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高考数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萌到你眼炸
638次浏览
2020年08月13日 03:34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江苏高考成绩查询网-精细化管理心得体会


2012年成人高考高等数学模拟试题
















































































2010年成人高考数学试题

第I卷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12题,每小题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
选项中 ,中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已知集合
A

1,3,5,7,9

,B
0,3,6,9,12

,则
AC
N
B

(A)

1,5,7

(B)

3,5,7


(C)

1,3,9

(D)

1,2,3


(2) 复数
32i32i


23i23i
(A)0 (B)2 (C)-2i (D)2
(3)对变量x, y 有观测数 据理力争(
x
1

y
1
)(i=1,2,…,10),得散
点图1;对变量u ,v 有观测数据(
u
1

v
1
)(i=1,2,…,10),得散点
图2. 由这两个散点图可以判断。










(A)变量x 与y 正相关,u 与v 正相关 (B)变量x 与y 正相
关,u 与v 负相关
(C)变量x 与y 负相关,u 与v 正相关 (D)变量x 与y 负相
关,u 与v 负相关

x
2
y
2
(4)双曲线-=1的焦点到渐近线的距离为
4
12
(A)
23
(B)2 (C)
3
(D)1
(5)有四个关于三角函数的命题:
p
1


x

R,
sin
2
p
3
:

x

0,


,
xx1
+
cos
2
=
p
2
:

x、y

R, sin(x-y)=sinx-siny
222

1cos2x
=sinx
p
4
: sinx=cosy

x+y=
2
2
其中假命题的是
(A)
p
1

p
4
(B)
p
2

p
4
(3)
p
1

p
3
(4)
p
2

p
4


2xy4(6)设x,y满足


xy1,则zxy


x2y2

(A)有最小值2,最大值3 (B)有最小值2,无最大值
(C)有最大值3,无最小值 (D)既无最小值,也无最大值
(7)等比数列

a
n

的前n项和为
s
n
,且4
a
1
,2
a
2< br>,
a
3
成等差数列。若
a
1
=1,则
s4
=
(A)7 (B)8 (3)15 (4)16


(8) 如图,正方体
ABCDA
1
BC
11D
1
的棱线长为1,
线段
B
1
D
1
上 有两个动点E,F,且
EF
则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
(A)
ACBE

(B)
EF平面ABCD

(C)三棱锥
ABEF
的体积为定值
(D)异面直线
AE,BF
所成的角为定值
(9)已知O,N,P在
AB C
所在平面内,且
,且
BP
2

2
OAOB OC,NANBNC0
PA
,N,P依次是
P
,则点
< br>O
BP
ABC
C

(A)重心 外心 垂心 (B)重心 外心 内心
(C)外心 重心 垂心 (D)外心 重心 内心
(注:三角形的三条高线交于一点,此点为三角型的垂心)
(10)如果执行右边的程序框图 ,输入
x2,h0.5
,那么
输出的各个数的合等于
(A)3 (B) 3.5 (C) 4 (D)4.5



(11)一个棱锥的三视图如图,则该棱锥的全面积(单位:c
m
2
)为
(A)48+12
2
(B)48+24
2
(C)36+12
2
(D)36+24
2





(12)用min{a,b,c}表示a,b,c三个数中的最小值
设f(x)=min{
2
x
, x+2,10-x} (x

0),则f(x)的
最大值为
(A)4 (B)5 (C)6 (D)7

第II卷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
(1 3)设已知抛物线C的顶点在坐标原点,焦点为F(1,0),直线l
与抛物线C相交于A,B两点。若 AB的中点为(2,2),则直线


方程为_____________.
(14)已知函数y=sin(

x+

)(

>0, -



<

)的图像如图所示,则

=________________



( 15)7名志愿者中安排6人在周六、周日两天参加社区公益活动。
若每天安排3人,则不同的安排方案 共有________________种(用数
字作答)。


(16)等差数 列{
a
n
}前n项和为
S
n
。已知
a
m 1
+
a
m1
-
a
2
m
=0,
S
2m1
=38,则
m=_______
三、解答题:解答应写出说明文字,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7)(本小题满分12分)
为了测量两山顶M,N间的距离,飞机沿水平方向在A,B两点进行
测量,A,B,M,N在同 一个铅垂平面内(如示意图),飞机能够测
量的数据有俯角和A,B间的距离,请设计一个方案,包括: ①指出
需要测量的数据(用字母表示,并在图中标出);②用文字和公式写
出计算M,N间的距 离的步骤。

(18)(本小题满分12分)
某工厂有工人1000名, 其中2 50名工人参加过短期培训(称为A类
工人),另外750名工人参加过长期培训(称为B类工人),现 用分层
抽样方法(按A类、B类分二层)从该工厂的工人中共抽查100名工
人,调查他们的生 产能力(此处生产能力指一天加工的零件数)。
(I)求甲、乙两工人都被抽到的概率,其中甲为A类 工人,乙为B
类工人;w.w.w.k.s.5.u.c.o.m

(II)从A类工人中的抽查结果和从B类工人中的抽插结果分别如下
表1和表2.
表1:
生产能力

100,110


分组
人数
表2:
生产能力

110,120


分组
人数

(i)先确定x,y,再在答题纸上完成下列频率分布直方图 。就生
产能力而言,A类工人中个体间的差异程度与B类工人中个体间的差
异程度哪个更小?( 不用计算,可通过观察直方图直接回答结论)
w.w.w.k.s.5.u.c.o.m
6 y 36 18
4 8
x


110,120



120,130



130,140



140,150


5 3

120,130



130,140



140,150



(ii)分别估计A类工人和B类 工人生产能力的平均数,并估计该


工厂工人的生产能力的平均数,同一组中的数据用该组 区间的中点值
作代表)w.w.w.k.s.5.u.c.o.m






(19)(本小题满分12分)
如图,四棱锥S-ABCD 的底面是正方形,每条侧棱的长都是地面边长

2
倍,P为侧棱SD上的点。

(Ⅰ)求证:AC⊥SD;w.w.w.k.s.5.u.c.o.m
(Ⅱ)若SD⊥
平面
PAC,求二面角P-AC-D的大小
(Ⅲ)在(Ⅱ) 的条件下,侧棱SC上是否存在一
点E,w.w.w.k.s.5.u.c.o.m
使得BE∥平面PAC。若存在,求SE:EC的值;
若不存在,试说明理由。






