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高考数学试题(历年成考数学试题答案与解答提示)

玛丽莲梦兔
548次浏览
2020年08月13日 02:49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勤奋的名言-劳动合同书范本


成考数学试卷题型分类
一、集合与简易逻辑
2001年
(1) 设全集
M={1,2,3,4,5}

N={2,4,6}

T={ 4,5,6}
,则
(M
(2) 命题甲:A=B,命题乙:
sinA=sinB
. 则( )
(A) 甲不是乙的充分条件也不是乙的必要条件; (B) 甲是乙的充分必要条件;
(C) 甲是乙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D) 甲是乙的充分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
2002年
(1) 设集合
A{1,2}
,集合
B{2,3, 5}
,则
AB
等于( )
(A)
{2}
(B)
{1,2,3,5}
(C)
{1,3}
(D)
{2,5}

(2) 设甲:
x3
,乙:
x5
,则( )
(A)甲是乙的充分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 (B)甲是乙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C)甲是乙的充分必要条件; (D)甲不是乙的充分条件也不是乙的必要条件.
2003年
(1)设集合
M( x,y)xy1
,集合
N(x,y)xy2
,则集合M与N的关系是
(A)
M
T)N
是( )
(A)
{2,4,5,6}
(B)
{4,5,6}
(C)
{1,2,3,4,5,6}
(D)
{2,4,6}


22

22

N=M
(B)
MN=
(C)
NØM
(D)
MØN

(9)设甲:
k1
,且
b1
;乙:直线
ykxb

yx
平行。则
(A)甲是乙的必要条件但不是乙的充分条件; (B)甲是乙的充分条件但不是乙的必要条件;
(C)甲不是乙的充分条件也不是乙的必要条件; (D)甲是乙的充分必要条件。
2004年
(1)设集合
M

a,b,c,d


N

a,b,c

,则集合
MN=

(A)

a,b,c

(B)

d

(C)

a,b,c,d

(D)


(2)设甲: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乙:四边形ABCD是平行正方,则
(A)甲是乙的充分条件但不是乙的必要条件; (B)甲是乙的必要条件但不是乙的充分条件;
(C)甲是乙的充分必要条件; (D)甲不是乙的充分条件也不是乙的必要条件.
2005年
(1)设集合
P=< br>
1,2,3,4,5


Q=

2,4,6,8, 10

,则集合
PQ=

(A)

2,4

(B)

1,2,3,4,5,6,8,10

(C)

2

(D)

4

(7)设命题甲:
k1
,命题乙:直线
ykx
与直线
yx 1
平行,则
(A)甲是乙的必要条件但不是乙的充分条件; (B)甲是乙的充分条件但不是乙的必要条件;
(C)甲不是乙的充分条件也不是乙的必要条件; (D)甲是乙的充分必要条件。
2006年
(1)设集合
M=

101,,,2


N=

1,2,3

,则集 合
M
(5)设甲:
x1
;乙:
xx0
.
(A)甲是乙的充分条件但不是乙的必要条件; (B)甲是乙的必要条件但不是乙的充分条件;
(C)甲不是乙的充分条件也不是乙的必要条件; (D)甲是乙的充分必要条件。
2007年
22
(8)若
x、y
为实数,设甲:
xy 0
;乙:
x0

y0
。则
2
N=

(A)

01,,,2

(C)

101,,,,,2,3



(B)

01

(D)

101
(A)甲是乙的必要条件,但不是乙的充分条件; (B)甲是乙的充分条件,但不是乙的必要条件;

1


(C)甲不是乙的充分条件,也不是乙的必要条件; (D)甲是乙的充分必要条件。
2008年
(1)设集合
A=

2,4,6


B=

1,2,3

,则
AB=

(A)

4

(B)

1,2,3,4,5,6

(C)

2,4,6

(D)

1,2,3


(4)设甲:
x

6
,

:sinx
1
,则
2
(A)甲是乙的必要条件,但不是乙的充分条件; (B)甲是乙的充分条件,但不是乙的必要条件;
(C)甲不是乙的充分条件,也不是乙的必要条件; (D)甲是乙的充分必要条件。
二、不等式和不等式组
2001年
(4) 不等式
x35
的解集是( )
(A)
{x|x2}
(B)
{x|x8


x2}
(C)
{x|x0}
(D)
{x|x2}


x355>x358>x2x8

x2


2002年
(14) 二次不等式
x3x20
的解集为( )
(A)
{x|x0}
(B)
{x|1x2}
(C)
{x|1x2}
(D)
{x|x0}

2003年
(5)、不等式
|x1|2
的解集为( )
(A)
{x|x3或x1}
( B)
{x|3x1}
(C)
{x|x3}
(D)
{x|x1}

2004年
(5)不等式
x123
的解集为
(A)
x12x15
(B)
x12x12
(C)
x9x15
(D)
xx15

2005年
(2)不等式
2


3x27
的解集为
45x21
(5,+)
(B)
(,3)[5,+)
(C)
(3,5)
(D)
[3,5)
(A)
(,3)

3x273x9 0

x
1
3
(3x9)(5x25)0

x5



45x215x250

2

2006年
(2)不等式
x31
的解集是
(A)
x4x2
(B)
xx2
(C)
x2x4
(D)
xx4

(9)设
a,bR
,且
ab
,则下列不等式中,一定成立的是
(A)
ab
(B)
acbc(c0)
(C)
2007年
(9)不等式
3x11
的解集是
22


11

(D)
ab0

ab
2

(A)
R
(B)

xx0

x

(C)


xx
3


2008年

2
2

(D)


x0x
3


2



3


(10)不等式
x23
的解集是
(A)
xx5

x1
(B)
x5x1
(C)
xx1

x5
(D)
x1x5

(由
x233x231x5
)

三、指数与对数
2001年
(6) 设
al og
0.5
6.7

blog
2
4.3

clog
2
5.6


a,b,c
的大小关系为( )
(A)
bca
(B)
acb

(C)
abc
(D)
cab

b< br>blog
2
x
b
c
x
a
blog
0.5
x
(
alog
0.5
x
是减函数,
x> 1
时,
a
为负;
blog
2
x
是增函数,
x>1

a
为正.故
log
0.5
6.72
4.32
5.6
)
2002年
(6) 设
log
3
2a
,则
log
2
9
等于( )
(A)
12
(B)
aa
3
2
2
2
log
3
92log
3
3
2
< br>aa
(C) (D)
log9

2

log2aa
23
3


(10) 已知
f(2x)log
2
4x10
,则
f(1)
等于( )
3
141
(A)
log
2
(B) (C)1 (D)2
32
4x210
log
2x10< br>,f(1)log
2110
log42

f(x)log
2222
333

(16) 函数
y
2003年
2
x

1

x1

1
的定义域是

xx1



20xlog
2
2x1


2
2

(2)函数
y51
的反函数为
(-x)
(A)
ylog
5
(1x), (x1)
(B)
y5
x1
x
, (x)

(C)
ylog
5
(x1), (x1)
(D)
y5
1x
1, (x)


y 5
x
15
x
y1xlog
5
5log5
(y1)xlog
5
(y1)


按习惯自变量和因变量分别用x和y表示
ylog(x1);
定义域:
x10,x1
5

(6)设
0x 1
,则下列不等式成立的是
2
(A)
log
0.5
x log
0.5
x
(B)
2x2
(C)
sinxsinx
(D)
xx

2x22









y
y2
x
y2x
2
ysinx
2
ysinx
x
ylog
0.5
X
3








y2x
2
为增函数

0x1

值域
(0,2)
x22>2x,
排除(B);


y2
x
为 增函数


值域
(1,2)


22

0x1xx,sinx排除(C);

2

0x1xx,
排除(D);


22
0x1 xx,logX
为减函数,
logxlogx,
故选(A)
0.50. 50.5

5
,则
x
等于
4
(A)10 (B)0.5 (C)2 (D)4

(8)设
log
x
2
4
2
5
lg2
555
4
[
log
x
22=log(log
x
2
4
, lgxlg2, lgxlg2,x2
]
x
22)
lgx444
4
4
1
4
5
4
2004年
1
=
12 (16)
64log
2
16
2005年
2
3
2

2

1
3
3
42
3
64l og4log24412

22


16
 
(12)设
m0

m1
,如果
log
m812
,那么
log
m
3

(A)
2006年
(7)下列函数中为偶函数的是
(A)
y2
x
(B)
y2x
(C)
ylog
2
x
(D)
y2cosx

(13)对于函数
y3
x
,当
x0
时,
y的取值范围是
(A)
y1
(B)
0y1
(C)
y3
(D)
0y3

(14)函数
f(x )log
3
(3xx
2
)
的定义域是
(A)
(,0)
1
2
1
11
1111

4
(B) (C) (D)
log3log3log812

mm

m

4442
3
23

(3, +)
(B)
(,3)(0,+)
(C)
(0,3)
(D)
(3,0)


3xx
2
>0x
2
3x<00x3


l2
o
3
g24

3log243

4
2

1
1

2
16
(19)
log
2
816=
1

log
2
8

1
2
2007年
(x-1)
(1)函数
ylg
的定义域为
(A)R (B)
xx0
(C)
xx2
(D)
xx1



1

(2)lg
4
8lg
4
2

=

< br>4

0
31

1

31

(A)3 (B)2 (C)1

lg
4
8lg
4
2

=lg
4
4
2
lg
44
2
1=1=1

(D)0
22
4



0
(5)
y2
的图像过点
(A)
(3,)
(B)
(3,)
(C)
(3,8)
(D)
(3,)


