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柏龙教授谈当代中国的十大教育不公平现象

玛丽莲梦兔
854次浏览
2020年08月13日 04:13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北京兴华中学-对联春联大全


经柏龙教授谈当代中国的十大教育不公平现象

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 的不公平;重点学校教育与一般学
校教育的不公平;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不公平;男童教育
与 女童教育的不公平;优等生教育与后进生教育的不公平;
升学教育与就业教育的不公平;关注知识与关注 能力的不公
平。
今日教育喜与忧
记者:经教授,今天仅想请教您有关一些教育 中的社会问
题,因为现在教育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之一--几
乎是每个家庭每天谈论频 率最高的一个话题啦。我发现,现
今公众对教育关切程度空前地高,种种议论也越来越多。那
么 ,您能否评价一下当前中国的教育水平到底怎么样呢?老
百姓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不满和诉求?
经柏龙:好,我先回答你第一个问题。可以肯定地说,无
论从历史角度还是横向比较,中国现在的教育都 相当了不
得。不是刚刚搞完改革开放20年纪念活动吗?如果说哪个
领域成就辉煌的话,那么教 育无疑是其中之一。
这20年来,中国的今天适龄儿童入学率,是50年前的5
倍。现在我 们教育体系中的绝大部分,比如说,九年义务教
育,当然西藏等地区是搞五至六年义务教育,还有职业教 育、
成人教育、留学教育等等吧,都是20年前所没有的,水平


也达到相当不错 的程度。就拿咱们身边人来说吧,有多少人
都考到国外留学去了,而不是以前单纯地选派选送形式,受< br>教育水平不够,能考那么高奖学金么?这两年,我在跟美英
德日韩等国同行交谈中,听到太多对中 国留学生学业水平的
赞赏。再说,中国改革开放搞到现在这种高水平,没有教育
这种“工作母机 ”的高效率,那是绝对不可能的。这些不知
道你体会到没有?
记者:当然有体会啦。今天这 一代孩子受的教育,跟我们
那时比,有天壤之别,可为什么现在老百姓还对教育有这么
多不满, 或者说是要求呢?
经柏龙:不满是对的,更高的要求也是应该的--这体现
了一种历史发展 的合理性--因为经济发展了,社会前进
了,必然要有更高的要求。
记者:那么目前的教育状况,能否满足这种合理的要求吗?
经柏龙:准确说,是满足不了的。中国教 育经过20年的长
足进展,经过尽可能的内在冲动之后,已经达到了一个特定
上的极限。教育原 理上讲,教育应该是先行的,但实际上教
育往往是滞后的。眼下中国经济与社会正处于急速转型期,而教育变化往往十分缓慢,周期性长,当然适应不了。年前,
朱熔基总理和李岚清副总理先后发表对 教育问题的讲话,措
词严肃,要求严格,目标挺高,你看到了吧?所以,上到中
央高层的要求, 下到平头百姓的不满,都是对教育的历史性


新需求之体现。
教育公平何以成热点
记者:经教授,老百姓对当今教育的一种议论是“嫌贫爱
富”。我看过 你去年在辽宁省中学校长高级研修班的报告材
料,你在报告里也重点谈了教育不公平问题,尤其是教育领
域里城乡不公平现象,这是不是最大的不公平?
经柏龙:可以这么说,但远不止于此。很长 时间了,我一
直研究这个课题。现在看,中国教育起码存在着十大不公平。
记者:哪十大不公平?
经柏龙: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的不公平;重点学校教育与
一般学校教 育的不公平;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不公平;男
童教育与女童教育的不公平;优等生教育与后进生教育的 不
公平;升学教育与就业教育的不公平;关注知识与关注能力
的不公平。
教育公平是什么
记者:经教授,您怎样理解教育的公平问题?
经柏龙:教育公平是社会 公平的一部分。公平不等于平均,
这两者是极易混淆的概念。公平是在满足激励、满意、保障
的 原则条件下,承认合理差异的存在,而绝对的平等,在中
国则和大锅饭等同。说到家,教育公平是一种相 对的、动态
的平等。过去的人们的要求是“人人有学上”,现在的要求
是“人人上好学”。