(20)(本小题满分12分)
已知椭圆C的中心为直角坐标系xOy的原点,焦点在s轴上,它
的一个顶点到两个焦点 的距离分别是7和1.
(Ⅰ)求椭圆C的方程;
(Ⅱ)若P为椭圆C上的动点,M为过P且 垂直于x轴的直线上的点,
OP
OM
=λ,求点M的轨迹方程,并说明轨迹是什么曲线 。
w.w.w.k.s.5.u.c.o.m










(21)(本小题满分12分)
已知函数
f(x)(x
3
3x
2
axb)e
x

(I) 如
ab3
,求
f(x)
的单调区间;


(II) 若
f(x)

(,

),( 2,

)
单调增加,在
(

,2),(

,)
单调减少,
证明



<6. w.w.w.k.s.5.u.c.o.m







请考生在第(22)、(23)、(24)三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 多做,
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记分。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
对应的题号涂黑。

(22)本小题满分10分)选修4-1:几何证明选讲w.w.w.k.s.5.u.c.o.m

如图,已知
ABC
的两条角平分线
AD

CE
相交于H,
B60
0

F在
AC
上,

AEAF

(I) 证明:B,D,H,E四点共圆:
(II) 证明:
CE
平分
DEF
。w.w.w.k.s.5.u.c.o.m






(23)(本小题满分10分)选修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已知曲线C
1


参数)。
(1)化C
1
,C< br>2
的方程为普通方程,并说明它们分别表示什么曲
线;
(2)若C
1
上的点P对应的参数为
t
中点
M
到直线

x32t,
(t为参数)距离的最小值。w.w.w.k.s.5.u.c.o.m
C
3
:


y2t

x4cost,

x 8cos

,
(t为参数), C
2


(< br>

y3sint,y3sin

,

< br>2
,Q为C
2
上的动点,求
PQ



(24)(本小题满分10分)选修4-5:不等式选讲
如图,O为数轴的原点, A,B,M为数轴上三点,C为线段OM上的动
点,设x表示C与原点的距离,y 表示C到A距离4倍与C道B距离
的6倍的和.
(1)将y表示成x的函数;
(2)要使y的值不超过70,x 应该在什么范围内取值?


w.w.w.k.s.5.u.c.o.m











一. 选择题
(1) A
(6) B
(7) C
(12) C
二.填空题
(13)
yx

2009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理数数学试题参考答案
(2) D (3) C (4) A
(8) D (9) C (10) B
(14)
9
10

(15) 140 (16) 10
(5) A
(11) A



三.解答题
(17) 解:
方案一:①需要测量的数据有:A
点到M,N点的俯角

1
,

1
;B点到M,
N的俯角

2
,

2
;A,B的距离 d (如图)
所示) . ……….3分



②第一步:计算AM . 由正弦定理
AM
第二步:计算AN . 由正弦定理
AN
第三步:计算MN.
dsin

2

sin(

1

2
)
dsin

2

sin(

2


1
)
由余弦定理
MNAM
2< br>AN
2
2AMANcos(

1


1
)
.


方案二:①需要测量的数据有:
A点到M,N点的俯角

1


1
;B点到M,N点的府角

2


2

A,B的距离 d (如图所示).
②第一步:计算BM . 由正弦定理
BM
dsin

1

sin(

1


2
)
dsin

1

sin(

2


1
)
第二步:计算BN . 由正弦定理
BN


w.w.w.k.s.5.u.c.o.m
第三步:计算MN . 由余弦定理
MNBM
2
BN
2
2BMBNcos(

2


2
)

(18) 解:
(Ⅰ)甲、乙被抽到的概率均为
1
,且事件“甲工人被 抽到”与
10
事件“乙工人被抽到”相互独立,故甲、乙两工人都被抽到的概率为
w. w.w.k.s.5.u.c.o.m

p
111

.
1010100
(Ⅱ)(i)由题意知A类工人中应抽查25名,B类工人中应抽
查75名.
5x5
, 故
48x52
,得

6y361875
,得
y15
.
频率分布直方图如下

从直方图可以判断:B类工人中个体间的关异程度更小 .
48553
105115125135145123

2525252525
6153618

x
B
115125135145133.8

75757575
(ii)
x
A



x
2575
123133.8131.1

100100
A类工人生产能力的平均数,B类工人生产能力的平均数以
及全 工厂工人生产能力的平均数的会计值分别为123,133.8和131.1 .
w.w.w.k.s.5.u.c.o.m
(19)解法一:
(Ⅰ)连BD,设AC交BD于O,由题意
SOAC
。在正方形ABCD
中,
ACBD
,所以
AC平面SBD
,得
ACSD
.
(Ⅱ)设正方形边长
a
,则
SD2a


OD
2
a
,所以
SOD60
0
,
2


OP
,由(Ⅰ)知
AC平面SBD
,所以
ACO
,
P
w.w.w.k.s.5.u.c.o.m

ACOD
,所以
POD
是二面角
PACD
的平面角。

S D平面PAC
,知
SDOP
,所以
POD30
0
,
即二面角
PACD
的大小为
30
0

(Ⅲ)在棱SC上存在一点E,使
BE平面PAC

由(Ⅱ)可得
PD2
a
,故可在
SP
上取一点
N
,使
PNPD
,过
N
4

PC
的平行线与
SC
的交点即 为
E
。连BN。在
BDN
中知
BNPO
,又
1,由于
NEPC
,故平面
BEN平面PAC
,得
BE平面PAC
,由于
SN:NP2:
1
. 故
SE:EC2:
解法二:
(Ⅰ);连
BD
,设AC
交于
BD

O
,由题意知
SO平面ABCD.