4
x
1
8
1
6


(15)设
ab1
,则
(A)
log
a
2log
b
2
(B)
log
2
alog
2
b
(C)
log
0.5
alog
0.5
b
(D)
log
b
0.5log
a
0.5










2008年
0
(3)
log
2
4()=

y
yl og
1.3
x
ylog
2
x
ylog
0.5< br>x
x
①同底异真对数值大小比较:
增函数真
(数)
大对< br>(数)
大,减函数真大对小如.log
3
0.5
log
3< br>0.4,
log
0.3
4
log
0.3
5;
②异底同真对数值大小比较:
同性时:左边
[点(1,0)的左边]
底大 对也大,右边
[点(1,0)的右边]
底大对却小.
异性时:左边减
(函数)
大而增
(函数)
小,右边减小而增大.
如log
0.4
0.5>
log
0.3
0.5,
log
0.4
5<
log
0.3
5;
log
0.4
0.5>
log
3
0.5,
lo g
4
5<
log
3
5
③异底异真对数值大小比较:
同性时:分清增减左右边,去同剩异作比较.
异性时:不易不求值而作比较,略.
如: log
3
6
log
4
8(
log
3
6 1
ylog
0.77
x
lg2lg2lg2lg2
,
l og
4
81,
log
3
6
log
48)
lg3lg4lg3lg4
1
3
(A)9 (B)3 (C)2 (D)1

log
2
4()
0
=log
2
2
2
1=21=1


(6)下列函数中为奇函数的是
(A)
ylog
3
x
(B)
y3
x
(C)
y3x
2
(D)
y3sinx

(7)下列函数中,函数值恒大于零的是
(A)
yx
2
(B)
y2
x
(C)
ylog
2
x
(D)
ycosx

(9)函数
ylgx3-x
的定义域是
(A)(0,∞) (B)(3,∞) (C)(0,3] (D)(∞,3]
[由
lgx

x>0
,由
3-x
x3

xx0
(11)若
a1
,则
(A)
log
1
a0
(B)
log
2
a0
(C)
a
2
y


1

a1


a,y0,
故选
(A)

分析①:
设ylog
1
a
2

2



分析②:yloga是减函数,由yloga的图像知在点(1,0)右边, y 0,故选(A)

11

22



1
3



xx3

=

x0
故选(C)]
1
0
(D)
a
2
10

四、函数
2001年
(3) 已知抛物线
yxax2
的对称轴方程为
x1
,则这 条抛物线的顶点坐标为( )
(A)
(1,3)
(B)
(1,1)
(C)
(1,0)
(D)
(1,3)

2


x
0
1,


a
x=1a2
0


2

a
2
4(2)(2)
2
4(2)3

y
0

44

5


(7) 如果指数函数
ya
x
的图像过点
(3, )
,则
a
的值为( )
(A) 2 (B)
2
(C)

1
8
1
1
(D)
2
2
(10) 使函数
ylog
2
(2xx
2
)
为增函数的区间是( )
(A)
[1,)
(B)
[1,2)
(C)
(0,1]
(D)
(,1]







2xx
2
0x
2
2x00x2


2
∵ y2xx
开口向下,对称轴为:


x
b

2

1

2a2(1)

1]
ylog
2
(2xx
2
)的
增区间
.< br>
∴(0,
y
x
y=2xx
2
ylog
2
(2xx
2
)
5
x
5
x
6x
(13)函数
f(x)
是( )
2
(A) 是奇函数 (B) 是偶函数
(C) 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 (D) 既不是奇函数又不是偶函数
(16) 函数
y







(21) (本小题11分) 假设两个二次函数的图像关于直线
x1
对称,其中一个函数的表达式为
减函数,真数须在(0,1]之间,对数才为正

lo g
1
(4x3)0



3

3

0<4x313<4x4x1

4
log
1
(4x3)
的定义域为__________ __。
3
y
x
yx
2
2x1
,求另一个函 数的表达式。
2
解法一 函数
yx2x1
的对称轴为
x1

2
2
41(1)
2
顶点坐标:
x0
=1

y
0

4a41
2
2
设函数
yxb

xc

与函数
yx2x1
关于
x1
对称,则
2
函数
y

xb

xc

的对称轴
x

 3


=3

y
0

2
顶点坐标:
x
0
b


2136



得:
b

2ax
0

x
0
2a
4ay
0
b

2
4 (2)6
2
b

2
4ac


 y
0
得:
c7

y
0
4a4a4
2
所以,所求函数的表达式为
y

x6x7

22
解法二 函数
yx2x1
的对称轴为
x1
,所求函数与函数
yx2x1
关于
x1
对称,则
2
所求函数由函数
yx2x1

x
轴正向平移
4
个长度 单位而得。

M(x
0
,y
0
)
是函数
yx2x1
上的一点,点
N(x,y)
是点
M(x< br>0
,y
0
)
的对称点,则
2

6


2

y
0
x
0
 2x
0
1



x
0
x4

xx4
2
,将

0
代入
y
0
x
0
2x
0
1

yyyy

0

0
得:
yx
2
6x7
.即为所求。
(22) (本小题11分) 某种图书定价为每本
a
元时,售出总量为
b
本。如果售价上涨
x
%,预计售出总量
将减少
0.5x
%, 问
x
为何值时这种书的销售总金额最大。
解 涨价后单价为
a(1x0.5x
)
元本,售量为
b(1)
本。设此时销售总金额为
y
,则:
100100
x0.5x0.5x0.5x
2
0.5x< br>y=a(1)b(1)=ab(1)
,令
y

=ab()= 0
,得
x50

10
10010000
所以,
x50
时,销售总金额最大。
2002年
(9) 若函数
yf(x)

[a,b]
上 单调,则使得
yf(x3)
必为单调函数的区间是( )
A.
[a,b3]
B.
[a3,b3]
C.
[a3,b3]
D.
[a3,b]


因yf(x)与yf(x3)对应关系相同,故它们的图像相同;因yf(x)与yf(x3)的< br>

自变量不同,故它们的图像位置不同,f(x3)的图像比yf(x)左移3个 长度单位.


因f(a)f(x3)时,必有x3a,即xa-3;



 f(b)f(x3)时,必有x3b,即xb-3.


所以,yf(x3)的单调区间是
[a3,b3]

4x10
(10) 已知
f(2x)log
2
,则
f(1)
等于( )
3
141
(A)
log
2
(B) (C)1 (D)2
32
4x210
log
2x10
, f(1)log
2110
log42



f(x)log
2

222


333


(13) 下列函数中为偶函数的是( )
x22
(A)
ycos(x1)
(B)
y3
(C)
y(x1)
(D)
ysinx

(21)(本小题12分) 已知二次函数
y
为2,求
b
的值。
x
2
bx 3
的图像与
x
轴有两个交点,且这两个交点间的距离
bx3=0
的两个根, 解 设两个交点的横坐标分别为
x
1

x
2,则
x
1

x
2
是方程
x
2
得:
x
1
x
2
b

x
1
x
2
3

又得:
x
1
x
2
< br>
x
1
x
2

2


x
1
x
2

2
4x
1
x
2b
2
122

b=4

(22)(本小题12分) 计划建造一个深为
4m
,容积为
1600m3
的长方体蓄水池,若池壁每平方米的造
价为20元,池底每平方米的造价为40元,问池 壁与池底造价之和最低为多少元?
解 设池底边长为
x

y
,池 壁与池底造价的造价之和为
u
,则
xy
1600400

400

y
4x
400400
u40xy204(2x 2y)40400204(2x2)16000160(x)

xx


20
2

)40


x


16000160

(x
故当
x

20
0
,即当
x20
时,池壁与池底的造价之和最低且等于:
x
7


u16000160(x
400400
)16000160(20)22400(

)

x20
答:池壁与池底的最低造价之和为22400元
2003年
(3)下列函数中,偶函数是
(A)
y3
x
3
x
(B)
y3x
2
x
3
(C)
y1sinx
(D)
ytanx

(10)函 数
y2x
3
x
2
1

x1
处的导 数为
(A)5 (B)2 (C)3 (D)4

y

(11)
y
x1
(6x
2
2x)
x1
624



lg(x
2
x1)
的定义域是
(A)
xx1
(B)
xx2
(C)
xx1

x2
(D)


2 22

lg(xx1)0xx11xx20x1
x2

xx1

x2





y


(17)设函数
f(t-1)t
2
2t2
,则函数
f(x)x
2
1

(20)(本小题11分) 设
f(x)ax

g(x)
解 依题意得:
x
b1 11

f(2)g()=8

f()g(3)=
,求
a、b
的值.
x233

f(2)g(
1
)2a2b8


a

b
2


a
1
2

a
2
1

2
, ,
解得

,







1ab1
b1 b2

1

2

ab1 ②

f()g(3)
333

3
(21)(本小题12分) 设
f(x)x
2
2axa
2
满足
f(2)f(a)
,求此函数的最大值.
解 依题意得:
44aa
2
a
2
2a2
a
2
,即
a
2
a40
,得:
a
1
a
2
2

f(x)x
2
 4x4(x
2
4x4)(x2)
2
8

可见,该函数的最大值是8(当
x2
时)

2004年
(10)函数
f(x)sinxx
3

(A)是偶函数 (B)是奇函数 (C)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 (D)既不是奇函数也又是偶函数
3
(15)
f(x)x3
,则
f

