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篇】新部编人教四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及答案
教师节的贺卡怎么做-关于寒假趣事的作文
【10篇】新部编人教四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及答案
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游乐山
妈妈的故乡四川有一处中外闻名的游览胜地——乐山。今年暑假妈妈一
起回家乡,我有幸游览了乐山。
清早,江面上晨雾弥漫。我们由乐山城乘汽艇沿江而下,过青衣江、泯
(mǐn)江、
大渡河三江汇合口来到有中流砥柱之称的乌龙山。
乌龙山四面环水,孤峰兀立,山上树木繁茂
,翠竹成荫,山壁陡峭,江
流澎湃。古人曾赞道:“河处悄来缥(piāo)渺(miǎo)峰,独立江
心江四曲。
环水有山不见山,一耸云树插天绿。”
我们离船登岸,踏上山间小径,小
径两旁竹木苍翠,不时传来阵阵鸟
语,十分幽雅恬静。不知不觉悟我们来到乌龙寺,乌龙寺坐落在乌龙山
顶。楣
(méi)门正中高悬金匾,门上雕刻着十分精美的花卉图案,显得富丽堂皇。寺
内主要
建筑有经弥陀(tuò)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和方丈室等,这些建筑结构
严谨,庄严雄伟。入门为天王
殿,殿内有四大天王雕塑,一个凶猛,一个严
肃,一个威武,一个神气。天王手拿擒妖宝物,个人魁梧高
大,形态庄重。寺
中烟气弥漫,看来寺内香火很盛,烧香拜佛者络绎不绝。
沿着石铺
小路下了山,过铁索桥,来到雄伟秀丽的凌云山。凌云山文物
古迹丰富,历史名人题咏遍山皆是。加上寺
宇辉煌,并有世界最大的石佛,因
此自古以来有“天下山水在蜀,蜀之山水在嘉州,嘉州山水在陵云”的
美誉。险
峻的竣云栈(zhàn)道下,奔腾的江水不时地冲击着山石,十分壮观。
顺着凌云栈道,我们来到大佛脚下。乐山大佛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勒坐
像。佛像依凌云山西壁凿岩而成,
在三江激流汇合处,坐东面西,佛像高71
米,鼻长5.6米,单是脚前可坐百余人,如今大佛身上长满
了绿色的苔藓,像
披着绿色的袈裟(jiā shā),大佛背山面水,已在这里打坐一千一百多年了
。
大佛一双慧眼远眺峨眉,近观乌龙,双眼欲睁似闭,神态端庄慈祥,真是形神
兼备。其雕刻的
精细,充分显示出古代劳动人民巧夺天工的技艺,实在令人惊
叹。
夕阳红着脸儿,慢
慢地西沉了,天空中的浮云化作片片美丽的晚霞。此
刻,乐山奇景我们尽收眼底。我为祖国有如此辉煌灿
烂的历史和众多的名胜古
迹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1)解释下列成语。
①络绎不绝:________。
②巧夺天工:________。
(2)本文的记叙顺序是( )
A. 时间变化
B. 地点变化 C. 事情的发展 <
br>(3)填出下列地点变化的缺项。乐山城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4)用横线画出第六自然段描写大佛高大句子,用波浪线画出这节中描写
大佛神态的句子。
(5)短文最后一自然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
(1)用来形容人、马、车、船等连续不断;人工的精巧胜过天
然
(2)B
(3)乌龙山;乌龙寺;凌云山;乐山大佛
(4)横线:佛像高71米,鼻长5.6米,单只脚面可坐百余人。
神态:大佛背山面水
,一双慧眼远眺峨眉,近观乌龙,双眼欲睁似闭,神
态端庄慈祥,真是形神兼备。
(5)与开头相呼应,使文章的结构严谨。
【解析】【分析】(1)词语理解的考查。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
确理解词义。
(2)、(3)此题主要考查对写作顺序的把握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找主关键词语,由“乐山城、乌龙山、乌龙寺、凌云山、乐
山大佛 ”可知,作者是按地点变化写的。
(4)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5)考查文段在文中的作用,解答此类题,一般要结合着具体语境,从
内容、结构等角度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1)①用来形容人、马、车、船等连续不断。②人工的精巧
胜过天然。(2)B
(3)乌龙山、乌龙寺、凌云山、乐山大佛 (4)横线:佛像
高71米,鼻长5.6米,单只脚面可坐
百余人。神态:大佛背山面水,一双慧眼
远眺峨眉,近观乌龙,双眼欲睁似闭,神态端庄慈祥,真是形神
兼备。(5)与
开头相呼应,使文章的结构严谨。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熟读课文,可结
合语境理解词义。
(2)、(3)此题主要考查对写作顺序的把握能力。
(4)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5)本题考查文段在文中的作用。
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先生,您认错人了”
有一家外资企业很大的在中国招聘雇员,条件很非常苛刻。前往应聘的
都是拥有高学历的人。
当第一位应聘者走进房间时,主考的美国人立即露出兴奋之色,像他乡
遇故知一样。这个美国人热情地说
:“你不是哈佛大学某某专业的研究生吗?我
比你高一届,你不记得了吗?”
