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萌到你眼炸
613次浏览
2020年08月13日 12:31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迪拜大学-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课 题
第三单元 比 例
单元备课
个性化修改
教学内容:
第三单元《比例》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数与代数”领域里的比例的意义、比例的性质、解比
例;还 教学“空间与图形”领域里的图形放大与缩小、比例尺的意义、
解决与比例尺有关的实际问题。
把两个领域的知识结合起来教学,既能赋予比例丰富的现实意义,
又能理解图形放大、缩小的数学含义 ,还能使解决比例尺的实际问题有
更多的思路与方法。全单元编排7道例题、三个练习,分成四段教学。
例1~例3、练习九,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比例的意义;例4~例5、练
习十,比例的性质、解 比例;
例6、例7、练习十一,比例尺的意义和解决实际问题;“实践活动”
进一步体验图形 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 例
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使学生联系图形 的放大和缩小理解比例的意义和作用,认识比
例的“项”、“内项”和“外项”;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 性质,会应
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3、使学生结合实例,初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和作用, 会求平面图
的比例尺,能看懂线段比例尺,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图上距离或
实际距离。
4、使学生在认识比例、应用比例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不同领域
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 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义和能力,丰
富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教学难点:

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和作用,会求比例尺,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
的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 5课时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2课时
比例的基本性质 1课时
解比例 1课时
认识比例尺 1课时
比例尺的应用 1课时
面积的变化 1课时


六年级上册数学
课 题
第一课时: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一)
个性化修改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P38、39 “练
一练”和练习九的第1、2 题。
知识点: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
格纸按一定比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 ,感受图形放大、
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
教学重点: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 受图
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汇报交流法、动手操作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发现问题
1、情境演示:呈现例1图片在电脑上拖动鼠标并把长方形图片
放大的情境。
师:把放大前后的两幅画相比,你能发现什么?
揭示课题: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相比,其中变化有什么规律?
(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认识图形的放大


分析题意:
出示例1中两幅图片长和宽的数据。
图1长是 8 厘米、宽是 5厘米
图2长是16厘米、宽是10厘米
学生例1中两幅图片观察、分析数据。
数据比较:
两幅图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
把图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就是把图形按2:1的比放
大。
刚才我们在电脑上操作时,把原来的一幅长方形按怎样的比放大
了?
学生先讨论,学 生用不同的方法比较出两幅图的长和宽的关系:
第二幅图的长是第一幅的2倍,宽也是第一幅的2倍;第 一幅图和
第二幅图长的比是2:1,宽的比也是2:1。
2、认识图形的缩小。
我们能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先独立思考这样才能把一个
图形按一定比缩小。
尝试练习:
把第一幅图按1:2的比缩小,缩小后的长和宽应是原来的几分
之几?各是多少厘米?
学生练习,在小组里交流,再组织全班交流。
1、出示例2
引导尝试:如果要把第 一幅图按3:1放大是什么意思?放大后


的长、宽各是原来的几倍?各应画几格?
再按1:2的比缩小,缩小后的长与宽各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是
多少厘米?
学生读题。
在小组里说一说“按3:1放大”的含义,再全班交流。
2、探索规律: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你有什
么发现?
学生画图,再展示、交流。
(学生尝试在方格纸上画出缩小后的长方形,再展示各自画的图
形,并交流思考的方法。) < br>小组讨论:把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有什么发
现?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 图形相比,大小变了,但形状没
变。)
3、教学“试一试”
师:量一量,斜边的长也是原来的2倍吗?你发现什么?
学生回答(把三角形按2:1的比放大后,各条边的长都是原来的2
倍。)
学生独立完成,独立画出按2:1的比放大后的三角形。
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画的。
三、展示交流、内化提升
第1题要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相关图形边的长度,并完成填空,
再组织交流。做“练一练”
做练习九第1、2题。


独立练习,集体讲评。
学生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出缩小后的图形,再学生说一说是怎样
画的。
四 回顾整理、拓展应用
1、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
2、你还有什么疑问?
课 题
第二课时: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二)
个性化修改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P40例3 练一练和
练习九的第3—7题。
知识点: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和交流的 过程中,培养分析、概括能力,
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汇报交流法、动手操作法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发现问题
1、关于比的知识你还了解哪些? (初步了解学生的比的知识的一
些基本情况)
2、化简比:12:4 8:18
3、求下面比的比值:
12:4 8:18 5.4:0.9 4.4:4
学生回忆比的知识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教学例3
(1)观察、分析:
呈现放大请后的两张长方形照片及相关的数据。图2是图1放大后


