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题解答
红旗飘飘引我成长-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课外阅读题解答
一、 基本步骤
1、
通读全文,掌握大意。写人的,弄清什么人、什么事;
2、 读题审题,把准要求。
3、
带着问题,细读课文。
4、 对照问题,认真答题。
5、 检查答案,注意细节。
二、 解题技巧
1、
基础知识,认真仔细。如,选拼音、加标点,要不掉
题,选正确。
2、
理解词语,讲求方法。①用近义词解释;②从字面上
解释;③联系上下文解释。
3、
回答问题,巧用原话。用文章中的原话答,要找准原
话。
4、
想象表达,联系生活。如,要求答读文章的感受,文
中感受--------现实中的感受。
5、 需要归纳,把准方向。没有原话可答,就归纳。
三、 文学常识
1、
中心句
(1) 段中的中心句。
一般放在段首或段尾,很少放在中间。中心句是一段<
br>话中具有概括性的话。属于总写的句子,不同于具体的描述。
中心句从叙述上来看
,往往同其它句子的连续性不强。但以
与其它句子或多或少有这样那样的联系。具体描述的的句
子。往往前后两句之间的连续性更强。
(2) 全文的中心句。
哪句话主要概括了文章
的内容或者作者的观念或者作
者写文章的目的,哪句话就是中心句。一般中心句在文章的
第一段
或者最后一段。
2、 前后照应的句子。
在一篇文章里,有的内容前面说到了,后面又作必
要的
交代;有的内容虽然主要在后面说,但在前面也有必要提一
下,这就是前后照应。
3、 过渡句、过渡段。
过渡句就是承上启下的句子,过渡段就是承上启下的
自然段。
承上启下指连接上文并
引起下文。过渡句或过渡段所
起的作用就是承上启下。过渡句通常在一段的段首,这种情
况居多
,有的时候也在一段的最后一句。过渡段通常在文章
的中部,上半句承上,表示前一段的段意;下半句启
下,表
示后一段的段意,一般把启下部分的自然段归为下一段。
常见的过渡方式有下面几种:
1.用小标题过渡.
2.用一个句子过渡,承上启下.
3.用承上启下的过渡段落.
4.用关联词过渡.(通常是表示转折的关联词为多)
5.用提示句过渡.
6.用表示时间或空间的词语过渡.
7.过渡词,增强文章逻辑性。
常见的过渡词有:
(1)表示时间顺序的过渡词:首先;其次;然后;最后;从
前;
以后;几天后;之后;那时;最近;
(2)表示空间顺序的过渡词:不远处;在这之前;以上;以
下;总之;
(3)表示并列的过渡词:是…也是;
(4)表示转折的过渡词:虽然…但是;无论如何;
(5)表示递进的过渡词:不仅…而且;不但…而且;再者;
(6)表示目的的过渡词:为了;既然…如此;因此;
(7)表示因果的过渡词:因为;作为; 之所以;
(8)表示解释说明的过渡词:例如;事实上;实际上;曾经
范文示例编辑
《赵州桥》中的过渡句: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
<
br>河北省赵县的洨河上,有一座世界闻名的石拱桥,叫安
济桥,又叫赵州桥.它是隋朝的石匠李春设
计和参加建造的,
到现在已经有一千三百多年了.
赵州桥非常雄伟.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
宽,中间行
车马,两旁走人.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
桥礅,只有一个拱形的大
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
上.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平
时
,河水从大桥洞流过,发大水的时候,河水还可以从四个
小桥洞流过.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
,既减轻了
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
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
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
刻着双龙戏珠.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
活了一样。
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中国宝贵的历史遗
产。
4、 由实在事物引起的联想。
在文章中写到的事物,一般说来有两种,一种是实在的
事物,一种是由这些事物产生的联想。在阅读时,我们要认
真仔细地进行分辨,看哪些是实际存在的事
物,哪些是由这
[2]
些事物产生的联想,并思考,这些联想是怎样产生的,为
什
么会产生这种联想,那么,我们对文章的理解也就会更加深
刻。
下面让我们认真地阅读下面这些例段,体会作者是怎么在写
作中展开联想的。
例1、
星期天我去看花。进了公园大门,步步登山。看山的
人接踵摩肩,多极了。向高处看去,隔着密密层层的
绿阴,
只见一片红云望不到边际。这时候,什么苍松啊,翠柏啊,
都挽不住游人。大家一口气攀
到最高峰,淹没在海棠花的红
海里。后山一条大路,两旁都是海棠。每棵树都在微风中炫
耀着自
己的鼎盛时代,每一朵花都在枝头显示着自己的喜悦
心情。有风,花在动;无风,花也潮水一般地动。在
阳光照
射下,每一个花瓣都有它自己的阴影,就仿佛多少波浪在大
海上翻腾。你越看得出神,你
就越感到这一片花潮正在向天
空、向四面八方伸张,好像有一种生命力不断扩展。而且,
你可以
听到潮水的声音。谁知道呢,也许是花下的人语声,
也许是花丛中蜜蜂的嗡嗡声,也许是什么地方有黄莺
的歌
声,还有什么地方送来看花人的琴声、歌声、笑声……这一
切交织在一起,犹如海上午夜的
潮声。
(引自小语课文《花潮》)
这一段描写非常生动细致,在描写中
充分地运用了联
想:作者从远处看到的海棠花,像“一片红云望不到边际”;
攀到高峰时,“淹
没在海棠花的红海里”;仔细看去,无论是
有风还是无风,花都“潮水一般地动”;“而且,你可以听到
潮
水的声音”“犹如海上午夜的潮声”。总之,在作者的感觉中,
花色如潮,花形如潮,花影如
潮,花声如潮。这种特殊的感
受,这种独特的描写,不都得力于丰富的联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