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高考数学试题(解析版)
佛山中考成绩-基层挂职工作总结
江苏省高考数学试题
一、填空题
1
.已知集合
A{1,0,1,6}
,
Bxx0,xR
,则
AB
_____.
【答案】
{1,6}
.
【解析】由题意利用交集的定义求解交集即可
.
【详解】
由题知,
AIB{1,6}
.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交集的运算,属于基础题
.
2
.已知复数
(a2i
)(1i)
的实部为
0
,其中
i
为虚数单位,则实数
a<
br>的值是
_____.
【答案】
2.
【解析】本题根据复数
的乘法运算法则先求得
z
,然后根据复数的概念,令实部为
0
即
得<
br>a
的值
.
【详解】
Q(a2i)(1i
)aai2i2i
2
a2(a2)i
,
令
a20
得
a2
.
【点睛】
本
题主要考查复数的运算法则,虚部的定义等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转化能力和计算求
解能力
.
3
.下图是一个算法流程图,则输出的
S
的值是
_____.
【答案】
5.
【解析】结合所给的流程图运行程序确定输出的值即可
.
第 1 页 共 27 页
【详解】
执行第一次,
SS
执行第二次,S
执行第三次,
S
执行第四次,
S
【点睛】
识别、运行程序框图和完善程序框图的思路:
(1)
要明确程序框图的顺序结构、条件结构和循环结构.
(2)
要识别、运行程序框图,理解框图所解决的实际问题.
(3)
按照题目的要求完成解答并验证.
4
.函数
y7
6xx
2
的定义域是
_____.
【答案】
[1,7]
.
【解析】由题意得到关于
x
的不等式,解不等式可得函数的定义域
.
【详解】
由已知得
76xx
2
0
,
即
x
2
6x70
解得
1x7
,
故函数的定义域为
[1,7]
.
【点睛】
求函数的定
义域,其实质就是以函数解析式有意义为准则,列出不等式或不等式组,然
后求出它们的解集即可.
5
.已知一组数据
6
,
7
,
8
,<
br>8
,
9
,
10
,则该组数据的方差是
____.
【答案】
x1
,x14
不成立,继续循环,
xx1
2
;
22
x3
S,x24
不成立,继续循环
,
xx13
;
22
x
S3,x34不成立,继续循环,
xx14
;
2
x
S5,x44
成立,输出
S5.
2
5
.
3
【解析】由题意首先求得平均数,然后求解方差即可
.
【详解】
由题意,该组数据的平均数为
所以该组数据的方差是
6788910
8
,
6
15
[(68)
2
(78)<
br>2
(88)
2
(88)
2
(98)
2<
br>(108)
2
]
.
63
第 2 页 共 27 页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方差的计算公式,属于基础题
. <
br>6
.从
3
名男同学和
2
名女同学中任选
2
名
同学参加志愿者服务,则选出的
2
名同学中
至少有
1
名女同学的概率
是
_____.
【答案】
7
.
10
【解析】先
求事件的总数,再求选出的
2
名同学中至少有
1
名女同学的事件数,最后根<
br>据古典概型的概率计算公式得出答案
.
【详解】
2
从3
名男同学和
2
名女同学中任选
2
名同学参加志愿服务,共有<
br>C
5
10
种情况
.
11
若选出的
2名学生恰有
1
名女生,有
C
3
C
2
6
种情况,
2
若选出的
2
名学生都是女生,有
C
2
1
种情况,
所以所求的概率为
【点睛】
617
.
1010
计数原理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考查的形
式有两种,一是独立考查,二是与古典概型
结合考查,由于古典概型概率的计算比较明确,所以,计算正
确基本事件总数是解题的
重要一环
.
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应注意审清题意,明确“
分类
”“
分步
”
,根据顺序有无,
明确
“<
br>排列
”“
组合
”.
y
2
7
.在平面直角坐
标系
xOy
中,若双曲线
x
2
1(b0)
经过点(<
br>3
,
4)
,则该双曲
b
2
线的渐近线方程是
_____.
【答案】
y2x
.
【解析】根据条件求
b
,再代入双曲线的渐近线方程得出答案
.
【详解】
4
2
由已知得
3
2
1
,
b
2
解得
b2
或
b2
,
2
.
因为
b0
,所以
b
因为
a1
,
所以双曲线的渐近线方程为
y2x
.
第 3 页 共 27 页
【点睛】
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与几何性质,往往以小题的形式考查,其
难度一般较小,是高考必得
分题
.
双曲线渐近线与双曲线标准方程中的
a,b
密切相关,事实上,标准方程中化
1
为
0
,
即得渐近线方程
.
*
8
.已知数列
{a
n
}(nN)
是等差数列,
S
n
是其前
n
项和
.
若
a<
br>2
a
5
a
8
0,S
9
27
,
则
S
8
的值是
_____.
【答案】
16.
【解析】由题意首先求得首项和公差,然后求解前
8
项和即可
.
【详解】
a
2
a
5
a
8<
br>
a
1
d
a
1
4d
a
1
7d
0
由题意可得:
,
98
S
9
9a
1
d27
2
a
1
5
87
d4028216
.
解得:
,则
S<
br>8
8a
1
d2
2
【点睛】
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基本计算问题,是高考必考内容,解题过程中要注意应用函数方
程思想,
灵活应用通项公式、求和公式等,构建方程(组),如本题,从已知出发,构
建
a
1<
br>,d
的方程组
.
9
.如图,长方体
ABCDA
1
B
1
C
1
D
1
的体积是
120
,
E
为
CC
1
的中点,则三棱锥
E
-
BCD
的体积是
_____.
【答案】
10.
