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美丽的校园作文400字-广东省职业技能鉴定中心
新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笨笨童年
我小时候在很多人眼里是不折不扣的笨小孩。
我七岁才上小学。第一天放学回家,母亲问:“
老师今天讲了啥?”我思
索良久,才吞吞吐吐挤出三个字:“脚板印。”母亲不解,便问同学。同学言辞
清晰地回答:“老师要我们脚踏实地,好好学习。”
有一天,我摔破了家中珍爱的花
瓶。把碎片扫在客厅中央,搬张小凳老
老实实地坐着等。母亲回来之后,生气地责问,我委屈地说:“老
师说要做诚实
的孩子,但没有说,诚实了会挨骂……”母亲忍不住“扑哧”笑了。
上
了三年级,也许由于智商有限,成绩一直不大理想。人家的父母见了
面总是夸自己的孩子如何了得,我父
母只能一边讪讪而笑,一边借机脱身。
于是我想采些花做个漂亮的花环,让父母惊喜一下。结
果却从二楼摔了
下去,医院下了病危通知。半个月以内,父母一直轮流守在我身旁,昼夜不
离。
出院以后,由于我尚未完全康复,必须由父亲背着去上学。我趴在父亲
背上,不喜欢的
学校变得亲切又美丽。
那学年结束时,我破天荒考了个全年级第一名。我把成绩单递给父亲。
父亲展开成绩单一看,眼睛睁大了,双手更微微颤抖,连声喊母亲出来。母亲
接过成绩单,那一
瞬间她眼里的闪亮泪水,我一辈子都忘不了。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思考——________ 清楚——________ 颤动——________
(2)文章开篇说“我小时候在很多人眼里是不折不扣的笨小孩”,作者通过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这几件事来表现自己的“笨”。
(3)“我”原来是
个让父母蒙羞的孩子,可是后来却考了全年级第一名,发
生如此大的转变是因为________。
(4)你有让父母骄傲的事吗?用简短的语言说给大家听!
【答案】
(1)思索;清晰;颤抖
(2)“我”刚上小学,把老师说的“脚踏实地,好好学习”说成“脚板印”
;
“我”打碎花瓶,诚实地和妈妈讲述老师告诉的话;“我”的学习成绩,让父母脸
上无光
(3)父母的关爱
(4)略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
的辨析能力。近义词,是指
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
语的近义词。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如:思考:思索、考虑。根据其意思,
思考的近义词可以
是“思索、考虑、沉思、琢磨、揣摩 、思量、推敲、寻思”中
其中之一。其他依次类推。清楚:清晰,
明白,有条理。颤动:急促而频繁地
振动。
(2)、(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
答时要带着问题快速浏览课
文内容,锁定所相关信息,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4)叙事要注意把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
结果交代清楚。
故答案为:(1)思索、清晰、颤抖
(2)“我”刚上小学,把老师说的
“脚踏实地,好好学习”说成“脚板印”;
“我”打碎花瓶,诚实地和妈妈讲述老师告诉的话;“我”的
学习成绩,让父母脸
上无光
(3)父母的关爱 (4)略
【点评】
(1)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
就容易了。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2)、(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
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4)此题属于开放性
试题,结合文
本内容和生活实际。表述正确,文通句顺即可。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竹子
竹子是极平凡的,然而,竹子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青青翠竹,全身是宝。竹竿既是建筑的
材料,又是造纸的原料。竹皮可
编织竹器;竹沥和竹茹可供药用;竹笋味道鲜美,助消化,防便秘。翠竹
真不
愧是“绿色的宝矿”。
我赞美竹子的无私奉献精神,但更欣赏竹子那种顽强不屈
的品格,当春
风还没有融尽残冬的余寒时,新笋就悄悄地在地下舒展身子。春雨一过,它就
像一
把利剑穿过顽石,刺破土层,脱去层层笋衣,披上一身绿装,直插云天。
暑尽冬来,迎风斗寒,经霜而不
凋,历四时而常茂,充分显示了竹子不畏困
难、不惧压力的强大生命力,这是一种人们看不见而确实存在
的品格。
自古以来,它和松、梅被人们誉为“岁寒三友”,历来竞相为诗人所题
咏,
为画家所描绘,为艺术家所雕刻,为游人所向往。我想,竹子的品格体现
的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
、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吗?我们每个人需要的
不也是这种精神吗?
