列的第一位数,b
为增幅,(n-1)b为第一位数到第n位的总增幅。然后再简化代数式a+(n-1)b。
例:4、10、16、22、28……,求第n位数。
分析:第二位数起,每位数都比前一位 数增加6,增幅都是6,所以,第n位数
是:4+(n-1) 6=6n-2
(二)如 增幅不相等,但是增幅以同等幅度增加(即增幅的增幅相等,也即
增幅为等差数列)。如增幅分别为3、 5、7、9,说明增幅以同等幅度增加。此种
数列第n位的数也有一种通用求法。
基本思路是:1、求出数列的第n-1位到第n位的增幅;
2、求出第1位到第第n位的总增幅;
3、数列的第1位数加上总增幅即是第n位数。
此解法虽然较烦,但是此类题的通用解法,当然此题也 可用其它技巧,或用
分析观察的方法求出,方法就简单的多了。
(三)增幅不相等,但 是增幅同比增加,即增幅为等比数列,如:2、3、5、
9,17增幅为1、2、4、8.
(四)增幅不相等,且增幅也不以同等幅度增加(即增幅的增幅也不相等)。
此类题大概没有通用解法, 只用分析观察的方法,但是,此类题包括第二类的题,
如用分析观察法,也有一些技巧。
二、基本技巧
1


(一)标出序列号:找规律的题目,通常按照一定 的顺序给出一系列量,要
求我们根据这些已知的量找出一般规律。找出的规律,通常包序列号。所以,把
变量和序列号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就比较容易发现其中的奥秘。
例如,观察下列各式数:0,3,8,15,24,……。试按此规律写出的第
100个数是 100
2
1
,第n个数是 n
2
1

解答 这一题,可以先找一般规律,然后使用这个规律,计算出第100个数。我
们把有关的量放在一起加以比 较:
给出的数:0,3,8,15,24,……。
序列号: 1,2,3, 4, 5,……。
容易发现,已知数的每一项,都等于它的序列号的平方减1。 因此,第n项

n
2
-1,第100项是
100
2
—1
(二)公因式法:每位数分成最小公因式相乘,然后再找规律,看是不是与
n,或2n、 3n有关。
例如:1,9,25,49,(81),(121),的第n项为(
(2n1)
2
),
1,2,3,4,5.。。。。。。,从中可以看出 n=2时,正好是2×2-1的平方,n=3时,
正好是2×3-1的平方,以此类推。
(三)看例题:
A: 2、9、28、65.....增幅是7、19、37....,增幅的增幅是12、18
答案与3有关且是n的3次幂,即:n
3
+1
B:2、4、8、16.......增幅是2、4、8.. .....答案与2的乘方有关即:
2
n

(四)有的可对每位数同时 减去第一位数,成为第二位开始的新数列,然后
用(一)、(二)、(三)技巧找出每位数与位置的关系 。再在找出的规律上加上第
一位数,恢复到原来。
例:2、5、10、17、26……,同时减去2后得到新数列: 0、3、8、15、24……, < br>序列号:1、2、3、4、5,从顺序号中可以看出当n=1时,得1*1-1得0,当
2
n=2时,2*2-1得3,3*3-1=8,以此类推,得到第n个数为
n1
。再看原数 列
2
是同时减2得到的新数列,则在
n1
的基础上加2,得到原数列第n项
n
2
1

2


(五)有的 可对每位数同时加上,或乘以,或除以第一位数,成为新数列,然后,
在再找出规律,并恢复到原来。
例 : 4,16,36,64,?,144,196,… ?(第一百个数)
同除以4后可 得新数列:1、4、9、16…,很显然是位置数的平方,得到新数列
第n项即n
2
, 原数列是同除以4得到的新数列,所以求出新数列n的公式后再
乘以4即,4 n
2
,则求出第一百个数为4*100
2
=40000
(六 )同技巧(四)、(五)一样,有的可对每位数同加、或减、或乘、或除
同一数(一般为1、2、3)。 当然,同时加、或减的可能性大一些,同时乘、或
除的不太常见。
(七)观察一下,能否把一个数列的奇数位置与偶数位置分开成为两个数列,
再分别找规律。
三、基本步骤
1、 先看增幅是否相等,如相等,用基本方法(一)解题。
2、 如不相等,综合运用技巧(一)、(二)、(三)找规律
3、 如不行,就运用技巧(四 )、(五)、(六),变换成新数列,然后运用技巧
(一)、(二)、(三)找出新数列的规律
4、 最后,如增幅以同等幅度增加,则用用基本方法(二)解题
四、练习题
例1:一道初中数学找规律题
0,3,8,15,24,······ 2,5,10,17,26,····· 0,6,16,30,48······
(1)第一组有什么规律?
答: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是位置数的平方减一。
(2)第二、三组分别跟第一组有什么关系?
答:第一组是位置数平方减一,那么第二组每项 对应减去第一组每项,从中
可以看出都等于2,说明第二组的每项都比第一组的每项多2,则第二组第n 项
是:位置数平方减1加2,得位置数平方加1即
n
2
1
第三组可以看出正好是第一组每项数的2倍,则第三组第n项是:
2