记者:为什么有这种不同的公平要求?
经柏龙:今天的社会成员在教育方 面,已经面临两个大变
动因素:一个是教育已经进入市场,不仅政府对教育有投入,
个人也要有 投入,既然有投入,就应该像买商品一样,能够
买回一种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另一个是中国已经开始投 入
到国际的大环境中,这包括教育--我们的每个学校,将不
止于在你那个地区,那个城市的坐 标内比较,而是在一个世
界大格局内比较好坏。请注意,这两大因素综合成一个大背
景--个人 对教育投入有了相当大的选择范围和回报的可
能性,换句话说,你有丰裕的收入,不想多花在其它消费方
面,只想用在教育消费方面,那就可以买到你想要的受教育
机会和权利。这是市场经济规律下的 一种公平,是一种历史
的进步--
记者:但这对中低收入家庭能算公平吗?
经 柏龙:你说的得对,中低收入职工家庭和下岗职工家庭,
理所当然有要求教育公平的权利,所以我们该谈 政府投入这
一块。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属于社会的第二次分配,尤其具
有社会公平的含义。但由 于我们的教育政策滞后、资源相对
不足、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受教育机会和权利事实上是
不 公平的。比方说,你在城市,我在农村,或者你在重点学
校,我在一般学校,教学设施、师资水平不一样 ,从小学开
始,一个台阶赶不上,个个台阶都赶不上,对于我说,这就


不只是个 教育不公平的问题啦--因为当今时代,一个人在
受教育机会和权利方面的竞争,就是其生存权和发展权 的竞
争--很好的工作职位、优厚的工薪报酬,还有令人向往的
职业前景,都主要取决于高层次 教育。这实质就是一种教育
的竞争,对于一个文明社会的成员来说,教育机会亦是社会
劳动成果 的分配形式之一。这种分配形式,受国家财力、教
育资源的限制,但更主要由教育政策和措施来决定。所 以,
我说的当前教育十大不公平,主要属于政府投入的导向和举
措范围,也主要是针对广大中低 收入家庭的教育问题的。
记者:这么说来,教育不公平是一个很重要的社会问题吧?
经 柏龙:世界各国,包括政府和人民,近两年都超乎以往
地重视教育公平问题。联合国出版了许多书籍和文 件,美英
等国进行了大量实证研究。对中国来说,这个问题也越来越
显示出重要性了--受教育 的主体是广大中低收入家庭,社
会主体更是这样。现在,每个家庭教育支出的比重越来越大,
搞 不好教育公平,经济上不去,社会不稳定。搞好了呢,那
就绝对有助于整个中国的前进,当然教育也会上 一个新层
次。
教育条件差别在哪儿
记者:经教授,听说您是一个全国农村教育的 国家级科研
项目的负责人,您感觉城乡教育有多大差别?经柏龙:就总
体而言,农村学校的师资 、设备、教育水平,还是六十年代


初的城市教育水平。当然,农村绝大部分乡村,最好的 房舍
是学校,不过,那钱都是农村老大爷掏的腰包。我去过老少
边穷地区,那就惨了。海南一个 黎族学校小学,就是一个草
棚加几个小凳。今年元旦前,我回小时候读过书的学校,情
况跟30 年前一样,除了自制的木质单杠,没有别的教学设
备了。我亲眼看到一个蒙古族小学,孩子们都在坑里上 课写
作业。说到跟城市学校差别,那真是天上地下。去年,我率
团到沈阳市实验小学考察,那儿 的软件、硬件跟国外发达国
家相差无几,光586最高档电脑就装备了3个大教室,好几
百名学 生一块上机。一位老资格教育专家一个劲儿地感慨:
中国教育差别百年哪!所以中国的“教育优先发展战 略”,
农村教育应该是“优先中的优先”!否则,占全国人口总数
75%的农村孩子,就永远富 不起来,否则,十五届三中全会
让农村经济上台阶的计划必然落空.
记者:您刚才说“重点 学校教育与一般学校教育的不公平”,
是否则意味着城市学校之间的差别也相当不小?
经柏 龙:当然啦,要不怎么有“择校热”一说呢!城市学
校间的差距,是什么时候拉开的呢?主要是十一届三 中全会
以后,当时根据小平同志指示办重点中学,重点中学的性质
和任务也十分明确,但后来被 片面追求升学风给吹歪了--
只管重点学校,忽视一般学校,“择校风”由此而起。1998
年 底,国家教育部颁发了“加强薄弱学校建设”的文件,强


