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卷高考数学解答题解题模版

绝世美人儿
730次浏览
2020年08月13日 02:31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龙井茶泡法-教师资格证报名网站




数学解答题是高考数学试卷中非常重要的题型,通常有6个大题,分值在7 0分及以上,
例如历年的课标全国卷,解答题为6道题,分值为70分,几乎占总分150分的一半.
解答题的考点相对较多、综合性强,所以解答题的区分度高,做解答题时,不仅要得出
最后的结 论,还要写出关键步骤,并且每步合情合理,因此怎样解答、把握步骤的得分点就
非常重要了.
我们可以把解数学解答题的思维过程划分为一个个小题来分步解答,总结恰当的“解答
题模板”,按照 一定的解题程序和答题格式分步解答,在短时间内取得最高的答题效率.

一、三角函数解答题模板:
(一)难度、分值及考查内容:
1. 难度:以基础、中等题为主.
2. 分值:12分(以课标全国卷为例).
3.考查内容:
(1)三角函数概念,
yAsin


x


的图象、性质及变换.
常见公式的应用:诱导公式、倍角公式、正弦、余弦和差公式、辅助角公式.
(2)三角函数与平面向量结合.
(3)正余弦定理与三角恒等变换结合等.
(二)解题模板:




f

x

4tanxsin

x

cos

x

3
3

2

例:【天津理,15】已 知函数.
(Ⅰ)求
f
(
x
)的定义域与最小正周期;
 
,
(Ⅱ)讨论
f
(
x
)在区间[
44
] 上的单调性.


(一)本题思维过程:
1


1.解析式化成
方法如下:
yAsin


x


h
的形式:
(1)利用诱导公式、三角函数关系式等,将不同角化成同角;
(2)利用倍角公式等,对三角函数降幂,都降为一次幂;
(3)利用辅助角公式,将已知解 析式化成
2.根据三角函数
yAsin


x


h
的形式.
yAsin


x

h
的性质来求解周期、单调性等.
(二)本题解答过程:扫描二维码观看视频讲解.
(三)三角函数解题模板:
第一步:化简,对已知三角函数式进行化简.
一般化成
y

Asin(ω
x
+φ)+
h
的形式,即化为“一角、一次、一函数”的形式 .
π

如:
f
(
x
)=2sin
< br>2
x


+1.
3

第二步:利用yAsin


x


h
的知识,求周 期、最值等.
第三步:整体代换,将ω
x
+φ看作一个整体,利用
y
=sin
x
的性质来确定题目
中所要求解的问题.
第四步:求解.例如求解单调性, 将ω
x
+φ看作一个整体,代入
y
=sin
t
的单调
区间内,求解
x
的范围.
第五步:查看关键点,易错点,对结果进行估算,检查规范性.
xxx
f(x)2sincos2sin
2
222
. 练习:【,北京理,15】已知函数
(Ⅰ)求
f(x)
的最小正周期;
(Ⅱ)求
f(x)
在区间
[π,0]
上的最小值.

二、解三角形解答题模板:
(一)难度及分值:
1. 难度:以基础、中等题为主.
2. 分值:12分(以课标全国卷为例).
3.考查内容:
(1)应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求角、边,判断三角形形状.
2


(2)结合三角形面积公式考查.
(3)在解答题中与三角函数习题共同考查.
(4)个别地区的自主命题,会考查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
(二)解题模板:
例: 【全国Ⅰ理,17】
△ABC
的内角
A

B

C< br>的对边分别为
a

b

c
,已知
2cosC (acosB+bcosA)c.

(Ⅰ)求
C

33
(Ⅱ)若
c7,△ABC
的面积为
2
,求
△ABC
的周长 .