【解析】由题意结合几何体的特征和所给几何体的性质可得三棱锥的体积
.
【详解】
因为长方体
ABCDA
1
B
1
C
1
D
1
的体积为
120
,
所以
ABBCCC
1
120
,
第 4 页
共 27 页
因为
E
为
CC
1
的中点,
所以
CE
1
CC
1
,
2
由长
方体的性质知
CC
1
底面
ABCD
,
所以
CE
是三棱锥
EBCD
的底面
BCD
上的高,
所以三棱锥
EBCD
的体积
111111
VABBC
CEABBCCC
1
12010
.
3232212
【点睛】
本题蕴含
“
整体和局部
”
的对立统一规律
.
在几何体面积或体积的计算问题中,往往需要注
意理清整
体和局部的关系,灵活利用
“
割
”
与
“
补
”
的方法解题
.
4
10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
br>P
是曲线
yx(x0)
上的一个动点,则点
P
到直x
线
x
+
y
=0
的距离的最小值是
_____
.
【答案】
4.
【解析】将原问题转化为切点与直线之间的距离,然后利
用导函数确定切点坐标可得最
小距离
【详解】
4
gR<
br>2
gR
2
当直线
2
平移到与曲线
yx
相
切位置时,切点
Q
即为点
P
到直线
2
的距离
xrr
最小
.
由
y
1
4
1
,得
x2(2舍)
,
y32
,
2
x
即切点
Q(2,32)
,
gR
2<
br>则切点
Q
到直线
2
的距离为
r
故答案为:
4
.
【点睛】
232
1
2
1
2
4
,
本
题考查曲线上任意一点到已知直线的最小距离,渗透了直观想象和数学运算素养
.
采
取
导数法和公式法,利用数形结合和转化与化归思想解题
.
11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br>xOy
中,点
A
在曲线
y
=ln
x
上,且该
曲线在点
A
处的切线经过
点(
-e
,
-1)(e
为
自然对数的底数),则点
A
的坐标是
____.
【答案】
(e, 1)
.
第 5 页 共 27 页
【解析】设出切点坐标,得到切线方程,然后求解方程得到横坐标的值可得切点坐标
.
【详解】
设点
A
x
0
,y
0
,则
y
0
lnx
0
.
又
y<
br>
当
xx
0
时,
y
1
,
x
1
,
x
0
1
(xx
0
)
,
x0
点
A
在曲线
ylnx
上的切线为
yy
0
即
ylnx
0
x
1
,
x
0
e
1
,
x
0
代入点<
br>
e,1
,得
1lnx
0
即<
br>x
0
lnx
0
e
,
考查函数
H
x
xlnx
,当
x
0,1
时,
H
x
0
,当
x
1,
时,
H
x
0
,
且
H'
x
lnx1
,当<
br>x1
时,
H'
x
0,H
x
单调递增,
注意到
H
e
e
,故
x
0
lnx
0
e
存在唯一的实数根<
br>x
0
e
,此时
y
0
1
,
故点
A
的坐标为
A
e,1
.
【点睛】
导数运算及切线的理解应注意的问题:
一是利用公式求导时要特别注意除法公式中分子的符号,防止与乘法公式混淆.
二是
直线与曲线公共点的个数不是切线的本质,直线与曲线只有一个公共点,直线不一
定是曲线的切线,同样
,直线是曲线的切线,则直线与曲线可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公
共点.
12
.如图,在
VABC
中,
D
是
BC
的中点,
E在边
AB
上,
BE
=2
EA
,
AD
与
CE
交于
点
O
.
若
ABAC6AOEC,则
uuuruuuruuuruuur
AB
的值是
_____.
AC
【答案】
3
.
第 6 页 共 27 页
【解析】由题意将原问题转化为基底的数量积,然后利用几何性质可得比值
.
【详解】
D
为
BC
中点,如图,过点
D
作
DFCE
,交
AB
于点
F
,由
BE=2EA,知
BF=FE=EA,AO=OD.
uuuruuuruuuruuuru
uurruuuruuuruuur
3
uuu
6AO
g
EC3AD
g
ACAEABAC
g
ACAE
2
ruuur
3
uuu
ABAC
2
r
1
uuur
uuu
g
ACAB
3
ruuur
1
uuur
2
uu
ur
2
1
uuuruuur
3
uuu
AB
g
ACABACAB
g
AC
2
33
ruuur
1
uuur
2
uuur
2
uuuruuur
1
uuur
2
3<
br>uuur
2
uuuruuur
3
2
uuu
AB
g
ACABAC
AB
g
ACABACAB
g
AC
,
2
3322
uuuruuur
r
2
3
uuur
2
1
uuu
AB
3
.
得
ABAC,
即
A
B3AC,
故
22
AC
【点睛】
本题考查在三角形中平
面向量的数量积运算,渗透了直观想象、逻辑推理和数学运算素
养
.
采取几何法,利用
数形结合和方程思想解题
.
tan
2
π
sin2
π
3
13
.已知,则
的值是
_____.
tan
4
4
2
v
A
2
a
A
r
A
v
A
2
2
1:4
.
【答案】
a
C
v
C
v
C<
br>r
C
【解析】由题意首先求得
tan
的值,然后利用两角和
差正余弦公式和二倍角公式将原
问题转化为齐次式求值的问题,最后切化弦求得三角函数式的值即可.
【详解】
tan
1tan
tan
tan
2
由
tan
1
tan
13
,
tan
4
1
tan
得
3tan
2
5tan
20
,
第 7 页 共 27 页
解得tan
2
,或
tan
1
.