n
2
1


(3)取每组的第7个数,求这三个数的和?
3


答:用上述三组数的第n项公式可以求出,第一组第七个数是7的平方减一
得4 8,第二组第七个数是7的平方加一得50,第三组第七个数是2乘以括号7
的平方减一得96,48+ 50+96=194
2、观察下面两行数
2,4,8,16,32,64, ...(1)
5,7,11,19,35,67...(2)
根据你发现的规律,取每行第十个数,求得他 们的和。(要求写出最后的计算结
果和详细解题过程。)
解:第一组可以看出是
2< br>n
,第二组可以看出是第一组的每项都加3,即2
n
+3,
则第一组 第十个数是2
10
=1024,第二组第十个数是2
10
+3得1027,两 项相加
得2051。
3、白黑白黑黑白黑黑黑白黑黑黑黑白黑黑黑黑黑 排列的珠子,前2002个中
有几个是黑的?
解:从数列中可以看出规律即:1,1,1,2 ,1,3,1,4,1,5…….,
每二项中后项减前项为0,1,2,3,4,5……,正好是等差数 列,并且数列中
偶项位置全部为黑色珠子,因此得出2002除以2得1001,即前2002个中有< br>1001个是黑色的。
4、
3
2
1
2
=8
5
2
3
2
=16
75
2
=24 ……用含有N的代数式表示规律
解:被减数是不包含1的奇数的平方,减数是包括1的奇数的平方,差 是8
的倍数,奇数项第n个项为2n-1,而被减数正是比减数多2,则被减数为2n-1+2,
得2n+1,则用含有n的代数式表示为:

2n1


2n1

=8n。
22
写出两个连续自然数的平方差为888的等式
解:通过上述代数式得出,平方差为888即8n=8X111,得出n=111,代入公
式:
(222+1)
2
-(222-1)
2
=888
五、对于数表
1、先看行的规律,然后,以列为单位用数列找规律方法找规律
4


2、看看有没有一个数是上面两数或下面两数的和或差
六、数字推理基本类型
按数字之间的关系,可将数字推理题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和差关系。又分为等差、移动求和或差两种。
(1)等差关系。
12,20,30,42,( 56 )
127,112,97,82,( 67 )
3,4,7,12,( 19 ),28
(2)移动求和或差。从第三项起,每一项都是前两项之和或差。
1,2,3,5,( 8 ),13
A.9 B.11 C.8 D.7
选C。1 +2=3,2+ 3=5,3+ 5=8,5+ 8=13
0,1,1,2,4,7,13,( 24)
A.22 B.23 C.24 D.25
选C。注意此题为前三 项之和等于下一项。一般考试中不会变态到要你求前
四项之和,所以个人感觉这属于移动求和或差中最难 的。
5,3,2,1,1,(0 )
A.-3 B.-2 C.0 D.2
选C。前两项相减得到第三项。
2.乘除关系。又分为等比、移动求积或商两种
(1)等比,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比等于一个常数或一个等差数
列。
8,12,18,27,(40.5)后项与前项之比为1.5。
6,6,9,18,45,(135)后项与前项之比为等差数列,分别为1,1.5,2,
2.5,3
(2)移动求积或商关系。从第三项起,每一项都是前两项之积或商。
2,5,10,50,(500)
100,50,2,25,(225)
3,4,6,12,36,(216) 从第三项起,第三项为前两项之积除以2
5


1,7,8,57,(457)第三项为前两项之积加 1
3.平方关系
1,4,9,16,25,(36),49 为位置数的平方。
66,83,102,123,(146) ,看数很大,其实是不难的,66可以看作64+2,
83 可以看作81+2,102可以看作100+2,123可以看作121+2,以此类推,可
以看出是8 ,9,10,11,12的平方加2
4.立方关系
1,8,27,(81),125 位置数的立方。
3,10,29,(83),127 位置数的立方加 2
0,1,2,9,(730) 后项为前项的立方加1
5.分数数列。
关键是把分子和分母看作两个不同的数列,有的还需进行简单的通分,则可得出
答案

1
2

4
3

9
4

16
5

25
6
(
n
36
7
2
)分子为等比即位置数的平方,分母为等差数
列,则第n项代数式为:
n 1

23 12 25 13 (14) 将12化为24,13化为26,可得到如下数列:
23, 24, 25, 26, 27, 28 …….可知下一个为29,如果求第n项代数式即:
2
n2
,分解后得:
1 
n
n2

6.、质数数列
2,3,5,(7),11 质数数列
4,6,10,14,22,(26) 每项除以2得到质数数列
20,22,25,30,37,(48) 后项与前项相减得质数数列。
7.、双重数列。
又分为三种:
(1)每两项为一组,如
1,3,3,9,5,15,7,(21) 第一与第二,第三与第四等每两项后项与
前项之比为3
2,5,7,10,9,12,10,(13)每两项中后项减前项之差为3
6


