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篇】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如何写求职信-江城学院
【10篇】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1.你会阅读《成语词典》吗?
小明在阅读课外书时,读到这样一句话:“啊
,大海有这样大!跟它比,
我实在是太小了。”河伯望洋兴叹。他不理解“望洋兴叹”的意思,去查《成
语词
典》。词典里是这样写的:望洋兴叹:兴,发出。原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
自己的渺小。
现多比喻做事时因为不能胜任或没有条件做好而感到无可奈何。
《庄子·秋水》中说:“于是焉,河伯始
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根据以上阅读材料,完成以下练习:
(1)“望洋兴叹”的“兴”意思是________,根据意思,“兴”应读作(xīn
g
xìng)________。
(2)“望洋兴叹”这个成语出自________。
(3)“望洋兴叹”这个成语的原意是________,
现在多比喻________。
“河伯望洋兴叹”这句话用的是它的________(原意比喻意)。
【答案】
(1)发出;xīng
(2)《庄子·秋水》
(3)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
做事时因为不能胜任或没有条
件做好而感到无可奈何;原意
【解析】【分析】(1)望洋兴叹,读音wàng yáng xīng
tàn,兴,xīng,兴
盛;流行, 兴叹,发生感叹 。据此分析即可。
(2)根据常识可知,词语出自《庄子·秋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
目,望洋向若而叹。”
(3)望洋兴叹,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比如,佘念祖未
到的时候,满心高兴
,颇有跃跃欲试的意思,到过之后,大概情形看了一看,
亦觉得望洋兴叹了。
河伯望洋兴叹
,指河伯感到自己在大海面前自己很渺小。据此分析即可。
故答案为:(1)发出、xīng;(2) 《庄子·秋水》 (3)指在伟大的
事物面前感
叹自己的渺小、做事时因为不能胜任或没有条件做好而感到无可奈
何、原意
【点评】(1)本
题考查对多音字的理解能力。多音字的读音不同,意思也
不同,所以要在语境中具体分析多音字是哪个义
项。
(2)本题考查对成语相关知识的理解。《庄子·秋水》记载,河伯(黄河
神)自以为
大得了不得。后来到了海边,望见无边无际的海洋,才感到自己的
渺小,于是仰望着海神,发出了叹息。
后比喻做事力量不够或没有条件,而感
到无能为力。望洋:仰望的样子。
(3)本题考查对
成语语境义的理解。语境意义亦称“上下文意义”或“情境
意义”。关于言语与表达言语的情境之间的关
系的术语。句子的理解和记忆,在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境意义的掌握。
2.课内阅读。
(1)根据课文内容完成填空。
早在几千年前,我们
的祖先把文字刻在________上,或者刻在________上;后
来,人们又把文字刻在___
_____上;再后来,就可以在________上写字;西汉时代,
人们已经懂得了
用________来造纸;到了东汉时代,________改进了造纸术,影响
了全世。
(2)结合课文中的相关语句,说说为什么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
了。
【答案】 (1)龟甲和兽骨;青铜器;竹片和木片;帛;麻;蔡伦
(2)因为蔡伦改进的造
纸术原料容易得到,而且价格又便宜,能满足多数人
的需要,所以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了。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解答本
题,需要回顾课文的
内容,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
定要熟练掌握课文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
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
(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
br>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故答案为:(1)龟甲和兽骨;青铜器;竹片和木片
;帛;麻;蔡伦;
(2)因为蔡伦改进的造纸术原料容易得到,而且价格又便宜,能满足多数人的需要,所以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了。
【点评】(1)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
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3.课外阅读。
螳 螂(节选)