3
sin
2
sin2
coscos2
sin
4
44
22
2sin
c
os
cos
2
sin
2
sin2
cos2
=
22
sin
2
cos
2
2
2tan
1tan
2
=
,
2
2
tan
1
2
2212
2
2
=;
当
tan
2
时,上式
=
2
2
2
1
10
2
1
1
2
1
2
1
3
3
=
2
.
当
tan
时,上式
=
2
210
3
1
1
3<
br>
综上,
sin
2
【点
睛】
2
.
4
10
本题考查三角函数的化简求值,渗透了逻辑推理和数学运算素养
.
采取转化法,利用分
类讨论和转化与化归思想解题
.
14
.设<
br>f(x),g(x)
是定义在
R
上的两个周期函数,
f(x)
的周期为
4
,
g(x)
的周期为
2
,
k
(x2),0x1
且
f(x)
是奇函数
.
当
x(0,2]
时,
f(x)1(x1)
2
,
g(x)<
br>
1
,
,1x2
2
其中
k
>0.
若在区间
(0
,
9]
上,关于
x
的方程
f(x)g(x)
有
8
个不同的实数根,则
k
的<
br>取值范围是
_____.
12
【答案】
,
.
34
【解析】分别考查函数
f
x
和函数
g
x
图像的性质,考查临界条件确定
k
的取值范
围即可
.
【详解】
当
x
0,2
时,
f(x)1
x1
,
即
x1
y
2
1,y0.
2
2
又
f(x)
为奇函数,其图象关于原点对称,其周期为
4
,如图,函数
f(x)
与
g(x)
的图象,
第 8 页 共 27
页
要使
f(x)g(x)
在
(0,9]
上有8
个实根,只需二者图象有
8
个交点即可
.
<
br>当
g(x)
1
时,函数
f(x)
与
g(x)的图象有
2
个交点;
2
当
g(x)k(x2)<
br>时,
g(x)
的图象为恒过点(
-2
,
0
)的直线,
只需函数
f(x)
与
g(x)
的图象有
6
个交点
.
当
f(x)
与
g(x)
图象相切时,圆心(
1
,<
br>0
)到直线
kxy2k0
的
距离为
1
,即k2k
1
,得
k
2
,函数
f(x)
与<
br>g(x)
的图象有
3
个交点;当
4
1k
2
g(x)k(x2)
过点(
1,1
)时,函数
f(x)
与
g(x)
的图象有
6
个交点,此时
13k
,得
1
k
.
3
12
f(x)g(x)
综上可
知,满足在
(0,9]
上有
8
个实根的
k
的取值范围为
,
.
34
【点睛】
<
br>本题考点为参数的取值范围,侧重函数方程的多个实根,难度较大
.
不能正确画出函数<
br>图象的交点而致误,根据函数的周期性平移图象,找出两个函数图象相切或相交的临界
交点个数,
从而确定参数的取值范围
.
二、解答题
15
.在
△<
br>ABC
中,角
A
,
B
,
C
的对边分别为a
,
b
,
c
.
(
1
)若<
br>a
=3
c
,
b
=
2
,
cos
B
=
(
2
)若
2
,求
c
的值;
3
sinAcosB
,求
sin(B)
的值.
a2b2
25
3
.
;(
2
)
35
【答案】(
1
)
c
【解析】
(1)
由题意
结合余弦定理得到关于
c
的方程,解方程可得边长
c
的值;
第 9 页 共 27 页
(2)
由题意结合正弦定理和同角三角函
数基本关系首先求得
cosB
的值,然后由诱导公式
可得
sin(B
【详解】
(
1
)因为
a3c,b
)
的值
.
2
2,cosB
2
,
3
1
a
2
c
2
b
2
2(3c)
2
c
2(2)
2
2
由余弦定理
cosB
,得
,
即
c
.
3
2ac
323cc
所以
c
3
.
3
(
2
)因为
sinAcosB
,
<
br>a2b
ab
cosBsinB
,得,所以
cos
B2sinB
.
2bb
sinAsinB
4
22
222
从而
cosB(2sinB)
,即
cosB4
1cosB
,故
cosB
.
5
由正弦定理
因为
sinB0
,所以
cosB2sinB0
,从而
cos
B
25
.
5
因此
sin
B
【点睛】
π
25
.
cosB
2
5
本题主要考查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同角三角函数关系、诱导公式等基础知识
,考查运
算求解能力
.
16
.如图,在直三棱柱
ABC
-
A
1
B
1
C
1
中,
D
,
E
分别为
BC
,
AC
的中点,
AB
=
BC
.
求证:(
1
)
A
1
B1
∥平面
DEC
1
;
(
2
)
BE
⊥
C
1
E
.
【答案】(
1
)见解析;(
2
)见解析
.
第
10 页 共 27 页
【解析】
(1)
由题意结合几何体的空间结
构特征和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即可证得题中的
结论;
(2)
由题意首先证得线面垂直,然后结合线面垂直证明线线垂直即可
.
【详解】
(
1
)因为
D
,
E
分
别为
BC
,
AC
的中点,
所以
ED∥AB.
在直三棱柱
ABC-A
1
B
1
C
1
中,
AB∥A
1
B
1
,
所以
A
1
B
1
∥ED.
又因为
ED⊂<
br>平面
DEC
1
,
A
1
B
1
平面
DEC
1
,
所以
A
1
B
1
∥
平面
DEC
1
.
(
2
)因为
AB=BC
,
E
为
AC
的中点,所以
BE⊥AC. 因为三棱柱
ABC-A
1
B
1
C
1
是直棱柱,
所以
CC
1
⊥
平面
ABC.
又因为
BE⊂
平面
ABC
,所以
CC
1
⊥BE.