17,14,121,42,136,72,152,(104 ) 两项为一组,每组的后项
等于前项倒数*2
(2)两个数列相隔,其中一个数列可能无任何规律,但只要把握有规律变化
的数列就可得出结果。
22,39,25,38,31,37,40,36,(52) 由两个数列,22,25,31,40,
( )和39,38,37,36组成,相互隔开,均为等差。
34,36,35,35,(36),34,37,(33) 由两个数列相隔而成,一个递增,
一个递减
(3)数列中的数字带小数,其中整数部分为一个数列,小数部分为另一个数
列。
2.01, 4.03, 8.04, 16.07,(32.11)整数部分为等比,小数部分为移动
求和数列。双重数列难题也较少。能看出是双重数列,题目一般已经解出。特
别是前两种,当数字的个数 超过7个时,为双重数列的可能性相当大。
8.、组合数列。
最常见的是和差关系与乘除关 系组合、和差关系与平方立方关系组合。需要熟悉
前面的几种关系后,才能较好较快地解决这类题。
1,1,3,7,17,41,( 99 )
A.89 B.99 C.109 D.119
选B。此为移动求和与乘除关系组合。第三项为第二项*2加第一项 ,即
1X2+1=3、3X2+1=7,7X2+3=17,17X2+7=41,则空中应为41X2 +17=99
65,35,17,3,( 1 )
A.1 B.2 C.0 D.4
选A。平方关系与和差关系组合,分别为8的平方加1,6的平方减1,4
的平方加1,2的平方减1,下一个应为0的平方加1=1
4,6,10,18,34,( 66 )
A.50 B.64 C.66 D.68
选C。各差关系与等比关系组合。依次相减,得2,4,8,16( ),可推知下
一个为32,32 +34=66
6,15,35,77,( )
A.106 B.117 C.136 D.143
7


选D。此题看似比较复杂,是等差与等比组合数列。如果拆分开来可以看出,
6=2X3、15=3x5 、35=7X5、77=11X7,正好是质数2 、3,5,7、11数列的后
项乘以前项的结果,得出下一个应为13X11=143
2,8,24,64,( 160 )
A.160 B.512 C.124 D.164
选A。此题较复杂,幂数列与等差数列组合。2=1X2
1
的1次方 ,8=2X2
2

平方,24=3*X2
3
,64=4X2
4
,下一个则为5X2
5
=160
0,6,24,60,120,( 210 )
A.186 B.210 C.220 D.226
选B。和差 与立方关系组合。0=1的3次方-1,6=2的3次方-2,24=3的3
次方-3,60=4的3次 方-4,120=5的3次方-5。空中应是6的3次方-6=210
1,4,8,14,24,42,(76 )
A.76 B .66 C.64 D.68
选A。两个等差与一个等比数列组合依次相减,原数列后项减前项得3,4,
6,10,18,( 34 ),得到新数列后,再相减,得1,2,4,8,16,( 32 ),
此为等比数列,下 一个为32,倒推到3,4,6,8,10,34,再倒推至1,4,8,
14,24,42,76,可 知选A。
9.、其他数列。
2,6,12,20,( 30 )
A.40 B.32 C.30 D.28
选C。2=1*2,6=2*3,12=3*4,20=4*5,下一个为5*6=30
1,1,2,6,24,( 120 )
A.48 B.96 C.120 D.144
选C。后项=前项X递增数列。1=1*1,2=1*2,6=2*3,24=6*4,下一个为< br>120=24*5
1,4,8,13,16,20,( 25 )
A.20 B.25 C.27 D.28
选B。每4项为一重复,后期减前项依次相减得3,4,5。下个重复也为3,
4,5,推知得25。
8


27,16,5,( 0 ),17
A.16 B.1 C.0 D.2
选B。依次为3的3次方,4的2次方,5的1次方,6的0次方,7的-1
次方。
四、解题方法
数字推理题难度较大,但并非无规律可循,了解和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对
解答数字推理问题大有帮助。
1.快速扫描已给出的几个数字,仔细观察和分析各数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前
三个数之间的 关系,大胆提出假设,并迅速将这种假设延伸到下面的数,如果能
得到验证,即说明找出规律,问题即迎 刃而解;如果假设被否定,立即改变思考
角度,提出另外一种假设,直到找出规律为止。
2.推导规律时往往需要简单计算,为节省时间,要尽量多用心算,少用笔算
或不用笔算。
3.空缺项在最后的,从前往后推导规律;空缺项在最前面的,则从后往前寻
找规律;空缺项在中间的可 以两边同时推导。
(一)等差数列
相邻数之间的差值相等,整个数字序列依次递增或递 减。等差数列是数字推
理测验中排列数字的常见规律之一。它还包括了几种最基本、最常见的数字排列< br>方式:
自然数数列:1,2,3,4,5,6……
偶数数列:2,4,6,8,10,12……
奇数数列:1,3,5,7,9,11,13……
例题1 :103,81,59,( 37 ),15。
A.68 B.42 C.37 D.39
解析:答案为C。这显然是一个等差数列,前后项的差为22。
例题2:2,5,8,( 11 )。
A.10 B.11 C.12 D.13
解析:从题中的前3个数字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典型的等差数列,即后面的
数字与 前面数字之间的差等于一个常数。题中第二个数字为5,第一个数字为2,
9