法布尔
螳螂的大腿下面还生长着两排十分锋利的像锯齿一样
的东西。在这两排尖
利的锯齿的后面,还生长着一些大齿。生长在小腿上的锯齿要比长在大腿上的
多很多。而且,小腿锯齿的末端还生长着尖而锐的很硬的钩子,这些小钩子就
像金针一样。除此以外,
锯齿上还长着一把有着双面刃的刀,就好像那种成弯
曲状的修理各种花枝用的剪刀一样。
平时
,在它休息、不活动的时候,螳螂只是将身体蜷缩在胸坎处,看上
去,似乎特别的平和,甚至会让你觉得
,这个小动物简直是一只热爱祈祷的温
和的小昆虫。但是,它可不总是这样的,只要是有其他的昆虫从它
们的身边经
过,无论是什么样的昆虫,也无论它们是无意路过,还是有意地侵袭,螳螂这
个刚才
还是蜷缩着休息的小动物,立刻便伸展开它身体的三节,于是,那个可
怜的路过者,还没有完全反应过来
,便已糊里糊涂地成了螳螂利钩之下的俘虏
了。它被重压在螳螂的两排锯齿之间,移动不得。然后,螳螂
很有力地把钳子
夹紧,一切战斗就都结束了。无论是蝗虫,还是蚱蜢,或者甚至是其他更加强
壮
的昆虫,都无法逃脱这四排锋利的锯齿的宰割。它可真是个了不得的杀虫机
器。
(1)按照短文内容填空。
法布尔描写昆虫非常生动,比如本文中,他就运用了打比方的
方法,把螳
螂小腿锯齿上的钩子比成了________,把螳螂小腿锯齿上长着的双面刃的刀比
成了________。
(2)读了短文,我们可以用词语( )来形容螳螂的腿。
A. 强壮 B.
锋利 C. 坚
硬
D. 巨大
(3)螳螂是怎样捕捉昆虫的?请用横线在短文中画出来。
(4)短文描写了一个怎样的螳螂的形象?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案】
(1)金针;剪刀
(2)B
(3)螳螂这个刚才还是蜷缩着休息的小动物,立刻便伸展开它
身体的三
节,于是,那个可怜的路过者,还没有完全反应过来,便已糊里糊涂地成了螳
螂利钩之
下的俘虏了。它被重压在螳螂的两排锯齿之间,移动不得。然后,螳
螂很有力地把钳子夹紧,一切战斗就
都结束了。
(4)短文描写了表面温和,实际是一个了不起的杀虫机器的形象。
【解
析】【分析】(1)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解答时要带着问题快速
浏览课文内容,锁定所填的范围,
然后结合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
可。
(2)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
较判断。
(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4)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故答案为:(1)
金针;剪刀;(2)B;(3)螳螂这个刚才还是蜷缩着休
息的小动物,立刻便伸展开它身体的三节,于
是,那个可怜的路过者,还没有
完全反应过来,便已糊里糊涂地成了螳螂利钩之下的俘虏了。它被重压在
螳螂
的两排锯齿之间,移动不得。然后,螳螂很有力地把钳子夹紧,一切战斗就都
结束了。(4
)短文描写了表面温和,实际是一个了不起的杀虫机器的形象。
【点评】(1)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
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2)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掌握的能力。
(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4)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4.阅读《纸的发明》片段,回答问题。
大约在一千九百年前的东汉时代,有个
叫蔡伦的人,吸收了人们长期积
累的经验,改进了造纸术。他把树皮、麻头、稻草、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
断,
浸在水里捣烂成浆,再把浆捞出来晒干,就成了一张既轻便又好用的纸。用这
种方法造的纸
,原料容易得到,可以大量制造,价格又便宜,能满足多数人的
需要,所以这种造纸方法就传承下来了。
(1)下列选项不是我国四大发明的是( )
A. 造纸术
B. 指南针 C. 轮
子
D. 造纸术
(2)用波浪线画出蔡伦的造纸过程的句子。
(3)用“________”画出蔡伦的造纸术为什么被传承下来的原因的语句。
(4)古人看书需要用车拉,可以用________这个成语来形容。原因是当时
的书用竹简制作,重
量太________后来蔡伦发明了纸,这种纸可以用________
这个成语形容。
【答案】 (1)C
(2)他把树皮、麻头、稻草、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断,浸在水里捣烂成
浆,再把浆捞出来晒干,就成了一张既轻便又好用的纸。
(3)用这种方法造
的纸,原料容易得到,可以大量制造,价格又便宜,能
满足多数人的需要,所以这种造纸方法就传承下来
了。
(4)学富五车;大;物美价廉
【解析】【分析】(1)考查文学常识,在于平时的积累和识记。
(2)、(3)考查对课
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
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4)本题考查成语的运用。应在理解成语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选词
填空,使句中表达更准确。
故答案为:(1)C(2)他把树皮、麻头、稻草、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
断,浸在水里捣烂成
浆,再把浆捞出来晒干,就成了一张既轻便又好用的纸。
(3)用这种方法造的纸,原料容易得到,可以
大量制造,价格又便宜,能满足
多数人的需要,所以这种造纸方法就传承下来了。(4)学富五车、大、
物美价
廉
【点评】(1)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
累。
(2)、(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4)要正确使用成语,要从意义和使用习惯两方面准确理解,这也是积
累的重要内容之一。
5.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古诗中赞美荷花的确实不少。荷花固然值得赞美,然
而,我却更爱荷
叶。看啊,这些荷叶墨绿、浑圆、厚重。风雨袭来,它们紧密团结,连成一
片,
不怕风吹雨打,就是身子翻过来也忘我地保护荷花。烈日吐火,它们个个
撑起翠盖,挡住炎热.