OC,OS
分别为
x
轴、
y
轴、z
轴正方向,建立坐以O为坐标原点,
OB,
标系
Oxyz
如 图。
设底面边长为
a
,则高
SO
于是
S(0,0,

C(0,
6
a

2
62
a),D(a,0,0)

22
2
a,0)

2
2
a,0)

2
26
a,0,a)

22

OC(0,

SD(

OCSD0
w.w.w.k.s.5.u.c.o.m

OCS

D
从而
ACS

D
(Ⅱ)由题设知,平面
PAC
的一个法向量
DS(
26
a,0,a )

22
6
平面
DAC
的一个法向量
OS)0, 0,a)
,设所求二面角为

,则
2
cos

< br>OSDS
OSDS

3
,所求二面角的大小为
30
0

2
(Ⅲ)在棱
SC
上存在一点
E
使
BE平面PAC
.
由(Ⅱ)知
DS
是平面
PAC
的一个法向量,

DS(
2626
a,0,a),CS(0,a,a)

2222

CEtCS,
w.w.w.k.s.5.u.c.o.m



BEBCCEBCtCS(

BEDC0t

即当
SE:EC2:1
时,
BEDS

1
3
226
a,a(1t),at)

222

BE
不在平面
PAC
内,故
BE平面PAC

(20)解:
(Ⅰ)设椭圆长半轴长及半焦距分别为
a,c
,由已知得 < br>
ac1
,解得a4,c3
,w.w.w.k.s.5.u.c.o. m

ac7

x
2
y
2
所 以椭圆
C
的标准方程为
1

167
(Ⅱ)设
M (x,y)
,其中
x

4,4

。由已知
圆< br>C
上可得
9x
2
112
2



22
16(xy)
OP
OM
2
2


2
及点
P
在椭
整理得
(16

2
9)x
2
16

2
y
2
112
, 其中
x

4,4


(i)


时。化简得
9y
2
112
w.w.w.k.s.5.u.c.o.m
所以点
M
的轨迹方程为
y
x
轴的线段。
3< br>(ii)


时,方程变形为
4
3
4
34
47
(4x4)
,轨迹是两条平行于
3
x
2< br>y
2
1
,其中
x

4,4


112112
16

2
916

2

0


时,点
M
的轨迹为中心在原点、实轴在
y
轴上的双曲
线满足
4x4
的部分。




1
时,点
M
的轨迹为中心在原点、长轴在
x轴上的椭圆
满足
4x4
的部分;


1时,点
M
的轨迹为中心在原点、长轴在
x
轴上的椭圆;

(21)解:
(Ⅰ)当
ab3
时,
f(x)(x
3
3x
2
3x3)e
x
,故
f'(x)(x
3
3x
2
3x3)e
x
(3x
2
6x3)e
x

3

e
x
(x9x

)
x


w.w.w.k.s.5.u.c.o.m
x(x3)(x3e )
3
4

x3或
0x3时,f'(x)0;


3x0或x3时,f'(x)0.

0),(3,)
从而
f(x)在(,3),(0,3)单调增加,在(3,
单调减少.
( Ⅱ)
f'(x)(x
3
3x
2
axb)e
x< br>(3x
2
6xa)e
x
e
x
[x3
(a6)xba].

由条件得:
f'(2)0,即23
2(a6)ba0,故b4a,
从而
f'(x)e
x
[x
3
(a6)x42a].

因为
f'(

)f'(

)0,
所以
x
3
(a6)x42a(x2)(x

)(x

)


(x2)(x
2
(



)x

).

将 右边展开,与左边比较系数得,



2,

a 2.




(



)< br>2
4

124a.



(< br>
2)(

2)0,即

2(



)40.
由此可得
a6.

于是



6.
w.w.w.k.s.5.u.c.o.m
(22)解:
(Ⅰ)在△ABC中,因为∠B=60°,
所以∠BAC+∠BCA=120°.
因为AD,CE是角平分线,
所以∠HAC+∠HCA=60°,
故∠AHC=120°.
于是∠EHD=∠AHC=120°.
因为∠EBD+∠EHD=180°,
所以B,D,H,E四点共圆.
(Ⅱ)连结BH,则BH为∠ABC的平分线,得∠HBD=30°
由(Ⅰ)知B,D,H,E四点共圆,
所以∠CED=∠HBD=30°.
又∠AHE=∠EBD=60°,由已知可得EF⊥AD,
可得∠CEF=30°.
所以CE平分∠DEF. w.w.w.k.s.5.u.c.o.m
(23)解:
x
2
y
2
(Ⅰ)
C
1
:(x4)(y 3)1,C
2
:1.

649
22
C
1< br>为圆心是(
4,3)
,半径是1的圆.
C
2
为中心是坐标 原点,焦点在x轴上,长半轴长是8,短半
轴长是3的椭圆.



(< br>P(4


Q,故4


)

M
3
.
2
t

2

8
,< br>
cos


(
C
3
为直线
x2 y70,M到C
3
的距离d
4
5
3
5
5|4cos

3sin

13|.

5
85
.

5
从而当
cos

 ,sin


时,
d取得最小值
(24)解:
(Ⅰ)
y4|x10|6|x20|,0x30.

(Ⅱ)依题意,x满足
{
4|x10|6|x20|70,
0x30.

解不等式组,其解集为【9,23】
所以
x[9,2

3]
w.w.w.k.s.5.u.c.o.m


























2001年成人高考高起点《数学(理)》
试题及答案
第Ⅰ卷
一、选择题
1.设集合M={1,2,3,4,5},集合N={2,4,6},集合T={ 4,5,6},则
(MT)UN

A.{4,5,6} 33B.{2,4,5,6} C.{1,2,3,4,5,6} D.{2,4,6}
2.设 角
a
的终边通过点P(-5,12),则cot
a
+sin
a
等于
A.
77
7979
B.

C. D.


1515
156156
3.函数
ye
x

A.奇函数,且在区间
(0,)
上单调递增
B.偶函数,且在区间
(,0)
上单调递增
C.偶函数,且在区间
(,0)
上单调递减
D.偶函数,且在区间
(,)
上单调递增
4.函数
ylog
1
(4x3)
的定义域是
x
A.
x1
B.
x1
C.
x
D.
x

5.已知
cos2a< br>3
8
3
4
3
4
3
4
53
(

a

)则tana等于

134
2
3
2
3
3
8
A.

B.

C. D.
6.命题甲:直线
ybx过原点,命题乙:b0.


A.甲是乙的充分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
B.甲是乙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C.甲不是乙的充分条件也不是乙的必要条件
D.甲是乙的充分必要条件
7.从5个男学生和4个女学生中选出3个代表,选出的全是女学生
的概率是
A.4 B.24 C.
1
1
D.
21
126
8.已知向量
a(3,4),向量b(0,2),则
cos(a,b)的值为
A. B.