两者的差为3,由观察得知第三个、第二个数字也满足此规律,那么在此基础上
对未知的一项进行推理 ,即8 +3=11,第四项应该是11,即答案为B。
例题3:123,456,789,( 1122 )。
A.1122 B.101112 C.11112 D.100112
解析:答案为A。这题的第一项为123,第二项为456,第三项为789, 三
项中相邻两项的差都是333,所以是一个等差数列,未知项应该是789
+333=11 22。注意,解答数字推理题时,应着眼于探寻数列中各数字间的内在
规律,而不能从数字表面上去找规 律,比如本题从123,456,789这一排列,
便选择101112,肯定不对。
例题4: 11,17,23,( 29 ),35。
A.25 B.27 C.29 D.31
解析:答案为C。这同样是一个等差数列,前项与后项相差6。
例题5: 12,15,18,( 21 ),24,27。
A.20 B.21 C.22 D.23
解析:答案为B。这是一个典型的等差数列,题中相邻两数之差均为3,未
知项即18+ 3=21,或24-3=21,由此可知第四项应该是21。
(二)等比数列
相邻数之 间的比值相等,整个数字序列依次递增或递减。等比数列在数字
推理测验中,也是排列数字的常见规律之 一。
例题1: 2,1,12,( B )。
A.0 B.14 C.18 D.-1
解析:从题中的前3个数字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典型的等比数列,即后面的
数字与前面数字之间的比值等于一个常数。题中第二个数字为1,第一个数字为
2,两者的比值 为12,由观察得知第三个、第二个数字也满足此规律,那么在
此基础上对未知的一项进行推理,即(1 2)2,第四项应该是14,即答案为B。
例题2: 2,8,32,128,( 512 )。
A.256 B.342 C.512 D.1024
解析:答案为C。这是一个等比数列,后一项与前一项的比值为4。
例题3: 2,-4,8,-16,( 32 )。
A.32 B.64 C.-32 D.-64
10


解析:答案为A。这仍然是一个等比数列,前后项的比值为-2。
(三)平方数列
1、完全平方数列:
正序:1,4,9,16,25
逆序:100,81,64,49,36
2、一个数的平方是第二个数。
1)直接得出:2,4,16,( 256 )
解析:前一个数的平方等于第二个数,答案为256。
2)一个数的平方加减一个数等于第二个数:
1,2,5,26,(677) 前一个数的平方加1等于第二个数,答案为677。
3、隐含完全平方数列:
1)通过加减一个常数归成完全平方数列:0,3,8,15,24,( 35 )
前一个数加1分别得到1,4,9,16,25,分别为1,2,3,4,5的平方,
答案35
2)相隔加减,得到一个平方数列:
例:65,35,17,( 3 ),1
A.15 B.13 C.9 D.3
解析:不难感觉到隐含一个 平方数列。进一步思考发现规律是:65等于8
的平方加1,35等于6的平方减1,17等于4的平方 加1,再观察时发现:奇
位置数时都是加1,偶位置数时都是减1,所以下一个数应该是2的平方减1等
于3,答案是D。
例:1,4,16,49,121,( 169 )。(2005年考题)
A.256 B.225 C.196 D.169
解析:从数字中可以看出1的平方,2的平方,4的平方,7的平方,11的
平方,正好是1, 2,4,7,11.。。。。,可以看出后项减前项正好是1,2,3,4,
5,。。。。。。。,从中 可以看出应为11+5=16,16的平方是256,所以选A。
例:2,3,10,15,26,( 35 )。(2005年考题)
A.29 B.32 C.35 D.37
解析:看数列为2=1的平方+1,3=2的平方减1,10=3的平方加1,15=4
11


的平方减1,26=5的平方加1,再观察时发现:位置数奇时都是加1,位置数偶
2 n
时都是减1,因而下一个数应该是6的平方减1=35,前n项代数式为:
n(1)所以答案是C.35。
(四)立方数列
立方数列与平方数列类似。
例题1: 1,8,27,64,( 125 )
解析:数列中前四项为1,2,3,4的立方,显然答案为5的立方,为125。
例题2:0,7,26,63 ,( 124 )
解析:前四项分别为1,2,3,4的立方减1,答案为5的立方减1,为124。
例3: -2,-8,0,64,( )。(2006年考题)
A.64 B.128 C.156 D 250
解析:从数列中可以看出,-2,-8,0,64都是某一个数的 立方关系,
-2=(1-3)×1
3
,-8=(2-3)X2
3
,0 =(3-3)X3
3
,64=(4-3)X4
3
,前n项代数
式为:

n3

n
3
,因此最后一项因该为(5-3)×5< br>3
=250 选D
例4:0,9,26,65,124,( 239 )(2007年考题)
解析:前五项分别为1,2,3,4,5的立方加1或者减1,规律为位置 数
是偶数的加1,则奇数减1。即:前n项=n+ (-1)。答案为239。
在近几年的考试中,也出现了n次幂的形式
例5:1,32,81,64,25,( 6 ),1。(2006年考题)
A.5 B.6 C.10 D.12
解析:逐项拆解容易发现1=1
6
,32=2
5
,81=34
,64=4
3
,25=5
2
,则答案
已经很明显了, 6的1次幂,即6 选B。
(五)、加法数列
数列中前两个数的和等于后面第三个数:n1+n2=n3
例题1: 1,1,2,3,5,( 8 )。
A8 B7 C9 D10
解析:第一项 与第二项之和等于第三项,第二项与第三项之和等于第四项,
第三项与第四项之和等于第五项,按此规律 3 +5=8答案为A。
12
3n


例题2: 4,5,( 9 ),14,23,37
A 6 B 7 C 8 D 9
解析:与例一相同答案为D
例题3: 22,35,56,90,( 145 ) 99年考题
A 162 B 156 C 148 D 145
解析:22 +35-1=56, 35+ 56-1=90 ,56+ 90-1=145,答案为D
(六)、减法数列
前两个数的差等于后面第三个数:n1-n2=n3
例题1:6,3,3,( 0 ),3,-3
A 0 B 1 C 2 D 3
解析:6-3=3,3-3=0 ,3-0=3 ,0-3=-3答案是A。(提醒您别忘了:“空缺
项在中间,从两边找规律”)
(七)、乘法数列
1、前两个数的乘积等于第三个数
例题1:1,2,2,4,8,32,( 256 )
前两个数的乘积等于第三个数,答案是256。
例题2:2,12,36,80,( ) (2007年考题)
A.100 B.125 C.150 D.175
解析:2×1, 3×4 ,4×9,5×16 自然下一项应该为6×25=150 选C,此< br>题还可以变形为:
1
2
2