(一)本题思维过程:
1.将已知等式进行“边化角”;
2.利用三角函数的运算化简求出角
C
的余弦值,从而求得角
C
.
22
3.根据面积公式求得边:
ab
=6,根据角
C
相关的 余弦定理,求得
ab13
,从而求

a+b
,求出周长.
(二)本题解答过程:扫描二维码观看视频讲解.
(三)三角函数解题模板:
第一 步:确定题目条件,即确定三角形中的已知和所求,可以自己画一个三角形,标注
出来,然后确定已知条 件的转化方向,“边化角”还是“角化边”.
第二步:利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将已知条件进行边角 转化,要确定“边化角”还是
“角化边”.
第三步:边角转化后,进行恒等变形、化简.例如上述例题利用三角变换公式进行化简.
第四步:求值.向已知方向转化,例如已知面积,那么转化方向就是能够利用上面积公
式.
第五步:反思检查.
练习:
1.【山东理,16】在△
ABC
中 ,角
A

B

C
的对边分别为
a

b

c
,已知
2(tanAtanB)

tanAtanB
.
cosBcosA

3


(Ⅰ)证明:
a
+
b
=2
c

(Ⅱ)求cos
C
的最小值.

cosAcosBsinC

bc
. 2.【四川理,17】在△
ABC
中,角
A
,
B
,
C
所对的边分别是
a
,
b
,
c
,且
a
(Ⅰ)证明:
sinA sinBsinC

6
b
2
c
2
a
2
bc
5
,求
tanB
. (Ⅱ)若




数学解答题是高考数学试卷中非常重要的题型,通常有6个大题,分值在70分及 以上,
例如历年的课标全国卷,解答题为6道题,分值为70分,几乎占总分150分的一半.
解答题的考点相对较多、综合性强,所以解答题的区分度高,做解答题时,不仅要得出
最后的结论,还 要写出关键步骤,并且每步合情合理,因此怎样解答、把握步骤的得分点就
非常重要了.
我们 可以把解数学解答题的思维过程划分为一个个小题来分步解答,总结恰当的“解答
题模板”,按照一定的 解题程序和答题格式分步解答,在短时间内取得最高的答题效率.

(一)难度、分值及考查内容:
1. 难度:课标全国卷以基础、中等题为主,部分自主命题试卷数列考查难度较大.
2. 分值:12分(以课标全国卷为例).
3.考查内容:
(1)考查等差、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求和公式基本运算.
(2)一般数列的求和、根据递推关系求通项等.
例如错位相减法求和,累加、累乘法求通项等.
4


(3)难度较大的考查:数列、函数、方程、不等式等相关内容的综合问题.
(二)解题模板:(以课标全国卷考查难度为例)
模板一:数列的通项、求和问题

a

例:【山东文,19】已知数列
n
的前
a
n
b
n
b
n1
.
n
项和
S
n
3n
2
8n


b
n

是 等差数列,且
(Ⅰ)求数列

b
n

的通项公式; (a
n
1)
n1
c
n

n
c

T
(b2)
n
(Ⅱ)令.求数列
n
的前
n
项和
n
.

(一)本题思维过程:
1. 求出数列
2.求数列

a
n

的通项,再求数列

b
n

的通项。

c
n

的通项,然后利用错位相减法求和。
(二)本题解答过程:扫描二维码观看视频讲解.
(三)数列的通项、求和问题解题模板:
第一步:求通项。
1.已知数列前
n
项和,求通项时,利用
a< br>n
=
S
n

S
n
-1

n
≥2),如上述例题。
2.根据已知的递推 公式求通项:根据已知条件确定数列相邻两项之间的关系,转化
为等差或等比数列求通项公式,即构造法 。或利用累加法或累乘法求通项公式等等.
第二步:求和。
1.等差、等比数列直接运用公式,即公式法。
2.一般数列的求和:根据数列表达式的结构 特征确定求和方法,如错位相减法、分
组法、裂项相消法等。
第三步:查看关键点、易错点及解题规范,例如错位相减法的计算量较大,注意检验.
练习: 【新课标Ⅰ文,17】已知

a
n

是公差为3的等差数列,数列< br>
b
n

满足
1
b
1
=1,b2
=,a
n
b
n1
b
n1
nb
n
3
.
(Ⅰ)求

a
n

的通项公式;
5


(Ⅱ)求

b
n

的前
n
项和.

模板二:考查数列的函数性质
例:【全国Ⅱ理,17】
其中,S
7
28.

b
n
=

lga< br>n


S
n
为等差数列

a
n
的前n项和,且
a
1
=1

x

表 示不超过
x
的最大整数,如

0.9

=0,
< br>lg99

=1

b
1
,b
11
,b
101
; (Ⅰ)求
(Ⅱ)求数列

b
n

的前1 000项和.

