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师教育小故事
漳州师范学院-中学生上网调查报告
小学数学教师教育小故事
小学数学教师教育学生应该要有自己独特的方法
,注重因材施
教,以下是的小学数学教师教育小故事,欢迎参考阅读!
“问泉哪
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成绩的取得,不仅要
付出辛劳,更多的是对教育教学不断地总结与探索。
要利用中午休息
和下午没有课的时间给学生补缺补差。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
没有经过筛
选,其智商的发展本身就存在着差异,在教学中要理论联
系实际,让学生去观察、去思考、去动手操作,
培养他们的数学学习
兴趣,激发他们的数学学习热情,让他们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
识,学
习数学知识充满着无穷的乐趣。在平时的的课堂教学中,我的
做法是:让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贯
穿教育教学的始终。“亲
其师,信其道,”只有师生情感融洽,学生才会敢想、敢问、敢说。
在
我的课堂教学中,我总是微笑的面对学生,从不板着脸上课,更不
对学生大声训斥,力求做到尊重每一位
学生,平时教学中,尽量用动
作去表示,尽量让学生学懂,学透,能够做到举一反三,知一晓十,
还要能够用“联想”去学习,例如:在小学三年级的数学课中,出现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部分内容。
“分数”对于孩子来讲是刚刚接触
的新知识,比较抽象,不容易进行理解,所以要想彻底理解分数的意<
br>义是一件不简单的的事。因此。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尽可能将抽象内
容转化成形象内容,便于他们
理解。
在上“分数初步认识”这节课时,我通过大量的实物演示和学
生的动手操
作,帮助学生理解分母,分子的含义,发现课堂效果还不
错。学生都非常感兴趣,积极性
也很高。临下课时,我出了一道题:
12根小棒,要拿出他的34,拿出了多少根?写完后,我想,这道
题
一定会难住他们的,因为这节课我并没有讲这样的例题。同学们读完
题后,教室里立刻安静下
来,他们邹着眉头,在努力地思考着……我
们班的张某某,号称“机灵鬼”拿起笔在纸上画了起来,不一
会,12
根木棒画完了,接着又将他们平均分了4份,拿出了其中的3份,数
了一数,兴奋的喊
到:我知道了,我知道了,一共拿出9根木棒。当
时我高兴极了,没有想到真的会有学生做出来。我顺势
说:“张某某
同学真聪明,她通过画图方式把这道题解决了,你们该怎么办?”同
学们恍然大悟
,纷纷在本上画了起来,不一会我便听到了此起彼伏的
回答声:9根9根……。。黄某某同学在班里是个
“快嘴”他站起来
说,老师,我明白了,一共有12根木棒,平均分成4份后,取出3
份,3份
就是9根。我兴奋地鼓起了掌,笑着说,老师没有想到你们
表现这么好,没讲的题,你们居然做出来了,
太让我意外了。
老师还想出一道更难一点的题,你们有兴趣吗?学生们兴高采
烈
地说:“有”。于是我写下了这样的一道题:一张正方形的纸,连
续对折一次,二次,三次…。。。,平
均得到的份数分别是几份?同
学们迅速的撕下一张纸,折成正方形,然后开始对折一次,很快得出
了平均份数是2份,又继续对折二次,三次,得出的份数分别是4份,
8份,这时,出现了一个问题,
由于折纸的次数多,已经没有位置可
折了,可黑板上的题明明写着对折四次,五次……平均分的份数是多
少?这下同学们可犯愁了,他们皱着眉头望着我,我只是微笑的看着
他们,教室
里又一次安静下来,突然,我们班的“大高个”何某某兴
奋地喊到“老师,我知道了,对折4次,5次…
…平均份数分别是16
份,32份……同学们吃惊地望着他。
“32份,那么多,怎么折出来的啊?”