静静地看着阴凉处的鱼戏虾游。
荷叶作为药材_____可去火清热_____作为特别的包
装材料_____荷叶不怕
油污_____不怕水浸_____不怕烟熏_____用荷叶煮成的粥__
___碧绿清香_____清
爽可口_____
当人们指点、欣赏荷花时,荷叶从不
计较,不争名,不求利,不出风
头,不论地位。它总是默默地工作,默默地战斗。荷叶是美的,最吸引我
的是
它的心灵美。所以我更爱荷叶。
(1)给文章加上恰当的题目。
(2)用波浪线画出荷叶样子的语句。
(3)在横线上填入适当的标点。 荷叶作为药材________可去火清热________作为特别的包装材料________
荷叶不怕油污________不怕水浸________不怕烟熏________用荷叶煮成的粥
_
_______碧绿清香________清爽可口________
(4)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是(
)
A. “我”不爱荷花,只爱荷叶。
B. 荷花不值得赞美。
C. 荷花值得赞美,但荷叶更值得赞美。
【答案】 (1)我爱荷叶
(2)看啊,这些荷叶墨绿、浑圆、厚重。
(3),;;;,;,;,;;;,;,;……
(4)C
【解析】【分析】(1)考查拟定标题。阅读短文,梳理段落
,就可以概括
出短文的主要内容,再进一步提炼标题。
(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3)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掌握及运用。常用的点号有顿号、
逗号、分号、句号、
问号、冒号、叹号;常用的标号有引号、省略号、破折
号、书名号、括号等。要了解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
,重点掌握每一种标点符号
的特殊用法,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4)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结合划线句子比较判
断。
故答案为:(1)我爱荷叶(2)看啊,这些荷叶墨绿、浑圆、厚重。
(3),;,,,;,,……
(4)C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提炼文章标题的能力。
(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3)对于标点符号的考查有选择题、加
标点题、修改题。所以平时的学
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
的使
用标点符号,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还要注意标点符
号的位置。
(4)此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的能力。
6.阅读语段。完成练习。
老虎驮着贼,贼骑着老虎,跑哇,跑哇,累得老虎筋都快断了,颠得贼
骨头架都快散了
。跑着跑着,雨大了起来。前边有棵歪脖老树,老虎想:“漏”
真厉害,像粘胶一样,________
住我了。到树跟前,得把它________下来,好
逃命。”
贼也想:“漏”真厉
害,旋风一样,停都不停,一定是________到家再吃
我。到树跟前,得想法________上
去,好逃命。”
到了树跟前,老虎把身子一________,贼顺势一________,
蹿到树上。
老虎一边往前跑一边想:“终于甩掉‘漏’了!”贼一边往上爬一边想:“终于甩掉
‘漏’了!”
(1)做贼心虚的贼和老虎都以为“漏”是________,一心想逃命。(
)
A. 老爷爷
B. 老婆婆 C. 对
方
D. 厉害的角色
(2)语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 )
A. 比喻 B.
拟人 C. 夸
张
D. 排比
(3)请用横线和波浪线分别画出描写老虎和贼内心活动的语句。
(4)选择恰当的动词填入语段中的横线上。
歪 驮 贴 纵
蹿 蹭
①“漏”真厉害,像粘胶一样,________住我了。到树跟前,得把它
_
_______下来,好逃命。
②“漏”真厉害,旋风一样,停都不停,一定是________到家
再吃我。到树
跟前,得想法________上去,好逃命。
③到了树跟前,
老虎把身子一________,贼顺势一________,蹿到树上。
(5)用自己的话概括语段的内容。
【答案】 (1)D
(2)C (3)老虎:“‘漏’真厉害,像粘胶一样,贴住我了。到树跟前,得把它蹭下
来,好逃命。”“终
于甩掉‘漏’了!”贼:“‘漏’真厉害,旋风一样,停都不停,一
定是驮到家再吃我。到树跟前,得想
法蹿上去,好逃命。”“终于甩掉‘漏’了!”
