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请假申请书-理想的名言警句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穷人》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语言。
把握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来。
感受桑娜和渔夫的美好心灵,学习通过环境、人物心理
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一、板书课题,学生解题
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本文作者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
。他是伟大的俄国
作家,出身贵族,但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农奴。这篇写的是
沙俄时期穷人的故
事。
二、抓住关键词,了解桑娜的心理活动
读课文第1到第11自然段。了解人物
桑娜,最能体现
桑娜从邻居家抱回孩子后的心情的词语是什么?从课文中
找出来。
板书:忐忑不安。
再读课文9~11自然段。
思考:桑娜忐忑不安地想了哪些事情?
他会说什么呢?
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
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
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
用“既……又……也……还……”来概括地说一说。
是啊,桑娜久久地坐在床前想了这么多的事情,难怪她
忐忑不安。
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忐忑不安的意思。
再读课文9~11自然段。
根据桑娜的心理活动,串读
我们知道桑娜忐忑不安地想的事情,包括四个方面的内
容,首
先看看桑娜为什么认为“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
的了”。
你从课文的第几自然段中具体读懂了“自己的五个孩子
已经够他受的了”?从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桑娜一家生活贫困:
“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都已
经是深夜了,还没有回来,为了养家糊口,甘愿冒生命的危
险。
“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深夜一边等丈夫一边织
补破帆。
就是这样
辛勤劳动,“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孩子们没
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
有鱼。”
家境艰难,这种贫苦的生活是靠着桑娜勤劳能干和渔夫
冒着生命危险来维持的。
教师这时可以追问:穷苦的桑娜家是什么样呢?从中你
能看出桑娜是个怎样的人?引读第1自然段。
桑娜的家里是“温暖而舒适”的,“地扫得干干净净,
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
家境虽然贫寒,但桑娜却把它收拾得干净利落,“挂着
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
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
给人一种温暖舒适的感觉。
可见桑娜是个勤劳能干的家庭主妇。
你从哪几个自然段中可以读懂“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
读一读,找出原因。
口头句式训练:联系课文补充句子。
如果桑娜不把这两个孤儿抱过来,。
如果桑娜把这两个孤儿抱过来,。
桑娜想:与其,不如。宁可,也要。
三、再读课文第3到8自然段,读出感受。
引导学生根据本课的学习内容,谈谈桑娜是个什么样的
人。
第 二 课 时
一、学习“他会说些什么”“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
12自然段开始,读完全文。桑
娜和渔夫的对话中,出现了两次沉默,请找出来。
桑娜为什么沉默?在这两次沉默中,她分别会想些什
么?
联系课文体会:
“沉默”这个词出现了两次。次,当丈夫走进屋时,本
来焦急盼着丈夫归来的桑娜,现在却
不敢抬起眼睛看他;当
丈夫询问她在家的情况时,她脸色发白,说话断断续续,丈
夫平安归来,
该有多少话要说呀,而现在却变得沉默,是因
为桑娜不知怎么向丈夫说出抱回孩子的事,她正盘算着从何
说起,这种沉默正掩盖着桑娜内心的激烈斗争。
第二次,桑娜向丈夫提起西蒙死了,谈到
她留下了两个
可怜的孩子,她沉默是带着试探意图,想看看丈夫对这件事
有什么反应。
渔夫为什么沉默?心里在想什么?
二、引读第12到19自然段,联系课文谈理解。
桑娜是怎么对渔夫说抱回孩子的事的?渔夫又是怎么
说的?找出相关内容,读一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三、引读第21~23自然段,体会桑娜的心理活动。
读第24自然段。联系渔夫的沉默,谈一谈从渔夫的话
中体会到了什么。
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
从这句话可看出渔夫首先想到的是孩子,一事当前先为
别人着想,充分体现了渔夫的美好心灵。
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熬”字反映出渔夫明知困难大,也宁愿自己多受苦。<
br>同时也体现了渔夫的坚强精神,说明渔夫同桑娜一样有关心
他人的美好心灵。
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渔夫不仅同意把孩子抱来,而且催促桑娜把孩子抱来,
怕孩子醒来
知道妈妈死了,心灵受创伤。渔夫完全为孩子着
想,至于自己负担,完全置于脑后,可见渔夫心地多么善
良。
完成句子:
渔夫心里想:如果不把这两个孩子抱来,
________________。
如果把这两个孩子抱来,________________。
与其________________,不如________________。
宁可________________,也要________________。
四、分角色朗读第12到27自然段。
五、展开想象,续写《穷人》
可以从以下内容提示:
桑娜拉开帐子后,会看到怎样的情景?