(1)作者从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用途
出发,表现
了“青青翠竹,全身是宝”。
(2)短文重点写了竹子不畏困难、不惧压力的强大生命力。请
你用波浪线
画出表现竹子生命力顽强的语句;用“________”画出作者由竹子引发联想的语句。
(3)短文在写法上同《白杨》一课相似,都是________的文章。
(4)“息”字的解释有:A.呼吸时进出的气。B.停止。C.消息。D.利
钱;利息。短文
中的“息息相关”的“息”应选________解释;“自强不息”的“息”应
选________解
释。
(5)将文中划线的句子改成陈述句。
(6)下面说法是否正确,请判断。
①这段文字写了竹子的用途和品格。
②“岁寒三友”指的是竹、松、菊。
③短文把翠竹比作绿色的宝矿,用来说明竹子全身都是宝,用途非常广
泛。
【答案】
(1)竹竿;竹皮;竹沥;竹茹;竹笋
(2)春雨一过,它就像一把利剑穿过顽石,刺破土层,脱去层
层笋衣,披
上一身绿装,直插云天。暑尽冬来,迎风斗寒,经霜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
充分显
示了竹子不畏困难、不惧压力的强大生命力,这是一种人们看不见而确
实存在的品格。
我想,竹子的品格体现的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
精神吗?
(3)借物喻人
(4)A;B
(5)我想,竹子的品格体现的正
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
民族精神。
(6)①正确;②错误;③正确
【解析】【分析】(1)这道题是按课文原文填空,仔细读第一自然段就能
找到答案。
(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3)考查文章的写作手法。回答此题,要弄明白作者表面上歌颂白杨
树,实则歌颂的对象是
“建设边疆的人”,这是借物喻人的手法。
(4)这是一道“一字多义”的练习题。同一个词在不同
的语言环境中可以表
达不同的意思,要把字放在语境中去理解。短文中的“息息相关”息:呼吸时进出<
br>的气。呼吸也相互关联。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自强不息”息:停止。自
觉地努力向上,永
不松懈。
(5)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如下:第一步:问号改为句号;第二步:
删掉疑问
词比如:“难道…吗?”和“怎能……呢?”等。第三步:否定改为肯定,
肯定改为否定。
(6)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回顾作品有关内
容,比较判断正误。
①正确;②错误。“岁寒三友”指松、竹、梅;③正确
故答案为:(1)竹竿、竹皮、竹沥、竹茹、竹笋
(2)春雨一过,它就像一把利剑穿过顽石,刺破
土层,脱去层层笋衣,
披上一身绿装,直插云天。暑尽冬来,迎风斗寒,经霜而不凋,历四时而常
茂,充分显示了竹子不畏困难、不惧压力的强大生命力,这是一种人们看不见
而确实存在的品格。
我想,竹子的品格体现的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
精神吗?
(3)借物喻人 (4)A B
(5)我想,竹子的品格体现的正
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
民族精神。
(6)①正确;②错误;③正确
【点评】(1)解答时要带着问题快速浏览课文内容,锁定所填的范围,
再按要求找到答案。
(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3)本题考查文章的写作手法。
(4)一词多义是一种语言现象,正确理解词语的语境意义需要在积累的
基础上仔细揣摩。
(5) 掌握反问句改陈述句方法,平时多练,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6)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文化常识的掌握的能力,平时一定要认真
理解并加以识记。
3.课外阅读。
蛇与刺猬
①蛇一逮住青蛙,总是用它藤蔓般的躯体,把青蛙团团缠住,然后张
开它那极大的嘴巴……
一
天,蛇遇到了刺猬,它又故伎重施。刺猬顿时蜷缩起来,有意地听从蛇
的摆弄。只是在蛇把刺猬缠到紧得
不能再紧的时候,刺猬一下使劲张开了它周
围的尖刺,刺穿了蛇的躯体。蛇再也无法逃脱,最后成了刺猬
的美餐。
②蛇在临死的时候,痛苦地说:“我这是活该,竟______________地看待一切事物。我本想做一个赴宴的人,没想到反倒成了别人桌上的吃食。”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
故伎重施:________
(2)根据你的理解,在第②段的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
(3)文中省略号省略了什么?