(一)本题思维过程:
1.利用已知条件求出等差数列的公差,进而求出通项公式 ,然后求解
2.根据求解得出数列的规律,然后求和。
(二)本题解答过程:扫描二维码观看视频讲解.
(三)数列的通项、求和问题解题模板:
第一步:根据题意求通项。注意等差数列通项形如关于
n
的一次函数的形式;等比数列

项形如指数函数的形式。
第二步:利用函数性质研究数列的性质,例如周期、单调性等。
第三步:利用函数、数列的交汇性质来综合求解问题。
第四步:查看关键点、易错点及解题规范,例如错位相减法的计算量较大,注意检验.







b
1
,b
11
,b
101

6




数学解答题是高考数学试卷中非常重要的题型,通常有 6个大题,分值在70分及以上,
例如历年的课标全国卷,解答题为6道题,分值为70分,几乎占总分 150分的一半.
解答题的考点相对较多、综合性强,所以解答题的区分度高,做解答题时,不仅要得 出
最后的结论,还要写出关键步骤,并且每步合情合理,因此怎样解答、把握步骤的得分点就
非 常重要了.
我们可以把解数学解答题的思维过程划分为一个个小题来分步解答,总结恰当的“解答题模板”,按照一定的解题程序和答题格式分步解答,在短时间内取得最高的答题效率.

(一)难度、分值及考查内容:
1. 难度:以中等题为主.
2. 分值:12分(以课标全国卷为例).
3.考查内容:
(1)统计主要考查抽样的统计分析 、变量的相关关系,独立性检验、用样本估计
总体及其特征的思想.
(2)概率考查概率的计 算,可以与统计相结合,或者以排列组合为工具求解概率,
主要考查对五种概率事件的判断识别及其概率 的计算.
(二)解题模板(理科):
模板一:统计和古典概型的综合问题
第一步:定模型,根据统计知识确定元素(总体、个体)以及要解决的概率模型.
第二步:列事件,将所有基本事件列举出来(可用树状图).
第三步:算概率,计算基本事件 总数
n
,事件
A
包含的基本事件数
m
,代入公式
P
(
A
)=
m
.
n
第四步:规范答,要回到所求问题,规范作答.
练习:某校高三(1)班共有40 名学生,他们每天自主学习的时间全部在180分钟到330分钟
之间,按他们学习时间的长短分5个组 统计,得到如下频率分布表:
7


组别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第五组

(1)求分布表中
s

t
的值;
分组

[180,210)

[210,240)

[240,270)

[270,300)

[300,330)

频数

频率
0.1

8

12

10

s

0.3
0.25
t

(2)王老师为完成一项研究,按学习时间用分层抽样的方 法从这40名学生中抽取20名进行
研究,问应抽取多少名第一组的学生?
(3)已知第一组 学生中男、女生人数相同,在(2)的条件下抽取的第一组学生中,既有男生又
有女生的概率是多少?
答案:
8
(1)
s
==0.2,
t
=1-0.1-
s
-0.3-0.25=0.15.
40
x20
(2)设应抽取
x
名第一组的学生,则=,得
x
=2.故应 抽取2名第一组的学生.
440

模板二: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期望与方差
第一步:确定随机变量的所有可能取值.
第二步:求每一个可能值对应的概率.
第三步:列出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
第四步:利用公式求出均值和方差.
第五步:反思回顾.查看关键点、易错点和答题规范.
8


练习:【天津理,16,13分】某小组共10人,利用假期参加义工活动,已知参加义工活动
次数为 1,2, 3的人数分别为3,3,4.现从这10人中随机选出2人作为该组代表参加座
谈会. (Ⅰ)设
A
为事件“选出的2人参加义工活动次数之和为4”,求事件
A
发生的概率;
(Ⅱ)设
X
为选出的2人参加义工活动次数之差的绝对值,求随机变量
X
的分布列和数学
期望.