2
2
3
3
2
4

4
2
5
…..,以此 类推,得出
n
2
(n1)

2、两数相乘的积呈现规律:等差,等比,平方等数列。
例题2:32, 23, 34,13,38 ( A ) (99年海关考题)
A 16 B 29 C 43 D 49
解析:32×23=1 23×34=12 34×13=14 13×38=18 38×?=116 答案
是 A。
(八)、除法数列
与乘法数列相类似,一般也分为如下两种形式:
1、两数相除等于第三数。
2、两数相除的商呈现规律:顺序,等差,等比,平方等。
13


(九)、质数数列
由质数从小到大的排列:2,3,5,7,11,13,17,19…
(十)、循环数列
几个数按一定的次序循环出现的数列。
例:3,4,5,3,4,5,3,4,5,3,4
以上数列只是一些常用的基本数列,考题中的 数列是在以上数列基础之上构
造而成的,下面我们主要分析以下近几年考题中经常出现的几种数列形式。
1、二级数列
这里所谓的二级数列是指数列中前后两个数的和、差、积或商构成一个我们
熟悉的某种数列形式。
例1:2 6 12 20 30 ( 42 )(2002年考题)
A.38 B.42 C.48 D.56
解析:后一个数与前个数的差分 别为:4,6,8,10这显然是一个等差数
列,因而要选的答案与30的差应该是12,所以答案应该 是B。
例2:20 22 25 30 37 ( ) (2002年考题)
A.39 B.45 C.48 D.51
解析:后一个数与前一个数 的差分别为:2,3,5,7这是一个质数数列,
因而要选的答案与37的差应该是11,所以答案应该 是C。
例3:2 5 11 20 32 ( 47 ) (2002年考题)
A.43 B.45 C.47 D.49
解析:后一个数与前一个数的差分别为:3,6,9,12这显然是一个等差
数列,因而要 选的答案与32的差应该是15,所以答案应该是C。
例4:4 5 7 1l 19 ( 35 ) (2002年考题)
A.27 B.31 C.35 D.41
解析:后一个数与前一个数的差分别为:1,2,4,8这是一个等比数列,
因而要 选的答案与19的差应该是16,所以答案应该是C。
例5:3 4 7 16 ( 43 ) (2002年考题)
A.23 B.27 C.39 D.43
解析:后一个数与前一个数的差分别为:1,3,9这显然也是一个等比数列,
14


因而要选的答案与16的差应该是27,所以答案应该是D。
例6:32 27 23 20 18 ( 17 ) (2002年考题)
A.14 B.15 C.16 D.17
解析:后一个数与前一个数的差分别为:-5,-4,-3,-2这显然是一个等差
数列,因而要 选的答案与18的差应该是-1,所以答案应该是D。
例7:1, 4, 8, 13, 16, 20, ( 25 ) (2003年考题)
A.20 B.25 C.27 D.28
解析:后一个数与前一个数的差分别为:3,4,5,3,4这是一个循环数
列,因而要 选的答案与20的差应该是5,所以答案应该是B。
例8:1, 3, 7, 15, 31, ( 63 ) (2003年考题)
A.61 B.62 C.63 D.64
解析:后一个数与前一个数的差分别为:2,4,8,16这显然是一个等比
数列,因而要 选的答案与31的差应该是32,所以答案应该是C。
例9:( 69 ),36,19,10,5,2(2003年考题)
A.77 B.69 C.54 D.48
解析:前一个数与后一个数的差分别为:3,5,9,17这个数列中前一个
数 的2倍减1得后一个数,后面的数应该是17*2-1=33,因而33+36=69答案应
该是 B。
例10:1,2,6,15,31,( 56 ) (2003年考题)
A.53 B.56 C.62 D.87
解析:后一个数与前一个数的差分别为:1,4,9 ,16这显然是一个完全
平方数列,因而要选的答案与31的差应该是25,所以答案应该是B。
例11:1,3,18,216,( 5184 )
A.1023 B.1892 C.243 D.5184
解析:后一个数与前一个数的比值分别为 :3,6,12这显然是一个等比数
列,因而要选的答案与216的比值应该是24,所以答案应该是D :216*24=5184。
例12: -2 1 7 16 ( 28 ) 43
A.25 B.28 C.3l D.35
解析:后一个数与前一个数的差值分别为:3,6,9这显然是一个等差数列,
15


因而要选的答案与16的差值应该是12,所以答案应该是B。
例13:1 3 6 10 15 ( )
A.20 B.21 C.30 D.25
解析:相邻两个数的和构成一个完全平方数列,即:1+3=4=2 的平方,
6+10=16=4的平方,则15+?=36=6的平方呢,答案应该是B。
例14:102,96,108,84,132,( 36 ) ,(228)(2006年考)
解析 :后项减前项分别得-6,12,-24,48,是一个等比数列,则48后面
的数应为-96,132 -96=36,再看-96后面应是96X2=192,192+36=228。