调大中城市要办好区内的每一所 学校,缩小学校间差距过大
现象,力争使所有学生都能受到同等条件的教育。但我认为
这应该是 一个较长时段的目标,不是近期内马上就能做到
的。
记者:那近期内该怎么办?眼下是否应该允许“择校行为”
存在?
经柏龙:重点学校的存在 ,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改造薄
弱学校这个目标,得靠巨大资金投入。韩国就是在经济发达
之后 ,采用这一办法解决了学校差距问题。但就经济实力而
言,中国尚不具备这种条件--因为我们是“穷国 办大教
育”。既然我们还得在一个相当长时间内,面对重点学校存
在的事实,漠视它对学生、对 家长的巨大吸引作用,视而不
见“择样”现象的存在,也是不现实的。它存在,就应该发
挥其作 用和效益。关键是如何“择校”?靠什么“择校”?
是靠权,是靠钱,还是靠分?如此相比,还是靠分数 最为公
平。这样就可以为那些天赋较高、勤奋好学的孩子提供有利
条件,不管其家庭背景、家庭 财力如何,让他享受优厚的学
习条件--这对孩子、家庭、国家,都是公平的。但无论如
何,“ 双向选择”(学校择生和学生择校)的面与量,都不宜
过大。大多数学校,还是采取学生“就近就地入学 ”的原则,
以体现教育公平精神。不过,有一个前提:尽力尽快缩小这
些学校与重点学校的差距 。


记者:在教育市场化趋势下,那些想“以钱择校”的家庭
有何选择?
经柏龙:按照国际公约中“学生有权选择非公立学校接受
教育”的条款,他们可以花高价,到 高水平的私立学校就读。

教育权利
记者:经教授,您认为“升学教育与就业教育的不公平”
是第三大教育不公平
经柏龙:对, 升学是一种权利,就业也是一种权利。就业
的权利是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里,最重要的一项权利。而我< br>们的教育恰恰冷漠了这种权利,因为我们太着力于升学教育
了。实话说,升学,尤其是升大学,到 今天为此也只是少部
分人的事儿,公众对教育的最大需求,就是为今天90.93%
不能上大学 的学生解决就业素质、劳动技能问题!

记者:我们的教育,毕竟是为着全体国民的教育。
经柏龙:没错!尤其是基础教育,是唯一的面向全体国民的
教育。鞍山市教委主任陈守立先生跟 我长谈一次,有两句话
让我至今难忘:“每年鞍山市只有4000名左右的学生能考上
大学,只 占同龄人的10%,其余的学生毕业后要留在当地。
我们的教育为这些学生提供了什么?从这个意义上说 ,我这
个教委主任,是这4000人的教委主任,还是鞍山400万人


的教委主 任?”陈主任问自己的话是“没上大学的学生能不
能成为优秀的焊工?能不能是一个养殖种植的行家里手 ?”
记者:我对能否培育出一个焊工很感兴趣。我在采访时听说
一家公司接受招标单位考察时 ,在数千名焊工里竟找不到一
个会向下焊的合格焊工,结果该公司投标告吹了。
经柏龙:这 家公司失败,也暴露了中国教育的弊病。有一
项国际比较性调查结论是,中国失业工人的整体文化水平最
高,而辽宁则更名列全国前茅,其次是北京、上海,然而劳
动技能呢,则在国际排名里属倒几名 。让这样的工人再就业,
那还有什么优势可言?这说明了我们的教育体系只教文化
知识,很少技 能培训。现在有多少学生只会背书,连饭都不
会做,更别谈一技之长了!这实际上是对学生生存权利的剥
夺。所以,我们的教育无论在体制、模式、内容等等,都要
有一个根本性的改革。
记者:这个问题确实是一个举国大事。
经柏龙:当然啦,这跟个人就业有关,也和国家经济兴衰有关。德国职业教育专家基尔博士跟我说,我们德国经济腾
飞的“秘密武器”,就是高技能、高素质 的产业工人队伍。
记者:这就涉及您所以说的第四大不公平--“优等生教育
与后进生教育的不公平”。
经柏龙:我认为教育作为社会生产的“工作母机”,应该是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 生”。问题是相当多的学校