(3)=

(A)27 (B)18 (C)16 (D)12
(17)
y5sinx12cosx
13
5

y13(
5
sinx
12
cosx)13(sinxcos< br>
cosxsin

)=sin(x

),cos

=



131313


(20)(本小题满分11分) 设函数yf(x)
为一次函数,
f(1)=8

f(2)=1
, 求
f(11)

解 依题意设
yf(x)kxb
,得

f(1)kb8k3
,得,
f(x)3x5

f( 11)=38

f(2)2kb1b5
8


(22)(本小题满分12分) 在某块地上种葡萄,若种50株,每株产葡萄
70kg
;若多种一株,每株减产
1kg

试问这块地种多少株葡萄才能使产 量达到最大值,并求出这个最大值.
解 设种
x

x50
)株葡萄时产量为S,依题意得
< br>Sx)

70-(x-5

0
2

x< br>0

1x20x
b120
60

S
0
=1206060
2
=3600(kg)

2a2(1)
所以,种60株葡萄时产量达到最大值,这个最大值为3600
kg
.
2005年
(3)设函数
f(x)x
2
1
,则
f(x2)
(A)
x4x5
(B)
x4x3
(C)
x2x5
(D)
x2x3

(6)函数
y
2222
x1
的定义域是
(A)
xx1
(B)
xx1
(C)
xx1
(D)
xx1

x1


x10x11x1,
即:
x1

x1


(9)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A)
yxsinx
是偶函数 (B)
yxsinx
是奇函数
(C)
yxsinx
是偶函数 (D)
yxsinx
是奇函数
(18)设函数
f (x)axb
,且
f(1)
5

f(2)4
,则< br>f(4)
的值为 7
2
53

33

f(1)ab

a
注:

2
< br>
2
f(x)x1f(4)417
22

f(2)2ab4b1

(23)(本小 题满分12分)
x
已知函数
y
1
x
2
2x 5
的图像交y轴于A点,它的对称轴为
l
;函数
y
2
a< br>的图像交y轴
(a1)
于B点,且交
l
于C.
(Ⅰ)求
ABC
的面积
(Ⅱ)设
a3
,求AC的长
解(Ⅰ)
y
1
x
2
2x5
的对称轴方程为:
x
A
y
l
y
2
3
x
y1
x
2
2x5
b2
1

2a2
B
C
依题意可知
A、B、C
各点的坐标为
A(0,5)
B(0,1)

C(1,a)

得:
AB=(00)(51)=4


ABC
中, AB边上的高为1(
x1
),因此,
S
ABC
=
22< br>x
1
41=2

2
22
(Ⅱ)当
a3
时,点C的坐标为C(1,3),故
AC=(0)(5)=5

2006年
(4)函数
yx2x3
的一个单调区间是
(A)

0,

(B)

1,

(C)

,2

(D)

,3


(7)下列函数中为偶函数的是
(A)
y2
(B)
y2x
(C)
ylog
2
x
(D)
y2cosx


9
x
2


(8)设一次函数的图像过点(1,1) 和(2,0),则该函数的解析式为
(A)
y
1212
x
(B)
yx
(C)
y2x1
(D)
yx2

3333
y110112

y y
1
y
1
y
2

3(y1)x 1yx

xxxxx11(2)333

112

(10)已知二次函数的图像交
x
轴于(1,0)和(5,0)两点,则该图像的 对称轴方程为
(A)
x1
(B)
x2
(C)
x3
(D)
x4

(17)已知P为曲线yx
3
上的一点,且P点的横坐标为1,则该曲线在点P处的切线方程是
(A)
3xy20
(B)
3xy40
(C)
3xy20
(D)
3xy20


ky


2
3x

x1x1
3, P
点的坐标:
(1,1), y13(x1)3xy20



(20)直线
y3x2
的倾斜角的度数为
60


180<

0,tan

y
< br>

2007年



3x23,

arctan360




(x-1)
(1)函数
ylg
的定义域为
(A)R (B)
xx0
(C)
xx2
(D)
xx1

(5)
y2
x
的图像过点
 
11
86
(6)二次函数
yx
2
4x5< br>图像的对称轴方程为
(A)
x2
(B)
x1
(C)
x0
(D)
x1

(A)
(3,)
(B)
(3,)
(C)
(3,8)
(D)
(3,)

(7)下列函数中,既不是奇函数又不是偶函数的是
(A)
f(x)
1x2
2
f(x)cosf(x)
(B) (C) (D)
f(x)xx
1x
2
3x

f(x)(x
2
x)

22
< br>(B) f(x)(x)(x)xx

f(x)




0)
,则该二次函数的最小值为 (10)已知二次函数
y x
2
pxq
的图像过原点和点
(4,
(A)-8 (B)-4 (C)0 (D)12


q0
22
函数图像过
(0,0)

(4,0)yx4x (x2)4y4



min
164p0p 4


2
(18)函数
yxx
在点
(1, 2)
处的切线方程为
y3x1



ky

(21)设
f()
2008年 < br>x1
(2x1)
x1
3,y2k(x1)y3x1 


x
2
1
2
xx
,则
f( x)
x
2
2x
4
1

22

f(x)(2x)2xx2x

4

(5)二次函数
yx2x2
图像的对称轴方程为
(A)
x1
(B)
x0
(C)
x1
(D)
x2

(6)下列函数中为奇函数的是

10
2


(A)
ylog
3
x
(B)
y3
x
(C)
y3x
2
(D)
y3sinx

(7)下列函数中,函数值恒大于零的是
(A)
yx
2
(B)
y2
x
(C)
ylog
2
x
(D)
ycosx
< br>(8)曲线
yx
2
1
与直线
ykx
只有一个公 共点,则k=
(A)2或2 (B)0或4 (C)1或1 (D)3或7






y2x
2
y
x
y2x

yx
2
1
的切线
y

2x
就与
yx2
1
只有一个公共点,


2

yx 1
y


2

y2xy2xx1,k y2


2
x
y2x



(9)函数
ylgx3-x
的定义域是
(A)(0,∞) (B)(3,∞) (C)(0,3] (D)(∞,3]
[由
lgx

x>0
,由
3-x

x3

x x0
(13)过函数
y

xx3

=

x0
故选(C)]
6
上的一点P作
x
轴的垂线PQ,Q为垂足,O为坐标原点,则
OPQ
的面积为
x
(A)6 (B)3 (C)12 (D)1
[设Q点的坐标为
x
, 则
S
OPQ

116
yxx3
]
22x
五、数列
2001年
(11) 在等差数列

a
n

中,
a
5
8
,前5项之和为10,前10项 之和等于( )
(A) 95 (B) 125 (C) 175 (D) 70
5(a
1
a
5
)5(a
5
4d a
5
)
5(84d8)
===10

d=3

222
5(a
10
a
6
)5(a5da
5< br>+d)5(2a
5
6d)
5(2863)
< br>S
10
=S
5
=S
5

5
=S< br>5
=10=95

2222

a
n1
2a
n
3b
n
n1,2,3,......
。 (23) (本小题11分) 设数列

a
n



b
n

满足
a
1
1

b
1
0



b
n1
a
n
2b
n
注:
S
5
=
(ii)求

a
n



b
n

的通项公式。
(i)求证
a
n
3b
n

a
n
3b< br>n
都是等比数列并求其公比;

1,,, 2 7 29, , 2a
n1
3b
n1


a
n

证(i)


0,,, 1 4 43, an-1
2b
n-1



b
n
< br>:

a
n
3b
n
:
1, 23, 743, 29153, , a
n
3b
n




a

3b

:
1, 23, 743, 29153, , a3b

可见

a3b< br>


a3b

的各项都不为0.
a3b=2 a3b3a23b=

2+3

a

323
b=

2+3

a3b


a3b
q==

2+3

, 所以,

a3b

是等比数列且其公比为
q=2+3
< br>
a3b

a3b=2a3b3a23b=

2 3

a

323

b=

23
a3b


nn
nn
nnnn
n1n 1nnnnnnnn
n1
n
n1
nn
n
n1n1 nnnnnnnn

11


a
n1
3b
n1
a
n
3b
n
=23
所以,
a
n
3b
n
是等比数列且其公比为
q=23


(ii) 由
a
n
a
1
q
n1

1


n1n1

a=(23)(23)
n




a
n
3b
n
=(23)
2
, 得:


n1
3


b=

(23)
n1
(23)
n1


a
n
3b
n
=(23)


n
6

n1
2002年
(12) 设等比数列
{a
n
}
的公比
q2
,且
a
2
a
4
8
,则
a
1
a
7
等 于( )
(A)8 B.16 (C)32 (D)64
(a
1

a
7

a
2
a
4
q
3
a
2
a
4
q
2
8

2
2

32


q
(2 4)(本小题12分)数列
{a
n
}
和数列
{x
n
}
的通项公式分别是
a
n
21
2n1

2< br>n2n2
x
n
(n1)
2
1a
1
a
2
a
n

(Ⅰ)求证
{x
n
}
是等比数列;
(Ⅱ)记
S
n
x
1
x
2
x
n
,求
S
n
的表达式。
证(Ⅰ)因
a
n
>0

(n1)
2
1>
,故
{x
n
}
为正数列 。当
n>2


(n1)
2
1a< br>1
a
2
a
n
(n1)
2
1(n 1)
2
1
x
n
2n1
==a
n
= 21
2
x
n1
n2n2
n
2
1a1
a
2
a
n1
n
2
1n
2
1
=2
(n1)1
n
2
1
2
n1
=2
n
2
2n2
2
可见
{x
n
}
的公比是常数
2
,故
{x
n
}
是等比数列。
x
3
(Ⅱ)由
x
1
5 212

q
n
2
得:
5
x
n1
a
1
(1q
n
)
2(12
n
)
S
n
x
1
x
2
x
n
 2(2
n
1)(21)(2
n
1) (2
3
2)
1q