(4)读了这篇短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答案】 (1)指重新施用过去的伎俩(手法、
欺骗、诡计、卑鄙狡猾的计
策或计谋)。文中指蛇又采取对付青蛙的办法来对待刺猬。
(2)用相同的眼光
(3)省略了蛇吞食青蛙的内容。
(4)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事物;事物不同,采取的办法也应不同。
【解析】【分析】这
类题目是考查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第一题主要考查学
生对于词语解释的能力。故伎重施,故:旧的.伎:
伎俩.比喻老花招再重复一次。
文中指蛇又采取对付青蛙的办法来对待刺猬。第二题主要补充课文内容,
学生
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出答案,蛇这里用相同的眼光地看待一切事物。我本想做一
个赴宴的人,
没想到反倒成了别人桌上的吃食。”这里的省略号省略了蛇吞食青
蛙的内容。读了这篇短文,我们要懂得
: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事物;事物
不同,采取的办法也应不同。
【点评】考查学生的阅读
理解能力,学生需要从阅读中这则寓言的含义,
这对学生能力是一种提升。
4.课外阅读。
美金的价值
①一位爸爸下班回到家很晚了,他很累并有点
烦,发现他5岁的儿子靠
在门旁等他。“爸,我可以问您一个问题吗?”
②“什么问
题?”“爸,您一小时可以赚到多少钱?”“这与你无关,你为什
么问这个问题?”父亲生气地说。
③“我只想知道。请您告诉我,您一小时可以赚多少钱?”小孩哀求道。
“假如你一定要知道的话,我一小时赚20美金。”
④哦小孩低下了头接着又说爸可以借我
10美金吗父亲发怒了如果你只
是要借钱去买毫无意义的玩具的话给我回到你的房间并上床好好想想为什
么你
会那么自私我每天长时间辛苦工作着没时间和你玩小孩子的游戏。
⑤小孩安静地回到自己的房间并关上门。
⑥父亲坐下来还在生气。后来,他平静下来了,开始
想他可能对孩子太
凶了——或许孩子真的很想买什么东西,再说他平时很少要过钱。
⑦父亲走进小孩的房间:“你睡了吗,孩子?”“爸,还没睡,我还醒着
呢。”小孩回答。
⑧“我刚刚可能对你太凶了。”父亲说,“我将今天受的气都爆发出来了—
—这是你要的10美金。”“
爸,谢谢您!”小孩欢叫着从枕头下拿出一些被弄皱
的钞票,慢慢地数着.
⑨“为什么你已经有钱了还要?”父亲生气地问。
⑩“因为这之前不够,但现在足够了。”小
孩回答,“爸,我现在有20美
金了,我可以向您买一个小时的时间吗?明天请早一点回家——我想和您
共进
晚餐。”
(1)5岁的小男孩希望用20美金换取________,可见他十分希望<
br>________。
(2)在短文中,爸爸的态度是这样变化的:有点烦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给短文第④自然段加标点。
(4)短文的第⑥⑧⑩自然段中都有一个破折号,这几处破折号各表示什
么?
A.解释说明 B.语意的转折
第⑥自然段中的破折号表示:________
第⑧自然段中的破折号表示:________
第⑩自然段中的破折号表示:________
(5)爸爸听了孩子的话会和他共进晚餐吗?为什么?