模板三:利用期望与方差的决策问题
第一步:求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关键是求出随机变量
X
的分布列.期望求解公
式:
EXx
1
p
1
x
2
p
2
x
n
p
n
.
第二步:遇到决策问题,选哪种情况的,先比较数学期望,期望高的较好.
第三步:若期望相等,则比较方差.
第四步:离散型随机变量方差求解公式:
DX 

x
1
EX

p
1

< br>x
2
EX

p
2


x
n
EX

p
n
222
.
练习:【 课标全国Ⅰ理,19,12分】某公司计划购买2台机器,该种机器使用三年后即被淘
汰.机器有一易损 零件,在购进机器时,可以额外购买这种零件作为备件,每个200元.在机
器使用期间,如果备件不足 再购买,则每个500元.现需决策在购买机器时应同时购买几个
易损零件,为此搜集并整理了100台 这种机器在三年使用期内更换的易损零件数,得下面柱
状图:

以这100台机器更 换的易损零件数的频率代替1台机器更换的易损零件数发生的概率,记
X
n
表示购买2 台机器的同时购买的易损零件数. 表示2台机器三年内共需更换的易损零件数,
(Ⅰ)求
X< br>的分布列;(Ⅱ)若要求
P(Xn)0.5
,确定
n
的最小值;
9


(Ⅲ)以购买易损零件所需费用的期望值为决策依据,在
n19

n20
之中选其一,应
选用哪个?




数学解答题是高考数学试卷中非常重要的题型,通常有6个大题,分值在70分及 以上,
例如历年的课标全国卷,解答题为6道题,分值为70分,几乎占总分150分的一半.
解答题的考点相对较多、综合性强,所以解答题的区分度高,做解答题时,不仅要得出
最后的结论,还 要写出关键步骤,并且每步合情合理,因此怎样解答、把握步骤的得分点就
非常重要了.
我们 可以把解数学解答题的思维过程划分为一个个小题来分步解答,总结恰当的“解答
题模板”,按照一定的 解题程序和答题格式分步解答,在短时间内取得最高的答题效率.

(一)难度、分值及考查内容:
1. 难度:以中等题为主.
2. 分值: 12分(以课标全国卷为例).
3.考查内容:一般以多问形式出现,包含证明和求解.
(1)证明题:常考查:线面、面面位置关系的判定、证明;
(2)求解题:理科常考查空间 角(二面角、异面直线所成角、线面角等)、线面距
离等求解.理科立体几何的处理有几何法以及空间向 量法.
文科常考查几何体的体积等相关求解.
考查多以常见的棱柱、棱锥等为载体,或者结 合圆柱、台、及简单几何体等,所以要熟
练掌握各类几何体的性质特征.
(二)解题模板(理科):
模板一:判定或证明空间线面的位置关系
第一步:作辅助线(面), 特别注意有中点时候,例如找寻中位线、等腰三角形的中线
10


等等.
第二步:找线线关系,通过中位线、等腰三角形的中线、特 殊四边形的性质、平行公理
等,或者线面、面面关系的性质寻找线线平行或线线垂直.
第三步 :找线面关系,通过线线垂直或平行,利用判定定理,找线面垂直或平行;也可
由面面关系的性质找线面 垂直或平行.
第四步:找面面关系,通过面面关系的判定定理,寻找面面垂直或平行.
第五步:写步骤,严格按照定理中的条件规范书写解题步骤.
模板二:求空间角
(一)几何法求空间角的步骤:
第一步:找角,利用定义准确找到所要求解的空间角,
第二步:证角,证明所找角是所求角;
第三步:计算,转化到三角形中计算所求角.
(二)利用向量法求空间角的步骤:
第一步:建系.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1.当图中有三条相互垂直的直线交于一点时,可直接利用这三条直线建系.
2.没有明显的 三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可以利用特殊图形的对称性、面面垂直的性质
等作出互相垂直且交于一点的三条直 线,建系.
第二步:求出相关点、线段的坐标,求出相关面的法向量.
第三步:利用数量积公式求角.

n,n

12
分别是两个半平面的法向量,由

n
1
,n
2
则< br>

n
1
n
2
cosn
1
,n
2


n
1
n
2
求出

n
1
,n
2

的大小或其补角的大小即为所求二面角的大小,

n,n
注意
12
的方向.
练习:【课标全国Ⅰ 理,18,12分】如图,在以
A

B

C

D< br>,
E

F
为顶点的五面体中,面
ABEF
为正方形,
AF
=2
FD

AFD90
,且二面角
D-
AF
-
E
与二面角
C
-
BE
-F
都是
60



11


(Ⅰ)证明:平面
ABEF

平面
EFDC

(Ⅱ)求二面角
E
-
BC
-
A
的余弦值.