妙题赏析:
规律类的中考试题,无论在素材的选取、文字的表述、题型的设计等方面都
别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其目的是继续考察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在往
年“数字类”、“计算 类”、“图形类”的基础上,今年又推陈出新,增加了“设
计类”与“动态类”两种新题型,现将历年来 中考规律类中考试题分析如下:
1、设计类
【例1】(2005年大连市中考题)在数学活 动中,小明为了求
的值(结果用n表示),设计如图a所示的图形。(1)请你利用这个几何图形求的值为 。
(2)请你利用图b,再设计一个能求的值的几何图形。

【例2】(2005年河北省中考题)观察下面的图形(每一个正方形的边长均为1)和相应
的等式,探究其中的规律:
16



(1)写出第五个等式,并在下边给出的五个正方形上画出与之对应的图示;

(2)猜想并写出与第n个图形相对应的等式。

解析:【例1】(1)(2)可设计如图1,图2, 图3,图4所示的方案:

【例2】(1),对应的图形是
(2)。
此类试题除要求考生写出规律性的答案外 ,还要求设计出一套对应的方案,本题魅力
四射,光彩夺目,极富挑战性,要求考生大胆的尝试,力求用 图形说话。考察学生的动手实
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体现了“课改改到哪,中考就考到哪!”的命题思想。
2、动态类
【例3】(2005年连云港市中考题)右图是一回形图,其回形通道的宽与OB 的长均为1,
回形线与射线OA交于点A
1
,A
2
,A
3< br>,„。若从O点到A1点的回形线为第1圈(长为7),
从A
1
点到A
2
点的回形线为第2圈,„„,依此类推。则第10圈的长为 。
17



【例4】(2005年重庆市中考题)已知甲运动方式为:先竖直向上 运动1个单位长度后,
再水平向右运动2个单位长度;乙运动方式为:先竖直向下运动2个单位长度后, 再水平向
左运动3个单位长度。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现有一动点P第1次从原点O出发按甲方式运动到点P
1
,第2次从点P
1
出发按乙方式运动到点P
2
,第3次从点P
2
出发再按甲方式运动到
点P
3
,第4次从点P< br>3
出发再按乙方式运动到点P
4
,„„。依此运动规律,则经过第11次运动后,动点P所在位置P
11
的坐标是 。
解析:【例3】我们从简单的情形出发,从中发现规律,第1圈的长为1+1+2+2+1,第
2圈的长为2+3+4+4+2,第三圈的长为3+5+6+6+3,第四圈的长为4+7+8+8+4,„„归 纳得
到第10圈的长为10+19+20+20+10=79。【例4】(-3,-4)
3、数字类
【例5】(2005年福州市中考题)瑞士中学教师巴尔末成功地从光谱数据,, ,
,„„,中得到巴尔末公式,从而打开了光谱奥妙的大门。请你按这种规律写出第七个
数据是 。
解析:【例5】这列数的分子分别为3,4,5的平方数,而分母比分子分别小4,则第
7 个数的分子为81,分母为77,故这列数的第7个为


【例6】(2005年长 春市中考题)按下列规律排列的一列数对(1,2)(4,5)(7,8),„,
第5个数对是 。
解析:【例6】有序数对的 前一个数比后一个数小1,而每一个有序数对的第一个数
形成 等差数数列,1,4,7,故第5个数为13,故第5个有序数对为(13,14)。
【例7】(2005年威海市中考题)一组按规律排列的数:
请你推断第9个数是
,,,,,„
解析:【例7】中这列数的分母为2,3,4,5,6„„的平方数,分子形成而 二阶等差
数列,依次相差2,4,6,8„„故第9个数为1+2+4+6+8+10+12+14+1 6=73,分母为100,
故答案为



18


【例8】(2005年济南市中考题)把数字按如图所示排列起来,从上开始,依次为第一
行、 第二行、第三行„„,中间用虚线围的一列,从上至下依次为1、5、13、25、„,则
第10个数为 。

解析:【例8】的一列数形成二阶等差数列,他们依次相差4,8,12,16„„故第 10
个数为1+4+8+12+16+20+24+28+32+36=181。

【例9】(2005年武汉市中考题)下面是一个有规律排列的数表„„上面数表中第9行、
第7列的数 是 。

【例9】
4、计算类
【例10】(2005

个等式可以表示为 。
解析:【例10】

年陕西省中考题)观察下列等式:
,„„ 则第n
【例11】(2005年哈尔滨市中考题)观察下列各式:
,,„„根据前面的规律,得 :
。(其中n为正整数)
19


解析:【例11】
【例12】(2005年耒阳市中考题)观察下列等式:观 察下列等式:4-1=3,9-4=5,16-9=7,
25-16=9,36-25=11,„„这些 等式反映了自然数间的某种规律,设n(n≥1)表示了自然
数,用关于n的等式表示这个规律为 。
解析:【例12】
5、 图形类
【例13】(2005年淄博市中考题)在平面 直角坐标系中,横坐标、纵坐标都为整数的点
称为整点。观察图中每一个正方形(实线)四条边上的整点 的个数,请你猜测由里向外第
10个正方形(实线)四条边上的整点共有 个。
(n≥1,n表示了自然数)

解析:【例13】第一个正方形的整点数为2×4-4=4,第二个正方形的 正点数有3×4
-4=8,第三个正方形的整点数为4×4-4=12个,„„故第10个正方形的整点数为
11×4- 4=40,

【例14】(2005年宁夏回自治区中考题) “”代表甲种植物,“”代表 乙种植物,
为美化环境,采用如图所示方案种植。按此规律,第六个图案中应种植乙种植
物 株。

【例14】第一个图案中以乙中植物有2×2=4个,第二个图案中以乙中植物有3× 3
=9个,第三个图案中以乙中植物有4×4=16个,„„故第六个图案中以乙中植物有7×7
=49个.