桑娜和渔夫会怎么说?怎么做?
第二天,桑娜和渔夫会怎样跟孩子解释?
他们会怎样对待西蒙那两个孩子?
两个孤儿的命运将会怎样?
今后,桑娜一家人的生活会怎样?
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
着桑娜一家人的生活,这两个孤儿
的命运,合理展开想象,寄托自己美好的愿望,再现主人公
美
好的心灵。
小组互相说自己的想象、构思,并派代表在全班发言。
全班评议。
附例文:
桑娜拉开了帐子,渔夫把马灯高高地举起,只见七个小
脑袋排成一排,其间两个
浅黄色头发的小脑袋紧紧地靠在一
起。他们睡得又香又甜,呼吸均匀而平静,鼻翼在轻轻闪动,
鼻尖渗出了细小的汗珠。桑娜看着看着突然无力地瘫坐在了
一张椅子上,两手掩着脸,“我们……我们怎
么办呀?你看,
他们睡的多甜多香,脸上还露着微笑,可我们……拿什么给
他们吃?要知道……
”她再也说不下去了。渔夫走了过来,
拍了拍桑娜的肩膀,“喂,别急,我来顶着。你我少吃一口
饭,就能把他俩给喂饱了,好了,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第二天的拂晓,渔夫迎着海雾出海了。
桑娜望着渔夫远
去的背影,把两手放在胸前,念道:“上帝啊!为了西蒙的
两个
孤儿,保佑他一帆风顺吧!”
课后反思
0、《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通过自学、讨论等学习形式来理解
课文。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的赏析,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
美好品质和对我这位残疾人深深的感激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课文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
对青年的深深的感激之情。
教学难点:
把中人物的美好形象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教学准备:
搜集相关事例、。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讲一个关于善意的谎言的故事
.板书“欺骗”并理解“欺骗”。
.生活是复杂的,并不仅仅是几句话能概括得了的。今
天我们要
学习的课文就是一场特殊的欺骗。齐读课题:别饿
坏了那匹马
.关于这场欺骗,你们想知道什么?
谁欺骗谁?
为什么欺骗?
怎么骗?
[评:通过欺骗导入课题,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带着疑
问去了解文中讲了一个什
么样的欺骗故事,让学生边读边思
考,生活中为什么有这样的欺骗?它是善意的吗?]
二、结合自读导语,默读
.主要写了什么事?
.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用意是什么?
.反馈交流。
主要写了什么事?
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用意是什么?
为什么会有这个欺骗故事?这场欺骗的动机是什么?
[评:根据课文前导语的提示,学会自读课文
,了解大
意,理清的思路,对有一个整体的印象,以及从根据印象而
产生的一点点体会和感受。
]
三、抓住重点句,感悟人物品质
.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残疾青年美好的心灵?
.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出示:
A.他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对我笑道:“过来,让
我看看你的马草。”
B.他盯着姑娘茫然的眼睛,以哥哥的口吻命令到:“听
见没有,快把马草提进去。”
c
.“别别别……”他急了,“碧云!碧云!”他用双
手拼命地摇着轮椅,想挡住我的路,“你放下!等碧
云来拿!”
D.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
蔫焦黄的马草──这些
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的马草!那匹马
呢?那匹香甜地吃着我的马草的马呢?
“我”一直将马草卖给青年,以为他真的有那匹马。现
在看到了马草,明白了真相,“我”心情如何?
刚才我们通过仔细阅读课文,了解了人物的情感。读课
文就是要学会从字里行间读出人物情
感。那么“我”难道仅
仅只看到了马草吗?
.现在就请大家读这段课文,仔细体会其中的感情。
.文中只有残疾青年有着美好的心灵吗?你还看到了谁
的善良和美好?
.作者是怎样表达出这些人物的美好品质呢?