C.
4
5
4
5
22
D.


2525
9.正三棱锥的高为2,底面一边的长为12,则它的侧面积为
A.144 B.72 C.48 D.36
10.设
z(sin

icos

)
2
,i是虚数单位,则argz等于

A. B.

C.

D.


11.设
0a
,则
A.
log
2
(1
a
)

1
B.
cos(1a)cos(1a)

C.
a
1

()
1
D.
(1a)
10
a
10


x32c os

12.圆

(

为参数)的圆心坐标和半径分别为
y52sin


1
2
1
2
23
2
3

3
2
3
4
3
53
A.
(3,5),2
B.
(3,5),4
C.
(3,5),4
D.
(3,5),2

13.已知 方程
2x
2
(m1)x3m30
的两实根平方和为7,那么m值< /p>


等于
A.-13 B.13 C.3 D.-3
14.已知圆的方程为
x
2
y
2
2x8y 80,过P(2,
作该圆的切线方程
0)

A.
7x24y140或y2
B.
7x24y140或x2

C.
7x24y140或x2
D.
7x24y140或x2

15.已知奇函数
f(x)在(0 ,)上是增函数,且f(2)0则xf(x)0
的解集为
A.

B.(-2,0) C.(0,2) D.
(2,0)(0,2)


第Ⅱ卷
二、填空题
16.函数
ycos2x2cosx1
的最小值是 。
17.设函数
f(2t1)t
2
2t2
,则函数
f (x)

18.已知中心在原点,对称轴为坐标轴的双曲线过点
M(3,
则此双曲线方程为 。
19.一个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度都与一个球的直径相等,则该圆柱与
该球体积的比为 。
三、解答题
20.海面上以灯塔B为中心,半径为3.8km的圆形区域内为暗礁区,< br>渔船航行至海面上C处,从岸边的观测站A测得AB=6.22km,
AC=2.85km,BAC30
,计算此时渔船和灯塔B的距离并判断渔船是
否已经进入了暗礁区(计算 结果的公里数保留到个位)。
5
)和N(2,0)
2









21.已知方程
2x
2
bx30
的所有根都是方程
x
2
2xc0
的根,抛物线
y2x
2
bx3
的顶点为M,抛物线
yx2
2xc
的顶点为N,求
MN
.





22.如图,在正四棱柱ABCD-A’B’C’D中,AB=3,DB’=35,

DAa,
DCb,
DBc,
若E在CC’上,且 CE=
1
CC’.
3
(1)分别写出向量
DA


BE
关于基底a,b,c的分解式;
(2)求证DA’⊥BE
D' C'
A' B'
E
D C



A B
23.设数列

a
n
,

b
n

满足
a
1
1 ;b
1
0



a
n1
2a
n
3b
n
n=1,2,3……
ba2b
nn
< br>n1
(1)求

,
使得数列

a
n


b
n

为等比数列.


(2)求

a
n

,

b
n

的通项公式.




x
2
y
2
24.设椭圆
2

2
1
,其中
0ba,
P为右顶点,过右焦点F且平行于
ab
y轴的直线与椭圆交于A,B两点,记

=
PAB
,当a,b变化时,求


取值范围.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
考试(湖北卷)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物理部分解析
二、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
有一个选项符合
题目要求,有的有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6分,
选对但不全的得3
分,有选错的得0分。
14.关于一定量的气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气体吸收的热量可以完全转化为功
B.气体体积增大时,其内能一定减少
C.气体从外界吸收热量,其内能一定增加
D.外界对气体做功,气体内能可能减少
解析: A违背热力学第二定律,BCD考察热力学第一定律:
QwU
做功和热 传递都可以改变内能故选D
15如图,两根相互平行的长直导线分别通有方向相反的电流
I< br>1

I
2



I
1
I
2
;a、b、c、d为导线某一横截面所在平面内的四点,且a、b、
c与两导线共 面;b点在两导线之间,b、d的连线与导线所在平面垂
直。磁感应强度可能为零的点是

A.a点 B.b点 C.c点 D.d点
解析:要合磁感应强度为零,必有I
1

I
2
形成两个场等大方向,只有
C点有可能,选 C
16雨后太阳光入射到水滴中发生色散而形成彩虹。设水滴是球形的,
图中的圆代表水滴过 球心的截面,入射光线在过此截面的平面内,a、
b、c、d代表四条不同颜色的出射光线,则它们可能 依次是

A.紫光、黄光、蓝光和红光 B.紫光、蓝光、黄光和红光
C.红光、蓝光、黄光和紫光 D.红光、黄光、蓝光和紫光
解析:按照偏折程度从小 到大的排序为d、c、b、a、故:折射率为:
n
d
n
c
nb
n
a
频率为:
f
d
f
c
f< br>b
f
a
选B

17.通常一次闪电过程历时约0.2~O .3s,它由若干个相继发生的闪


击构成。每个闪击持续时间仅40~80μs,电荷转 移主要发生在第一
个闪击过程中。在某一次闪电前云地之间的电势差约为1.0×
10
9
v,云
地间距离约为l km;第一个闪击过程中云地间转移的电荷量约为6 C,
闪击持续时间约为60μs。假定闪电前云地间的电场是均匀的。根据
以上数据,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闪电电流的瞬时值可达到1×
10
5
A B.整个闪电过程的平均
功率约为l×
10
14
W
C.闪电前云地间的电场强度约为l×10
6
Vm D.整个闪电过程向外释
放的能量约为6×
10
6
J
q6
u10
9
5
6
9
A10A
Evm10vm
解析:
I

wUq610J

6
3
t6010
d10
w610
9
pw10
14
w< br>
6
t6010
18.已知氢原子的基态能量为E,激发态能量
E
n
E
1
n
2
,其中n=2,3…。
用h表示普 朗克常量,c表示真空中的光速。能使氢原子从第一激发
态电离的光子的最大波长为
A.

4hc2hc4hc9hc
B.

C.

D.


