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地质大学就业前景如何推荐
读看看-档案室工作总结
关于中国地质大学就业前景如何推荐
中国地质大学是教育部
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
程”建设项目、教育部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项目资助的大学;
是国
家批准设立研究生院的大学;是拥有地质学和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两
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
以地球科学为主要特色,理、工、文、管、经、
法、教、哲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
底蕴深厚,历史沿革系京汉
中国地质大学创建于1952年,前身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
br>天津大学、唐山铁道学院的相关系(科)合并组建而成的北京地质学
院。学校于1960年被国家
确定为全国重点院校,1970年迁出北京,
1975年定址武汉,并更名为武汉地质学院。1978年
,在旧校址设立
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1987年,国家教委批准武汉地质学院
更名为中
国地质大学,武汉、北京两地办学。2000年2月,学校由
国土资源部划归教育部管理。2006年1
0月,教育部、国土资源部签
署共建中国地质大学协议。
建校以来,地大人锲而不舍
、开拓创新,用智慧与汗水,用献
身祖国地质事业的豪情壮志,谱写了地大辉煌的乐章,培养了数以万<
br>计的栋梁之才,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毗邻光谷,环境优雅宜求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位于美丽的东湖之畔,苍翠的南望山下,
毗邻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武汉中国
光谷”,拥有国家4A级旅
游景区——逸夫科技博物馆,是湖北省唯一获得“全国文明单
位”称
号的高校。学校占地面积1133496平方米,建筑面积772426平方米,
其中教
学及辅助用房272192平方米,学生宿舍面积256443平方米。
长约380米的“地大隧道”贯
通学校西、北校区,记载着上亿年历史
的化石林与现代化的教学楼宇交相辉映,勾画了东校区一道道独特
的
风景线。井然有序的现代化教学楼群、窗明几净的学生公寓、设施先
进的实验大楼、宽阔的林
荫大道,为莘莘学子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生
活和成长环境。
目标远大,地球科学创一流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人才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学校顺应时代潮流,坚持突出办学特色,完善学科体系,提升
办学水平,完成了从单科性大学
向多科性大学的战略转变。全校师生
把“建设地球科学一流、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大学”确立为办学
的阶段性目标,把“建设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确立为办学的
长远目标。正是在这一远大
目标的指引下,学校的各项事业正全面推
进,学校的发展空间广阔而深远。
师资雄厚,办学实力呈强势
学校拥有一支研教并重、实力雄厚的优秀教师队伍。学校现有教职员工3130人,专任教师1595人,中国科学院院士8人,博士生
导师148人,教授39
0人,副教授450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
士4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2人。“长江学者奖励
计划”特聘教
授8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9人,“楚天学者计划”入选
教授3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05人。近5年来,学
校新增国家创新研究群体2个,
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国家级教学团
队4个,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湖北省教学名师4人。2008年,
我
校成秋明教授成为继我校赵鹏大院士之后,再次荣获国际数学地质学
会最高奖——克伦宾奖的
第二个亚洲人。
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办学条件大幅改善。学校现有各类科研
机构、
实验室、各类研究院(所、中心)90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
室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人
文社科研究基地21个。
学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文献资源,形成了以科技文献为主体、地球科
学
类文献为特色的馆藏体系。目前学校收藏各类图书资料共计200余
万册,其中纸质图书资料139.6
9万册,中文电子图书80万册。从上
世纪50年代起,学校相继在周口店、北戴河、三峡等地建立了6
个
教学实习基地,成千上万的学生通过实习基地得到系统的专业训练。
其中周口店野外实习基地
被誉为“地质工程师的摇篮”;依托三峡秭
归实习基地,正在建设的教育部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研究中
心,其
影响辐射全国。
学科集优,科研成果谱新篇
学校大力构建
以地球系统科学为主导的学科体系,在继续巩固
地学优势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应用科学、前沿科学,与国
民经济建设、
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信息、纳米、材料、生物、能源、环保等新兴交
叉学科领域。
勘查技术与工程、资源勘查工程等两个专业全国排名第
一,被列为自然科学、理学A级以上学校。学校现
有8个国家级重点
学科和17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其中,“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与“地
质学”2个一级学科全国排名第一;有17个学院(课部)、59个本科
专业;拥有国家地质学
理科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土资源部地质工科人才
培养基地;拥有硕士学位授予点119个,博士学位授予点
39个,博
士后科研流动站9个;有16个工程硕士专业和20个高校教师专业;
拥有MBA、
MPA、MFA、J.M等5个专业学位授予权。学校历来十分重
视科技工作。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主
持、参与各类科学研究2000
余项,2008年学校科研合同经费达2.7亿元。近年来,科研经费平
均以40%的年速度增长。
2004-2008年,学校主持“863”项目及子课
题、“973”课题
及专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各类国家级项目
200余
项。学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等省部级以上
奖励50余项。殷鸿福院士主持完成的确定
全球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
型“金钉子”(国际标准)的科技成果荣获“2001年中国基础研究
十大进展”,“2001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和“2001年
中国十大科技新闻”的殊荣
;2004年,我校作为唯一的高校参加了
被称为“深入地球内部的望远镜”的国家级高科技工程——中
国大
陆科学钻探工程的科学研究。在“神舟”飞船的7次顺利飞行中,我
校中地信息工程有限公
司独立研发的MAPGIS(地理信息系统)软件
为飞船的“返回搜救系统”提供良好的服务平台;我校
师生以第一作
者在国际杂志Nature上发表论文4篇。2008年,学校共有7项科研
成果
获得省级以上科技奖励,其中,1项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
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学校拥有10项国家甲级地质勘查资质证书,地质灾害评估、设
计和监理甲级资质
证书,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甲级资质证书和全国土
地利用规划机构甲级资质证书,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
良好的科技服
务平台。
学校主办的《地球科学》中文版被国际著名检索系统EI光盘
版收录,英文版被国际著名检索系统SCIE收录;《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进入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系统(CSSCI)。
[关于中国地质大学就业前景如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