【答案】(1)爸爸一个小时的空闲时间
;爸爸能陪他
(2)生气
;发怒
;平静
;生气
(3)“哦!”小孩低下了头,接着又说:“爸,
可以借我10美金吗?”父亲
发怒了:“如果你只是要借钱去买毫无意义的玩具的话,给我回到你的房间
,并
上床好好想想,
为什么你会那么自私。我每天长时间辛苦工作着,没时间和你
玩小孩子的游戏。”
(4)A
;B
;A
(5)会的。因为爸爸一定会被儿子这天真却又感人的做法感动。 【解析】【分析】这类题目是考查学生的课外阅读理解能力。短文围绕小
男孩和爸爸
之间的故事展开。希望用20美金换取爸爸一个小时的空闲时间,可
见他十分希望爸爸能陪他,父亲的态
度也随着短文的发展变化。第三、四题主
要考查标点符号的用法。最终爸爸懂得了孩子的用心,也必定会
和孩子用餐。
【点评】考查学生对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需仔细阅读。
5.课外阅读完成练习
两个电话
看完电视以后,老王一整晚都没睡好。第
二天一上班就匆匆给武汉打电
话,直到9点,那端才响起儿子的声音:“爸,什么事?”他连忙问:“昨
晚的天
气预报看了没有?寒流快到武汉了,厚衣服准备好了吗?要不然,叫你妈给你
寄……”
儿子只漫不经一心:“不要紧的,还很暖和(hé
huō)呢,到真冷了再
说。”他喋喋不休,儿子不耐烦了:“知道了,知道了。”撂了电话。
他刚准备再拔过去,铃声突响,是他住在哈尔滨的老母亲,声音颤巍巍
的:“天气预报
说,北京今天要变天,你加衣服了没有?”疾风阵阵,从他忘了关
好的窗缝(féng
fèng)里乘虚而入,他还来不及答话,已经结结实实(jiē jié)打了
个大喷嚏。
老母亲急了:“已经感冒了不是?怎么这么不听话?从小就不爱加衣
服……”絮絮叨叨,从他7岁时的“
劣迹”一直说起,他赶紧截住:“妈,你那边天
气怎么样?”老人答:“雪还在下呢。”
他不由自主地愣住了。
在寒潮乍起的清晨,他深深牵挂的,是北风尚未抵达的武汉,却忘了匀
一些给北风起处的故乡和已经年过七旬的母亲。
人间最温暖的亲情,为什么竟是这样的?老王自己有点发懵(měnɡ m
ēnɡ)
(1)给文中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暖和________(hé huō)
窗缝________(féng fèng)
结结实实________ jiē jié)
发懵________(měnɡ mēnɡ)
(2)比一比,再组词。
端________ 锋________
喘________
缝________
(3)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写在横线上,再仿写两个。
①AABB: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②AABC: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4)选择填空。
省略号表示:a、话还有很多很多,被省略了。b、话还有很多很多,被打
断了。
①
昨晚的天气预报看了没有?寒流快到武汉了,厚衣服准备好了吗?要不
然,叫你妈给你寄……_____
___
②老母亲急了:“已经感冒了不是?怎么这么不听话?从小就不爱加衣
服……”___
_____
(5)回答问题:
①看完电视以后,老王整晚都睡不好的原因是________。
②仔细阅读画线的句子,“他”愣住的原因是:________
(6)说说你对文章最后一自然段的理解。
(7)这个故事让你想到一句什么谚语或诗句?请写下来。
【答案】(1)huō;fèng;jiē;mēnɡ
(2)端正;锋面;喘气;缝隙
(3)端端正正;跌跌撞撞;整整齐齐;真真切切;斤斤计较;津津有味;
蒸蒸日上;栩栩如生
(4)b;a
(5)因为冷空气即将到达武汉,老王不放心自己的儿子;是因为他只想到关心自己的儿子,没想到自己的母亲还在关心着他,而老王根本没有想到要给
母亲打一个电话
(6)在生活中,为什么我们只关心自己的下一代,却没有想到自己的父母
呢。
(7)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多音字的
掌握情况,在于平时
学生对读音的的辨析。暖和(huō)、窗缝( fèng)、结结实实(
jiē)、发懵
( mēnɡ)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形近字的辨析,通过比较字音、部首、字义、组
词记忆生字。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变换形式的叠词的积累和运用情况。从①是
AABB式结构,如:端端正
正。②是AABC式结构,如:津津有味。
(4)解题时要细读语句,联系上下文了解省略号的作用,
①话还有很多
很多,被打断了。②话还有很多很多,被省略了。
(5)考查回答问题的能力,
带着问题细读课文,一般都能找到答案,但有
的需要加以概括。(6)考查对文章最后一自然段的理解,
解答时要整体感知文
章内容,分析作答。(7)考查对相关彦语,诗句的掌握,在与平时的积累和记忆。如: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点评】(1)对于多音字,我们读的时候,要根据词语的意
思来确定它的
读音,做到认真、细致,如果对某个字不大熟悉,一定要查字典弄明白。