[评:本文语言简朴,主要通过人物的言行、神态和
心
理描写来展现人物美好心灵,因此,抓住重点词句朗读、体
会、感悟,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人世
间的真善美,并学习作者
的表达方法。]
四、总结
课文写摊主说谎是为了成全我看书,是一种善意的谎
言。从这个角度来看,残疾摊主是一个
怎样的人?你身边又
这样感人的事迹吗?
五、联系课文内容,续写一个片段
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萎焦
黄的马草──前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马草!那匹
马呢?甜
甜地吃着我拔的马草的那匹马呢?我扭头冲了出来……我
突然间明白了。
[评:这篇所要表达的内涵,学生不一定能很快理解,
即使理解了也不一定能理解深透,设计这样一个练
笔,帮助
学生理解残疾青年的良苦用心,体会“我”对残疾青年深深
的感激之情。]
板书:
别饿坏了那匹马
残疾青年我
热心、善良爱读书、诚实、有志气
[全课评析:本课旨在赞扬书摊主人残疾青年不计一己
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表达了“我”得
知真相后的深深感激之情。让学生感知到生活
是复杂的,有
时候需要一些着意的谎言,它不是欺骗,与讲诚信并不冲突,
做人
应该追求真善美,对这个世界,我们应该拥有一颗善良、
宽厚的心,并随时尽自己所能帮助别人。所采用
的方法仍然
是对重点词句的朗读、体会、感悟,理解这些关键句子在表
情达意上起到的作用,这
也是对如何刻画人物品质的学习。
最后安排一个小练笔,对学生理解残疾青年的良苦用心是很
有
帮助的。]
课后反思
1、《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摘录印象深刻的句子。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体会老教授对“我”的鼓励、给“我”带来的变化,感
受人与人之间真情的美好。
环境描写、人物心理描写的作用。
课前准备有关。
教学目标
.学会6个生字。正确读写“神圣、悠悠、庄重、仪式、
抱歉、溜走、介意、追问、荒唐、
声望、割舍、大吃一惊”
等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与同学讨论。抄
写印象深刻的句子。
.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
心理、行动
变化两方面感受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
“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
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
,以及“我”对她的敬
佩、感激之情。
教学准备:。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课时
一、导入
.播放《月光奏鸣曲》。
同学们,刚才你们听的这首小提琴曲美吗?大家听得多
认真、多投入呀!你们,就是这首曲子的──听众
可是,曲子好听琴难拉。有一位小提琴的爱好者,刚开
始,他拉出的小夜曲,被人当作是锯
桌腿的声音,他感到十
分沮丧和灰心,但是后来,他成功了,这都是得益于他的那
位──唯一的
听众。
板书:唯一的
.齐读课题,质疑:同学们,读了课题,你最想问什么?
同学们可真会提问题,老师把大家的问题归纳一下,不
外乎这两个:
“唯一的听众”是指谁?
“唯一的听众”她做了什么事情?
[评:学生对小提琴了解不多,很多同学可能根本不会
欣赏,因此用音乐导入学习,让学生
对小提琴曲的优美有初
步的感受,并由此想到,学习任何一种乐器都需要付出艰辛
的努力。读题
解题质疑,培养读文质疑思索的学习习惯。]
二、初读
.那么,你有什么好办法解决这两个问题呢?
。
.下面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
能够读准字音,读通
课文,读的时候也不要忘记想想这两个问题的答案。
学生自由朗读
.现在这两个问题,你能解决了吗?
“唯一的听众”是指谁?相机板书:老妇人
这是一个怎样的老妇人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
出文中相关的句子。
交流:的老妇人
“唯一的听众”她做了什么事情?
三、引导学生回忆写人的学习方法
.我们怎学习写人的?
.学生默读,画批人物的言、行、神。
[评:让学生学会理性学习,运用已有的学习方法,学
习和感悟新篇章。]
四、读一读句子
五、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默读课文,回顾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交流感悟,研读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9自然段,找出老妇人言语的句子,
并想想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说的。
A:一开始,我的父亲和妹妹都认为我是个音乐“白痴”,
我感到沮丧和灰心,我不敢在家
里练琴,躲到了后面的小树
林里练琴,这时,老人对我说了什么?
“是我打搅了你吗?小
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
里坐一会儿。我猜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只可惜我的耳朵聋
了。
如果不介意我在场的话,请继续吧。”老人真的耳聋了
吗?为什么她要这样说?