和教师,只当“伯乐”,不当“园丁”。对所谓的好学生捧着
护着,对后进生打着骂着--这就是对学生受教育权利,甚
至是对学生人格的不公平!所以有了 这么多的学生出走和自
杀事件,后进生凭什么不能充分享受教育的阳光雨露?
记者:现在往往用分数来区别好坏--
经柏龙:这绝对是不科学的。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有一个说法,我非常赞同。他讲,所谓后进生,他们身上的优点,从
某种角度上说,是优等生所不具备的-- 他们天天听不懂,
天天来上学,天天挨批评,天天都笑脸相迎,每次考试成绩
都不好,每次都参 加--这种毅力,这种抗挫折能力,恰恰
是好学生所缺乏的,因为我们目前的学校教育忽视非智力因素。
记者:您在十大不公平中有这么一项。
经柏龙:你说为什么学校里公认的“尖子 生”,走出校门却
没有大作为,而公认的“差生”则往往挑大梁、干大事、挣
大钱呢?道理就在 这儿--一条人才规律“智商管就业,情
商管升迁”。现在的教师,满脑子分数,满脑子升学率,还能想到情商吗?这对一个人成长,太不公平啦!其实,在学
校里是以分数划线,而在社会上常常是以 性别划线,也就是
性别教育上的不公平。这是全国性的问题现象--在城市里
是大学招生,男生 分数线远远低于女生;在用工分配上,往
往上先看男女,后看学业,甚至是不看学业。至于农村,性


别上的教育不公平尤甚,全国1.8亿文盲,2/3是妇女,绝
大部分在农村。
记者:这意味着什么?
经柏龙:女性教育受歧视,是人权问题、人口问题、妇女问
题 、民族问题、贫困问题在教育上的综合反映,是国家发展
进程中的重大障碍,是衡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
教育地位反差多大
记者:您提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不公平是什么含义?
经柏 龙:是两者地位的不公平。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
和谐的社会关系,应该是以爱为主线连接。可现 在却是教师
绝对权威,学生是容器。老师更常采取的是“我说你服”、“我
打你通”的强硬方法 ,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性,不是“尊
师爱生”而是“师道尊严”走向极端。你看中国与外国教室就清楚了,我们是排坐坐,人家是排成U字型,教师与学生
呈网络交流,双向交流,而我们是单向灌 输--区别就在于
是否把学生视为独立的人、发展的人、具有潜能的人--把
学生看成是一个活 的人,还是一个死的物,这绝对是不一样
的,无论是对他的人格,还是对教育的效果,都是如此。
记者:为什么我们习惯于把学生看死呢?
经柏龙:这就涉及到我们最后一大不公平--太关注 知识而
忽视能力。一年多以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世界各国隆重
推出一本书,名叫《教育-- 财富孕藏其中》。它提到现代


教育具有四大支柱,一是学会认知,二是学会做事,三是学
会共同生活,四是学会发展。这4条中都有一个智力和能力
问题。过去我们光讲“知识就是力量 ”,中小学生在校70%
以上的时间用来学知识,因此中国人把学生上学叫“念书”、
“读大学 ”,而外国同行告诉我,小学教育的主要模式是“在
玩中学”,“玩”是第一位的。中学教育的主要模式 是“在学
中玩”,“学”中还有“玩”。实际上,人家把“玩”做为学
会交流,增长能力的过程 。英文中的上学叫法是
“GOTOSCHOOL”,直译“去学校”,究竟干什么,人家没
说, 你自己安排。这应该是我们借鉴的一个有益的教育观念。
只有教会孩子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发展、 学会选择,
我们的教育才能是真正的教育,成功的教育,公平的教育,
也才是“素质教育”。

天河学院-歌咏比赛主持词


红领巾心向党手抄报-开门红串词


上海二本-教师节资料


节气表-一到十的祝福语


世界艾滋病日主题-解放思想大讨论心得


2015北京中考数学-山东注册会计师协会


美国购物中心-自检自查报告


百合花的资料-短信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