【例15】(2005年呼和浩特市中考题)如图,是用积木摆放的一组图案 ,观察图形并探
索:第五个图案中共有 块积木,第n个图案中共有 块积木。
20



【例15】第一个图案有1块积木,第二个图案形有1+3=4=2的平方, 第三个图案有
1+3+5=9=3的平方,„„故第5个图案中积木有1+3+5+7+9=25=5的 平方个块,第n个
图案中积木有n的平方个块。
综观规律性中考试题,考察了学生收集数据, 分析数据,处理信息的能力,考生在回答
此类试题时,要体现“从特殊到一般,从抽象到具体”的思想, 要从简单的情形出发,认真
比较,发现规律,分析联想,归纳猜想,推出结论,一举成功。

2007•无锡)图1是由若干个小圆圈堆成的一个形如正三角形的图案,最上面- 层有一个圆圈,以下各层均
比上-层多一个圆圈,一共堆了n层.将图1倒置后与原图1拼成图2的形状 ,这样我们可以算出图1中所
有圆圈的个数为1+2+3+…+n= .

如果图1中的圆圈共有12层,
(1)我们自上往下,在每个圆圈中都按图3的方式填上一串 连续的正整数1,2,3,4,…,则最底层最
左边这个圆圈中的数是;
(2)我们自上往下 ,在每个圆圈中都按图4的方式填上一串连续的整数-23,-22,-21,…,求图4中所
有圆圈中 各数的绝对值之和.
解析:(1)图3中依次排列为1,2,4,7,11„„,如果用后项减前项依 次得到1,
2,3,4,5„„,正好是等差数列,再展开原数列可以看出第一位是1,从第二位开始后 项
减前项得到等差数列,分解一下:1,1+1,1+1+2,1+1+2+3,1+1+2+3+4„ „,从分解看,
第n个圆圈的个数应为1+(1+2+3+4+„„n),而1+2+3+4+„„+n 正好是连续自然数和的公
式推导,上面已给出了公式: 1+2+3+„+n= ,则第n项公式为1+ ,已知共
有12层,那么求图3最左边最底层这个圆圈中的数应是12层的第一个数,那么1+11(1 1+1)
2=67.
21


解析:(2)已知图中的圆圈共有1 2层,按图4的方式填上-23,,-22,-21,„„,
求图4中所有圆圈中各数的绝对值之和?
第一层到第十二层共有多少个圆圈呢,运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得:(1+12)122=78个,
那78个圆圈中有多少个负数,多少个正数呢,从已知条件可以看出,第一个数是-23,到
-1有2 3个负数,1个0,78-24=54个正数, 1至54,所以分段求和,两段相加得到图4
中所有圆 圈的和。第一段:S=
首项末项
2
(|-23|+|-1|)*232=276,第 二段=(1+54)
项数
=
*542=1485,相加后得1761。
例如、观察下列数表:

解析:根据数列所反映的规律,第行第列交叉点上的数应为______ .(乐山市2006
年初中毕业会考暨高中阶段招生统一考试)这一题,看上去内容比较多,实际很简单。题
目条件里的数构 成一个正方形。让我们求的是左上角至右下角对角线上第n个数是多少。
我们把对角线上的数抽出来,就 是1,3,5,7,„„。这是奇数从小到大的排列。于是,
问题便转化成求第n个奇数的表达式。即2 n-1。
还有,邵阳市2006年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试题卷(课改区)的数学试题“图中的螺旋形由一系列等腰直角三角形组成,其序号依次为①、②、③、④、⑤„„,则第n个等腰直角
三角形的 斜边长为_____________。”也可以按照这个思想求解。

22


二、 要抓题目里的变量
找数学规律的题目,都会涉及到一个或者几个变化的 量。所谓找规律,多数情况下,
是指变量的变化规律。所以,抓住了变量,就等于抓住了解决问题的关键 。
例如,用同样规格的黑白两种颜色的正方形瓷砖按下图方式铺地板,则第(3)个图形
中有 黑色瓷砖

块,第个图形中需要黑色瓷砖

块(用含的代数式表示).
(海南省2006年初中毕业升考试数学科试题(课改区))

这一题的关键是求第个图形中需要几块黑色瓷砖?
解析:在这三个图形中,前边4 块黑瓷砖不变,变化的是后面的黑瓷砖。它们的数量
分别是,第一个图形中多出0×3块黑瓷砖,第二个 图形中多出1×3块黑瓷砖,第三个图
形中多出2×3块黑瓷砖,依次类推,第n个图形中多出(n-1 )×3块黑瓷砖。所以,第n
个图形中一共有4+(n-1)×3块黑瓷砖。
云南省2006 年课改实验区高中(中专)招生统一考试也出有类似的题目:“观察图(l)
至(4)中小圆圈的摆放规 律,并按这样的规律继续摆放,记第n个图中小圆圈的个数为m,
则,m=

(用含 n 的代数式表示).”