介意
指导朗读。
老妇人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我”为什么要溜走?
这时,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老妇人?的老妇人
再读老妇人的话。
B:当我指了指琴,摇了摇头,引说──
“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就
在每天早晨。”
指导朗读
是呀,老人的语言如诗一般,他的话深深地打动了我,
让我增添了几份信心,此
时此刻,她心里在想──?
c:你还找到了哪句?
“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
指导朗读
读了这个句子,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想象什么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什么?
听了老人的话,我的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
这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呢?
.让我们再一起来读5-8自然段,体会老人对我说的每
一句话其实都是在鼓励我,催我上进。
你有什么问题吗?
老人的鼓励,给我了信心和力量,很快,我就发觉我变
了
,家里人对我的变化,也流露出一种难以置信的表情。
难以置信
我又在家里练琴了
,我不在乎妹妹对我的评论了,我也
不再坐在木椅子上,而是站着练琴了,家里人对我的这一变
化──难以置信。
当我感觉到这一点时,一种力量在我身上潜滋暗长。
潜滋暗长
有一次,她竟说──引说
这时,老妇人又在想些什么呢?
为什么我会忘记老人是一个聋子?为什么我会觉得老
人的眼睛像“深深的潭水”?
.同学们,学到这里,我们对这个老妇人有了更深的了
解,现在,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老妇人呢?
的老妇人
.此刻,小伙子有多少话想对这位“耳聋”的老妇人说
啊!所有的话,都凝聚在他的琴声中,
指导朗读,读了这段话,你能体会到小伙子此刻的心情
吗?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然后小结我在学琴的过程中,心
理和行动有哪些变化?为什么有这些变化?
.文中哪些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评:这个环节的学习,使学生学
习读文思考、质疑,
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与老师同学一起探究,围绕老教授的
言行展开学习,
帮助学生理解人物美好的心灵,理解老教授
的话的真正含义以及对于“我”提高琴技的作用,感受老教<
br>授爱护年轻人、培养年轻人的美好品质,领会的中心,最后
理解课题的含义。]
三、总结
.情感升华:“我”,从老妇人这里,找到了自信,并
由此获得
了成功,能熟练地拉出许多曲子,能面对成百上千
的观众,这都要感谢这位慈祥的老妇人,感谢老妇人的
热情
鼓励,感谢老妇人的真诚关爱。爱,是世界上最美好的礼物,
是世界上最具感染力的催化剂
,它能使人振奋,它能激人奋
进,从而获得事业的成功。这也是我们同学要学习的一种精
神:懂
得鼓励,懂得帮助,懂得关爱。
.同学们,在你生活中,是否也有一些像老夫人一样,
一直默默地鼓励和支持着你的人?
.学到这里,你有什么收获呢?
四、作业
抄写印象深刻的句子
板书:
唯一的听众
老人给我鼓励、信心、力量、帮助
[全课评析:
本文语言质朴、清新、很有美感。在教学
时,除了围绕老教授言行和“我”心理、行动上的变化进行学习外,要注意引导学生注意赏析文中一些美妙的句子,如,
对林中景色的描写,“林子里静极了。
沙沙的足音,听起来
像一曲悠悠的小令”,优美动人;对老人语言的描写,如诗
一般,打动了文
中的“我”,也深深地打动着每一位读者。
而作为教师的我们,也应该用这样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
br>做他们的倾听者,不吝啬自己的微笑和鼓励,让孩子从我们
这里找到自信和满足,健康地成长!]
课后反思
《用心灵去倾听》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了解“我”和苏珊的交往过程,感受真情。
能够运用自己掌握的读书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感受真情的美好,在生活中学会关爱他人。
课前准备
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用心灵去倾听能给人带来快乐与
幸福。体会“我”对苏珊的深切怀念之情。
.领会的写作手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
用。
教学准备
学生利用双休日等休息时间,就近观察车站、医院、商
场、银行的问讯处,了解问讯处的服
务时间与服务内容,实
地感受问讯处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并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与问讯处工作
人员交流。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激发兴趣
.出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用心灵去倾听
.读题后你想知道什么?
[评:引导学生解题质疑,直奔主题。]
二、初读课文,质疑解疑
.请同学们将课文自由地、快速地读几遍。
.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说说苏珊给了小时候的“我”哪些帮助?