3E
1

E
1
E
1< br>E
1
解析:原子从n=2跃迁到+

所以
hc
E

E
2

E
1
4hc
故:


选C
4
E
1
19.我国“嫦娥一号”探 月卫星发射后,先在“24小时轨道”上绕地球
运行(即绕地球一圈需要24小时);然后,经过两次变 轨依次到达“48
小时轨道”和“72小时轨道”;最后奔向月球。如果按圆形轨道计算,
并忽 略卫星质量的变化,则在每次变轨完成后与变轨前相比,


A.卫星动能增大,引力势能减小B.卫星动能增大,引力势能增大
C.卫星动能减小,引力势能减小D.卫星动能减小,引力势能增大
解:周期变长,表明轨道半径变大,速度减小,动能减小,引力做负
功故引力势能增大选D < br>20.质量为M、内壁间距为L的箱子静止于光滑的水平面上,箱子
中间有一质量为m的小物块, 小物块与箱子底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
初始时小物块停在箱子正中间,如图所示。现给小物块一水平向 右的
初速度v,小物块与箱壁碰撞N次后恰又回到箱子正中间,井与箱子
保持相对静止。设碰撞 都是弹性的,则整个过程中,系统损失的动能


A.
mv
2
B.
1
2
1mM
2
1
v
C.
N

mgL
D.
N

mgL

2mM2
解析:两物体最终速度相等设为u由动量守恒得:mv=(m+M)u, 系统
损失的动能为:
1
2
11mM
2
mv(mM)u
2
v
系统损失的动能转化为内能Q=fs=
222mM
N

mgL


21一列简谐横波沿x轴传播,波长为1.2m,振幅为A。当坐标为x=0
处质元 的位移为

元的位移为
3
A
且向y轴负方向运动时.坐标为x=0. 4m处质
2
3
A
。当坐标为x=0.2m处的质元位于平衡位置且向y轴2


正方向运动时,x=0.4m处质元的位移和运动方向分别为
A.
A
、延y轴正方向 B.
A
,延y轴负方向
C.

33
A
、延y轴正方向 D.
A
、延y轴负方向
22
1
2
1
2
解析:选C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
第Ⅱ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在答题卡上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
将自己的姓名、准考
证号填写清楚,然后贴好条形码。请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
号、姓名和科目。
2第Ⅱ卷共8页,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
上各题的答题区域
内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
3.第Ⅱ卷共13题,共174分。
22.(6分)(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在“油膜法估测油酸分子的大小”实验中,有下列实验步骤:
①往边长约为40 cm的浅盘里倒入约2 cm深的水.待水面稳定
后将适量的痱子粉
均匀地撒在水面上。
②用注射器将事先配好的油酸酒精溶液滴一滴在水面上,待薄膜


形状稳定。
③将画有油膜形状的玻璃板平放在坐标纸上,计算出油膜的面积,
根据油酸的体
积和面积计算出油酸分子直径的大小。
④用注射器将事先配好的油酸酒精溶液一滴一滴地滴入量筒中,
记下量筒内每增
加一定体积时的滴数,由此计算出一滴油酸酒精溶液的体积。
⑤将玻璃板放在浅盘上,然后将油膜的形状用彩笔描绘在玻璃板上。
完成下列填空:
(1)上述步骤中,正确的顺序是__________。(填写步骤前面的数
字)
(2)将1 cm
3
的油酸溶于酒精,制成300 cm
3
的油酸酒精溶液;测
得l cm
3
的油酸
酒精溶液有50滴。现取一滴该油酸酒精溶液滴在水面上,测得所形
成的油膜的面积是
0.13 m
2
。由此估算出油酸分子的直径为_________m。(结果保留l 位
有效数字)
解析:(1) ④①②⑤③ (2)5×10
-10
m d
v
s
1
11
10
6
50300
m510
10
m

0.13
23.(12分)

(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
使用多用电表测量电阻时,多用电表内部的电路可以等效为一个
直流电源(一般
为电池)、一 个电阻和一表头相串联,两个表笔分别位于此串联电路


的两端。现需要测
量多用电表内电池的电动势,给定的器材有:待测多用电表,量程为
60 mA的电流
表,电阻箱,导线若干。实验时,将多用电表调至×1 Ω挡,调好零
点;电阻箱置于适
当数值。完成下列填空:
(1)仪器连线如图l所示(a和b是多用电表的两个表笔)。若两电
表均正常工作,则表
笔a为_________ (填“红”或“黑”)色;
(2)若适当调节电阻箱后 ,图1中多用电表、电流表与电阻箱的
示数分别如图2(a),(b),(c)所示,则多用电表的读数 为_________Ω.电
流表的读数为_________mA,电
阻箱的读数为_________Ω:












(3) 将图l中多用电表的两表笔短接,此时流过多用电表的电流为
_________mA;(保留3位有效 数字)
(4)计算得到多用电表内电池的电动势为_________V。(保留3位有效
数字)
解析:(1)黑(2)14.0、53.0、4.6 (3)102 (4)1.54
电表内 阻r=15Ω,外阻为R=4.6Ω此时电流为:I=53mA,求出
E=I(R+r)=1.54V, 从而求出短路电流:I′==102mA
24.(15分)

(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
如图,两根足够长的金属导轨ab、cd竖直放置,导轨间距离为
L
1
电阻不计。在
导轨上端并接两个额定功率均为P、电阻均为R的小灯泡。整个系统
置于匀强磁场
中 ,磁感应强度方向与导轨所在平面垂直。现将一质量为m、电阻可
以忽略的金属棒MN从图示位置由静止 开始释放。金
属棒下落过程中保持水平,且与导轨接触良好。已知
某时刻后两灯泡保持正常发光 。重力加速度为g。求:
(1)磁感应强度的大小:
(2)灯泡正常发光时导体棒的运动速率。
E
r


解析:每个灯上的额 定电流为
I
P
额定电压为:
UPR

R
mgPR

2PL
(1)最后MN匀速运动故:B2IL=mg求出:
B
(2)U=BLv得:
v
PR2P


BLmg
25.(19分)(注意: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如图,与水平面 成45°角的平面MN将空间分成I
和II两个区域。一质量为m、电荷量为q(q>0)
的粒 子以速度
v
0
从平面MN上的
p
0
点水平右射入I
区。粒子在I区运动时,只受到大小不变、方向竖
直向下的电场作用,电场强度大小为E;在II区运动时,只受到匀强磁场的作用,磁感应强度大
小为B,方向垂直于纸面向里。求粒子首次从II区 离开时到出发点
p
0
的距离。粒子的重力可以忽略。
解析:设粒子第一次过 MN时速度方向与水平方向成α
1
角,位移与
水平方向成α
2
角且α
2
=45
0
,在电场中做类平抛运动,
则有:
1
v
0
tx,xy
at
得出:
tan

