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义务教育阶段择校可行性分析共7页

玛丽莲梦兔
748次浏览
2020年08月13日 04:13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李泰伯-岗位聘用制


中国义务教育阶段择校可行性分析
一、问题的选择和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高质量
的教育需求越来越强烈。然而,面 对现实情况,我们有太多的无奈。一方
面,办学经费严重不足。我国虽然投入了大量的经费在教育上,但 是人均
教育经费仍然很低。按国际通用指标衡量,我国教育投入占GNP的比重“六
五”期间的 2.27%下降至“八五”期间的1.95%,而与此相对照,这一比
例的世界水平是5.2%。从平均 数来看,预算内教育经费占人均GNP远远低
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更不用说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① 。另一方面,
校际之间办学水平的差异,特别是各地“重点学校”的存在更加剧这一矛
盾,从而 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各界人士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
有些地方为了应对这个难题还大刀阔斧的 进行了改革。

二、提出政策和建议

?一?教师流动制度

义务阶段教师资源的配置成为影响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办学较好的
学校一般是 师资配备较强的学校的,师资配备也成为了家长选择学校的一
个关键因素。基于上述考虑,教师流动制度 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办法。
沈阳率先于2003年在全国发起了中小学教师流动制度。该省的具体做法
是:以区、县?市?教育行政部门所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为主,教龄5年以
上的中小学干部、教 师,从今年开始被分配到中小学的中专毕业生,教龄
满五年的必须交流,每三年交流一次,校长每3―5 年交流一次,符合交
流条件的校长交流比例要达到50%,符合交流条件的教师交流比例达到
第 1 页


30%②.教师流动制度促进了教育的公平,合理分配了教育资源;家 长的教
育需求得到了满足,家长也不用再为选择一所好的学校担心。因此,教师
流动制度可以在 全国推广。

?二?取消重点学校

1977年5月,邓小平同 志提出:“办教育要两条腿走路,既注意普及,
又注意提高,要办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③ 重点中学达到了
那一阶段对教育的需求,但是,现在它违背了义务教育普及化,免费性,
公平的 宗旨。许多家长都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都让孩子挤
破头升入重点中小学。因此,“取消重 点中学”符合义务阶段教育的需求,
同时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平均分配。

?三?择校

所谓择校,总的说来,就是人们对于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的竞争和追
求。具体说来,在基础教育阶段就是家长放弃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按学
区免费就近入学的优惠政策。 主动选择其他学校就读的教育选择现象④。
当前,家长和学生不再只是满足最基本的能够就学的需求,对 优质教学的
追求成为主要目标。面对总体教育资源不足的局势,择校可能是家长从自
身利益出发 首先想到的办法。

三、识别和验证相关因素

?一?教师流动制度实施的相关因素的考虑

1、教师意愿的调和

教师的意愿影响着教师流动的一个主观因素,如果学校不能调和好教
师的主观意愿,那样将直接减弱教师 参与教师流动的积极性。我以沈阳教
第 2 页


师流动的情况来窥见 一下教师的的意愿。(1)主动参与交流。这部分教师
对交流有比较客观、积极的认识。这部分教师占交 流教师总数的27.52%。
(2)由于现实需要自愿参加交流。这部分教师支持优化师资配置工作,< br>同时他们在交流时也有所考虑,或原来学校离家远,或想尽快解决职称问
题。这部分教师占交流教 师总数的37.47%。(3)被动交流。这部分教师参
与交流,主要是行政干预的结果。这部分教师占 交流教师总数的35.01%⑤。
可见,当教师流动有利于自身利益的时候就会积极的响应这项制度,当 教
师流动不利于自身利益的时候,就能采取被动流动的方式。

2、教师职称、单位关系的考虑

教师流动必然要涉及教师单位关系的变动,职称的评比 的考虑。当教
师从一所学校调动另一所学校的时候,如果不制定统一的教师职称评比、
单位关系 的规定,教师管理就会混乱,同时教师流动的积极性也会减弱。
沈阳地区采取了“人走关系走”的策略, 使教师流动成为一种正式的调
动,而不是支教⑥。只有制定标准的规章制度才能使教师流动可行。总之,
在中国这个人情大于法律的社会,没有物质资源的均衡化,没有激励的机
制,是无法实现教师流 动的。