因为
C1
C⊂
平面
A
1
ACC
1
,
AC⊂<
br>平面
A
1
ACC
1
,
C
1
C∩AC
=C
,
所以
BE⊥
平面
A
1
ACC
1
.
因为
C
1
E⊂
平面
A
1
ACC
1
,所以
BE⊥C
1
E.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直线与
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等基础知识,考查空间
想象能力和推理论证能力
.
x
2
y
2
17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br>中,椭圆
C
:
2
2
1(ab0)
的
焦点为
F
1
(
–1
、
ab
0
),
222
F
2
(
1
,
0
).过
F<
br>2
作
x
轴的垂线
l
,在
x
轴的上方,
l
与圆
F
2
:
(x1)y4a
交于点
A<
br>,与椭圆
C
交于点
D
.
连结
AF
1
并延长交圆
F
2
于点
B
,连结
BF
2
交椭
圆
C
于点
E
,连
结
DF
1
.已知
DF
1
=
5
.
2
第 11 页 共 27 页
(
1
)求椭圆
C
的标准方程;
(
2
)求点
E
的坐标.
x
2
y
2
【答案】(
1
)
1
;
43
(
2
)
E(1,)
.
【解析】
(1)
由题意分别求得
a,b
的值即可确定椭圆方程;
(2)解法一:由题意首先确定直线
AF
1
的方程,联立直线方程与圆的方程,确定点<
br>B
的
坐标,联立直线
BF
2
与椭圆的方程即可确定点
E
的坐标;
解法二:由题意利用几何关系确定点
E
的纵坐标,然后
代入椭圆方程可得点
E
的坐标
.
【详解】
(
1
)设椭圆
C
的焦距为
2c.
因为
F
1
(
-
1
,
0)
,
F
2
(1
,
0)
,所以
F
1
F
2
=2
,
c=1.
又因为
DF
1
=
3
2
553
,
AF
2
⊥x
轴,所以
DF
2
=
DF
1
2
F
1
F
2
2
()<
br>2
2
2
,
2
22
因此
2a=DF
1
+DF
2
=4
,从而
a=2.
由
b
2
=a
2
-c
2
,得
b
2=3.
x
2
y
2
因此,椭圆
C
的标准方程为
1
.
43
(
2
)解法一:
x2
y
2
由(
1
)知,椭圆
C
:
1
,
a=2
,
43
因为
AF
2
⊥
x
轴,所以点
A
的横坐标为
1.
4.
将
x=1
代入圆
F
2
的方程
(x-1)
2
+y
2
=16
,解得
y=±
第 12 页 共 27 页
因为点
A
在
x
轴上方,所以
A(
1
,
4).
又
F
1
(-1
,
0)
,所以直线
AF
1
:
y=2x+2.
y
2x2
由
,得
5x
2
6x110
,
2
2
x1
y16<
br>11
解得
x1
或
x
.
5
1112<
br>将
x
代入
y2x2
,得
y
,
55
11123
因此
B(,)
.
又
F
2
(1
,
0)
,所以直线
BF
2
:
y(
x1)
.
554
3
y(x1)
4
13
2
.
x
由
2
,得,解得
或
x1
7x6x130
2
7
x
y
1
3
4
又因为
E
是线段BF
2
与椭圆的交点,所以
x1
.
将
x1
代入
y
解法二:
33
3<
br>(x1)
,得
y
.
因此
E(1,)
. <
br>2
42
x
2
y
2
由(
1
)知,椭圆
C
:
1
.
如图,连结
EF
1
.
43
因为
BF
2
=2a
,
EF
1
+EF
2
=2a
,所以
EF
1
=EB
,
从而
∠BF
1
E=∠B.
因为
F
2<
br>A=F
2
B
,所以
∠A=∠B
,
所以∠A=∠BF
1
E
,从而
EF
1
∥F
2
A.
因为
AF
2
⊥x
轴,所以
EF
1
⊥x
轴
.
第 13 页 共 27 页
x
1
3
因为
F
1
(-1
,
0)
,
由
x
2
y
2
,得
y
.
2
1
3
4
又因为
E
是线段
BF
2
与椭圆的交点,所以
y
因此
E(1,).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直线方程、圆的方程、椭圆方程、椭圆的几何性质、
直线与圆及椭圆的位
置关系等基础知识,考查推理论证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运算求解能力
.
18
.如图,一个湖的边界是圆心为
O
的圆,湖的一侧有一条直线型公路l
,湖上有桥
AB
(
AB
是圆
O
的直径).规
划在公路
l
上选两个点
P
、
Q
,并修建两段直线型道路PB
、
QA
.规划要求
:
线段
PB
、
QA
上的所有点到点
O
的距离均不小于圆
....
O
的半径
.已知点
A
、
B
到直线
l
的距离分别为
AC
和
BD
(
C
、
D
为垂足),测得
AB
=
10
,
AC
=6
,
BD
=12
(单位
:<
br>百米).
3
.
2
3
2
(1
)若道路
PB
与桥
AB
垂直,求道路
PB
的
长;
(
2
)在规划要求下,
P
和
Q
中能
否有一个点选在
D
处?并说明理由;
(
3
)对规划要求下
,若道路
PB
和
QA
的长度均为
d
(单位:百米)
.
求当
d
最小时,
P
、
Q
两点间的距离.
【答案】(
1
)
15
(百米);
(
2
)见解析;
(
3
)
17+
321
(百米)
.
【解析】解:解法一:
(
1
)过
A
作
A
EBD
,垂足为
E.
利用几何关系即可求得道路
PB
的长;
(
2
)分类讨论
P
和
Q
中能否有一个点选在<
br>D
处即可
.