得到的。
师:你能分别写出每张照片长和宽的比吗?
学生读题后写出每张照片长和宽的比。
学生写出比
(2)比较、发现:
比较写出的两个比,说说这两个比有什么关系?
师:你是怎样发现的?
(适当引导学生分别求出写出的比的比值,或把它们分别化成最简
比)
学生观察、比较
(3)明确概念:
这两个比相等,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起来,写成一种新的
式子,如:
6.4:4=9.6:6
6.44=9.66
揭示:像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
(4)尝试练习:
你能写出两张照片长与宽的比。
思考:长与宽的比也能组成比例吗?
为什么?
(5)自主创造:你能写出一个比例吗?小组能尝试说明为什么能
组成比例。
(5)明晰方法:


你能根据以上的理解,再写出两个比,并将它们组成比例吗?说出< br>为什么能组成比例。
三、展示交流、内化提升
练习九第5、6题。
学生思考,小组交流后再表达
四、回顾整理、拓展应用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你理解比例的哪些有关知识?能和同学做个交流吗?

















课 题
第三课时
比例的意义和性质

个性化修改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P 43 “练一练”
和练习十的1—4题。
知识点:
比例的意义和性质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
2、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3、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探究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汇报交流法、动手操作法、启发式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发现问题
1、找找比比:
(判断下面的比,哪些能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
3:5 18:30 0.4:0.2 1.8:0.9
58:14 7.5:3 2:8 9:27
学生独立完成,重点说说判断过程。
2、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比例的有关知识。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1)介绍“项”: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
(2) 3 :5 = 18 :30 学生尝试起名。


师介绍:比例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3 :5 = 18 :30
内项
外项
(3)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你还能指出它的内、外项吗?
出示:35=1830
(4)已经知道了比例各部分名称,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研究比例是< br>否也有什么规律或者性质,有兴趣吗?
2、教学例4
(1)理解题意,信息搜索:
提问:你能根据图中的数据写出比例吗?
(2)、学生写不同比例:
引导学生写出尽可能多的比例。并逐一板书,同时说出它们的内
项和外项。
引导思考:仔细观察写出的这些比例式,你能否发现有没有什么
相同的特点或规律呢?
(3)、学生探索规律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探究规律。(板书:两个外项的积等于
两个内项的积。)
(4)、写比例,验证规律:
是不是任意一个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学生任意写一个比例并验证。
(5)、师生归纳比例 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
个内项的积。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3、思考分数形式的比例36=24,通过连线使学生明确:在这样
的比例中,比例的基本性质 可以表达为:把等号两端的分子、分母交
叉相乘,结果相等。
4、练习:“试一试”判断能否组成比例。
出示“3.6 :1.8和0.5 :0.25”。让学生自己根据比例的
基本性质判断,如果能组成比例就写出这个比例式。
提问:2.6 :1.8和0.5 :0.25能组成比例吗? 根据比例
的基本性质,能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吗?
三、展示交流、内化提升
1、做“练一练”
使学生明确:可以把四个数写成两个比,根据比值是否相等作出判断。< br>也可将四个数分成两组,根据每组中两个数的乘积是否相等作出判断,
其中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进 行判断比较简便。
2、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5:3=( ):6
4:( )=( ):5
3、 做练习十第1、2题
四、回顾整理、拓展应用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把你发现规律的方法介绍给朋友、亲人。









课 题
第四课时 解比例
个性化修改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P45 和 练习十的第5—8题
知识点:
解比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 解比例,
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让学生在经历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1、 学会解比例。
2、 掌握解比例的书写格式。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汇报交流法、动手操作法、启发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发现问题
1、小练笔:
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5:4 =( ):12
4:( )=( ):6
2、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怎样填空
的?
3、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这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学习有关比例的
知识。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出示例5,前面我们学习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李明把照片按比