[评:把握全文大意,了解“我”与苏珊是怎样进行交
往的,有助于理解“我”对苏珊的依赖之情是怎样
产生,有
助于下文提炼苏珊有耐心有爱心地帮助孩子的品质。]
三、精读课文,交流感受最深的地方
.课文的哪些内容让自己感动,把感动自己的语句画下
来,和大家交流
.交流最受感动的地方
①我找到了听我说话的人,不由得放声大哭。
②小精灵总是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一遍遍地向我解
释。
③你知道吗,这只可爱的小鸟,它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
唱。
④但是我非常想认识苏珊,认识这个从未谋面却如同我
第二个母亲的人。
.品读令自己感动的句子。
.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你心中的苏珊
苏珊是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员,工作中一丝不苟,尽心尽
力做好服务工作。苏珊像母亲不仅用
心灵倾听,更用心与孩
子交流,抚慰孩子幼小的心灵,做孩子健康成长的心灵守护
神。
.你是一个好的倾听者吗?在这个大千世界中,值得我
们用心灵倾听的有些什么?
[评:“用心灵去倾听”,是对苏珊工作的高度概括与
肯定,同时也点明了的中心。抓住令
自己最感动的词句来学
习课文,感受苏珊的美好心灵,让孩子明白用心灵倾听能给
他人带去帮助
,教会孩子在生活中学会当一个倾听者。]
四、总结全
虽然苏珊是问讯台里普通的
工作人员,但是她能用心灵
去倾听,能给人带来快乐与幸福。希望孩子们也学会用心灵
去倾听给
人带来快乐和幸福。目前,我国有相当数量的声讯
台,这些声讯台良莠不齐。有的确实为人们的生活带来
了方
便;也有不少声讯台以赚钱为目的,希望大家能在家长的指
导下正确利用现代信息渠道。
[全课评析:这是西班牙一个真实的故事,我们在引导
学生阅读感悟时,紧紧抓住心灵和倾
听两个词,体会苏珊是
怎样用心的,又是怎样有耐心地倾听?这样做给他人带来了
什么好处?由此,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做一个用心的倾听者。
除此之外,还可以引导学生注意苏珊对死亡
的乐观主义态
度,她对待鸟儿和自己的死亡都很从容,“到另一个世界唱
歌去了。”多么美好的
意境,这种态度是值得我们每个人称
道的。]
课后反思
《口语交际•习作三》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了解和认识辩论,对辩论产生一定的兴趣,能积极尝试,
参与辩论。
写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事情,要有真情实感,注意环
境描写与心理活动的刻画。
教学过程
课时口语交际
一、读题引入
读课本“口语交际”,理解辩题。
确定观点,准备辩论
先确定自己是持反对还是赞成的观点,再选择支持自己
观点的事例,准备5分钟。
小组辩论
八人为一组,进行辩论,每组推荐一人准备参加全班辩
论。
辩手根据同伴的提示,对自己的发言进行补充修改。
班级辩论
说明要求:在辩论中要做到态度诚恳,语言得体,阐述
观点要言之有理等。
分组:根据所持观点将全班分为两组。
二、辩论
师生点评辩论情况。
三、课堂小结
肯定双方说得对的地方,以使对问题有比较全面的认
识。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一、明确要求
今天我们就来写一写体现人们相互关心的事。出示习作
要求:
事情发生在怎样的环境里?是怎样发生、发展、变化
的?