4、【四川理,18,12分】如图,在四棱锥
PABCD
中,
ADBC

ADCPAB90

BCCD
1
AD
2

E
为棱
AD
的中点,异面直线
PA

CD
所成的角为
90
.
(Ⅰ)在平面
PAB
内找一点
M
,使得直线
CM
平面
PBE
,并说明理由;
(Ⅱ)若二面角
PCDA
的大小为
45
,求直线
PA
与平面
PCE
所成角的正弦值.


模板三: 考查存在探究性创新题
(一)探究判断线面之间位置关系的问题:
第一步:清楚题意,明确那些因素是变化的,以及几何元素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
第二步:作 出猜想,若判断“是否存在某个点,满足某种平行或垂直关系”,则可以猜
想存在这样的点,然后来证明 .
第三步:若猜想是肯定的,则可以进行证明;
若猜想为否定的,则尝试反证法说明.
第四步:当作出一种猜想后,如果证明过程中发现失误,及时更改.
(二)探究判断有关角、线段比值、距离、面积或体积等是否为定值的问题:
第一步:清楚题意,明确那些因素是变化的,以及几何元素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
第二步:若判断“某个值是否为定值”,则可以猜想是定值.
第三步:若猜想是定值则加以证明.
PAPD
,练习:【北京理,11】 如图, 在四棱锥
PABCD
中,平面
PAD
平面
ABCD
,< br>PAPD

ABAD

AB1

AD2
ACCD5
.
12



(1)求证:
PD
平面
PAB

(2)求直线
PB
与平面
PCD
所成角的正弦值;
AM< br>(3)在棱
PA
上是否存在点
M
,使得
BM
平面PCD
?若存在,求
AP
的值;若不存
在,说明理由.





数学解答题是高考数学试卷中非常重要的题型,通常有6个 大题,分值在70分及以上,
例如历年的课标全国卷,解答题为6道题,分值为70分,几乎占总分15 0分的一半.
解答题的考点相对较多、综合性强,所以解答题的区分度高,做解答题时,不仅要得出< br>最后的结论,还要写出关键步骤,并且每步合情合理,因此怎样解答、把握步骤的得分点就
非常重 要了.
我们可以把解数学解答题的思维过程划分为一个个小题来分步解答,总结恰当的“解答
题模板”,按照一定的解题程序和答题格式分步解答,在短时间内取得最高的答题效率.

(一)难度、分值及考查内容:
1. 难度:难.
2. 分值:12分(以课标全国卷为例).
3.考查内容:
13

< br>(1)第一问较简单,一般为基本量的求解,例如椭圆方程中的
a

b

c

e
等,
也会有求某个动点的轨迹方程问题.
(2 )后面的小题为综合题,通常考查圆锥曲线的面积问题、存在性、范围等综合
问题,或者与向量等知识相 结合,涉及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问题,与圆锥曲线相
关的最值问题,定值问题等等.
通常圆锥曲线解答题,考查载体较多为椭圆或抛物线.
(二)解题模板(理科):
基本量的求解非常简单,弄清圆锥曲线中的相关概念,有的根据题意可以直接得出,有
的建立等量关系即 可求出.以下先看轨迹方程的求解.
模板一:轨迹方程的求解
第一步:建系设点,依题意建 立适当的坐标系,设出动点坐标,例如
M

x

y
). < br>第二步:明确点
M
的变化因素,利用距离、斜率、中点等题目中的要求列出等量关系,< br>注意联系所学过的曲线定义.
第三步:列出与
M
坐标(
x

y
)相关的等量关系后,得到关于
x

y
的方程,化简方程
为最简形式.
第四步:检验特殊点是否均满足所求轨迹方程.
常见求轨迹方程方法有:定义法、直接法、相关点法、参数法、交轨法等.
2
yC
练习:【年全国Ⅲ理,20,12分】分已知抛物线:
2x
的焦点为
F
,平行于
x
轴的两
条直线
l
1
,l
2< br>分别交
C

A,B
两点,交
C
的准线于
P, Q
两点.
PQ
的中点,证明
AR

FQ
; (Ⅰ )若
F
在线段
AB
上,
R

(Ⅱ)若
P QF
的面积是
ABF
的面积的两倍,求
AB
中点的轨迹方程.