例放大,放大后长是13.5厘米,你能求他的宽吗?
(1)读题审题,理解题意
老师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提问:怎样理解“把照片按比例放大”< br>这句话?引导学生理解放大前后的相关线段的长度是可以组成比例
(2)引导分析,写出比例
如果把放大后照片的宽设为X厘米,那么,你能写出哪些比例?
引导学生写出含有未知数的比例 式。
师介绍:“像上面这样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3)找到依据,变形解答
讨论:怎样解比例?根据是什么?
思考:“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例变成什么形式?”
教师板书:6x=13.5×4。 “这变成了什么?”(方程。)
教师说明:这样解比例就 变成解方程了,利用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
方法就可以求出未知数X的值。
(4)、板书过程,总结思路
师生把解比例的过程完整地写出来。指名板书。
师问:第一步计算的依据是什么?
师生总结解比例的过程。
提问: “刚才我们 学习了解比例,大家回忆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
什么?再怎么做?”(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 方程。再根
据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5)、练习提高,再说思路
做“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再说说解题思路。


三、展示交流、内化提升
1 1、做“练一练”
2、做练习十第6、7题。
3、做练习十第8题
4、把你掌握的解比例的方法在小组里介绍一下,并在大组交流。
四、回顾整理、拓展应用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课 题
第五课时
认识比例尺
个性化修改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P48 “练一练”
和练习十一的第1、2题10页。
知识点:
认识比例尺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
会求一幅图上的比例尺,会把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进行转化。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 交流等活动中,培养分析、抽象、
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使学生
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 例尺,会求一幅
图的比例尺。

难点:
使学生
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汇报交流法、动手操作法、启发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发现问题
演示:出示出示一组大小不同的中国地图。
师: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学生回答。(可能出现:形状没变、大小变了。)
师:想知道地图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吗?今天我们就学习这方面的
知识。
(板书课题:比例尺)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出示例6。
师:题中要我们写几个比?这两个比分别是哪两个数量的比?
什么是图上距离?
什么是实际距离?
2、 认识探索写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比的方法。
师: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不同,怎样写出它们的比?
(学生独立完成后,展示、交流写出的比,强调要把写出的比化
简。)


3、比例尺的意义及求比例尺的方法
师:像刚才写出的两个比,都是图上距离 和实际距离的比。我们
把图书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题中草坪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师:怎样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4、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实际意义。
师:我们知道这幅图的比例尺是1:1000,也可以写 成11000。
你是怎样理解这幅图的比例尺的?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指出 :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是1的最简单整数
比。像1:1000这样的比例尺,通常叫做 数值比例尺。
5、认识线段比例尺
比例尺1:1000还可以用下面这样的形式来表示。
0 10 20 30米


师介绍线段比例尺。
问: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多少米?3厘米呢?
指出像这样的比例尺通常叫做线段比例尺。
三、展示交流、内化提升
1、做“练一练”第1题。独立相互说,指名说。先说说每幅图中
比例尺的实际意义。
2、做“练一练”第2题。
学生各自测量、计算,再交流思考过程。
四、回顾整理、拓展应用
1、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2、在生活中找找,哪些会用到比例尺。





课 题
第六课时
比例尺的应用

个性化修改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 学六年级下册P49、50“练一练”
和练习十一的第3、4、5题。
知识点:
比例尺的应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线段比例尺含义的基础上,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
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
2、 使学生在认识比例、应用比例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比例以
及比例尺的应用价值,感知 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
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 对数
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

难点:
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汇报交流法、动手操作法、启发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发现问题

1、在一幅地图上扬州到南京相距5厘米,实际相距10 0千米,你能找出这
幅地图的比例尺吗?
2、什么叫比例尺?求比例尺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

出示例7,明确题意
找出明华小学到少年宫距离的线段,说出题目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
2、分析比例尺1:8000所表示的意义。


引导分析:比例尺1:8 000,说明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8000倍。也可以
理解为比例尺1:8000也就是图上距离1厘 米表示实际距离80米。
3、尝试列式
根据对1:8000的理解你能尝试列出算式吗?
师:交流算法,说说为什么这样算?(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不同算法,为什
么会这样列式,关键 是要让学生根据对比例尺的意义的理解去解决问题,帮助学
生掌握不同算法以及之间的联系。)
4、归纳、选择、
教师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考选择方法进行解答,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用列比例式求实际距离的方法。
5、练习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根据比例尺的含义, 明华小学到少年宫的图上距离与实
际距离的比一定与哪个比相等?你能根据这样的相等关系列出比例式?
三、展示交流、内化提升
1、做“试一试”。
先选择自己合适的方法算出学校到医院的图上距离。再引导学生 讨论怎样把
医院的位置在图上表示出来。
2、做“练一练”先独立解题,在组织交流
3、做练习十一第4题
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测两地之间的距离和在地图上如何找比例尺。
学生练习后交流
4、 做练习十一第5题。
引导学生确定合适的比例尺。在解决 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比例以及比


例尺的应用价值。
四、回顾整理、拓展应用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又掌握了什么新的本领?有哪些收获?
2、你还有什么疑问,或你能给同学提出什么新问题?






