?二?取消重点学校的相关因素分析

取消重点中小学 理论上可行的,但是,那些重点学校已经在社会占据
了很强的地位,在家长、学生心理早已形成了定势。 因此,取消重点学校
将是一条十分艰难的路。

1、各地的差距制约着重点学校的取消

我们国家的中小学都是以地方办学为主,各地的经济,教育本身就不
第 3 页


均衡,本身就有重点和次重点之分。即使在形式上取消了重点学校的名称,
取消了它们的排名 ,但是,其它相对薄弱的学校如果不得到改善,那么重
点学校还会实实在在的存在。

2、我国的考试制度制约重点学校的取消

我国的中考,高考都是以考试成 绩来衡量的。在高考这个指挥棒的影
响下进入重点学校是家长的首选。如果我们的高考不是只注重成绩考 察,
而是把学生的特长放到和成绩同等的地位。这样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建立
多种多样,有特色 的学校供学生来选择。那么将会没有重点学校的存在。

?三?择校的相关因素分析

1、择校符合我国的传统思想

中国两千多年的科举制度以及儒 家思想对教育的影响至今犹存。“万
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等传统思想在我国根深蒂固,家庭对于教育 的崇
尚有着悠久的传统。接受优质的教育是多数人获得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不
可或缺的前提,对 于许多家庭而言,教育是促进其社会阶层流动的唯一因
素。

2、择校是体现教育公平选择权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采取就近入
学的制度。但义务教育阶段“就 近入学”政策实施背景是地区之间、城乡
之间、校际之间教育发展的严重不均衡。“就近入学”以户口为 依据,使
学生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它虽然保障了教育起点的公平,但是忽视了教
育过程的公平 和教育结果的公平⑦。优质的教育与户籍挂钩时。城市和农
村地区教育不公平更加明显。可见,“就近入 学”只是一种低级的平等,
而择校赋予了学生选择的权利,择校才是真正的公平。

第 4 页


四、预测可能出现的结果

教师流动制度和取消重点中学的做法都是从均衡教育资源的角度出
发制定的,但是它们只是某一个方面的 改善试图达到教育资源均衡的目
的。其结果可能达到均衡的目的,也不能满足家长对高质量教育的要求。
即使教育资源达到了均衡配置,也只是学校综合教育质量大致相当,绝不
代表着平均、同质和千 校一致⑧。通过使教育资源均衡的做法只能达到满
足基本需求的目的,还是不能满足学生差异性的要求。 有差异就会有选择,
因此择校是大势所趋。

五.比较和验证可能出现的结果

?一?我国关于择校的教育制度不完善

1999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以下简称《决定》)规定,在保证“就近入学”的 前提下行择校。择校
问题正式提出;《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也没有说明政策倾< br>向,只提出“完善小学升初中就近免试入学制度”。显然,中国对择校的
实施是非常谨慎的⑨。只 有制定国家教育制度并对具体的实施细则做出规
定才能推动择校在全国范围内施行。

?二?择校阻碍了教育的公平

择校导致了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公平和学生入 学机会的不均等。择校加
大了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之问的差距。择校造成同一地区的一些学校负
荷失衡。择校使得一些所谓的重点学校的班额、生额大增,校舍紧张,师
资吃紧;而一些基础薄弱学校 的招生质量每况愈下,恶性循环在择校的热
潮中,教育资源的配置更加不公平,导致了教学资源失衡。另 外一些贫困
第 5 页


阶层的家庭没有条件接受启蒙教育,额外请家 教,参加辅导班等。她们明
显处于劣势。所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择校滋生、践踏了教育公平。

?三?我国学校类型单一阻碍择校的发展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可供选择的学 校的总体特征体现在民办教育质量
有待提高和公立学校单一的学校类型上,第一,民办教育的缓慢发展促 使
家长对其没有多大关注。因此民办学校并没有为公立学校的择校减轻多少
压力。第二,我国的 义务教育公立学校类型和以升学率为评价依据的做法,
促使家长在追求高质量教育的过程只能把注意力指 向重点学校。这样没能
达到择校预期的目的,即符合教育的发展规律,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结论:因此本研究的结论是:现阶段我国的市场机制和教育体制都不
成熟,难于同时建立义 务教育阶段中的公平竞争机制和自主选择机制,所
以在当前条件还未成熟时,难以确保择校的合理化实施 。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

1、理想的路总是为有信心的人预备着。

2、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罗曼·罗兰

3、人生就像爬坡,要一步一步来。——丁玲





第 6 页

感情名言-圣诞节作文


男人使用说明书-安徽大学研究生院


聘教网-变电站实习报告


新贵妃醉酒串词-研修感言


平凡的世界经典语录-宜春学院分数线


活动简讯-年终工作总结报告


夜色阑珊-妇委会工作总结


歇后语-中考决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