(2)
主要测试学生对形近字的掌握,从读音、结构、字义三方面加以区
别,通过比较组词记忆生字。(3)分
析要仿写的词语,从中找出规律,找出规
律,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积累好词好句,
为写作奠定基
础。(4)此题主要考查对省略号的作用的掌握及应用。(5)此题考查筛选相
关
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6)考查对文章最后
一自然段的理解能力。(7
)主要考查学生对谚语的掌握,要求学生请教长辈或
借助资料收集谚语,平时多记多积累。
6. 请以“令
我 的人”为题,然后写一篇以记叙为主的作文。
要求:①先写出完整的题目,可补充一个表示情感或心理的词语,如“尊
敬、感动、喜爱、快乐
”等。②要求说真话,诉真情。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不少于600字。
③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答案】令我难忘的人
这样一个深秋,天暗得早。
小路上没有霓虹,只有广阔夜空中一弯清冷的月亮散发着幽幽的光,只有
一阵冷
风吹过,飘下满地的落叶,与风一同在街边旋转着。
我就这样一直走着,一直低着头走着。直到我感觉
到一丝微弱的亮光照亮
了路,才缓缓抬起头来。前面是一个模糊的身影,佝偻着。他背对着我,正咳得厉害,旁边是一个比他大得多的地瓜炉子,火膛里闪着红光,上面用厚厚的
花格子布捂得严严实实
。等我走近了,那人才长舒了一口气,慢悠悠地转过身
来。
微弱的光下,他灰白色的头发稀疏
而且乱七八糟,有点像鸟窝里的干草。
沟壑纵横的一张脸,黑黝黝的。下面是麻秆儿一般粗细的两条腿。
老人见我看
他,也就盯着我,干裂的嘴唇动了动,忽然咧开嘴乐了:“同学,买地瓜
不?”一口
方言,听起来很温暖,我点点头,老人掀开花布,一股香甜的气息
扑面而来。我看看四周,不禁好奇地问
他为何要在这样一个偏僻的地方卖东
西,他只是麻利地称着东西,笑而不答。
直到有一天,我
回来的稍晚了一些,远远地看到一个脏兮兮的小孩站在老
头的面前,仰头望着老人从炉子里挑出两个最大
的地瓜递给他,小孩用衣服兜
着冒着热气的地瓜飞快地跑向一个黑暗的角落,那里隐约躺着一个女人。就
在
这一瞬间,我终于明白了老人那日的笑而不答……
这个在我成长中最难忘的人用实际行动告
诉我:生活有时也需要那么一点
人情味,好让人们感到亲人以外的温暖。如果只有一味的冷漠,又怎能叫
做生
活呢?花落花开间,又过了几年。
还是这样一个深秋,还是那个熟悉的角落,却再也闻不
到地瓜的香甜,那
对耐人寻味的母子不知从何时起,也不见了踪影,但多年前的那个佝偻的瘦小
身影,那一口温暖的地方口音,还有一颗善良的心却让我难忘。
现在,心中的这些记忆,即使在清冷阴寒的深秋,也仍会散发出丝丝温
暖。
【解析】
【详解】
本题是一篇半命题作文,要求以记叙为主,因
此,应该写一篇写人的记叙
文,表达出自己对此人的感情或评价。难度不大。写好本文的关键是:选择典
型事例写出人物性格与品质。大千世界,人海茫茫。走在大街上,人们步履匆
匆,擦肩而过,一
张张鲜活的面孔如花瓣一般,在我们的面前闪过。那么如何
将一张张表情各异的面孔定格,化作永恒的一
瞬呢
?
画家可以用颜料去画,摄影
师可以用相机去拍,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用手中的
笔去描绘。俗语说
:
“画龙
画虎难画骨。”意思是说,无论画人还是画虎,要画出虎和
人的外形是比较容
易的,但要画出虎和人的内在精神却不太容易。那么,如何才能将人物刻画得
栩栩如生呢
?
比如,我们以“令我敬佩的人”为题写父亲,可以通过细致的语言
描写、
肖像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写出了一个面对困难,毫不屈服的父
亲形象,刚毅坚强、毫不屈服等是
父亲身上闪光的品质,这些美好的品质就是
优美人性的表现,值得我们敬佩。人物精神的含义非常广泛,
例如:热爱祖
国、关心集体、乐于助人、奋发向上、自强不息、勇于奉献、敢于斗争、正直
敬业
、乐观向上、忠厚勤劳、幽默风趣、富有爱心、为人谦和、朴实善良、同
情弱者、真诚守信等等。我们写
人就是要用敏感的心灵去感受,去发现,去描
写人性的光辉。
范文《令我难忘的人》写了一个
卖地瓜的老人热心帮助一对母子的故事,
语言描写、肖像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突出了老人的善良,
表现出人性的
温暖。环境描写能衬托人物的精神品质及作者感受。首尾照应,结构安排巧
妙。
7. 题目二: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
园。理想的花园,不该只有一种色彩;理
想的世界,应该容纳万物共生。
请以“多彩的世界”为题目,以“很多年后的某一天”为开头,展开想
象,写一篇文章。 要求:(1)请将题目补充完整后写在作文纸第一行的恰当位置。(2)字
迹工整,卷面整洁。(3
)文中不要出现你所在学校、班级的师生的真实姓名。
【答案】多彩的世界
很多年后的某一
天,娟子也成了一名老师,讲授《月亮》那一课时,她也
像当年老师问自己一样,问自己的学生,“同学
们,弯弯的月亮像什么呀?”