模板二:求参数的范围问题
第一步:联立方程,联立直线方程和圆锥曲线方程,消
y
后得到关于
x
的一元二次方程,
利用韦达定理或弦长公式写出结论 备用.
第二步:找不等关系:从题设条件中提取不等关系式.
第三步:列出所要求的参数相关的不等式,解不等式.
第四步:根据不等式的解集,并结合圆锥曲线中几何量的范围得到所求参数的取值范围.
14


注意特殊位置的取值要考虑到.
第五步:回顾检查,注意目标变量的范围所受题中其他因素的制约.
x
2
y
2
1
E:
t3
练习:【课标全国Ⅱ理,20,12分】已知椭圆 的焦点在
x
轴上,
A

E
的左
顶点,斜率为
(Ⅰ)当
(Ⅱ)当
k(k0)
的直线交
E

A,M两点,点
N

E
上,
MANA

t4,|AM||AN|
时,求
AMN
的面积;
2AMAN
时,求
k
的取值范围.

模板三:最值、定值问题
圆锥曲线中,某些几何量在特定的关系结构中,不受相关变元的制约 而恒定不变,则称
定值问题,其解题步骤:
1.把相关几何量的变元特殊化,在特例中求出几何量的定值,再证明结论与特定状态无
关;
2.把相关几何量用曲线系里的参变量表示,再证明结论与所求参数无关.
最值问题步骤:
第一步:从特殊入手,求出定点或定值,再证明这个点(值)与变量无关,也可以在推
理、计算 过程中消去变量,直接得到定点(或定值).
第二步:建立目标函数求最值:先建立目标函数,再使用 配方法、判别式法、三角函数
值域法、基本不等式法、向量法等去确定目标函数的最值,这是解最值问题 的“通法”,
具有普遍性.
练习:【课标全国Ⅰ,20,12分】设圆
xy2x 150
的圆心为
A
,直线
l
过点
B
(1,0)且与
x
轴不重合,
l
交圆
A

C

D
两点,过
B

AC
的平行线交
AD
于 点
E
.
(Ⅰ)证明
22
EAEB
为定值,并写出点E
的轨迹方程;
(Ⅱ)设点
E
的轨迹为曲线
C
1,直线
l

C
1

M

N
两 点,过
B
且与
l
垂直的直线与圆
A


P

Q
两点,求四边形
MPNQ
面积的取值范围.

模板四:解析几何中的探索性问题
第一步:先假定,假设结论成立.
15


第二步:再推理,以假设结论成立为条件,进行推理求解.
第三步:下结论,若推出合理结果,经验证成立则肯定假设;
若推出矛盾则否定假设.
第四步:回顾,查看关键点,易错点(特殊情况、隐含条件等),审视解题规范性.
练习:已 知定点
C
(-1,0)及椭圆
x
+3
y
=5,过点
C
的动直线与椭圆相交于
A

B
两点.
1
(1) 若线段
AB
中点的横坐标是-,求直线
AB
的方程;
2
→ →
(2)在
x
轴上是否存在点
M
,使
MA
·
MB
为常数?若存在,求出点
M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
明理由.
答案:
22

→→
(2)假设在
x
轴上存在点< br>M
(
m,
0),使
MA
·
MB
为常数. < br>6
k
3
k
-5
(ⅰ)当直线
AB

x
轴不垂直时,由(1)知
x
1

x
2
=-
2

x
1
x
2

2
. ③
3
k
+13
k
+1
→→
2
所以
MA
·
MB
=(
x
1

m
)(
x
2< br>-
m
)+
y
1
y
2
=(
x
1

m
)(
x
2

m
)+
k (
x
1
+1)(
x
2
+1)
=(
k
+1)
x
1
x
2
+(
k

m< br>)(
x
1

x
2
)+
k

m
.
→→
6
m
-1
k
-5
2 将③代入,整理得
MA
·
MB
=+
m
2
3k
+1
2
2222
22


2
m
1

3
k
2
+1-2
m
14

3

3

3
k
+1
2

m
2
16
m
+14
2

m
+2
m
--.
2
333
k
+1
7< br>→→
注意到
MA
·
MB
是与
k
无关的常数, 从而有6
m
+14=0,
m
=-,
3
16


→→
4
此时
MA
·
MB
=. 9

-1,
2

-1,-
2

(ⅱ )当直线
AB

x
轴垂直时,此时点
A

B
的坐标分别为




3

3

7
→→
4

m
=-时,也有
MA
·< br>MB
=.
39
→→

7

综上,在
x
轴上存在定点
M

-,0

,使
MA
·
MB
为常数.