应聘的
年轻人心里一震:“他认错了。”在此时,承认自己有哈佛大学的
学历对应聘绝对有好处。但这个青年冷
静地说:“先生,您认错人了。我没有到
美国学习过,我只有中国大学的学历。”说话的时候,他已做好
了不被录用的心
理准备。
没想到,主考的美国人脸上露出惊喜之色。他说:“很好,
刚才就是我们
考试的第一关。下面我们进行业务考试……”
(1)短文第2自然段有两处语病,你来当医生吧!
(2)说“先生,您认错人了”这句话的人是________。
(3)当第一位应
聘者走进房间时,主考的美国人立即露出兴奋之色是因为
________;当第一位应聘者回答之后,
主考的美国人脸上露出惊喜之色是因为
________。
(4)这次招聘考试第一关考的是________,第二关考的是________。
(5)读了这篇短文,你懂得了什么?
【答案】
(1)有一家很大的外资企业在中国招聘雇员,条件非常苛刻。
(2)第一位接受应聘的中国年轻人(第一位应聘者、应聘的中国年轻人)
(3)他想让应聘者相信他说的话;他对应聘者的回答很满意
(4)应聘者的品格;业务 <
br>(5)坦诚做人。不要因为一时的利益之诱而占便宜,这样便失去了做人的
根本,即使走上了工作
岗位也会一事无成。踏踏实实做人,靠自己的真本事来
奋斗才是真正的成功人士。
【解
析】【分析】(1)病句表示不遵守语法规则的句子,或者是逻辑上矛
盾的句子。通常情况下病句体现为
语序不正确,或者成分残缺、多余,或者词
语使用不当等等。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结构混乱;
成分残缺或赘
余;表意不明;不合逻辑;搭配不当。本句属于语序不当和重复啰嗦。
(2)仔细阅读语段,找出本句所在的位置,联系上下文即可找到答案。
(3)做题时要仔细阅读文章,抓住文章关键性的语句进行理解。
(4)仔细阅读语段,根据语段内容进行总结概括。
(5)解答本题要认真阅读文章,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解答。
【点评】(1)修改病句,首先要认真
阅读原句,在了解原句的意思之后,
再逐项查找病因,找准了病因,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继而找到解决
的办法,
准确修改。要注意读题一定要仔细,不能疏漏;修改句子一定不能改变句子原
意,且要
做最小幅度的修改。
(2)本题考查的是对内容的理解和筛选信息的能力。一般这种题的答案
都在该句的前后文。
(3)(4)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做题时要先理解题意,
再结合阅读语段进行解答。
(5)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运用能力。
阅读文章是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
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
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
而抓住
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概括中心思想,结合中心谈体会。
3.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善意的谎言
每周一次,我总到附近一间小小的
理发院去吹洗头发,两个师傅负责设
计发型,一个小学徒专门抓洗头发。老实说,我很同情那个瘦小的学
徒,看得
出她很想学发型设计,但由于工作繁琐,加上两位师傅态度冷淡,她只能默默
地在肥皂
泡沫中消磨她可怜的青春。然后,有一天,机会忽然来了,新年前的
一个月,两个师傅要求加薪不遂,一
起辞职,老板娘一时请不到人,除了亲自
上阵外,还给小学徒进行“速成训练”,另外再请个小工负责抓
洗头发。小学徒
升级后,战战兢兢的,颇没自信。而许多老顾客也绝迹不来了,生意顿时冷落
下
来。小学徒忧心忡忡,老板娘脸如黑锅。