(
3
)先讨论点
P
的位置,然
后再讨论点
Q
的位置即可确定当
d
最小时,
P
、
Q
两点间
的距离.
解法二:
(
1
)建立
空间直角坐标系,分别确定点
P
和点
B
的坐标,然后利用两点之间距离公式<
br>第 14 页 共 27 页
可得道路
PB
的长;
(
2
)分类讨论
P
和
Q
中能否有一个点选在
D
处即可
.
(
3
)先讨论点
P
的位置,然后再
讨论点
Q
的位置即可确定当
d
最小时,
P
、
Q两点间
的距离.
【详解】
解法一:
(
1
)过
A
作
AEBD
,垂足为
E.
由已知条件得,四边形
ACDE
为矩形,
DEBEAC6,
AECD8
.
因为
PB⊥AB
,
所以
cosPBDsinABE
84
.
105
所以
PB
BD12
15
.
cos
PBD
4
5
因此道路
PB
的长为
15
(百米).
(
2
)
①
若
P
在
D<
br>处,由(
1
)可得
E
在圆上,则线段
BE
上的点(除
B
,
E
)到点
O
的
距离均小于圆
O
的半径,所以
P
选在
D
处不满足规划要求
.
②
若
Q
在
D
处,连结
AD
,由(
1
)知ADAE
2
ED
2
10
,
AD
2
AB
2
BD
2
7
从而
cosBAD
0
,所以
∠BAD
为锐角
.
2ADAB25
所以线段
AD
上存在点到点
O
的距离小于圆
O
的半径
.
因此,
Q
选在
D
处也不满足规划要求
.
综上,
P
和
Q
均不能选在
D
处
.
(
3
)先讨论点
P
的位置
.
当
∠OBP
<90°
时,线段
PB
上存在点到点
O
的距离小于圆
O的半径,点
P
不符合规划
要求;
当
∠OBP≥90°
时,对线段
PB
上任意一点
F
,
OF≥OB
,即线
段
PB
上所有点到点
O
的距
离均不小于圆
O
的半径
,点
P
符合规划要求
.
AB
,由(
1
)知,
PB15
,
设
a
xy
MN
为
l
上一点,且
PB
1
1
第 15 页 共 27 页
PBPB
此时
PD
11
sinPBD
11
cosEBA15
15
.
当
∠OBP>90°
时,在
△PPB
中,
PBPB
1
1
由上可知,
d≥15.
再讨论点
Q
的位置
.
3
9
;
5
由(
2
)知,要使得
QA≥15
,点
Q
只有位
于点
C
的右侧,才能符合规划要求
.
当
QA=15
时,CQQA
2
AC
2
15
2
6
2
321
.
此时,线段
QA
上所有点到点
O
的距离
均不小于圆
O
的半径
.
综上,当
PB⊥AB
,点
Q
位于点
C
右侧,且
CQ=
321
时,
d
最小,此时
P
,
Q
两点间
的距离
PQ=PD+CD+CQ
=17+
321
.
因此,
d
最小时,
P
,
Q
两点间的距离为
17+
321
(百米)
.
解法二:
(
1
)如图,过
O
作
OH⊥l
,垂足为
H.
以
O
为坐标原点,直线
OH
为y
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
因为
BD=12
,<
br>AC=6
,所以
OH=9
,直线
l
的方程为
y=9<
br>,点
A
,
B
的纵坐标分别为
3
,
−3. <
br>因为
AB
为圆
O
的直径,
AB=10
,所以圆
O
的方程为
x
2
+y
2
=25.
从而
A
(
4
,
3
),
B
(
−4
,−3
),直线
AB
的斜率为
3
.
4
因为PB⊥AB
,所以直线
PB
的斜率为
直线
PB
的方程为
y
4
,
3
425
x
.
33
所以
P
(
−13
,
9
),
P
B(134)
2
(93)
2
15
.
因此道路
PB
的长为
15
(百米)
.
(
2
)
①
若
P
在
D
处,取线段
BD
上一点
E
(
−4
,
0
),则
EO=4<5
,所以
P
选在
D
处不
满足规划要求
.
第 16
页 共 27 页
②
若
Q
在
D
处,连结<
br>AD
,由(
1
)知
D
(
−4
,
9<
br>),又
A
(
4
,
3
),
所以线段
AD
:
y
3
x6(4剟x4)
.
4
2
15
15
2
在线段
AD
上取点
M
(
3
,),因为
OM3
32
4
2
5
,
4
4
所以线段
AD
上存在点到点
O
的距离小于圆
O
的半
径
.
因此
Q
选在
D
处也不满足规划要求
.
综上,
P
和
Q
均不能选在
D
处
.
(
3
)先讨论点
P
的位置
.
当
∠OBP
<90°
时,线段
PB
上存在点到点
O
的距离小于圆
O的半径,点
P
不符合规划
要求;
当
∠OBP≥90°
时,对线段
PB
上任意一点
F
,
OF≥OB
,即线
段
PB
上所有点到点
O
的距
离均不小于圆
O
的半径
,点
P
符合规划要求
.
AB
,由(
1
)知,<
br>PB15
,此时
P
设
a
xy
MN
为
l
上一点,且
PB
1
1
1
13,9
;
15
.
当
∠OBP>90°
时,
在
△PPB
中,
PBPB
1
1
由上可知,
d≥1
5.
再讨论点
Q
的位置
.
由(
2
)知,要使得
QA≥15
,点
Q
只有位于点
C
的右侧,才能符合规划要求
.
当
QA=15
时,设
Q
(
a
,
9
),由
AQ(a4)
2
(93)
2
15(a
4)
,
得
a=
4321
,所以
Q
(
4321
,
9
),此时,线段
QA
上所有点到点
O
的距离均不
小于圆
O
的半径
.