3




数学解答题是高考数学试卷中非常重要的题型,通常有6个大题,分值在70分及以上,
例如历年的课标 全国卷,解答题为6道题,分值为70分,几乎占总分150分的一半.
解答题的考点相对较多、综合 性强,所以解答题的区分度高,做解答题时,不仅要得出
最后的结论,还要写出关键步骤,并且每步合情 合理,因此怎样解答、把握步骤的得分点就
非常重要了.
我们可以把解数学解答题的思维过程 划分为一个个小题来分步解答,总结恰当的“解答
题模板”,按照一定的解题程序和答题格式分步解答, 在短时间内取得最高的答题效率.
课标全国卷对于导数应用的考查,其难点一直围绕函数的单调性、极 值和最值展开,以
导数为工具探究函数的性质,借此研究不等式、方程等问题,着重考查分类讨论、数形 结合、
化归与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意在考查学生的运算求解能力、推理论证能力,充分体现数学
理性思维的特点,从思维的层次性、深刻性和创新性等方面进行考查,凸显了高考试题的选
拔功能,一 直是压轴题的不二选择,下面通过近几年的高考导数压轴题,分析归纳解题策略.

一、命题规律:
(一)考试地位:导数知识及其应用,每年必考,属于考点中的重难点.
(二)分值: 1道解答题.分值12分(以课标全国卷为例).
(三)考查内容:
导数作为研究函数的工具,在函数习题中考查.
1.导数的运算:(1)求导,其中复合函数求导为理科.(2)切线斜率相关的问题.
17


2.利用导数判断函数的单调区间,求函数极值、最值,处理函数零点问题等.
3.导数与不等式相结合考查.
4.理科还考察定积分的基本运算或利用定积分求面积.
(四)难度:难.
在历年新课标卷中,导数解答题都作为最后一题,习题的后几问属于难题,有一定的区
分度.
在个别地区的自主命题中,导数解答题有时作为压轴解答题,有时也放在前几个解答题中,
难度 基础或中等.
(五)难题类型:
1.导数习题的解答题后几问.
2.导数难题常 考内容:与函数结合,解决复杂的函数问题.例如函数图象、最值、零点
等问题.
3.导数与不等式等问题相结合.
二、解题模板:
模板一:函数的单调性、极值、最值问题
以函数
f
(
x
)为例,
第一步:确定定义域、求导数:求
f
(
x< br>)的定义域,求
f
(
x
)的导数
f
′(
x< br>).
第二步:解方程:求方程
f
′(
x
)=0的根. 第三步:列表格:利用
f
′(
x
)=0的根将
f
(x
)定义域分成若干个小开区间,并列出表
格.
第四步:得结论:由
f
′(
x
)在小开区间内的正、负值判断
f
(
x
)在 小开区间内的单调性,
从表格观察
f
(
x
)的单调性、极值、最值等 .
第五步:再回顾:对需讨论根的大小问题要特殊注意,另外观察
f
(
x< br>)的间断点及步骤
规范性.
练习:
已知函数
f
(
x
)=(
x

k
)
e
.
(Ⅰ)求
f
(
x
)的单调区间;
(Ⅱ)求
f
(
x
)在区间上的最小值.

x
18


2
ax

a
+ 1
2.已知函数
f
(
x
)=(
x
∈R).其中a
∈R.
x
2
+1
(1)当
a
=1时,求曲 线
y

f
(
x
)在点(2,
f
(2))处 的切线方程;
(2)当
a
≠0时,求函数
f
(
x
)的单调区间与极值.
答案:
解: (1)当
a
=1时,
f(
x
)=
2
2
2
x
4

f< br>(2)=,
x
+15
2
2
2
x
+1- 2
x
·2
x
2-2
x
6

f
′(
x
)==.
2222

f
′(2)=-

x
+1
x
+125
所以,曲线
y

f(
x
)在点(2,
f
(2))处的切线方程为
y
- =-(
x
-2),即6
x
+25
y
-32=0.
2
a

x
+1-2
x
2
ax

a
+1-2
x

a

ax
+1
(2)
f
′(
x
)==.
2222

x
+1
x
+1
由于
a
≠0,以下分两种情况讨论.
1
①当
a
>0时,令
f
′(
x
)=0,得到
x
1
=-,
x
2

a
.
22
4
5
6
25
a

x
变化时,
f
′(
x
),
f
(
x
)的变化情况如下表:
x
11
(-∞,-)