我把这一切看在眼里,一天,踏入店内,特地指定小
学徒为我吹头发,
小学徒受宠若惊,拿着吹风筒的手微微发抖。卷吹梳弄一小时后,朝镜一望,
哎呀,那发型硬邦邦的,好似戴了一顶不和时宜的帽子。小学徒侍立一旁,脸
如那僵硬的发型,巴巴地望
着我。我赶快露了个笑容,说:“这个发型真不错,
谢谢你!”小学徒的额头舒展开了,
笑嘻嘻地把我送出了小店。
再去理发店时,依然指定由她来吹饰。她面带微笑,双手灵活地卷
弄梳
理,极有韵致。看着镜子里的自己,我惊讶极了!真诚地说:“你梳得实在是好
哩!”小学
徒她脸若鲜花,灿然生辉。
(选自《成功励志经典 似水年华》,延边人民出版社)
(1
)“不和时宜”中的错别字是________,应该是________;这个成语的意
思是____
____。
(2)下列文中的句子,属于比喻句的有( )(多选题)
A. 小学徒忧心忡忡,老板娘脸如黑锅。
B.
卷吹梳弄一小时后,朝镜一望,哎呀,那发型硬邦邦的,好似戴了一顶
不和时宜的帽子。
C.
小学徒侍立一旁,脸如那僵硬的发型,巴巴地望着我。
D. 小学徒她脸若鲜花,灿然生辉。
(3)小学徒先后两次为“我”吹头发,表情和手的动作区别很大,用文中的
词填空,两次的区别:
①第一次表情:________,手:________;
②第二次表情:________,手:________。
(4)通过小学徒前后两次为“我”吹头发的区别,可以看到 “我”“善意的谎
言”给小学徒
带来了________,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我”是一个________的人。
(5)从这个故事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呢?
【答案】
(1)和;合;指不适合时代形势的需要。也指不合世俗风尚
(2)A,B,C,D
(3)受宠若惊;微微发抖;面带微笑;灵活地卷弄梳理,极有韵致
(4)自信心;善良
(5)要做一个善良的人,在无形中帮助别人,让善良开花结果,自己也会
收获善良的果实。
【解析】【分析】(1)本题因字音相同而写错别字 ,和应该是合。意思是
指
不适合时代形势的需要。也指不合世俗风尚
(2)根据比喻的定义进行判断。比喻:即表
示两种不同程度的事物,彼此之
间有相似点,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方法。
(3)本题可以从“ 我把这一切看在眼里,一天,踏入店内,特地指定小学徒
为我吹头发,小学徒受宠
若惊,拿着吹风筒的手微微发抖。 她面带微笑,双手
灵活地卷弄梳理,极有韵致。
”这两句话中找到答案。
(4)仔细阅读文章,根据题意找到相关语句进行理解。
(5)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解答。
故答案为:⑴和;合;指不适合时代形势的需要。也指不合世俗风
尚;
⑵ABCD;⑶①受宠若惊;微微发抖;②面带微笑;灵活地卷弄梳理,极有韵
致;⑷自信
心;善
;⑸示例:要做一个善良的人,在无形中帮助别人,让善良
开花结果,自己也会收获善良的果实。 【点评】(1)做题时可以从汉字的音,行、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
明字形,弄清字义。结合
词义理解字形是最好的方法。
(2)本题考查的是比喻手法的理解。首先要明确不同修辞手法的定义,
再结合句子进行判断。
(3)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筛选能力。做题时要根据题意并
结合
语段内容进行筛选。
(4)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理解及文中形象的分析能力。解答
本题,要认真阅读文章,找出文中形象描写的相关句子,分析其特点。
(5)本题主要对文章的阅读感悟。做题时要根据文章的主旨进行理解。
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胸有成竹
北宋画家文同画的竹子远近闻名,每天总有不少人登门求画。文同画竹
的秘诀在哪里呢?