2

v
y
2v
0
,v5v
0

Eq
1
v
0
at
2
y,a
2m
22< br>22v
0
2
22mv
0
2
在电场中运行的位移:s
1
xy


aEq
在磁场中做圆周运动,且弦 切角为α=α
1

2

tan


ta n

1
tan

2
110

,sin


1tan

1
tan

2
310


v
2
5mv
0
qvBm
得出:< br>R

R
qB
在磁场中运行的位移为:
s
2
2Rsin


2mv
0

qB
所以首次从II 区离开时到出发点
p
0
的距离为:
22mv
0
2
2 mv
0

ss
1
s
2

qEqB< br>26.(20分)(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装甲车和战舰采用多层钢板比采用同样质量
的单层钢板更能抵御穿甲弹的射击。
通过对一下简化模型的计算可以粗略说明其原因。
质量为2m、厚度为2d的钢板静止在水平 光
滑桌面上。质量为m的子弹以某一速度垂直射向该钢板,刚好能将
钢板射穿。现把钢板分成厚 度均为d、质量均为m的相同两块,间隔
一段距离水平放置,如图所示。若子弹以相同的速度垂直射向第 一块
钢板,穿出后再射向第二块钢板,求子弹射入第二块钢板的深度。设
子弹在钢板中受到的阻 力为恒力,且两块钢板不会发生碰撞不计重力
影响。
解析:设子弹的初速为v
0
,穿过2d厚度的钢板时共同速度为:v 受
到阻力为f.
对系统由动量和能量守恒得:
mv
0
(m2m)v

f2d
11
mv
0
2
(m2m)v
2

22


由①②得:
fdmv
0
2

子弹穿过第一块厚度为d的钢板时,设其速度为v
1
,此时钢板的速
度为 u,穿第二块厚度为d的钢板时共用速度为v
2
,穿过深度为
d


对子弹和第一块钢板系统由动量和能量守恒得:
mv
0
mv
1
mu

fd
111
mv
0
2
mv
1
2< br>mu
2

222
33
v
0
( v
1
u故只取一个)

6
1
6
由③④⑤得:
v
1

对子弹和第二块钢板系统由动量和能量守恒得:
mv
1
(mm)v
2

fd


11
mv
1
2
(mm )v
2
2

22
23
d

4
由③⑥⑦⑧得:
d

































2003年全国成人高考高起点数学理
科试卷

































2004成考数学试卷

一、选择题(15小题,每小题5分) < br>(1)设集合
M=

a,b,c,d


N=

a,b,c

,则集合
MN=

(A)

a,b,c

(B)

d

(C)

a,b,c,d

(D)空集
(2)设甲: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乙:四边形ABCD是平行
正方,则
(A)甲是乙的充分条件但不是乙的必要条件;
(B)甲是乙的必要条件但不是乙的充分条件;
(C)甲是乙的充分必要条件;
(D)甲不是乙的充分条件也不是乙的必要条件.
(3)点(-1,3)关于点(1,0)的对称点的坐标是
(A)(1,1) (B)(3,-5) (C)(0,0) (D)(3,
3)
(4)到两定点A(1,1)和B(3,5)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方程为
(A)
xy40
(B)
xy50
(C)
xy50
(D)
xy20

(5)不等式
x123
的解集为
(A)

x12x15

(B)

x12x12

(C)

x9x15

(D)

xx15


x
2
y
2
(6)以椭圆的标准方程为
1
的任一点(长轴两端除外)和两
169
个 焦点为顶点的三角形的周长等于
(A)12 (B)
827
(注:a+2c) (C)13 (D)
18
(7)设

a
n

为等差数列,
a
59

a
15
39
,则
a
10
< br>
(A) (B) (C) (D)


1

aa9d,aa2a18d2a ,a

a和a
的等差中项,
a(aa)24
151051 5

2


(8)十位同学互赠贺卡,每人给其他同学各寄出贺卡一张,那么他
们共寄出贺卡的张数是
(A)50 (B)100 (C)
10
10
(D)90
(9)
sin

12
cos

12< br>=

1

1

33
(A)
1
(B)
1


(C) (D)
原式sin

24

24
264

(10)函数
f(x) sinxx
3

(A)是偶函数 (B)是奇函数 (C)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 (D)
既不是奇函数也又是偶函数
(11)掷两枚硬币,它们的币值面都朝上的概率是
11

1
(A)
1
(B)
1
(C)
1


(D)

234

22

8

(12)通过点(3,1)且与直线
xy1
垂直的直线方程是
(A)
xy20
(B)
3xy80
(C)
x3y20
(D)
xy20

(13)如果抛物线上的一点到其焦点的距离为8,则这点到该抛物线
准线的距离为
(A)4 (B)8 (C)16 (D)32
(14 )如果向量
a(3,2)

b(1,2)
,则
(2a+b) (a-b)
等于
(A)28 (B)20 (C)24 (D)10


(15)
f(x)x
3
3
,则f

(3)=

(A)27 (B)18 (C)16 (D)12
二、填空题(共4 小题,每小题4分)
(16)2
64
3
log
1

2
2
2
16
=
12


64
3
log
1
3
2
3

16


4

log
4
2
24
2
412



(17)(17)函数
y5sinx12cosx
的最小值为13



y13(
5
13
sinx
12
13
cosx)13(sinxcos

cosxsin
=13sin(x

)




(18)已 知点A(1,2),B(3,0)C(3,2),则
BAC=
45

(19)从篮球队中随机选出5名队员,他们的身高分别为(单位cm)
180, 188, 200, 195, 187
则身高的样本方差为 47.6
三、解答题
(20)(本小题满分11分) 设函数
yf(x)
为一次函 数,
f(1)=8

f(2)=1
,求
f(11)

解 依题意设
yf(x)kxb
,得

f(1)kb 8
f(2)2kb1
,得

k3
b5
,< br>f(x)3x5

f(11)=38

(21)(本小题满分12分) 已知锐角
ABC
的边长AB=10,BC=8,面
积S=32.求AC的长(用小数表示,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S=
1
2
ABBCsinB=
1
2
108sinB=32
C
2
sinB=
44