综上,当
P(
−13
,
9
),
Q
(
4321
,
9
)时,
d
最小,此时
P
,
Q
两点间的距
离
PQ4321(13)17321
.
因此,
d<
br>最小时,
P
,
Q
两点间的距离为
17321
(百米
)
.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三角函数的应用、解方程、直线与圆等基础知
识,考查直观想象和数学建
模及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19.设函数
f(x)(xa)(xb)(xc),a,b,cR
,
f'(
x)
为
f
(
x
)的导函数.
(
1
)若
a
=
b
=
c
,
f
(
4)
=8
,求
a
的值;
(
2
)若a
≠
b
,
b
=
c
,且
f
(<
br>x
)和
f'(x)
的零点均在集合
{3,1,3}
中,求<
br>f
(
x
)的极小
第 17 页 共 27 页
值;
(
3
)若
a0,0b„1,c
1
,且
f
(
x
)的极大值为
M
,求证
:<
br>M
≤
【答案】(
1
)
a2
;
(
2
)见解析;
(
3
)见解析
. 【解析】(
1
)由题意得到关于
a
的方程,解方程即可确定
a<
br>的值;
(
2
)由题意首先确定
a,b,c
的值从而
确定函数的解析式,然后求解其导函数,由导函数
即可确定函数的极小值
.
(
3
)由题意首先确定函数的极大值
M
的表达式,然后可用如下方法证明题
中的不等式:
解法一:由函数的解析式结合不等式的性质进行放缩即可证得题中的不等式;
解法二:由题意构造函数,求得函数在定义域内的最大值,
因为
0b1
,所以
x
1
(0,1)
.
2
当
x(0,1)
时,
f(x)x(xb)(x1)x(x1)
.
4
.
27
令
g(x)x(x1),x(0,1)<
br>,则
g'(x)3
x
(x1)
.
2
1
3
令
g'(x)
0
,得
x
1
.列表如下:
3
x
1
(0,)
3
+
1
3
0
(
1
,1)
3
g'(x)
–
g(x)
所以当
x
Z
极大值
]
1
1
4
时,
g(x)
取得极大值,且是最大值,故
g(x)
max
g<
br>
.
327
3
44
,因此
M
.
2727
所以当
x(0,1)
时,
f(x)g(x)
【详解
】
3
(
1
)因为
abc
,所以
f(
x)(xa)(xb)(xc)(xa)
.
3
因为
f
(4)8
,所以
(4a)8
,解得
a2
.
(
2
)因为
bc
,
第 18 页 共 27
页
所以
f(x)(xa)(xb)
2
x
3
(a2b)x
2
b(2ab)xab
2
,
从而
f'(x)3(xb)
x
因为
a,b,
2ab
2ab
f'(x)0
x
xb
.令,得或.
3
3
2ab
,都在
集合
{3,1,3}
中,且
ab
,
3
2ab
1,a3,b3
.
所以
3<
br>2
此时
f(x)(x3)(x3)
,
f'(x)3(x3)
(x1)
.
令
f'(x)0
,得
x3
或
x1
.列表如下:
x
(,3)
+
3
0
(3,1)
–
1
(1,)
+ 0
f(x)
Z
极大值
]
极小值
Z
2
所以
f(x)
的极小值为
f(1)(13)(13)32
.
32
(<
br>3
)因为
a0,c1
,所以
f(x)x(xb)(x1)
x(b1)xbx
,
f'(x)3x
2
2(b1)xb
.
因为
0b1
,所以
4(b1)12b(2b1)30
,<
br>
则有
2
个不同的零点,设为
x
1
,x
2<
br>
x
1
x
2
.
22
22
b1bb1b1bb1
由
f'
(x)0
,得
x
1
.
,x
2
33
列表如下:
x
(,x
1
)
+
x
1
0
x
1
,x
2
–
x
2
0
(x
2
,)
+
f(x)
Z
极大值
]
极小值
Z
所以
f(x)
的极大值<
br>Mf
x
1
.
第 19 页 共
27 页
解法一:
Mf
x
1
x
1
3
(b1)x
1
2
bx
1
2
2bb1
x
b1b(b1)
2
1
3x
1
2(b1)x<
br>1
b
x
1
9
99
3
2
b
2
b1
(b1)
27
b(b1)2
927
bb1
2
3
b(b1)2(b1)
2
(b1)2
(b(b1)1)
3
272727
<
br>b(b1)244
.因此
M
.
27272727
解法二:
因为
0b1
,所以
x
1
(0,1)
.
2
当
x(0,1)时,
f(x)x(xb)(x1)x(x1)
.
1
g'(x)3x
令
g(x)x(x1),x(0,1)
,则<
br>
(x1)
.
3
2
令
g
'(x)0
,得
x
1
.列表如下:
3
x
1
(0,)
3
+
1
3
0
(
1
,1)
3
g'(x)
–
g(x)
所以当
x
Z
极大值
]
1
1
4
时,
g(x)
取得极大值,且是最大值,
故
g(x)
max
g
.
327
3
44
,因此
M
.
2727
所以当
x(0,1)
时,
f(x)g(x)
【点睛
】
本题主要考查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性质,考查综合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与解决问题以及逻辑推理能力.
20
.定义首项为
1
且公比为正数的等比数
列为
“M
-数列
”.
(
1
)已知等比数列
{
a
n
}
满足:
a
2
a
4
a
5
,a
3
4a
2
4a
1
0
,求证
:
数列
{
a
n
}
为
“M
-
数
第 20 页 共 27 页
列
”
;
(
2
)已知数列
{
b
n
}
满足
:
b
1
1,
①求数列{
b
n
}
的通项公式;
122
,其中
S
n
为数列
{
b<
br>n
}
的前
n
项和.