原来,文同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种了各种各样的竹子。无论春夏秋冬,
阴晴风雨,他都不间断地去竹林观
察竹子的生长变化情况,琢磨竹枝的长短粗
细,叶子的形态、颜色,每当有新的感受就回到书房,铺纸研
墨,把心中的印
象画在纸上。日积月累,竹子在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时辰的形象都深深
地
印在他的心中,只要凝神提笔,在画纸前一站,平日观寮到的各种形态的竹
子立刻浮现在眼前。所以每次
画竹,他都显得非常从容自信,画出的竹子,无
不逼真传神。
当人们夸奖他的画时,他总是谦虚地说:“我只是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
画下来罢了。”
有位
青年想学画竹,得知诗人晁补之对文同的画很有研究,前往求教。晁
补之写了一首诗送给他,其中有两句
:“与可画竹,胸中有成竹。”
“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做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
已有了十分
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
(1)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诀窍——________ 思考——________ 显现——________
(2)用自己的话概述文同画竹的秘诀。
(3)用“________”在文中画出“胸有成竹”的意思,并用“胸有成竹”写一句
话。
(4)读了这个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答案】 (1)秘诀;琢磨;浮现
(2)平日多注意观察竹子的形态、颜色、形象,时刻铭记心中。
(3)比喻做事之前已做好
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
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造句:当他空着手走上讲台准
备演讲时,人们禁不
住为他担心起来。其实,他早已胸有成竹。
(4)略
【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近义词,是指
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解
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
语的近义词。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如:诀窍:关键性的
好办法。根据其意
思,诀窍的近义词可以是“窍门、 秘诀、
诀要”中其中之一。其他依次类推。思
考:思索、考虑。显现:显露,露面。
(2)考查对
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
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3)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4)本题考查概
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
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故答案为:(1)秘诀、琢磨、浮现
(2)平日多注意观察竹子的形态、颜色、形象,时刻铭记心中。
(3)比喻做事之前已做好充分准
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
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造句:当他空着手走上讲台准备演讲
时,人们禁不住
为他担心起来。其实,他早已胸有成竹。
(4)略
【点评】(1)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
就容易了。平时注意多积累,增
加词汇量。(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
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3)此题考查在理解
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
信息的能力。(4)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5.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渔夫和金鱼(节选)
从前,大海边泥棚里面住着一对老夫妻,老头子心地善良,老太婆贪婪
狡猾。
一次老
头儿出海,打上来一条金鱼。金鱼请求说:“您放了我吧,您要什
么都可以。”善良的老头儿就说:“你
走吧,我什么也不要。”
老头儿回家说到了打鱼的事。老太婆大骂:“我们那个盆太破了,哪
怕去
换个好点的盆也好啊!”老头儿来到海边。金鱼听了说:“老太婆会实现这个愿
望的。”老
头回去了,老太婆又破口大骂:“再去要个木屋!”老头来到海边,金
鱼又答应了。可是,老太婆又要当
个贵妇人。老头跪倒在海边。金鱼看到老爷
爷的样子,答应了。
两周后,老太婆大叫
:“我要做女皇。”老太婆要打老头儿。金鱼出于对
老头的同情,又一次满足了老太婆。
没多久,老太婆又要做女霸王,还要金鱼亲自来伺候她。这次,金鱼什
么话也没有说,直接游走了。
老头回到家里,看到老太婆衣襟褴褛地坐在门前,而她面前还是那只破
木盆……
(1)给下列语境中的“打”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打:①击,敲,攻击;②放出,发出;③揭,破,凿开;④捕捉,获
取。
打上来一条金鱼。________
老太婆要打老头儿。________
(2)从哪里能看出老头儿心地善良?在文中用“ ”画出来。
(3)文中的老太婆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想用哪些词语来形容?
(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 (1)④;①
(2)善良的老头儿就说:“你走吧,我什么也不要。”
(3)文中的老太婆是一个不断提出
要求,永无止息的人。我想用贪得无
厌、凶狠粗暴来形容她。
(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不能贪得无厌,只想获得,不想付出,否则
是没有好下场的。
【解析】【分析】(1)这是一道“一字多义”的练习题。同一个字在不同的
语言环境中可以表
达不同的意思,要把字放在语境中去理解。(2)考查对课文
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
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
案。(3)评价人物性格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
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
止具体分析其中蕴涵的品质。(4)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学生
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故答
案为:⑴④;①;⑵善良的老头儿就说:“你走吧,我什么也不
要。”⑶文中的老太婆是一个不断提出要
求,永无止息的人。我想用贪得无厌、
凶狠粗暴来形容她。⑷示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不能贪得无
厌,只想获
得,不想付出,否则是没有好下场的。
【点评】(1)主要考查学
生对多义字的理解,正确理解字的语境意义需
要在积累的基础上仔细揣摩,然后根据字的意思再一 一对
号座。(2)此题考
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3)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性
格。(4)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6.