12
2
n3
2
n2
2
3
2(2)
n3
(2)
n 2
222
2003年
(23)已知数列
(Ⅰ)求

a
n

的通项公式,
na
(Ⅱ)设
b
,求数列

b
n
的前n项和.
2
n
n
n

a
n
< br>的前
n
项和
S
n
2a
n
3
.
解(Ⅰ)当
n1
时,
a
1
S
1
2a
1
3
,故
a
1
3


n 2
时,
a
n
S
n
S
n-1
2an
3(2a
n1
3)2a
n
2a
n1< br>,

a
n
2a
n1

q
a
n
2a

n1
2
,所以,
a
n
a
1
q
n1
32
n1

a
n 1
a
n1
na
n
n32
n1
3n

(Ⅱ)
b
n

n


2
2 2
n
3n
b
n
2

q
n
,∴

b
n

不是等比数列

b
n1
3(n1)n1
2

12



db
n
b
n1

3n
3 (n1)
3

, ∴

b
n

是等差数列
222
33
( n)n
3n
(b
1
b
n
)n
22
 (n1)


b
n

的前n项和:
S
n

224
2004年
(7)设

a
n

为等差数列,
a
5
9

a
15
39< br>,则
a
10


(A) (B) (C) (D)
1


aa9d,a a2a18d2a,a

a和a
的等差中项,
a(aa)2 4
1510515

2

(23)(本小题满分12分) 设< br>
a
n

为等差数列且公差d为正数,
a
2
a
3
a
4
15

a
2

a
3
1

a
4

等比数列,求
a
1

d
.
解 由
a
2
a
3
a
4
3a
3
15
,得
a
3
5
a
2
a
4
10

< br>由
a
2

a
3
1

a
4
成等比数列,得
a
2
a
4
(a
3
1)
2
(51)
2
16 ②



2005年
(13)在等差数列

a
n
中,
a
3
1

a
8
11
,则
a
13


(A) (B) (C) (D)22


a
2
a
4< br>10①

a
2
1
2
da
3
a
2
523
,得




aad231
2


a2
a
4
16 ②

a
2
2
 8(
大于
a
3
,
舍去
)

1

a
8
a
3
(83)d15d11, d2, a
13
a
3
(133)d110d110221



或者这样解:
a

a和a
的等差中项
,2a=a+a,a=2aa=2111=21
831381331383

(22)(本小题满分12分) 已知等比数列

a
n

的各项 都是正数,
a
1
2
,前3项和为14。求:
(Ⅰ)数列

a
n

的通项公式;
(Ⅱ)设b
n
log
2
a
n
,求数列

b< br>n

的前20项之和。
a
1
(1q
3
)
2(1q
3
)2(1q)(1qq
2
)
解(Ⅰ)< br>S
3
14

1q1q1q

qq 6


2

q
1
2
,所以,
a
n
a
1
q
n1
22
n1
2
n


q
2
3(
不合题意,舍去
)< br>(120)20
210

2
(Ⅱ)
b
n
log
2
a
n
log
2
2
n
n< br>,
数列

b
n

的前20项的和为
S< br>20
123
2006年
(6)在等差数列

an

中,
a
3
1

a
5
 7
,则
a
7


20
(A)11 (B)13 (C)15 (D)17

a
5
a
3
(73)d12d7, d4, a
7
a
5
2d72(4)=15


1
(22)(本小题12分) 已知等比数列

a
n
中,
a
3
16
,公比
q
。求:
2
(Ⅰ)数列

a
n

的通项公式;
(Ⅱ)数列

a
n

的前7项的和。

13



1

1

解(Ⅰ)a
3
a
1
q
2

a
1
< br>
=16

a
1
=64

a
n< br>a
1
q
n1
64


2

2

2n1
2
7n
2
6
2
1n
2
7n



1

7

64

1


7
n
2

a
1
(1q)
11




1281
(Ⅱ)
S
7





=128

1

127
< br>1
1q

128




2


1
2
2007年
(13)设等比数列

a
n

的各项都为正数,
a
1
1

a
3
9
,则公比
q

(A)3 (B)2 (C)-2 (D)-3
(23)(本小题满分12分) 已知数列

a
n

的前n 项和为
S
n
n(2n1)
,
(Ⅰ)求该数列的通项公式;
(Ⅱ)判断
a
n
39
是该数列的第几项.
解(Ⅰ) 当
n2
时,
a
n
S
n
S
n-1
n(2n1)(n1)

2(n1)1

4n1


n1
时,
a
1
S
1
1(21 1)3
,满足
a
n
4n1

所以,
a
n
4n1

(Ⅱ)
a
n
4n139
,得
n10
.
2008年
(15)在等比数列

a
n

中,
a
2
=6

a
4
=24

a6
=

2

a
4
24
2
2
(A)8 (B)24 (C)96

a
2
a
6
a< br>4
a
6
96

(D)384
a
2
6

(22)已知等差数列

a
n

中,
a
1
9

a
3
a
8< br>0

(Ⅰ)求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Ⅱ)当
n
为何值时, 数列

a
n

的前
n
项和
S
n< br>取得最大值,并求该最大值
解(Ⅰ)设该等差数列的公差为
d
,则
a
3
a
1
2d

a
8
a
1
7d

a
3
a
8
a
1
2 da
1
7d2a
1
9d0


a
1
9
代入
2a
1
9d0
得:
d2
该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为
a
n
a
1
(n-1) d9(n-1)(2)112n

(Ⅱ)数列

a
n

的前
n
项之和 S
n

n(a
1
a
n
)
n(91 12n)
10nn
2

22
n5

1 02n0

n5

S
nmax
(10nn
2
)

S
n
25

六、导数
2001年
(22) (本小题11分) 某种图书定价为每本
a
元时, 售出总量为
b
本。如果售价上涨
x
%,预计售出总量
将减少
0.5x
%,问
x
为何值时这种书的销售总金额最大。
解 涨价后单价为
a(1
x0.5x
)
元本,售量为
b(1)
本。设此时 销售总金额为
y
,则:
100100
x0.5x0.5x0.5x
2
0.5x
y=a(1)b(1)=ab(1)
, 令
y

=ab()=0
,得
x50

10
10010000
所以,
x50
时,销售总金额最大。
2002年

14


(7) 函数
y
1
2
xx3
的最小值是
2
57
(A)

(B)

(C)
3
(D)
4

22
11
2
17



y2x1, x,y2()()3
min

2222

(22)(本小题12分) 计划建造一个深为
4m
,容积为
1600m
3< br>的长方体蓄水池,若池壁每平方米的造
价为20元,池底每平方米的造价为40元,问池壁与池底 造价之和最低为多少元?
解 设池底边长为
x

y
,池壁与池底 造价的造价之和为
u
,则
xy
1600400

400

y
4x
400400
u40xy204(2x2y) 40400160(xy)16000160(x), u

=160(1
2
)
x
x

400< br>令u

=0,得
1
2
0,x20(x20
舍去
)
x

400

x20
)


u
min


16000160(x
x

16000160(20
400
)22400(

)

20
答:池壁与池底的最低造价之和为22400元
2003年
(10)函数
y2x
3
x
2
1

x1< br>处的导数为

(A)5 (B)2 (C)3 (D)4


y
2004年
(15)
f(x)x
3
3
,则
f

(3)=

(A)27
2005年
(17)函数
yx(x1)

x2
处的导数值为 5


y

x2
x1
(6x
2
2x)
x1
4




f
(3)3x
2
x3
27

(B)18 (C)16 (D)12
(2x1)
x2
5


(21)求函数
yx
3
3x
在区间
[0,2]
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本小题满分1 2分)
解 令
y

3x
2
33(x
2< br>1)3(x1)(x1)0
,得
x
1
1

x
2
1
(不在区间
[0,2]
内,舍去)
0, y
x1
1
3
312, y
x2
2
3
322

可知函数
yx< br>3
3x
在区间
[0,2]
的最大值为2,最小值为2.
y
x0
2006年
(17)已知P为曲线
yx
3上的一点,且P点的横坐标为1,则该曲线在点P处的切线方程是
(A)
3xy20
(B)
3xy40
(C)
3xy20
(D)
3xy20


ky


2007年
2
x1
< br>
3x
2

x1
3, P
点的坐标:
(1,1), y13(x1)3xy20



(12)已知抛物线
y4x
上一点P到该抛物线的准线的距离为5,则过 点P和原点的直线的斜率为
(A)


4
5
55
4
(B)


(C)
1

1
(D)
3

3

44
5
1y

2

2

y2px

y4x

p=2 , xp5x4 y4k1


2x
 
2
(18)函数
yxx
在点(1,2)处的切线方程为
y3x1


15



ky

)
x1
3

y2k(x1)
,即
y 3x1

x1
(2x1
2008年
(8)曲线
yx
2
1
与直线
ykx
只有一个公共点,则
k
(A)2或2 (B)0或4 (C)1或1 (D)3或7






y2x
2
y
x
y2x

yx
2
1
的切线
y

2x
就与
yx2
1
只有一个公共点,


2

y

yx1

2

y2xy2xx1, ky2


2
x


y2x


2)
(25)已知函数

24

fx) x
4
mx
2
5
,且
f(
(Ⅰ)求
m< br>的值
fx)
(Ⅱ)求

在区间

2,2

上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x)