孩子们七嘴八舌,有的说像镰刀,有的说像小船,有一位叫李佳的小女孩怯
生
生地说像豆角。这个回答顿时让娟子陷入了回忆……
那时候,娟子上学前,最喜欢戴着眼镜
,笑眯眯地看老师。她总是托着下
巴想:自己将来的老师,会不会也是这样?想啊!想啊!忽然自己就坐
进了教
室,一个戴眼镜的老师对着自己笑,娟子也笑了,忽然一切又不见了。娟子揉
揉眼,哦!
原来是个梦。
又一年的秋天,娟子扎着羊角辫,背着小书包上学了。娟子发现讲台上的
老师戴
着眼镜笑眯眯的,娟子好高兴啊!她好喜欢这位李老师,李老师笑起来
像妈妈,声音好听极了。李老师也
喜欢活泼、可爱又聪明的娟子。
一天,李老师讲《月亮》这一课,她轻轻念着:“弯弯的月亮小小的船
,
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念完后,李老师问:“同学们,你们说弯弯的月亮像
什么呀?”
“像小船。”
“对!这位同学说得对极了!”
“像镰刀。”
“弯弯的月亮最像镰刀了,丽丽说得真好。娟子,你说弯弯的月亮像什么
呀?”
“老师!弯弯的月亮像外婆院子里结的豆角。”娟子认真地说。
“哈哈!”教室里响起了笑声
,李老师气得脸发白。“娟子,不许说月亮
像豆角,听见了吗?”娟子低下头,她好委屈,她明明看见弯
弯的月亮像豆
角,为什么老师会生气?她好不服气:弯月亮就是像豆角,就像!就像!……
眼
前的李佳,明明就是当年的自己啊!娟子说:“李佳同学说得很正确,
弯弯的月亮是很像豆角的。同学们
!弯弯的月亮像什么?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我们不能只拘泥于别人说过的,要说出自己的想法,新的想法
,理想的花园,
不该只有一种色彩;理想的世界,应该容纳万物共生。”
教室里一片热烈的掌声。
又是很多年过去了,有一天,娟子老师收到一封信,信是一位叫李佳
的作
家写来的。信里写着:娟子老师,我是您的学生,谢谢您没有扼杀一个孩子的
创造力和想象
力,让我明白,这个世界是丰富多彩的,谢谢您的“豆角月
亮”。
【解析】
【详解】
这是一篇命题作文。审题时要把握好三点:一是“多彩”的
含义;二是以
“很多年后的某一天”为开头;三是要想象。“多彩”的含义是内容丰富、广
泛、
多样,而不仅仅指颜色多。写作时,要把握好此“写作话题”。以“很多
年后的某一天”为开头,这就要
求我们采用倒叙的写法,或者文章的内容要涉
及现在和未来,二者存在对比。写未来的内容一定要合理想
象,作文的内容以
写现在为主还是以写未来为主,应该由本文的主旨决定。这篇作文虽然是命题
作文,但是由于题目是一个隐喻,并且要求和限制较多,对七年级的学生来
说,难度较大。可以通过分析
范文给学生写作的启发。
范文评析: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因为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关于“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故事。娟子说月亮像豆角,被老师批评了,但她
依然坚持自己的想法,
最终成了一名优秀的教师。当学生也说月亮像豆角时,
她给予了肯定,后来那名学生成为了作家。这篇小
说故事情节生动曲折,人物
形象鲜明深刻。从娟子想当老师,到被老师批评,再到做了老师以及表扬学<
br>生,故事情节一环紧扣一环,时间跨度长,却因为其生动性而颇能打动读者。
通过一系列的事件,
一个爱护学生,保护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老师形象也树
立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