阅读材
料,按要求作文。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幸福常常伴随着我们。当父母用慈爱的伞为我们
撑起
一方晴空时,我们会感到“有家真好”;当同学用贴心的话安抚我们孤独的心
境时,我们会
感到“有朋友真好”;当欢歌笑语飞出课堂时,我们会感到“有
这样的活动真好”……“真好”是一种心
灵的体验,是一种幸福的感觉。
请以“有你真好”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不少于600字,不出现真实校名、人名。(2)书写工整规范
【答案】有你真好
有你真好,是你让我拥有了勇气;有你真好,是你让我学会坚强;有你真<
br>好,让我感觉到安全与温暖;有你真好,有了你我就什么都不害怕了。
小时候,感觉你好高大,
站在你的身边,感觉我好小,好需要你保护。当
玩耍时,我会坐在你肩膀上,在你的保护下尽享朝阳的美
好。
小学时,感觉你好幽默,常常会令我开怀大笑。但有时你也会令我烦恼,
在那么多人的大
街上,你的搞怪会令我生气,还会说,我不认识你。现在,感
觉你好成熟,厉害,虽然在学习上你帮我不
多,但在为人处事上,我却学会了
很多。
小学毕业的前几天,我被一个人威胁,你就告诉我应
该怎么做,直到现在
还记忆深刻。刚上初中不久,我被人家欺负,你也会告诉我不要哭,要坚强。
当我为考试而担忧的时候,你告诉我放松。
不知道你还记不记得,那次放风筝,风很乱又很小,那风
筝也不好,飞不
起来。而你为了让我开心,就拉着风筝跑,好累。在那风筝的线上,留下了你
的
血迹。尽管手破了,很疼,但你依然坚持着,我佩服你,也是因为这样,我
学会了坚持与坚强。风筝终于
飞起来了,因为有你的坚持,它飞起来了,飞的
好高好高……你对我说:“只要你拥有勇气,就会飞得更
高。”是啊,这话是
多么的珍贵啊!风筝飞起来了,而你却累得坐在地上,看着你满头的汗水,我
感动的泪水夺眶而出。
风筝在天上飞着,映着夕阳,我好像又一次见到了高大的你,你慢慢地走向夕阳,而我在冉冉升起,就好像那风筝一样。可像你这样放风筝的人却累
了,坐在那看风筝在天空
中……有你真好,你教给了我太多太多,我只能一点
一点地领会,请你不要走得太快,因
为夕阳过后就是黑夜了……
我爱你,爸爸!有你真好——我的父亲。
【解析】
【详解】
这是一篇命题作文,写一篇文章,审题非常重要,首先让我们来看作文的<
br>题目:“有你真好”。也就可以这样来思考,有了你,我真好,我的生活、我
们的世界真好。也就
是说在你的帮助、支持、鼓励、影响下,我变好了,我感
到了生活的生命的美好。这篇作文能说清这个问
题就可以了。就选材来看:你
是谁?是人——可以是父亲、母亲、爷爷、奶奶、老师、同学、陌生人等;
还
可以是物:书籍,书籍的陪伴;是景,景物的熏陶等,都可以写,只要是写你
与他(她、它)
之间的一件甚至两三件事,通过这样的事来表现你自己的感
觉、感悟——“真好”就可以了。就所选的材
料来看,一般来说,要选那些你
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最无奈、最无助的时候,别人帮助了你,那种“雪中
送
炭”式的比较好。再一点要求就是把事件写清楚,要重点突出为什么真好的?
特别是要通过细
节来展现他对你的关爱、体贴、帮助、鼓励、影响等等。细节
描写是衡量这篇作文的一个重要标准。它是
记叙文情节的基本构成单位。没有
细节就没有艺术。同样,没有细节描写,就没有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
个性的
人物形象。
7.