(4)贴;蹭;驮;蹿;歪;纵
(5)虎驮着贼,贼骑着虎,他们误以为遇上了厉害的角色,一心想逃命。
【解析】【
分析】(1)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
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2)确定一个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时,先要掌握修辞手法类型:比喻、
拟人、反问、排比等。再细读每
句话,看符合哪种修辞手法的特点,然后作出
判断。“累得老虎筋都快断了,颠得贼骨头架都快散了”这
是夸张。
(3)了解什么是心理描写,然后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就能找到
答案。心理描写是指在文章中,对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的心理状态、
精神面貌和内心活动进行的描写。是
作文中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的一种方法。最
常用的是描写人物的内心独白,写出人物的所思所想,让人物一
无遮掩地吐露
自己的心声,说出他的欢乐和悲伤、矛盾和愁郁、忧虑和希望,使读者穿透人
物外
表,看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也突出文章的中心或表明人物的品质或情
感。
(4)本题考查动词的运用。应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选词
填空,使句中表达更准确。
(5)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掌握一定的技巧,可把整篇文章拆分成几
个部分,明确写了哪
几方面内容,然后总综和即可。
故答案为:(1)D(2)C(3)老虎:“‘漏
’真厉害,像粘胶一样,贴住我
了。到树跟前,得把它蹭下来,好逃命。”“终于甩掉‘漏’了!”贼:
“‘漏’真厉
害,旋风一样,停都不停,一定是驮到家再吃我。到树跟前,得想法蹿上去,
好逃
命。”“终于甩掉‘漏’了!”(4)贴、蹭、驮、蹿、歪、纵
(5)虎驮着贼,
贼骑着虎,他们误以为遇上了厉害的角色,一心想逃命。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2)考查学生对夸张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3)了解什么是心理描写。要求平时阅读时会分辨,写作时会应用。
(4)要正确使用动词,要从意义和使用习惯两方面准确理解,这也是积
累的重要内容之一。
(5)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7.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每当看着可爱的小麻崔时,我不禁______(jīn jìn)想起发生在去年暑假里
的一件事。
那天,我一走进院子,就听到几个小孩议论着。原来,他们打伤了一只小麻
崔我对这些
孩于说:“这只小麻崔是一个小生命啊,我们应______(爱惜
珍惜)它,
把它放了吧!”孩子们很听话,把小麻雀交给了我。
我双
手摔着这只小麻雀,回到家里,拿了一个小盒子,在里面铺上一层妈妈
刚买回来的白白的新棉花。然后,
我小心翼翼地把这个生命垂危的小东西放到里
面。我行细地给它检查病情:小麻雀的右翅膀被石子打伤了
,鲜血直流;再摸摸它
的心脏,心跳十分缓慢,仿佛随时能终止似的。小麻雀一双黑眼睛惊恐地看着我。
我悄悄地安慰它:“小麻雀别怕,我一定把你医好。”我从药箱里找出药,小心地涂在
小麻雀的
伤口上,用纱布包扎好。然后把装小麻雀的小盒放在窗台上,抓了把小米,
撒______(sā s
ǎ)在盒里,又找了一个塑料盒盖,接满水,放到小麻雀面前。小麻
雀大口地吃着小米,吃饱了,又美美
地喝了两口水用完餐,小麻雀用快活的黑眼睛
望着我,伤痛似乎减轻了许多。
过了一个星期,小麻雀的翅膀已经能活动了,只是身体还很______(软
弱 虚弱),需要滋补
。我翻阅着一本知识台历,看见一段关于饲养的话。我如获
至宝,按上面介绍的方法,给小麻雀做营养价
値很高的鸡蛋糕,喂食小麻雀。这样,
小麻雀,的身体果真一天天好起来。
日子一天
天地过去,小麻雀的身体也渐渐恢复了健康。在一个晴朗的早晨,
我站在窗前,双手捧起小麻雀,轻轻地
说:“再见了,小麻雀我们该分手了。”小麻雀
仿佛明白了,两只黑眼睛深情地盯着我,似乎有些湿润。
我对它点点头,松开手。
小麻雀扑扑翅膀,飞到窗外,飞向蓝天。我目送它远去,直到它消失在碧空里
(1)给这篇短文取一个恰当的题目:________。
(2)选择文中括号里正确的读音和词语。
(3)生命垂危的意思是生命即将结束,
从哪里看出小麻雀生命垂危,请用横
线在短文中画出来。
(4)短文有三处写小麻雀
的眼睛,请你找出来,分别画上波浪线。并说说从
第三处小麻雀的眼睛中,你读懂了什么?