课 题
第七课时
面积的变化

个性化修改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下册P52—53内容。
知识点:
面积的变化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的过程,自主发现平面图形按比
例放大 后面积的变化规律。并能利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3、
重点:
1、引导学 生通过观察、比较,自主发现“把平面图形按n︰1的
比放大后,放大后的面积与放大前的面积比是n< br>2
︰1。并能利用发现
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提高解决问题的策略水平。
难点:
通过观 察、比较,自主发现“把平面图形按n︰1的比放大后,放
大后的面积与放大前的面积比是n
2
︰1。
进一步体会比例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汇报交流法、动手操作法、启发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发现问题
1、出示52页上的两个长方形。
指出:大长方形是小长方形按比例放大后得到的图形。
师板书:长:3︰1 宽:3︰1
2、这两个长方形对应的长的比和宽的比都是3︰1,估计一下,
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面积的比 是几比几?
3、想办法验证一下,看估计得对不对?
问:你是怎么验证的?你得到了什么结论?
4、如果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对应边的比是4︰1,那么面积比是
几比几呢?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出示按比例放大的正方形、三角形与圆。
引导观察:估计一下,它们的对应边是按几比几的比放大的?
2、这几个图形放大后与放大前的面积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 引导学生猜测。
(2) 引导观察:观察表中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揭示规律:把平面图形按n ︰1的比放大
后,放大后的面积与放大前的面积比是n
2
︰1。
3、拓展讨论:如果把一个图形按1︰n的比缩小,缩小前后图形
面积的变化规律又是什么呢?
说明:如果把一个图形按1︰n的比缩小,缩小前后图形面积的变
化规律是:
缩小前的面积与缩小后的面积的比是1:n
2

三、展示交流、内化提升 < br>出示书中东港小学的校园平面图,请从中选择一幢建筑或一处设
施,测量并算出它的实际占地面积 。
四、回顾整理、拓展应用
通过本课的活动,你有哪些收获?活动中你的表现如何?

























课 题
第八课时
面积的变化

个性化修改
课型:
复习课
复习内容:
知识归类: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比例》的内容。
1、使学生近一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会用方格纸按一定比例
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 br>2、学生联系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理解比例的意义和作用,认识比例
的“项”、“内项”和“外项” ;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用比例的
基本性质解比例。
3、学生能结合实例,理解比例尺的意 义和作用,会求平面图的比
例尺,能看懂线段比例尺,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图上距离或实
际距离。
4、学生在认识比例、应用比例的过程中,体会不同领域数学内容
的内在联系,增强 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义和能力,丰富解决
问题的策略,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
例。
教学难点:
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和作用,会求比例尺,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
应的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汇报交流法、动手操作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复习、回顾整理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比例的哪些知识?
二、范例讲解 在比例尺15000的图纸上,画一个边长为4厘米的正方形草坪,
草坪的实际周长是多少?实际面 积是多少公顷?


要求草坪的实际周长是多少,先求出草坪的实际边长。
4÷15000=20000(厘米)
20000厘米=200米
200×4=800(米)
200×200=40000(平方米)
40000平方米=4公顷
答:草坪的实际周长是800米,实际面积是4公顷。
三、巩固练习
1、填空。
(1)把一个图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3倍,就是把这个图形
按( : )的比例放大。
(2)把一个图形按1:4的比缩小,每条边就是原来的(--)。
2、下面那几组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1)8:6和12:9
(2)1.5:4.5和1.2:3.6
(3)12:13和2:3
(4)14:16和18:112
3、解比例。
5:x=10:15 7.51.5=x3 16:13=15:x
4、说出下面各比例尺的意义。
1:60000 15000
5、北京到天津的实际距离是120千米。在 一副地图上量得两地
之间的距离是2厘米。求这幅地图的比例尺。
四、回顾整理
通过本课的活动,你有哪些收获?









































北外研究生-关于文明礼仪的作文


西北大学录取分数线-财务预算报告范文


问候的短信-教师节主持词


山西省人事考试中心-结婚致辞


武装押运-圣诞节祝福语英文版


4乘100-党务工作者先进事迹


投掷垒球-钓鱼的启示教案


简报范文-马年祝福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