阅读下面
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照片,记录着我们的生活点滴,暗藏着我们的喜怒哀乐。如今
,拍下一张
照片是再容易不过的事情了。但纷繁的照片中总有一张是让你难以忘怀的。
请以“总会想起那张照片”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记叙文。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答案】总会想起那张照片
每一张照片,无论淡雅还是发黄,都已经被岁月赋予了特别的味道
。但
是,那张照片总会在某一个回眸的时刻濡湿了我柔软的心。
照片中的男人一直微笑地看着
远方,眼睛似乎湿润了,黝黑的皮肤,强健
的体魄,岁月的痕迹早已侵占了他的脸,留下深浅不一的皱纹
。照片中的男人
是我的父亲,这张照片是当年我离家求学时父亲塞给我的。
15年前,我总盼
望能展翅高飞,飞出这个困顿了十多年的地方。本来应该
说“故乡”更贴切,因为这是生我养我的地方,
然而身在故乡这么多年我并没
有很浓厚的乡情。只觉得那只是一个地方,一个熟悉的地方,一个有点厌倦
的
地方。它和贫穷无关,和落后无关,其实只和自己对父亲的隔膜有关。父亲不
善言语,作为人
民教师的他总是忙忙碌碌的。小时候我总是眼巴巴看到别人家
的孩子被他们的父亲抱起,高高举起。孩子
那清脆悦耳的笑声成了我梦中的一
个小小悸动。为什么父亲就不抱我呢,我心里充满冷冷的疑问,甚至泛
起丝丝
的恨意。或许,这就是我想逃离的原因。
于是,我踏上了省外求学的道路。每次我出远
门,我总是固执地认为自己
懦弱的性格是由于父亲导致的,为了显现自己因长大而成熟的表面,我坚决不
让父亲送我。在离家的路上我走得很快,我还是忍不住偷偷回过头看看父亲有
没有来。
走在那熟悉的马路,看着那些面似熟悉其实陌生的人,孤独在我心里疯狂
的滋长,顿时
一股失落之感蔓延了全身,就在自己胡思乱想之际,我突然发现
父亲已经站在我的身旁。我应该明白,父
亲必定要把我送到车站,看着我远去
才会离开。
那年的寒假我一回到家,十分惊讶地发现父亲
衰老了很多,两鬓多了许多
白花,尤其是让酷爱篮球的父亲一直引以为傲的挺直的背佝偻了下去。父亲见
了我,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父亲的身体不好,而且每况愈下,手脚无力,发
抖,行动十分不便
,但是父亲在困难面前从不退缩,畏惧,更不会说一声苦。
临行前,父亲在客厅踌躇,勉强挤出一句话:
“孩子,路上小心!”我知道父
亲因身体不便不能陪我去车站,内心愧疚、无奈和惆怅!我不敢回头看父
亲,应
诺了一声,就离开了家。不知过了多久,再回过头,就在这时我的眼光和父亲
的眼光接触
了,父亲支撑着身体,向我点了点头,微笑着。霎时间,我心中的
心酸冲垮了眼泪的关卡。
父
亲的爱是无言的,却无处不在!纵使是丹青高手,也难以勾勒出父亲您那
坚挺的脊梁;即使是文学泰斗,
也难以刻画尽父亲您那不屈的精神;即使是海
纳百川,也难以包罗尽父亲您对儿女的关爱!