3
5
, cosB=1sin
2
B=1



5
< br>
=
5

AC
2
=AB
2BC
2
2ABBCcosB=10
2
8
2
2 108
3
=68
A
5
AC=688.25
B


(22)(本小题满分12分) 在某块地上种葡萄, 若种50株,每株产
葡萄70kg;若多种一株,每株减产1kg。试问这块地种多少株葡萄才
能使产量达到最大值,并求出这个最大值.
解 设种
x

x50
)株葡萄时产量为S,依题意得
< br>Sx

70-(x-50)

120xx
2
S
0
=1206060
2
=3600(kg)


x
0

b120
60
2a2(1)

所以,种60株葡萄时产量达到最大值,这个最大值为3600
kg
.
(23)(本小题满分12分) 设

a
n

为等差数列且 公差d为正数,
a
2
a
3
a
4
15

a
2

a
3
1

a
4
成等比数列,求
a
1

d
.
解 由
a
2
a
3
a
4
3a
3
15
,得< br>a
3
5

a
2
a
4
10①


a
2

a
3
1

a
4
成等比数 列,得
a
2
a
4
(a
3
1)
2
(51)
2
16 ②



a
2a
4
10①

a
2
1
 2


,得


a8(
大于
a,
舍去
)
aa16 ②3


24

2
2
da
3
a
2
523

a
1
a
2
d211

1

x
2
(24)(本小题满分12分) 设A、B两点在椭圆y
2
1
上,点
M


1,
4

2

是A、B的中点.
(Ⅰ)求直线AB的方程
(Ⅱ)若椭圆上的点C的横坐标为
3
,求
ABC
的面积
1

解 (Ⅰ)所求直线过点
M


1,

,由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得所求直线

2

的方程为
y k(x-1)
1

2
1
x
2
A、B两点既在直 线
yk(x-1)
,又在椭圆
y
2
1
,即A、B两 点的
2
4
坐标满足方程组



x
2
2
y1①

4


yk (x-1)
1

2
11
(k
2
)x
2
2k
42

(k
将②代
k

)

1

0


1
) x
2
③

(
2
此方程的判别式:
111111
b4ac

2k(k)

4(k
2
)

(k)
2
1

4k
2
(k)
2
4k
2
(k)
2
(14k
2
) (k)
2

24222

2

22

2
1131


331

5
 
222
(14k)(k)3kk3

kk
 

3

k

0
24364366< br>
6


2
2
因此它有两个不等的实数根x
1

x
2
.
1
2
2k(k)< br>4k2k

2
,解得
k=
1



x
1
x
2

b
得:
x1
x
2

2
1
a2
14k
2< br>k
2
4

k=
1
代入
yk(x-1) 
1
得直线AB的方程:
y
1
x1

222
(Ⅱ)将
k=
1
代入方程③,解得

2

y1

x
1
0
,又得

1


x
2
0

x
2
2
即A 、B两点的坐标为A(0,1),B(2,0),于是
AB=(02)
2
+(10)
2
=5

由于椭 圆上的点C的横坐标为
3
,故点C的坐标为C(
3


1

2
点C到直线AB的距离为:
1
322
A x
0
+By
0
c
13
2
d===

2222
5
A+B1+2
1
322
Ax0
+By
0
c
33
2
d===

2222
5
A+B1+2
所以,
ABC
的面积为:
S
ABC
=
111313

ABd=5 =
222
5


S
ABC
=
11333 3

ABd=5=
222
5















1
yx1
2
y
A
C
1
0 .5
B
0.5
0.5
x
x
2
y
2
1
4
C
2
0.5
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B在x轴上 ,D点y轴上,∠C=60°,BC=6,B点坐标为(4,
0).点M是边AD上一点,且DM:AD =1:3.点E、F分别从A、C同时出发,以1厘米
秒的速度分别沿AB、CB向点B运动(当点F运 动到点B时,点E随之停止运动),EM、CD
的延长线交于点P,FP交AD于点Q.⊙E半径为52
,设运动时间为x秒.
(1)求直线BC的解析式;
(2)当x为何值时,PF⊥AD;
(3)在(2)问条件下,⊙E与直线PF是否相切?如 果相切,加以证明,并求出切点的坐
标;如果不相切,说明理由.
考点:一次函数综合题.专 题:综合题.分析:(1)已知BC=6,点B的坐标为(4,0),可
求出点C的坐标.设直线BC的 解析式为y=kx+b,把已知坐标代入可求.
(2)如果PF⊥AD,那么PF与BC也垂直,由此可得出∠CPF=30°,即CF=1
2
PC,可用x表示出CF、PC,根据CF,PC的比例关系式可得出关于x的方程,即 可求出x的
值.
(3)本题只要证E到PF的距离是否为5
2
即可 .过E作PF的垂线,设垂足为G,延长F交x轴于M,过P作PN∥DA交x轴于N,由
于PN∥AD ,AD⊥PF,因此NP⊥PF,在直角三角形PNM中,∠PMN=30°,因此MN=2PN=12,
那么EM=12-PD-AE=12-14
6
-14
3
= 5,那么在直角三角形EGM中,∠PMN=30°,EM=5,因此EG=2.5=r,由此可得出PF与⊙< /p>


E相切.
求切点即G点坐标时,可过G作x轴的垂线,即可通过构建的直角三角 形,用三角形函数
求出G点横坐标和纵坐标,进而可求出切点的坐标.解答:解:(1)y= 3 x-4 3 .

(2)∵PF⊥AD,AD∥BC
∴PF⊥BC
∵∠C=60°∴∠CPF=30°
∴CF=1 2 PC,
又△PDM∽△EAM,且DM:AD=1:3,
∴PD:AE=1:2,又AE=x,
∴PD=1 2 x,又DC=AB=OA+OB=3+4=7,
∴PC=1 2 x+7,又CF=x,
∴x=1 2 (1 2 x+7)
∴x=14 3
∵0<14 3 <6
∴当x=14 3 时,PF⊥AD.