习作时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
二、要表达真情实感
举例启发
结合习作要求,从课文中找出适合的内容,作为示例。
引导学生体会、交流。
教师总结、点拨。
三、搜索题材
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请打
开你记忆的闸门,搜索那些令你感动的故事。
启发学生从时间、地点、人物等角度去搜索题材。
四、布置习作
根据习作要求,完成习作。
第三课时习作讲评
一、名言激趣
出示名言,激发修改兴趣。
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
毫不可惜。
──鲁迅
我把《永别了武器》的最后一页修改了三十几遍,然后
才满意。我把《老人与海》的手稿读过将近两百遍
才最后付
印。
──海明威
交流习作
大声朗读习作,根据教师的批阅内容,同桌间交流,互
相讨论、评点。
二、佳作共赏
这次习作要求大家写生活中相互关心令人感动之事,写
出真情实感,并且注意动作、语言、
心理等细节描写。看到
好或精彩片断的同学请举手,或者自荐。
请写得好的同学朗读自己的习作或习作片断,其他学生
认真听,适当做笔记。学生自评。
听了这篇作文,你最欣赏的是什么?有没有写出真情实
感?哪些情节描写得比较具体?是怎
样写具体的?学生评
点,教师总结。
教师推荐好文,师生共同评议。
三、指点迷津
教师提出批阅中发现的问题,师生讨论如何修改。
动手修改
学生根据受到的启发,分头修改自己的习作。
课后反思
《回顾•拓展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回顾、交流学习本组课文后的收获,引
导学生学
习作者如何通过环境和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细致的描写。
.读背并积累中华传统美德的名言警句。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中华传统美德的名言警句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交流平台
.学生读例句,讨论这些句子对于抒发美好情感的作用。
A、“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
搁板上闪闪发亮。”
B、“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
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c、“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
的小令”
.回忆本组课文,找出其他类似的句子,交流各自的体
会和感受
.交流自己在习作中是如何运用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心理
活动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
.课后积累相关的句子。
[评:通过交流让学生再次回顾本单元中,作者是如何
通过环境
和人物的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来抒发美好情感
的,还安排了交流自己的习作中这样的典型描写,使学生
的
学习落到实处,活学活用,不但丰富了积累,还教会了学生
理性写作,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习
作的能力。]
日积月累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几天我们一起欣赏有关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名言警句。
.自由读句子,把句子读通顺。
.同桌互读,借助工具书理解交流句子的意思。
.全班交流,交流句意。
“轻诺必寡信”意思是轻易向别人承诺的人,一定很少
讲信用。
“民无信不立”意思是如果百姓对当局失去信心,那么
国家就失去生存之本。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意思是不真诚就不能打动别人。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意思是真诚,
是万事万物共同遵循的准则;真诚待人,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有所期诺,
纤毫必偿;有所期约,时刻不易”意思是
答应给别人的东西,一丝一毫都不能少;与人约好的时间,一时一刻也不能改。
.学生自由吟诵。
.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名言警句。
课外书屋
.自由读。
.交流最感兴趣的地方。
.交流课外阅读的其他歌颂人的美好心灵的作品。
.拓展阅读:
绿山墙的安妮
那天晚上的节目是一连串“激动人心的节奏”,至少对
于观众席上的一位倾听者来说是这样
的。当唱诗班唱起《飞
翔在远处的娇嫩的雏菊上》时,安妮凝视着天花板,好像那
上面有着彩绘的天使;当萨姆?斯隆用动作表演“塞克里怎
样使母鸡抱蛋”时,安妮大笑不止,使得坐
在她附近的人们
也笑了起来,不过他们是受了她的感染,并非觉得有趣,因
为这个选篇即使在阿
冯利也已经老掉牙了;当菲利斯先生用
最激动人心的语调朗诵马克?安东尼在凯撒遗体前的演说
时,安妮感到,只要有一位罗马公民带头,她就会当场站起
来参加叛变。
只有一个节目使
她不高兴。当吉尔伯特?布莱恩背诵《莱
茵河畔的狂欢》时,安妮拿起罗达默里从图书馆借来的书,一直看到他背诵结束,而当她一动不动直僵僵地坐着时,黛
安娜却把手掌都拍痛了。
她们回到家里,已经十一点了。她们饱尝了欢乐,又怀
着更大的喜悦议论将要到来的幸福时光。每个人好
像都睡熟
了,房子里静悄悄的,一片漆黑。安妮和黛安娜踮着脚尖轻
轻走进客厅。这是一间狭长
的屋子,有门通向客房。屋子里
温暖舒适,壁炉的余火把屋子照得朦朦胧胧。
[评:语文
教材及其课堂,对学生的学习起到的应该是
钥匙作用,它通过有限的篇章,开阔学生眼界,打开学生心<
br>门,有目的地将学生引领至真善美的世界。但更多的积累感
悟,人生观的树立,高尚人格的形成,
都应该来自于学生广
博的阅读,故学生的学习不应局限于课堂,不应局限于教材。
这两个环节特别注重课外的积累,使课内外阅读有机结合起
来,使学生对人间真
情的体会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最延展至
自己的生命。]