父
亲已经远离了我们,那张照片也成了我最珍贵的记忆。我总是看到父亲
从相片里走出来,忙碌在三尺讲台
上,悠长而慈爱的目光挥洒在我的身上……
【解析】
【详解】
本题是命题作文。“总会想起那张照片”这道作文题意在引导学生关注平
常的生活细节,唤醒岁月尘封的
记忆。“总”这个表示频率高。“照片”可以
是自拍照、毕业照、旅游照、新闻照等。“总会想起”表明
这张照片难以忘
记,照片背后隐含深层的故事,或许令人喜悦、感动,或许令人痛苦、惭愧,
或
许令人思索、回味……考生可以从这些角度入手,写出在成长历程的自我感
悟。在选择材料时,考生要选
取与生活有密切联系、与情感有深切关联的“照
片”。选好材料进行写作时,我们可以对照片作细致的描
写;可以用我们的心
灵触摸老物件,与它们展开丰富的情感对话;可以通过照片讲述家风传承、时
代变迁等故事…不管采用怎样的写作思路,以老照片为线索贯串全文当是组织
材料的上佳选择。当然,
最根本的是要对照片怀着真诚、珍惜的情感,写出生
活的真滋味,人世的真性情,事物的真理趣。
8. 作文。
请以“那个人,走进了我心底”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②除
诗歌、剧本以外文体不限;③不要少于
600字;④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
【答案】那个人,走进了我心底
人生路漫漫,途中肯定会遇到形形
色色的人。有些人只是擦肩而过,雁过
无痕;但与有些人的相遇相知,却像是命中注定,三生有幸。
——题记
我原先是不喜欢你的。
因为你上课总是盯着我,我一有小动作,你就能发现并批评我。
我就纳了闷
,班上同学那么多,做小动作的人多了去了,为何你不训斥
他们,反倒过来盯紧我。从那时起,我便对你
心生偏见,觉得你是故意针对
我。
之后,学校里有个写作比赛,各班需要
选出一名学生的作品去参赛。
我对学校的各种比赛本就不在意,更何况是我最讨厌的作文。但出乎意料的
是,你居然让我参加。我一听,想也没想便斩钉截铁地拒绝了,说我没这方面
的天赋。可你却不
同意,严肃地说已经将我的名字报了上去,作品一定要交。
那时,我就更加讨厌你了,心
想你肯定在针对我。那一次,我胡乱写
了篇文章交上去,我想,你肯定又要批评我了,但我心里面满不在
乎。殊不
知,你将我这篇胡乱写的文章认认真真地看了好几遍。
有必要这么认真
吗?只是走个过场而已,反正又不可能拿奖。望着窗
外在课间嬉戏的同学们,我的身体不耐烦地扭动起来
。可你仿佛看不出来我的
不耐,反而用温和的语调和我说话,同我细致地探讨那篇文章。
那是你第一次用温柔的语气和我说话,也是我第一次看见你这么专注的
样子
,而这些温柔和专注,都是为了我而展现的。
从那以后,我对你的看法便慢慢有了改观。
日子久了,接触多了后,我发现您并不讨厌我,反而十分和气。不管
是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中
,你都很关心同学们。于是,我慢慢地也不再讨厌你,
开始真正地爱戴,发自内心的尊敬。而我那篇作文
在你的指导下也发表了,并
取了个不错的成绩。从那以后,我便对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当我写完一
篇,便会拿给你修改,我们之间的师生关系,也日渐亲密。
时隔多年,我也终于明白您当年为何一直盯紧我,那是您对一个学生的
至高期待。
遇见老师您,像是命中注定,亦是我的三生有幸。您宛如缓缓流泉,
寂静无声地流淌在我心底。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命题作文。“那个人,走
进我心底”,写作时要抓住
几个点:一,“那个人”说明写作对象是一个人,表现“那个人”对“我”的
影响、改变;二,“走进我心底”,要突出如何“走进心底”,如何对“我”
的人生产生影响的
。写作方法可以多样,以小见大、欲扬先抑、对比,描写上
可以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相结合。
【点睛】
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
br>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
刻画描绘。
通常情况下,文学作品人物形象的刻画多采用正面描写的手法,即直接通
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
、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去表现人物的性
格、品行和技能。
9.
写作
时间是领语最好的容器。总要到了某个时刻,一些人才会悦纳珍视,一些
情感才得以发觉
珍惜,一些体验才能够真切获得,一些疑惑才可以清楚解
答……
题目:如今,才知道
要求:(1)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2)不得抄袭,不得套作。(3)
行文中
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答案】如今,才知道
“你没去过江南。”茉这样告诉我,“你这
样写得很诗意,但太假了。”
我读到这位水乡女孩眼中一丝冰冷而火热的倔强。是吗
?
我也有些迷茫,何为江
南
?
终于有幸去了一次苏州。是特有的江南意蕴,恬静,安宁
。微醺的午后,
母亲领着我穿梭于大街小巷。
没有我想象中的清洌河水穿城蜿蜒,更没有一叶
扁舟悠悠荡荡。走进了这
座城,我才发现,诗人的词句显得那样刻意。
走着走着,远远看见街
角处坐着一个人。走近了才看清,是位卖糖葫芦的
老人。一时心血来潮,与母亲买了两串,又在一旁卖豆
腐脑的摊子上坐下。
老人已年过花甲了吧
!