三、 要善于比较
“有比较才有鉴别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更容易找到事物
的变化规律。找规律的题目,通常按照 一定的顺序给出一系列量,要求我们根据这些已知的
量找出一般规律。揭示的规律,常常包含着事物的序 列号。所以,把变量和序列号放在一起
加以比较,就比较容易发现其中的奥秘。
例如,观察下 列各式数:0,3,8,15,24,„„。试按此规律写出的第100个数


。”
解答这一题,可以先找一般规律,然后使用这个规律,计算出第100个数。我们把有< br>关的量放在一起加以比较:
给出的数:0,3,8,15,24,„„。
23


序列号: 1,2,3, 4, 5,„„。
容易发现,已知数的每一项,都 等于它的序列号的平方减1。因此,第n项是n
2
-1,第
100项是100-1。
如果题目比较复杂,或者包含的变量比较多。解题的时候,不但考虑已知数的序列号,
还要考虑 其他因素。
譬如,日照市2005年中等学校招生考试数学试题“已知下列等式:
2
① 1
3
=1
2

② 1
3
+2
3
=3
2

③ 1
3
+2
3
+3
3
=6
2

④ 1
3
+2
3
+3
3
+4
3
= 10
2

„„ „„
由此规律知,第⑤个等式是

.”
解析:这个题目,在给出的等式中,左边的加数个数在变化,加数的底数在变化,右边的和也在变化。所以,需要进行比较的因素也比较多。就左边而言,从上到下进行比较,
发现加数 个数依次增加一个。所以,第⑤个等式应该有5个加数;从左向右比较加数的底
数,发现它们呈自然数排 列。所以,第⑤个等式的左边是1
3
+2
3
+3
3
+43
+5
3
。再来看等式
的右边,指数没有变化,变化的是底数。等式的左 边也是指数没有变化,变化的是底数。
比较等式两边的底数,发现和的底数与加数的底数和相等。所以, 第⑤个等式右边的底数
是(1+2+3+4+5),和为15
2

四、要善于寻找事物的循环节
有些题目包含着事物的循环规律,找到了事物的循环规律,其他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譬如, 玉林市2005年中考数学试题:“观察下列球的排列规律(其中●是实心球,○
是空心球):
●○○●●○○○○○●○○●●○○○○○●○○●●○○○○○●„„
从第1个球起到第2004个球止,共有实心球

个。”
这 些球,从左到右,按照固定的顺序排列,每隔10个球循环一次,循环节是●○○●
●○○○○○。每个 循环节里有3个实心球。我们只要知道2004包含有多少个循环节,就
容易计算出实心球的个数。因为 2004÷10=200(余4)。所以,2004个球里有200个循环
24

节,还余4个球。200个循环节里有200×3=600个实心球,剩下的4个球里有2个实心球。
所以,一共有602个实心球。
五、要抓住题目中隐藏的不变量
有些题目,虽然形式发生 了变化,但是本质并没有改变。我们只要在观察形式变化的
过程中,始终注意寻找它的不变量,就可以揭 示出事物的本质规律。
例如,2006年芜湖市(课改实验区)初中毕业学业考试题“请你仔细观察图 中等边三
角形图形的变换规律,写出你发现关于等边三角形内一点到三边距离的数学事
实:
。”

在这三个图形中,白色的三角形是等边三 角形,里边镶嵌着三个黑色三角形。从左向
右观察,其中上边两个黑色三角形按照顺时针的方向发生了旋 转,但是形状没有发生变化,
当然黑色三角形的高也没有发生变化。左起第一个图形里黑色三角形高的和 是等边三角形里
一点到三边的距离和,最后一个图形里,三个黑色三角形高的和是等边三角形的高。所以 ,
等边三角形里任意一点到三边的距离和等于它的高。
六、要进行计算尝试
找规律 ,当然是找数学规律。而数学规律,多数是函数的解析式。函数的解析式里常
常包含着数学运算。因此, 找规律,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找能够反映已知量的数学运算式子。
所以,从运算入手,尝试着做一些计算, 也是解答找规律题的好途径。
例如,汉川市2006年中考试卷数学“观察下列各式:0,x
1
,x
2
,2x
3
,3x
4
,5x
5,8x
6
,„„。
试按此规律写出的第10个式子是

。”
这一题,包含有两个变量,一个是各项的指数,一个是各项的系数。容易看出各项的指数等于它的序列号减1,而系数的变化规律就不那么容易发现啦。然而,如果我们把系数
抽出来, 尝试做一些简单的计算,就不难发现系数的变化规律。
系数排列情况:0,1,1,2,3,5,8,„„。
从左至右观察系数的排列,依次求相邻 两项的和,你会发现,这个和正好是后一项。
也就是说原数列相邻两项的系数和等于后面一项的系数。使 用这个规律,不难推出原数列
第8项的系数是5+8=13,第9项的系数是8+13=21,第10项 的系数是13+21=34。
所以,原数列第10项是34x。
9
25

个人简历表格模板下载-解放军军械工程学院


高考分数线-我的时间作文


广东省文艺职业学院-实习动员大会


新西兰打工度假签证-美术教育毕业论文


沁阳一中-校长讲话


隋朝历史-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试卷


卫生人才网护师报名-北京人事考试网


民办学校查询-上海海洋大学分数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