2)
解(Ⅰ)
f (4x
3
2mx

f(42
3
2m224< br>,
m2


x)
(Ⅱ)令
f(4x
3
2mx=4x
3
4x0
,得:
x
1
0
x
2
1

x
3
1

(f0)=5

(f1)=125=4

(f1)=125=4< br>,
(f-2)=1685=13

(f2)=1685=13

fx)
所以,

在区间

2,2

上的 最大值为13,最小值为4.
七、平面向量
2001年
(18)过点
( 2,1)
且垂直于向量
a(1,2)
的直线方程为
x2y0



a(1,2)
所在直线的斜率
k2,
a
垂直的直线的斜率
k


2002年
( 17)已知向量
a(3,4)
,向量
b

a
方向相反,并 且
|b|10
,则
b
等于
b(6,8)

解 设
b(x,y)
,因向量
b

a
方向 相反(一种平行),故


1


所求直线
y1 k

(x2)


2

34

,即
4x3y ①

xy
a•b3x4y|a||b|cos1803
2
4
2
1050②

将①与②组成方程组:

也可这样简单分析求解:

|a|5

|b|10

|b|

|a|
的二倍,
b
与< br>a
方向相反,故
b2a=2(3,4)=(6,8)

2003年
(13)已知向量
a

b
满足
|a| =4

|b|=3

a,b=30
,则
ab=

(A)
3
(B)
63


ab=abcosa,b=43cos30=63

(C)6 (D)12

4x3y ①

x6
,解得:

,故
b(6,8)

y8
3x4y=50②



200 4年
(14)如果向量
a(3,2)

b(1,2)
,则
(2a+b)(a-b)
等于
(A)28 (B)20 (C)24 (D)10

2a=2(3,2)=(6,4), 2a+b =(6,4)+(1,2)=(5,2),ab=(3,2)(1,2)=(4,4)


(2a+b)(ab)=(5,2)(4,4)=28




16


2005年
(14)已知向量
a,b
满足
a3

b4
,且
a

b
的夹角为
120
,则
ab

(A)
63
(B)
63
(C) (D)6
2006年
(3)若平面向量
a(3,x)

b (4,3)

ab
,则
x
的值等于
(A)1 (B)2 (C)3 (D)4

34(3x)0, x4


2007年
(3)已知平面向量
AB=(2,4)< br>,
AC=(1,2)
,则
BC=

(A)
(3,6)
(B)
(1,2)
(C)(3,6)

(1,2)(2,4)=(3,6)

(D)
(2,8)

2008年
(x ,) 2

b(2 , 3)
(18)若向量
a

ab,则
x

4

x24
, x



3

223

八、三角的概念
2001年
(5,)12
,则
cot

sin

等于( ) (5) 设角的终边通过点
P
(A)
7979
77
(B)

(C) (D)


156156
1313

5121251279



cot

=, sin

==, cot

sin

==


22

(5)12

1
7
(5) 已知< br>sin

cos



sin

cos


,则
tan

等于( )
5
5
43
(A)

(B)

(C)1 (D)-1
34

sin

cos


1


①+②



8
8
2sin

=



55
, tan

=
2sin

=
5
=
4


,


76
2cos


63

sin

cos

 ②①-②

:2cos
=


5
55




2003年
(4)已知

2
<

<

,则
sin
2

sin
4

=

(A)
sin

co

(B)
sin

co

(C)
sin2

(D)
sin2



(sin

cos

>0时)


si n

cos


242222
sin

 sin

=sin

(1sin

)=sin

cos

=sin

cos

=


sin

cos

,(sin

cos< br>
<0)时






24
∵<

<

, ∴sin

>0,cos

<0, sin

cos

<0, ∴sin

sin

=sin

cos


2
2007年
(11)设
sin

=
1


为第二象限 角,则
cos

=

2


=150
1
3

23
(A)

(C) (D)


(B)


2
2

cos150=
22


17


九、三角函数变换
2002年
(3) 若
x[

,2

]

cosx
3
,则
x
等于( )
2
5

11

7

4

(A) (B) (C) (D)
36
63


x2n

150(x
在 第二象限时
)
3

7


x[

,2

]

xarccos(


)=
x210210

21806

x2n< br>
210(x
在第三象限时
)







2003年
(19)函数
ycos3xsin3x
的最大值是
2


y
2
cos
2
3xsin
2
3x2cos 3xsin3x1sin6x, y=1sin6x, y
max
y

2004年
(9)
sin
sin6x1
2




12
cos

12
=

(A)
11
(B)
24
1

1

33
(C) (D)
原式sin

24
264

(17)函数
y5sinx12cosx
的最小值为13
5

y13(
5
sinx
12
cosx)13(sinxcos

cosxsin

)=sin(x

),cos
< br>=


131313

2005年
(10)设

(0,)

cos

=
,则
sin2

=


2
3
5
(A)
8912
24
(B) (C) (D)
25
252525
2


3

324


2



(0,), ∴sin

>0, sin2

=2sin

cos

=21cos

cos

=21

=


25

525



2006年
( )在
ABC
中,
C=30
,则
cosAcosBsinA sinB
的值等于
(A)
11
33
(B) (C)

(D)


2
2
22


原式=cosAcos(150A)sinAsin(150A)


=cosA(cos150cosAsin150sinA) sinA(sin150cosAcos150sinA)



3
22

=cosAcos150sinA cos150=cos150=


2
2007年
(19 )
sin(45

)cos

cos(45

)sin

的值为


sin(45
)cos

cos(45

)sin

=sin(45



)=sin45




18


十、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2001年
(14)函数
ycos3x3sin3x
的最小正周期和最大值分别是( )
2

2

2
(D)
2

,1

,1
(B)
,2
(C)
2


33

13
ycos3x3 sin3x=2(cos3xsin3x)=2(sin

cos3xcos

sin3x)=2cos(3x

)

22


T
2


2

, sin


1
, cos


3


cos(3x

)=1


函数取得最大值
2



322

(A)
2005年
(4)函数
ysin
x
的最小正周期是
2

2


4


(C)
2

(D)

(A)
8

(B)
4



T
12

(20)(本小题满分11分)
(Ⅰ)把下表中
x
的角度值化为弧度值,计算
ytanx- sinx
的值填入表中:
x
的角度值
x
的弧度值
ytanx-sinx

(精确到0.0001)
0



9



18

27



36



45





10

(Ⅱ)参照上表中的数据,在下面的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
ytanx- sinx
在区间

0,

上的图像
y




4






解(Ⅰ)
0.3
0.2
0.1
0

20

10
3

20

5
4
xrad
x
的角度值
x
的弧度值
ytanx- sinx

(精确到0.0001)
(Ⅱ)







0

0
0
y
9



20
0.0019
18



10
0.0159
27

3


20
0.0553
36



5
0.1388
45



4
0.2929
0.3
0.2
0.1
0

20

10
3

20

5
19

4
xrad


2006年
(18)函数
ysin2x
的最小正周期是
2007年
(4)函数
ysin


1
x
的最小正周期为
3
(A)

(B)
2

(C)
6

(D)
8


3
2008年
(2)函数
ycos
x
的最小正周期是
3
(A)
6

(B)
3

(C)
2

(D)


3
十一、解三角形
2001年
(20) (本小题11分) 在
ABC
中,已知
A45

B30

AB=23.26
,求
AC
(用小数表示,结
果保留到小 数点后一位)。


23.26sin30
23.26AC
ABAC
12.0

=
, ,
AC=
=
s inCsinB
sin75
sin(1804530)sin30

 2AB
,求
sinC
(精确到
0.001

C
20 02年
(20)(本小题11分) 在
ABC
中,已知
A60,且
BC
ABBC
=

sinC
sin60< br>ABAB33
sinC=sin60==0.612

BC2
2AB22
2003年
(22)(本小题12分)
2AB
60
A
B
如图,某观测点B在A地南偏西
10
方向,由A地 出发有一条走向为南偏东
12
的公路,由观测点B
发现公路上距观测点
10k m
的C点有一汽车沿公路向A驶去,到达D点时,测得
DBC90

BD 10km
,问汽车还要行驶多少km才可到达A地(计算结果保留两
位小数)

BAD1012
A


2

2

DBC90

BCBD


BCD
是等边直角三角形,
BDC45

10
12
D
ABDBDCBAD452223

BD10
sinABDsin2310.43(km)
AD
sinBAD
sin22
答:为这辆汽车还要行驶
10.43k m
才可到达A地
2004年
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10km
B
10km
C
(21)(本小题满分12分) 已知锐角< br>ABC
的边长AB=10,BC=8,面积S=32.求AC的长(用小数表示,