S
n
b
n
b
n1
b
k
c
k1
②设
m
为正整数,若存在
“M
-数列
”{
c
n
}
,对任意正整数
k
,当
k
≤
m
时,都有
ck
剟
成立,求
m
的最大值.
【答案】(
1
)见解析;
*
(
2
)①b
n
=n
nN
;
②5.
【解析】(
1
)由题意分别求得数列的首项和公比即可证得题中的结论;
(
2
)
①
由题意利用递推关系式讨论可得数列
{b
n
}
是等差数列,据此即可确定其通项公
式;
②
由
①
确定b
k
的值,将原问题进行等价转化,构造函数,结合导函数研究函数的性质
即可求
得
m
的最大值.
【详解】
(
1
)设等
比数列
{a
n
}
的公比为
q
,所以
a
1<
br>≠0
,
q≠0.
a
1
2
q
4<
br>a
1
q
4
a
2
a
4
a
5
a
1
1
由
,得
2
,解得
.
a4a4a0
q2
a
q4aq4a0
21
3
11
1
因此数列
{a
n
}
为
“M—
数列
”.
(
2
)
①
因为
122
,所以
b
n
0
.
S
n
b
n
b
n1
122
,则
b
2
2
.
b1,S
b
由
111
得
11b
2
由
b
n
b
n1
122
,得
S
n
,
2(b
n1
b
n
)
S
n
b
n
b
n1
当
n2
时,由
b
n
S<
br>n
S
n1
,得
b
n
整理得
b
n1
b
n1
2b
n
.
b
n
b
n1
b
n1
b
n
,
2
b
n1
b
n
2
b
n
b
n1
所以数列
{b
n
}
是首项和公差均为
1
的等差数列
.
因此,数列
{b
n
}
的通项公式为
b
n
=n
nN
②
由
①
知,
b
k
=k
,
kN
*
.
第 21 页 共 27 页
*
.
因为数列
{c
n
}
为
“M–
数列
”
,设公
比为
q
,所以
c
1
=1
,
q>0.
因为
c
k
≤b
k
≤c
k
+1
,所以
q
k1
kq
k
,其中
k=1
,
2
,<
br>3
,
…
,
m.
当
k=1
时,有
q≥1
;
当
k=2,
3
,
…
,
m
时,有
lnklnk
lnq
.
kk1
设
f
(
x
)
=
lnx1lnx
(x1)
,则
f'(x)
.
<
br>2
xx
令
f'(x)0
,得
x=e.
列表如下:<
br>
x
(1,e)
+
e
(e
,
+∞)
f'(x)
f
(
x
)
因为
0
极大值
–
ln2ln8ln9ln3ln3
<
br>,所以
f(k)
max
f(3)
.
26633
3
取
q3
,当
k=1
,
2
,
3
,
4
,
5
时,
k1
lnk
„
l
nq
,即
kq
k
,
k
经检验知
qk
也成立.
因此所求
m
的最大值不小于
5
.
若
m≥
6
,分别取
k=3
,
6
,得
3≤q
3
,且
q
5
≤6
,从而
q
15
≥243
,且q
15
≤216
,
所以
q
不存在
.
因此所求
m
的最大值小于
6.
综上,所求
m
的最大值为
5
.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等差和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性质等基础知识,考查代数推理、转
化与化归
及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1
21
.已知矩阵
A
22
(
1
)求
A
2
;
(
2
)求矩阵
A
的特征值
.
第 22
页 共 27 页
【答案】(
1
)
1
15
;
106
(
2<
br>)
1
1,
2
4
.
【解析
】
(1)
利用矩阵的乘法运算法则计算
A
2
的值即可;
(2)
首先求得矩阵的特征多项式,然后利用特征多项式求解特征值即可
.
【详解】
31
(
1
)因为
A
,
22
31
31
2
A
所以
22
22
=
33123112<
br>
115
=
.
23222122
106
(
2
)矩
阵
A
的特征多项式为
f(
)
3
2
1
2
2
5
<
br>4
.
令
f(
)0
,解得
A
的特征值
1
1,
2
4
.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矩阵的运算、特征值等基础知识,考查运算求解能力.
22
.
在极坐标系中,已知两点
A
3,
(
1
)求
A,
B
两点间的距离;
(
2
)求点
B
到直线
l
的距离
.
【答案】(
1
)
5
;
(
2
)
2.
【解析】
(1)
由题意,在
△OAB
中,利用余弦定理求解
AB
的长度即可;
(2)
首先确定直线的倾斜角和直线所过的点的极坐标,然后结合点
B
的坐标结合几何性
质可
得点
B
到直线
l
的距离
.
【详解】
(
1
)设极点为
O.
在
△OAB
中,
A
(<
br>3
,
,B2,
sin
l
,直线的方程为
3
.
4
2
4
),
B
(
2
,),
42
)5
.
24
由余弦定理,得
AB=
3
2
(2)
2
232cos(
第 23 页 共
27 页
(
2
)因为直线
l
的方程为
<
br>sin(
)3
,
4
则直线
l
过点
(32,)
,倾斜角为
2
3
.
4
又
B(2,)
,所以点
B
到直线
l
的距离为
(322)sin(
【点睛】
2
3
)2
.
42
本题主要考查曲线的极坐标方程等基础知识,考查运算求解能力.
23
.设
xR
,解不等式
|x|+|2
x1|>2
.
【答案】
{x|x或x1}
.
【解析】由题意结合不等式的性质零点分段即可求得不等式的解集
.