(5)为了小麻雀的康复,我做了的三件事情是: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A.给小麻雀做一个温暖的窝 B.给小麻雀唱歌
C.给小麻雀喂食小米和鸡蛋糕 D.给小麻雀上药、包扎伤口
E.给小麻雀洗澡
(6)“我目送它远去,直到它消失在碧空里。”这句话中,“我”当时心里在想些
什么?
8.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没头脑和不高兴(节选)
“没
头脑”成了建筑工程师以后,首先就想设计一座少年宫,让全市小朋
友能同时在里面玩儿。他画了张图纸
,是一片三四百层高的大楼群,剧场、运
动场、图书馆……应有尽有。
少年宫很快建
成了。“没头脑”还收到请帖,被邀请去那儿看戏。一路上
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有的还抬着锅碗瓢盆、
蚊帐被褥……“没头脑”心想:去少
年宫玩儿怎么跟去露营一样呢?
“没头脑”来到
少年宫,刚想进门,门卫拦住他,问他怎么没带食物和被
褥。“没头脑”纳闷儿:“看戏还用带那些玩意
儿?这可太新鲜了!”门卫解释
说:“这地方太大了,楼房太多太高了,楼里光有楼梯没有电梯,也没有
指示
牌,要找到剧场,没有十天半个月还真不行。不带吃的还不饿死?”
“没头脑”
心里直懊恼:电梯和指示牌给忘了!设计图纸的时候怎么不好
好想想呢?没法儿,“没头
脑”只能跟着大伙儿,像没头的苍蝇一样,乱碰乱撞
地往里走,一层一层地往上爬。起先几天还好,五六
天后,大伙儿全爬得垂头
丧气地,没了精神。
(1)给短文中的划线词语选合适的意思。
①新鲜:________
A.(刚生产、宰杀或烹调的食物等)没有变质,也没有经过腌制、干制等
B.新奇、稀罕
C.(事物)出现不久
②精神:________
A.英俊,相貌、身材好
B.人的意识、思维活动
C.表现出来的活力
(2)“没头脑”设计的少年宫的缺点有( )(多选)
A. 没有指示牌 B. 没有提供食物
C. 只有楼梯没有电
梯 D. 楼太高太大
(3)用“________”画出与门卫的话相呼应的句子。
(4)你觉得“没头脑”是个怎样的人?
9.类文阅读。
花 的 授 粉
花有雌雄两种花蕊。花要结果子,必得要雌蕊得到雄蕊的花粉才行。
有些花的雌蕊得不着花粉,就白开一场,没有结果就凋残枯死了。
有些花的
雄蕊的花粉,是自动地落到本花的雌蕊上。可是有些花却要靠
外界的力量做媒介,把这花的花粉传递到那
花的雌蕊上。说是这样结成果实种
子,要比较强健些呢。所以多数花为了要得着强健的后代,使种族兴盛
,都找
媒人给自己做媒传递花粉。
花所请的媒人,有风,有水,有昆虫。大概请昆虫
做媒的花最多。在昆
虫媒人当中,顶顶受花欢迎、有名气的,是蜂、蝶、蛾三大望族。
花很懂得虫情世故,它知道昆虫决不肯白白地替它效劳。它必定要备一
份厚礼,才请得到媒人。所以它特
别制造了香甜的花蜜,作为酬谢媒人的筵
席。花恐怕昆虫不知道它有花蜜,还用了心计,装上艳丽的花冠
,散出芬芳的
香气,利用荚色芳香来招引昆虫上门。这跟商店用大招牌、装霓虹灯招引顾客
有些
相像。
昆虫来到花里,就不客气地享用花备办的筵席。吃这顿丰盛的筵席的时
候,昆
虫还带上一身花粉,就把花粉传送到别朵花的雌蕊上,完成它的使命。
(1)花朵怎样才能结成比较强健的果实种子?说法最准确的是( )。
A. 自动落粉 B. 靠外界的力量传粉
C. 请昆虫传
粉
(2)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花朵可以找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等帮助传粉,其中本文重点介
绍的媒介是________。
(3)画线句子中的“大概”一词可以去掉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可以去掉,显得啰唆
B. 不可以去掉,因为作者也不知道详情
C. 不可以去掉,因为下面的内容只是作者的推测,显示了语言的准确性
(4)短文把昆虫比成了________,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
(5)花朵为了让昆虫传粉,做了哪些努力?