(3)相切,
过E作PF的垂线,设垂足为G,延长F交x轴于M,过P作PN∥DA交x轴 于N,由于PN
∥AD,AD⊥PF,因此NP⊥PF,在直角三角形PNM中,∠PMN=30°,因 此MN=2PN=12,
那么EM=12-PD-AE=12-14 6 -14 3 =5,那么在直 角三角形EGM中,∠PMN=30°,EM=5,因
此EG=2.5=r,由此可得出PF与⊙E相切 .
求切点即G点坐标时,可过G作x轴的垂线GR⊥BE,
∵∠C=∠DAO=60°,BC=AD=6,
∴AO=3,
∴OE=14 3 -3=5 3 ,
∵EG⊥PF,
∴AD∥GE∥BC,
∴∠GER=60°,
∴ER=1 2 EG=5 4 ,
∴GR=5 3 4 ,
∴OR=5 4 +5 3 =35 12 ,












2006年成考
< br>例2设数列{
a
n
}满足
a
1
3,a
n 1
2a
n
n1

(1) 求{
a
n
}的通项公式;
(2) 若
c
1
1, b
n
c
n1
c
n

111

,d
n

a
n
nc
n
c
n1求证:数列{
b
n
d
n
}的前n项和
s
n< br>

分析:(1)此时我们不妨设
a
n1
A(n1) B2(a
n
AnB)


a
n1
2a< br>n
AnAB
与已知条件式比较系数得
A1,B0.
a
n1
(n1)2(a
n
n)

a
1
12,{a
n
n}
是首项为2,公比为2的等
1
3
比数列。
a
n
n2
n
,即a
n
2
n
n
.
(3) 由(1)知
a
n
2n
n,b
n

1
. 当
n2
时, n
2
c
n
c
1
(c
2
c
1
)(c
3
c
2
)...(c
n
c< br>n1
)1b
1
b
2
......b
n 1
1
n
1111
2
1
2
...
n1
2
n1
.
1
2222
1
2
1

当n=1时,
c
1
=1也适合上式,所以
c
n
2
b
n
d
n

1111

()
nn1n1
1
2
2
1
(22)(21 )
2
2
n1
2
n
1
,故
2
n 1
方法一:

2
n1
22
n

2
n1

1

3
(这步难度较大,也较关键,后一式缩至< br>常数不易想到.必须要有执果索因的分析才可推测出.)

1
1()
n
11111
2

1
(11
)
1
.
b
n
d
n
,S ...
n
32
n
3232
2
32
n
6
1
1
32
n
3
2
方法二 :在数 列中,简单尝试的方法也相当重要.很多学生做此题时想
用裂项相消法但是发现此种处理达不到目的.但 是当n

3时,我们看:
111111
...
n1由前二项会得到
23671415(22)(2
n1
1)37< br>1111111
这样S
n
...
n1
n1
我们可重新加括号得

66714152221
111111 11
S
n
[()()...(
n

n1< br>)]
n1
37141530212221
S
n
< br>111
0,0
nn1n1
212221

1
故s
n
得证.这样也实现了我们的初步想法.也易让学生接受.
3
显然
易验证当n=1,2时
s
n

. 综上
s
n


下面我们再举一个数列中利用放缩法证明不等式的问题.


















1
3
1
3



2008年(高起点)数学(文)成人高考考试试题及答案










2011年成人高考数学一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7小题,每小题5分,共85分)
1、设集合M=
{1, 3,5}

N{1,2,,3,4}

U{1,2,,3,4,5,6}
,则
C
U
MN
( )
A、
{2,4,6}
B、
{2,4}
C、
{1,3}
D、
U
2、函数
y3sinx4cosx
的最小值是
( )
A、5 B、
5
C、-1 D、-5
3
( )
A、充分条件 B、必要条件 C、既充分又必要条件 D、不充
分条件也不必要条件
4、不等式
x
2
x60
的解集是
( )
A、
{x|2x3}
B、
{x|x3

x2}
C、
{x|3x2}
D、
{x|x2

x3}


ab是ab

5、已知α=(4,2),b =(6,Y),且α∥b,则Y是 ( )
A、1 B、2 C、3 D、6
6、已知等差数列

a
n

中,则
a1
= ( )
a
2
9,a
6
17

A、5 B、7 C、3 D、


1
7、函数
yx|x|
属于
( )
A、 奇函数 C、既不是奇函数又不是偶函数 B、偶函数 D、
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
8、函数
y2sin(4x)
的周期是
3

( )
A、
2

B、
4

C 、 D、
9、直线2x + y-6 = 0经过什么象限。 ( )
(A) 一、二、三 (B) 二、三、四
(C) 一、三、四 (D) 一、二、四
10、从9个同学中选出3 个值日生,不同的选法的种数是
( )
(A) 3 (B) 9 (C) 84 (D) 504
11、椭圆方程 4 X
2
+ 9 Y
2
= 3 6 中 ,它的离心率是
( )
(A)
1
557
(B) (C) (D)
2
323

4

2
12、已知准线方程为 x = 3 的抛物线方程是
( )
(A)x
2
=12y (B)y
2
= -12x (C)x
2
=-12y (D)x
2
=-6y
13、二次函数
yx
2
4x1
的最小值是


( )
(A) 1 (B)-3 (C) 3 (D)-4
14、任掷五枚硬币,恰有一枚正面朝上的概率是
( )
(A)
1551
(B) (C) (D)
165
3232
15、已知一个样本数据为:5 0,61,45,47,58,62,53,56,则这
个样本的样本方差是( )
(A)35 (B)54 (C) 280 (D)
432
16、求函数
y2x
3
3x
2
5
的极大值是
( )
(A) -4 (B)-5 (C) 0 (D)5
17、求抛物线
y2x
2
在点A(1,-2)的切线方程
( )
2x4y60

4xy60

2x4y60
(A)(B)(C)(D)
4xy60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18、等差数列

a
n

中,
a
1
10,d2,n10
, 则Sn =
19、已知α=(3,2),b=(―3,―1),则3α- b=
1

20、求函数
y1


的定义域是——

2

x
21、在
ABC
中,若AB=1,AC =3,
A120
0
,求BC =——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9分)
22、(12分)点M到点A( 4,0)和点B(―4,0)的距离的和为12,
求点M的轨迹方程。







2
{a}
S2nn
n
n
23、(12分)已知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1)求通项
a
n
的表达式; (2)求
a
1
a
3
a
5
……+
a
15
的值。

博物馆日-上海财经大学历年录取分数线


西班牙签证资料-日本留学生考试试题


济南市教育网-武汉17


荷兰签证办理流程-江西中考网


vod系统-路政管理条例


缩写作文-医德医风工作总结


大连大学招生-爱眼日宣传资料


就业意向怎么写-奖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