20



S=ABBCsinB=108sinB=32 ,
1
2
1
2
44

3

得:
sinB=,cosB=1sin
2
B=1


=
5

5

5
3
AC
2=AB
2
BC
2
2ABBCcosB=10
2
 8
2
2108=68
5
AC=688.25
2006年
2
C

A
B
(23)(本小题12分) 已知在
ABC
中,
B AC=60
,边长
AB=5

AC=6
.
(Ⅰ)求BC的长
(Ⅱ)求
ABAC


C
解 (Ⅰ)
BC=AB
2
AC
2
2ABACcosBAC

6
A
=56256cos60=31
(Ⅱ)
ABAC=ABACcosBAC=56cos60=15

2007年
(Ⅰ)
B
的正弦值;
(Ⅱ)
ABC
的面积.
解(Ⅰ)
B=45

sinB=sin45=
22
60
5
B
(22)(本小题满分12 分) 已知
ABC
的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A(2,1)、B(1,0)、C(3,0),求
2

2
1
y
B
A
1
(Ⅱ)
ABC
的面积
S
ABC
=21=1

2
2008年
(20)在
ABC
中,若
sinA=C
2
0
1
3
x
1

C=150
BC=4
,则AB=
3
B

A< br>
BC

ABBCsinC4sin150
, AB6



C
1
sinAsinCsinA

3

(23)如图,塔
PO
与地平线
AO
垂直,在
A
点测得塔顶
P
的仰角
PAO45
,沿
AO
方向前进至
B
点,
测得仰角
PBO60
,A、B 相距
44m
,求塔高
PO
。(精确到
0.1m

解 由已知条件得:
BPO30

AOPO

BO POtanBPOPOtan30
3
PO

3
P
A BAOBOPOBOPO
44
3
1
3
3
PO 44

3
PO104.1(m)

A
B
O
十二、直线
2001年

21


(2,1)
(18)过点且垂直于向量
a(1,2)
的直线方程 。
(2x,1y)(1,2)=0,x2y0

设在所求直线上取点(
x,y),
得向量
b(2x,1y),

ab,即:
2002年
(4)点
P(3,2)
关于
y
轴的对称点的坐标为( )
(A)
(3,2)
(B)
(3,2)
(C)
(0,2)
(D)
(3,2)

(18)在
x
轴上截距为3且垂直于直线
x2y0
的直线方程为 。
11



2,
所求直线的方程:y2(x 2)

x2y0
的斜率
k,
所求直线的斜率为k
 
2k

2003年
2)
到直线
y2x1
的距离为 (16)点
P (1,

Ax
0
By
0
C21(1)21< br>5



d


2222
5
AB2(1)

2004年
(4 )到两定点
A(1,1)

B(3,5)
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方程为 .
(A)
xy40
(B)
xy50
(C)
xy50
(D)
xy20

2222< br>

(x1)(y1)(x3)(y5),xy40
< br>

(12)通过点
(3,1)
且与直线
xy1
垂直的直线方程是 .
(A)
xy20
(B)
3xy80
(C)
x3y20
(D)
xy20

(20)(本小题满分11分) 设函数
yf(x)
为一次函数,
f(1) =8

f(2)=1
,求
f(11)

解 依题意设
yf(x)kxb
,得
2005年

f(1)k b8k3
,得,
f(x)3x5

f(11)=38
< br>f(2)2kb1b5

(2,1)
(16)过点且与直线yx1
垂直的直线方程为
yx3

2006年
(8 )设一次函数的图像过点
(1,1)
)和
(2,1)
,则该函数的解析式为
(A)
y
1212
x
(B)
yx
(C)
y2x1
(D)
yx2

3333
(20)直线
y3x2
的 倾斜角的度数为
60
2008年


arctan360


(14)过点
( 1,1)
且与直线
x2y10
垂直的直线方程为
(A)
2xy10
(B)
2xy30
(C)
x2y30
(D)
x2y10

[直 线
x2y10
的斜率为
k
1
,所求直线的斜率为
k

2
,由点斜式方程可知应选(A)]
2
(19)若

是直线
yx2
的倾斜角,则

=
3
4
3


tan

1,



0,

arctan(1)145=


4

十三、圆
2006年

22


(24)(本小题12分)
已知
o
的圆心位于坐标原点,
o
的方程;
o

x
轴的正半轴交于A,与
y轴的正半轴交于B,
AB=22

(Ⅰ)求
(Ⅱ)设P为
o
上的一点,且
OPAB
,求点
P
的坐标。
2
2
解(Ⅰ)依题设得
2r=AB

r=
AB

22

22

2
2
y
2

B
P
2

o
的方程:
x
2
y
2
4

A
(Ⅱ)因为
A(2,0)

B(0,2)
,所以AB的斜率为
1


o
且平行于AB的直线方程为
yx
.
x
P
1


yx

x
1
2

x
2
2


2
得:,

2


xy4

y
1
2


y
2
2
所以,点
P
的坐标为
(2,2)< br>或
(2,2)

2008年
x
2
y
2
1
的右焦点,并且此圆过原点. (24)已知一个圆的圆心为双曲线
412
(Ⅰ)求该圆的方程;
(Ⅱ)求直线
y3x
被该圆截得的弦长.
解(Ⅰ)
ca
2
b
2
4124
y
A
y3x
x
2
y
2
(4,0)
 1
的右焦点坐为 双曲线,
412

4,0)
圆心坐标
O(
,圆半径为
r4

2
圆的方程为
(x4)y
2
16

O

B
x
2
(x4)y
2
16
(Ⅱ)因直线
y3x
的倾角为
60


OA=OBcosAOB=24cos60=4

所以,直线
y3x
被该圆截得的弦长为
4

x
2
y
2
1
412
十四、圆锥曲线
2001年
(3) 已知抛物线
yx
2
ax2
的对 称轴方程为
x1
,则这条抛物线的顶点坐标为( )
(A)
(1,3)
(B)
(1,1)
(C)
(1,0)
(D)
(1,3)

a

2

x1, a2, yxax21 (2)123
0000

2

(8) 点
P
为椭圆
25x9y225
上一点,
F
1

F
2
是焦点,则
PF
1
PF
2
的值为( )
(A) 6 (B)
5
(C) 10 (D)
3

22

25x
2
9y
2< br>225a5,PF
1
PF
2
2a2510


x
2
y
2
1
的左焦点
F
1
的直线与这双曲线交于A,B两点,且
AB3

F
2
是右焦点,则(9) 过双曲线
369
AF
2
BF
2
的值为( )
(A) 21 (B) 30 (C) 15 (D) 27

23













A
F
1
y
F
2
x
B

ABAF
1
BF
1
=3






AF
1
AF
2
=2a=12

AF
2
BF
2
3=24AF
2
BF
2
=27




BF
1
BF
2
=2a=12




x
2
y
2
(24) (本小题11分) 已知椭圆
2

2
1
和点
P(a,0 )
,设该椭圆有一关于
x
轴对称的内接正三角形,
ab
使得
P
为其一个顶点。求该正三角形的边长。
解 设椭圆的关于
x
轴对称的内接正三角形为
PAB

A

x,y

,则:
ax

ax


x
2
(ax)
2
ax

2
1
, ,
2

3

3

y< br>2
2
3
y
a3b
y

3b
2

2
3b
2
x
2
2
(a2axx)
2
3b,

1
2

x2axa
2
3b
2
0

aa

22
2
2

3b
2

2
a
4

a
2
3b
2

a
2
3b
2
2
22
2a4a4

1
2


a3b

2a2

a3b
2
a

a

x
1

2

a
2
 

x

a3b


3b
2< br>
a
2
3b
2


xa
2< br>
1
2

2


2

2
aa

a
2
3b
2
a
由于axa
,所以,
x
2
a3b
2
a-x
a-x
因,
AB=2y
,于是
PAB
的边长为
3< br>,
y
y
3
2
a-x2a

x
< br>2a

a
2
3b
2

2aa
2< br>3b
2
a
2
3b
2
43ab
2
AB=2y2==
2


1
2

1a


2

22
a3ba3b
2
33

3

a3b

3








2002年
a
b
y
A(x,y)
b
y
b
A(x,y)
a
P
x
a
a
P
x
B
B
b
(8) 平面上 到两定点
F
1
(7,0)

F
2
(7,0)距离之差的绝对值等于10的点的轨迹方程为( )
y
2
y
2
x
2
x
2
x
2
y
2
x
2
y
2
1
(B)
1
(C)
1
(D)
1
(A)
142524
2

(B)


点的轨迹为双曲线,排除(C)
;2a10,a5,a25,
排除( A)、



24


x
2
y
2
1(

0)
的焦点在
x
轴上,O为坐标原点,P 、Q为椭圆上两 (23)(本小题12分) 设椭圆
6

2
点,使得OP 所在直线的斜率为1,
OPOQ
,若
POQ
的面积恰为
32
,求该椭圆的焦距。
4
解 设
P(x
1
,y1
)

Q(x
2
,y
2
)
,因
OPOQ
,故
POQ=90
.又因
OP
所在直线的斜率为1, 故
S
POQ

2
1
11
2
32
2222
OPOQx
1
y
1
2
x
2
y
2
x
1
2
y
1
2
x
2
y
2



224
2
1
3 2
x
2
y
2

xy

代入

2
1(

0)
,得:
4
6

32

32
1(

0)
,即

2
42

6=0

244

y
Q2.5
P
0.5
0.5
0.5
0.5
x


=2
解得:

1

222


2
=32(

2
=b=18>a=6,
舍 去
)

a
2003年
2
2.5
=6,b=
=
22

2

=2
得该椭圆的焦距:
2c2
2
a
2
b
2
2624

0)

(5,0)
且过点
(3,0)
的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为 (14)焦点
(5,
22
y
2
x
2
y
2
x
2
x
2
y
x
2
y
1
(B)
1
(C)
1
(D)
1

(A)

222

焦点在x轴,排除(A)、(D);c5, a3, b
5316,
排除(B),选(C)



2
x
2
y
1
与圆
(x4)
2
y
2
2
的公共点的个数是 (15)椭圆
49
(A)4 (B)2 (C)1 (D)0
y






椭圆与x轴的交点是2,圆
(x4)
2
y
2
2
的圆


心是
(4,0),
与x轴的交 点是4-
2.
因4-
2>2,


故椭圆与圆相离,没有 交点.