【详解】
当
x<0
时,原不等式可化为
x12x
2
,解得
x<–
当
0≤x≤
当
x>
1
3<
br>1
:
3
1
时,原不等式可化为
x+1–2x>2<
br>,即
x<–1
,无解;
2
1
时,原不等式可化为
x+2x–1>2
,解得
x>1.
2
综上,原不等式的解集为
{x|x或x1}
.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解不等式等基础知识,考查运算求解和推理论证能力.
n2n2
4,nN
*
.
已知
a
3
2a
2
a<
br>4
.
24
.设
(1x)a
0
a1
xa
2
xLa
n
x,n…
1
3
(
1
)求
n
的值;
(
2
)设
(13)
n
ab3
,其中
a,bN
*
,求
a
2
3b
2
的值
.
【答案】(
1
)
n5
;
(
2
)
-32.
(1)
首先由二项式展开式的通项公式确
定
a
2
,a
3
,a
4
的值,【解析】然后求解关于
n
的方程
可得
n
的值;
(2)
解法一:
利用
(1)
中求得的
n
的值确定有理项和无理项从而可得
a,b的值,然后计算
a
2
3b
2
的值即可;
第
24 页 共 27 页
解法二:利用
(1)
中求得的
n<
br>的值,由题意得到
13
式即可确定
a
2
3b
2<
br>的值
.
【详解】
的展开式,最后结合平方差公
5
n0122nn
(
1
)因为
(1x)C
n
C
n
xC
n
xLC
n
x,n4
,
所以
a
2
C
n
n(n1)n(n1)
(n2)
,a
3
C
3
,
n
26
n(n1)(n2)(n3)
a
4
C
4
<
br>.
n
24
2
2
因为
a
3
2a
2
a
4
,
所以
[
n(n1)(
n2)
2
n(n1)n(n1)(n2)(n3)
]2
,<
br>
6224
解得
n5
.
(
2
)由(
1
)知,
n5
.
(13)
n
(13)
5
022334455
C
5
C
1
5
3
C
5
(3)C
5
(3)C
5
(3)C
5<
br>(3)
ab3
.
解法一:
024135因为
a,bN
*
,所以
aC
5
3C
5<
br>9C
5
76,bC
5
3C
5
9C
5
44
,
从而
a
2
3b
2
76
2
344
2
32
.
解法二:
022334455
(13)
5
C
5
C
1
5
(3)C
5
(3)C
5
(3)C
5
(3)C
5
(3)
022334
455
.
C
5
C
1
5
3C
5
(3)C
5
(3)C
5
(3)C
5
(3
)
因为
a,bN
*
,所以
(13)
5
ab
3
.
因此
a
2
3b
2
(ab3)
(ab3)(13)
5
(13)
5
(2)
5
32
.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二项式定理、组合数等基础知识,考查分析问题能力与运算求解能力
.
25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设点集
A
n
{(0,
0),(1,0),(2,0),,(n,0)}
,
B
n
(0,1),(n,1)},C
n
{(0,2),(1,2),(2,2),L,(n,
2)},nN
.
令
M
n
A
n
UB<
br>n
UC
n
.
从集合
M
n
中任取两个不同的点
,用随机变量
X
表示它们之间的距离
.
第 25 页 共 27
页
(
1
)当
n
=1
时,求
X的概率分布;
(
2
)对给定的正整数
n
(
n
≥3
),求概率
P
(
X
≤
n
)(用
n
表示)
.
【答案】(
1
)见解析;
(
2
)见解析
.
【解析】
(1)
由题意首先确定
X
可能的取值,然后利用古典概型计算公式求得相应的概
率值即可确定分布列;
(2)
将原问题转化为对立事件的问题求解
P
Xn
的值,据此分类讨论
①.
bd
,
②.
b0,d1<
br>,
③.
b0,d2
,
④.
b1,d2
四种情
况确定
X
满足
Xn
的所有可
能的取值,然后求解相应的概率值即可
确定
P
X≤n
的值
.
【详解】
<
br>(
1
)当
n1
时,
X
的所有可能取值是
1
,2,2,5
.
X
的概率分布为
P(X1)
7744
,P(X2)
,
22
C
6
15C
6
15
P(X2)
2222
,P(X5)
.
22
C
6
15C
6
15
b)
和
B
(c,d)
是从
M
n
中取出的两个点.
(
2)设
A(a,
因为
P(Xn)1P(Xn)
,所以仅需考虑Xn
的情况.
①
若
bd
,则
ABn<
br>,不存在
Xn
的取法;
d1
,则
AB(a
c)
2
1
②
若
b0,
n
2
1,所以
Xn
当且仅当
cn
或
an,
c0
,有
2
种取法;
ABn
2
1
,此时
a0,
d2
,则
AB(ac)
2
4n<
br>2
4
,因为当
n3
时,
③
若
b0,<
br> cn
或
(n1)
2
4n
,所以
Xn当且仅当
ABn
2
4
,此时
a0,
an,
c0
,有
2
种取法;
d2
,则
AB(a
c)
2
1
④
若
b1,
n
2
1,所以
Xn
当且仅当
cn
或
an,
c0
,有
2
种取法.
ABn
2
1
,此时
a0,
综上,当
Xn
时,
X
的所有可能取值是<
br>n
2
+1
和
n
2
4
,且
第 26 页 共 27 页
P(Xn
2
1)
4
C
2
2n4
,P(Xn
2
4)
22
C
2n4
.
因此,
P(Xn)1P(X
【点睛】
n
2
1)P(Xn
2
4)1
6
C
2
2n4.
本题主要考查计数原理、古典概型、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分布等基础知识,考查逻辑思维
能力和推理论证能力.
第 27 页 共 2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