“当然不是折出来的,而是找规律找出来的”,周某某得意的
说。
“啊!我也找到规律了,平均份数分别是前一次份数的2倍,”
黄某某高兴地说。
我赶紧不失时机地说:“同学们,你们太可爱了,你们太聪明
了,你们说的非常有道理,这节课,你们上
的非常成功,非常完美,
你们不但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还运用了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找规律”,
把新旧知识恰到好处的连贯起来,你们不仅可爱,而且有超乎寻常的
智慧。你们这节课的表现让老师感
到震惊,感到自豪,感到骄傲。老
师相信你们在未来遇到难题时有更大的潜力去寻找答案,你们对自己<
br>有吗?“有”。同学们洪亮的声音回荡在走廊里。
新理念、新课标、新教材、新课
堂,一切都是新的。现在每堂
课都是鲜活的,每堂课都有故事。每一个故事的表演者是我的学生和
我,其中我的学生是主演,导演有时是我,但更多时候是“真理”与
“创新”。学生和我每天演绎着不
同的故事,在故事中,我领悟到新
课程带给我的启示: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思考,同时要充分利用好教学<
br>中的各种素材,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数学结论,让学生体验
学习和创造的
过程,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
趣。我越来越喜欢有故事的课堂,也更加热爱这个
有故事的职业。
那是在三年级时的一节数学课上,题目是这样的:星期天,小
红
帮妈妈做家务活,烧水15分钟,洗茶杯4分钟,扫地3分钟,擦
地8分钟,抹桌椅5分钟,小红做完这
些事至少需要多长时间?生小
组讨论完毕,得出了正确答案:一共需要20分钟,烧水的同时可以
洗茶杯、扫地、擦地用15分钟,最后抹桌椅5分钟,所以至少20分
钟就够了。
学生回答得很正确,一切看似很圆满,我也正想进行下一环节,
可我望着那一张张可爱的小脸,突发奇想
地想考考他们生活经验,于
是问道:“平时你们在家里也帮妈妈做家务活吗?”学生当然抢着说:
“帮!”“那我要看谁最有生活经验,真帮妈妈干活了。如果让你也
干小红这些活,你先干什么?后干
什么?为什么?”
“老师,当然是应先烧水的同时,扫地擦地,再洗茶杯和擦桌
椅。”
“老师,我
认为应先洗茶杯,再擦地,因为洗茶杯时,可能溅
落地上一些水,后擦地正好可以把水擦干。”
“老师,我也同意她的想法,但我的理由是先洗完茶杯的水可
以用来擦地,这样节约用水。”
同学们的回答完全出乎我的预想,我适时表扬了他们,这下他
们更来劲儿了:“老师
,我想可以先洗茶杯,剩下的水再擦桌椅和地,
这样更节约。”
“我认为应该先洗茶杯,擦好桌椅,再扫地拖地,然后不动,
把地晾干!”
“是呀,如果拖完地,再去干别的活,又会把地踩脏的。”
“还是应该先扫地,再擦桌椅,不然扫完地灰落在桌椅上又弄
脏了。”……
我真
为这些孩子们的细心所折服,有些事情真的是我都没想到
的。但眼看数学课要变成劳动知识大比拼,我赶
紧把话题打住,引领
他们重新顺序,最后达成一致意见:烧水时洗茶杯,扫地,用剩下的
水擦桌
椅和拖地。
顺势我又问道:“通过这些劳动顺序,你明白了什么?”生抢
着说:
“如果我们同时要做好几件事情,要先理好顺序,这样会省时
省力一些。”“只有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上
多注意,才能节约不少能
源。”“原来干家务活也有这么多学问啊,我要多向同学们学习。”
“
今后我也要像小红一样,多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做一个懂事的孩子。”此时,清脆而又
悦耳的下课铃声响起了……
我们有时候常低估了孩子的思考能力,以为只有老师才能给出
正确的答案。其实,当你把孩子当成一位思想者,当你平等地与他沟
通交流时,孩子自己会感悟
出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我们不妨给学生
一个自由的空间,看看他们会说出怎样的妙语连珠、奇思妙想。
教育
是无处不在的,教学绝不仅仅是让孩子们动手、动口、动脑,更重要
的是让他们动情、动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