2
x
(24)已知抛物线
y8x
的 焦点为F,点A、C在抛物线上(AC与
x
轴不垂直).
(Ⅰ)若点B在抛物线的准 线上,且A、B、C三点的纵坐标成等差数列,求证
BFAC

(Ⅱ)若直线AC过点F,求证以AC为直径的圆与定圆
(x-3)y9
相内切.
证明:(Ⅰ)由
y8x
得抛物线准线方程
x
22
p< br>84
2

F(2,0)

22
2
y
1
2
y
2
yy
2

A(,y
1
)

C(,y
2
)
,则
B(2,
1)

882
2
AC
的斜率
k
AC

y
2
y
1
8

BF
的斜率
k
BF

2
y
2
y
1
2
y1
y
2

88
25
y
1
y2
2

y
1
y
2


2(2)8
0



k
A C
k
BF


yy

8



12

1
, ∴
BFAC

y
1
y
2

8

(Ⅱ)设
AC
的斜率为
k
,则A、C、F所在的直线的方程为
yk(x2)


A(x
1
,y
1
)

C(x
2
,y
2
)
,因A、C在抛物线上(AC与
x
轴不垂直),故
k
满足下列方程组:

yk (x2) ①
将①代入②消去
y
得:

2

y8x ②
k
2
(x2)
2
8x

k
2x
2
(4k
2
8)xk
2
0

242

b4ac12k64k640

(4k 8)
4k
2
8c

x
1
x
2



22
a
kk
y
8

x2
代入②消去
x
得:
y
2
y160

k
k

b
2
2
l
y
C
B
D
F
E
x
A
y
2
8x
(< br>以
k2
作图

8

1
4ac



k

41(16)64(
2
6 4)0

k


2
8
2k
2
44
8
k

y
1
y
2

因 此,以AC为直径的圆的圆心为
D(,)



y
1
y
2
16

k
1k
k
2

csc
2

1
1
11
,,故,得:
180
csc

11
tan
2

t an
2

k
2
ACcsc

y
2y
1
1

2
11
yy1
21
22
kk

y
2
y
1

2
k1
2
(yy)4y
1
y
212
2
k
k
2
18
2
k
2
1k
2< br>1k
2
1
()4(-16)88
2
222
k
kkkk
AC
k
2
1
AC为直径的 圆的半径
R4
2
, 又定圆心为
E(3,0)
,半径
r3
,可得
2
k
2k
2
44
2
k
2
4k
2
1k< br>2
4
2
DE(3)(),

Rr 4
2
3DE

222
k
kkkk
因此,这两个圆相内切
2004年
x
2
y
2
1
的任一点(长轴两端除外)和两个焦点为顶点的三角形 的周长等于 (6)以椭圆的标准方程为
169
(A)12 (B)
827

a2c

(C)13 (D)18
(13)如果抛物线上的一点到其焦点的距离为8,则这点到该抛物线准线的距离为
(A)4 (B)8 (C)16 (D)32

26


1

x
2
y
2
 1
上,点
M

(24)(本小题满分12分) 设A、B两点在椭圆

1,

是A、B的中点.
4

2

(Ⅰ)求直线AB的方程
(Ⅱ)若椭圆上的点C的横坐标为
3
,求
ABC
的面积
解(Ⅰ)所求直线过点
M(1,
11
)
,由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得所求直线的 方程为
yk(x-1)

22
1
x
2
y< br>2
1
,即A、B两点的坐标满足方程组 A、B两点既在直线
yk(x-1 )
,又在椭圆
2
4

x
2
2
y1 ①

4
111
222
,将②代入①得:< br>(k)x2k(k)x(k)10③


422

yk(x-1)
1

2
此方程的判别式:
111
b
2
4ac
2k(k)

4(k
2
)

(k)
2
1


24

2

111
4k
2
(k)
2
4k
2
(k)< br>2
(14k
2
)(k)
2
222

13
222
(14k)(k)3kk
24
22
2
11


331

5

3
kk


3

k

0
364366

6


因此它有两个不等的实 数根
x
1

x
2
.
2
1
y x1
2
y
A
C
1
0.5
B
0.5
0.5
x
x
2
y
2
1
4
C
2
0.5
1
2
2k(k)
4k2k

2< br>,解得
k
1

b
2


x< br>1
x
2

得:
x
1
x
2
1
a2
14k
2
k
2
4
11 1

k=
代入
yk(x-1)
得直线AB的方程:
y x1

222
(Ⅱ)将
k

x0
< br>y1
1
代入方程③,解得

1
,又得

1

2

x
2
2

x
2
0
即A、B两点的坐标为A(0,1),B(2,0),于是
AB=(02)
2
+(10)
2
=5

由于椭 圆上的点C的横坐标为
3
,故点C的坐标为C(
3


点C到直线AB的距离为:
1

2
11
3223 22
Ax
0
+By
0
CAx
0
+By
0
C
1333
22
d=====

d=

22222222
55
A+B1+2A+B1+2
所 以,
ABC
的面积为:
S
ABC
=

11131311

S
ABC
=ABABd=5 =d=
22222
5
27
5
3
5
33
=
2

3


2005年
(5)中心在原点,一个焦点在
(0,4)< br>且过点
(3,0)
的椭圆方程是
x
2
y
2
x
2
y
2
x
2
y
2
x
2
y
2

焦点在y轴上

1

(A)
< br>2

(B)
9

16
1
(C)
25

41
1
(D)
9

4
1

c4,b3,a25
9 25

x
2
y
2
1
的焦距是 (8)双曲线
288
(A)
45
(B)
25
(C)12
2c228812
(D)6
(24)(本小题满分12分)
y

x
2
y
2
1
长轴的两个端点,如图,设
A
1

A
2是椭圆
C
1

43
l

C
1
的右准线,双曲线
C
2

(Ⅰ)求
l
的方程;
(Ⅱ)设P为
l

C
2
的一个交点,直线PA
1

C
1
的另一个交
点为Q,直线PA
2

C1
的另一个交点为R.求
QR

l
C
2
xy
1

43
22
Q
P
A
1
R
A
2
x
P

a
2
4
4
解(Ⅰ)椭圆的半焦距
cab431
,右准线
l
的方程
x
c1
22
(Ⅱ)由P为
l

C
2
的一个交点的设定,得
P(4,3)

P< br>
(4,3)
。由于
C
2
是对称曲线,故可在此两点
中的任意一点取作图求
QR
,现以P
(4,3)
进行计算。
由题 设和直线的两点式方程得PA
1
的方程为
y(x2)
,PA
2< br>的方程为
y(x2)

1
2
3
2
13< br>
y(x2)y(x2)

333
3

1,)


2
2
2

Q(1,)
,解

2
2
2

R(

QR=()=3

222
2

x

y
1

x

y
1

33

4

4
2006年
x
2
y
2
1
,则该椭圆的离心率为 (15)设椭圆的标准方程为
1612
(A)
2007年
(12)已知抛物 线
y4x
上一点P到该抛物线的准线的距离为5,则过点P和原点的直线的斜率为
(A)
2
1
2


e


c16121

33
7


(B) (C) (D)

a2
32
2
16

455
4


(B)


(C)
1

1
(D)
3

3

544
5
1y

2

2

y2px

y4x

p= 2, xp5x4 y4k1



2x

(14)已知椭圆的长轴长为8,则它的一个焦点到短轴的一个端点的距离为

28


(A)8 (B)6 (C)4

da824

(D)2
(3,8)(24)(本小题12分)已知双曲线的中心在原点,焦点在
x
轴上,离心率等于3,并且 过点,求:
(Ⅰ)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Ⅱ)双曲线焦点坐标和准线方程 x
2
y
2
c
解(Ⅰ)由已知得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为
2< br>
2
1

3,c3a,

a
abx
2
y
2
222222
左准线

bca (3a)a8a

2

2
1

a8a
x
2
y
2
(3,8)
将点代入
2

2
1

a8a
得:
a
2
1,b
2
8,c3

y
右准线
x
y
2
1
故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为x
8
2
a
2
1
(3,0)(3,0)

(Ⅱ)双曲线焦点坐标:,双曲线准线方程:
x
c3
十五、排列与组合
2001年
(12) 有5部各不相同的手机参加展览,排成一行,其中2部手机来自同一 厂家,则此2部手机恰好相邻
的排法总数为( )
(A) 24 (B) 48 (C) 120 (D) 60
解法一 分步法
①将同一厂家的2部手机看成“一”部手机,从“四”部手机任选“四”部的排列数为
P
44

②被看成“一”部手机的二部手机可交换位置排列,排列数为
P
2
2

42
根据分步计数原理,总排列数为
P
4
P
2
=48(

)

解法二 分类法
将同一厂家的2部手机看成手机“
1

”.
3
2,3,4

1

,2,4,31

,3,2,4

1

,3,4,2

1

,4,2,3

1

,4,3,2
)①手机“
1

”排在1位,有
P
3
种排法(
1



3
②手机“
1< br>
”排在2位,有
P
3
种排法;
3
③手机“
1

”排在3位,有
P
3
种排法;
3
④手机“
1

”排在4位,有
P
3
种排法;
上述排法共2 4种,每种排法中手机“
1

”各有二种排法,故总排列数为:
242=4 8(

)

2002年
(11) 用0,1,2,3可组成没有重复数字的四位数共有( )
(A)6个 (B)12个 (C)18个 (D)24个
解法一 ①从0,1,2,3这四个数字中取出四个数字的总排列数为
P
4

②将0排在首位的排列数为
P
3
,而0不能排在首位;
总排列数
P
4
减去0排在首位的排列数
P
4
即为所求。因此 ,用0,1,2,3可组成没有重
4
复数字的四位数的个数为
P
4

P
3
3
=4321321=18(

4
3
43
解法二 第一步:从1,2,3这三个数字中任取一个排在第一位,有
P
3
种取法;
第二步:从剩下的三个数字中任取一个排在第二位,有
P
3
种取法;
第三步:从剩下的二个数字中任取一个排在第三位,有
P
2
种取法;
第四步:从剩下的一个数字中任取一个排在第四位,有
P
1
种取法.