aa
1
(-,
a
)

a
a
(
a
,+∞)

f
′(
x
)



f
(
x
)

a

0



0

极小值

极大值


1

所以
f
(
x
)在区间

- ∞,-

,(
a
,+∞)内为减函数,

1
< br>1

1

在区间

-,
a
内为增函数.函数
f
(
x
)在
x
1
=-处取得 极小值
f





a

a

a


1

2

f



=-
a
.函数
f
(
x
)在
x
2

a
处取得极大值
f
(
a
) ,且
f
(
a
)=1.

a

1
②当
a
<0时,令
f
′(
x
)=0,得到
x
1

a

x
2
=-,
a

x
变化时,
f
′(
x
),
f
(
x
) 的变化情况如下表:
(
a
,-
1


1
(-,+∞)
x
(-∞,
a
)
a
1
)

aa
a
f
′(
x


)

0

极大值





19
0

极小值



f
(
x
)


1
< br>1

所以
f
(
x
)在区间(-∞,
a),

-,+∞

内为增函数,在区间

a
, -

内为减函数.

a

a

函数< br>f
(
x
)在
x
1

a
处取得极大值
f
(
a
),且
f
(
a
)=1.
11

1

2
函数
f
(
x
)在< br>x
2
=-处取得极小值
f
(-),且
f



=-
a
.
aa

a
模板二:利用导数求给定区间上的函数的最值问题(通用模板)
第一步:求函数
f
(
x
)的导数
f
′(
x
)
第二步:求函数
f
(
x
)在给定区间上的单调区间
第三步:求函数
f
(
x
)在给定区间上的极值
第四步:求函数
f
(
x
)在给定区间上的端点值
第五步: 比较函数
f
(
x
)的各极值与端点值的大小,确定函数
f
(
x
)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第六步:反思回顾,查看关键点,易错点和解题规范.如本题 的关键点是确定函数
f
(
x
)
的单调区间;易错点是忽视对参数a
的讨论
练习:已知函数
f
(
x
)=
ax< br>+1(
a
>0),
g
(
x
)=
x

bx
.
(1)若曲线
y

f
(
x
)与曲线
y

g
(
x
)在它们的交点(1,
c< br>)处具有公共切线,求
a

b
的值;
(2)当
a< br>=4
b
时,求函数
f
(
x
)+
g
(
x
)的单调区间,并求其在区间(-∞,-1]上的最大值.

模板三:构造函数法解函数导数与不等式问题
第一步:求导数,确定函数定义域.
第二步:讨论解析式中的参数,判断
f
(
x
)的单调性.
第三步:构造函数,利用函数的导数证明不等式.
第四步:构造函数,可以由所证不等式,通过移项构造函数.
第五步:讨论这个新的函数的单调性、最值,利用最值问题、恒成立关系等证明不等式.

第六步:反思检验,查找易错、易漏点,规范答题的严谨性.
练习:已知函数
f(
x
)=
e
-ln(
x
+
m
). < br>(Ⅰ)设
x
=0是
f
(
x
)的极值点,求
m
,并讨论
f
(
x
)的单调性;
(Ⅱ)当
m
≤2时,证明:
f
(
x
)>0.

开心一刻
1.妻子每天对丈夫都要做彻底的搜身,看能否找到一根女人的头发。某 天搜了半天,一
x
2
23
20


无所获,却仍训斥道:现在你竟然连尼姑也要了!
2.老师家访,问学生:你 们家幸福吗?学生骄傲地答道:幸福!父亲过来给了他记耳光
“小子,谁让你改姓的!”


21

放烟花作文-北京最美的乡村


关于老师的成语-北京心理咨询师考试


专场招聘-辽宁金融职业学院


双鱼座性格特点-南海东软信息技术学院


护士自荐信范文-三八妇女节新闻稿


天气谚语-试题调研


租房子网站-人事行政工作总结


反义词的四字成语-朱友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