他有着因长年日晒而略显沧桑的古铜色脸
庞,眼角眉
梢间却堆着笑。疏疏垂着白胡须,神情显得迷糊而柔软,没什么顾客,他便抽
上一支
烟。
这边,热气腾腾的豆腐脑端上来了,摊主是个四十几岁的女人,头上松松
盘了个髻。身上
系着蓝暗格布围裙,笑着用夹生的普通话招呼我们,没有想象
中妙龄女子的吴音侬语,听着却叫人安心。
“爷爷
!
”清脆的童音滑过耳畔,一个扎着羊角小辫的女娃蹦蹦跳跳地走
来,
身后一位五十多岁的大妈嗔怪着追上来,在老人面前停下,爽朗一笑
:
“孩
子淘气,来
一串糖葫芦吧
!
”末了,伸手掏出一张纸币递给老人。女娃却一把夺
过来,攥得紧紧的
放到老人手里。老人哈哈大笑起来,爱怜地摸摸女娃的脑
袋,抽出一支糖葫芦塞在她手里
:“可抓好了哇,不然没得吃喽
!
”大妈也咧开
嘴,俯身拍拍那孩子的后背,轻声哄
道
:
“回家吧。”随后冲老人笑笑,转身离
去。
抿上一勺温热的豆腐脑,听
着听着完全听不懂的苏州方言,望着空明的阳
光下安详的老人,活泼的孩童,如今,仿佛有一种走近了这
座城的心灵感应,
才知道,真正的江南,并不仅仅是那幽深的雨巷里走来的丁香一样的姑娘,也
不仅仅是月落乌啼霜满天的枫桥,更多的,是这平常生活里的琐碎恬淡。因
为,这,才是真正的生活。
如今,走近了,我才知道。
【解析】
【详解】
作文标
题“如今,才知道”。首先,材料选择。材料选择是在审题立意的
基础上进行的写作步骤,孩子们要遵循
“主题先行”的原则。“如今,才知
道”这一文题,每个词语都给出相应的提示信息。“如今”是时间上
的限定,
孩子们在记事的时候,一定是记叙过去的经历或者过去经历的现在仍然在经历
着的事情
;“才”表示人的恍然大悟、忽然的醍醐灌顶;“知道”则是一种理
解,这种“知道”则是应该有时间上
的变化或程度上的变化。那么在作文主题
上的选择其实和材料的选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谓“时空对
比”是通过文
题中关键词“如今”体现出来,是与“曾经”相对比,这就对我们在记叙顺序
上有
一定要求,初中写作的记叙顺序主要包括顺叙、插叙和倒叙。一般情况
下,孩子们大多数会采用顺叙的记
叙顺序来阐述事件。但是为了给人眼前一亮
的感觉,可以采用插叙和倒叙的方法。如所谓的“睹物思人”
,看到某个对自
己很重要并很有意义的东西,联想到围绕这个东西发生的一些列事件,让
“我”恍然大悟,此后立足现在,进而表达感激或思念等情感。所谓“化虚为
实”是通过文题中
关键词“知道”体现出来,“知道”是一种理解,表现文章
的中心一定要体现某种或某些情感,我们可以
通过直抒胸臆的方式来抒情,但
是未免有些落入俗套。这时,我们就会采用“化虚为实”的方法,将所抒
发的
情感落脚在一个具体的实物上,将这个实物赋予象征意义。这样的构思就会令
人青睐。
【点睛】
命题作文的审题通常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一要抓住题目中的“题眼”,<
br>即标题中的关键词,这是最为重要的一环。二要注意题目中的前缀或后缀,即
标题中的限制词和修
饰语。三要深入分析题目中的“言外之意”,理解题目语
言中所包含的象征义、比喻义、引申义。四是要
审准材料选择的切入口。命题
作文比话题作文的审题要求高,命题作文动笔前,把握题意、找准切入口十
分
重要。五是指审题时把题中有些关键词的语法意义作一番自我诠释,体会清楚
后,再用来指导
构思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