29
1
1
1
1


根据分步计数原 理,可组成没有重复数字的四位数共有
P
3
P
3
P
2
P
1


1111
.
P
3
P
3
P
2
P
1
=3321=18(

1111
解法三 第一步:从1,2,3这三个数字中任取一个排在第一位,有
P
3
种取法;
第二步:把剩下的三个数字分别排在百位、十位、个位,有
P
3
种取法;
根 据分步计数原理,可组成没有重复数字的四位数共有
P
3
P
3

13

P
3
P
3
=3321=18 (


1
3
13
解法四 第一类:把0固定在个位上,1,2,3排在千位、百位、十位的排法有
P
3

第二类:把0固定在十位上,1,2,3排在千位、百位、个位的排法有
P
3

第三类:把0固定在百位上,1,2,3排在千位、十位、个位的排法有
P
3

根据分类计数原理,可组成没有重复数字的四位数的个数共有:

P
33
P
3
3
P
3
3
=3P
3
3
=3321=18(


2003年
(7)用0,1,2,3,4组成的没有重复数字的不同3位数共有
(A)64个 (B)16个 (C)48个 (D)12个
解法一 ①从0,1,2,3,4这五个数字中取出三个数字的总排列数为
P
5

②将0排在首位的排列数为
P
4
,而0不能排在首位;
总排列数
P
5
减去0排在首位的排列数
P
4
即为所求。因此 ,用0,1,2,3可组成没有重复数
3
字的四位数的个数为
P
5

P
4
2
=54343=48(


3< br>3
3
3
2
32
解法二 第一步:.从1,2,3,4这四个数字中任取一个排在第一位,有
P
4
种取法;
第二步:从剩下的四个数字(含0)中任取一个排在第二位,有
P
4
种取法;
第三步:从剩下的三个数字中任取一个排在第三位,有
P
3
种取法;
根据分步计数原理,可组成没有重复数字的四位数共有
P
4
P
4
P
3


111
.
P
4
P
4< br>P
3
=443=48(


1
1
1111
解法三 第一步:从1,2,3,4这四个数字中任取一个排在第一位,有
P
4
种取法;
第二步:从剩下的四个数字(含0)中任取二个排在十位、个位,有
P
4
种取法; < br>根据分步计数原理,可组成没有重复数字的四位数共有
P
4
P
4


12

P
4
P
4
=443= 48(


1
2
12
解法四 第一类:把0固定在个位上 ,1,2,3,4中任取二个排在百位、十位的排法有
P
4

第二 类:把0固定在十位上,1,2,3,4中任取二个排在百位、个位的排法有
P
4

第三类:0不参加排列,1,2,3,4中任取三个的排法有
P
4

根据分类计数原理,可组成没有重复数字的三位数的个数共有:

2P
4< br>2
P
4
3
=243+432=48(


解法五 列举法(麻烦且容易漏列,但直接明了)
3
2
2
103 ,104,120,123,124,130,132,134,140,142,143
,共12个; 第一类:1排在百位的数是
102,
第二类:2排在百位,与1排在百位同理,2排在百位的数也是12个;
第三类:3排在百位,与1排在百位同理,2排在百位的数也是12个;
第四类:4排在百位,与1排在百位同理,2排在百位的数也是12个;
根据分类计数原理,可组成没有重复数字的三位数的个数共有:
124=48
个。
2004年
(8)十位同学互赠贺卡,每人给其他同学各寄出贺卡一张,那么他们共寄出贺卡的张数是
2
(A)50 (B)100 (C)
10
(D)90(
2C
10

10
2005年

30


(11)从4本不同的书中任意选出2本,不同的选法共有
(A)12种 (B)8种 (C)6种 (
C
2
4
) (D)4种
2006年
(11)4 个人排成一行,其中甲、乙两人总排在一起,则不同的排法有
3
(A)种 (B)种 (C)种 (
P
3
P
2
2
) (D)种
2007年
(16)在一次共有20人参加的老同学聚会上,如果每二人握手一次,那么这次聚会共握手多少次?
2
(A)400 (B)380 (C)240 (D)190
C
20


2008年
(12)某学生从6门课程中选修3门,其中甲课程必选修,则不同的选课方案共有
(A)4种 (B)8种 (C)10种 (D)20种
P
n
m
n(n-1)…(n-m1)54
(甲课程必选,从其他5门课程任选2门的组 合数为
C
m
10

P
m
m!2
2
5
十六、概率与统计初步
2001年
(15)任意抛掷三枚相同的硬币,恰有一枚国徽朝上的概率是( )
(A)
2002年
(15) 袋中装有3只黑球,2只白球,一次取出2只球,恰好黑白各一只的概率是( )
1133
1
P
3
(1)C
3
0.5
1
(10.5)
31
38

(B) (C) (D)



4348
123

P
3
1
P
2
1

3
(A) (B) (C) (D)


555

C
52

10
(19)设离散型随机变量

的概率分布列是


p

-2
0.3
0
0.2
1
0.1
2
0.4


的数学期望是 0.3 (
0.20.3+00.2+10.1+20.4
)。
2003年
(12)从3个男生和3个女生中选出二个学生参加文艺汇演,选出的全是女生的概率是
1
(A)
5

C
3
2

1
1
1
(B) (C) (D)

2

C
4
3
10

6

(18)某篮球队参加全国甲级联赛,任选该 队参赛的10场比赛,其得分情况如下
99, 104, 87, 88, 96, 94, 100, 92, 108, 110
则该篮球队得分的样本方差为 56.16
2004年
(11)掷两枚硬币,它们的币值面都朝上的概率是
(A)
11
11
(B) (C) (D)
24
38
(19)从篮球队中随机选出5名队员,他们的身高分别为(单位cm)

31


180, 188, 200, 195, 187
则身高的样本方差为 47.6
2005年
(15)8名选 手在8条跑道的运动场上进行百米赛跑,其中有2名中国选手。按随机抽签的方式决定选手
的跑道,2名 中国选手在相邻的跑道上的概率为
11
(A) (B)
24

2P
7
7

1
1


8

(C) (D)
8
16< br>
P
8

(19)从一批袋装食品中抽取5袋分别称重,结果(单位: g)如下:
98.6,100.1,101.4,99.5,102.2
该样品的方差为 1.7 (
g
2
)(精确到0.1
g
2

列表求解如下:
x
i

x

98.6 100.1 101.4 99.5 102.2
1
(98.6+100.1+101.4+99.5+102.2)=100.36

5
1.76
3.0976
2
x
i
x
0.26
0.0676
1.04
1.0816
0.86
0.7396
1.84
3.3856

x
i
x

s

2

2
1
n
1
s

(x
i< br>x)
2
(3.09760.06761.08160.73963.385 6)1.7

n
i1
n
2006年
(16)两个盒子 内各有三个同样的小球,每个盒子内的小球分别标有1,2,3这三个数字,从两个盒子中
分别任意取出 一个小球,则取出的两个球上所标示数字的和为3的概率是
(A)
1212
11
(B)(
P
) (C) (D)
33
9933
(21)任意测量一批相同型号的制作轴承用的滚球8个,它们 的外径分别是(单位mm)
13.7 12.9 14.5 13.8 13.3 12.7 13.5 13.6
则该样本的方差为 0.2725
2007年
(17)已知甲打中靶心的概率为0.8,乙打中靶心的概率为0.9,两人各打 靶一次,则两人都打不中的概率为
(A)0.01 (B)0.02

(10.8)(10.9)

(C)0.28 (D)0.72
(20)经验表明,某种药物的固定剂量会使人心率增加,现有8个病人服用同一剂量 的这种药物,心率增
加的次数分别为13 15 14 10 8 12 13 11
则该样本的方差为 4.5
2008年
(16)5个人排成一行,则甲排在中间的概率是
(A)
121
1
(B) (C) (D)
255
10
(21)用一仪器对一物体的长度重复测量5次,得结果(单位: cm)如下:
1004 1001 998 999 1003
则该样本的样本方差为 5.2 cm
2

32

51job上海-教师学年总结


英语序数词-初中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江苏省高考-安全知识竞赛主持词


常州大学研究生院-2014招生


工商管理专业就业前景-华师大增城学院


期末考试成绩-雪的唯美诗句


员工入职登记表-班主任工作心得体会


qq说说大全-对外汉语教师推荐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