【答案】 (1)B
(2)风;水;昆虫;昆虫
(3)C
(4)媒人;这样写让昆虫的作用形象生动,易于理解,让语言生动有趣。
(5)长出艳丽的花冠、散发香气、准备花蜜。
【解析】【分析】(1)解答此类题目
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
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2)本题主要考查对课
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
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
即可。
(3)考查学生对词语的辨析。此类型的题目答案一般都是否定的。把二
者做一对比
,表达效果方面考虑。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
(4)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
理解的事物。
(5
)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
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
可。
故答案为:(1)B;(2)风;水;昆虫;昆虫;(3)C;(4)媒人;这
样写让
昆虫的作用形象生动,易于理解,让语言生动有趣。(5)长出艳丽的花
冠、散发香气、准备花蜜。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掌握的能力。
(2)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
好每一空。
(3)此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辨析能力。
(4)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
性。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5)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10.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大自然畅想曲
大自然像一首首美丽的小诗,像一篇篇五彩的童话。
“蓝天白云飘,太阳微微笑,野花点点头
,景色多美好……”孩子们在练习
唱《春光好》。杨柳听了,得意地照了照“镜子”,梳理一下那动人的
秀发,向
小草、小花展示它婀娜多姿的身材。
“知了,知了……”蝉在枝头兴奋地展
示着她那美丽的歌喉。小蝌蚪找到了
妈妈,同时,也被让妈妈流连忘返的地方迷住了——清澈见底的小河
上漂浮着
一朵朵荷花,在微风的吹拂下翩翩起舞,好像要告诉人们,它们是世界上最好
的舞蹈家
。
“沙沙沙,沙沙沙……”银杏树的叶子就像一把金黄的小扇子,扇走了夏天
的炎热
,带来了秋天的凉爽。而隐居在树下的三位歌唱家——蟋蟀、蝈蝈和油
葫芦,一声声、一阵阵,远远近近
,组成一部宏大的自然交响乐。
“呜——呜——”随着呼啸的北风,一场瑞雪悄然而至。清晨
,遍地洁白,
千树万树开满了“梨花”。孩子们嘻嘻哈哈的在这天然的纯白地毯上嬉戏、打雪
仗、滑雪……一群可爱的孩子,在一望无际的雪地里追逐着!他们是那么的自
由,那么的欢 快!
我爱大自然,爱它的春光明媚,爱它的蝉声阵阵,爱它的麦浪滚滚,爱
它的银装素裹……
(1 )短文第二自然段中的“镜子”指的是________,“秀发”指的是
________。
(2)短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写出了哪些有代表性的景物?请你按顺
序总结。
(3)短文的结构是( )
A. 分总 B. 总分 C. 总分总
(4)你爱大自然吗?爱它的什么?用自己的话写一写。
【答案】 (1)小河;柳条
(2)短文按时间顺序写的,描写了春天的小草、野花、柳树;夏天的蝉、
荷花、青蛙;秋天的银杏叶、蟋蟀、蝈蝈、油葫芦;冬天的雪。
(3)C
(4)我爱大自然,爱它的繁花似锦,爱它的郁郁葱葱。
【解析】【分析】⑴考查对课 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
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⑵考查对写作顺序,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找主关键词
语即可。
⑶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作品有关内容,比
较判断正误。
⑷回答这种开放性题目时需注意两点: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
人的认识。
故答案为:⑴小河;柳条;⑵短文按时间顺序写的,描写了春天的小草、
野花、柳树;夏天的 蝉、荷花、青蛙;秋天的银杏叶、蟋蟀、蝈蝈、油葫芦;
冬天的雪。⑶C;⑷我爱大自然,爱它的繁花似 锦,爱它的郁郁葱葱。
【点评】⑴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⑵此题主要考查对写作顺序的把握能力。
⑶此题考查学生对作品内容的掌握的能力。
⑷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生活实际。表述正确,文通句顺
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